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京澤醫師 脊椎外科 微創骨科

何京澤醫師 脊椎外科 微創骨科 聯新國際醫院脊椎醫療中心副主任
專長治療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治療,椎間

三位老病人才剛回台灣就來我的門診,叔叔去年特地從加拿大回來開  #脊椎內視鏡手術,從門診,排磁振造影檢查,住院開刀,出院回診拆線,「兩週內」搞定,一站解決痛了30年的問題。這次輪到阿姨回來排檢查了。「真好!我在加拿大根本看不到脊椎專科醫生,...
29/10/2025

三位老病人才剛回台灣就來我的門診,叔叔去年特地從加拿大回來開 #脊椎內視鏡手術,從門診,排磁振造影檢查,住院開刀,出院回診拆線,「兩週內」搞定,一站解決痛了30年的問題。
這次輪到阿姨回來排檢查了。
「真好!我在加拿大根本看不到脊椎專科醫生,他們跟我說appointment 排到兩年後了。」阿姨有感而發,「我只好每天都去做復健,復健師教會我之後就都自己做了,沒有人來帶。」
「還是台灣好!」一旁阿姨的妹妹補充道,而她也是我去年順利開完脊椎的病人。能幫上大家的忙我當然非常開心非常感恩,但以下朋友門診並不歡迎你/妳,請斟酌掛號。
1. 昨天放假幫忙女友搬家一整天,早上起床突然覺得腰滿痠的。
2. 主訴每次睡覺只要超過9小時就會覺得全身痠軟無力的。
3. 自從小學二年級在學校跌倒之後就常常覺得脊椎加四肢都不舒服都卡卡的中年婦女。
⚠️以上如有雷同,純屬真實⋯

#脊椎內視鏡 #分級醫療

26/10/2025

本週第二次連續開刀超過24小時,好不容易結束去巡病房時,發現剩下的都是骨折患者,反而開脊椎的都在術後12小時內出院了!?這大大顛覆了傳統認知,脊椎內視鏡手術一樣得非常精密加上小心翼翼,但不再像古早時代的諸多手術憾事令人望而卻步。今天分享椎間盤「痘痘爆破」難得一見的瞬間,完全可以感受到它巨大的內部壓力,患者術後會有多舒服可想而知!

值了十幾年的週末骨折班還是覺得壓力很大,像這兩天骨折患者就大量湧入,彷彿都衝著我來。停紅燈時被從後面撞的,被闖紅燈的汽車撞的,被無照機車阿北撞的,連走在人行道上還可以被撞!?完全突破我的認知極限。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交通地獄嗎!?現在晚上8點...
19/10/2025

值了十幾年的週末骨折班還是覺得壓力很大,像這兩天骨折患者就大量湧入,彷彿都衝著我來。停紅燈時被從後面撞的,被闖紅燈的汽車撞的,被無照機車阿北撞的,連走在人行道上還可以被撞!?完全突破我的認知極限。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交通地獄嗎!?現在晚上8點半了還有四台骨折刀要開,請大家開車騎車小心再小心,我只想好好開完趕快回家了啦!

