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誠中醫師—感受有品質的中醫

張家誠中醫師—感受有品質的中醫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張家誠中醫師—感受有品質的中醫, Doctor, 中壢區中美路二段150號, Taoyüan.

【以現代醫學視野,啟動中醫的療癒智慧】

我是針刀專科醫師,透過精準的「針刀療法」、乾針、浮針及經典針灸技術,結合客製化的中藥調理策略,有效處理脊椎與關節疼痛、慢性疼痛以及體質失衡問題,協助你從根本改善健康狀態。

在這裡,我會定期分享最新的醫療資訊、豐富的臨床案例,以及深入淺出的專業觀點,讓你更清晰地掌握身體主控權,追求更健康、更優雅的生活。

🔸專精領域🔸
✔️ 針刀|浮針|乾針
✔️ 脊椎與關節疼痛整合治療
✔️ 超音波導引精準治療
✔️ 體重控制

以最精準的醫療技術,找回你最專業的健康生活。

31/10/2025

🌿【11月門診異動公告】🌿

杏恩的朋友,十一月份門診,有兩週的異動

🔸 #洪靖哲 醫師 |11/01(六)-11/13(四) 後備軍人教召
參加教育召集當兵兩週,此段期間暫停看診與預約。
將於 11月14日(五)晚診 恢復正常門診。

🔸 #張家誠 醫師 |11/07(五)-11/11(二) 赴南京進修
出國進修五日,11/07(五)早診仍正常看診,午診開始休診。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並請提早安排就診時間。
感謝您的體諒與支持🙏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美路二段150號
電話:03-4251129
LINE:https://line.me/R/ti/p/

#杏恩中醫 #陳翊昀醫師 #吳其澄醫師 #張家誠醫師 #洪靖哲醫師

那天門診來了兩位姊妹。姐姐只是一般的肌肉痠痛,治療幾次後就順利結束;但妹妹的狀況不同。她因為天雨路滑跌坐後,出現腰臀部疼痛,疼痛一路從屁股放射到左腳踝。她過去就有椎間盤突出引發坐骨神經痛的病史,這次的疼痛顯然來勢洶洶。我們從七月開始治療。每...
29/10/2025

那天門診來了兩位姊妹。

姐姐只是一般的肌肉痠痛,治療幾次後就順利結束;但妹妹的狀況不同。她因為天雨路滑跌坐後,出現腰臀部疼痛,疼痛一路從屁股放射到左腳踝。

她過去就有椎間盤突出引發坐骨神經痛的病史,這次的疼痛顯然來勢洶洶。

我們從七月開始治療。每次針刀鬆解梨狀肌、臀大肌與腰椎旁筋膜,她都說:「有鬆一點,但走久又會緊起來。」

就這樣一點一點改善,到第 12 次治療時,終於——只剩腰有點酸,但腳已經不會麻了。

🌿 什麼是坐骨神經痛

疼痛,是身體在提醒你某個地方出了問題。坐骨神經痛並非一個單一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指的是坐骨神經受壓迫或發炎後所產生的放射性疼痛。

坐骨神經是人體最粗、最長的神經,從腰椎 L4–S3 神經根發出,經臀部、股後一路延伸到小腿與足部。

✨ 常見症狀包括:

・腰部或臀部疼痛,向大腿後側、小腿或腳底放射
・疼痛性質多為刺痛、灼熱感、電流感或麻木感
・有時伴隨下肢無力、腳趾無法勾起(出現神經壓迫徵象)

事實上,坐骨神經痛只是症狀的名稱,真正的問題多半出在神經周圍的結構上。

坐骨神經從腰椎一路延伸到小腿與腳底,任何一段受到壓迫或牽扯,都可能出現「放射性疼痛」——那種從屁股竄到腳底、像電流閃過的感覺。

💬 常見原因:

・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
・梨狀肌或臀部深層肌肉緊繃
・骨刺、脊椎滑脫
・外傷後的筋膜沾黏

這些情況如果不處理,疼痛不但不會消失,還可能一再復發。

🪷 中醫觀點與治療思路

中醫治療的重點,是從經絡與筋膜結構出發,尋找真正壓迫神經的源頭。

💠 針刀治療(Acupotomy)

