鉑適物理治療 The Platinum Physical Therapy and Wellness Center

  • Home
  • Taiwan
  • Taipei
  • 鉑適物理治療 The Platinum Physical Therapy and Wellness Center

鉑適物理治療  The Platinum Physical Therapy and Wellness Center REFINING YOUR PHYSICAL THERAPY EXPERIENCE
鉑適物理治療以舒適專業的治療空間和最先進的設備,由具美國執照的物理治療臨床博士提供高品質的一對一精準治療。 Follow us on instagram

We have created the optimal environment for healing as well as equipped with the most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where the patient receives absolute care and attention from skilled and experienced physical therapists for a full hour long customized treatment.

👀跑者『低風險疲勞性骨折』的負荷處置👀🎯疲勞性骨折的分類?疲勞性骨折依照身體各部位骨頭構造的修復能力、血液供應的程度和常賦予應力的方向,可以分成低、中、高風險的疲勞性骨折。分類可以給予治療處置的指引,也可以協助我們判斷預後。🎯疲勞性骨折如何...
18/02/2025

👀跑者『低風險疲勞性骨折』的負荷處置👀

🎯疲勞性骨折的分類?
疲勞性骨折依照身體各部位骨頭構造的修復能力、血液供應的程度和常賦予應力的方向,可以分成低、中、高風險的疲勞性骨折。分類可以給予治療處置的指引,也可以協助我們判斷預後。

🎯疲勞性骨折如何修復?
骨重塑是一系列由蝕骨細胞將損害的骨頭吸收後,再由成骨細胞將空洞補足的循環反應。為了避免疲勞性骨折的惡化,降低負荷是讓骨重塑能夠進行並減少進一步的傷害。
蝕骨細胞的啟動和吸收約需4週,新骨頭的替換約需要3個月,甚至需要一年達到成熟。

🎯疲勞性骨折真的需要休息這麼久?
很多的運動員遭受疲勞性骨折後並沒有等待骨重塑完成後才回到運動場上,這是因為骨折會誘發表層骨頭的修復反應,這個發生在骨膜上的快速的骨性增生會跳過受損骨頭吸收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骨性結痂(callus),在骨折部位的結痂可以比骨重塑更快速修復結構。

🎯跑者疲勞性骨折處置的六大原則
1. 負荷控制:短暫時間的降低負重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但應該以"症狀為指引而非時間的長短",前期目標是無痛的行走,可以適情況使用輔具,重點就是逐漸的增加負重,並且在負重時、負重後和隔天都不應出現疼痛,有痛並不代表傷害,但建議立刻降低負重的程度。

2. 考慮使用支持性的保守療法:臨床上並沒有已證實的治療方式來加速疲勞性骨折的修復,但有許多至少沒有危害的治療方法被大量使用.低強度的間歇超音波治療(低於0.1 W/cm2)就是其中之一。超音波治療的波形可以刺激成骨細胞,一天多次的使用或許可以提升骨性刺激,進而加速骨折的修復。

3. 維持體適能: 在仍無法開始跑步訓練的階段,可以藉由腳踏車、游泳或組合訓練(HIIT+耐力)來維持心肺能力。

4. 強化肌肉適能:肌力、肌耐力、爆發力對維持表現和避免骨折再次發生都非常重要,加強訓練骨折周邊的肌群(例如:小腿後側肌群和足部肌群 – 脛骨/趾骨骨折),但仍須考慮骨折處的張力/壓力的方向來調整不同肌群的訓練時間/強度。

5. 逐步恢復跑步訓練:可以在連續沒有疼痛超過五天,並且可以原地跳的情況下,逐步恢復跑步訓練,前期也可以使用橢圓機或抗重力跑步機。負荷的增加先以"時間為主,其次才是速度"。每日也須紀錄步數。

6. 降低後續受傷的風險:曾經有過疲勞性骨折、青少年女性、過低的身體質量指數(

🎯髖關節置換術後早期復健Early rehabilita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今天主要來介紹的是 ⭐️全髖關節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THR)的成功在於對疼痛的可預測性緩解、生活品質...
27/01/2025

🎯髖關節置換術後早期復健
Early rehabilita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今天主要來介紹的是 ⭐️全髖關節置換術⭐️

全髖關節置換術(THR)的成功在於對疼痛的可預測性緩解、生活品質的改善以及正常功能的恢復(Brown et al., 2009)。術後復健是影響THR術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目標是通過減輕疼痛、增加關節活動範圍(ROM)以及強化髖部肌肉,來實現最大的功能表現(Brander et al., 1994)。

注意‼️大多數的功能恢復發生在術後的前6個月內(Gogia et al., 1994)‼️,因此,設計一個針對上述目標的適當復健計劃非常重要。多種因素會影響這些計劃的效果,例如術前管理、手術方式、疼痛控制方法、髖部防護措施、術後方案、負重狀態等等。

這種類型的手術有什麼不同的開刀方式、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情呢? 就讓我們從圖片裡找到答案吧!

