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

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 我是桃園鴻林診所腸胃科醫師,想用簡單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腸胃科常見的問題,有任何腸胃道、內科或慢性病等問題都可以來找我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抱怨:「這個月每天中午都吃🥬生菜沙拉,結果體重完全沒瘦下來……」其實,生菜沙拉能不能幫助減重,💢關鍵在你怎麼吃。​🥗生菜沙拉的減重機制一項2024年發表於📄《Foods》期刊的綜述研究指出,以生菜(萵苣、羅馬生菜等)...
21/10/2025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抱怨:「這個月每天中午都吃🥬生菜沙拉,結果體重完全沒瘦下來……」其實,生菜沙拉能不能幫助減重,💢關鍵在你怎麼吃。

🥗生菜沙拉的減重機制
一項2024年發表於📄《Foods》期刊的綜述研究指出,以生菜(萵苣、羅馬生菜等)為基底的沙拉,能透過✨改善脂質與葡萄糖代謝、⬆️提升營養吸收,以及「餐前先吃」的食用順序,幫助🔽減重並降低肥胖風險。

1️⃣餐前先吃,穩定葡萄糖代謝、抑制脂肪囤積
研究顯示,若在正餐前先🥗吃一碗蔬菜沙拉,餐後血糖峰值可降低 20–30%。這是因為🥦生菜富含膳食纖維,且屬於低GI食材,能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吸收,✔️避免血糖🩸大幅波動。
血糖平穩, #胰島素分泌就不會過度活化, #可減少脂肪合成並改善葡萄糖代謝。長期下來能使每日熱量攝取減少約 150–200 kcal。

2️⃣搭配適量橄欖油, #改善血脂並降低代謝性肥胖風險
研究顯示,每天攝取約400g 的🥗生菜沙拉,不僅可讓 LDL(壞膽固醇)下降 10–20%,還能改善血壓, #降低心血管與代謝症候群風險。這效果來自膳食纖維與適量油脂,如橄欖油的協同作用,能 #減少餐後血脂上升。

特別的是,少量橄欖油這樣的油脂,並不會造成顯著熱量負擔,反而🚀能提升營養吸收效率。🥕生菜本身含有 β-胡蘿卜素與維生素 A、E、K 等脂溶性營養素,⚠️但在缺乏油脂的情況下,吸收率通常不到 10%;若搭配適量油脂,吸收率可提升至 20–40%。
這些脂溶性營養素具備🫐抗氧化、抗發炎及支持能量代謝的作用,能改善代謝環境,間接⬇️降低肥胖及相關疾病的風險。研究顯示這樣的💗飲食模式可使體重增加風險下降 15–25%。

🥗吃生菜沙拉反而變胖?減重雷區別忽略

💣雷區1:醬料
凱薩醬、千島醬等濃稠醬料,一大匙就超過 100 大卡,往往比生菜本身的熱量還高, #輕易抵銷沙拉的優勢。
👉建議選擇橄欖油或油醋醬這樣的健康油脂,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E、K)與類胡蘿卜素的吸收,對代謝有益。

💣雷區2:配料
許多人喜歡在沙拉裡加🍞麵包丁、培根丁、🧀起司絲、或油炒堅果,口感確實更好,但這些配料含有大量油脂或屬於加工食品。只要一不小心加太多,💢熱量就可能飆到 200–300 大卡。

💣雷區3:含糖沙拉醬與🍍水果過量
甜味沙拉醬、日式胡麻醬,或大量蜜漬水果塊,看似清爽, #其實會讓整碗沙拉的升糖指數升高。血糖忽高忽低, #會刺激胰島素分泌,進而增加脂肪囤積,也容易讓人在下一餐暴食。

🥗吃生菜沙拉確實是🥦減重的好幫手,但關鍵在於吃對方式。☑️正確的吃法才能真正發揮它「低熱量、高飽足、穩定代謝」的效果。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前陣子聽到一位朋友分享,他在🍚吃飯時都喜歡把白飯換成🟣紫米飯,天天吃、期待能瘦,結果過了三個月體重也沒什麼變化……👉我想告訴大家,吃紫米對減重有一定的幫助,但🙂‍↔️並非單靠吃紫米就能達到減重效果❌。​🔎紫米被認為「比白飯更能減重」,主要來...
06/10/2025

前陣子聽到一位朋友分享,他在🍚吃飯時都喜歡把白飯換成🟣紫米飯,天天吃、期待能瘦,結果過了三個月體重也沒什麼變化……👉我想告訴大家,吃紫米對減重有一定的幫助,但🙂‍↔️並非單靠吃紫米就能達到減重效果❌。

🔎紫米被認為「比白飯更能減重」,主要來自它的營養組成
1️⃣抗性澱粉
紫米在煮熟、放涼後會產生一些抗性澱粉,不容易被小腸吸收,會進入大腸發酵,因此升糖指數(GI)比白飯低,能讓 #血糖上升變慢,延長飽足感。
2️⃣膳食纖維多
紫米的 #纖維量比白米高,能幫助腸道蠕動、延緩胃排空。
3️⃣花青素(天然抗氧化物)
紫米的紫黑色來自 #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作用,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對代謝健康有幫助。

