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預防醫學中心

精準預防醫學中心 「了解自己的基因及體質,以促進健康」

住山上更健康 - 低氧、體重、運動強度的黃金三角,以及生活上如何應用 很多人的經驗:「每次上山都覺得整個人比較輕盈,晚上也睡得比較沉。」這不只是心理作用。一篇紮實又全面的研究:由歐洲與美國多位專家合作,2025年發表在《The Journa...
23/11/2025

住山上更健康 - 低氧、體重、運動強度的黃金三角,以及生活上如何應用

很多人的經驗:「每次上山都覺得整個人比較輕盈,晚上也睡得比較沉。」

這不只是心理作用。一篇紮實又全面的研究:由歐洲與美國多位專家合作,2025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2025 年的研究幫我們仔細分析了這個現象,居住在中度海拔,也就是一千到兩千五百公尺高的地方,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顯比平地低,甚至整體死亡率都較低。

而這些健康的祕密,就藏在「我們以為很普通」的生活裡。

少一點氧氣,多一點刺激 – 身體啟動了「低氧適應模式」

在中度海拔,空氣裡的氧氣比較少。對平地的我們來說,這種程度的低氧並不劇烈,但卻足以讓身體打開一套古老而智慧的生存模式。

這套模式的主角,就是低氧誘導因子(HIF)。
當氧氣下降,HIF 會啟動一連串調整,像是:
• 增加血紅素與血管新生,讓氧氣更容易運到需要的地方
• 調節能量代謝,把燃料切換成更省氧的模式
• 強化抗氧化與抗發炎路徑(例如核因子Nrf2)

這些調整不是讓身體變弱,而是讓身體變得更省力、更耐用。
我們在研究中一次又一次看到:中度海拔的環境,就像每日定時給身體一個「溫和版的低氧訓練」,剛剛好的刺激,讓心臟與血管保持在最佳狀態。
這不是療程,而是一種生活。

同樣的動作更費力 – 運動強度被「自然加碼」

很多人不知道,在一千五百到兩千五百公尺的高度,您平常的步行,其實比在平地更費力。

原因很簡單 – 含氧量降低的環境,會讓一樣的活動變得更吃力。
爬樓梯、散步、提菜,這些看似日常的小動作,在這裡都變成了輕度訓練。
我們每一次呼吸、每一步走路、每一段上坡,心跳都比平地快一些,肌肉也更努力一些。

這種「不知不覺的相對強度增加」,是中度海拔居民普遍比較健康的關鍵之一。
甚至在同等運動量下,女性的心血管獲益往往比男性更明顯,因為女性本來就對低氧與運動刺激有更高的「獲益敏感度」。
在這裡,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訓練。

體重的祕密 – 食慾下降與代謝提高的雙重影響

住山上的民眾,體重普遍比較輕,重度肥胖比例也明顯較低。
研究證據也很一致 – 中度海拔的居民,不論男女,平均體重都比平地居民低。

這背後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食慾。
低氧會降低胃饑餓素(Ghrelin),提高瘦體素(Leptin),讓人自然不太容易感到飢餓。
不是刻意節食,而是「身體本來就比較不想吃」。

第二個是代謝率。
在中度海拔,我們的靜息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會略微上升。
原因包括:交感神經上升、三碘甲狀腺素(T3)增加、粒線體氧氣使用效率改變等。

也就是說,人在這個高度,不動也會多燒一點脂肪。
在這種環境下,體重更容易維持,也更難累積脂肪。

身體更聰明,心臟更安全 – 中度海拔對心血管的深層影響

我們看到中度海拔的低氧不只影響體重,也調整了血管與心臟的工作方式。
包含:
• 血管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增加,讓血管更放鬆
• 血流調節更敏感,運動後能維持更好的肌肉灌流
• 心臟能量代謝更靈活,對低氧與壓力的耐受度提高
• 抗氧化能力加強,降低動脈老化速度

這些調整看似細微,但年復一年累積起來,就形成顯著的死亡率差異。
我們不是靠藥物,而是靠環境與生活,給了心血管系統一個「剛剛好的挑戰」。

但是,不能住山上怎麼辦?平地也能打造「模擬高地」的生活節奏

看到這裡,您可能會想:張醫師,我不住山上,這些好處離我太遠。
我想告訴您,這些好處並不需要搬家,只需要一點生活節奏的調整,就能讓身體體驗「高地式的健康」。

中度海拔的健康效益,其實是一種「環境即生活」的模式。
氧氣少一點
食慾低一點
走路累一點
代謝高一點
血管強一點
這些「一點一點」,加起來就變成「死亡率低很多」。

我建議您這樣做:

每天至少有一段走得「稍微喘、但還可以講話」的運動,像快走、爬樓梯或上坡。
飲食上,每週一到兩天刻意讓自己「吃得剛剛好」,接近七分飽即可。
週末可以安排短程爬山、健行,哪怕只是木柵、陽明山、奧萬大,讓身體體驗一下輕微低氧與地形負荷的刺激。
睡前提早半小時躺下,山上的人睡得多,身體修復也更完整。

