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

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 工作事宜 請洽:
特助 琦琦 host.kiki@gmail.com
或私訊 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一歲以上奶就不是小孩的主食啦!根本不用吵著選母奶還是配方奶。重點在於孩子在一歲後奶就逐漸轉換為副食品,不再是主要營養來源,應該以均衡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為主,不過奶還是重要的營養,因為它是補充鈣質及蛋白質的來源 。  爸媽可以針對孩子的需求...
29/08/2025

一歲以上奶就不是小孩的主食啦!根本不用吵著選母奶還是配方奶。

重點在於孩子在一歲後奶就逐漸轉換為副食品,不再是主要營養來源,應該以均衡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為主,不過奶還是重要的營養,因為它是補充鈣質及蛋白質的來源 。
 
爸媽可以針對孩子的需求作補充,以配方奶來說,主要是補充營養,部分有乳糖不耐症、過敏病史的孩子可以補充。而我們常聽到的鮮奶、保久乳、優酪乳也是乳品類的主要品項,並可做為補充鈣質的主要來源。
 
這裡不列出母奶的原因,一方面因為這時期的媽媽未必還能提供,另一方面母奶含鈣量不高,約每100毫升有34毫克 。比起配方奶或鮮奶,它們每100毫升至少都有100-150毫克不等的鈣質,就一歲後的孩子一天需要500毫克的鈣質來說,喝母奶很難達標(阿包醫生貼心換算,要喝將近1500毫升的母奶才夠...😰)。
 
🎯 配方奶、鮮奶、保久乳、優酪乳的選擇
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奶類包括配方奶、鮮奶、保久乳與優酪乳,以下我也針對這四種奶類做簡單的說明。
 
✔ 配方奶
一歲後配方奶主要是作為點心或是副食品來源,而不再當成主食,爸媽可依據孩子狀況做選擇,包括乳糖不耐症的孩子可挑選無乳糖奶粉,有過敏病史、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可選擇部分水解奶粉,對牛奶嚴重過敏、有腸胃道疾病的孩子可選擇高度水解奶粉。通常一般有廠牌的配方奶是不會添加超過比例的糖分,建議一天補充兩份即可!


 
✔ 鮮奶
鮮奶也是乳品類的一種,並可作為鈣質主要來源,以一杯240毫升的鮮奶來說,大約含有250毫克的鈣質,根據《幼兒期營養手冊》建議,1~6歲的幼兒每日應攝取2杯,1杯等於240毫升。溫度冰或熱皆可,基本營養價值不變,就看孩子的腸胃狀況與接受度來調整。
 
✔ 保久乳
保久乳與鮮奶來源相同,都是100%生乳,營養價值差不多,而它不須冷藏的原因是因為經過超高溫殺菌與無菌包裝技術,因此不需添加防腐劑與冷藏。飲用原則與鮮奶相同,1~6歲的幼兒每日應攝取2杯,1杯等於240毫升。
而保久乳的選擇,建議是成份無調整的全脂保久乳,若選擇有口味的調味奶,要注意是否有糖份的添加。
 
✔ 優酪乳
優酪乳主要成分包括鮮乳、益生菌以及不等量的糖,一歲以前不建議喝優酪乳,因為裡頭的蛋白質、礦物質含量太高,容易對嬰兒的腎臟造成負擔。一歲後幼兒腸胃道發展已較成熟,所以可以飲用優酪乳,但仍需注意糖份攝取量,飲用原則與鮮奶相同,1~6歲的幼兒每日應攝取2杯乳製品,1杯等於240毫升。建議先選無糖的!
 
㊙ 喝奶的注意事項
不論是鮮奶、保久乳或優酪乳,都屬於六大類食物中的乳品類之一,因此一天全部加起來攝取2份即可,而乳製品含有豐富鈣質、優質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也是構成骨骼、維持內分泌的重要成分,爸媽記得讓孩子補充適量乳製品,才能健康成長唷!
 

28/08/2025

這兩天鬧很大的配方奶含糖量太高事件,阿包醫生也快速錄了一支短片來說明,這邊也來教大家算數學(?
 
以某品牌配方奶粉舉例
✔️標示:每100公克有52克的糖
 
✔️建議沖泡方式:
6個月以上/7.5公斤:180毫升水+6匙奶粉
每匙奶粉4.45公克
 
✔️也就是說:
6個月以上/7.5公斤:180毫升水+26.7公克奶粉
一餐大約喝進:13.8公克的糖
含糖比例:6.9%(和母奶差不多)
 
那會有人問啦,小孩子一天只能攝取25公克的糖,這樣三餐不就超過了?
 
