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

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 我是桃園鴻林診所腸胃科醫師,想用簡單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腸胃科常見的問題,有任何腸胃道、內科或慢性病等問題都可以來找我

🍺大家普遍都認為喝啤酒會傷胃、引發胃食道逆流,甚至影響健康……但其實適量飲用低酒精或無酒精啤酒,🍀反而有助於腸道健康與消化機能!​📂啤酒的「健康密碼」藏在這四種成分裡國際學術期刊《Nutrients》在2023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中指出,🍻低酒...
21/07/2025

🍺大家普遍都認為喝啤酒會傷胃、引發胃食道逆流,甚至影響健康……但其實適量飲用低酒精或無酒精啤酒,🍀反而有助於腸道健康與消化機能!

📂啤酒的「健康密碼」藏在這四種成分裡
國際學術期刊《Nutrients》在2023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中指出,🍻低酒精或無酒精啤酒其實含有多種潛在有益腸道健康的成分,以下是四大關鍵成分:

1️⃣多酚(Polyphenols)---天然抗氧化劑,幫助「好菌」生長
是來自啤酒中麥芽與啤酒花的天然植化素, #具抗氧化與抗發炎能力。研究中指出,多酚能促進腸道內的雙歧桿菌、普拉梭菌等益菌繁殖,同時 #抑制大腸桿菌等有害菌增長,同時會促進短鏈脂肪酸(SCFA)的生成,這是腸道細胞最愛的養分,有助於腸胃蠕動、黏膜修復與營養吸收。

2️⃣可溶性膳食纖維---啤酒裡的益生元
啤酒裡含有微量的可溶性膳食纖維,例如β-葡聚醣、阿拉伯木聚醣等。這些成分屬於 #益生元,也就是好菌的食物。進入腸道後,它們會被益菌吃掉並轉化成有益物質,幫助益菌更活躍,進而 #改善整體腸道菌相、⚖️維持腸道平衡。

3️⃣類黑色素(Melanoidins)---來自烘焙麥芽的深色健康成分
啤酒在釀造過程中,尤其是黑啤酒,會經歷類似烤麵包上色的加熱反應,稱為☕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會因此產生一種🤎深色的天然化合物──類黑色素。這種物質不會被小腸吸收,卻能被大腸裡的好菌分解,發揮抗氧化、抗菌與潛在益生元的作用。

4️⃣微生物---限於未經殺菌的精釀啤酒
大多數市售啤酒為了保存穩定,都會經過巴氏殺菌處理(也就是加熱殺菌),活菌幾乎無法保留。但少數未經殺菌的手工精釀啤酒,可能仍保有乳酸菌、釀酒酵母等微生物,這些菌種具有調節腸道菌相的潛力🫧。

但請記得:這些好處只有在👉「適量、正確選擇」的情況下, #高酒精含量或過量飲用反而是對腸胃最傷的元兇!

🍺【啤酒挑選小技巧】台灣與多數國家目前的啤酒法規雖然不強制標示成分,但你可以這樣選:
​✨選「低酒精」或「無酒精」啤酒
優先選擇「酒精含量低於 3%」的啤酒,或是「Alcohol-free / 無酒精」的品項(通常是 0.0%~0.5%)。飲用的份量每次大約半杯到一杯的量(以一般瓶裝啤酒約330ml為上限)。盡量搭配餐食一起喝,不要空腹飲用,這樣能降低酒精對胃黏膜的刺激。

✨ 找「黑啤酒 / 深色啤酒」
黑啤酒(如 Stout、Porter)含有比較多的「多酚」與「類黑色素(melanoidins)」,這些是研究指出對腸道有幫助的成分。如果看到「烘焙麥芽」、「深色麥芽」這類原料,也代表這瓶酒可能含這些有益成分。

✨選「未經巴氏殺菌」的精釀啤酒(需冷藏)
有些手工啤酒、在地釀造的小品牌,會標示「未巴氏殺菌 / unpasteurized」,表示可能保留微量活菌。這類啤酒通常放在冷藏櫃,而且保存期限較短。雖然活菌量少,但比工業化大廠的啤酒更有可能保有益生菌特性。

📌最後想提醒大家,不是所有啤酒都對腸胃有益,但 #選對酒 #喝對量,就能讓啤酒成為幫助腸胃順暢、維持菌相平衡的小幫手。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身為醫師,我常被問:「市面上益生菌這麼多,到底該選哪一款?」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有效、有科學證據、安全無添加,而且要能「活著到消化道」!像我自己有在吃【船井2000億益生菌】,為什麼選擇它?來自三個關鍵:🔬 1|我選益生菌,最重視的就是...
10/07/2025

