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曦心理諮商所

心曦心理諮商所 📍諮商預約 https://reurl.cc/yY4qE2
📍FUN心理課程 https://funlearnpsy.kaik.io/
📍專業督導預約 https://reurl.cc/NQqz7e
📍預約聯繫、講座邀約 請聯絡下方Email

提供個別心理諮商、團體心理諮商、心理課程、演講、諮詢等服務。
如需演講課程邀請或其他相關服務聯絡請洽: sincere201605@gmail.com

目前服務採預約制,若要與我們聯繫,請事先透過訊息或電話與我們聯繫,避免向隅。

「當善良開始讓你感到窒息,那就不再是美德,而是自我消耗。」」⠀瑋庭是一個誰都誇「好脾氣」的人。同事說她溫柔、朋友說她貼心、家人說她懂事。可是沒有人看見,她每晚在洗澡的時候,都會默默掉眼淚。⠀她不是因為誰欺負她,而是——她累了。那種累,不是身...
28/10/2025

「當善良開始讓你感到窒息,那就不再是美德,而是自我消耗。」」

瑋庭是一個誰都誇「好脾氣」的人。
同事說她溫柔、朋友說她貼心、家人說她懂事。
可是沒有人看見,她每晚在洗澡的時候,都會默默掉眼淚。

她不是因為誰欺負她,而是——她累了。
那種累,不是身體的,而是一種「被用盡的感覺」。

這週,她又幫同事代班。
原本是別人的工作,卻因為一句「妳比較快、妳最可靠」,就順理成章變成她的責任。
她當下想拒絕,可是心裡浮現一句話:「萬一我說不,他會不會覺得我不夠幫忙?」
於是她笑著說:「沒問題,我可以。」
那笑容之下,其實是呼吸不順的窒息。⠀

後來,她開始發現一個可怕的循環:
每當別人開口,她幾乎都會自動答應;
每當別人不開心,她會先檢討是不是自己哪裡做不好;
她的「體貼」像一面牆,擋下了所有衝突,也擋住了自己。

她知道自己「太好了」,但一想到拒絕別人,
心裡立刻冒出罪惡感、焦慮,甚至是恐懼。

那是一種深層的害怕——
怕被討厭、怕讓人失望、怕關係變得僵,
她寧願累到失眠,也不敢讓別人不開心。

某天,她在一次會議上被主管當眾責備。
明明錯的不是她,卻還是第一個道歉。
下班後,她走進洗手間,看著鏡子裡那個紅著眼的自己,突然有個念頭閃過:
「如果連我自己都不為自己說話,還有誰會?」
那一刻,她第一次意識到,
這份「善良」早已不是美德,而是一種慢性自我消耗。

那晚,她在筆記本上寫下:
「我想學會不必每一次都說『好』。」
也許她還做不到,但至少她開始願意練習。
練習先聽見自己的聲音,練習停下來想:「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她慢慢懂得,拒絕別人,不代表不善良;
有時候,拒絕才是對自己誠實的開始。

---
💡情緒勒索的內化
心理學家認為,長期處在「他人需求優先」的環境中,我們容易把外界的期待內化成自我責任。
久而久之,即使沒人要求,我們也會自動進入「配合模式」,以為唯有讓別人滿意,自己才是被愛的。

💡健康界線(Healthy Boundaries)
建立界線不是拒人於千里,而是讓關係有更健康的距離。
心理學上指出,能清楚表達需求與限制的人,反而能建立更穩定的人際關係。
因為真正的連結,不是靠忍耐維持,而是靠誠實支撐。

--
🔎如果你也曾有這樣的掙扎:
🔸 明明不想答應,卻總在壓力下說「好」
🔸 明明心裡在崩潰,卻還在安撫別人
🔸 明明渴望被理解,卻從不敢說出真話
那麼,也許該是時候讓自己「停一停」,重新學會怎麼對自己誠實。⠀


🧩這堂課會陪你練習:
辨識「過度善良」的成因與代價:了解為何你的善意常被誤用、被忽視。
看見討好背後的恐懼與內疚:認識你為何總想取悅他人,並學會與不安共處。
重建「善良」的新定義:讓體貼不再是犧牲,而是從自我接納出發的選擇。

