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諮商採全面預約,請務必事先預約*
演講、工作坊、教育訓練、個別諮商、邀稿
請洽窗口:
Email:service@iiispace.com
Line: (為避免漏接,請盡量以LINE聯繫)
更多詳情:iiispace.cyberbiz.co

*工作室採全面預約,請務必事先預約。

☛ 文章(授權、邀約、撰寫)相關邀請:​Jenny editor@iiispace.com

☛ 企業合作(線上課程分銷、線上學校)相關合作:James service@iiispace.com

☛ 工作(演講、工作坊、節目邀請)相關邀約:
為協助我們快速了解邀約事項,請填寫https://www.chloewuu.com/corporation/

☛ 預約一對一課程 Line@:

☛ 其他聯繫:service@iiispace.com

☛ 追蹤愛心理IG:@iiispace_com

18/11/2025
17/11/2025

為什麼一開始一拍即合、甜蜜幸福,總是容易漸離漸遠,開始分給的時間越來越少?重點在於兩種類型有各自的傷痛在相處中逐漸被激發,彼此陷入戰鬥模式或逃離模式,關係的地基還沒打造穩定就開始崩壞了。

不論是否是焦慮型或逃避型,有時候我們都會根據交往對象的互動差異,而展現出不太一樣的依附型態,即使有些人不管哪些情境都長一樣,去看懂關係中的惡性循環,或者傷痛喚起很重要。

好好認識自己,好好解析與療癒傷痛將會是重要的生命功課。

🌱 若你渴望走出這樣的惡性循環,真正理解自己、安撫自己、也轉化關係中一次次的痛,就來「乾貨滿滿」+「系統練習」的《破解焦慮逃避親密迷宮》

🔥即將開課🔥報名倒數四天🔥🔥即將開課🔥報名倒數四天🔥
模組一|看懂彼此迷宮:依附型態與互動困境破解
模組二|解開焦慮與逃避的心鎖:認清心理糾結與防衛策略
模組三|設計親密新互動:實戰練習好好相愛相處

從理解自己開始,擺脫過去的傷,才能重新設計能安住的愛。

真正讓人外遇的,不是關係不好,而是「心理缺口」:一段背叛背後沒有被看見的事外遇,從來不是一個瞬間的決定。它是人心裡某個「沒有被看見的洞」慢慢裂開的結果。這幾年外遇不斷頻傳,從名人到平凡人,我們看到的故事愈來愈相似:關係看起來很穩定、家庭生活...
17/11/2025

真正讓人外遇的,不是關係不好,而是「心理缺口」:
一段背叛背後沒有被看見的事

外遇,從來不是一個瞬間的決定。
它是人心裡某個「沒有被看見的洞」慢慢裂開的結果。
這幾年外遇不斷頻傳,從名人到平凡人,我們看到的故事愈來愈相似:
關係看起來很穩定、家庭生活平順、對外是人人稱羨的伴侶關係,但其中一方卻在某個時刻跨過了界線。

許多人因此覺得困惑:關係明明融洽,他為什麼還是出軌?
但在諮商室中,我們看到的答案,遠比「感情變淡」「激情消失」更複雜。

❶ 外遇是「內在匱乏」的出口,不是伴侶的錯
在無數個案的故事中,我們發現:
真正驅動外遇的核心,不在於伴侶,而在於出軌者自己的「心理需求」。
有些人是因為想被崇拜;
有些人想逃離家庭角色的壓力;
有些人想從外界確認自己的價值;
也有人在生活的壓力與自我懷疑中,想找回那個「被喜歡的自己」。
這些需求本來就存在,只是沒有出口。
而外遇成了最快速、最刺激、也最危險的一條路。

❷ 社群媒體讓外遇變得太容易:需求一動,機會就上門
過去想要見「外面的世界」,還要打電話、約見面。
現在,只要手機滑一下就能接觸三五個新對象:
「你還好嗎?」一句訊息就能點燃曖昧
交友軟體讓邂逅永遠不會停止
私訊讓界線變得模糊
被理解、被關心的快速回饋,瞬間補了他多年未被填滿的洞
外遇不再是縱火,而更像是隨時可能擦出火花的燙手打火機。