12/10/2025

《前人種樹》
最近開了好多台翻修(revision) 脊椎手術,有我自己以前的老朋友,也有不少同行前輩開過的。自己開的相對心安,手路、當時的情形都很清楚;別人開過的就很難說了,當時有硬脊膜有沒有破裂?對待軟組織溫不溫柔?甚至神經是否損傷都是未知數,就像開盲盒,進去了才知道。以前比較年輕時踢過不少鐵板,所以這種手術讓我比較有壓力,通常會花更多時間跟患者詳細解說風險,也會想好Plan B甚至C⋯
為何翻修更難?
第一次手術後,硬脊膜與神經根周圍常形成硬膜外纖維化(疤痕),把神經「黏牢」,解剖層次不清,進入與分離都更危險;因此硬脊膜破裂(腦脊髓液 外漏)、神經根牽拉受損、出血等風險明顯升高。近年綜述與指南皆指出:翻修比初次手術的硬膜撕裂率更高,而纖維化正是主因之一。
五年前的她,才22歲。那時破裂突出的椎間盤大得誇張,痛到無法走路,大小便困難。她在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接受了兩節神經減壓手術,術後恢復了90%,卻始終離真正回到正常生活差了一步,五年來左大腳趾還是很麻和無力。在家人的介紹之下,她來到我門診。MRI影像顯示:絕大部分都開得很完美了,但是在最遠端的側隱窩還有殘留的神經根壓迫。這些邊邊角角陰暗的角落連用顯微鏡都不好處理,正是單孔 #脊椎內視鏡的強項。
透過一個不到1公分的小孔,在高解析內視鏡下精準辨識神經、組織與舊疤痕,逐層分離、完整釋放壓迫點。
終於到了手術當天,本來已做好了遇到各式壞情形的心理準備,也打算慢慢搞150分鐘以上,結果才不到一小時就清乾淨收工了。粘黏遠比想像中少很多,除了患者自身體質好之外,也表示上一手的醫生記得很溫柔很小心地處理,術後都忍不住跟她的家人說「誒!其實上一個醫師弄得很不錯耶!」
一句話總結:翻修手術的關鍵不是「敢不敢再開」,而是在疤痕叢林裡,能不能安全、精準地找到真正壓迫點;熟悉內視鏡技術與解剖變異,才能把風險降到更低、把效益放到更大!

都說刻意練習1萬小時才有機會成為高手,脊椎手術如此,運動亦然。難得星期一晚上不必看門診,還可以目睹天上地下兩顆明晃晃的小球相呼應。祝大家月圓家圓事圓~
06/10/2025

都說刻意練習1萬小時才有機會成為高手,脊椎手術如此,運動亦然。難得星期一晚上不必看門診,還可以目睹天上地下兩顆明晃晃的小球相呼應。祝大家月圓家圓事圓~

《失控的,焦慮爸媽⋯》         五年級的大女兒某一天放學回家時悶悶不樂,號稱因為沒有line帳號加入好朋友們的聊天群組,覺得自己好像變成邊緣人,強烈想要一隻手機。個性超活潑的她會這麼說讓我非常驚訝,因此決定請她列出可能的好處和壞處,...
05/10/2025

《失控的,焦慮爸媽⋯》
五年級的大女兒某一天放學回家時悶悶不樂,號稱因為沒有line帳號加入好朋友們的聊天群組,覺得自己好像變成邊緣人,強烈想要一隻手機。個性超活潑的她會這麼說讓我非常驚訝,因此決定請她列出可能的好處和壞處,並提出解決方案。先研究再來說服爸爸。
全球暢銷書《失控的焦慮世代》指出,10歲前後的女孩,特別容易受社群媒體影響。女學生正值自我意識萌芽,卻在演算法推播下陷入比較與焦慮。結果是:睡眠不足、專注力下降、自尊心降低,甚至憂鬱與自傷風險增加。作者強調,若在這個年紀過度沉迷手機,對心理健康的傷害最深,也最難彌補。
📌 作者給家長的三個建議
1️⃣ 延後給手機
青春期的女孩正值自我意識敏感期,越早接觸智慧型手機,越容易陷入比較與焦慮。能晚一點給,就多一份保護。

2️⃣ 建立螢幕規則
限制睡前使用,避免影響睡眠。研究顯示,藍光與社群訊息干擾,是這年紀孩子失眠與注意力下降的主因。

3️⃣ 重視線下關係
安排運動、閱讀、同儕實體聚會,幫孩子建立「真實世界的自信」。這是抵抗網路焦慮的最好解藥。

目前看起來應該就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久,不過相對就是得犧牲自己的「me time 」,把空檔時間全部奉獻出去了😭⋯⋯各位辛苦的爸媽們,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呢?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教師節聚焦重點,最常被問的問題系列三:比較三種「經皮椎體成形手術」:傳統氣球(以 MEDINAUT系統為代表)、VBS(金屬支架氣球,Synthes Vertebral Body Stenting)、Vexim SpineJack(可展開千...
28/09/2025