這些小小的調整,就能幫助身體模擬住在中度海拔的狀態。這不是登山訓練,而是一種健康節奏。

身體是有智慧的,環境會引導它往健康靠近

這篇研究最打動我的地方,不只是數據,而是提醒我們:身體知道怎麼調整自己。
氧氣少一點
走路多一點
吃東西慢一點
睡眠早一點
我們的心臟、血管與腦,就會強一點
我們都以為健康需要靠很多「做更多」,但其實,有時只是「做得剛剛好」,甚至「減少一點點」,身體就會幫我們完成剩下的部分。
給身體一點點新的環境刺激,一點點節奏變化,讓它記得怎麼走回健康。

參考資料
Reduce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t moderate altitude: a putative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25
https://physoc.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3/JP290022

為什麼我們的腰,在這個時代特別容易痛 - 皮拉提斯成為下背痛的止痛關鍵字在門診裡,我常聽到病人說:「人還沒老,但最近腰真的很痠很緊,有時候連穿襪子都覺得不順。」彎腰時會怕、坐久站起來會痛、早上起床像「沒開機」,這些其實都不只是「老化」的問題...
22/11/2025

為什麼我們的腰,在這個時代特別容易痛 - 皮拉提斯成為下背痛的止痛關鍵字

在門診裡,我常聽到病人說:「人還沒老,但最近腰真的很痠很緊,有時候連穿襪子都覺得不順。」彎腰時會怕、坐久站起來會痛、早上起床像「沒開機」,這些其實都不只是「老化」的問題。

我們的腰,正在承受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帶來的「結構性失衡」:長時間久坐、不活動、用嘴呼吸、深層核心肌群幾乎「關機」,姿勢歪斜、肌肉協調變差、呼吸表淺,再加上壓力與睡眠品質不好,整個脊椎支撐系統就開始出問題。而最先出狀況的地方,往往就是下背。

這也難怪為什麼現在下背痛成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從上班族到家庭主婦、從高中生到退休族群,很多人都有腰痛故事。

科學實證,皮拉提斯在止痛上勝出

在 2025 年,一篇發表於《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的統合分析,幫大家找到調整下背痛的好方法。

研究分析了三十二篇隨機對照試驗,總共二千四百八十位低背痛患者,直接比較四種常見的身心運動:皮拉提斯(Pilates)、瑜珈、太極和氣功。

練皮拉提斯比起一般照護,疼痛的改善效果非常明顯。用統計的方式來說,叫做「標準化平均差」達到負一點五六。

這是什麼意思?如果換成我們平常問病人「你現在痛幾分?(0 到 10 分)」這種疼痛量表來算,平均可以降超過 2 分。這不只是好一點,而是真的差很多。

也就是從「怕痛不想動。」變成「敢動、敢彎、比較輕鬆」。
不是那種只能靠自己想像的改善,而是身體真的有反應。更棒的是,這種改善大概四到十二週就看得到。

從這三個生活細節開始改善

看到這些研究結果,我心裡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這不是艱深的科學,這是可以落實在您家客廳的日常保健。

我的建議有三個方向,幫助您從生活中重新找回「對的腰部節奏」:

一,改變「坐」的方式與頻率
每坐滿三十分鐘就站起來動一動,讓身體記得什麼叫做「直立」與「重力感」。這不只是預防腰痛,更是讓大腦跟核心重新連線。

二,從「呼吸」開始練核心
皮拉提斯強調的是「內在核心穩定性」,不是用力縮小腹那種粗暴方式,而是透過深層腹式呼吸喚醒腹橫肌與骨盆底肌。每天花三分鐘練習吐氣收下腹,其實就能慢慢活化深層肌群。

三,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而不是過度拉筋
太多腰痛者直覺會去拉筋、伸展,但如果核心沒力、骨盆歪斜,反而會拉錯地方。皮拉提斯的動作設計強調脊椎排列、肌肉協調與呼吸同步,非常適合用來改善慢性腰痛。

我們需要「對頻」

我常說:「痛,是身體在喊話。」而腰痛,其實是我們失去與身體同步的一種表現。不是老化,而是斷線。

如果您也是每天被腰痛困擾的人,或許可以從皮拉提斯開始,慢慢找回對脊椎的覺知、對呼吸的感受、對身體狀態的尊重。

不是追求完美的體態,而是讓每個彎腰、轉身、起床的瞬間,不再是折磨,而是一種回到自己身體裡的自在與安全。

參考資料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Pilates, Yoga, Tai Chi and Qigo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5229925001852?via%3Dihub

當大腦的火苗越燒越旺 – 帕金森氏症其實是「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在我的門診裡,我常聽到一種說不出的無力感:「張醫師,我爸明明吃藥很乖,還天天運動,怎麼手抖還是愈來愈明顯?」帕金森氏症從來不是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
22/11/2025

當大腦的火苗越燒越旺 – 帕金森氏症其實是「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

在我的門診裡,我常聽到一種說不出的無力感:「張醫師,我爸明明吃藥很乖,還天天運動,怎麼手抖還是愈來愈明顯?」

帕金森氏症從來不是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的戰場,其實是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彼此糾纏的長期拉鋸,像一對「互相牽動的開關」,一旦失衡,就會讓原本能自我修復的大腦,慢慢陷入退化。