先說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2-18歲孩童』每天“添加糖”攝取量應少於6茶匙(25g)
 
所以這個建議是不包含一歲以下以喝奶為主的嬰幼兒,而1歲以下嬰幼兒的營養攝取,本來碳水化合物所佔的總熱量比例就有50-60%。再來就是奶粉的糖主要為乳糖,跟蔗糖不同,不能相提並論!
 
這樣大家有懂了嗎?
 
❤️最後問大家:配方奶好喝嗎?會造成小朋友長大愛吃甜嗎?
🔴答案在影片中
請留言回答😌

我家的小包小喵也有喝配方奶因為並非每位媽媽的母奶都足夠有品牌的配方奶要經過食藥署的查驗確認成分比例符合孩子年紀的營養核准後才能在國內販賣唷! 努力為孩子找尋適合配方奶的爸媽們你們沒有錯唷!請不要被某廠商的影片所誤導!
27/08/2025

我家的小包小喵也有喝配方奶
因為並非每位媽媽的母奶都足夠
有品牌的配方奶要經過食藥署的查驗
確認成分比例符合孩子年紀的營養
核准後才能在國內販賣唷!
 
努力為孩子找尋適合配方奶的爸媽們
你們沒有錯唷!
請不要被某廠商的影片所誤導!

【伊科病毒奪6嬰命 爸媽再細心也不能掉以輕心】近期國內傳出伊科病毒(Echovirus)引發多起重症案例,今年已有6名嬰兒因併發重症不幸身亡。其實孩子就算外表看起來只是「小感冒」,也可能在短短數日內惡化,甚至奪走生命。🎯什麼是伊科病毒?伊科...
22/08/2025

【伊科病毒奪6嬰命 爸媽再細心也不能掉以輕心】

近期國內傳出伊科病毒(Echovirus)引發多起重症案例,今年已有6名嬰兒因併發重症不幸身亡。其實孩子就算外表看起來只是「小感冒」,也可能在短短數日內惡化,甚至奪走生命。

🎯什麼是伊科病毒?
伊科病毒屬於腸病毒家族,和克沙奇病毒、腸病毒71型同屬一類。多數感染後會有發燒、喉嚨痛或腸胃不適,而寶包免疫力尚未成熟,一旦感染,可能導致腦膜炎、心肌炎,甚至急性循環衰竭。

🎯寶包病情「說變就變」
除了已確定腸病毒感染致死的6例病例,目前尚有部分寶包重症,兩名寶包出生時因為沒有特殊潛在疾病,因此出生後沒多久就返家,然而因為到家後食慾下降、嗜睡、活動力降低,所以又回診才確診感染伊科病毒。

因為小寶包免疫力不成熟,病情往往比爸媽想像得更快、更急,一個晚上就可能完全不同。這次疫調也發現某病患的爸媽生產時就有呼吸道症狀、發燒,所以不排除是因為爸媽傳染。

🎯不只腸病毒71型要注意
許多爸媽聽到「腸病毒」就會想到71型,但事實上克沙奇、伊科病毒也可能造成重症。疾管署資料也顯示2025年至今主要流行病毒是克沙奇A型。

🎯預防是唯一保護之道
目前還沒有伊科病毒的專屬特效藥,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因此「預防」是爸媽唯一能做到的保護。

📌勤洗手:正確洗手可大幅降低傳染風險。換尿布、餵奶前後都要徹底洗手。

📌環境消毒:玩具、餐具、桌面以稀釋漂白水清潔,不能只用清水沖洗。

📌避免群聚:寶包有發燒、腹瀉就不去托嬰中心或公共遊樂場。

📌生病不靠近:成人若有感冒或腸胃症狀,最好暫時避免親吻、抱嬰兒。

這些小動作看似瑣碎,但卻是守護寶包健康最重要的防線。也許我們無法控制病毒,但可以用自己的細心,降低寶包感染風險。

上周有一天當阿包醫生如火如荼地努力看診時突然有位媽媽打開診間拉門走了進來有點生氣地找診護理師理論後來護理師馬上帶她出去門外討論我一開始還以為她是當時看診孩子的家人 後來聽護理師轉述原來是這位媽媽帶孩子來的時候號碼已過號,理應只能照規定排候補...
19/08/2025

上周有一天
當阿包醫生如火如荼地努力看診時
突然有位媽媽打開診間拉門走了進來
有點生氣地找診護理師理論
後來護理師馬上帶她出去門外討論
我一開始還以為她是當時看診孩子的家人
 