針刀是一種中醫特殊針具,與一般針灸毫針不同,前端為 0.4mm 的刀口,能有效剝離沾黏組織並減壓。

屬於微創技術,不會留下明顯傷口,治療後仍能正常活動。

相比傳統熱敷或電療,針刀療法更進階也更有效,能直接鬆解沾黏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修復過程,顯著減輕疼痛並改善功能。

⚠️ 禁忌與可能副作用:

・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服用免疫抑制劑者不建議施作
・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局部滲血、不熟練操作可能引發傷害、不當照護可能導致感染

💠 乾針治療(Dry Needling)

乾針是針對肌肉激痛點進行的治療。當肌肉出現障礙,就會讓身體產生異常張力與代償。
透過乾針技術,解除激痛點,就能讓肌肉恢復正常功能,進而改善腰椎負擔。

💠 搭配針灸與中藥

如「身痛逐瘀湯」「獨活寄生湯」等,可改善血流、消除痠麻,促進下肢循環。

這些治療都屬於保守性、非手術療法。

對多數患者來說,只要神經功能仍在、沒有肌肉萎縮或大小便異常,就能透過這些方法達到明顯改善。

💡 小提醒

・避免久坐與翹腳,維持骨盆中立
・睡覺時側臥、膝間夾枕
・每天熱敷與伸展梨狀肌、臀部肌群
・強化核心肌群,預防再次壓迫

疼痛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一個可以被修復的信號。
讓治療幫助你重新找回那份——穩穩踏地的安心感。

《醫療問題,請諮詢合格醫療人員》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製轉載》
《本文為脊椎病衛教文章,經患者同意後,作為療程介紹分享》
《醫療有不確定性,體質病況因人而異,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病況而異》
#台灣針刀醫學會專科醫師 軒字第號 A-0010-20231231

#張家誠中醫師
► #疼痛治療| #浮針| #針刀| #乾針| #減重| #內婦科

她說:「張醫師,我要先去中國,再去日本一個月喔!」鄭媽媽是位非常可愛又充滿活力的患者。初診那天(114/06/14),她坐在診間裡皺著眉頭,說腰部又緊又痛,痛到連走路都困難。疼痛一路從右側屁股延伸到膝蓋,整個下肢像被拉扯著,哪怕只是站起來都...
22/10/2025

她說:「張醫師,我要先去中國,再去日本一個月喔!」
鄭媽媽是位非常可愛又充滿活力的患者。

初診那天(114/06/14),她坐在診間裡皺著眉頭,說腰部又緊又痛,痛到連走路都困難。疼痛一路從右側屁股延伸到膝蓋,整個下肢像被拉扯著,哪怕只是站起來都得深呼吸一下。

而我正準備規劃療程時,她突然笑著補一句:「張醫師啊,我接下來要去中國一兩週,然後又要去日本一個月~」
我還能說什麼呢?去吧~希望能讓你自在出遊!

🌿
腰椎狹窄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問題。隨著年紀增長,椎間盤逐漸失去水分與彈性,韌帶增厚、小面關節肥大、甚至骨刺增生,讓原本寬敞的椎管空間被「擠」得變窄。

當神經被壓迫,就會出現典型的「三合一」症狀——痠痛、麻木、無力同時出現。
這種痛與單純肌肉痠痛不同,它更深、更持久,甚至可能因走路或站立而惡化,必須坐下或前彎才能稍微緩解。

在影像檢查中,她的 L3-L5 節椎管明顯狹窄,正是造成右側臀腿放射痛的主因。

💡
當確診為腰椎狹窄時,若症狀輕微可先採取保守治療:

⚬ 物理治療:牽引、熱敷、電療或核心訓練,目的是放鬆肌肉、減輕壓迫。
⚬ 藥物治療:短期使用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減輕疼痛與發炎。
⚬ 硬膜外注射:在發炎明顯或神經壓迫嚴重時,局部注射類固醇以減輕腫脹。
⚬ 姿勢與輔具調整:護腰、坐墊或站姿訓練,幫助減少椎間壓力。