❸ 外遇不是對你,而是對「他自己」的回應
多數受傷者最痛的一句話是:
「是不是我不夠好?」
但臨床工作看到一句更真實的話:
外遇是出軌者用來填補內在痛苦或匱乏的方式。你做得再好,也填不滿那個洞。
當一個人選擇背叛時,本質上是他逃避自己的議題,而不是逃離你。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擁有最好的伴侶,仍然出軌;
有些人關係糟透了,但還是忠誠。
忠誠從來不是由關係品質決定,而是由「人格成熟度」與「自我覺察能力」決定。

❹ 你唯一需要問自己的是:
這段關係,值得你繼續留在這裡嗎?
你無法控制別人的選擇,但你能決定自己的未來。
如果對方願意修復、願意面對、願意負責,確實有許多伴侶重新走回家。
但如果他不願改變、不願停止傷害、不願正視問題,那麼你的離開,是你對自己的重新救援。
你的價值,不因別人的背叛而縮小。
你值得被愛,也值得被選擇。

文章整理自:洪培芸心理師X吳姵瑩心理師YT對談 《出軌心經|關係融洽另一半仍出軌?可能跟對方心裡的空洞有關》

#外遇心理學 #為什麼關係融洽另一半仍出軌 #背叛創傷 #情緒修復 #親密關係 #心理諮商

17/11/2025

焦慮依附的人常問:「我到底要去哪裡才能遇到安全型的人?」

但現實是——
焦慮的人,常常抗拒真正的穩定。

為什麼?
因為安全的人「太好預測、太穩定」。
他們不玩曖昧,不忽冷忽熱,不給你情緒雲霄飛車。
焦慮依附的大腦習慣把「不安」誤認為「在乎」。

所以當對方明明就很穩定、認真、每天問候你時,你卻覺得:
「好無聊、無趣,我對他沒感覺。」
他不一定條件不好,你只是不習慣沒有焦慮的愛。

而逃避依附之所以吸引你,是因為:
他偶爾忽冷忽熱 → 你開始心慌
他突然消失 → 你更確定自己真的在乎
你越追不到 → 你越以為這是愛

那不是愛,是依附焦慮的多巴胺成癮。

真正成熟的關係長這樣:
對方願意留下來,而不是時冷時熱,更不是寂寞才需要你
你能表達需求,而不是靠情緒強迫對方回應

安全感來自你,
來自夠清楚了解自己
夠有力量安撫與照顧自己
夠能容納對方與你的差異性

最重要的一句話:
你越能接住自己,就越能遇到能接住你的人。
如果你連自己都害怕看見真正的情緒,
你怎麼期待別人能靠近?
選擇安全的關係之前,
你可以先學會給予自己安心。


一起練習:
🟡 持續照顧情緒,不用透過他人證明價值
🟡 練習表達需求,不用控制或委屈
🟡 接納內在脆弱,因為脆弱是一種力量
想要走出追與逃的循環,
是讓自己變成能愛也能被愛的人。


如果你希望關係不再陷入內耗,
總是閱讀很多,腦袋知道但在感情裡常做不到,
那你需要透過課程的系統性學習,
幫著自己「真正理解與認識自己」,
「真正認識對方而不是希望改變對方」,
讓愛得好累、愛得好辛苦的關係,
來到愛得自在與感受飽滿。

🔥即將開課🔥倒數四天🔥 即將開課🔥倒數四天🔥
課程《破解焦慮逃避親密迷宮》將帶你從根源改寫關係循環。
模組一|看懂彼此迷宮:依附型態與互動困境破解
模組二|解開焦慮與逃避的心鎖:認清心理糾結與防衛策略
模組三|設計親密新互動:實戰練習好好相愛相處
#情緒成熟 #成為自己的安全基地 #吸引力法則關係版 #情緒界線 #焦慮逃避課程

