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林維萱物理治療師,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現為Kinetic Control認證國際講師、P

中醫有“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食療觀,如能“審因施食,辯証用膳”,則食物也可作藥;中醫所使用的藥材,可以一般的食材,“藥療不如食療”,因此食物與藥物其實是一體,也是養生保健的膳食原則。而物理治療,據維基百科所云,是以一種預防、治療及處理因疾...
03/04/2025

中醫有“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食療觀,如能“審因施食,辯証用膳”,則食物也可作藥;中醫所使用的藥材,可以一般的食材,“藥療不如食療”,因此食物與藥物其實是一體,也是養生保健的膳食原則。

而物理治療,據維基百科所云,是以一種預防、治療及處理因疾病或傷害所帶來的動作以及疼痛問題的治療專業,實證醫學之非藥物以及非侵入性治療,跟中醫食療養生保健的觀點非常符合,人每天都需要攝食,為了獲取食物則身體需要動,例如打獵、農耕或現代人上下班賺錢工作;攝入的食物是否合適,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狀態;而攝食行動的動作方式,會影響一個人是否能有效率的獲取食物;如果在獲取食物的過程中受傷,例如打獵受傷、或是現代人用電腦工作造成的頸椎病等等,則獲取的食物可能折衷,然後導致可產生的運動變得更受限,這是事關生存問題的惡性循環。

如懿傳中,富察皇后為了求子調養身體,用了許多大補之物,反而造成身體的問題,富察皇后的貼身宮女素練,問齊太醫說這些都是大補的好藥啊?問題不在藥不好,而是沒有審度使用;用一樣的概念來看「動作」,很多人覺得膝蓋沒力氣,因此想練股四頭肌,但是若膝彎曲伸直的動作型態不甚理想,但又一直使用這個動作型態去反覆對股四頭肌進行增加重量的訓練,反而在這些額外的負荷下,會更早累積出問題。

上述情況我們可稱之為邏輯出問題。我們來分析一下,富察皇后的目標是求子,膝蓋無力的人目標是恢復膝蓋有力的感覺:

🔹目標:求子vs膝蓋恢復有力的感覺

富察皇后採取的做法是吃大補之物,膝蓋無力的人做法是鍛鍊股四頭肌:

🔹做法:吃大補之物vs訓練股四頭肌

富察皇后的結果是身體出問題(劇中是流鼻血、更不易懷孕),膝蓋無力的人的結果是膝蓋更容易痛&提早退化。

🔹結果:更不易懷孕vs膝蓋更不好

在這個流程裡,缺乏了探究的過程,直接跳到執行做法,因此邏輯有缺。邏輯思考著重的是確立因果關係:富察皇后難以懷孕是因為憂思過度壓力太大,並非缺乏補藥,因此齊太醫看過富察皇后,給的建議也是請皇后娘娘放鬆心情不要過度勞神;而膝蓋無力是主觀的感覺,原因是關節(股骨與脛骨、腓骨組成膝關節)在彎曲伸直時動態排列不良,因此股四頭肌收縮時需耗費更多的力氣關節才動得起來,導致動作中主觀感覺比正常膝蓋側更容易疲勞無力,如果是這個情況,應該要排查造成關節動態排列不良的原因,而非加練股四頭肌肌力,就像已經工作超時的人還要他加班,當然會很疲倦無力。

在動作分析這一塊,應要非常強調邏輯推理,亦即確立因果關係的能力,尤其是想發展運動治療這個方向的物理治療師。「因」動作的消耗(例如上述關節動態排列不良),「導致」感覺膝蓋無力以及提早出現退化;當膝蓋提早退化,就更影響整體生活品質。

膝蓋是日常生活一直在使用的部位,光在這些日常動作當中所累積的破壞,都足以在日積月累之後產生在影像上看得到的損傷,除了已經較嚴重到影像上看得到的病灶,一定還有許多目前照不出來、但是跟動作問題有關的病灶正在累積,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就如同中醫的概念,很多病是吃出來的,因此在慢慢累積成「病」之前,用食療養生保健;肌肉骨骼的無力甚或疾病,很多時候是起源於過於消耗的動作型態累積成的,因此可用動作治療來延緩惡化,也就是說動作治療可以是預防手段,也可以是疾病治療手段,換句話說,不管這個人到底「是剛開始累積」亦或是「累積成病」,要接受的動作治療都是一樣的,差別僅是在動作治療中,仰賴物理治療師細緻的個別化調整,就像食療,可以是食物亦可作藥,哪有人硬去區分生病了才可以治療呢?