身為醫師,我常被問:「市面上益生菌這麼多,到底該選哪一款?」
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 有效、有科學證據、安全無添加,而且要能「活著到消化道」!
像我自己有在吃【船井2000億益生菌】,為什麼選擇它?來自三個關鍵:
🔬 1|我選益生菌,最重視的就是『菌株來源』與『存活率』
船井這款真的很有誠意:
✔ 日本原裝進口,每包高達2000億活菌,是真實菌數
✔ 通過國際基因鑑定,每株都有專屬編號
✔ 採用專利肽蛋白雙層包埋技術,存活率高達100倍,能抵抗胃酸與膽鹼,以及辣椒、蔥薑蒜等食材,安全抵達消化道
✔ 純淨0添加,無蔗糖、無香料色素、無助瀉劑

💩 2|我自己有感改善:排便更順、消化道更穩定
長期坐診,生活壓力大,飲食也常外食不定時。
以前常有消化不良、排便不順、或是壓力大就「反覆躁動」的狀況。
船井的專利益生菌有「消化道雙向調節」「提升保護力」的功效認證
我自己在使用過後,我發現:
✔ 排便更順、蹲廁所時間大幅縮短
✔ 緊張就跑廁所的狀況也明顯改善
✔ 體質加強,精神感覺更好,情緒也沒那麼容易受干擾
另外,這款益生菌耐辛辣、蔥薑蒜,真的很適合我們這種美食愛好者!

🧠 3|消化道健康 = 情緒健康,這點常被忽略
你知道嗎?消化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菌叢失衡會影響情緒與壓力調節。
船井這款含有日本森永「快樂益生菌」,根據研究有助提升正向情緒與活力,
對現代人長期壓力、睡不好、精神緊繃的人來說,是額外的bonus!

📌一天只要一包,直接倒入口中,粉末細緻不卡喉,早晨或睡前都方便
📌4個月以上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長輩、孕婦皆可食用

如果你也容易消化道反覆躁動、消化不良、常跑廁所、壓力大、排便的問題,
可以試試看這款我親自吃過的【船井2000億益生菌】
👉 https://funcare.net/A6Wmx

#船井生醫 #船井2000億益生菌 #市售最高菌數 #0添加益生菌

💩💨你知道嗎?大便的「臭味」裡其實藏著不少學問😶‍🌫️,它甚至是身體最早發出的健康警訊之一🚨。​🧪 醫學研究指出:「臭味」反應不同的腸胃狀況我們的腸道是一套複雜而精密的消化與代謝系統,當它  #出現異常時,第一個改變往往不是症狀,而是  #...
07/07/2025

💩💨你知道嗎?大便的「臭味」裡其實藏著不少學問😶‍🌫️,它甚至是身體最早發出的健康警訊之一🚨。

🧪 醫學研究指出:「臭味」反應不同的腸胃狀況
我們的腸道是一套複雜而精密的消化與代謝系統,當它 #出現異常時,第一個改變往往不是症狀,而是 #大便的氣味。

一篇🧾刊登在國際醫學與生物學期刊《The FASEB Journal》的研究指出:大便的氣味,其實來自一種叫做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 的氣體,這些氣體是腸道細菌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像是硫化氫(臭雞蛋味)、甲烷、氨氣等等。

❗️有趣的是,每種 #腸胃疾病都可能產生不同的氣體組合。像是腸躁症(IBS)、發炎性腸病(IBD)、甚至大腸癌,患者糞便中的 VOCs 組成就跟健康人不一樣。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氣體就像 #氣味指紋,能 #提前反映腸道是否出現異常,甚至可能比症狀更早出現。😶‍🌫️換句話說——鼻子可能比儀器還早知道腸胃出問題!


🟤 不同臭味,可能對應不同的腸胃問題。以下是常見的4種異常氣味與其背後可能潛藏的疾病:

1️⃣黑便伴隨鐵鏽味或腥臭味
這類異常氣味與 #上消化道出血密切相關。當胃或十二指腸出血時,血液經過胃酸與消化液分解,會釋放出明顯的鐵鏽味或腥臭味,同時大便的顏色也會因 #血紅素氧化而轉為黑色、呈柏油狀。🚨常見原因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等。

2️⃣油耗味、濃烈腐敗臭,伴隨油脂殘留與漂浮便
通常代表 #脂肪消化與吸收異常,可能與胰液分泌不足(如慢性胰臟炎、胰臟腫瘤)或膽汁排出異常(如膽結石、膽道阻塞、肝膽功能異常)有關。脂肪未被有效分解與乳化,😷會使糞便產生油耗味或濃烈腐敗臭。