教師節聚焦重點,最常被問的問題系列三:比較三種「經皮椎體成形手術」:傳統氣球(以 MEDINAUT系統為代表)、VBS(金屬支架氣球,Synthes Vertebral Body Stenting)、Vexim SpineJack(可展開千斤頂)。

1) 傳統氣球(MEDINAUT 類)
定位:最廣泛、費用相對親民的「氣球椎體成形」(BKP)。
• 疼痛改善快、住院短(與保守治療相
比,有更佳止痛與功能回復)。
• 高度恢復與駝背矯正中等、長期維持度
有限,水泥外漏風險低於「單純骨泥灌
注」(PVP)。
• 何時做有差:較早期(疼痛明顯、難以
活動)接受 BKP,止痛與功能改善幅度
更大。

2) VBS(Synthes Vertebral Body Stenting)
定位:氣球撐開後留置金屬支架,支撐椎體、減少「回彈塌陷」。
• 疼痛改善佳,且高度與局部後凸角度維
持優於傳統氣球;影像上的塌陷復發較
少。
• 臨床研究亦顯示 1 年可維持椎體高度、
不易再塌陷。
• 器材與手術成本較高、手術時間通常較
長;是否值得選用,常取決於骨折形態
與經濟考量。

3) Vexim SpineJack(可展開千斤頂)
定位:以「機械張力」把椎體打開至預定高度,再灌注骨泥固定。
• 止痛效果與傳統方法相當,但高度恢復
與後凸矯正更好,住院日數更短、更快
恢復工作。
• 安全性良好,骨水泥外漏率與併發症不
高;但屬自費,費用較高。

小結:
• 想快速止痛、費用友善:傳統氣球是入
門選擇;但重建椎體高度與駝背矯正度
可能不及機械式。
• 重視高度維持與駝背矯正:VBS、
SpineJack 在放射學指標上更有優
勢;兩者費用較高、手術操作更精
細。
• 個別化配對最重要:依骨折型態(楔
形/爆裂、後壁/上下終板完整性)、骨
質、全身狀況與預算,與醫師討論最適
方案。最新研究也指出,這三種方法在
止痛程度上大致相近,但機械式(VBS/
SpineJack)在矯形與高度維持勝出。
#壓迫性骨折
#經皮椎體整形
#灌骨水泥

一秒惹怒你的(骨科)醫師be like:1. 給C醫師開完刀然後來找H醫師開診斷證明,被提醒後還蠻不在乎地說「啊我根本不記得(不care?)之前誰幫我開刀啦,啊反正不是隨便掛號一個醫生都可以幫忙開診斷書喔?!」 2. 花費巨大心力和時間處理...
21/09/2025

一秒惹怒你的(骨科)醫師be like:
1. 給C醫師開完刀然後來找H醫師開診斷證明,被提醒後還蠻不在乎地說「啊我根本不記得(不care?)之前誰幫我開刀啦,啊反正不是隨便掛號一個醫生都可以幫忙開診斷書喔?!」
2. 花費巨大心力和時間處理的粉碎性骨折終於完全癒合了,患者從當初躺在擔架上變成不用拐杖走著進診間。然後要求開立「身心障礙手冊」。理由是腳後跟有時候還會「緊緊的」,早晨下床還會「熱熱的」⋯
3. 兵役體位離驗退標準還有一段距離,耍賴硬拗編理由,好說歹說不肯出診間,非要醫師開出「令人滿意」的診斷證明,好讓眼前這位高大壯碩的青年男子不用去當「四個月」的兵⋯我每次都不禁困惑,真的有這麼nice的醫師會為了幫助一個素昧平生的人逃避兵役,而甘願賠上自己的名聲和信譽嗎?
4. 以下開放大家補充😂⋯⋯