#物理治療 #動作治療 #養生保健 #健康促進

謝謝 .studio  提供非常優質的場地舉辦高雄場的KINETIC CONTROL課程!從一開始學員們光練習coordination的技巧就已經很吃力,到現在local muscle的高難度激活技巧也順利掌握,很開心能陪同大家一起進步💪🏻...
23/03/2025

謝謝 .studio 提供非常優質的場地舉辦高雄場的KINETIC CONTROL課程!

從一開始學員們光練習coordination的技巧就已經很吃力,到現在local muscle的高難度激活技巧也順利掌握,很開心能陪同大家一起進步💪🏻 物理治療師與皮拉提斯老師們互相交流學習,讓「人體動作控制」落地生根,嘉惠更多的個案💪🏻

4/26-27 KC-MAC 高雄場 歡迎一起來體驗人體動作控制的博大精深與奧妙!

13/03/2025

【代償與受限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我們要討論這個關係呢?因為這有可能是決定你的物理治療師,到底是毛利小五郎還是柯南的關鍵。

受限是什麼?

這邊所說的受限指的是一個或多個身體部位活動範圍受到限制的意思,舉例來說,舉手過頭(即肩關節發生活動)應該能來到將近160到180度,但若是肩關節的活動度,因為某些原因受到限制,就無法抬到這個角度。

為什麼身體部位的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常見的原因包含:

1️⃣長期不使用:例如骨折之後打石膏將關節固定在某一位置過久
2️⃣ 持續的維持在某個姿勢:總是低頭滑手機,則頸椎跟一部分的胸椎太常處在彎曲的位置
3️⃣ 刻意訓練:例如芭蕾舞者長期訓練turnout, 則其髖-膝-踝都會有相應的變化
4️⃣ 雙眼視力差距、兩耳聽力差距、某側長期鼻塞、耳石容易往某側脫落…等跟感官有關的問題
5️⃣ 隱藏的疤痕沾黏:例如在軀幹區域的手術,會有機會影響到四肢動作

這些都會跟「時間」有關係,短期一兩次的動作或姿勢幾乎不影響,長期累積下來就會開始變成令人有感的問題,例如疼痛、例如骨骼變形等。道理不難理解,但人一旦養成幾十年的習慣,通常都會難以自我覺察,甚至不覺得這會是個問題。

只不過當身體產生了某些部位的活動度限制,但仍然有動作任務要完成,勢必會產生代償。代償的意思,就是由另一個部位多產生一些活動度,來「代」替「償」還原本受限的部位。

好處是人體仍可完成一定程度的動作,壞處是動作會變得相對沒有效率,更長期的壞處是,容易負責代償的部位,會累積更多的小傷害,長期累積下來,這就產生了上段所述的那個令人有感的疼痛、骨骼變形,還有軟骨磨損、長骨刺、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韌帶撕裂、肌腱病變….還有很多,幾乎所有想得到的骨科問題,都跟受限代償有關,有可能是原因、或有可能是加劇因子。

這也可以回答一些人做了某些手術之後,手術很成功、一開始身體感覺也很不錯,但過一段時間又不好了的原因:原因很直接,因為你的身體動作習慣沒有重新訓練過,導致這些手術後的部位再度累積傷害,累積一定程度就又爆了。

增生治療跟手術是一樣的意思,就算打了增生,你的身體動作習慣沒有重新訓練過,導致這些打增生的部位再度累積傷害,累積一定程度就又爆了。

這邊先嚴正聲明,某些手術仍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你的疼痛問題來自於姿勢與動作,但又一心希望只靠手術一勞永逸、打增生以為組織可以返老還童…不要癡心妄想了…也不要回頭怪醫生開的不好,這是你自己觀念的問題,不要逃避。

這邊也要嚴正聲明,姿勢與動作的訓練不等於健身訓練,肌力是運動單元徵召程度以及肌肉量的綜合體現,健身的確可以刺激肌肉量的變化,但是它無法將被抑制的穩定肌群上調同時並下調過度激活的動作肌群,這只有某個特定劑量的訓練可以做得到;而健身訓練會加固穩定肌群與動作肌群在徵召中的差異,讓身體更不平衡。

走在前沿的物理治療師,應該把「同時處理受限與代償」當成自己不斷精進的方向,針對不同的組織,去追求適合各個組織最適合的處理受限的手法;針對代償的部位,去追求最符合神經肌肉機制的訓練方式。

而受到肌肉骨骼疼痛問題所苦的所有人,應該把「受限與代償」的觀念深植於心,不要一味躲懶只接受被動治療、或把「好不了」怪到別人身上,要認清「主動治療」更重要的事實、以及「主動治療」產生效果本來就需要時間(想想你花了幾年累積成現在的痛)。觀念+行動,你絕對值得更舒適、更不折衷的身體與人生。