Rex物理治療師

#復健 #物理治療 #髖關節 #手術

🎯手部生物力學研究:探索拇指肌肉對腕隧道結構的影響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Thenar muscles on the Carpal Arch👀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手部的功能至關重要,涉及到抓握、捏合和精細操作等多種...
03/01/2025

🎯手部生物力學研究:探索拇指肌肉對腕隧道結構的影響
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Thenar muscles on the Carpal Arch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手部的功能至關重要,涉及到抓握、捏合和精細操作等多種活動。手部肌肉的生物力學作用是實現這些功能的基礎。

💡最近的一項研究深入探討了拇指肌肉(魚際肌):外展拇指肌(APB)、拇指對掌肌(OPP)和淺層屈拇肌(sFPB)在施加力量時對腕隧道結構的影響,揭示了他們在手部功能中的重要性。

💡研究亮點
1. 肌肉力量的生成能力:研究發現,不同的拇指肌肉具有不同的力量生成能力。例如:APB的力量生成能力顯著高於sFPB,這使得APB在改變腕隧道的結構時具有機械優勢.
2. 肌肉組合的影響:當APB和OPP同時施加力量時,腕隧道的高度和面積顯著增加,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協同作用。這種協同作用可能有助於減輕腕隧道的壓力,從而降低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
3. sFPB的複雜作用:與APB或OPP結合時,sFPB並未對腕隧道的擴展產生積極影響,表明其在生物力學互動中的作用較為複雜。這一發現提示雖然sFPB在拇指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對腕隧道結構的影響可能不如其他肌肉顯著。

🎯臨床意義
了解這些肌肉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降低正中神經在腕隧道中的壓迫可能具有正向的效益,通過針對性地訓練特定肌肉,物理治療師可以幫助腕隧道症候群的患者改善症狀。
讓我們繼續關注手部生物力學的研究,揭開更多關於我們手部功能的奧秘吧!
#生物力學 #手部功能 #研究 #拇指肌肉 #腕隧道 #物理治療 #健康

🌟 揭開手腕穩定的秘密 🌟肌肉和本體感覺在保持手腕健康和功能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近端腕骨關節不穩定的研究近來得到許多重視,文獻亦越來越豐富,最近Journal of Hand Therapy的回顧研究探討了關於前臂肌肉、腕骨韌帶和神...
21/07/2024

🌟 揭開手腕穩定的秘密 🌟

肌肉和本體感覺在保持手腕健康和功能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近端腕骨關節不穩定的研究近來得到許多重視,文獻亦越來越豐富,最近Journal of Hand Therapy的回顧研究探討了關於前臂肌肉、腕骨韌帶和神經肌肉控制對手腕穩定性的影肌肉和本體感覺在保持手腕健康和功能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了解手腕穩定對於預防受傷和提高日常活動中的手部功能至關重要。通過結合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本體感訓練,可以增強關節穩定性,降低手腕問題的風險。
讓我們一起探索手腕穩定的複雜機制,了解如何優化手腕健康,享受更加積極和無痛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些秘密吧!💪🤲

#手腕痛 #肌肉訓練 #本體感覺 #不穩定 #等長收縮 #韌帶

🎯腳踝外側韌帶撕裂的術後復健🎯🚩腳踝扭傷常見於高衝擊性運動,如籃球、排球等當踝關節韌帶嚴重撕裂或斷裂時,就會需要手術重建以減少再度扭傷的可能性,必降低早期關節退化的風險🚩手術後4-6周 (最大保護期)康復的第一階段持續4至6周,重點在保護及...
18/06/2024

🎯腳踝外側韌帶撕裂的術後復健🎯

🚩腳踝扭傷常見於高衝擊性運動,如籃球、排球等
當踝關節韌帶嚴重撕裂或斷裂時,就會需要手術重建以減少再度扭傷的可能性,必降低早期關節退化的風險

🚩手術後4-6周 (最大保護期)
康復的第一階段持續4至6周,重點在保護及重建外側腳踝結構的同時,恢復獨立的功能性活動能力。
手術後直接開始使用拐杖行走,手術部位不踩地。休息時墊高手術側腳,以控制周邊水腫和減輕疼痛。