🔎紫米對減重效果有限的原因
儘管紫米有上述營養,看起來比白飯養生,但它在 #減重上的效果有限,原因是:
🟣紫米仍屬精緻澱粉
紫米的加工方式其實和白米相似,在碾製或拋光的過程中,外層的麩皮和胚芽會被磨掉, #連同纖維、礦物質和花青素也一併流失, #營養結構會趨近白米。
一旦被拋光, #抗性澱粉來源也大幅減少,因此📌紫米本質上仍屬精緻澱粉,它的抗性澱粉含量甚至比糙米、燕麥還少。
我們平常吃到的「紫米飯」, #大多是白米或糙米為主,只混一點紫米,花青素在烹煮時雖會把飯染成紫色,但🥀營養並沒有想像中高。⚠️真正的純紫米(特別是糯性黑米)因為要長時間浸泡、口感偏黏又難煮,所以 #多半會混煮。

🟣腸胃敏感的人容易脹氣
2010 年來自《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期刊的📜一篇研究提到,高纖維米類(如紫米)對腸胃功能較弱的人,例如腸躁症患者,或 #平常就容易脹氣、腹瀉、便秘的人,特別 #容易誘發腹脹或腹痛。
因為紫米屬於「糯米類」,支鏈澱粉多,黏性大,💔不容易完全消化,容易在大腸發酵產生氣體,造成脹氣或腹部不適。
對腸胃敏感的人來說,反而難以持續食用,既 #吃不到足量纖維,也 #無法真正達到熱量控制,減重效果自然有限。

👉鄭醫師想提醒大家,紫米不是不能吃,它確實比白飯多了一些纖維和抗氧化物,但🙅‍♂️無法單獨解決肥胖問題。腸胃容易脹氣的人,建議先少量嘗試, #不要整碗紫米天天吃。

🏋️想減重,其實不用糾結要吃白飯 vs 紫米,💡最重要的是注意每天整體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才是能帶來長期效果的做法。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很多人🥤選擇喝零卡代糖飲料,覺得沒有熱量比較不會胖,但最新研究發現,這類飲料  #可能無助於減重,反而會增加食慾!​所謂的零卡代糖飲料,指的是「熱量非常低的飲品」,但是市面上許多產品標榜「零卡」或「無糖」,大多是‼️用代糖或其他甜味劑來取代...
22/09/2025

很多人🥤選擇喝零卡代糖飲料,覺得沒有熱量比較不會胖,但最新研究發現,這類飲料 #可能無助於減重,反而會增加食慾!

所謂的零卡代糖飲料,指的是「熱量非常低的飲品」,但是市面上許多產品標榜「零卡」或「無糖」,大多是‼️用代糖或其他甜味劑來取代一般的糖分‼️,讓飲料喝起來甜卻幾乎不含熱量。然而,這些代糖可能🕳️暗藏陷阱。

💡零卡可樂雖然沒熱量,但會讓你想吃更多!

2025年3月最新發表於《Nature Metabolism》的一項研究,探討了零卡代糖飲料對不同體重族群的腦部食慾調控影響。研究中找了75位年輕成人,涵蓋正常體重、過重及肥胖者,分別飲用蔗糖素(常用於零卡代糖飲料)、一般糖及水,並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測量下視丘(調控飢餓感的大腦中樞系統)的🩸血流變化,同時評估主觀飢餓感與代謝反應。
研究結果發現,飲用🥤零卡代糖飲料後, #大腦食慾中樞的血流明顯增加,顯示飢餓🛜信號增強,讓人 #更容易感到餓;而這種現象在正常體重、過重及肥胖者中 #都一致,表示⚠️無論體重如何,都可能產生類似的影響。☝️研究也指出,雖然零卡代糖飲料的甜味對食慾中樞的刺激程度,比真正含糖飲料輕微一些,但 #仍高於白開水,意味著其對食慾的潛在影響💢不可忽視。

💡甜味信號和代謝信號不一致,會讓大腦誤以為沒吃飽

零卡代糖飲料之所以影響食慾,主要是因為它的甜味信號與實際熱量之間存在「不匹配」現象:
✔️甜味信號告訴大腦「吃到了甜的」,但沒有隨之而來的代謝信號(血糖和胰島素等能量訊號)去告訴大腦「能量足夠了」。這種訊號不一致,會讓💣食慾中樞誤判身體能量不足,進而▶️啟動進食慾望。

✔️ 短期內,蔗糖素可能導致食慾增加,讓人吃得更多,抵消零卡飲料本身的減重優勢;長期而言,頻繁飲用零卡飲料可能擾亂大腦對食慾的⛓️調節機制,使身體對熱量的利用與調節🌧️變得不穩定,增加體重管理的難度。

✔️ 研究也指出,對於肥胖或糖尿病患者,💔零卡飲料並不是理想選擇,因為它可能因刺激食慾而讓🍂原本就已經敏感的代謝系統,包含血糖、胰島素及脂肪儲存等調節功能負擔加重。

💡建議大家盡量避開含糖或代糖的飲品。以下也分享對減重頗有幫助的兩個小方法:
🍀 稀釋天然果汁:選擇無添加糖的🍐純果汁,搭配1:3的比例稀釋(1份果汁+3份水),不僅可以保留果汁的天然營養,還能 #有效控制熱量攝取,避免血糖快速上升,穩定食慾。