3️⃣發酵酸味、帶氣泡的異常糞便
這種氣味常見於 #腸道菌相失衡。當壞菌增生、好菌減少,腸道中的食物可能產生異常發酵,釋放出大量酸性氣體,使排便呈現刺鼻、酸臭,甚至帶氣泡的特徵。常見原因包括:腸躁症(IBS)、🚨益生菌攝取不足以及長期壓力或作息失調。

4️⃣ 臭雞蛋味伴隨軟黏或糊狀的糞便
常見於 #高蛋白飲食者,例如攝取大量肉類、蛋、乳製品或蛋白粉的人群。在這樣的飲食型態下,腸道細菌大量分解含硫胺基酸,就會釋放出更多硫化氫(H₂S)氣體,😷造成排便時出現強烈的臭雞蛋味。


🌩️異常的氣味若只是偶發,可能與飲食有關,但如果🥀味道變化明顯且持續超過數天,尤其☑️伴隨黑便☑️油便☑️腹痛或☑️體重減輕…等其他症狀,請儘早來找👨‍⚕️鄭醫師,讓我幫你找出背後原因!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網路瘋傳「體內有十幾公斤宿便」是真的嗎?我們都常聽到「清宿便排毒」、「吃酵素能清宿便」這樣的說法,好像體內藏有一堆排不出去的毒素,只要「清光」就能變美、變瘦。但我們體內真的會「囤積」昨天,甚至幾天前的大便嗎?身為腸胃科醫師,我想告訴大家: ...
23/06/2025

網路瘋傳「體內有十幾公斤宿便」是真的嗎?我們都常聽到「清宿便排毒」、「吃酵素能清宿便」這樣的說法,好像體內藏有一堆排不出去的毒素,只要「清光」就能變美、變瘦。但我們體內真的會「囤積」昨天,甚至幾天前的大便嗎?身為腸胃科醫師,我想告訴大家: #宿便這個名詞在醫學上根本不存在。以下整理了三大迷思帶你了解真相!

❌ 迷思 1:體內有毒素,需要靠清宿便來清光
✅ 真相:人體本身就有完善的解毒與代謝系統,不需額外清腸
我們每天攝取的食物,會經過胃、小腸、大腸,約 24~48 小時會完成消化吸收與排出。腸道會透過規律的蠕動,把糞便逐步推進,最後自然排出。腸道裡的糞便,本來就會有一部分是「正在等待排出」的過程,這是正常生理現象。人體的 #排毒工作,其實是 #由肝臟 #腎臟 #肺臟與 #皮膚共同完成的,只要你 #肝腎功能正常,身體每天都在自然代謝廢物。

❌ 迷思 2:宿便會讓你變胖、皮膚變差,只要清宿便就能變瘦變美
✅ 真相:腸道功能失衡才是根本問題,減重則靠熱量控制與運動
大多數出現排便不順、腹脹、膚況不佳或小腹凸出的狀況,真正的原因往往是:腸道蠕動變慢、膳食纖維與水分攝取不足、腹部脂肪堆積或姿勢不良,並不是因為體內「堆積了多年未排出的宿便」。
而減重的本質是熱量攝取與消耗的平衡,也就是「吃進去的能量要小於身體消耗的能量」。清腸或排便頂多會讓體重短暫減輕一點(來自水分與糞便),但對體脂肪沒有實質影響。

❌ 迷思 3:每天沒排便,就代表有宿便卡住
✅ 真相:每個人排便頻率不同,只要規律、無不適,就是正常
在醫學上,我們會根據「排便是否規律、有無不適症狀」來評估腸道健康,而不是單純看排便次數。有人一天一次,有人兩三天一次,只要大便質地正常、不需費力、不脹氣,都是健康的範圍。

💡 真正能讓你「排毒、變美、變瘦、消小腹」的五個生活習慣:
✅ 1. 建議每天攝取兩個拳頭的蔬菜量,少吃加工與精緻糖,減少腸道負擔。
✅ 2. 每天喝1500~2000cc以上的水。記得分段喝水,不要等口渴才補。
✅ 3. 每天運動至少 30 分鐘,讓腸道動起來。腸道就像肌肉,需要活動才有蠕動力。
✅ 4. 維持每天 7 小時以上睡眠。睡眠不足與長期壓力會影響荷爾蒙與腸胃蠕動。
✅ 5. 適量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建議選擇有明確菌種標示的產品。