#活生生的人體動作分析

【將Kinetic Control原則應用於脊柱側彎者的動作治療】Kinetic Control模組課程的Coordination Efficiency系列中,在評估法則的第一步「Observation觀察技巧」,談到「relative s...
12/03/2025

【將Kinetic Control原則應用於脊柱側彎者的動作治療】

Kinetic Control模組課程的Coordination Efficiency系列中,在評估法則的第一步「Observation觀察技巧」,談到「relative stiffness and relative flexibility」的概念,中文翻譯為「相對僵硬與相對彈性」,這個概念是在描述人體在功能性動作中的的特徵,也是執行評估需收集的重要線索。

1️⃣ 什麼是relative stiffness and relative flexibility相對僵硬與相對彈性?
2️⃣ Relative stiffness and relative flexibility狀態長期發展對人體產生的影響?
3️⃣ 什麼是Scoliosis脊柱側彎?
4️⃣ 古代如何治療脊柱扭曲呢?
5️⃣ 現代如何治療脊柱扭曲呢?
6️⃣ 將Kinetic Control原則應用於脊柱側彎者的動作治療

🧐 什麼是relative stiffness and relative flexibility?

Relative stiffness and relative flexibility相對僵硬與相對彈性可以說是人體力學一個非常基本的法則,舉例來說,今天我看到地上有一張仟元紙鈔,我做出「彎下腰伸長手臂去撿」這個動作,那這個動作其實是有許多部位一起組合來的,包含脊椎、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但假設我的大腿後側肌肉很緊繃,導致髖關節可動範圍很小,但我又非常想要撿到這張仟元大鈔,則我可以藉由脊椎增加更多的彎曲,來「代償」髖關節,讓我還是可以成功的去撿到鈔票。上述動不太了的髖,就是「相對僵硬」的部位,而動得比正常還要更多的脊椎,就是「相對彈性」的部位。

🧐 Relative stiffness and relative flexibility狀態長期發展對人體產生的影響?

延續上段的舉例,日常生活當中會有很多需要身體往前彎的動作,例如洗碗、把頭垂下來洗頭髮、彎下腰來抱狗狗…如果每一次的彎曲皆由相對彈性的部位來產生大部位的動作,則該部位中的人體組織就會比不太動的區域,受到更多的壓迫或拉扯,久而久之,原本健康的組織就開始產生異常與疼痛(例如椎間盤壓迫導致突出、例如脊椎被往前壓迫導致滑脫、例如椎間孔被壓迫導致擠壓到神經、例如關節軟骨被壓迫發炎,導致提早退化性關節炎或長出骨刺…)

由此可知,當你的身體已經發出抗議、產生疼痛、以及組織產生異常變化,絕對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除非意外受傷)。

🧐 什麼是Scoliosis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Scoliosis)這個詞源自古希臘語”σκολίωσις” (skoliosis),意思是「彎曲」或「扭曲」:

🔸 ”σκολιός” (skolios) → 「彎曲的、扭曲的」

🔸 ”-σις”(-sis) → 表示一種狀態或疾病的字尾

這個詞最早由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約西元前460–370年)與蓋倫(Galen,約西元129–216年)在醫學領域中使用,用來描述異常的脊柱彎曲。隨著時間演變,它被拉丁語 (scoliosis) 吸收,並最終成為現代醫學用語。

雖側彎一詞主要是描述在冠狀面(正面)的彎曲,但脊柱扭曲者的矢狀面(側面)弧度亦有異常,如胸椎後凸過度(駝背)、胸椎後凸不足(平背)或腰椎前凸異常(過度或減少前凸)。這些矢狀面失衡會顯著影響姿勢、脊柱穩定性和生物力學。由此可知Scoliosis者其實不只側向彎曲,應該是一個3D的扭曲,因此下文會用「脊柱扭曲」來稱之。

🧐 古代如何治療脊柱扭曲呢?

古代如何治療脊柱扭曲呢?包含希波克拉底延展床 (Hippocratic Bench, 類似現代的脊椎牽引機器)、讓人懸掛在木架或梯架上利用自身體重拉伸脊椎、穿戴背架;蓋倫則開始更強調肌肉不平衡的作用,加入針對軟組織的按摩與推拿,以及鼓勵患者做輕度運動與姿勢訓練 (很像現在的物理治療);到19世紀時,醫生開始嘗試用外科手術來矯正脊柱扭曲變形,但當時的手術風險極高。

🧐 現代如何治療脊柱扭曲呢?

有沒有覺得現代脊柱扭曲的治療方式,跟這些古老的方式仍然很像呢?的確是,現代脊柱扭曲者的保守治療有穿戴背架、運動訓練、使用肋木架拉伸等。

到底是古人太先進,還是現代的我們沒有進步😂😂😂?