🍀 餐前在溫水加一滴醋:在餐前15分鐘,喝200ml溫水,加入1-2滴食用米醋或超市的蘋果醋,攪拌後飲用。微量的醋酸可以刺激胃腸蠕動,延緩胃排空,幫助提升餐前的飽足感,也有助於 #調節血糖反應,減少餐後血糖的快速波動。但 #本來就容易胃食道逆流的人,還是得特別注意。

提醒大家,😎減重千萬別被「零熱量」的代糖飲料迷惑!😋甜味與🧠大腦食慾調控之間的交互作用極為複雜,可能暗藏刺激食慾的🕳️陷阱。想減重的人,選購飲品時要仔細檢查成分標示, #留意是否含有蔗糖素等甜味劑喔!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在台灣,  #代謝性脂肪肝(MASLD)盛行率⬆️高達53.3%‼️,主要與🍕🍟🍔高熱量飲食、肥胖、三高、糖尿病等代謝異常密切相關。  #減重對於脂肪肝的改善非常的重要,但執行上卻是知易行難。所以我想跟大家說說✨肝臟脂肪的代謝機制並且分享一...
11/09/2025

在台灣, #代謝性脂肪肝(MASLD)盛行率⬆️高達53.3%‼️,主要與🍕🍟🍔高熱量飲食、肥胖、三高、糖尿病等代謝異常密切相關。 #減重對於脂肪肝的改善非常的重要,但執行上卻是知易行難。所以我想跟大家說說✨肝臟脂肪的代謝機制並且分享一些飲食習慣!

🚨會有代謝性脂肪肝,是因為「肝臟脂肪酸來源」 #不平衡
肝臟脂肪主要來源的分布情況是:
#飲食中直接進來的脂肪--像是吃的油脂。
#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從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組織釋放出來。
#肝臟自己製造的脂肪--也就是肝臟把糖或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脂肪,這個過程叫做「脂質新生」(DNL)。

📃最新研究揭秘改變肝臟脂肪代謝途徑🔄逆轉「代謝性脂肪肝病」
一篇2025年發表於《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的最新研究調查了不同來源的脂肪酸如何促進肝臟脂肪堆積,💡並發現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質的過程De Novo Lipogenesis(DNL)是該疾病的關鍵🚨,而且也是 #可以改變的驅動因素,代謝性脂肪肝病患者的 ,即使🙋‍♂️與類似肥胖和胰島素抗性的患者相比也是如此。

🍽️透過策略性的飲食可以減重與抑制DNL
研究中針對脂肪肝患者進行了6個月的飲食控制包括減少單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與增加🥕原型食物攝取,平均⬇️減重10%。結果發現,患者的肝臟脂肪含量從19.4%顯著⬇️降至4.5%,同時⬇️活性減少了67%,與肝臟脂肪的減少呈現 #高度正相關。

💪積極的限制進食絕非易事,這裡提供一些飲食習慣給大家參考:
🧃減少添加糖類,特別是含有果葡糖漿的飲料(大部分甜的飲料都包括在內)
🧁減少其他常見的添加糖類的來源,醬汁、麵包、點心蛋糕、零食
🫙限制脂肪攝入,選擇堅果、橄欖油、魚類等多元不飽和脂肪豐富的食物
🥑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我們常聽到的 Omega-9 脂肪酸)為主 ,來取代飽和脂肪酸和精緻碳水化合物
🥩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來替代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吃富含維生素E和維生素C的食物,因為這兩種維生素的抗氧化作用對肝臟有益,堅果、綠葉菜中維生素E豐富,而水果及蔬菜中富含維生素C

💖減重是改善脂肪肝的有效手段,但需📋📊結合科學方法與長期管理,才能維持肝臟健康,想瞭解更多減重建議,可以留言給我喔!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最近陸續有許多🙋患者詢問Wegovy(週纖達)這款減重針劑的問題……其實市面上減重藥物每年都在💫推陳出新,但我想要提醒大家,每種  #藥物都有它的限制與注意事項,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Wegovy(週纖達)的作用機制跟你可能還不知道的秘辛!​🖋...
29/08/2025

最近陸續有許多🙋患者詢問Wegovy(週纖達)這款減重針劑的問題……其實市面上減重藥物每年都在💫推陳出新,但我想要提醒大家,每種 #藥物都有它的限制與注意事項,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Wegovy(週纖達)的作用機制跟你可能還不知道的秘辛!

🖋️Wegovy和「瘦瘦筆 」同屬於 -1 受體促效劑的 #減重注射藥物。它的主要成分Semaglutide透過特殊的胺基酸修飾技術,結合脂肪酸與白蛋白,能讓👍藥效穩定維持約一週,因此只需每週注射一次,相較於其他減重針劑, #大幅提升使用便利性,同時臨床上的減重效果也更明顯。

🖋️臨床研究發現Wegovy停藥後仍有復胖風險
2021 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中,針對 803 名 BMI ≥ 30 或 BMI ≥ 27 且伴有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併發症的成人進行試驗,發現 #停用 Wegovy 後68 週內,患者平均回增 6.9% 體重。復胖的原因有兩個:

🔹 GLP-1 效應消失:Wegovy 模擬 GLP-1 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並改善代謝。停藥後,GLP-1 受體促效作用消失,食慾回升、飽足感降低,熱量攝入增加。