🚩手術後6-12周(中等-最小保護期)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逐漸脫離固定,並在負重時恢復無痛的踝關節活動能力和神經肌肉控制,而不危及踝關節的穩定性。因為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後6周穿著固定器時被允許在手術部位承受全負重,所以6周後可以進一步改善下肢的力量和平衡。

康復的最後階段(10周以後)的重點是恢復手術後下肢的力量和肌肉耐力與健康一側相同,重新建立正常、無痛的步態,並準備讓患者安全地返回必要和期望的工作相關和娛樂性活動,同時防止踝關節再次受傷。

🚩文獻參考:
Hamilton, WG: Ankle instability repair: The Broström-Gould procedure. In Kitaoka, HB (ed): Master Techniques in Orthopedic Surgery: The Foot and Ankle, ed. 2.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2, pp 487–496.

Ferkel, RD, and Chains, RN: Chronic lateral instability: arthroscopic findings and long-term results. Foot Ankle Int 28(1): 24–31, 2007.

Suchak, A, et al: The influence of early weight bearing compared with nonweight-bearing after surgical repair of the Achilles tendon. J Bone Joint Surg Am 90:1876–1883, 2008

#腳踝扭傷

🎯膝關節半月板突出 Meniscal Extrusion 🎯 👀什麼是半月板?半月板是膝關節內外側皆有的半月型纖維軟骨,主要功能是分散關節壓力、吸震、提供膝蓋穩定和潤滑關節。許多臨床研究指出,移除半月板後,關節內的最高單點壓力可以是正常膝蓋...
07/04/2024

🎯膝關節半月板突出 Meniscal Extrusion 🎯

👀什麼是半月板?
半月板是膝關節內外側皆有的半月型纖維軟骨,主要功能是分散關節壓力、吸震、提供膝蓋穩定和潤滑關節。
許多臨床研究指出,移除半月板後,關節內的最高單點壓力可以是正常膝蓋的2-3倍。
半月板只有在外圍的部分有較好的血液供給(約10-30%),因此較深的傷害癒合的可能性較差,就算經過修補手術也是如此。

👀半月板突出
半月板突出就是半月板出現位移而超過脛骨平台的外圍。這個現象通常伴隨退化性關節炎以及和半月板的破裂有關。一旦半月板突出,脛骨平台的包覆也會減少,進而造成關節軟骨需要承受更多重量,也因此,半月板突出與關節空間的狹窄有密切的關連,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

👀內側半月板突出的症狀和診斷
雖然半月板突出與造成疼痛的關係尚未明確,但卻有很高的相關性。症狀通常會與同時存在的膝蓋病徵類似:腫脹、內側壓痛、膝彎曲疼痛、有聲響等。
目前臨床上認定突出的定義是在核磁共振影像上,突出的範圍超過3mm,或是大於整體內側半月板寬度的30%,但半月板突出通常在承重的情況下更能顯現,而核磁共振因為多半是在非承重狀況下進行,容易錯估病況的嚴重性。臨床上也越來越普遍使用超音波在患者承重情況下檢測。

👀內側半月板突出的復健治療
內側半月板突出雖然在近幾年得到很多關注,但對於這個現象的復健治療研究仍不多,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向仍是以一般半月板損傷的神經肌肉的控制訓練和肌力訓練為主。
肌力訓練特別是強調股四頭肌的鍛鍊,Kawada在2023的一篇研究指出,股四頭肌肌力的提昇可以顯著減緩內側半月板突出的進展。

👀Yoshizuka在2022的一篇研究中藉由徒手關節活動,尤其強調膝關節伸直和脛骨內轉,以及半膜肌的被動伸展,大大減緩患者的疼痛和角度限制,更降低了內側半月板突出的程度。

大家不妨試一試喔!
#半月板 #滑雪 #膝痛 #退化

👀大腿骨後傾 Femoral Retroversion  💡大腿骨(股骨)後傾:股骨後傾是一種骨性的扭轉變形,指的是大腿骨相對於膝蓋產生了向外的扭轉,因為大腿骨的遠端與膝關節相連,這也就代表膝蓋在型態和功能上也會產生相對於髖關節的向外扭轉。...
31/03/2024