這些方法對輕中度病患的確有幫助,但若症狀遲遲不退、甚至影響生活,通常代表筋膜、沾黏或神經通道的問題仍存在,必須進一步處理。

🩺
針刀是一種中醫特殊針具,與一般針灸毫針不同,其前端為 0.4mm 的刀口,能有效剝離沾黏組織並減壓。
針刀療法屬於微創技術,不會留下明顯傷口,治療後患者仍能正常活動。
相比傳統熱敷和電療,針刀療法更為進階且有效。它能直接鬆解沾黏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修復過程,顯著減輕疼痛並改善功能。

⚠️ 禁忌證: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服用免疫抑制劑者。
⚠️ 可能副作用:局部滲血、不熟練操作可能引發意外傷害、不當照護可能導致感染。

🌱
乾針(Dry Needling)是針對肌肉激痛點進行的治療。
當肌肉出現障礙,就會讓身體出現異常的張力與代償。
透過乾針技術,解除激痛點,就能讓肌肉恢復正常功能,進而改善腰椎的負擔。


治療前兩次,我以針刀鬆解腰椎與臀部深層筋膜,減輕神經出口壓迫。
沒想到第二次治療後,她開心地說:「醫師,我覺得走路比較輕鬆了!」
於是她放心飛去中國,旅途中疼痛雖偶有出現,但比以往輕微許多。

回台短短兩三天,她特地排出時間來診,又繼續治療一次,然後就又飛日本。
但人在異地,在日本的最後一週疼痛又開始復發,她一回國就跟我說:「我好想張醫師,好想趕快回來治療。」

之後我們持續治療到 10 月 11 日,完成第 14 次針刀療程。
這段「旅行+治療交錯」的故事,鄭媽媽的毅力與配合度很高。
現在,她僅存久站久走時會感到些微痠疼,只要休息就可以緩解,然後還是繼續回診做乾針與針灸保養。

🌤️
許多腰椎狹窄的患者都以為這是一輩子的病,其實不然。
當找出正確原因、釋放受壓的結構、重建筋膜與神經的空間,搭配運動訓練,身體就有機會恢復自由的流動。

她用旅行的節奏完成了治療,也證明——只要願意開始,恢復從不嫌晚。

《醫療問題,請諮詢合格醫療人員》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製轉載》
《本文為腰椎病衛教文章,經患者同意後,作為療程介紹分享》
《醫療有不確定性,體質病況因人而異,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病況而異》
#台灣針刀醫學會專科醫師 軒字第號 A-0010-20231231

#張家誠中醫師
► #疼痛治療| #浮針| #針刀| #乾針| #減重| #內婦科

📍診所開立,從「人事時地物」開始分析聊完了人與物,這次來聊聊「事」——也就是我們要提供什麼樣的醫療服務。🏥 對醫療院所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們能為患者做什麼」。隨著新診所地點逐漸確定、平面圖開始出現,就會發現想做的事太多,但空間真的有...
21/10/2025

📍診所開立,從「人事時地物」開始分析

聊完了人與物,這次來聊聊「事」——也就是我們要提供什麼樣的醫療服務。

🏥 對醫療院所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們能為患者做什麼」。

隨著新診所地點逐漸確定、平面圖開始出現,就會發現想做的事太多,但空間真的有限。
於是我和合夥人開始討論:到底我們的新診所,應該聚焦在哪些服務項目上?

💡創業初期,與其想著「還能多做什麼」,更該想的是「哪些不該做」。

資源有限、精力有限,唯有集中火力,才能把主打項目做出深度與品質。而不是什麼都想包、樣樣都碰。

我的專長是中醫內科與泛針灸治療。
在中醫內科部分,科學中藥與水藥的使用是必要的,但「要怎麼做」仍值得深度規劃。
例如:是否該自行設立水藥中心,還是外包給合作單位,這些都需要權衡。

💪疼痛治療方面,雖然我能做的項目很多,但考量設備、資金、治療空間,還有現實的「翻床率」(也就是病人輪替效率),我也必須取捨。

對我來說,真正的治療核心在於我的施針操作。熱敷電療當然有他的效果,但我空間不夠讓所有患者都坐在那邊熱敷。(也因此催生了前幾篇對於留針時間的討論文)

🧩走到現在十月底,新診所的雛形已經出現。但暫且讓我保留一下,時機到了就公開給大家~
我會持續堅持「專業與體驗並重」的醫療理念,讓每一位來到診所的病人,都能感受到有效又舒服的治療。