--

這堂課不會教你變壞,而是教你不再用「善良」掩飾恐懼。
它會陪你看見那個總是壓抑的自己,
讓你學會在不討好世界的同時,仍能保持溫柔。

#人際關係 #溝通 #懂得拒絕 #好人病 #陳晉維心理師
#溝通心理學 #人際溝通課 #情緒表達練習 #溝通風格 #說話的藝術 #心理學應用課程

【 想著「符合標準」,小心陷入了平均值的迷思 】林世媛 心理師學期當中,我參加了孩子學校舉辦的親職講座,主題是「如何讓孩子適性發展」。來賓  #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真誠生動的分享讓我非常有共鳴,而當中最叫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的一個 TED ...
25/10/2025

【 想著「符合標準」,小心陷入了平均值的迷思 】林世媛 心理師

學期當中,我參加了孩子學校舉辦的親職講座,主題是「如何讓孩子適性發展」。來賓  #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真誠生動的分享讓我非常有共鳴,而當中最叫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的一個 TED 演講。那是 Todd Rose 教授關於「平均值的迷思」(The Myth of Average)的精采分享!

演講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歷史案例:1950 年代的美國空軍,發現飛行員訓練和飛機都越來越厲害,但飛行表現卻直線下降。專案人員仔細深入研究,才發現問題出在「駕駛艙」的設計!

原來,在當時,所有的駕駛艙都是按照飛行員的平均身材數據來打造的,平均身高、臂長、腿長...等十個維度,讓一架架戰機可以標準化,降低了生產製造上的成本。但經過探究,發現根本沒有任何一個飛行員,在所有向度上都是「平均」的。結果就是,這個「平均值」的駕駛艙,實際上不適合任何一個人,大大限制了飛行員的表現。

◎當我們習慣「標準規格」,卻忘了每個人都是獨家限定版
這個「平均值駕駛艙」的例子,使我彷彿醍醐灌頂!它讓我反思,在教育領域,甚至延伸到生涯規劃上,我們是不是也常常陷入了類似的誤區?

我們習慣用各種「標準規格」來衡量孩子:考試分數、熱門科系、知名大學、高薪工作、每個年齡該做什麼事⋯⋯彷彿只有符合這些「平均」或「主流」的路徑,才叫做成功。就像 Rose 教授說的,我們常常用一套為「平均學生」設計的教材和教學方法,期待所有孩子都能「適應」,認為這樣就能服務到大多數人,至於那些真的有特殊狀況的,再另外安排資源協助他們。

這樣,應該已經很不錯了吧?很盡力了吧?

的確是的,可是這樣的課程設計邏輯,反映出的底層信念,仍然是:「每個人應該發展成一種標準化的樣子」,這真的符合現代的社會發展趨勢嗎?

另外,這也牽涉到一個常見的迷思:我們總習慣「補短」,把重點放在孩子哪邊不夠好。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天賦組合(jagged learning profile),有強項、有弱項,這才是真實的樣子。過度強調「補短」,不僅可能讓孩子感到挫折,更容易忽略他們那些真正能發光發熱的潛力與興趣。 

試想,一個對科學充滿熱情的孩子,如果只是一味要求他把語文成績拉到平均,卻忽略了他對實驗的熱忱與邏輯推理的天賦,那是不是很可惜?

這並不是說短處不重要,而是我們應該學習更智慧地去看待它:對於短處,設定合理的目標,確保基本生活或學習不受影響即可;而真正的重心,應該放在協助孩子多方探索,發揮所長和興趣!

當我們只提供「平均駕駛艙」時,那些原本能展翅高飛的,可能因為不合身而感到綁手綁腳;那些在某些方面看似「落後」的,可能只是因為這套設計完全遮蔽了他們真正的光芒。有多少「資優生」因為缺乏挑戰而感到無聊、甚至輟學?又有多少對科學充滿熱情的孩子,卻因為閱讀能力稍弱,就被判定為「不適合」?這些都是「平均值迷思」下,人才與潛力的巨大流失。

◎為孩子,打造一套「量身訂製」的生涯駕駛艙
Todd Rose 教授的演講點燃了希望:當空軍放棄「平均設計」,改用「可調節」的駕駛艙,能適應各種「極端」身材的飛行員時,飛行表現大幅提升,人才庫也瞬間擴大了好幾倍!