原因很大一部分可能來自脊柱扭曲背後的機制仍不完全清楚。脊柱扭曲為何產生?產生之後為何加劇?目前流行的理論傾向提供多重影響因子的解釋方式,包含先天性(可能與基因有關,從出生就有)、神經肌肉疾病所致(腦性麻痺、肌肉萎縮症...)、結締組織病變導致脊柱硬度不足容易變形(馬凡氏症候群, 艾勒-當洛氏症候群)、原發性脊柱扭曲則原因不明 (可能與遺傳、環境、激素變化...有關,好發於青少年且女性多於男性)、次發於其他疾病或外部因素造成(腫瘤、感染、外傷...)

因為「產生扭曲」的機制不明,所以只能針對「已經扭曲的脊柱」這個現象去做治療,也就是跟古人一樣「把它往直的方向拉±固定」。在醫療上,的確有些時候這是可接受的「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不過雖然大方向差不多,但有沒有什麼做法,可以盡量更符合一些已知的脊柱扭曲的機制呢?

🧐 將Kinetic Control原則應用於脊柱側彎者的動作治療

有的,就是在現行「保持脊柱直」的諸多訓練方式之外,還要盡量「減少令脊柱被迫離開直」的各種因素。

「保持脊柱直」是非常直接、普及的常識,但「減少令脊柱被迫離開直」的各種因素,就需要多一點對人體力學的瞭解,也就是把「relative stiffness and relative flexibility 相對僵硬與相對彈性」概念應用到脊柱扭曲者的身上:除了訓練「保持脊柱直」,物理治療師也應要同時去尋找脊柱附近的部位是否活動度受限,並進行合適的處理盡量恢復更好的活動範圍,幫助脊柱除了在靜態時可以主動擺位在「直」,脊柱亦有在其他部位產生動作中不斷自我調整回到直的「動態穩定能力」。

這個能力跟肌力是否足夠並非首要相關,而是跟本體感覺靈敏度、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最直接相關!也是Kinetic Control不斷在強調的一個人體力學中非常基本,但很可能許多人都只有片面理解的概念。

總歸來說,現行許多脊柱扭曲的物理治療方法,已經提供了許多「保持脊柱直」的訓練方式;但對於「盡量減少令脊柱被迫離開直的各種因素」卻是著墨尚未濃厚之處。對物理治療師來說,「relative stiffness and relative flexibility 相對僵硬與相對彈性」此概念並不難理解,請總是記得人體力學的基本法則:「動得過多的代償部位,背後會有動得過少的受限部位」,這個法則到脊柱扭曲者身上一樣適用,理解原則、懂得推理、合乎邏輯,你也可以設計出更適合脊柱扭曲者的治療方法。

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人~一起守護脊椎健康🫰

#活生生的人體動作分析

🫰日常克服肩頸疼痛8個小竅門:1️⃣ 滑手機時把脖子立起來,以手機就頭而非以頭就手機   🔸 往前傾斜則頭的重量會增加肩頸負荷   🔸 亦可找牆面或椅背讓頭部往後靠   🔸 手臂會比較痠,但正好提醒自己不要手機滑太久😆2️⃣ 番茄鐘方法,手...
07/03/2025

🫰日常克服肩頸疼痛8個小竅門:

1️⃣ 滑手機時把脖子立起來,以手機就頭而非以頭就手機
🔸 往前傾斜則頭的重量會增加肩頸負荷
🔸 亦可找牆面或椅背讓頭部往後靠
🔸 手臂會比較痠,但正好提醒自己不要手機滑太久😆
2️⃣ 番茄鐘方法,手機設定約每25分鐘有5分鐘的伸展時間
🔸 強迫自己不要待在同一個姿勢太久
🔸 亦可增加工作效率
🔸 對下肢血液循環也比較好
3️⃣ 使用雙肩背包,背帶不要過長,可加上胸扣帶
🔸 將重量分配到兩側
🔸 背包越靠近核心,則身體越不耗力
🔸 胸扣帶可進一步緩解雙肩壓力
4️⃣ 肩頸僵硬時,將肩膀用力縮緊再輕輕放鬆個幾次,增加點肌肉幫浦效果
🔸 肌肉用力收縮放鬆可刺激血液循環
🔸 肩膀不要用力垂下,輕放即可
🔸 注意脖子不要後折
5️⃣ 伸懶腰加深吸深吐,增加筋膜滑動與血液循環
🔸 伸懶腰可增加筋膜滑動幫助血液循環
🔸 深吸氣深吐氣可增加肺部擴張
🔸 頭腦也會比較清醒!
6️⃣ 含水或空氣將臉頰鼓起做漱口動作,避免咬牙切齒
🔸 避免過於專心或壓力大時咬牙切齒,造成顳顎關節壓力大
🔸 顳顎關節會影響上頸椎活動度與排列
🔸 亦可提醒自己適時補充水分
7️⃣ 使用按摩球尋找肩胛骨周圍痠痛點,以適度力道按壓
🔸 肩胛骨周圍會有很多肌肉痛點與頸部有關
🔸 按壓時力道適中即可,並非越痛越好
🔸 頸椎的按壓則建議找專業人員如物理治療師處理
8️⃣ 開車或騎車時間較長時,間歇的保持脊椎長高延長發力1-2分鐘,避免地心引力持續牽拉的影響
🔸 開車或騎車時,容易駝背
🔸 保持脊椎延伸拉長,同時可刺激深層核心肌群
🔸 每次1-2分鐘,間歇地做