👀大腿骨後傾 Femoral Retroversion

💡大腿骨(股骨)後傾:
股骨後傾是一種骨性的扭轉變形,指的是大腿骨相對於膝蓋產生了向外的扭轉,因為大腿骨的遠端與膝關節相連,這也就代表膝蓋在型態和功能上也會產生相對於髖關節的向外扭轉。

💡下肢的變化:
當股骨後傾但足部朝前時,因為髖關節的位置偏移,會造成關節內過多的壓力。大多數有股骨後傾的人會將足部朝外行走,藉此將髖關節放在較舒服的位置上,坐姿愛翹腳。

💡成因:
一樣是沒有明確病因的股骨後傾,通常是屬於先天的結構問題,當然骨折造成的變形也有可能。不過因為股骨後傾與髖夾擠和髖退化性關節炎有蠻高的相關性,當家中有病史,好動的青少年出現髖、膝的症狀比例也會提高。2015年一篇臨床研究顯示,股骨後傾增加了髖曲時的關節壓力,是造成髖夾擠的重要因素 (Satpathy et al 2015)。

💡症狀:
1. 外八走路或鴨子走路
2. 扁平足
3. 跑步困難、活動易累
4. 平衡或協調能力不佳
5. 髖、膝、鼠蹊、大轉子、下背痛
6. 疼痛通常逐漸加劇

💡運動治療:
1. 在所有閉鎖鍊的運動治療上去調整足部的位置,減少症狀誘發
2. 骨盆前傾常伴隨股骨後傾同時出現,因此,伸展髖前側、誘發臀肌、腿後肌和核心就顯得格外重要
3. 加強骨盆穩定

#髖關節 #大腿 #外八 #物理治療

🎯跟骰關節被認為是在足部中活動度極少的關節,卻有三個活動方向。在腳踝內外翻時骰骨會相對跟骨產生些微轉動及滑動,在小腿內外轉時則產生些微旋轉🎯跟骰關節鎖定機制在走路推進時期,腓骨長肌收縮會將第一趾蹠骨往後下方拉,同時讓骰骨外翻、跟骨相對內翻把...
25/03/2024

🎯跟骰關節
被認為是在足部中活動度極少的關節,卻有三個活動方向。
在腳踝內外翻時骰骨會相對跟骨產生些微轉動及滑動,在小腿內外轉時則產生些微旋轉

🎯跟骰關節鎖定機制
在走路推進時期,腓骨長肌收縮會將第一趾蹠骨往後下方拉,同時讓骰骨外翻、跟骨相對內翻把外側縱弓鎖緊進而提供穩定並將人體的重心往第一、二腳趾方向引導,產生強而有力的推蹬

這時就有某位大聰明提出問題說
「老師,我就不喜歡高檔位,可不可以用低檔位走路推進就好?」

我的答案是『盡量不要』,為什麼呢?

1️⃣正常的生物力學來說,第一、二腳趾所構成的高檔位(橫向軸)不但穩定且力臂較長;而三至五趾所構成的低檔為(斜向軸)相對不穩定且力臂較短。簡單來說,高檔位的推進效率會遠高於低檔位的推進效率。

2️⃣人體外側腳趾相對細小不利於承重,長時間使用低檔推進容易造成外側腳趾的骨折。

大家在家可以試試看,將自己腳尖墊起且重心先放在前兩趾,之後再將重心移到外側。是不是發現變得很不穩呢!

🎯最後讓大家猜猜看是哪一側會有問題,答案之後會公布在留言區喔!

資料來源:
Bojsen-Møller F. Calcaneocuboid joint and stability of the longitudinal arch of the foot at high and low gear push off. J Anat. 1979 Aug;129(Pt 1):165-76. PMID: 511760; PMCID: PMC1233091.

Bruening, D. A., Pohl, M. B., Takahashi, K. Z., & Barrios, J. A. (2018). Midtarsal locking, the windlass mechanism, and running strike pattern: A kinematic and kinetic assessment.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73, 185–191.

Greiner, T. M., & Ball, K. A. (2008). The calcaneocuboid joint moves with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 1(Suppl 1), O39.

https://podiatryarena.com/index.php?threads/bojsen-mollers-high-gear-low-gear.2023/

#足底 #足部疼痛 #運動傷害 #跑者 #馬拉松

👀跑步也可以治療足底筋膜炎?Run Barefoot on Grass as a Cure for Plantar Fasciitis?🎯現代文明病:足底筋膜炎足跟疼痛是非常盛行的肌肉骨骼症狀,在跑者的族群更為常見。現今研究普遍認為足底筋膜...
03/10/2023

👀跑步也可以治療足底筋膜炎?
Run Barefoot on Grass as a Cure for Plantar Fasciitis?