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也許我們一時撼動不了教育體系,但我們也能在能力範圍內,從心態與眼光的改變開始,陪他們打造一套「量身訂製」的生涯駕駛艙。

與其努力將他們塞進「平均值」的框框裡,不如花時間了解他們獨特的「規格」。當孩子的天賦能盡情發揮,短處也能被理解與適應,他們才能真正展現無限潛力。這不只是為孩子的未來鋪路,更是教導他們如何擁抱自己的獨特性,在瞬息萬變、難以預測的世界中找到立足點。

帶著這樣的信念,加上我個人經歷摸索的轉行經驗,使我對於投入個人生涯指引這個領域深感熱情,深信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被理解,然後勇敢地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對於孩子的生涯啟蒙,我能提供的是:

●針對高中以上的孩子:
-探索天賦與興趣:透過專業引導,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獨特亮點,不再被分數綁架。
-志願、升學、就業引導: 協助他們從自身特質出發,建立合理的信念和期待,腳踏實地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減少焦慮與無助。
-親職適性溝通: 邀請父母旁聽生涯指引解析,陪同家長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伯樂」,建立更理解與支持的親子關係。

●假如身為家長的你自己也正在生涯徬徨之中:
這其實非常正常!每個人,隨著人生階段的變化,也會產生個性、需要、價值觀和興趣上的改變。

既然如此,何不也為自己投資一場「適性發展」的生涯指引對話?無論你正處於職涯的十字路口,想轉型、探索兼顧家庭的斜槓可能,或是想在中年重新定義人生方向,都非常推薦你來體驗看看!我會陪伴你梳理過往、釐清現狀,幫助你找到那份讓生命重新燃起熱情的火花。

是時候,讓獨特的天賦組合不再被「平均值」埋沒!
我的生涯指引諮詢介紹放在留言處, 歡迎點擊了解更多,
或私訊粉專,讓我們一起,用新的思維和眼光,為你和孩子的生涯前景,打上一束嶄新的光!

ps. 附圖非當事飛行員(聰明的大家看得出來是哪部電影的劇照吧!)
#生涯規劃  
#生涯探索 
#平均值的迷思
#找到自己的天賦
如何不 #被AI取代
❤原文連結請見留言❤

24/10/2025

你常被說「人太好」嗎?
這是一種稱讚嗎?
「人太好」是你真心願意的,還是不得不的選擇呢?

📢陳晉維心理師「失控善良好人病」線上直播套課課程 熱賣中


#人際關係 #溝通 #懂得拒絕 #好人病 #陳晉維心理師
#溝通心理學 #人際溝通課 #情緒表達練習 #溝通風格 #說話的藝術 #心理學應用課程

「你不是太善良,你只是太害怕讓別人失望,於是一次次犧牲自己。」⠀小安總是那個「很好說話」的人。 工作上、朋友間、感情裡,大家都知道:「有事拜託她準沒錯。」⠀有時候,她明明已經忙得喘不過氣,郵件和任務堆成山,但同事一句:「妳幫我一下好不好?」...
21/10/2025

「你不是太善良,你只是太害怕讓別人失望,於是一次次犧牲自己。」

小安總是那個「很好說話」的人。
工作上、朋友間、感情裡,大家都知道:「有事拜託她準沒錯。」

有時候,她明明已經忙得喘不過氣,郵件和任務堆成山,但同事一句:「妳幫我一下好不好?」
她還是會脫口而出:「好啊,沒問題。」

她的心裡其實閃過無數個想拒絕的理由——
「我真的沒空了」、「我也好累」、「這本來不是我的責任」……
但這些話,始終說不出口。

因為她怕,怕一拒絕就讓人失望。
怕對方心裡想:「原來妳也不過如此」
怕別人眼中的「貼心可靠」崩塌,怕關係因此變得尷尬,更怕被當作一個自私的人。

有時候,她甚至在「說好」的瞬間,就開始後悔。
明明身體已經疲憊不堪,明明心裡其實想要拒絕,
但那股「不想讓別人失望」的衝動,總是比自己的需求還大聲。


久而久之,「答應別人」變成一種反射動作,「犧牲自己」變成一種習慣,
而「善良」,則變成了讓她無法呼吸的枷鎖。

有一次,朋友約她出門吃飯。
那天她剛經歷了一整天的加班,只想回家洗個熱水澡、什麼都不做。
可當朋友在電話那頭說:「拜託啦~今天人不齊就差妳了!」
她的嘴角依然擠出一句:「好啊,那我去。」