一篇 2025 年發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綜論,深入探討帕金森氏症背後的分子機轉,特別是「抗氧化總指揮」Nrf2 路徑,與「神經發炎開關」NLRP3 發炎小體之間的拉鋸戰。讀完我只有一個想法:這些不是只在實驗室才會出現的變化,它就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裡上演。

怕冷、腦鈍、愛累,可能是大腦在發炎

從生活開始說起,很多人其實早就有「氧化壓力太高」的身體警訊:動不多但一直覺得累、晚上睡再多早上還是醒不來、情緒變得低落。這些不只是壓力或年齡問題,而是大腦的能量系統 - 粒線體 - 已經開始退化,累積出過多自由基,讓身體進入一種「隱性發炎」狀態。

這些自由基不只會破壞細胞,也會活化一個叫做 NLRP3 的免疫裝置。這個裝置本來是用來抵抗病毒細菌的,但現在卻被壓力、毒素、老化等訊號誤觸,開始攻擊自己的神經細胞。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感冒後、熬夜後、壓力大時,會突然覺得腦更鈍、動作變慢、甚至出現手抖。

在生活裡,這些徵兆其實早有跡可循

我們可以觀察幾個生活面向,早一步抓住這些神經發炎的徵兆:
• 常常感到腦子昏沉、注意力難以集中:這可能是腦內氧化壓力上升、神經元開始受損的信號。
• 聞不到味道、或腸胃蠕動變慢:帕金森氏症的前期常常從腸道開始出問題。
• 晚上的睡眠愈來愈輕、容易作惡夢或說夢話:這些不是單純的失眠,而可能是大腦深部區域的發炎反應。
• 手微微抖動、尤其在放鬆或休息時明顯:雖然這是較晚期的表現,但如果搭配上述情況,更值得警覺。

我們身體裡的抗氧化系統,其實每天都在等我們「叫醒它」

那我們能做什麼?答案藏在我們體內的一個關鍵開關:Nrf2。
Nrf2 是細胞裡的抗氧化總指揮,它會啟動一連串保護系統,包括像 HO-1、NQO1、谷胱甘肽這些抗氧化酵素,把多餘的自由基清掉,修復粒線體、讓神經元重新穩定。

但這個總指揮平常是休眠的,需要生活中的某些「刺激」才會啟動。研究指出,像間歇的冷刺激、攝取深綠深紫色蔬菜、規律的快走、穩定睡眠節律,都可以讓這個抗氧化軸重新甦醒。

這也是我常建議病人,與其吃一堆保健食品,不如從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開始改變,因為這些自然刺激對於啟動 Nrf2 才是最有效也最安全的方式。

「發炎警報器」NLRP3 太敏感,大腦就進入自殘模式

而另一個重點就是要學會「關掉不必要的發炎」。NLRP3 就像是個誤觸的警報器,當我們吃太多油炸、加工食品,或長期睡不好、情緒緊繃時,它就會被打開,啟動微膠細胞釋放發炎激素,攻擊原本健康的神經細胞。

NLRP3 與 Nrf2 是雙向互相抑制的:當 Nrf2 弱化,NLRP3 就會過度活化;而 NLRP3 的長期活化又會反過來壓制 Nrf2,讓大腦陷入惡性循環。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一場流感後變得動作遲緩,一次情緒崩潰後突然記性大減,甚至一場手術住院後整個人變了。這不只是偶然,而是免疫與抗氧化的天平失衡了。

從今天起讓 Nrf2 為您工作

可能有人會想問:「我是不是要吃什麼補品,才能提升 Nrf2?」
我的回答總是:「其實生活就是最好的藥。」

我們每天可以做的事,包括:
• 深綠與深紫色蔬菜(地瓜葉、紫高麗菜、羽衣甘藍)
• 一週有氧運動三次(快走、慢跑、瑜珈)
• 保持涼爽環境、偶爾接觸冷刺激
• 睡眠穩定、早睡早起
• 偶爾做間歇式輕斷食,讓粒線體休息

這些都是研究中被證實能提升 Nrf2 的行為。反之,要避免太常吃油炸食物、高糖飲料、反式脂肪,並遠離慢性高壓環境,因為這些都會觸發 NLRP3,讓發炎變成常態。

您不是無能為力,而是該換一種方式與身體合作

很多人面對退化性神經疾病會覺得「這是命」,但實際上,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選擇,都在決定身體是啟動「抗氧化防線」還是「發炎爆雷」。這不是單靠藥物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我們重新調整生活節奏與飲食觀念。

氧化發炎不只是一種理論,它是藏在我們作息、餐桌與空氣裡的真實威脅。但好消息是,我們的身體也早已內建修復系統,只等我們重新給它一個穩定、乾淨、支持性的環境。

如果身邊有長輩出現動作變慢、情緒低落、甚至記憶力下降,不要只想著「該不會是老化」,而是該問:「我們的生活,是否讓Nrf2失去了力量?」

參考文獻
Nrf2–Keap1 Pathway and NLRP3 Inflammasome in Parkinson’s Disease: Mechanistic Crosstalk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Molecular Neurobiology (202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035-025-05389-0