後來聽護理師轉述
原來是這位媽媽帶孩子來的時候
號碼已過號,理應只能照規定排候補看診
但等待的過程,她不斷地和護理師說
『我們只是要來打疫苗,我們不需要進診間』
『 可以插隊一下讓醫師直接開單給孩子打針嗎?』
 
在門外護理師好說歹說解釋好一陣子
媽媽不買單,最後只能協助她們退掛
不過那位媽媽臨走前還落下了幾句話
『 你們診所就是這麼拽!都不給通融』
『 難怪現在病人越來越少! 』
 
===========
呃...這位媽媽
說話最好深思熟慮後再講出來吧
要插隊還敢大言不慚?!
妳有沒有顧慮那些已經等一、兩個小時以上的家屬
 
再來孩子打預防針之前做一下身體評估比較好吧!
老實說雖然我的病人多到看不完
但我還是會按部就班,該做的檢查還是不會少
看診的品質還是盡量維持
如果我們達不到妳的要求
只能請妳另請高明吧!
 

【寶包骨折怎麼辦?】寶包活潑好動,跌倒、撞傷在所難免。雖然孩子的骨骼比成人有彈性,但骨折仍相當常見,其實每個月多少都會碰到一些個案骨折喔!🎯約43%的孩子會發生骨折根據英國BioMed Central出版的《BMC Public Healt...
15/08/2025

【寶包骨折怎麼辦?】
寶包活潑好動,跌倒、撞傷在所難免。雖然孩子的骨骼比成人有彈性,但骨折仍相當常見,其實每個月多少都會碰到一些個案骨折喔!

🎯約43%的孩子會發生骨折
根據英國BioMed Central出版的《BMC Public Health》當中的一篇報告指出(註1),約 42~64%的男孩、27~40%的女孩會發生骨折。所以對孩子來說,骨折是一個常見的意外傷害。

📌兒童骨質軟
小兒骨質軟且有彈性,只需要輕微外力就有可能折彎或斷裂,常見狀況為柳條狀骨折,基本上骨骼並非完全斷裂,只是一部分骨骼還連接著,但已失去原本功能。

📌家裡、體育設施和人行道占大宗
家裡是最常發生骨折的地點約占41.6%,其次是操場和人行道,占26.2%,體育設施占18.3%(註1)。

小兒骨折部位又以上肢最常見,包括肱骨(上臂骨)、橈尺骨(前臂骨)、腕骨。另外兒童骨骼的兩端有生長板,生長板是軟骨組織且易受損,若骨折傷害到生長板,可能造成肢體不等長、關節扭曲。

🎯骨折處理步驟
雖然孩子骨折風險高,但骨骼修復力也高,大約4~6周就可痊癒,當小孩時骨折時,應採取以下步驟:
1.確認傷勢,確認摔傷部位、意識狀態。
2.就醫、固定患處,可用毛巾、夾板固定關節。
3.暫停進食,視傷勢可能需要手術,建議先不要進食。
4.冰敷,48小時內應冰敷,採冰敷15分鐘休息10分鐘的頻率冰敷。

若孩子傷勢較嚴重須以石膏固定,通常需固定1~1個半月。不過孩子的骨骼再塑性強,且對於彎曲變形的復原力也強,通常半年或一年後多會修復至原本形態,外觀與功能皆恢復,少有後遺症。

根據研究指出最常見的骨折地點竟然是家裡,建議爸媽應維護居家安全,如配置防滑墊,收拾地面玩具,平時也可多幫孩子補充鈣質、維生素D、曬太陽,從事安全運動,增進肌力,預防骨折喔!

註1. Pattern of fractures across pediatric age groups: analysis of individu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一般而言暑假對於小兒科是淡季也就是生意可以很清淡,門可羅雀...因為夏天流行的病菌相對較少孩子們也常在戶外活動生病機會自然較少 但在八月後的這一週有很明顯的轉變就是生病的孩子變多了原來是因為許多學校在這個月開學! 而且並非不只一種病菌在流行...
13/08/2025

一般而言暑假對於小兒科是淡季
也就是生意可以很清淡,門可羅雀...
因為夏天流行的病菌相對較少
孩子們也常在戶外活動
生病機會自然較少
 
但在八月後的這一週有很明顯的轉變
就是生病的孩子變多了
原來是因為許多學校在這個月開學!
 