最後想提醒大家,如果長期排便不順,建議諮詢專業醫師尋求協助,千萬不要過度依賴酵素、瀉藥,這樣反而會讓腸道功能變差,也可能忽略已經存在的腸胃疾病。有任何腸胃問題,也歡迎來找我,讓我幫你找出最適合你體質與生活的腸胃照顧方式!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相信大家對🫙人工甜味劑(Artificial Sweetener) 並不陌生,它就是我們俗稱的  #代糖。許多人選擇含有代糖的飲品,認為這樣能🍭減少糖分攝取,避免發胖。但人工甜味劑究竟是健康的好幫手,還是有隱藏的健康風險?本篇就來根據最新的...
09/06/2025

相信大家對🫙人工甜味劑(Artificial Sweetener) 並不陌生,它就是我們俗稱的 #代糖。許多人選擇含有代糖的飲品,認為這樣能🍭減少糖分攝取,避免發胖。但人工甜味劑究竟是健康的好幫手,還是有隱藏的健康風險?本篇就來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揭露人工甜味劑對腸道健康的影響。

#人工甜味劑(代糖) #是傳統糖類(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 #替代品,被廣泛應用在食品與飲料中,因為有助於降低熱量攝取且不影響血糖,也常被糖尿病患者選用。然而,最新研究指出,某些人工甜味劑 #可能對腸道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可能引發代謝性疾病。

🔍最新醫學研究:新型人工甜味劑「紐甜」會危害腸道

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的 Havovi Chichger 博士 及其研究團隊於2024 年一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中的研究指出,新型人工甜味劑 紐甜(Neotame)可能改變腸道菌群,進一步影響整體健康。紐甜在產品標籤上通常標示為 「E961」,甜度是蔗糖的7000 至 13000倍,是目前世界上最甜的人工甜味劑之一,常見於 碳酸飲料、沖泡飲品、口香糖等食品中。雖然紐甜已獲得 美國FDA、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認證,並被35個國家批准用於食品製造,但即使 極低劑量(僅為每日可接受攝取量的 1/10), #仍可能削弱腸道屏障,增加腸躁症、敗血症等風險。

🔍紐甜如何影響腸道健康?

1️.破壞腸道屏障
紐甜會破壞腸道上皮屏障,導致細胞死亡,使腸道防禦力下降。屏障受損後,細菌與毒素更容易滲透體內,增加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風險。
2️.促進有害細菌增生與侵襲
紐甜會促使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和 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產生更強的附著力,更容易依附在腸道壁上。這些細菌在紐甜環境下,會形成生物膜(Biofilm),加強抗菌能力,更難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進一步破壞腸道結構,導致發炎與感染。
3️.增加腸道與代謝疾病風險
當腸道屏障被破壞,細菌和毒素可能進入血液,引發全身性發炎,增加腸躁症(IBS)、敗血症等風險。此外,腸道菌群變化也會使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和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綜合以上,紐甜對腸胃的影響不容忽視。雖然它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但仍建議盡量避免攝取。以下兩點幫助你選擇更安全的甜味替代品:

✅選擇天然甜味劑--甜菊糖、羅漢果糖
甜菊糖(Stevia)、羅漢果糖(Monk Fruit)是來自植物萃取,甜味足夠但不會影響血糖,且在人體內的代謝方式不同於人工甜味劑,不會改變腸道細菌的生態,也不會影響腸道屏障,較不易引發腸道發炎或消化問題。
✅若要減少精製糖攝取,可選擇蜂蜜、楓糖漿
相較於人工甜味劑, #蜂蜜與楓糖漿是天然糖類,含有微量營養素、抗氧化物質,有助於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且不會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對消化系統較溫和。但需注意,這些糖分仍會影響血糖,建議 #適量使用。

👨‍⚕️選擇較健康的糖分攝取來源,才能避免對腸道和代謝造成負擔。如果有任何腸胃不適的困擾,歡迎來找鄭醫師,我會給予專業的治療建議,守護你的腸胃健康!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應酬頻繁,晚餐往往拖到很晚才吃,甚至吃飽後沒多久就直接躺平睡覺。然而,已有醫學研究發現,這樣的習慣可能  #大大增加胃癌的風險! 🔎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 (Baltimore)》曾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吃完晚餐多...
26/05/2025

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應酬頻繁,晚餐往往拖到很晚才吃,甚至吃飽後沒多久就直接躺平睡覺。然而,已有醫學研究發現,這樣的習慣可能 #大大增加胃癌的風險!
🔎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 (Baltimore)》曾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吃完晚餐多久睡覺、吃完有沒有動一動,其實都會影響胃癌的發生機率:

✅ 晚餐後不到 3 小時就入睡,胃癌風險明顯上升! 而且時間越短,風險越高。
✅ 吃完不動,風險再翻倍! 沒散步的人,比有飯後散步習慣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高出近 3 倍!
✅ 如果晚餐吃得晚又沒散步,風險最高! 這類人比「早點吃飯+有散步」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高出 7.4 倍!