「已經吃了很多青菜了,怎麼還是便祕?」 - 慢性便祕飲食管理指南的建議這真的是蠻常聽到的問題。很多人以為便祕只是幾天沒排便,但其實遠不只是這麼單純。它是一種身體發出的訊號 - 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了、排便的自然機制被壓抑了,而我們卻還常用錯...
20/11/2025

「已經吃了很多青菜了,怎麼還是便祕?」 - 慢性便祕飲食管理指南的建議

這真的是蠻常聽到的問題。很多人以為便祕只是幾天沒排便,但其實遠不只是這麼單純。它是一種身體發出的訊號 - 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了、排便的自然機制被壓抑了,而我們卻還常用錯誤的方式去處理,比如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讓腸子更緊繃。

英國營養師協會在 2025 年發表的一份飲食建議,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這是一份專門針對「成人慢性便祕」的完整飲食管理指南,分析了 75 篇隨機對照研究,把真正有效的飲食方法全部整合起來。也就是說,這不再是網路流傳的偏方,而是真正經過科學驗證、可在生活中落實的建議。

車前子是腸道最需要的日常工具

在所有的飲食介入中,車前子殼纖維(psyllium)是研究中效果最穩定、證據最強的「明星選手」。它不是草藥,也不是進口保健品,而是一種天然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會在腸道中吸水膨脹,變成柔軟的凝膠,幫助糞便順利通過。

這份指南指出,每天攝取超過 10 克的車前子,可以顯著增加排便次數、讓糞便變軟、減少用力排便的情況。而且,這些效果在短短幾天內就能感受到。

很多人吃了車前子沒感覺,關鍵就在「劑量不夠」。市面上一小匙的粉末,大概只有 3~5 克,效果可能不明顯。臨床上,建議從每天兩小包(約 12 克)開始,搭配大量水分,腸道很快就會給出回應。

奇異果、高礦物質水,讓腸道找回節奏的天然良方

除了車前子,這份指南也給出三種被明確證實有效的天然食物與飲品:奇異果、梅子(prunes)、高礦物質水(high mineral water)。

奇異果不只是維他命 C 高,它還富含天然酵素與獨特果膠,能溫和促進腸道蠕動。研究顯示,每天吃兩顆奇異果,就能明顯增加排便次數,改善糞便質地。我常笑著說,這是一種「好吃又有效」的水果藥。

而梅子則因含有天然山梨醇(sorbitol),有輕微刺激腸道的作用,也被證實能增加排便頻率。不過要注意,腸躁症的人不一定適合,會造成脹氣。

最讓我驚訝的,是高礦物質水的療效。只要含有較高的硫酸鹽與鎂,天然礦泉水就能明顯提升腸道的水分吸收,幫助便便濕潤滑順地通過。我會建議病人選擇標示含鎂量高的氣泡礦泉水,取代日常飲水,很多人不到一週就感受到差異。

身體會告訴您,這些改變「有感」

我們常以為要解決便祕,一定得靠醫師開藥,才有辦法見效。但事實上,您的身體才是最誠實、最直接的指標 - 它每天都在告訴我們「什麼地方卡住了」、「哪裡需要調整」,只是我們太常忽略這些訊號。

當每天固定吃車前子、奇異果,喝對的水,不用再苦等三四天才有一次勉強的排便,也不再需要長時間坐在馬桶上苦撐時,那個「順順的感覺」,就是腸道給您的回應。

您會發現:
• 排便次數變得有規律
• 糞便不再乾硬像石頭
• 不需要再憋氣、用力才能解放
• 肚子不會天天下午就開始鼓脹難受
而這些變化,都是這份指南真正希望我們「能夠生活中驗證」的重點。

生活應用的黃金三步 - 科學證據如何變成可被身體感受到的變化

這份指南最重要的價值,不是塞滿醫學術語,而是讓我們有能力「在生活中驗證身體的變化」。

第一步 - 讓腸道感受到「對的纖維」,而不是「大量纖維」
很多人誤以為纖維吃愈多愈好,但其實腸道最需要的,是能溫和刺激、吸水膨脹、又不造成刺激的「可溶性纖維」。我推薦每天至少補充 10 克車前子,搭配一大杯富含鎂、鉀等礦物質的水。大多數人三到五天內就能發現排便變得自然、有型,不再乾硬像石頭。那種「上廁所像在比腕力」的日子,也會慢慢過去。身體會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您 - 它喜歡這樣的改變。

第二步 - 在生活裡建立「腸道節奏」
因為腸道真的是有記憶的器官。每天早餐後,請給自己 3 到 5 分鐘,安靜地坐在馬桶上。不滑手機、不期待馬上排出什麼,只是單純讓大腦跟腸道重新建立「對話」。這是一種習慣的建立,也是一種神經迴路的重訓。有不少患者光是做這一步,便祕就改善了一半。當您開始發現腸道會在固定時間「主動跳出來說:我準備好了」,那就是身體正在往健康方向走的訊號。

