17/11/2025
【為什麼「選擇性緘默症」常被誤認成「自閉症」?】
有些家長在觀察孩子時,會注意到以下的情況:
孩子不太看人、不主動說話、和同儕互動很困難。
這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自閉症」。
但也有些孩子是只在特定情境沉默,比如,在學校不講話、遇到不熟的人就安靜、只有在家裡才放得開。
這時候,可能就會讓人以為是「選擇性緘默症」。
其實,「選擇性緘默症」、「自閉症」都有可能出現相似的表現,因此非常容易被混淆。
研究也指出確實有這樣的情況。例如, Keville 等人(2023)訪談了同時被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和自閉症的兒童家長,家長普遍覺得孩子的自閉特徵非常明顯,但診斷通常被延誤,往往是先收到「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之後才確診為自閉症。整個確診歷程往往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選擇性緘默症」、「自閉症」要怎麼分辨?心理課程又會著重在哪些方向給予協助?
一、選擇性緘默症:核心問題在「焦慮」。
●孩子在特定社交情境中因為太緊張而說不出話,但在家裡、和熟悉的人相處時,互動通常是自然而放鬆的。
●心理課程會著重在:以漸進方式降低焦慮、不強迫孩子一定要說、先讓孩子用動作/手勢/畫畫等方式代替口語表達、減少外界對「你今天講話了沒?」的壓力。
因為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困難比較集中在「特定場合的壓力」。
二、自閉症:除了焦慮之外,還包含「感官、情緒、行為」等更廣泛的特質。
●即使在熟悉的人面前(排除了焦慮),孩子仍可能→情緒起伏很大、固執/堅持/重複行為明顯、難以理解他人的想法或情緒、在聲音/光線/觸感/味覺等方面特別敏感。
●心理課程除了降低焦慮外,還會加入:情緒辨識與情緒調節、感官減敏、提供替代的行為策略(能滿足需求,又不影響他人)
一個小故事的分享:我曾遇過一位男孩,非常喜歡鑰匙孔,甚至會想用自己的鑰匙去試開陌生人的鎖。後來我和家長討論後,我們讓孩子可以帶幾個自己的小鎖頭。這樣一來,他的「探索鑰匙孔」的需求被滿足了,也不會再影響到別人。
這就是一種以替代行為協助孩子調整的方式。
最後想提醒,如果孩子只是沉默、不太互動,無法單靠「外在行為」就分辨是哪一種問題。
真正需要理解的是:
孩子不說話的原因是什麼?
越了解背後的原因,越能提供孩子更準確、真正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