🔹 代謝調節恢復:停藥後,胰島素敏感性與代謝率可能 #部分恢復至治療前狀態,若無生活型態支持,熱量平衡被破壞,促進體重回增。

研究中並強調,復胖幅度與飲食控制及運動習慣密切相關,若 #無低熱量飲食與規律運動支持,復胖風險更高。

😇想要長期維持健康體重,除了搭配減重藥物,生活型態管理才是關鍵

肥胖其實是一種慢性疾病,它不僅是熱量過剩的結果,更 #涉及腸道菌群失衡、胃腸激素異常及代謝調節障礙。Wegovy雖然是科學減重的重要工具,能幫助「啟動」減重,但要長期維持健康體重,還是👉需要從日常的飲食、運動、睡眠著手:

✔️ 減少高脂與精製糖:高脂飲食(如油炸食品)可能加重脂肪肝與腸道菌群失衡;精製糖(如甜飲料)會刺激食慾並增加胰島素阻抗。

✔️每周至少 150-30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結合 2-3 次阻力訓練,可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肥胖相關的便秘與胃脹氣,同時減少內臟脂肪對肝臟的壓力,降低代謝性脂肪肝風險。

✔️ ​ 每晚 7-8 小時睡眠有助調節飢餓素(Ghrelin)與瘦素(Leptin)水平,減少食慾波動。

💔減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 #學習正確的體重管理知識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在治療期間以及停藥後,找到最 #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持續維持下去。建議在啟動減重計畫前,先和醫師討論並規劃專屬自己的減重方案,才能真正💖達到長期健康不復胖的目標!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最近門診很多患者問我👨‍⚕️:「醫師,我朋友說現在有種新的瘦瘦筆叫猛健樂(Mounjaro)💉,聽說效果比之前第一代的瘦瘦筆還強💪,這是真的嗎?」許多曾使用過瘦瘦筆如胰妥讚(Ozempic)或善纖達(Saxenda)的人👥,對這款藥物充滿好...
04/08/2025

最近門診很多患者問我👨‍⚕️:「醫師,我朋友說現在有種新的瘦瘦筆叫猛健樂(Mounjaro)💉,聽說效果比之前第一代的瘦瘦筆還強💪,這是真的嗎?」
許多曾使用過瘦瘦筆如胰妥讚(Ozempic)或善纖達(Saxenda)的人👥,對這款藥物充滿好奇🤔:為什麼 #猛健樂的減重效果為什麼被說是突破性的?和以往的藥物到底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猛健樂的作用原理、藥理特點,並比較它與其他瘦瘦筆之間的差異,幫助大家更了解這個新選擇💡。

什麼是 #猛健樂?
猛健樂(Mounjaro,學名tirzepatide)是一種雙重作用的腸泌素受體促效劑⚡,結合了 -1(glucagon-likepeptide1agonists,類升糖素胜肽)與 (glucose-dependentInsulinotropicPolypeptide,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釋放多肽)兩種作用機制。

🔷GLP-1是目前許多瘦瘦筆💉,像是胰妥讚(Ozempic)、善纖達(Saxenda)的主要成分,作用包括延緩胃排空、增強飽足感、減少食慾🍽️,讓人「吃得少,也比較不餓」。
🔷GIP則更進一步提升胰島素反應📈、幫助脂肪分解🔥,降低餐後血糖,並影響脂肪代謝,讓減重與血糖控制的效果加乘,讓減重不再只是靠「控制嘴巴」👄,而是從荷爾蒙下手,雙管齊下。
換句話說,Mounjaro就像是GLP-1升級版,不但抑制食慾,也更積極「動用脂肪」當燃料⛽,幫助減重者突破瓶頸。

猛健樂、胰妥讚、善纖達三者比一比⬇️⬇️⬇️

1️⃣施打頻率與便利性
💠善纖達(Saxenda):每天一次。對於需要長期減重的患者,每天施打常被抱怨麻煩。
💠胰妥讚(Ozempic):每週一次,減少了用藥頻率。
💠猛健樂(Mounjaro):也是每週一次,與胰妥讚相同,但效果更強💪。對忙碌的上班族、家庭主婦等族群來說,這種長效用藥設計更容易遵從醫囑,不容易中斷療程。

2️⃣減重效果
在臨床試驗的研究結果中,使用猛健樂的患者平均可以達到👑15~20%的減重效果,與部分減重手術成果相似,相較之下,胰妥讚約能達到⭐10-15%,而善纖達則在🔦5-10%左右。

因此, #猛健樂的減重功效顯著超越胰妥讚與善纖達,這對許多想要方便有效減重的族群來說,是一個優良的治療新選擇✨。

3️⃣副作用與耐受性
三者的常見 #副作用類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便秘等胃腸道不適。由於猛健樂的雙重作用機制,有些患者在使用初期 #可能需要更仔細的醫師監測與劑量調整,來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此外,猛健樂也是 #目前唯一透過兩種荷爾蒙路徑發揮作用的減重針劑,在改善糖尿病控制上也有優異表現🌟,對於有血糖問題🩸又想控制體重的族群來說👥,更是具雙重好處。

但需要注意的是⚠️,猛健樂雖然在國際上已被美國FDA核准用於減重,但在台灣仍主要核准用於第二型糖尿病治療,若要用於減重目的,需經醫師評估👨‍⚕️,並自行負擔藥費💰。