這項研究證實,「延長晚餐與就寢的間隔時間」與「養成飯後散步習慣」可能 #降低胃癌風險,特別是在 55歲以上人群。

🔎 研究中也說明了這樣的生活習慣會透過以下三大機制, #長期損傷胃部健康:

1.胃排空變慢,食物長時間滯留,刺激胃黏膜
胃在晚餐後仍需時間消化食物,若過快躺下會導致胃排空減慢,增加胃部壓力。未消化的食物長時間停留會刺激胃黏膜,增加慢性發炎與細胞變異的風險。

2. 造成胃食道逆流(GERD)
吃完馬上躺平胃酸更容易流回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GERD),長期的胃酸刺激,可能讓食道下端的細胞發生變異,增加賁門腺癌(GCA)的風險。

3. 影響胃內細菌環境
消化變慢會影響胃內菌群,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的繁殖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癌因子,這種細菌會持續刺激胃壁,引發慢性發炎,進而提高癌變風險。
而晚餐後散步的保護機制,便是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胃排空,減少胃酸逆流和細菌增生,降低長期發炎對胃的傷害。

🔎以下四個簡單的生活建議,幫助你降低胃癌風險:
1. ​ #晚餐時間最好不要超過晚8點,這樣胃就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消化。如果工作繁忙,可以把晚餐拆成 2 次進食:下午 5 點先吃一部分,晚上 8 點前再補充一點輕食(例如水果、優格、堅果)。
2. ​ #睡前3小時內避免進食,尤其是高脂、高糖、高鹽的食物,降低胃部負擔。如果晚餐吃得晚,可以適當延後睡眠時間,讓胃有足夠時間完成消化。
3. ​ #飯後至少要散步10分鐘,讓胃有機會消化食物。如果沒時間散步,也可以選擇站立或做簡單的家務,避免馬上坐著或躺下。
4. 如果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或胃食道逆流等問題的人,建議 #定期檢查胃鏡及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

👨‍⚕️也特別要提醒大家,如果出現持續胃痛、消化不良、體重下降等症狀時,要盡早尋求腸胃科醫師協助,以提供最適合的治療與建議。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前陣子有位👴伯伯來看診,說是好一陣子吞嚥一直都怪怪的偶爾會伴隨胸悶😵,持續在耳鼻喉科追蹤了一陣子都沒改善,轉來尋求協助,建議伯伯接受內視鏡檢查,結果一檢查,發現他的食道下段已經有了  #部分細胞異化。聊了一下才發現,這位伯伯每天吃飯時都習慣...
05/05/2025

前陣子有位👴伯伯來看診,說是好一陣子吞嚥一直都怪怪的偶爾會伴隨胸悶😵,持續在耳鼻喉科追蹤了一陣子都沒改善,轉來尋求協助,建議伯伯接受內視鏡檢查,結果一檢查,發現他的食道下段已經有了 #部分細胞異化。聊了一下才發現,這位伯伯每天吃飯時都習慣要來碗🍲熱騰騰的湯。很多長輩都有覺得湯要趁熱喝才對味的習慣,但 #長期讓高溫直接刺激下食道黏膜,會讓細胞反覆受傷發炎, #罹患食道癌的風險也會提高。如果你或家人也有這個習慣,今天就來聊聊這個你可能忽略的健康風險!

💡為什麼喝「熱湯」會提高食道癌風險?
#食道比胃更脆弱,缺乏厚實的黏膜防護,因此較容易造成損傷。🚨熱湯對食道的影響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上食道段(靠近喉嚨)受到高溫刺激時,較容易出現水泡或喉嚨疼痛,但癌變風險較低;下食道段(接近胃)受到高溫刺激,容易出現吞嚥疼痛、胸痛或腹痛,並且更容易受到胃酸逆流影響,使黏膜修復困難,提高食道癌的風險💥。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6年就將🌡️超過65°C的🫖熱飲列為「2A 類致癌物」,也就是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而 2019 年發表的一項針對伊朗 Golestan 地區居民的研究發現,那些 #每天喝高溫熱茶或熱湯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比喝較低溫飲品的人高出 90%!

💡該怎麼知道熱湯的溫度會不會傷害食道?以下教你三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第一口覺得燙,就等一等
很多人習慣「忍著燙感」慢慢喝,但其實這樣每一口都在無形中灼傷食道。如果第一口感覺燙得受不了,甚至讓舌頭有點刺痛,那代表溫度過高,這時候千萬不要硬吞!高溫會直接破壞食道表層黏膜,造成燙傷,一定要稍微放涼後再喝。

👅先用舌尖試溫、再攪拌,別讓高溫傷到喉嚨
舌尖比口腔內部更敏感,喝熱飲時可以先用舌尖輕觸湯匙或杯緣試試溫度,如果覺得燙,代表還太熱,應該再等一下。如果喝下後喉嚨瞬間覺得灼熱或刺痛,這口就太燙了,最好再放涼一點再喝!