本週最難忘的案例: 60歲當地知名的連鎖按摩中心老闆,一輩子用雙手為別人解除痠痛,卻沒想到自己會倒在背痛的折磨之下。從 2025 年 2 月開始,他的腰背痛越來越嚴重,直到 7 月才被確診是嚴重脊椎感染合併骨質疏鬆。更棘手的是,他駝背嚴重,...
14/09/2025

本週最難忘的案例: 60歲當地知名的連鎖按摩中心老闆,一輩子用雙手為別人解除痠痛,卻沒想到自己會倒在背痛的折磨之下。
從 2025 年 2 月開始,他的腰背痛越來越嚴重,直到 7 月才被確診是嚴重脊椎感染合併骨質疏鬆。更棘手的是,他駝背嚴重,兩節脊椎完全黏在一起卡死了。
原本能靠雙手幫人,如今卻痛到只能坐在輪椅上,無法走路。這樣的打擊,對一位從年輕就靠手藝走到今天的老師傅來說,簡直是人生崩塌⋯⋯

困難的決定:一次到位的手術

2025 年 8 月,我們團隊決定替他進行高難度手術。這不只是單純的清除感染,而是要徹底移除帶有細菌的骨頭並矯正駝背,再用金屬螺釘及支架與患者的自體骨骼重建脊椎。

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 PSO(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椎弓根減積式截骨術)。
這是一種「楔形截骨」的技術,醫師要把病變的椎體切成一個楔形缺口,再將脊椎背後加壓起來,讓脊柱恢復穩定與正確的挺立角度。
它的難度很高,不只因為要在感染的骨頭上操作,還要避免大出血與神經誤傷。

手術背後的挑戰
1. 時間漫長:光是清除感染組織就要花上數小時,加上重建與矯正,整台手術長達七個小時。
2. 失血量大:脊椎感染手術常常出血驚人,這位患者術中失血量逼近2000 cc。
3. 醫療團隊全力投入:需要骨科、麻醉科、護理三方團隊全程不間斷合作。

為什麼還是要做?

因為如果不做,他將永遠無法走路,只能困在輪椅上,連生活自主都失去。醫療的價值,不只是「能不能做」,而是「該不該有人願意做」。

重生的開始

手術後,他的感染骨頭已經完全移除,被壓迫的脊髓獲得了解放,脊椎靠 PSO 技術和金屬重建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現在,他的恢復狀況非常良好,雖然還需要復健,但已經可以重新走路,甚至夢想著有一天手癢時能再重新站回第一線服務。回診時我甚至驚訝地發現,原本只能駝背縮在輪椅上的患者,站起來居然如此挺拔,比我還高!手術中巨大的壓力和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啊!

大家最近是不是發現身邊好多人都縮小了一號?「猛健樂」(Mounjaro)使用者好多?身邊越來越多朋友關心這會不會影響脊椎手術品質、麻醉安全?目前在各大學會也是非常熱門的話題。我們特別查了最新的論文,供大家參考。結論先說:目前沒證據顯示猛健樂...
07/09/2025

大家最近是不是發現身邊好多人都縮小了一號?「猛健樂」(Mounjaro)使用者好多?身邊越來越多朋友關心這會不會影響脊椎手術品質、麻醉安全?目前在各大學會也是非常熱門的話題。我們特別查了最新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結論先說:目前沒證據顯示猛健樂或其他 GLP-1 類藥直接影響手術本身品質,但它可能會讓麻醉風險稍微增加一點,特別是跟「胃還沒清得很乾淨」有關。

🔺怎麼回事?
這類藥物會延緩胃排空(slowed gastric emptying),就是把食物留在胃裡時間拉長,可能讓人麻醉時有誤吸風險。雖然大多是案例報告,但某些安全指引提醒要注意。

🔺現在怎麼處理?
2024–2025 年各大麻醉與消化科學會有共識:大多數選擇性手術病人不需要硬停藥,因為停止可能造成血糖或體重控制問題 。建議前一天吃 24 小時清流質,手術前禁食至少6小時,再配合一般麻醉前禁食指引 。