雖然猛健樂被視為「新一代明星藥物」,但它依然是 #處方藥,並不適合所有人。是否適用,必須由 #專業醫師評估。減重不只是靠藥物,還需要搭配飲食🥗控制與規律運動🏃‍♂️,才能達到真正健康、可持續的效果。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大家普遍都認為喝啤酒會傷胃、引發胃食道逆流,甚至影響健康……但其實適量飲用低酒精或無酒精啤酒,🍀反而有助於腸道健康與消化機能!​📂啤酒的「健康密碼」藏在這四種成分裡國際學術期刊《Nutrients》在2023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中指出,🍻低酒...
21/07/2025

🍺大家普遍都認為喝啤酒會傷胃、引發胃食道逆流,甚至影響健康……但其實適量飲用低酒精或無酒精啤酒,🍀反而有助於腸道健康與消化機能!

📂啤酒的「健康密碼」藏在這四種成分裡
國際學術期刊《Nutrients》在2023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中指出,🍻低酒精或無酒精啤酒其實含有多種潛在有益腸道健康的成分,以下是四大關鍵成分:

1️⃣多酚(Polyphenols)---天然抗氧化劑,幫助「好菌」生長
是來自啤酒中麥芽與啤酒花的天然植化素, #具抗氧化與抗發炎能力。研究中指出,多酚能促進腸道內的雙歧桿菌、普拉梭菌等益菌繁殖,同時 #抑制大腸桿菌等有害菌增長,同時會促進短鏈脂肪酸(SCFA)的生成,這是腸道細胞最愛的養分,有助於腸胃蠕動、黏膜修復與營養吸收。

2️⃣可溶性膳食纖維---啤酒裡的益生元
啤酒裡含有微量的可溶性膳食纖維,例如β-葡聚醣、阿拉伯木聚醣等。這些成分屬於 #益生元,也就是好菌的食物。進入腸道後,它們會被益菌吃掉並轉化成有益物質,幫助益菌更活躍,進而 #改善整體腸道菌相、⚖️維持腸道平衡。

3️⃣類黑色素(Melanoidins)---來自烘焙麥芽的深色健康成分
啤酒在釀造過程中,尤其是黑啤酒,會經歷類似烤麵包上色的加熱反應,稱為☕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會因此產生一種🤎深色的天然化合物──類黑色素。這種物質不會被小腸吸收,卻能被大腸裡的好菌分解,發揮抗氧化、抗菌與潛在益生元的作用。

4️⃣微生物---限於未經殺菌的精釀啤酒
大多數市售啤酒為了保存穩定,都會經過巴氏殺菌處理(也就是加熱殺菌),活菌幾乎無法保留。但少數未經殺菌的手工精釀啤酒,可能仍保有乳酸菌、釀酒酵母等微生物,這些菌種具有調節腸道菌相的潛力🫧。

但請記得:這些好處只有在👉「適量、正確選擇」的情況下, #高酒精含量或過量飲用反而是對腸胃最傷的元兇!

🍺【啤酒挑選小技巧】台灣與多數國家目前的啤酒法規雖然不強制標示成分,但你可以這樣選:
​✨選「低酒精」或「無酒精」啤酒
優先選擇「酒精含量低於 3%」的啤酒,或是「Alcohol-free / 無酒精」的品項(通常是 0.0%~0.5%)。飲用的份量每次大約半杯到一杯的量(以一般瓶裝啤酒約330ml為上限)。盡量搭配餐食一起喝,不要空腹飲用,這樣能降低酒精對胃黏膜的刺激。

✨ 找「黑啤酒 / 深色啤酒」
黑啤酒(如 Stout、Porter)含有比較多的「多酚」與「類黑色素(melanoidins)」,這些是研究指出對腸道有幫助的成分。如果看到「烘焙麥芽」、「深色麥芽」這類原料,也代表這瓶酒可能含這些有益成分。

✨選「未經巴氏殺菌」的精釀啤酒(需冷藏)
有些手工啤酒、在地釀造的小品牌,會標示「未巴氏殺菌 / unpasteurized」,表示可能保留微量活菌。這類啤酒通常放在冷藏櫃,而且保存期限較短。雖然活菌量少,但比工業化大廠的啤酒更有可能保有益生菌特性。

📌最後想提醒大家,不是所有啤酒都對腸胃有益,但 #選對酒 #喝對量,就能讓啤酒成為幫助腸胃順暢、維持菌相平衡的小幫手。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身為醫師,我常被問:「市面上益生菌這麼多,到底該選哪一款?」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有效、有科學證據、安全無添加,而且要能「活著到消化道」!像我自己有在吃【船井2000億益生菌】,為什麼選擇它?來自三個關鍵:🔬 1|我選益生菌,最重視的就是...
10/07/2025

身為醫師,我常被問:「市面上益生菌這麼多,到底該選哪一款?」
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 有效、有科學證據、安全無添加,而且要能「活著到消化道」!
像我自己有在吃【船井2000億益生菌】,為什麼選擇它?來自三個關鍵:
🔬 1|我選益生菌,最重視的就是『菌株來源』與『存活率』
船井這款真的很有誠意:
✔ 日本原裝進口,每包高達2000億活菌,是真實菌數
✔ 通過國際基因鑑定,每株都有專屬編號
✔ 採用專利肽蛋白雙層包埋技術,存活率高達100倍,能抵抗胃酸與膽鹼,以及辣椒、蔥薑蒜等食材,安全抵達消化道
✔ 純淨0添加,無蔗糖、無香料色素、無助瀉劑