🥄除了試溫,還可以用湯匙攪拌幾下,幫助熱氣散發,讓溫度降得更均勻,不要直接端起來大口喝下;也可以先倒在杯蓋上測試溫度,如果小口啜飲還是覺得燙,就再等一下。外面買的熱飲,拿到手別急著喝! 可以稍微靜置五分鐘,讓溫度降至適合飲用的程度;在家燉湯或煮湯剛起鍋時,也別急著喝第一碗!可以透過加點溫水稀釋的方式來降溫。

😋小口啜飲比大口吞嚥更安全
大口吞嚥熱湯容易讓高溫直接接觸食道,短時間內造成較大的溫度衝擊,甚至可能傷及更深層的組織。最好的方式是改用小口啜飲,讓熱氣在口腔稍微分散,減少直接燙傷的風險。另外,喝湯時避免快速連續喝下,可以每一口之間稍作停頓,讓食道適應溫度。
👉喝熱湯千萬別急,🫖長期喝過燙飲品容易導致 #食道發炎,甚至增加 #癌變風險,影響比想像中更大。不燙口,才是對食道最好的保護!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之前曾經看到一則新聞,有一個伯伯在發生💥車禍後但竟然沒有什麼外傷,就沒有特別注意。但過了幾小時後突然肚子痛得厲害,還一直嘔吐,後來就醫後被證實為腸胃道的急症-  #十二指腸鈍傷。😲好險及時發現,否則再拖下去,可能會導致腸道壞死,甚至引發...
21/04/2025

🗞️之前曾經看到一則新聞,有一個伯伯在發生💥車禍後但竟然沒有什麼外傷,就沒有特別注意。但過了幾小時後突然肚子痛得厲害,還一直嘔吐,後來就醫後被證實為腸胃道的急症- #十二指腸鈍傷。😲好險及時發現,否則再拖下去,可能會導致腸道壞死,甚至引發敗血症,後果不堪設想。

🚘許多人在發生車禍或強烈撞擊後,覺得沒外傷也不會痛,就認為沒事,然而,有些內傷並不會立即出現症狀,「十二指腸鈍傷」 就是其中一種隱藏性傷害。 #這類傷害往往在事故發生後 3~6 小時,甚至一天後才會引發劇烈疼痛。

🔎為什麼被車撞後,肚子痛會延遲發作? 我們來看看十二指腸鈍傷是怎麼發生的👉

十二指腸是位於 #後腹腔的器官,不像肝臟或脾臟那樣容易直接受傷,但當腹部受到撞擊,例如車禍(特別是正面撞擊)、跌倒或運動碰撞時,內部可能出現 #腸系膜出血,進而影響腸道的血液循環。剛開始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血腫擴大、腸道受壓,可能會導致腸道壞死,嚴重時甚至會穿孔,引發腹膜炎或敗血症,這些都是會威脅生命的狀況。
#這類內傷往往不易被察覺,🕰️導致許多患者在症狀惡化後才就醫,而延誤治療。 #兒童因腹部較柔軟、支撐力不足,更容易受到撞擊影響,因此發生十二指腸鈍傷的風險較成人更高。

👨‍⚕️除了十二指腸鈍傷,還有很多疾病可能導致突發性的肚子痛。以下這些類型的肚子痛可能與內臟損傷或嚴重腸胃問題有關,🔥一定要趕快到腸胃科門診請醫師檢查:

📌車禍或劇烈撞擊後的肚子痛
即使當下沒有外傷,仍可能導致延遲發作的腹痛。🫢如果伴隨持續嘔吐、腹部腫脹、壓痛、低血壓或休克,除了可能是十二指腸鈍傷,也有可能是胃破裂、胰臟損傷等危險狀況。

📌上腹劇痛,痛到冒冷汗
如果吃完油膩食物後,右上腹突然劇痛、噁心、嘔吐,甚至痛到冒冷汗,可能是膽囊炎或膽結石發作。如果還有黃疸(皮膚變黃)、🤒發燒,則可能是膽管或肝臟發炎,這類情況可能會惡化為膽管阻塞或細菌感染,必須盡快檢查肝膽功能,避免併發症發生。

📌劇烈腹痛到無法動彈,甚至影響呼吸 ⚡
如果腹痛像刀割般劇烈,一動就更痛,甚至不敢深呼吸,要小心可能是胃或腸道穿孔。當腸胃破裂,消化液或細菌會流入腹腔,引發腹膜炎,💣這是一種嚴重的感染,可能會快速惡化,甚至影響心肺功能。