第三步 - 用益生菌微調腸道的舒適度
如果您的便祕常伴隨腹脹、放屁多、腸子常覺得緊緊的,那可能是菌相失衡了。這時適當補充益生菌,會是一個不錯的調整方式。但請記得,益生菌的作用並不是立刻大量排便,而是讓腸道變得比較「好住」,像是肚子不再突然鼓起來、坐著不會有腸子被撐住的感覺、排氣變得比較規律。這些微妙但明確的身體變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都感受得到。

讓身體順一點,讓生活輕一點 - 便祕不該是現代人的日常

便祕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腸道與我們對話失聯」的結果。
這不是因為年紀,也不是因為壓力,而是我們沒有給身體對的工具與節奏。

照顧腸道,是照顧身體裡最誠實的一段路。
因為腸道是沉默的,它不會抱怨,但它會卡住、會脹氣、會讓生活不再輕盈。

參考資料:
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Dietary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Adults ,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202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hn.70133

寒冷的房間正在默默改變我們的健康 – 室內溫度18度的分界線,冬天健康指南常會遇到一種「台灣式的堅強」:「我家冬天很冷,但還好啦,多穿一件就好。」「反正忍一下,再撐個兩個月就過冬了。」但這幾年下來,我看到的畫面越來越清楚。每到冬天,不只是長...
19/11/2025

寒冷的房間正在默默改變我們的健康 – 室內溫度18度的分界線,冬天健康指南

常會遇到一種「台灣式的堅強」:
「我家冬天很冷,但還好啦,多穿一件就好。」
「反正忍一下,再撐個兩個月就過冬了。」

但這幾年下來,我看到的畫面越來越清楚。
每到冬天,不只是長輩,很多原本身體不錯的中年人,甚至慢性病控制得很穩的患者,都開始出現身體的「高警訊」: 血壓忽高忽低、晚上睡不好、關節痠痛、喘得比平常快、一下子就感冒、整個人提不起精神。

我們以為是冷,但對身體來說,那不是感覺問題,而是溫度在觸發一連串「生理級」的反應。不同的溫度,身體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壓力反應,就像身體裡有個溫度偵測器,一旦掉到某個數字以下,全身系統就會開始自動拉警報。

根據 2023 年發表在 Public Health 的大型系統性文獻回顧,只要室內溫度低於 18 度,身體就會開始進入一種「冷壓狀態」: 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睡眠變差、肌力下降、呼吸系統變得敏感,每一項都是真實可測的生理反應,與「怕不怕冷」無關。

所以這裡我想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帶您看見這些我們平常忽略的變化,也一起思考: 在這個越來越常見的寒冷冬天裡,我們能替自己和家人做些什麼,讓身體保持在最安全、最舒適的狀態。

寒冷室內溫度,會讓心血管系統「整個繃緊」

我們以為冷只是外表冷,但其實血管會立刻緊縮,血壓跟著升高。有研究發現,室內溫度每下降1度,收縮壓就會再往上推一點,對老人家與女性特別明顯。

更讓我驚訝的是,在10度到14度的環境裡,不只是血壓而已,心電圖也比較容易出現異常。血小板甚至會上升,代表血液變得比較容易凝集,心血管風險提高。

甚至在冷的環境裡,身體會不自覺吃比較鹹,尿液裡的鈉排出量會增加。
換句話說,天冷不只血壓高,鹽分也吃得更多,兩邊夾擊。

睡不著、夜尿、越睡越累 - 很可能不是年紀,是太冷

很多長輩跟我抱怨寒冬特別難睡,或半夜起來上廁所三四次。
睡前房間如果只有10度左右,入睡時間會明顯變長。
室溫在13度左右的家,夜尿的比例也更高。

我們以為是腎臟問題、荷爾蒙問題、年紀問題,但很多時候,冷才是背後的真正兇手。

睡不好,白天精神不好,情緒容易低落,身體的修復能力下降,這些都是連鎖反應。

長輩的體力為什麼冬天掉得特別快? 原來不是錯覺

越來越多家屬跟我說:
「張醫師,我媽媽冬天明顯比較沒力,東西提不起來。」

「外公冬天平衡變差,容易跌倒。」

在15度的室內環境中,下肢肌力、速度、反應能力都會下降2%到10%。
握力也會變得比較弱。
這些差異看起來不大,但對高齡者來說,2%到10%就足以增加跌倒、住院的風險。
冬天的「虛」,很多時候不是虛,是冷。

呼吸系統也受影響 - 特別是慢性肺阻塞患者

如果家中有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冬天室內溫度低於18.2度時,咳、喘、胸悶都會變得更明顯。這是研究裡最一致的結果之一。

這是我在臨床裡最擔心的族群,因為冷空氣會讓氣管更敏感、更容易收縮,也更容易被感染誘發惡化。

「自覺健康變差」其實是身體在給我們訊號

很多人會說:
「醫師,我覺得冬天身體整體變差。」
文獻也證實,多數生活在15到18度以下家中的民眾,自覺健康與幸福感都會下降。
自覺變差,往往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身體正在抗議。