肩頸疼痛跟持續同一個姿勢有很大的關係,也會跟情緒或壓力有關!至少先從自己可以做到的改變開始💪
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人,一起守護肩頸健康!

#肩頸痠痛 #活生生的人體動作分析

🙋‍♀️🙋橫膈膜無力該怎麼辦?🔺橫隔膜是人體內唯一幾乎不間斷工作的肌肉,從出生到死亡都在持續運動,這使它在結構上演化出極佳的耐力特性。骨骼肌的脂肪含量相對較低,橫隔膜主要由骨骼肌組成,負責呼吸運動,某些動物(如牛或豬)的橫隔膜可能帶有部分結...
06/03/2025

🙋‍♀️🙋橫膈膜無力該怎麼辦?

🔺橫隔膜是人體內唯一幾乎不間斷工作的肌肉,從出生到死亡都在持續運動,這使它在結構上演化出極佳的耐力特性。

骨骼肌的脂肪含量相對較低,橫隔膜主要由骨骼肌組成,負責呼吸運動,某些動物(如牛或豬)的橫隔膜可能帶有部分結締組織與脂肪,但在人類身上,橫隔膜的脂肪比例通常很低。

橫隔膜的耐力優異,主要歸因於其肌纖維組成、血液供應、神經控制等特性,使其能夠長時間持續運作而不易疲勞:

1️⃣ 富含慢縮肌纖維(Type I 纖維)

橫隔膜主要由慢縮肌纖維(Type I, Slow-twitch fibers)組成,這種類型的肌纖維具有:
✅ 高耐力:適合長時間低強度的收縮,如持續呼吸運動。
✅ 豐富的線粒體:提供穩定的能量來源,主要依靠有氧代謝(氧氣供應充足時,較不容易累積乳酸)。
✅ 高毛細血管密度:確保充足的血氧供應,有助於長時間工作。

2️⃣ 不同來源的血液供應

✅ 橫隔膜由膈動脈(phrenic arteries)供應血液,並有額外的來自胸主動脈與腹主動脈的血流,確保即使在高需求狀態下(如運動或壓力時),仍能獲得足夠的養分與氧氣。
✅ 這種相對良好的血液循環減少了肌肉疲勞的發生,使橫隔膜能夠進行長時間的收縮。

3️⃣ 自主神經系統的調控

✅ 膈神經(phrenic nerve, C3-C5)負責支配橫隔膜的隨意運動,但其活動頻率會受到自律神經的間接調控。
✅ 自主神經系統調節橫隔膜的活動,確保它在不同生理需求下能夠適應(如休息時呼吸較淺,運動時加深加快)。

橫隔膜主要運作是規律、低強度的收縮,它的代謝模式為有氧代謝,這使其比一般骨骼肌更耐疲勞。極端狀況下(如劇烈運動或呼吸困難時),橫隔膜會短暫依賴無氧代謝,但其高效的氧氣供應與代謝調控機制使它能迅速恢復,相比四肢肌肉容易因劇烈運動而疲勞,橫隔膜的設計允許長時間的低強度收縮,適應長期的呼吸需求。

如果橫隔膜真的遭受破壞,例如穿刺傷、或是有臨近臟器如肝、肺、食道或胃腫瘤之手術切除,則橫隔膜肌肉收縮功能直接受影響;一些急重症患者或長期臥床者,全身肌肉萎縮,自然橫隔膜也會;若是某些大手術全身麻醉時間較長,可能橫隔膜肌肉亦會受影響,不過當從麻醉狀態恢復過來,橫隔膜受自主神經調控,本就會自動開始收縮(不然就沒有呼吸了),因此橫隔膜肌肉萎縮導致的呼吸費力、需仰賴呼吸器,背後一般會有其他系統性更嚴重的問題;橫隔膜本身幾乎沒有機會像其他的骨胳肌一樣,因為人們不用而萎縮。