而且並非不只一種病菌在流行
現在腸病毒疫情增溫不用說
阿包醫生門診也會抓到不同病菌的感染
 
爸媽們
準備接受這波的病毒碼更新過程吧
要撐住唷~~~
 
圖中說明:
上中下依序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

值班完的隔天早上阿包醫生我只想放空發懶謝謝小包哥哥的陪玩讓小喵暫時不會黏住我!  #只是待會有得收拾了!!!希望 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看到不會昏倒...😂
10/08/2025

值班完的隔天早上
阿包醫生我只想放空發懶
謝謝小包哥哥的陪玩
讓小喵暫時不會黏住我!
 
#只是待會有得收拾了!!!
希望 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看到不會昏倒...😂

09/08/2025

你家也有戰鬥型爸爸嗎?
來看影片哪些也是你的行程?

當爸爸的路上,你也曾手忙腳亂、邊學邊做嗎?這集 Podcast要獻給每一位勇敢擁抱父職的爸爸們!❤️阿包醫生×背包Ken:這些年,孩子教會我的事阿包醫生和曾經請過一年育嬰假全職帶孩子的背包ken一起聊聊「爸爸經」,一起來看看育兒的過程可能經...
08/08/2025

當爸爸的路上,你也曾手忙腳亂、邊學邊做嗎?這集 Podcast要獻給每一位勇敢擁抱父職的爸爸們!

❤️阿包醫生×背包Ken:這些年,孩子教會我的事

阿包醫生和曾經請過一年育嬰假全職帶孩子的背包ken一起聊聊「爸爸經」,一起來看看育兒的過程可能經歷的糗事和甜蜜收穫,一步一步遇見更好、更成熟的自己!
👉點我收聽:https://hsinyi.org/8095za

本集必聽重點
✅爸爸們,請勇敢擁抱父職人生!
✅當了爸爸以後,才真的懂得什麼是付出與責任
✅照顧孩子不簡單!即使是兒科醫師,新手爸爸也曾崩潰過
✅用心陪伴絕對值得:孩子到了青春期,還願意擁抱爸爸說晚安
✅爸爸別怕「添亂」,從「間接育兒法」開始,做媽媽最強的後盾
✅事事以孩子為優先,成為爸爸這條路「人生的順序全變了!」
✅兩位爸爸的真情告白:只希望,能陪孩子很久很久……

#收聽平台👇
🎙️Apple https://apple.co/4dd1AY0
🎙️Spotify https://bit.ly/3MWioI8
🎙️信誼Podcast官網 https://hsinyi.org/4evbj3

上週末演講時,我和@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就提到,多年前還沒接觸正向教養,曾經讓小肉包罰站在呼啦圈中冷靜....猜猜結果?.....他氣到跺腳!像隻小怪獸不斷怒吼!還想打人!他沒有出現我們原先期望的安靜跟自我反省-父母生氣時 都會不自...
08/08/2025

上週末演講時,我和@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就提到,多年前還沒接觸正向教養,曾經讓小肉包罰站在呼啦圈中冷靜....
猜猜結果?.....
他氣到跺腳!像隻小怪獸不斷怒吼!還想打人!
他沒有出現我們原先期望的安靜跟自我反省
-
父母生氣時 都會不自覺想要贏過孩子
因為我們小時候就是被教導不能頂嘴反抗
我們經歷極度壓抑的童年
長大卻忘記
小孩就是會犯錯 會發脾氣 會有很多奇怪的事情讓大人需要深呼吸

但如果把教養變成戰爭
我們一直想贏
最後的輸家
終究還是我們

反而把孩子當成「合作夥伴」
不用「威權」來壓制他
他才會學習到正確的態度和行為

其實絕大多數父母
會生又努力教
教養不走短線
是看長期

並不是在地上打滾
飛機上哭
就是父母不會教

📌 《不要隨便給父母貼上會生不會教的標籤》
最近社群媒體上,出現厭童討論聲浪。不少家長提出一個共同的困擾:自己很努力教孩子,但外人只看到孩子失控的樣子,轉頭就貼上「會生不會教」的標籤。老實說多數願意生養孩子的人,都是在負重前行,你現在看到的這群孩子不就是代表台灣的未來嗎?高齡化的社會以後會是誰來撐住呢?

大家都喜歡小孩像可愛布偶一樣,永遠不吵不鬧。但他們就還是小動物,只比「已知用火」的原始人好一點。大腦前額葉還沒發育好,要怎期待他能夠時時循規蹈矩還要表現得非常社會化、知進退?