掛上電話後,她坐在床邊發呆,眼淚卻默默掉下來。
她開始問自己:「我到底在堅持什麼?我不去,真的會怎樣嗎?」

答案是——不會怎樣。
一段健康的關係不會因為一次地拒絕或失望就變質,小安已經太習慣把「不讓別人失望」放在自己之前。
讓別人失望的恐懼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需要,以至於連「我想要什麼」這個問題,都快忘記怎麼回答了。
她從來不知道自己能有別的選擇。

---
💡討好反應(Fawn Response)
心理學上有一種壓力反應叫做「Fawn Response」,意指「以討好作為求生策略」。
當我們曾經在關係裡受過「拒絕就被遺棄」的傷,身體會自動學會「取悅別人」來維持安全感。
你不是在故意討好,而是在「無意識地保護自己」。

💡責任歸屬的模糊化
許多人無法拒絕的另一個原因,是「責任感過度外擴」。
我們常誤以為別人的情緒、別人的失望,是我們該負責的事,
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感受負責,而你的責任,只是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

💡「認可需求」的內在驅動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是「被喜歡、被接納」。
如果過去的經驗讓我們把「被喜歡」和「不拒絕」劃上等號,就會很難分清楚:
「我是在選擇幫忙」,還是「我只是怕不幫忙就不被愛」。

--
🔎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感覺,
🔸 想拒絕,卻總在開口前被「內疚」勒住喉嚨
🔸 答應之後,心裡其實滿是懊悔與疲憊
🔸 為了不讓別人失望,總是把自己的需求擺在最後
🔸 習慣了當那個「可以依靠的人」,卻沒人問過你「會不會太辛苦」

那麼,或許該是時候停下來,好好問自己一句話——
「我做的這些,真的是出於善意,還是出於恐懼?」
真正的善良,不是壓抑自己來換取被喜歡,
而是先學會善待自己,才有餘力去愛人。


🧩這堂課會陪你練習:
1.看見討好背後的真相:理解「善良」與「恐懼」的差別,辨認出那些不是出於真心的行為模式。
2.辨識內在的恐懼與內疚:認識讓你無法拒絕、無法表達需求的心理根源。
3.練習不為他人情緒負責:透過具體的反思與練習,逐步鬆開「我該為別人感受負責」的枷鎖。
4.重建與自己的連結:學會聆聽內在需求,建立屬於自己的界線與選擇權。

--

這堂課不會要你變壞,也不是讓你變得冷漠。
它會陪你一步步拆解「過度善良」的根源,幫你走出習慣討好、害怕衝突的困境,
讓你重新學會:「我的需求,值得被尊重。」

#人際關係 #溝通 #懂得拒絕 #好人病 #陳晉維心理師
#溝通心理學 #人際溝通課 #情緒表達練習 #溝通風格 #說話的藝術 #心理學應用課程

【 我的完美日常 】林世媛 心理師前陣子圖書館的電影導讀分享,我選了2023年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肯定的「我的完美日常」,邀請大家一起在快速又容易分心的這個時代,品味單純、緩慢、當下的不同生活風景。我自己看了好幾次後,發現劇情雖然沒有明...
18/10/2025

【 我的完美日常 】林世媛 心理師

前陣子圖書館的電影導讀分享,我選了2023年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肯定的「我的完美日常」,邀請大家一起在快速又容易分心的這個時代,品味單純、緩慢、當下的不同生活風景。

我自己看了好幾次後,發現劇情雖然沒有明顯的故事線和情節起伏,但是卻隱隱交織著某些主題,透過反覆穿梭對照,帶給人豐富的思考。我看到的主題有:「日常規律 vs.意外變化」、「一人獨行 vs. 關係交織」、「活在當下 vs. 煩惱未來」以及「最適合自己的就是好工作」。越品,越有滋味。