新診所除了中醫一般科與體質調理外,也會持續提供:體重控制、疼痛治療、焦慮與失眠調理、以及複雜性中西醫整合治療。

✨一步一步走穩,把該做的事做好,

這是我對醫療、對自己、也是對患者的承諾。

#張家誠中醫師
► #疼痛治療| #浮針| #針刀| #乾針| #減重| #內婦科

🌟2025/11月 門診異動通知🌟11/07(五):早診正常看診,午診休診11/08(六):早、午診休診11/10(一):早、午、晚診休診-11/07(五)~ 11/11(二)我要前往南京,做  #針刀 的學習進修我個人是非常的興奮且期待,...
19/10/2025

🌟2025/11月 門診異動通知🌟

11/07(五):早診正常看診,午診休診
11/08(六):早、午診休診
11/10(一):早、午、晚診休診

-
11/07(五)~ 11/11(二)
我要前往南京,做 #針刀 的學習進修
我個人是非常的興奮且期待,期望自己能在針刀這項技術上更為純熟

請大家提前預約及安排回診計劃🥰

#張家誠中醫師
► #疼痛治療| #浮針| #針刀| #乾針| #減重| #內婦科

你有沒有過那種「打嗝停不下來」的情況?那種感覺很難受,胸口一緊一放,整個人像被什麼卡住,就連晚上睡覺都會一直打嗝,根本不能睡。我自己就有這種症頭,學生時期把胃搞壞掉了(哭除了吃藥外, #浮針 也有潛力提供另一種治療方向。以下分享一篇 202...
18/10/2025

你有沒有過那種「打嗝停不下來」的情況?

那種感覺很難受,胸口一緊一放,整個人像被什麼卡住,就連晚上睡覺都會一直打嗝,根本不能睡。

我自己就有這種症頭,學生時期把胃搞壞掉了(哭
除了吃藥外, #浮針 也有潛力提供另一種治療方向。

以下分享一篇 2025 年發表於 Medicine 期刊的病例報告。

---

🧑‍⚕️ 一位頑固性打嗝的少年

這是一位青少年病人的案例。
他原本只是為了治療過敏性咳嗽,後來卻出現持續打嗝的狀況——每分鐘三、四十次!

吃藥、打針、針灸、推拿,甚至針刀治療都沒有用。
打嗝幾乎整天不斷,晚上睡不好,白天又焦慮,最後只好休學。

後來醫師嘗試用「浮針」(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治療。
透過浮針在皮下鬆散結締組織層輕掃,針體以扇形方式來回擺動,讓緊繃的筋膜與肌肉放鬆。

💡 治療的關鍵:不在胸口,而在筋膜鏈

浮針治療的點位在 #腹直肌、 #腰大肌、 #豎脊肌、 #內收大肌 這些與膈肌「連動」的地方。
這些肌肉屬於身體的深前線筋膜鏈,從腿內側一路往上連到骨盆、腹部,再延伸至膈肌。
當這些肌肉過度緊繃時,會連帶拉扯膈肌,使它更容易出現痙攣。

治療方式是在皮下以約 15~20 度的角度進針,輕輕掃動約兩分鐘。
該患者每天治療一次,共七次。

結果:

1⃣第一次治療後打嗝就明顯減少
2⃣FSN 治療 7 次後,打嗝評分(HAI)由 6/10 降為 1/10
3⃣一個月後未復發,患者全程無副作用

研究者推論 FSN 的作用機制可能透過

1️⃣ 解除筋膜張力,減少膈肌刺激
2️⃣ 調節迷走神經活性

🔍 為什麼浮針有效?