如果有擔心胃裡還有東西,可以安排做胃超音波評估,或使用快速序列誘導(rapid‐sequence induction)來保護氣道 。這是一種麻醉插管的特殊技巧,主要目的是在最短時間內讓病人失去意識並放鬆肌肉,然後立刻插入氣管內管,以避免病人嘔吐或胃裡的食物被吸入肺部。

還有更有趣的是,一項大規模研究指出,使用 GLP-1 藥(包括 Tirzepatide)的糖尿病患者,術後併發症其實更少:再入院率少 12%、傷口再開率少 29%、血栓風險低 56% !

小總結:
•手術品質不受影響;
•麻醉前要特別注意胃內容物管理;
•最好手術前就告知醫師自己在使用這些藥;
•有報告顯示本身有糖尿病的使用者術後
反而可能恢復更好。

就是想讓你們放心又清楚知道要注意什麼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術後照護或不同手術的狀況,也歡迎留言~

#猛健樂
#瘦瘦針
#減肥筆
#脊椎微創
#單孔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

又到了農歷七月,先祝大家一整個月都平平安安。門診仍可見到一些固執的朋友們,即使痛到每兩天跑急診,還是堅持下個月才要手術。若椎間盤突出或腰椎椎管狹窄造成嚴重神經根壓迫而長期拒絕減壓治療,後果包括:坐骨神經痛持續、感覺遲鈍、肌力下降乃至垂足;且...
31/08/2025

又到了農歷七月,先祝大家一整個月都平平安安。門診仍可見到一些固執的朋友們,即使痛到每兩天跑急診,還是堅持下個月才要手術。若椎間盤突出或腰椎椎管狹窄造成嚴重神經根壓迫而長期拒絕減壓治療,後果包括:坐骨神經痛持續、感覺遲鈍、肌力下降乃至垂足;且症狀拖越久,神經恢復機率越低。
2022年對垂足的統合分析顯示,發生後1個月內手術的恢復率與肌力改善優於延遲手術(早治療勝出)。
2024年綜述指出,症狀時間越長、術前肌力越差,術後神經復原率僅約33–75%;若惡化為馬尾症候群,需24–48小時內緊急減壓,否則膀胱/腸道與性功能殘留障礙風險升高。
而據 2021 年隨機對照試驗,早期手術(6 週內)可較保守治療快速緩解疼痛與功能受限,且長期效果相當;而拖延手術的患者,生活品質改善幅度下降。至於需盡快手術的適應症,包括:進行性肌力喪失(如垂足)、嚴重或惡化的神經功能缺損、馬尾症候群(急性尿滯留或大小便失禁)、劇烈疼痛無法以藥物控制。
其實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多數病人初期可採取保守治療,如藥物、物理治療、運動訓練,通常建議觀察 6–12 週。若症狀緩解,無需立即手術。但若經過此期間症狀無改善或反覆惡化,建議應考慮手術減壓,以免長期神經壓迫造成永久性傷害喔!

17/08/2025

《就像變了心的女朋友,再也回不來了》

椎間盤突出或破裂,很多人直覺會問:「醫生,一定要夾除嗎?能不能把它再塞回去?」其實答案是”否定”的。椎間盤就像一個「果凍夾心餅」,外層是纖維環,內層是膠狀的髓核。一旦外層破裂,髓核擠出,就好比果醬從餅乾縫隙跑出來,一旦跑出,就不可能再完整塞回去。
不過,這並不代表一定要立刻開刀。人體有自我修復機制,突出物可能逐漸脫水、縮小,壓迫症狀也會減輕。因此,大部分患者透過休息、藥物、復健與運動治療,都能逐漸改善。而少數壓迫嚴重、導致持續劇痛或神經受損的情況,才需要行脊椎內視鏡手術,把壓迫的突出物移除喔!

Address

Pingzhen
324609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Saturday 09:00 - 17:00
Sunday 09:00 - 17: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何京澤醫師 脊椎外科 微創骨科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