💩 2|我自己有感改善:排便更順、消化道更穩定
長期坐診,生活壓力大,飲食也常外食不定時。
以前常有消化不良、排便不順、或是壓力大就「反覆躁動」的狀況。
船井的專利益生菌有「消化道雙向調節」「提升保護力」的功效認證
我自己在使用過後,我發現:
✔ 排便更順、蹲廁所時間大幅縮短
✔ 緊張就跑廁所的狀況也明顯改善
✔ 體質加強,精神感覺更好,情緒也沒那麼容易受干擾
另外,這款益生菌耐辛辣、蔥薑蒜,真的很適合我們這種美食愛好者!

🧠 3|消化道健康 = 情緒健康,這點常被忽略
你知道嗎?消化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菌叢失衡會影響情緒與壓力調節。
船井這款含有日本森永「快樂益生菌」,根據研究有助提升正向情緒與活力,
對現代人長期壓力、睡不好、精神緊繃的人來說,是額外的bonus!

📌一天只要一包,直接倒入口中,粉末細緻不卡喉,早晨或睡前都方便
📌4個月以上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長輩、孕婦皆可食用

如果你也容易消化道反覆躁動、消化不良、常跑廁所、壓力大、排便的問題,
可以試試看這款我親自吃過的【船井2000億益生菌】
👉 https://funcare.net/A6Wmx

#船井生醫 #船井2000億益生菌 #市售最高菌數 #0添加益生菌

💩💨你知道嗎?大便的「臭味」裡其實藏著不少學問😶‍🌫️,它甚至是身體最早發出的健康警訊之一🚨。​🧪 醫學研究指出:「臭味」反應不同的腸胃狀況我們的腸道是一套複雜而精密的消化與代謝系統,當它  #出現異常時,第一個改變往往不是症狀,而是  #...
07/07/2025

💩💨你知道嗎?大便的「臭味」裡其實藏著不少學問😶‍🌫️,它甚至是身體最早發出的健康警訊之一🚨。

🧪 醫學研究指出:「臭味」反應不同的腸胃狀況
我們的腸道是一套複雜而精密的消化與代謝系統,當它 #出現異常時,第一個改變往往不是症狀,而是 #大便的氣味。

一篇🧾刊登在國際醫學與生物學期刊《The FASEB Journal》的研究指出:大便的氣味,其實來自一種叫做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 的氣體,這些氣體是腸道細菌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像是硫化氫(臭雞蛋味)、甲烷、氨氣等等。

❗️有趣的是,每種 #腸胃疾病都可能產生不同的氣體組合。像是腸躁症(IBS)、發炎性腸病(IBD)、甚至大腸癌,患者糞便中的 VOCs 組成就跟健康人不一樣。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氣體就像 #氣味指紋,能 #提前反映腸道是否出現異常,甚至可能比症狀更早出現。😶‍🌫️換句話說——鼻子可能比儀器還早知道腸胃出問題!


🟤 不同臭味,可能對應不同的腸胃問題。以下是常見的4種異常氣味與其背後可能潛藏的疾病:

1️⃣黑便伴隨鐵鏽味或腥臭味
這類異常氣味與 #上消化道出血密切相關。當胃或十二指腸出血時,血液經過胃酸與消化液分解,會釋放出明顯的鐵鏽味或腥臭味,同時大便的顏色也會因 #血紅素氧化而轉為黑色、呈柏油狀。🚨常見原因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等。

2️⃣油耗味、濃烈腐敗臭,伴隨油脂殘留與漂浮便
通常代表 #脂肪消化與吸收異常,可能與胰液分泌不足(如慢性胰臟炎、胰臟腫瘤)或膽汁排出異常(如膽結石、膽道阻塞、肝膽功能異常)有關。脂肪未被有效分解與乳化,😷會使糞便產生油耗味或濃烈腐敗臭。

3️⃣發酵酸味、帶氣泡的異常糞便
這種氣味常見於 #腸道菌相失衡。當壞菌增生、好菌減少,腸道中的食物可能產生異常發酵,釋放出大量酸性氣體,使排便呈現刺鼻、酸臭,甚至帶氣泡的特徵。常見原因包括:腸躁症(IBS)、🚨益生菌攝取不足以及長期壓力或作息失調。

4️⃣ 臭雞蛋味伴隨軟黏或糊狀的糞便
常見於 #高蛋白飲食者,例如攝取大量肉類、蛋、乳製品或蛋白粉的人群。在這樣的飲食型態下,腸道細菌大量分解含硫胺基酸,就會釋放出更多硫化氫(H₂S)氣體,😷造成排便時出現強烈的臭雞蛋味。


🌩️異常的氣味若只是偶發,可能與飲食有關,但如果🥀味道變化明顯且持續超過數天,尤其☑️伴隨黑便☑️油便☑️腹痛或☑️體重減輕…等其他症狀,請儘早來找👨‍⚕️鄭醫師,讓我幫你找出背後原因!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網路瘋傳「體內有十幾公斤宿便」是真的嗎?我們都常聽到「清宿便排毒」、「吃酵素能清宿便」這樣的說法,好像體內藏有一堆排不出去的毒素,只要「清光」就能變美、變瘦。但我們體內真的會「囤積」昨天,甚至幾天前的大便嗎?身為腸胃科醫師,我想告訴大家: ...
23/06/2025