研究者認為,浮針的效果與「筋膜張力」有關。
打嗝的根本,其實是一條由膈神經、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構成的反射弧。

打嗝(hiccup)是由膈肌與肋間肌突發性、不自主收縮造成,聲門瞬間閉合產生「hic」聲。
這整個動作是透過一條完整的神經反射弧(hiccup reflex arc)完成的。

🌟傳入路徑(Afferent Pathway)
主要來自迷走神經、膈神經與交感神經(T6–T12 節段)的感覺纖維。當食道、咽喉、胃受到過度刺激、擴張或發炎時,這些感覺訊號會被送入腦幹。咽喉的機械刺激也可經舌咽神經的咽支誘發打嗝反射

🌟中樞整合區(Central Integration)
位於延髓網狀結構,又稱「打嗝反射中樞」。該區鄰近呼吸中樞與膈神經核(C3–C5),也受到下丘腦與腦幹網狀系統調節。若此區出現病變(如中風、腫瘤、出血),就可能造成難治性打嗝

🌟傳出路徑(Efferent Pathway)
中樞整合後,訊號經膈神經傳導至膈肌,引發強力吸氣動作。同時激活肋間神經使肋間肌收縮。喉返神經使聲門肌短暫收縮、閉合,產生特有的「hic」聲

🔹 小結

打嗝反射弧是一條複雜的神經迴路,包含周邊感覺輸入(迷走、膈、交感神經)→ 延髓整合 → 運動輸出(膈肌與喉部肌群)。

這條路徑既是打嗝的生理基礎,也可能是治療的切入點。

當身體某些部位過度緊繃或受到刺激,這條反射弧就會被反覆觸發,造成膈肌抽動、聲門關閉,打嗝因此停不下來。

浮針透過皮下的機械刺激,能改善局部循環、鬆開緊繃的筋膜,進而減少對膈肌與相關神經的牽拉。

🌿 研究討論

這篇研究雖然只是單一病例,但對臨床工作很有啟發。
它提醒我們:

👉 打嗝不只是神經反射問題,也可能是筋膜張力的結果
👉 浮針提供了一個安全、微創的思路——不靠藥物,透過結構調整,讓身體自己回到平衡

我覺得這正是中醫與現代醫學交會的地方。
看似小小的打嗝,其實是全身協調出現了微妙的失衡。
而浮針,就是幫身體重新找到那個「鬆」與「順」的節奏。

#張家誠中醫師
► #疼痛治療| #浮針| #針刀| #乾針| #減重| #內婦科

17/10/2025

【浮針與烏龜頸】
--
我自己就是這樣一路看著「烏龜頸」變成文明病的。從早年臨床上偶爾遇見幾個長時間用電腦的工程師,到現在,不分職業、不分年齡,走進門診來,頭一低、肩一縮,我大概就知道:「這個又是脖子縮成烏龜、肩膀像背著石頭來的。」
--
以前我們以為這樣的肩頸痠痛,是骨頭錯位、關節出問題,後來我們懂得多了,才知道真正的問題,不是骨頭不正,而是「軟組織真的會生病」。
--
我有一個病人,紀小姐,是飯店業務,疫情那幾年,活動量下降、電腦前坐的時間變長,低頭久了,脖子開始緊、肩膀開始痠,甚至手還麻,連晚上都睡不好。西醫檢查說她有頸椎小面關節炎,還有點椎間盤輕微突出的現象,不用動刀,但也不是吃個藥就會好。
--
她試過物理治療,也看過針灸,效果都有一點點,但總是緩慢。後來她來找我,我幫她做了浮針,再配上我常用的加減黃耆桂枝五物湯,才第一次感覺「痠痛一下就鬆了」。她自己也說,那是她第一次覺得自己的肩膀不是被石頭壓著。
--
浮針是什麼?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會有點疑惑。說白了,它是從傳統針灸裡長出來的新技術。傳統的針灸,我們用「毫針」,垂直插入穴位,再提插捻轉去引動經氣。而浮針,不扎那麼深,它是沿著皮下的疏鬆層走,平行地進入,再用像掃風一樣的動作,牽動筋膜。
--
浮針不是隨便扎的,它不是刺激穴道,而是去找出那些藏在皮下、讓肌肉繃緊的「筋膜阻力點」,用掃散法把它鬆開。針的設計也是一次性的,針芯進去後,有時會留下軟針管讓它在皮下停留幾個小時,不痛,也能繼續動,這對一些不方便天天來治療的上班族來說,是很貼心的設計。
--
最關鍵的差異,是浮針真正「下手」的地方是在筋膜——也就是包裹在肌肉外、密密麻麻像網子一樣的組織。這層筋膜,過去我們忽略它,現在知道它才是很多痠痛的源頭。你有時候覺得「整塊肌肉都痛」,其實是筋膜卡住了,而不是肌肉出問題。
--
浮針透過掃散,牽拉筋膜網,讓那層緊繃的組織得以放鬆。而且我們在治療時,還會請病人同時做些簡單的動作,增加當地的血液流動,幫助修復。這套方式,特別適合那些「痛很久、說不清楚哪裡痛」的人。
--
浮針的適應症很多,我臨床遇過的,包括頸椎病、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坐骨神經痛、慢性頭痛、月經痛、足底筋膜炎、腕隧道症候群、膝蓋痛、腰痛……甚至中風後的手腳軟癱,有些也能幫上一點忙。
--
當然啦,浮針是好工具,不是萬靈丹。有人看到我把軟針管留在皮下三小時,覺得「這看起來好恐怖」,其實你問病人,他們會說幾乎沒感覺,最多只是覺得被輕輕拉住而已。而且效果好、見效快,對那些不想吃藥、吃藥沒效、又不想開刀的人,是個值得嘗試的選擇。
--
但我也常說,治療是一回事,保健才是根本。我們這個世代的人,生活繞不開3C,不可能每個人都不看手機、不坐辦公室,但你要學會調整姿勢,給身體動一動的機會,不要讓你的核心肌群整天關機,脖子就不會變成烏龜,肩膀也不會一天到晚酸到無法睡覺。
--
治療可以給你現在的解脫,但生活習慣決定你明天會不會再痛回來。浮針是一把刀,也是提醒。提醒你:筋膜也有記憶,痠痛不是命,是訊號,我們一起來聽懂它。
--
您也有相關的困擾嗎?
歡迎來電洽詢或預約 黃維德 副院長。
本文僅供衛教參考**對於內容有任何疑問,也歡迎私訊討論**
====================
想知道更多的中醫、人體疾病知識嗎?
請訂閱並追踨【和淵中醫診所】
====================
身體艱苦,人覺得不舒爽嗎?
請洽~
預約專線:04-2207-0110
網路掛號:https://heyuan.tcm.tw/
診所地址:台中市北區育德路110號
【和淵中醫關心您】