由以上資訊,我們可知「橫隔膜因為肌肉萎縮而讓呼吸變得無力」是一個相對少見的情況,那所謂的橫隔膜肌力訓練可能就不見得是一個匹配的策略。一般人會覺得「呼吸費力」,橫膈膜比較有可能的情況是被迫持續工作過度而導致疲勞,嚴重者進而導致呼吸衰竭,這是過勞,不是不工作,過勞的人需要休息,不是一直加班做增加負荷的「肌力訓練」。

過度工作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專業人士應該有能力評估原因而非只是評估現象。例如:
1️⃣「呼吸輔助肌使用很多」是現象,背後原因呢?
2️⃣「肋骨外翻」是現象,背後原因呢?
3️⃣「呼吸型態3C1D」是現象,背後原因呢?
4️⃣「血氧濃度偏低」是現象,背後原因呢?
❗️ 要找到背後原因,需要經驗+縝密的臨床邏輯推理整合
✅ 就像偵探要破案,收集線索是基本功,推理能力才是毛利小五郎與柯南高下分別的關鍵。
⚠️ 看到肋骨外翻就直接訓練肋骨不要外翻,不僅缺乏邏輯,誰知道是否可能又迫使身體出現哪些代償呢?

一些強調橫隔膜收縮呼吸型態的訓練,或許對「呼吸費力」有效,但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這種呼吸型態連帶讓胸腔區域的筋膜滑順了、更容易將脊椎好好擺位、抑制一些呼吸輔助肌等等...的好處,然後讓呼吸輕鬆了,只不過讓橫隔膜頂了虛名呢?

橫隔膜的特性是夠終生不停地自動運作,不易像一般肌肉那樣快速疲勞。身為物理治療師或專業人員,應該納入更多臨床邏輯思考,為個案做個別化判斷,想想待會要做的「呼吸訓練」有何理由、符合哪些生理機制,才知道自己的決策到底是畫蛇添足、還是對症下藥。

原文:https://itinalin.com/?p=1647

#活生生的人體動作分析 #橫隔膜 #呼吸無力

承上一集:在頸椎前方的肌群,比較淺層的肌肉與比較深層的肌肉,主要負擔的功能不同,相對深層的肌群,其收縮的特徵是力道較小但持久,相對淺層的肌群,其收縮的特徵是力道較大,但是較不持久,而此時身體為了盡一切所能去保護頸椎不要繼續再向前滑脫,因此其...
04/03/2025

承上一集:

在頸椎前方的肌群,比較淺層的肌肉與比較深層的肌肉,主要負擔的功能不同,相對深層的肌群,其收縮的特徵是力道較小但持久,相對淺層的肌群,其收縮的特徵是力道較大,但是較不持久,而此時身體為了盡一切所能去保護頸椎不要繼續再向前滑脫,因此其徵召的型態就不在功能上有那麼細緻的區辨了,傾向共同收縮的型態。

👉🏻好處是,短期依賴這種策略可以加大維持姿勢的力道,避免繼續滑脫,壞處是,長期依賴這種肌肉收縮策略,有可能會讓頸椎排列變得過直,甚至有人已經變成向後彎(正常是弓狀向前)

🦷這就像牙齒矯正,如果要有辦法真的成功改變牙齒的排列、甚至臉型,都會需要長時間的施加外來的機械力(例如牙套),更何況「矯正」頸椎的姿勢呢?

👀當理解姿勢變化背後的機制,我們就會理解,無論是用什麼方式,動作訓練也好、開椎整脊也好,如果無法給予身體一定時間的機械力(像牙齒矯正的牙套),單純一種方式或是只有一次的介入,不太有機會真正的矯正姿勢。不然就是「矯正」這兩個字定義可能你我的定義不同,或是這個人的問題源頭並非來自於姿勢的問題。

🙋🏻‍♀️那到底可不可以使用背架或者是頸圈?雖然這看似也提供了一定的機械力,但有幾個現實的考量,例如:
1️⃣背架或頸圈許多人沒有辦法久戴,因為會悶熱不適
2️⃣頸圈跟背架無法像牙套那樣直接固定在骨頭,還是會受到其下內臟與其他軟組織影響,導致效果可能不如預期
3️⃣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這並非一個主動的發力,長久使用會有自己原本的肌群逐漸廢退的疑慮。

再者,是Relative stiffness 與 relative flexibility (by Kinetic Control概念):頸椎變直的前一步是身體啟動保護機制,簡而言之就是身體想要穩定頸椎(盡量動少一點,不要再代償了),而現在物理治療中常見的頸椎牽引儀器,其理論的背景則是要「拉開頸椎」(這是讓頸椎變得更可動),這或許對於神經壓迫的人來說或許會是個症狀緩解的方法,但到底是不是治本?只能說光靠頸椎牽引、沒有搭配其他任何的主動訓練,就算你覺得好了,那也只是所謂的症狀緩解,或是誤打誤撞處理了別的問題,並非上述機制的問題。(甚至有些人越拉越不舒服😞)

💡最後,姿勢的矯正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它不是只光靠影像上的評估與判斷,必須要搭配更為精緻的「活生生的人體動作評估」,並且理解姿勢改變背後的問題,才有辦法更全面的給予一個合適的解決策略。

😉 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人,一起守護姿勢健康!