網路瘋傳「體內有十幾公斤宿便」是真的嗎?我們都常聽到「清宿便排毒」、「吃酵素能清宿便」這樣的說法,好像體內藏有一堆排不出去的毒素,只要「清光」就能變美、變瘦。但我們體內真的會「囤積」昨天,甚至幾天前的大便嗎?身為腸胃科醫師,我想告訴大家: #宿便這個名詞在醫學上根本不存在。以下整理了三大迷思帶你了解真相!

❌ 迷思 1:體內有毒素,需要靠清宿便來清光
✅ 真相:人體本身就有完善的解毒與代謝系統,不需額外清腸
我們每天攝取的食物,會經過胃、小腸、大腸,約 24~48 小時會完成消化吸收與排出。腸道會透過規律的蠕動,把糞便逐步推進,最後自然排出。腸道裡的糞便,本來就會有一部分是「正在等待排出」的過程,這是正常生理現象。人體的 #排毒工作,其實是 #由肝臟 #腎臟 #肺臟與 #皮膚共同完成的,只要你 #肝腎功能正常,身體每天都在自然代謝廢物。

❌ 迷思 2:宿便會讓你變胖、皮膚變差,只要清宿便就能變瘦變美
✅ 真相:腸道功能失衡才是根本問題,減重則靠熱量控制與運動
大多數出現排便不順、腹脹、膚況不佳或小腹凸出的狀況,真正的原因往往是:腸道蠕動變慢、膳食纖維與水分攝取不足、腹部脂肪堆積或姿勢不良,並不是因為體內「堆積了多年未排出的宿便」。
而減重的本質是熱量攝取與消耗的平衡,也就是「吃進去的能量要小於身體消耗的能量」。清腸或排便頂多會讓體重短暫減輕一點(來自水分與糞便),但對體脂肪沒有實質影響。

❌ 迷思 3:每天沒排便,就代表有宿便卡住
✅ 真相:每個人排便頻率不同,只要規律、無不適,就是正常
在醫學上,我們會根據「排便是否規律、有無不適症狀」來評估腸道健康,而不是單純看排便次數。有人一天一次,有人兩三天一次,只要大便質地正常、不需費力、不脹氣,都是健康的範圍。

💡 真正能讓你「排毒、變美、變瘦、消小腹」的五個生活習慣:
✅ 1. 建議每天攝取兩個拳頭的蔬菜量,少吃加工與精緻糖,減少腸道負擔。
✅ 2. 每天喝1500~2000cc以上的水。記得分段喝水,不要等口渴才補。
✅ 3. 每天運動至少 30 分鐘,讓腸道動起來。腸道就像肌肉,需要活動才有蠕動力。
✅ 4. 維持每天 7 小時以上睡眠。睡眠不足與長期壓力會影響荷爾蒙與腸胃蠕動。
✅ 5. 適量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建議選擇有明確菌種標示的產品。

最後想提醒大家,如果長期排便不順,建議諮詢專業醫師尋求協助,千萬不要過度依賴酵素、瀉藥,這樣反而會讓腸道功能變差,也可能忽略已經存在的腸胃疾病。有任何腸胃問題,也歡迎來找我,讓我幫你找出最適合你體質與生活的腸胃照顧方式!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相信大家對🫙人工甜味劑(Artificial Sweetener) 並不陌生,它就是我們俗稱的  #代糖。許多人選擇含有代糖的飲品,認為這樣能🍭減少糖分攝取,避免發胖。但人工甜味劑究竟是健康的好幫手,還是有隱藏的健康風險?本篇就來根據最新的...
09/06/2025

相信大家對🫙人工甜味劑(Artificial Sweetener) 並不陌生,它就是我們俗稱的 #代糖。許多人選擇含有代糖的飲品,認為這樣能🍭減少糖分攝取,避免發胖。但人工甜味劑究竟是健康的好幫手,還是有隱藏的健康風險?本篇就來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揭露人工甜味劑對腸道健康的影響。

#人工甜味劑(代糖) #是傳統糖類(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 #替代品,被廣泛應用在食品與飲料中,因為有助於降低熱量攝取且不影響血糖,也常被糖尿病患者選用。然而,最新研究指出,某些人工甜味劑 #可能對腸道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可能引發代謝性疾病。

🔍最新醫學研究:新型人工甜味劑「紐甜」會危害腸道

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的 Havovi Chichger 博士 及其研究團隊於2024 年一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中的研究指出,新型人工甜味劑 紐甜(Neotame)可能改變腸道菌群,進一步影響整體健康。紐甜在產品標籤上通常標示為 「E961」,甜度是蔗糖的7000 至 13000倍,是目前世界上最甜的人工甜味劑之一,常見於 碳酸飲料、沖泡飲品、口香糖等食品中。雖然紐甜已獲得 美國FDA、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認證,並被35個國家批准用於食品製造,但即使 極低劑量(僅為每日可接受攝取量的 1/10), #仍可能削弱腸道屏障,增加腸躁症、敗血症等風險。

🔍紐甜如何影響腸道健康?