🎯現代文明病:足底筋膜炎
足跟疼痛是非常盛行的肌肉骨骼症狀,在跑者的族群更為常見。現今研究普遍認為足底筋膜炎是來自不斷重複的足底壓力,造成縱向足弓過度的型變所導致,而過度型變的原因就是足底肌肉的失能。
鞋具的穿戴和較為靜態的生活型態和足底肌肉無力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再加上運動鞋具的快速發展讓足底接受外在環境刺激、訓練的機會大幅減少。
在跑者的族群中,適當的負荷控制是治療足底筋膜炎最為重要的環節,即便如此,症狀完全恢復的平均時間也需要五個月左右(Nielsen, 2014)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
保守治療保括:徒手治療、伸展、貼紮、鞋墊、下肢肌力訓練、體外震波和針劑的治療等都對短期療效有幫助,但長期的效益仍不明確。事實上,10年追蹤研究顯示有一半以上的患者症狀持續長達2年(Hansen et al, 2018)

🎯👀赤足草地跑👀🎯
在2022年的一個案研究中蒐集了20位有足底筋膜炎的業餘跑者,只是簡單的移除他們的鞋子並要求他們每隔一天就赤足在草地上跑15分鐘,持續6週。
研究結果發現,有19位跑者在6週後足跟疼痛平均下降將近40%,甚至在研究結束6週後平均下降達到60%,疼痛指數平均僅1.5/10 !! (Francis P et al, 2022)

🎯赤足草地跑降低疼痛的可能機制
短期效應:
1. 不適應導致肌肉動力學的變化,進而降低以往的過度使用
2. 強迫足底肌肉的收縮,以及對足底觸感的刺激而造成的止痛效應
長期效應:
1. 足底肌肉的訓練和結締組織的強化,造成足部可以對抗更多型變
2. 神經肌肉的協調更有效率,近端穩定肌群(臀肌、腿後)可以被及早誘發

🎯應用和討論
這個治療的方法對於患者和臨床人員來說都與以往負荷控制的概念不同,尤其是在仍有明顯症狀的狀況下去挑戰會造成症狀的運動,但這無疑對愛跑的跑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Dr. Francis最後也強調,這篇研究或許會帶來一些治療的方向,但因為僅是個案研究,仍缺乏好的證據力。如果深受足底筋膜困擾的跑者有興趣嘗試,請務必不要超過15分鐘,強度也須要慢慢增加,最重要的是軟質的草地也需要格外小心外傷的風險。
#足底 #足跟痛 #跑者傷害 #跑者 #馬拉松 #馬拉松訓練 #運動傷害 #足底筋膜炎

讓你更認識前十字韌帶這條韌帶其實不止一束!!⁡📚前十字韌帶可以分成三束當中最主要的是前內束AM和後外束PL在前內束的外側還有較為細小的中間束IM/AML⁡1️⃣後外束三束中較大的一束後外束最主要是在膝蓋接近伸直時穩定膝蓋👉🏻負責控制脛骨前移...
21/08/2023

讓你更認識前十字韌帶
這條韌帶其實不止一束!!

📚前十字韌帶可以分成三束
當中最主要的是前內束AM和後外束PL
在前內束的外側還有較為細小的中間束IM/AML

1️⃣後外束
三束中較大的一束
後外束最主要是在膝蓋接近伸直時穩定膝蓋
👉🏻負責控制脛骨前移和膝蓋過度伸直

2️⃣前內束
不同彎曲角度下控制脛骨旋轉和前移最主要的一束
👉🏻15°、30°和60°下都是脛骨前移時受力最大的
👉🏻而在0°和15°時,旋轉的受力也是明顯大於其它兩束

3️⃣中間束
常被認為是前內束的一部分,最少被提及的一束
👉🏻對控制脛骨前移,在不同角度下都是輔助的角色
👉🏻但彎曲30°和45°下控制旋轉,受力會比其它兩束更多

‼️介紹完了,來小問答一下
🤔你們認為前十字韌帶部分撕裂的個案,哪一束受傷是最常見的呢?
A. 前內束 B. 後外束 C.中間束

資料來源 Y Kato et al.,2012; H Fujie et al.,2011;

💡骨盆底肌不只會無力?近年健康資訊傳播發達,我們多少都聽過“骨盆底肌無力”會產生身體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影響。事實上,骨盆底肌也會有過緊的問題喔!💡過緊的骨盆底肌究竟會造成什麼影響?過緊的骨盆底肌除了可能產生骨盆腔的疼痛,當肌肉放鬆能力減弱,...
15/08/2023

💡骨盆底肌不只會無力?
近年健康資訊傳播發達,我們多少都聽過“骨盆底肌無力”會產生身體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影響。事實上,骨盆底肌也會有過緊的問題喔!