18度是一條重要的健康分界線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建議: 居家室內溫度至少要有18度。
不只是為了舒服,而是健康需要。
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小孩,甚至建議更高一些。

我們過去常覺得「不要浪費電」「撐一下就好」「多穿幾件衣服就可以」
但身體的科學證據已經告訴我們,室內低溫帶來的負擔,絕對不只是冷而已。
冬天的保暖,不是享受設備,而是降低疾病風險。

我會怎麼建議大家落實在生活中

我想分享一個更務實的觀念:
保暖不是為了怕冷,是為了讓身體不要處於壓力狀態。
保暖是一種健康投資。

如果家中有老人、孩子、有血壓問題、有心臟病、呼吸道疾病或睡眠不好的人,冬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是補品,而是:
讓房間維持18度以上。身體需要的不是硬撐,而是溫度。讓家裡變暖,絕對比您想的更有醫療價值。

參考資料
Public Health (2023). Cold indoor temperatur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health and well-be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3350623003359

嘴角的小水泡,與大腦退化的祕密連結,以及預防的方法在門診裡,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張醫師,我嘴巴最近又長皰疹了,是不是太累了?」大家對唇皰疹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壓力太大、熬夜太多、免疫差」這些表層原因。但作為一位關心大腦健康的醫師,我想告...
18/11/2025

嘴角的小水泡,與大腦退化的祕密連結,以及預防的方法

在門診裡,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張醫師,我嘴巴最近又長皰疹了,是不是太累了?」

大家對唇皰疹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壓力太大、熬夜太多、免疫差」這些表層原因。但作為一位關心大腦健康的醫師,我想告訴您一個最新的發現:這個小小的皰疹,背後可能藏著大腦未來的風險提醒。

病毒不是走了,是躲起來了 - 每次再發都可能在腦中留下痕跡

單純疱疹病毒第一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是造成唇皰疹的主因。它不是打完抗病毒藥就離開,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神經系統,等著有機可乘。尤其是當我們壓力大、睡不飽、免疫力下降時,它就會再度活化、沿著神經一路走到腦部深處。

最新的科學證據顯示,它最常攻擊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大腦海馬迴,那個掌管記憶的核心地帶。根據 2025 年《Pathogens》期刊的總結性回顧,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裡,真的找到這個病毒的 DNA 跟蛋白質。不只這樣,它每活化一次,就有可能引發局部神經發炎、增加類澱粉蛋白與 tau 蛋白的堆積,這些都是記憶退化的早期跡象。

皰疹不單是皮膚病 - 是免疫與大腦壓力的共鳴

我們常說身體會說話,只是我們沒學會傾聽。皰疹出現的頻率,其實就是身體的一種語言。

如果一年長超過兩三次,或者每次壓力一大、情緒一差就發作,那代表我們的免疫平衡正在動搖。而免疫的起伏,往往與大腦的發炎節奏是同步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壓力大時會覺得記性變差、精神不好、注意力無法集中。
這不只是疲勞,那是大腦真的在對抗一場隱形的風暴。

基因與病毒雙重夾擊 - APOE4 帶因者要特別注意

我也特別提醒帶有 APOE4 基因的人,這群人原本就比較容易讓病毒穿越血腦障壁,也更容易出現大腦中的類澱粉蛋白堆積。如果再加上皰疹頻繁,那大腦的風險會被放大。

但別怕,知道了這件事,代表我們可以提早開始防守。我們可以透過睡眠、運動、營養、情緒管理,幫大腦打造更厚實的免疫防線。

怎麼做?讓身體的語言變成保護大腦的行動

從臨床經驗與研究結合,我會建議大家:
第一,皰疹是提醒。
看到皰疹,就像看到紅燈在閃,這時候不妨檢查一下最近是不是太操勞了?睡得夠不夠?心情是不是悶悶的?皰疹,是身體在對我們說話:「您該休息了。」

第二,睡眠,是最好的修補時間。
研究顯示,睡眠時大腦會清理掉類澱粉蛋白與壓力產物,也是免疫系統控制病毒的關鍵時段。睡得好,皰疹少,大腦清爽又年輕。

第三,運動,是大腦最天然的抗發炎藥。
每天 20 到 30 分鐘快走,不用太激烈,就能幫助身體調節免疫、減少病毒活化,還能增加粒線體功能,提升神經元能量。記憶力和情緒,也會悄悄變好。

第四,吃對營養,為大腦補上第二層防護。
多吃深綠蔬菜、莓果、喝綠茶,攝取 Omega-3、維生素 D、鎂與優質蛋白質,能降低發炎、抗氧化、保護粒線體。別忘了,每天吃進去的每一口,都在決定我們的大腦未來的狀態。

