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0/2025
「當善良開始讓你感到窒息,那就不再是美德,而是自我消耗。」」
⠀
瑋庭是一個誰都誇「好脾氣」的人。
同事說她溫柔、朋友說她貼心、家人說她懂事。
可是沒有人看見,她每晚在洗澡的時候,都會默默掉眼淚。
⠀
她不是因為誰欺負她,而是——她累了。
那種累,不是身體的,而是一種「被用盡的感覺」。
⠀
這週,她又幫同事代班。
原本是別人的工作,卻因為一句「妳比較快、妳最可靠」,就順理成章變成她的責任。
她當下想拒絕,可是心裡浮現一句話:「萬一我說不,他會不會覺得我不夠幫忙?」
於是她笑著說:「沒問題,我可以。」
那笑容之下,其實是呼吸不順的窒息。⠀
⠀
後來,她開始發現一個可怕的循環:
每當別人開口,她幾乎都會自動答應;
每當別人不開心,她會先檢討是不是自己哪裡做不好;
她的「體貼」像一面牆,擋下了所有衝突,也擋住了自己。
⠀
她知道自己「太好了」,但一想到拒絕別人,
心裡立刻冒出罪惡感、焦慮,甚至是恐懼。
⠀
那是一種深層的害怕——
怕被討厭、怕讓人失望、怕關係變得僵,
她寧願累到失眠,也不敢讓別人不開心。
⠀
某天,她在一次會議上被主管當眾責備。
明明錯的不是她,卻還是第一個道歉。
下班後,她走進洗手間,看著鏡子裡那個紅著眼的自己,突然有個念頭閃過:
「如果連我自己都不為自己說話,還有誰會?」
那一刻,她第一次意識到,
這份「善良」早已不是美德,而是一種慢性自我消耗。
⠀
那晚,她在筆記本上寫下:
「我想學會不必每一次都說『好』。」
也許她還做不到,但至少她開始願意練習。
練習先聽見自己的聲音,練習停下來想:「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她慢慢懂得,拒絕別人,不代表不善良;
有時候,拒絕才是對自己誠實的開始。
⠀
---
💡情緒勒索的內化
心理學家認為,長期處在「他人需求優先」的環境中,我們容易把外界的期待內化成自我責任。
久而久之,即使沒人要求,我們也會自動進入「配合模式」,以為唯有讓別人滿意,自己才是被愛的。
⠀
💡健康界線(Healthy Boundaries)
建立界線不是拒人於千里,而是讓關係有更健康的距離。
心理學上指出,能清楚表達需求與限制的人,反而能建立更穩定的人際關係。
因為真正的連結,不是靠忍耐維持,而是靠誠實支撐。
⠀
--
🔎如果你也曾有這樣的掙扎:
🔸 明明不想答應,卻總在壓力下說「好」
🔸 明明心裡在崩潰,卻還在安撫別人
🔸 明明渴望被理解,卻從不敢說出真話
那麼,也許該是時候讓自己「停一停」,重新學會怎麼對自己誠實。⠀
⠀
—
🧩這堂課會陪你練習:
辨識「過度善良」的成因與代價:了解為何你的善意常被誤用、被忽視。
看見討好背後的恐懼與內疚:認識你為何總想取悅他人,並學會與不安共處。
重建「善良」的新定義:讓體貼不再是犧牲,而是從自我接納出發的選擇。
--
⠀
這堂課不會教你變壞,而是教你不再用「善良」掩飾恐懼。
它會陪你看見那個總是壓抑的自己,
讓你學會在不討好世界的同時,仍能保持溫柔。
⠀
#人際關係 #溝通 #懂得拒絕 #好人病 #陳晉維心理師
#溝通心理學 #人際溝通課 #情緒表達練習 #溝通風格 #說話的藝術 #心理學應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