16/11/2025

❗認識焦慮依戀與擺脫焦慮依戀的六種方式❗

如果你總是主動、敏感、在關係裡用力愛,
卻常常感覺自己好累、好委屈,
明明那麼努力想讓關係更好,對方卻越來越遠,
或許你也有「焦慮依附」的特質,讓你難以感到安心與被愛。

你需要的不是再多想一點、再配合一點,
而是學會在愛裡照顧自己,穩定自己的情緒節奏與親密需求。

🔥即將開課🔥報名倒數五天🔥🔥即將開課🔥報名倒數五天🔥
課程《破解焦慮逃避親密迷宮》將帶你認識自己怎麼愛,
拆解你怎麼一直愛得這麼辛苦,又無法停止期待。

模組一|看懂彼此迷宮:依附型態與互動困境破解
模組二|解開焦慮與逃避的心鎖:認清心理糾結與防衛策略
模組三|設計親密新互動:實戰練習好好相愛相處

#不再為愛焦慮 #成為自己的安全基地 #情緒界線練習 #焦慮依附療癒 #愛得踏實
#吳姵瑩心理師 #親密關係 #心理諮商 #情感療癒 #焦慮依附 #愛心理 #愛心理課程

一樣要幫逃避型依附者平反一下,雖然他們在關係中的逃避很讓人抓狂,但不得不說他們為什麼這麼有吸引力呢?就是因為他們常覺得別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又從小接收這麼多人的期待,因此有很高的自我期待,所以有很高比例他們在事業上多少頗有成就,遇事情也頗為...
16/11/2025

一樣要幫逃避型依附者平反一下,雖然他們在關係中的逃避很讓人抓狂,但不得不說他們為什麼這麼有吸引力呢?

就是因為他們常覺得別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又從小接收這麼多人的期待,因此有很高的自我期待,所以有很高比例他們在事業上多少頗有成就,遇事情也頗為冷靜,因此對於容易心慌不安的焦慮型,根本就感覺遇到救贖的神之互補,而逃避型也會覺得初期的焦慮型情感豐富,對關係又很積極主動又熱情,因此很容易天雷勾動地火。

但過程中逐步引發彼此進入更親密關係時的傷痛感,就會有一邊越來越渴望被填滿,一邊越來越撤退的情境,雙方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陷入惡性循環。
「你怎麼可以離開我」×「你為什麼不能讓我一個人靜一靜」

💔 他們都沒有錯,只是愛的方式困住了彼此。

《破解焦慮逃避親密迷宮》這堂課,
不是要你改變對方,而是幫你學會看懂互動的動力,
放下執著的期待、解開過度保護的防衛,
帶你踏上一條能夠「安心又靠近」的關係修復路徑。

💡 如果你也經歷過「一靠近就受傷,一後退就害怕失去」的親密關係,這堂課會是你真正開始理解愛、練習愛、走向成熟親密的起點,帶你不再關係中內耗與重蹈覆轍。
#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 #情感關係修復 #成為自己的安全基地 #破解親密迷宮 #親密互動重建練習

焦慮型依附在關係中,有很多優點。只是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看不到,因為太習慣透過關係的回饋來定義自己。像是:「他兩個小時沒回了,是不是我做錯什麼?」「他這兩天很冷淡,是不是我上次說得那句話?、他們很難看到自己的優勢,也因此容易忽略自己的付出,以至...
15/11/2025

焦慮型依附在關係中,有很多優點。
只是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看不到,因為太習慣透過關係的回饋來定義自己。
像是:
「他兩個小時沒回了,是不是我做錯什麼?」
「他這兩天很冷淡,是不是我上次說得那句話?、

他們很難看到自己的優勢,也因此容易忽略自己的付出,以至於身旁的人也容易將他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可是當被忽略久了,又會覺得辛酸、自責甚至自憐,因此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好。