門診裡,一位手腕疼痛的病人坐在我面前,仔細描述著那股痛是怎麼出現、什麼時候特別明顯。但在他講完後,我總會加問幾個看似不相干的問題——「最近腸胃還好嗎?」「睡眠狀況呢?」「排便順不順?」很多人會疑惑:「醫師,我手腕在痛,你怎麼問起腸胃跟睡眠?...
11/10/2025

門診裡,一位手腕疼痛的病人坐在我面前,仔細描述著那股痛是怎麼出現、什麼時候特別明顯。
但在他講完後,我總會加問幾個看似不相干的問題——
「最近腸胃還好嗎?」
「睡眠狀況呢?」
「排便順不順?」

很多人會疑惑:「醫師,我手腕在痛,你怎麼問起腸胃跟睡眠?」
其實,這些問題往往藏著疾病的關鍵線索。
透過這樣的問診,我常能篩出潛在的自體免疫疾病,或身心相關的問題。

✨ 前陣子,我在新竹門診遇到一位因關節痛前來的病人。
他看起來只是一般的關節發炎,但在問診中,我聽出他曾得過腮腺炎,還常覺得口乾、眼乾。
我建議他回醫院做自體免疫檢查,結果確診為「乾燥症」。
那次經驗再次提醒我:
病患的主訴是「真實的」,這些感受往往能透露疾病的蛛絲馬跡。
但醫師不能只跟著症狀走,也要看見「整體性」,並運用過去所學的鑑別能力。

🧭 我的看診習慣,是先透過問診了解病患訴求,
再以中醫與現代醫學的理論,用「排除法」逐步排查相關病症。
最後,再透過脈診與必要的影像數據,做出最合理的診斷推斷。
這樣的過程,並不是追求單一答案。
也不是像網路上的「神醫」,一把脈就說你是心臟不好。
而是盡可能看到疾病的全貌,篩選出危險度高的狀況,
幫助患者保全最大的健康價值。

🌿 我常提醒自己,不要被工具侷限。
真正的臨床價值,不在於哪個方法更準,
而在於能否彼此補足。
在診斷上,結合中醫四診與現代理學檢查,從不同角度理解病人。
在治療上,不偏執於單一技術——針灸、乾針、針刀、浮針,各有擅場。