#活生生的人體動作分析

頸椎變形了,該怎麼辦?👶🏻 當人類幼崽出生後,為了要能夠看到周圍的環境,需要將頭抬起來,於是頸椎區域,其排列就慢慢發育成為弧線形狀—從側邊看,它像是一把弓🔶頸椎排列變直,代表有不同於原始抬頭的力的作用,這可能來自於長期的姿勢與發力習慣導致現...
03/03/2025

頸椎變形了,該怎麼辦?

👶🏻 當人類幼崽出生後,為了要能夠看到周圍的環境,需要將頭抬起來,於是頸椎區域,其排列就慢慢發育成為弧線形狀—從側邊看,它像是一把弓

🔶頸椎排列變直,代表有不同於原始抬頭的力的作用,這可能來自於長期的姿勢與發力習慣導致

現代文明最常見的低頭滑手機姿勢,包含
1️⃣肩胛骨滑向胸廓的前下方,進而加深胸椎的彎曲
2️⃣頭的重量約有五到6公斤,當低頭,很容易會拉動下頸椎(頸椎總共有七節,下頸椎一般會指第567節)向下
3️⃣於此姿勢,當眼睛想要往正前方看時,由於將頭顱與所有的頸椎直立起來較維耗費力氣,身體較為輕鬆的策略,則是僅將臉部抬起面向正前方
4️⃣導致在中間的第三或第四節頸椎,承受過多往前的推力
5️⃣長期下來,有可能導致疼痛,甚至頸椎前方的前縱韌帶鬆弛
6️⃣此時身體為了自保,便會選擇加強頸椎前方肌肉的硬度,來協助阻擋被向前推的過多的頸椎

🔺這是肌肉神經生理的「徵召」行爲:在「維持姿勢」的任務中,叫醒更多的肌肉纖維收縮,這可以在肌肉量未增加的情況下產生更多的肌肉張力(因為肌肉量的增加需要等待生長)。

🔶在頸椎前方的肌群,比較淺層的肌肉與比較深層的肌肉,主要負擔的功能不同

✅相對深層的肌群,其收縮的特徵是力道較小但持久
✅相對淺層的肌群,其收縮的特徵是力道較大,但是較不持久
🔺而此時身體為了盡一切所能去保護頸椎不要繼續再向前滑脫,因此其徵召的型態就不在功能上有那麼細緻的區辨了,傾向共同收縮的型態。

✅好處是,短期依賴這種策略可以加大維持姿勢的力道,避免繼續滑脫
⚠️壞處是,長期依賴這種肌肉收縮策略,有可能會讓頸椎排列變得過直,甚至有人已經變成向後彎(正常是弓狀向前)

⁉️這就像牙齒矯正,如果要有辦法真的成功改變牙齒的排列、甚至臉型,都會需要長時間的施加外來的機械力(例如牙套),更何況「矯正」頸椎的姿勢呢?

To be continued…

#活生生的人體動作分析

❓如果頸椎的X光顯示椎間盤間隙不嚴重,那還有什麼原因可能與肩頸上背手臂區域的麻痛有關呢❓1️⃣ 機械性-空間不足,導致身體組織承受過多的機械力、或是組織之間無法很好的滑動,影響代謝與循環2️⃣ 敏感化-神經反覆受到刺激,變得敏感,將尚未達「...
01/03/2025

❓如果頸椎的X光顯示椎間盤間隙不嚴重,那還有什麼原因可能與肩頸上背手臂區域的麻痛有關呢❓

1️⃣ 機械性-空間不足,導致身體組織承受過多的機械力、或是組織之間無法很好的滑動,影響代謝與循環
2️⃣ 敏感化-神經反覆受到刺激,變得敏感,將尚未達「破壞身體組織」的刺激過度放大
3️⃣ 混合來源-同時包含過度機械力負荷與神經敏感化的問題

🔵 上半身區域常見的身體結構的機械性問題:
🔶 頸椎椎間盤退化變扁,無法撐起足夠的空間
🔶 肩帶區域姿勢長期適應性變化:會連帶發現肩胛骨附近肌群張力與長度不平衡的現象,進而也可能導致肌力的表現變差、其他身體部位需要代償而更容易誘發其他問題
🔶 頭頸區域姿勢長期適應性變化:常見下頸椎區域的前側肌群張力變高或長度變短;頸椎與上胸椎區域肌群張力相對變低或長度變長,中頸椎可能前陷、上頸椎可能過度後仰代償,進而誘發與頸部相關的頭痛