※ 日常規律與儀式
主角平山(役所廣司飾)的一天,從很多極小的動作組成(整理被子、刷牙、澆水、著裝、買咖啡、讀書、聽卡帶等)—這些微小不起眼的動作,組成整個生活的骨架與節奏。我感覺他對這些動作的態度不是被迫或敷衍,而是「接受」與賦予「儀式感」:將 routine 轉化為ritual。而在這固定的架構裡,他也能敏銳觀察並享受每天的微妙變化— 同樣的樹,每天的光影與姿態都值得他專心欣賞、留下紀錄。
然而,試圖維持的秩序,往往還是會因為與他人的交會而帶來難以掌握的變化。

※ 關係帶來的意外與驚喜
我很喜歡役所廣司所演繹的主角,平時表情木然,但是他在與人互動時,眼神和微表情卻是相當鮮明地流轉變化,不加隱藏。

比方說,他看到孩子向他揮手道別時笑彎的眼睛;看到年輕同事工作隨便時不認同但也不責備的神情;他看到姪女來訪的詫異和隨後的溫和接納不多問;他和妹妹擁抱後的痛哭、他和酒店女主人前夫的短暫對話、邀請他玩踩影子遊戲,這些在在都讓我感覺,他的離群索居,不是因為孤僻無情,反而正是因為他內心柔軟、善感,因此更需要保有自己的空間來維持平靜。但是,每當他看見了別人的需要和傷懷,他也會在那短暫的交會中全力幫忙,即便,那打破了自己的寧靜秩序。

也正是這樣柔軟的人設,更反襯出電影中未明說的留白—我想他心中的父子情結,肯定是因為太沉痛,才繼續選擇避不見面吧。

※ 活在當下,還是煩惱未來
電影中有一段平山和姪女騎著腳踏車兜風,平山向姪女說明,順著河過去就是海。
姪女問:「我們可以現在去嗎?」
平山:「下次吧!」
姪女:「下次是什麼時候?」
平山:「現在就是現在,下次就是下次」。
姪女愣了一下,然後大聲反覆誦唱這兩句話,彷彿在咀嚼什麼。
看到這裡,一開始我也覺得「什麼嘛!?」,但是仔細思量後卻感覺到,就和大多數的我們一樣,姪女帶著一種「想要確定」的心態問他何時可以去,期待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也作為一種關係會延續的承諾。平山卻用「現在是現在,下次是下次」回應,展現了他更多擁抱當下、不預設未來的態度。

對平山來說,生活不必被過度計劃或承諾綑綁,而是「一次一次地真實活著」──這也是他能在清掃廁所、澆花、泡澡、去固定的店家用餐,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裡找到安穩與喜悅的原因。

透過這段互動,姪女體會到「關係不需要靠未來的保證才真實」,而是靠當下的陪伴。這或許也有日本文化中「一期一會」的精神在裡面吧!?

※ 最合適的就是好工作
在電影中,公廁清掃工作看似低階,卻因平山的細緻與用心,而讓每個被他打掃過的公廁,變身為藝術和休憩的空間。 他透過「把工作當藝術」的態度,找到專屬的生活秩序與價值感。 因此當至親的妹妹問道:「所以,你真的在掃廁所?」他可以坦然地微笑點頭;面對姪女初期陪伴在側時的不自在與犀利眼神,他也一樣報以溫暖與安然自若的微笑。

對照之下,對年輕同事隆而言,這是一份無聊又不怎麼樣的差事,代表社會普遍認知,這不是「值得投入」的工作,因此他的態度煩躁、哀怨、漫不經心,一有機會就頭也不回地離開。

我看到,這不只是態度的選擇,也是因為這份工作與他的 #性格 和 #價值觀 十分契合。想瞭解更多工作工作選擇的思考路徑,歡迎追蹤我新開張的IG arise_shine00,陪你一起探索最適合自己的生涯選擇!

電影最後那個一鏡到底呈現平山邊開車邊聽著Feeling Good " 的特寫鏡頭,完美呈現了他隨著歌詞推進而變化的豐富表情,也為主角的人生哲學和整部電影留下迴盪久久的餘韻—每天雖有酸甜苦辣,都可以是新的一頁、都可以是美好的一天!

