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25
「杖棺」也稱為「槓棺材頭」,就是白髮父母在兒子出殯時持竹杖在棺材上敲一下,這個動作是因為擔心死去的孩子未能善盡養老送終之責,死後被閻王責罰,因此假藉杖棺之舉扛下孩子早逝的責任。
「棺材貯死毋是貯老」這句話大家都懂,生死大事不是你我所能決定,面對無常到來何不單純面對處理,卻硬要把一些不合人性的習俗往身上套呢?跟大家分享一段真實的杖棺悲劇,或許能夠讓大家有更理性的選擇。
——————————————————————
《杖棺之痛》
清晨,空氣中瀰漫著哀傷氛圍,靈堂前緩緩升起一縷青煙,哀樂迴盪在靈堂內,像是無聲的哭泣,也像是阿仁還在屋內不忍離去。阿土站在靈柩前,手中握著那根沉重的竹杖,眼睛早已哭腫。他的兒子阿仁,才二十二歲,前途正要展開,卻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喪命。這個每天早出晚歸,放棄假日打兩份工賺學費、毫無怨言的孩子,如今靜靜躺在棺中,再也聽不見父親喚他起床的聲音。
「阿土,該杖棺了。」一位長者語重心長地說。
「不要⋯⋯!」阿土喃喃自語,像是在跟自己對話,也像是乞求著什麼,他知道阿仁是個孝子,全村的人也都知道。此時幾個村裡的鄉親們擠了上來,有人牽起阿土拿竹杖的手,有人則推著他向棺木靠近:「這是禮俗啊,不能不做,不然他在陰間要受苦的。」
這根竹杖,說是要替孩子「頂罪」,說是要父母承擔養老未竟的過失,向閻王表明不是兒子不孝,是我們命不好,孩子搶在父母之前先走了。可是,誰來承擔這杖下的肝腸寸斷?誰來回答一個拼命打工分擔家計的孩子,為什麼死了還要讓他背負不孝之名?
阿土顫抖著手舉起竹杖,望著棺木,彷彿看到躺在裡頭阿仁那似笑非笑無奈的面容。他清楚的記得,阿仁考試放榜那天衝回家中,從門外就高興得直呼:「爸,我考上了,第一志願T大!」那一天他們父子抱頭痛哭,以為陳家從此熬出頭了。阿仁說:「等我畢業就能讓爸好好休息,不必再去工地做粗工替人搬水泥了。」
然而這一切才剛開始,便已結束。
「啪!」竹杖落下,聲音清脆,卻像一把刀子劃破阿土的心;扔掉手中的竹杖他跪倒在地,一口氣提不上來,痛苦地撫著胸口,隨即倒下,眾人驚呼奔上前來,卻已無力回天⋯⋯。
那年夏天,阿土與阿仁父子雙雙長眠於村內的納骨塔,父子情深,卻活生生的被傳統撕裂了。杖棺這一習俗,表面上是孝道的延伸,實則是一種將父母與亡子情感再次拉扯的殘酷儀式,它不是對逝者的尊重,而是對生者的蹂躪,在最痛的傷口狠狠撒上一把鹽。
阿仁早已用他短暫的一生盡了孝道,他的存在是孝的典範,他的離去是命運的惡意,但世人卻選擇用迷信來評斷是非,將最沉重的罪責丟給了早已傷痕累累的父母。
傳統要尊重,但是真正該尊重的是人、是情感,是那份親情中的無常與痛苦。杖棺若真能讓亡者安心,為何會讓父母親心碎?若真是為了孩子好,為何不讓愛永留心中,而要讓一根竹杖擊碎美好的回憶?
這世界有太多我們無法抗拒的悲劇,但至少我們能選擇不讓悲劇變得更殘忍。或許有一天,當人們在出殯時放下那根竹杖,改以一朵花、一首歌,或一段話來送別所愛之人,才是真正的慈悲與理解,因為愛不該以敲擊來告別。——————————————————
後記:
最近有個案例跟大家分享。話說有個兒子72歲過世,他的老父親今年95歲,身體還很硬朗。出殯當天左鄰右舍七嘴八舌討論要不要讓老父親在棺木上敲一下,人多嘴雜,當然有贊成也有反對,後來大家問我的看法;這個山芋挺燙手的,於是我把山芋扔給老人家,轉而請問老父親的意思。
這個老父親雖然年紀很大,但是思想開化,他很幽默的說:「是我活太久,不是我兒子死太早,為什麼要敲?」
賓果,重點就在於「為什麼要敲!」
易春秋2025/5/20
分享至“易春秋”老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