💡過緊的骨盆底肌究竟會造成什麼影響?
過緊的骨盆底肌除了可能產生骨盆腔的疼痛,當肌肉放鬆能力減弱,也會導致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障礙等問題。
且骨盆底肌和腹部深層肌肉之間存在協同關係,對於調節腹內壓力非常重要。由於肌肉緊繃、縮短,本身收縮效率亦會下降,針對臟器的支撐、腰椎骨盆的穩定等,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骨盆底肌如何放鬆?
2022年的研究中探討,想讓骨盆底肌達到放鬆的效果,可以選用以下三種不同的姿勢:

1. 調整後蝴蝶式(於膝蓋下方擺放枕頭協助支撐)
2. 調整後嬰兒式
3. 深蹲式加上瑜伽磚(坐在瑜伽磚)

而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骨盆底肌最大的放鬆位置是調整後的蝴蝶姿勢。深蹲式加瑜珈磚和調整後的嬰兒式也都能達到放鬆的效果。

此外,若能在擺位後配合呼吸練習,放鬆效果也會更好喔!

(Tosun, Ö. Ç. et al., 2022)

🎯骨盆底健康
總而言之,骨盆底肌的正常功能不僅取決於自主和非自主收縮,放鬆肌肉的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

#骨盆底肌 #骨盆健康

🎯筋膜也會變厚?年紀和力量對筋膜的影響Fascia Adapts to the Forces Acting upon It💡遍佈全身的結締組織(Fascia)深層筋膜與身體多數的肌肉有緊密的連結,當筋膜的厚度增加或延展性變差,便會限制肌肉的...
03/07/2023

🎯筋膜也會變厚?年紀和力量對筋膜的影響
Fascia Adapts to the Forces Acting upon It

💡遍佈全身的結締組織(Fascia)
深層筋膜與身體多數的肌肉有緊密的連結,當筋膜的厚度增加或延展性變差,便會限制肌肉的延展能力,造成關節活動度的限制。近期的研究也顯示胸腰筋膜長度的改變、發炎、增厚除了會限制軀幹的活動度,更會造成疼痛。

💡年紀對筋膜的影響
在近期的一篇研究(Wilke, 2018)當中,分別針對65歲以上和25歲以下的兩組受試者進行小腿、大腿和軀幹深層筋膜的超音波量測。
在年輕的受試者中,大腿、小腿和腹部的深層筋膜都有較厚的表現,相反地,年長者卻有較厚的背側筋膜。作者歸納可能的原因來自於年輕的組別有相對較多的下肢肌肉重量,而年長組別有較高的體重(BMI)。
較厚的背部筋膜或許是為了抵銷身體的重量來維持姿勢,作者的結論指出筋膜的厚度會依據作用於上的力量產生變化,較大的肌肉力量和身體重量需要更厚的結締組織來支持和傳遞力量。

💡筋膜厚度和柔軟度
在相同的研究中(Wilke, 2018),年輕組別發現腹側筋膜厚度與軀幹向後仰的角度呈現負相關,而年長組別也出現筋膜越厚柔軟度越差的現象。
在另一篇針對跑者足底筋膜的研究中(Chen, 2019),發現習慣前足著地的跑者比起後足著地會有更厚的足底筋膜,研究中使用彈力超音波來檢視組織彈性,一樣發現越厚的筋膜延展性通常就越差,也有更高的受傷風險。

總而言之,關節活動度的不足除了需要考慮肌肉的問題,我們也需要考慮和檢測筋膜的影響。筋膜厚度的量測或許對於預防或治療頸部、下背、足底的症狀可以成為一項具有意義的指標。

#筋膜 #足底筋膜 #胸腰筋膜 #下背痛

Address

大安區安和路一段79號1樓(請從仁愛路四段222巷進入)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Tuesday 09: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21:00
Thursday 09:00 - 21:00
Friday 09:00 - 21:00
Saturday 09:00 - 21:00

Telephone

+88622758328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鉑適物理治療 The Platinum Physical Therapy and Wellness Center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鉑適物理治療 The Platinum Physical Therapy and Wellness Center: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