誠摯推薦這部電影給大家!
#電影推薦 #活在當下 #適合的工作 #心理師看電影 #內向者
❤原文連結請見留言❤

17/10/2025

什麼是好人病呢?
好人的特徵是什麼?
我們要怎麼樣拒絕當個濫好人呢?

📢陳晉維心理師「失控善良好人病」線上直播套課課程 熱賣中


#人際關係 #溝通 #懂得拒絕 #好人病 #陳晉維心理師
#溝通心理學 #人際溝通課 #情緒表達練習 #溝通風格 #說話的藝術 #心理學應用課程

16/10/2025

《曦當普利斯》ep.12
認識程序、擁抱自己:從小雲朵談心裡療癒
feat. 陳維均 諮商心理師

🔖從《小雲朵:晴天、雨天都是美好日子》的這本繪本,來聊聊我們的憂鬱以及心理療癒☀️🌧️

 #全新直播線上課程 ⠀【失控善良「好人病」 — 為什麼當好人總是讓自己受罪?】 ⠀🌟 陳晉維心理師 全新線上直播課程「 #失控善良好人病 —  #為什麼當好人總是讓自己受罪?」🌟 ⠀ ⠀⠀ 你不是善良。你只是不敢拒絕、不敢讓人失望、不敢讓...
14/10/2025

#全新直播線上課程

【失控善良「好人病」 — 為什麼當好人總是讓自己受罪?】

🌟 陳晉維心理師 全新線上直播課程「 #失控善良好人病 — #為什麼當好人總是讓自己受罪?」🌟
⠀ ⠀⠀
你不是善良。
你只是不敢拒絕、不敢讓人失望、不敢讓自己討人厭。
⠀⠀⠀
你明明已經累到快崩潰,
還是會說:「沒關係,我來就好。」
⠀⠀⠀
你明明氣得要死,
卻還是會笑著說:「真的不麻煩啦。」
⠀⠀⠀
你以為這是體貼、是成熟、是善良,
但事實是——這是你在『用力討好』的證明。
⠀⠀⠀
這不是「太好」,這是好人病。
一種讓你不斷壓抑、耗盡、迷失自己的慢性毒藥。 ⠀⠀


⠀ ⠀⠀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
這堂課想陪你慢慢練習:
⠀ ⠀⠀
✔ 我知道該拒絕,但一開口就覺得內疚
✔ 我總是在關係裡付出太多,卻得不到同等回報
✔ 我很怕衝突,所以什麼都答應,但心裡其實很委屈
✔ 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第一,卻忘了自己要什麼
⠀⠀
你並不是真的不知道想要什麼,而是從沒被允許認真思考過。
這堂課會透過具體的練習,讓你重新聽見自己的聲音,並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 ⠀⠀

⠀⠀⠀
📅 上課時間|解析篇 11/13 (週四)、實戰篇 10/18 (週四 ) 的19:00 - 20:30
💻 上課形式|線上直播(可回放30天)
👤 講師|陳晉維 諮商心理師
🎁 早鳥優惠|$999,即日起至 11/3 止
📌 詳細課程資訊與報名連結,已放在留言區
⠀⠀

⠀⠀
#人際關係 #溝通 #懂得拒絕 #好人病 #陳晉維心理師
#溝通心理學 #人際溝通課 #情緒表達練習 #溝通風格 #說話的藝術 #心理學應用課程

 #直播預告  #新企劃  #小雲朵晴天雨天都是美好日子⠀ ⏰本週《曦當普利斯 Sit down, Please!》節目預告來啦!⠀ 📍主題|認識情緒、擁抱自己:從小雲朵談心理療癒🎙️本集來賓:陳維均 諮商心理師👤主持人: #迷途露露(心理...
13/10/2025

#直播預告 #新企劃 #小雲朵晴天雨天都是美好日子

⏰本週《曦當普利斯 Sit down, Please!》節目預告來啦!

