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6/2025
【教學現場的真實兩難】
👧「我不想看書了!」孩子說完就躺在地上。
👦「我要出去!」輸了遊戲的孩子生氣離場。
你是治療師或家長,會怎麼做?
✅ 讓他躺著冷靜?
❌ 還是堅持規則繼續活動?
這些情境,不只常見,還常讓我們卡住。
--
👉 孩子挑戰規則的時候,往往也是雙方衝突開始的時候。
但最難的是——
我們沒有人教我們「該怎麼回應」,甚至不知道「這樣做會不會害了他」。
我們想尊重孩子的選擇,
又怕他以後都用鬧情緒來逃避規則。
我們想守住底線,
卻又怕造成壓力、壓抑、甚至陰影。
這些不確定與拉扯,
其實不只家長經歷,治療師也一樣。
--
🧠 針對這些議題,羽賦舉辦一場實務的專題講座
吳信維臨床心理師來自南投-唯聆語言心理聯合治療所
在羽賦員工訓練中,他分享了關於「限制與界線」的觀點。
聽完後,我們不只思考,也激起了矛盾與動搖。
這些內容值得寫下來,與你分享。
--
📌 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學會的,是面對「限制」。
孩子問「為什麼不能玩?為什麼要寫功課?」
其實他不是在找答案,而是在抗拒不想被限制。
就像我們明知某些壞習慣會導致高血壓、癌症,卻不一定改得了一樣。
👉 知道道理 ≠ 做得到
孩子也一樣,他問「為什麼」,並不是真的想知道原因,只是想爭取自由。
--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回應孩子呢?
當孩子抗拒規則時,我們不必急著用「解釋」來讓他理解一切。因為孩子反對的不一定是道理,而是「被限制」這件事本身。堅持底線,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在幫助他學習如何在社會中自處。
我們能做的,其實只有兩種選擇:
✔ 允許他做 或 ✘不允許他做
但這並不容易,因為——
👉 限制別人,是件令人不舒服的事。
我們可能會懷疑:
「他這麼想吃糖果,我這樣拒絕對嗎?」
「孩子哭了,是不是我太嚴格?」
「會不會在他心裡留下什麼創傷?」
💡 可是——
限制,不等於創傷。
暴力、羞辱、忽略會造成陰影,
但「遵守規則」本身,並不會。
孩子要學會負責任,就需要面對後果。
有時候是正面的鼓勵,有時候是負面的阻力。
而當自然後果無法發生時(例如他真的不能跑上馬路),
👉 我們就得扮演那個「後果」
在他跑到馬路上之前,喝止他、攔阻他。在他把水倒入電子產品之後,讓他感受沒有冷氣的幾個小時是什麼感覺。
這不是為了打擊他,而是陪伴他認識這個世界的邊界。
我們得適時換上黑臉,儘管被埋怨,也堅定的回應。
「我想要吃糖果。」
「孩子,沒辦法喔。」
「為什麼不行,別人都可以。」
「我們不行。」
「怎麼可以這樣,不公平。」
「我知道你很想要,我的拒絕你讓你失落,但我沒辦法滿足你。」
「為什麼我每次說什麼你都說不行!」
「抱歉孩子我做不到,你很生氣,需要我安慰你嗎?」
「不要,我要吃糖果。」
--
🤔 那規則可以跟孩子討論嗎?
可以。
但前提是區分——
✅ 哪些規則是「可以討論的」
❌ 哪些事是「沒得討論的底線」
像「過馬路要牽手」「不能往電子產品倒水」這些,
就是沒得討論的規則。
有些規則很容易界定,有些卻讓我們內心產生拉扯。
「我不要穿鞋子出門」
「為什麼?」
「我要感受地板的觸感」
「我知道你不想穿,可是你可能會受傷」
「我不會受傷」
「我覺得可能會受傷,外面地板有很多危險東西」
「我覺得我不會,腳是我的,我覺得不會,我會小心」
孩子說「我想感受地板觸感所以不穿鞋」
聽起來有理由,但這其實不是理性的判斷。
很想用完美的邏輯反駁他,可是跟孩子辯論輸贏一直不是重點。
「我們要穿鞋子,才能出門喔。」
當孩子提出想法時,我們可以聽進去,但也要判斷他是否具備理性思考與責任能力。不是每一個「我想要」都需要被滿足。
--
💬 最後,這場演講提醒了我們一件事:
不是每件事都要當場解釋,不是每個規則都要讓步。
但我們也不是不講理的人。
👉 我們可以在衝突過後再回頭討論,而不是被情緒逼得當下鬆手。
--
✨ 給同行、給家長,也給努力教養的你:
你不需要處處設下限制,
但你要知道,哪些是你願意守住的界線。
我們不是孩子的敵人,
而是他們還來不及理解時,站在他們前面的人。
這不是一個「做對一次」就解決的問題,而是不斷調整的過程。在愛與規則之間,找到一條自己信服的路。
--
謝謝吳信維臨床心理師提供這場訓練,
讓身為治療師同時也是家長的我們激發更多思考!
也謝謝每一位願意站在孩子面前的大人。💛
--
📖 如果你也常在教養中搖擺、懷疑、心疼,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
#持續精進 #桃園語言治療 #兒童語言治療 #成人語言治療 #桃園心理治療 #兒童心理治療 #成人心理治療 #桃園居家職能治療 #桃園居家語言治療 #桃園居家長照 #跨專業討論 #跨專業合作 #唯聆語言心理聯合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