📌突然劇烈胃痛,伴隨黑便或嘔血
如果胃痛突然加劇,並伴隨黑色柏油狀大便或嘔吐咖啡色液體,這通常是 #胃潰瘍或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的警訊。這類出血可能發生在長期胃病未治療的患者,或因 #肝硬化影響消化道靜脈,導致血管破裂,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大量出血和休克。
即使車禍後沒有外傷或明顯症狀,還是要密切觀察身體狀況,如果有💥突發的肚子痛加上嘔吐,🚨請不要拖延,也不要吃止痛藥掩蓋症狀,記得儘快到腸胃科門診讓醫師詳細評估。透過超音波、胃鏡、腸鏡、電腦斷層(CT)就可以確定真正的原因,及早治療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

#鄭泓志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肝癌 長期以來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它在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導致許多人無法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 (HBV)與  (HCV)這兩種病毒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台灣正是B型與C型肝炎的好發地區。因此,身為一名腸胃科醫師,我希望...
07/04/2025

#肝癌 長期以來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它在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導致許多人無法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
(HBV)與 (HCV)這兩種病毒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台灣正是B型與C型肝炎的好發地區。因此,身為一名腸胃科醫師,我希望能帶大家正視這個重要的健康議題🗣️!

🙋B肝疫苗普及了,我還需要擔心肝癌嗎?
儘管台灣已經普遍推行B型肝炎疫苗接種政策💉,但肝癌風險仍然不可忽視。其實,台灣自民國75年起才開始全面推動所有的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這也意味著 #很多40歲以上的人大多沒有接種過疫苗,即便是接種過疫苗的族群,仍有1~3%的人無法產生抗體。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臺大醫院的研究指出,約70%的成年人體內的B肝抗體濃度已不足以提供保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即便接種過疫苗也不能掉以輕心😱。

💢除了B肝外, 。根據統計,台灣有2~5%的成年人是C型肝炎帶原者,而這部分族群若未及時治療,長期下來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

🧫45歲以上免費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不知道自己是否有B型或C型肝炎?別擔心!為了早期發現隱藏的B、C型肝炎感染,降低國人罹患肝癌的機率,國民健康署提供滿45歲民眾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還沒檢查過的朋友,趕快把握這個機會🤩!透過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病毒感染狀況,及早進行治療或追蹤,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風險👍🏼。

👨‍⚕️遠離「沉默殺手-肝癌」,從定期檢查開始!
如果BC型肝炎篩檢結果呈陽性,千萬不要害怕!目前的醫療技術已經非常進步,B型與C型肝炎都有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特別是C型肝炎的治癒率甚至可以高達95%以上。除了藥物治療外,也需要保持耐心,持續每半年進行一次肝功能檢查和腹部超音波,我們完全有能力控制甚至逆轉病情。

讓我們一起培養屬於自己的「好心肝」,與沉默殺手保持距離🚫,守護自己的肝臟健康💪。


#鄭泓志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說到  #幽門螺旋桿菌,大家應該並不陌生,甚至不少的民眾都知道幽門螺旋桿菌要用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來治療,然而,近年來抗生素的普及與濫用,讓幽門螺旋桿菌也開始被發現具有「抗藥性」,甚至近年來越來越多國際期刊指出傳統的三合一療法會沒辦法根治只剩...
17/03/2025

說到 #幽門螺旋桿菌,大家應該並不陌生,甚至不少的民眾都知道幽門螺旋桿菌要用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來治療,然而,近年來抗生素的普及與濫用,讓幽門螺旋桿菌也開始被發現具有「抗藥性」,甚至近年來越來越多國際期刊指出傳統的三合一療法會沒辦法根治只剩下7成效果。面對具有抗藥性的幽門螺旋桿菌該怎麼辦👻,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

📌甚麼是傳統三合一療法、四合一療法?為甚麼失敗率越來越高?
👨‍⚕️ #幽門螺旋桿菌 由於會潛藏於胃黏膜深處加上胃大多時間都是處在極酸的環境,導致傳統的抗生素治療效果並不佳,這也是治療幽門螺旋桿菌三合一療法的發明依據:使用一種製酸劑+兩種抗生素,持續使用1-2週用來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最常見的配方就是:質子幫浦抑制劑(也就是俗稱的PPI),搭配兩種抗生素:阿莫西林 (Amoxicillin)和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在以往,這樣的根除率大約可以達到9成。

但由於三合一療法的制酸效果稍差,再加上抗藥性細菌越來越多,導致傳統三合一療法的根除率大幅下滑,後來醫學科學家推陳出新使用四合一療法作為第二線的治療方式。這種療法又分為兩類:非鉍劑四合一療法和鉍劑四合一療法,主要是依賴抗強的制酸效果增加抗生素的穿透率來達到增加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效果。

😢面對強敵幽門螺旋桿菌,二合一(雙聯)療法治療時間短、副作用少、根除率更高!