其實,很多人身上都有多少都有焦慮型的特質,差別就在於過與不及,當你適度覺察這份特質,並且能調節自身情緒,就能將此特質轉往關係中珍貴的優勢,但缺乏覺察,一直覺得是對方導致的,或是缺乏自我安撫的能力時,就會一直往破壞力強大的缺點發展。

在《破解焦慮 / 逃避依附的親密迷宮:學會好好相愛,好好相處》的課程中,我們會深度解析各種依附類型,帶你看見愛裡的內耗與防衛,學會調節情緒與覺察自己的方式,並學習關係中的安全感對話。
#親密關係 #焦慮依附 #依附關係 #愛情 #情感 #心理諮商 #心理學 #吳姵瑩心理師

14/11/2025

如果你總是壓抑、獨立,習慣靠自己面對一切,
不擅長說出需要、不知道怎麼依靠別人,
明明很想靠近,卻又總在關係中退後、抽離、懷疑對方,
或許你已經習慣用「逃避依附」保護自己。

你不需要逼自己立刻敞開、馬上親密,
但你需要開始覺察:那個不動聲色的你,
其實也渴望有人靠近、有人理解。

課程《破解焦慮逃避親密迷宮》將帶你學會慢慢打開,
陪你拆除過去的高牆,找到自在又穩定的親密互動方式。

模組一|看懂彼此迷宮:依附型態與互動困境破解
模組二|解開焦慮與逃避的心鎖:認清心理糾結與防衛策略
模組三|設計親密新互動:實戰練習好好相愛相處

#不再只靠自己 #逃避依附練習打開親密 #情緒安全感養成 #修復關係信任感 #學會被愛

13/11/2025

焦慮 × 逃避:最致命的吸引力,往往來自彼此的傷

有些關係,一開始像命中注定。
焦慮依附的人熱情、投入、全心全意;
逃避依附的人沉穩、安靜、有界線。
焦慮說:「你讓我安心。」
逃避說:「你讓我被需要。」

然後他們互相靠近——不是出於成熟或相愛,更像來自兩個未被療癒的創傷。

很多人會問:
為什麼他/她一開始那麼愛,後來卻忽然疏離?

因為互補的吸引力,但傷痛是相似的。
焦慮依附害怕「不被愛」,所以用付出證明存在;
逃避依附害怕「失去自由」,所以用退縮保護自己。

他們的互動像這樣:
焦慮型越靠近 → 逃避型越後退
逃避型越後退 → 焦慮型越渴望抓緊
最後兩人都被自己的恐懼推著走向崩壞

焦慮依附常誤解自己心動:「他讓我好不安,我是不是愛上他了?」
事實上,那是童年依附創傷被重新喚醒。

焦慮的人渴望的是:
有人能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但這種「想要被拯救」的渴望,非常容易吸引習慣滿足他人要求、卻又情緒逃避的人。

逃避的人渴望的是:
有人能真正在乎我,但不要過度要求我
你愛的不是對方,是曾經被忽略的自己。

焦慮依附的人常說:
「只要有人捧著我,我就會好起來。」

但真正的修復是:
是你變成能接住自己的人,成為能真正照顧自己與他人的人。
只要你沒有處理依附創傷,再多人愛你,你仍然會感到不安全。

👉 最深的安全感,不是他/她給你的,而是你對自己的承諾:我不再拋棄自己。

想深入理解自己的依附模式?
課程《破解焦慮逃避親密迷宮》將帶你從根源改寫關係循環。
#依附理論 #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 #親密關係修復 #心理韌性 #情緒界線

13/11/2025

「他到底有沒有愛過我?」為什麼需要追問愛的痕跡

很多人會在感情的終點或崩塌之際,問出這句話。但這往往不是一個關於對方的問題,而是一個關於內在深層失落的疑問。

在諮商過程中,我見過許多像這樣的個案。他們對關係有許多不滿意與不足,卻無法具體表達,最後轉化成一句:「那你有沒有愛過我?」這其實是一種想要從對方那裡確認自己是否有價值的渴望。
有一位案主,總認為自己不夠被愛。即便另一半給出許多照顧、肯定、支持,他依然無法安心。直到他回溯童年,才發現自己長期活在一段貌合神離的家庭關係中。父親長年外遇、母親選擇隱忍,他從未真正相信「愛是專一的」。於是他在感情裡不斷測試、不斷懷疑,試圖用激烈的方式證明:「你是不是也會離開我?」