🔥 只要能幫助病人解除病痛,都是好工具。
醫師最大的價值在於診斷。
只要診斷正確,就算這不是你的治療守備範圍,
透過精準的轉介,也能展現專業。
而那份被理解與信任的感謝,
往往是臨床上最珍貴、最令人回味的時刻。

#張家誠中醫師
► #疼痛治療| #浮針| #針刀| #乾針| #減重| #內婦科

近期門診的患者,雙側足底筋膜增厚,早上起床踩地很痛,且工作需要久站久走,因此疼痛就越來越厲害。而且症狀也已經持續好一陣子了。到底是不是足底筋膜炎?其實超音波一掃就能知道!在超音波畫面下,右腳足底筋膜最厚的地方達 5.3 mm,左腳也有 3....
07/10/2025

近期門診的患者,雙側足底筋膜增厚,早上起床踩地很痛,且工作需要久站久走,因此疼痛就越來越厲害。而且症狀也已經持續好一陣子了。

到底是不是足底筋膜炎?
其實超音波一掃就能知道!
在超音波畫面下,右腳足底筋膜最厚的地方達 5.3 mm,左腳也有 3.5 mm。
正常情況大概在 2.5~3.5 mm 之間,超過 4 mm 通常代表筋膜已經有病變或退化。

-
🦶 我們每天踩在的「弓弦」──足底筋膜

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是從腳跟一路延伸到前腳掌的厚厚纖維組織,負責維持足弓的穩定,也幫忙吸收走路時的衝擊。

當我們走路、腳趾往上翹時,它會被拉緊,就像拉開弓弦一樣,幫助足弓抬高、讓步態更穩。但長期久站、走太多、體重太重、鞋子不合腳,都會讓筋膜反覆拉扯,產生細微撕裂與退化。

這其實不完全是「發炎」,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疲勞——筋膜變厚、變硬、甚至失去彈性。

研究發現,當筋膜厚度超過 4 mm,影像出現模糊、回聲降低,就代表它的彈性已經被破壞。這時若只靠推拿按摩或熱敷電療,雖然能短暫緩解,但對於筋膜的結構增厚情況,幫助其實有限。

-
🩺 案例分享

患者於 2025/09/11 來看診。
說明影像與治療方式後,我建議他做「足底筋膜針刀鬆解」。

💡 針刀:直接鬆開那條拉太緊的弓弦

老實講,足底做針刀真的不太舒服,是全身裡比較痛的部位之一。
但效果也最明顯。針刀是直接、物理性地鬆開纖維化組織,每個入針點只要兩秒左右,張力就能被釋放。

連續治療兩週後,他回診時滿臉笑容地說:

「醫師,我早上起床幾乎不痛了!」

再次用超音波檢查,右腳筋膜厚度從 5.3 mm 降到 4.1 mm,厚度減少了約 22%。

主觀疼痛和影像都明顯改善,我就趁這段修復期穩定時,安排第三次針刀,讓筋膜重建更完整。

-
🚶 找回輕盈的步伐

再隔一週回診,他走進診間的樣子幾乎已經正常。
僅有工作一整天後,站太久會覺得腳底怪怪的。

這是正常的——疾病的產生一定有它的原因。
我們還是得透過日常保養,讓狀態持續往健康方向走。
不過因為症狀已大幅改善,後續只需要使用針灸與乾針放鬆小腿相關肌群即可。

恭喜他,針刀畢業啦 🎉

-
🌿 總結

足底筋膜炎聽起來只是「腳痛」,
但其實是身體在提醒你——
某些地方的張力太大、用力方式太久。
治療不只是止痛,更是重新調整結構與習慣。
當筋膜鬆開、腳步變輕,
走路這件事,也能重新變得舒服自然。

《醫療問題,請諮詢合格醫療人員》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製轉載》
《本文為足底筋膜炎衛教文章,經患者同意後,作為療程介紹分享》
《醫療有不確定性,體質病況因人而異,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病況而異》
#台灣針刀醫學會專科醫師 軒字第號 A-0010-20231231

Address

中壢區中美路二段150號
Taoyüan
150

Website

https://lin.ee/8zsOtth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張家誠中醫師—感受有品質的中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