然而,不論是三合一療法或是四合一療法,由於治療時間長(14天),導致個案常常會有忘了吃藥或是中途放棄,或是吃久了會有腸道菌叢失調的問題,2022年發表於Digestion的論文《The Ideal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for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方式:伏諾拉生(Vonoprazan)搭配阿莫西林(Amoxicillin)的二合一療法,不僅取代了傳統三合一與四合一的長時間制酸劑使用,更讓療程縮短為7天,同時,還保有93%的高根除率!如此更能最小化幽門螺旋桿菌抗藥性的發展,同時減少治療後的腸道菌群失調!近年來這樣的療法也在世界各處開始被落實,不失為幽門螺旋桿菌治療的新解方🤩~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 #幽門螺旋桿菌是被證實會引發胃癌的致癌物質,千萬別忽視!只要經過正確的治療,就可以輕鬆告別幽門螺旋桿菌甚至是胃癌!因此建議大家如果常常有胃部不適的問題,建議及早就醫,讓醫師用胃鏡檢查協助診斷,早一步治療,你將擁有更健康的人生!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03/03/2025

現代人有8成以上有 #胃痛 的經驗..不少人被急性或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胃潰瘍等疾病折磨,常常感到胃痛、胃脹、反酸、噯氣等不適😭

今天就來告訴大家👨‍⚕️,胃痛專找哪5種人!👻

#鄭泓志醫師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顧腸胃就能顧本」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其實人的健康,與腸胃道息息相關,有一位常常胃部不適的患者來尋求協助,問診的時候,還說有腳麻、容易落髮、上班容易精神不濟的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抽血照胃鏡檢查發現根本問題是因為胃不好所引發的維生素B12缺乏而...
18/02/2025

「顧腸胃就能顧本」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其實人的健康,與腸胃道息息相關,有一位常常胃部不適的患者來尋求協助,問診的時候,還說有腳麻、容易落髮、上班容易精神不濟的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抽血照胃鏡檢查發現根本問題是因為胃不好所引發的維生素B12缺乏而後所導致的貧血、落髮、精神渙散的問題!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 !

😢胃不好竟然會導致維生素B12缺乏?!關鍵在於 #胃發炎!
人體對營養素的攝取,都必須經由腸胃道👀,而人體不同段的腸胃道,分別會執掌不一樣的營養素吸收,而人體對維生素B12吸收的重責大任,則落在胃,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顯示✍,大約有4%的現代人有維生素B12的缺乏問題,而其中28%的人都有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的問題,至於為什麼胃不好會導致維生素B12的缺乏,關鍵在於以下兩點:
✅吸收維生素B12之前需要靠胃酸與蛋白酶將食物中的維生素B12釋放出來
食物中,大多數的維生素B12都存在於動植物的蛋白質中,要吸收維生素B12,第一步需透過胃酸以及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質將維生素B12釋放出來,如果人體的胃酸或是胃蛋白酶分泌不足,相對就容易導致維生素B12的缺乏,根據2022年發表於維生素與賀爾蒙的期刊論文就曾指出,長時間不當使用製酸劑的人會導致人體胃酸與胃蛋白酶分泌不足,進而提高維生素B12缺乏的風險😭。

✅維生素B12必須與胃分泌的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結合後才能吸收
當維生素B12被從食物中釋放出來之後,人體仍不能直接吸收,必須仰賴胃壁細胞分泌的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結合才能經由迴腸黏膜細胞吸收,如果內在因子不足,長期下來仍舊會導致維生素 B12 缺乏症狀發生 🥲!這也是為什麼像是長期飲酒、胃萎縮、胃發炎或是因癌症或減重動過切胃手術的人,會是是維生素 B12 缺乏的高危險族群的原因⚠️。

高壓的現代社會加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得約4成國人有慢性胃炎的毛病,建議大家如果長期覺得自己胃不好,例如:常常胃酸、胃痛,都一定要尋求專業腸胃科醫師的幫助,找出問題的根源,早一步治療,千萬別一味的自行買胃藥使用!這樣一來,也能有效地避免維生素 B12 缺乏的發生,找回營養均衡和健康的自己👍

#鄭泓志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Address

桃園區中正路567號
Taoyüan
567

Telephone

+8863337708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