當一個人無法從過去經驗中學會被愛,他就會把確認愛的責任放在別人身上。這會導致一種「自我驗證預言」:我不斷測試你、懷疑你,直到你真的受不了、離開我。然後我說:「你看吧,我就知道你不是真的愛我。」

這不只是一種防衛機制,更是一種深深的悲哀。你以為自己在保護自己,卻一再重演內在不被愛的故事。

💬 所以我們到底該問什麼?
或許,比起問「你有沒有愛過我?」更重要的是:
「在這段關係裡,我有沒有真正感覺到被愛?」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下一個問題是:
「我是否願意學會自己安頓這份不安與匱乏?」

我們無法改變對方,也無法逼迫一段關係給出肯定的答案,但我們可以學會與自己站在一起。也許從今天起,你不再向他人追討那份「愛的證明」,而是慢慢學會:「就算沒有答案,我也能靠岸。」

📚 出處參考:《放不下,也沒關係》作者海苔熊對談整理

📌 延伸主題推薦:
👉【0110-11愛情×療癒內在小孩】兩日工作坊,深入療癒你的依附創傷、找回穩定情感的能力。
👉1122破解焦慮 / 逃避依附的親密迷宮:學會好好相愛,好好相處(第二期)
💛 如果你也曾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也許該從回頭擁抱內心那個不安的小孩開始。

12/11/2025

諮商之後都忘了談些什麼,這樣有效嗎?

這是一個很多人在做完心理諮商後,會不小心冒出的疑問。
「我怎麼只記得我哭了……」
「聊完當下覺得舒服,可是我其實忘了我們具體講了什麼」
「這樣算是有進展嗎?」

其實,這正是心理治療的神奇之處之一。
「意味著諮商有大量情緒釋放,釋放的過程,通常認知運作有限,也不太有認知空間去容納、整合、歸納,這些會耗費大量認知功能。」

經過情緒釋放之後,真正幫助的,是對自己生命的接納,很多過不去的坎,與想不開的念頭,往往跟卡住的情緒有高度的關聯,所以釋放後,會巧妙地達到和解,心中會有一股釋然與平靜,而這時候很多想法會開始改變,曾經不敢為的恐懼被釋放,心中也會開始具備力量。

許多個案在釋放過情緒之後,雖然無法一一說出談話細節,但情緒變得流動了、想法更開了,對世界的感受也不再那麼絕望、封閉或抗拒。

這樣的轉變,是從內在發生的,不一定能用語言清楚說明,但它會表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
·曾經一句話就能讓你爆炸,如今可以先停一下
·原本閃躲逃避的情境,現在願意慢慢靠近
·開始對自己有更多溫柔,也願意對過去釋懷一點

你會記不起那些對話,但你會開始記得自己。
📌 延伸主題推薦:
👉【0110-11愛情×療癒內在小孩】擺脫不安全感,打造成熟親密關係地圖
👉🏻【1213-14家庭X內在小孩】重建生命安全感,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第二期)

11/11/2025

「情緒肌力不足」不是個性問題,是情緒肌肉需要被訓練。
你不用再硬撐,【職場心不累】陪你強健情緒肌力

#情緒肌力
#情緒內耗
#職場情緒
#林萃芬心理師
美麗佳人 Marie Claire Taiwan

Address

和平東路二段66號6樓之一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Tuesday 10:00 - 21:00
Wednesday 10:00 - 21:00
Thursday 10:00 - 21:00
Friday 10:00 - 21:00
Saturday 10:00 - 18:00

Telephone

+886229224977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