1️.破壞腸道屏障
紐甜會破壞腸道上皮屏障,導致細胞死亡,使腸道防禦力下降。屏障受損後,細菌與毒素更容易滲透體內,增加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風險。
2️.促進有害細菌增生與侵襲
紐甜會促使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和 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產生更強的附著力,更容易依附在腸道壁上。這些細菌在紐甜環境下,會形成生物膜(Biofilm),加強抗菌能力,更難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進一步破壞腸道結構,導致發炎與感染。
3️.增加腸道與代謝疾病風險
當腸道屏障被破壞,細菌和毒素可能進入血液,引發全身性發炎,增加腸躁症(IBS)、敗血症等風險。此外,腸道菌群變化也會使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和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綜合以上,紐甜對腸胃的影響不容忽視。雖然它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但仍建議盡量避免攝取。以下兩點幫助你選擇更安全的甜味替代品:

✅選擇天然甜味劑--甜菊糖、羅漢果糖
甜菊糖(Stevia)、羅漢果糖(Monk Fruit)是來自植物萃取,甜味足夠但不會影響血糖,且在人體內的代謝方式不同於人工甜味劑,不會改變腸道細菌的生態,也不會影響腸道屏障,較不易引發腸道發炎或消化問題。
✅若要減少精製糖攝取,可選擇蜂蜜、楓糖漿
相較於人工甜味劑, #蜂蜜與楓糖漿是天然糖類,含有微量營養素、抗氧化物質,有助於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且不會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對消化系統較溫和。但需注意,這些糖分仍會影響血糖,建議 #適量使用。

👨‍⚕️選擇較健康的糖分攝取來源,才能避免對腸道和代謝造成負擔。如果有任何腸胃不適的困擾,歡迎來找鄭醫師,我會給予專業的治療建議,守護你的腸胃健康!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應酬頻繁,晚餐往往拖到很晚才吃,甚至吃飽後沒多久就直接躺平睡覺。然而,已有醫學研究發現,這樣的習慣可能  #大大增加胃癌的風險! 🔎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 (Baltimore)》曾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吃完晚餐多...
26/05/2025

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應酬頻繁,晚餐往往拖到很晚才吃,甚至吃飽後沒多久就直接躺平睡覺。然而,已有醫學研究發現,這樣的習慣可能 #大大增加胃癌的風險!
🔎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 (Baltimore)》曾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吃完晚餐多久睡覺、吃完有沒有動一動,其實都會影響胃癌的發生機率:

✅ 晚餐後不到 3 小時就入睡,胃癌風險明顯上升! 而且時間越短,風險越高。
✅ 吃完不動,風險再翻倍! 沒散步的人,比有飯後散步習慣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高出近 3 倍!
✅ 如果晚餐吃得晚又沒散步,風險最高! 這類人比「早點吃飯+有散步」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高出 7.4 倍!

這項研究證實,「延長晚餐與就寢的間隔時間」與「養成飯後散步習慣」可能 #降低胃癌風險,特別是在 55歲以上人群。

🔎 研究中也說明了這樣的生活習慣會透過以下三大機制, #長期損傷胃部健康:

1.胃排空變慢,食物長時間滯留,刺激胃黏膜
胃在晚餐後仍需時間消化食物,若過快躺下會導致胃排空減慢,增加胃部壓力。未消化的食物長時間停留會刺激胃黏膜,增加慢性發炎與細胞變異的風險。

2. 造成胃食道逆流(GERD)
吃完馬上躺平胃酸更容易流回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GERD),長期的胃酸刺激,可能讓食道下端的細胞發生變異,增加賁門腺癌(GCA)的風險。

3. 影響胃內細菌環境
消化變慢會影響胃內菌群,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的繁殖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癌因子,這種細菌會持續刺激胃壁,引發慢性發炎,進而提高癌變風險。
而晚餐後散步的保護機制,便是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胃排空,減少胃酸逆流和細菌增生,降低長期發炎對胃的傷害。

🔎以下四個簡單的生活建議,幫助你降低胃癌風險:
1. ​ #晚餐時間最好不要超過晚8點,這樣胃就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消化。如果工作繁忙,可以把晚餐拆成 2 次進食:下午 5 點先吃一部分,晚上 8 點前再補充一點輕食(例如水果、優格、堅果)。
2. ​ #睡前3小時內避免進食,尤其是高脂、高糖、高鹽的食物,降低胃部負擔。如果晚餐吃得晚,可以適當延後睡眠時間,讓胃有足夠時間完成消化。
3. ​ #飯後至少要散步10分鐘,讓胃有機會消化食物。如果沒時間散步,也可以選擇站立或做簡單的家務,避免馬上坐著或躺下。
4. 如果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或胃食道逆流等問題的人,建議 #定期檢查胃鏡及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

👨‍⚕️也特別要提醒大家,如果出現持續胃痛、消化不良、體重下降等症狀時,要盡早尋求腸胃科醫師協助,以提供最適合的治療與建議。


#鄭泓志醫師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 ​ ​
#內視鏡 #胃鏡 #大腸鏡 #腸胃科 #舒眠胃鏡 #超音波

Address

桃園區中正路567號
Taoyüan
567

Telephone

+8863337708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