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2024
就說1911年
台灣人男女平均壽命40歲左右
現在人活得久不是人厲害
是生活方式條件大幅度改善
人 很脆弱的
《古人怎麼熬過寒流的》
答案比較殘忍——很難熬過。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好幾次嚴重寒流,據記載霜凍雪災4次、冰雹災害2次,死者不計其數,還發生人吃人事件。
《西京雜記》也記載到當嚴重寒流來襲時,每10人就有2-3人凍死,牲口凍死不計其數,野鳥獸皆死。
唐昭宗年間,接連戰事加上大雪不止,每天都有幾千人凍死;北宋年間開封有紀錄的寒災一共16次,史書上頻繁寫道「人多凍死」、「凍死者甚眾」、「路有僵屍」;道光年間,一個縣連下三天大雪,該縣有數百戶團滅。
你可能覺得為什麼古人不燒柴呢?答案是無柴可燒,古代柴是稀缺資源,古人沒有水土保持觀念,加上房屋建造會消耗大量木材,元明後基本上許多地方都是光禿禿一片,城附近能砍的樹全砍完了,唐朝時華北一帶的居民基本上沒燒過柴火,全年都吃冷食。
古代為什麼有茶樓、路邊有茶水攤,那是因為柴火和乾淨飲水所製成的開水,是稀缺到不行的物品,所以才能夠賣錢。
那怎麼不穿厚衣服呢?答案是沒有,古代禦寒衣物是稀缺品,甚至結婚嫁娶時,嫁妝或聘禮還得有棉被,我們現在陪嫁的物品清單中,也還保留床罩組的傳統。棉花是宋代以後的產物,一開始還是產量稀少的品種。
有錢人一般穿狐貂裘衣,普通人只能穿柳絮、蘆花、茅草這種劣等填充物,有句成語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個敗絮就是在講柳絮,基本完全不保暖。
窮人甚至沒褲子穿,只能靠上衣遮蔽,這種現象一路到了民國初年還如此,所以台灣早期阿公阿嬤都穿過「中美合作麵粉袋」做成的褲子,連近代都如此,何況古代。
古代窮人還穿過紙衣蓋過紙被,唐宋時期造紙業發達,人們發現楮樹皮做成的紙漿,韌性特別好,質地也算柔軟,價格還便宜,導熱性差,這就意味著穿在身上很保暖,是窮人的首選,陸游就曾寫過「紙被圍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軟於棉」。
至於皇室呢?皇室基本上可以動用最好的禦寒資源,皮草就不說了,建築方面也下了苦工。漢朝會用花椒樹的花混合泥做為塗料,塗在牆壁上,又香又保暖,未央宮的「椒房殿」就是這麼來的;清朝皇室會使用銅製手爐,裡面放上炭,冬天又暖又好看,暖腳則會使用湯婆子,你可以想像成一個熱水袋,冬天放上熱水放到被窩裡,晚上好睡個暖覺。
不只有手爐跟湯婆子,還得有暖房設施,於是我們在《甄嬛傳》會看到炭盆,太監會將燒紅的炭放入炭盆中,相當於古代屋內的暖氣了,別小看炭,古代炭也是高級用品,還分三六九等,給不同等級的皇室成員使用。紫禁城還有「地暖」,就是一些重要宮殿內會有地下火道,冬天來臨時,太監會在火道坑中倒入燒好的炭,燃燒的熱量會隨空氣流動充滿整個地道,把地板烘熱,這樣整個宮殿也就暖起來了。
現代寒流來臨,我們有瓦斯爐和電鍋、有發熱衣和羽絨被、有電暖爐和暖氣、有隨處可見的熱食,其實都要好好感謝這個時代,因為你不知道,光是活下來,你就有多幸運了。
別動不動就憂鬱了,現代人。
#寒流
#冷氣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