📍主題|認識情緒、擁抱自己:從小雲朵談心理療癒
🎙️本集來賓:陳維均 諮商心理師
👤主持人: #迷途露露(心理學小白代言人)

👀從小雲朵:晴天雨天都是美好日子的這本繪本,來聊聊我們的憂鬱及心理療癒

💬 你有一本專屬於你自己的療癒繪本嗎?📩有任何的心情想分享,請留言給我們吧!

📍10/16(四)中午12點半|心曦心理諮商所FB粉絲專頁 準時開播
記得來跟我們聊聊唷~🪑

#心曦直播 #曦當普利斯 #心理話
#心理師直播 #心理學日常 #陳維均 #心理療癒 #憂鬱情緒 #繪本

【 內向者請停止羨慕外向者 】邱淳孝 心理師我知道很多的內向者會羨慕外向者,或許是羨慕外向者侃侃而談的自信魅力,又或許是他們那一種容易被人看見、成為目光焦點的特質。但當你開始羨慕,甚至嫉妒時,其實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你把內心的匱乏和渴...
11/10/2025

【 內向者請停止羨慕外向者 】邱淳孝 心理師

我知道很多的內向者會羨慕外向者,或許是羨慕外向者侃侃而談的自信魅力,又或許是他們那一種容易被人看見、成為目光焦點的特質。

但當你開始羨慕,甚至嫉妒時,其實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你把內心的匱乏和渴望投射到對方身上。

你希望成為另一種樣子,甚至想要拋開心中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但讓我們實際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那些外向、熱鬧、愛引導話題的人,真的受所有人喜愛嗎?
● 如果要你過著與那些你羨慕的外向者一模一樣的生活,那真的是你要的嗎?
● 你是否在與同樣沉默、安靜、細膩、能量穩定的內向者相處時更自在?
●生活中,有沒有其他可以作為你目標的內向者?
●外向者是否也有他們的挑戰與課題(比如難以靜下心來獨處,或因不甘寂寞而難以專注)?

或許,當你問完自己這些問題時,你的心中自然就有答案了。


本文摘自邱淳孝心理師《只是快撐不下去了──給不敢讓人失望的「高功能內向者」日常救援手冊》

#心理 #心理諮商師 #心理諮商 #心理師日常 #心理師
❤原文連結請見留言❤

【心理師,我什麼時候可以畢業?】邱淳孝 心理師很多個案在諮商的過程中都會問我:「心理師,我什麼時候可以畢業?」有很多個案在諮商的過程中都會問我:「我是不是要變成某一種樣子比較好?我是不是該改掉某一個壞習慣?如果我更怎麼樣,會不會更好?」我常...
04/10/2025

【心理師,我什麼時候可以畢業?】邱淳孝 心理師

很多個案在諮商的過程中都會問我:「心理師,我什麼時候可以畢業?」

有很多個案在諮商的過程中都會問我:「我是不是要變成某一種樣子比較好?我是不是該改掉某一個壞習慣?如果我更怎麼樣,會不會更好?」

我常常這樣回應個案:「你有很棒的改變動機,這是很好的開始。至於那些你想改變的部分,那些你現在不太喜歡的特質與習慣,例如逃避、自我批評等,其實,它們在某一些情境之下,也是有用處的。例如用逃避,以減少負面刺激,保護自己,或用自我批評提醒自己不要再犯。所以我們不是要把它們丟掉,而是要思考還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個案繼續追問:「那麼,我要怎樣才算『畢業』呢?」

我會用一種有回答又沒有直接回答的方式說:「其實,我認為沒有所謂的完美的人。在我看來,一個健康的人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擁有彈性、保有各種可能性。如果,你總是認為自己『一定』要怎樣、『絕對』要怎樣,反而會讓自己變得太過僵化。

因此,你問:「什麼時候可以畢業?」

我認為,當你可以用不同的樣貌,回應不同的情境與挑戰,且覺得你現在的生活,過得比過去更好,且足夠滿意時,或許就是可以畢業的時間點了。

本文摘自邱淳孝心理師《只是快撐不下去了──給不敢讓人失望的「高功能內向者」日常救援手冊》
#心理 #心理諮商師 #心理諮商 #心理師日常 #心理師
❤原文連結請見留言❤

Address

南昌路二段206號7樓
Taipei
1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心曦心理諮商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心曦心理諮商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