第五,心理修復很重要。
病毒最怕平靜的心。壓力會讓病毒活化、讓大腦發炎、睡不好、免疫亂掉。請給自己空間放慢腳步,情緒照顧,不只是心靈保養,更是大腦的防護網。

皰疹是一把鑰匙 - 讓我們提早看到大腦的未來

這些研究讓我們知道,單純疱疹病毒第一型不只是皮膚上的風波,而可能是大腦健康的關鍵拼圖。
而生活中的皰疹次數、睡眠品質、情緒狀態、身體疲勞,都是大腦最早、最誠實的訊號。

我們不能等到記憶開始模糊才開始保養大腦。
我們需要從生活開始,用睡眠、運動、營養、情緒照顧,去平穩免疫、減少病毒活化、降低發炎,為未來的記憶留下一盞燈。

參考資料:
HSV-1 as a Potential Driver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s (2025).
https://www.mdpi.com/2076-0817/14/10/1022

癌症與失智不大會同時發生 - 平衡細胞生長與退化的生命智慧有人跟我分享:「媽媽以前得過癌症,但八十歲了頭腦還很清楚。」也有人問我:「為什麼家裡失智的長輩,似乎不會遇到癌症?」過去我們以為這是巧合,但越來越多科學證據告訴我們:這些生活中的觀察...
17/11/2025

癌症與失智不大會同時發生 - 平衡細胞生長與退化的生命智慧

有人跟我分享:「媽媽以前得過癌症,但八十歲了頭腦還很清楚。」
也有人問我:「為什麼家裡失智的長輩,似乎不會遇到癌症?」

過去我們以為這是巧合,但越來越多科學證據告訴我們:這些生活中的觀察,背後可能是身體真正的生物平衡。

2025年發表在《Neurobiology of Disease》的研究就揭示了這個現象 - 癌症與阿茲海默症之間,有一種長期被忽略的「反向關聯」。

很多癌症風險越高的人,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越低。而阿茲海默症的基因特質,似乎也讓某些癌症風險下降。

而這個反向關聯提醒我們:生活中的飲食、睡眠、運動、腸道、荷爾蒙,其實都在決定身體會往哪一邊走。

生活應用的核心 - 找回細胞「增生與退化」的平衡帶

研究顯示,癌症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聯並非偶然,而是因為它們分別走在細胞生長與細胞退化的兩條極端道路。
癌症是生長訊號太強
阿茲海默症是生存力太弱

在乳癌、大腸癌中活躍的 Wnt 訊息路徑,是增生的推手。而在阿茲海默症,Wnt 訊號不足,神經細胞反而更脆弱。又例如 p53 基因這位「細胞守門人」,在癌症裡它壞掉了,細胞不死不休;在阿茲海默症裡它卻過度活化,形成另一種失衡。

而生活,就是控制方向盤的力量。

當您吃對、睡好、動夠,身體會被拉回中間的平衡帶,不容易走到增生或退化的極端。研究中指出:多種癌症基因風險越高,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越低,包括乳癌、大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口腔癌以及白血病。
而我們最能在生活中調整的,就是調控身體在這兩股力量之間的位置。

睡眠,是調節大腦退化速度最強的行為。
食物,是調控細胞生長訊號最直接的工具。
運動,是維持能量代謝走向「健康模式」而非「病態模式」的關鍵。

只要生活稍微調整,這些研究背後的機制,就能在日常中被我們用來保護自己。

女性荷爾蒙的雙向訊號 - 大腦與乳房其實互相對話

研究裡最一致、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乳癌與阿茲海默症的反向關聯。
雌激素的變化,便是我們最能在日常觀察的生活訊號。

很多女性進入更年期後會覺得腦霧、睡不好、注意力下降、情緒敏感,這些不是單純的老化,而是一種「腦部缺乏雌激素保護」的訊號。而雌激素,剛好也是乳癌最核心的驅動通路之一。

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癌基因風險越高,阿茲海默症風險越低。這種反向現象,正是荷爾蒙在告訴我們,身體裡乳房與大腦走在同一條生物道路上,只是方向不同。

在生活中,女性若出現睡不沉、記性變差、莫名心悸、潮熱,就代表腦部與荷爾蒙需要特別照顧。

充足睡眠、控制血糖、減少加工食品、適量大豆異黃酮、規律運動,都是維持這條路線平衡最直接的方法。

腸腦軸的生活觀察 - 腸胃的變化就是大腦的鏡子

另一個非常明確的反向關聯,是大腸直腸癌與阿茲海默症。
而我在臨床裡最常看到的,是腸胃狀態與精神狀態同步改變。

腸道菌相失衡的人,不一定代表癌症風險高,但更容易腦霧、疲倦、精神不集中。
因為腸道的訊息會透過免疫與代謝一路傳到大腦。

您的排便規律
脹氣
食慾
腹部悶痛
對某些食物敏感
這些生活訊號,比抽血更早告訴我們身體是否在往某個風險方向偏移。

腸道炎症、脂多醣滲漏與免疫訊號的變化,都可能影響阿茲海默症風險。因此我在臨床上常提醒:
腸胃若天天不舒服
腦也不會真正清醒
改善腸腦軸,就是在生活中實際應用這項研究最有力的方法之一。