週末我主講一場關於「 #正向教養 與孩子情緒發展」的講座,其實,許多人對正向教養有很深的誤解,以為是在「放任孩子」、在「溺愛孩子」,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正向教養源自阿德勒心理學,強調尊重與引導,是一種比打罵處罰更有智慧、更需要耐心與技巧的教養方式。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以前就是被打大的,現在不也好好的?」但時代不同了,資訊爆炸、節奏快、壓力大,孩子面臨的挑戰和刺激是我們小時候的好幾倍,他們更需要從小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你以為的打罵教育一招走天下,可能對這一代孩子根本行不通。

我常說,沒養過情緒強度高、堅持度高的孩子,真的無法理解有些父母每天面對的是怎樣的戰鬥日常。

像我自己有兩個孩子,12歲跟5歲,個性都非常鮮明,從小就展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情緒來的時候真的像颱風樣,一秒炸裂,滾地、拋物、跺腳、打人都發生過,風暴至少延續個半小時。

這種時候,如果只會用壓制、恐嚇或處罰,根本無效,還會造成親子關係破裂。

但這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教。正向教養不是不設界線,而是「溫和而堅定」地設界線。

我在兒子身上看到了他的改變跟成長。即將邁入13歲的他,蛻變成一個溫和有禮貌貼心的孩子。過去那一些年家裡的正向教養以及情緒教育,在他身上看到了好的回饋。當然,偶爾還是需要大人的提醒,但他是一個能夠溝通且有內省能力的孩子。

再說一次,會生不會教,指的是當孩子出現危險、攻擊、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時,父母完全沒有出面教導,甚至視若無睹。

例如:

1.在餐廳裡不顧服務生上菜、其他客人用餐,讓孩子在座位間奔跑打鬧,覺得「他只是活動力強」。

2.在遊戲區佔據玩具、潑沙子、拒絕排隊,家長在休息區滑手機或者睡覺。

3.在親友家亂丟東西、砸到玻璃、亂翻抽屜,家長卻坐在沙發上聊天刷手機。

4. 孩子對陌生人出言不遜,家長卻一笑置之說:「他很真性情」,卻忽略了這是孩子學習社會規範的重要時刻。

這些不是正向教養,而是沒有教養。正向教養不是沒界線,而是用尊重的方式教出界線。

親愛的爸媽,如果你正在努力教養,請不要被那些表面評論打擊了。你正在走一條需要更多耐心與理解的路,但你並不孤單。

讓我們一起學習,陪孩子長大,也讓自己變得更穩定、更有力量。


#療癒系醫師娘的育兒體會
#正向教養 #情緒教養
#高需求孩子 #爸媽的日常 #現代父母的挑戰
#溫和而堅定 #教出界線與尊重
#親子講座 #教養真實面

中午台北這場雨太可怕了!阿包醫生下午和晚上在小禾馨有門診走去等公車的路上,褲子已全濕其實傘再大也沒用,因為雨是斜的!準備上公車時雨突然更大衣服直接濕了一大半...😭 進到診所後趕緊套上隔離衣和口罩希望大家沒有發現我的狼狽...🤣 現在終於下...
05/08/2025

中午台北這場雨太可怕了!
阿包醫生下午和晚上在小禾馨有門診
走去等公車的路上,褲子已全濕
其實傘再大也沒用,因為雨是斜的!
準備上公車時雨突然更大
衣服直接濕了一大半...😭
 
進到診所後趕緊套上隔離衣和口罩
希望大家沒有發現我的狼狽...🤣
 
現在終於下診了,雨也停了
衣服褲子也全乾了
但鞋子還是濕透透...
 
這種劇烈天氣下
若孩子生病要出門看診
真的很考驗爸媽
今天來看診的大家辛苦了!
希望孩子們都能盡快恢復健康唷~

Address

民權東路六段42號
Taipei
11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阿包醫生的故事

養寶包不能只靠醫學理論,我也會自己帶小孩。 當了爸爸,更懂媽媽的心情,這是老婆和孩子帶給我的成長。

喜歡用生活化的故事來分享知識 喜歡分享養育小肉包的點點滴滴 喜歡當老婆的神隊友 雖然我工作忙 我是一個兒科醫師 一個努力的丈夫與爸爸 同時也是你的育兒暖暖包 ---

相關平台 ▼Instagram: 阿包醫生➡ https://instagram.com/dr.wubow DJ琦琦➡ https://instagram.com/host.kiki ▼臉書社團: #跟著醫生養寶包 #媽媽談心找物一琦來 ▼Line@: #包琦來醫師家的暖心分享 ➡https://line.me/R/ti/p/%40aeb3340d #包琦來質感好生活 ➡https://line.me/R/ti/p/%40mfh300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