⚠️ 當上述的這一些像身體樑柱一樣的結構歪斜過久,就會導致裡面像家具一樣的軟組織(肌肉、神經、血管…)被壓扁或被壓住無法滑動

🔵 上半身區域常見的神經敏感化,進而將感覺過度放大的問題:
🔶 人體在進行任何動作時,肌肉的收縮都會交替不斷地產生張力與對周邊結構產生壓力,但這對有一些已經變成慢性疼痛者,會是敏感不適的
🔶 同時肌痛點的轉移也可能是其中一個組成麻痛的原因,例如以下的後上鉅肌、斜角肌

⚠️ 神經敏感化是慢性疼痛的一個現象,就算有進行動作控制訓練,將身體結構導正,減緩神經壓迫的源頭,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已經敏感化的神經,仍會需要一段時間去敏,少則數週,多則數月,而在此期間,需要不斷地保持動作控制練習,避免身體結構空間再度喎斜導致壓迫

㊙️ 處理方式:

💡 組織受到機械力,若持續時間不長,在卸除機械力負荷後,損傷的細胞可自癒

1️⃣ 找到異常機械壓力來源,有可能是某些特定的動作或是姿勢
2️⃣ 進行動作與姿勢的重新再訓練,建立相對理想的身體內部空間
3️⃣ 若組織受力時間長,除了從動作或姿勢的源頭進行矯正訓練以外,下游的受力組織也會留下例如局部循環不良、黏連、某些肌肉抑制...等問題,可針對不同組織,使用不同的徒手技法來處理

⚠️ 針對肌肉抑制問題,Kinetic Control提供一套邏輯縝密的SOP,幫助臨床工作者可快速評估哪些肌群被抑制、以及抑制的程度,並判斷肌群訓練的合適方式與劑量;將抑制的肌群重新徵召回來,亦可讓各種徒手治療更有效!

✅ Kinetic Control國際認證課程:聚焦肌肉協同肌-頸與肩區域 (Muscle Synergies - Neck & Shoulder)
✅ 日期:2025/3/8-9 (六日) 9:00-17:00
✅ 授課講師:林維萱物理治療師(全球僅七位獲頒KC資深講師頭銜之一)
✅ 課程報名表與簡章:https://linktr.ee/kineticcontroltaiwan
✅ 解答你對肌肉訓練的各種疑惑!讓肌肉訓練變成真正有效的藥!

動作控制訓練是所有運動的基礎訓練💪人體本來就很複雜,複雜的東西本來就不簡單學習Kinetic Control的美好與辛苦也在此因為完整-所以可以領略浸淫動作控制學問的美好👏因為完整-所以每一堂都有滿滿的知識資訊要吸收🤜有耐心地投資時間慢慢學...
23/02/2025

動作控制訓練是所有運動的基礎訓練💪

人體本來就很複雜,複雜的東西本來就不簡單
學習Kinetic Control的美好與辛苦也在此
因為完整-所以可以領略浸淫動作控制學問的美好👏
因為完整-所以每一堂都有滿滿的知識資訊要吸收🤜

有耐心地投資時間慢慢學習、仔細領悟
才是令專業能力提升的不二法門🤝

2025全年度報名表:https://linktr.ee/kineticcontroltaiwan
upcoming: 2025/3/8-9 MS-NS (muscle synergies-neck & shoulder)

雖然臨床統計下背痛中,有七成疼痛敏感的組織位於腰椎區域、有三成來自於薦髂關節,但就功能性觀點而言,薦髂關節實為一身體中軸極為重要的樞紐點,上下肢功能性動作問題,薦髂關節都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因此,不應再有逃避心態,只把薦髂關節當成一個額外的專...
23/02/2025

雖然臨床統計下背痛中,有七成疼痛敏感的組織位於腰椎區域、有三成來自於薦髂關節,但就功能性觀點而言,薦髂關節實為一身體中軸極為重要的樞紐點,上下肢功能性動作問題,薦髂關節都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因此,不應再有逃避心態,只把薦髂關節當成一個額外的專科😂😂😂 應該要訓練自己熟悉到將薦髂與附近關節區域靈活的合併考慮

#同時處理受限與代償 #有效串聯不同工具

Address

Taipei

Website

https://linktr.ee/tinainmotion, https://linktr.ee/kineticcontroltaiwan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改變,從動作開始

人體動作就像電腦,肌肉骨骼是硬體,大腦是軟體。大腦掌管了動作控制與發號施令。想要動的好、遠離痠痛、減少受傷,除了鍛鍊體魄,更要鍛鍊大腦的控制力,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人體動作控制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