日常策略的實踐 - 每一天都在決定細胞往哪條路走

身體的細胞每天都在做選擇,而生活就是決定方向的力量。
如果生活充滿發炎與壓力,細胞容易走向癌症路線。
如果睡眠不足、營養差、能量代謝失衡,細胞容易走向退化與阿茲海默症路線。
而日常的每一個小行為,都能把我們拉回中間的平衡。

睡好,讓神經細胞不再被迫進入異常的凋亡。
吃對,把免疫壓力從過度增生那邊拉回來。
動夠,維持粒線體的能量穩定,避免大腦代謝崩盤。
顧腸道,減少免疫過度反應。
調荷爾蒙,讓女性大腦不會一下子掉到低能量模式。

科學揭開身體的密碼 - 生活決定健康的方向

癌症與阿茲海默症並不是完全無關,而是兩條共享機制、但是走向相反的路線。
乳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白血病、口腔癌等多種癌症,都呈現和阿茲海默症相反的基因風險。

但真正值得拿回生活的,不是「有癌症比較不會失智」這種推論,而是:
我們的生活習慣,決定細胞走哪條路。
健康,不在基因的單行道,而在生活的迴旋處。

參考資料
Disentangling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ncer and Alzheimer’s or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n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ies,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9996125004073?via%3Dihub

血管新生 - 癌症與老化之間的平衡智慧我常跟病人在診間分享 : 「身體不是故意跟我們作對,它只是試著活下去。」而血管新生這件事,就是最能代表身體如何努力維持平衡的一個機制。2025年一篇刊登在 BBA Reviews on Cancer 的...
16/11/2025

血管新生 - 癌症與老化之間的平衡智慧

我常跟病人在診間分享 : 「身體不是故意跟我們作對,它只是試著活下去。」
而血管新生這件事,就是最能代表身體如何努力維持平衡的一個機制。

2025年一篇刊登在 BBA Reviews on Cancer 的綜論,幫我們解釋了血管新生, 內容談的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從癌症到缺血修復,血管新生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

當身體悄悄改變時,其實血管最先知道

很多人以為血管新生就是癌症在長血管,或是心臟缺血時才需要的修復。
但研究很清楚指出 : 血管新生是一套每天都在工作的開關,會因為您的生活方式而被打開、關閉,或調得亂七八糟。

什麼叫「生活方式會牽動血管新生」?
我舉幾個最常見的例子。

有些人來看診時跟我說 :
「醫師,我最近傷口怎麼好得比較慢。」
「我以前跑步不會喘,最近竟然一下子心臟跳很快。」
「晚上視線很容易模糊,是不是老化了?」

其實這些都是「微血管老化」的訊號。
研究裡提到,微血管的修復速度、反應能力和彈性,全部都跟血管新生的平衡有關。

當身體處於長期發炎、壓力過大、缺氧、睡不好,血管新生就會變得遲鈍或變形。
換句話說,您每天的生活,就是在決定血管長得好不好。

癌症與缺血,兩個完全相反的世界,卻靠同一套血管系統

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 血管新生不是只有一種版本。
它會看情況決定站在哪一邊。

在癌症裡,腫瘤會利用缺氧,打開身體的低氧誘導因子, 逼迫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大量釋放,長出歪斜又容易滲漏的血管。

這些血管會變成癌細胞的高速公路,幫它吸養分、吸氧,還順便開路讓腫瘤跑出去轉移。

但在另一個世界裡,例如心臟缺血、腦部退化、糖尿病腳傷、慢性發炎傷口,我們反而希望血管新生能越快越好。
一旦血管長不出來,組織供氧不足,傷口也永遠好不起來。

所以您看,血管新生不是壞事,它是身體的一種「生存策略」,要看它遇到的是什麼情境。

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 - 基因醫師我會建議您這樣把科學落地到生活裡
首先,您一定要知道 :
生活中每一個小習慣,都在影響血管新生是否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接下來這些建議,是我真心希望您能開始做的事情。

第一 - 讓血管保持彈性,靠的是「規律的小運動」

血管最怕的是「長期不動」。
研究指出,適度增加氧氣需求,能刺激健康的血管新生,讓血管反應能力變好。
我的建議是 :
每天 5000 到 7000 步的快走
每週兩次到三次讓心跳上升的運動
久坐不要超過 40 分鐘
泡腳或溫水浴後,用冷水稍微沖一下腳踝刺激微血管
這些都是不用花錢、卻能讓血管年輕的方式。

第二 - 控制發炎,才能讓血管新生朝正確方向走

發炎會讓血管新生失控,或長出品質不好的血管。

生活上,最強的抗發炎策略其實很簡單 :
多吃蔬菜、全穀、堅果、莓果
少吃加工肉、少喝含糖飲
油品換成橄欖油
睡眠一定要夠
尤其睡眠,是調節血管新生最被忽略、但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三 - 避免身體長期落入「微缺氧」狀態

缺氧是血管新生最強的刺激,但也最容易出錯。
例如 :
鼻過敏
打呼
睡眠呼吸中止
體脂太高
久坐不動

如果您早上常醒來累累的,或白天容易恍神,我會建議您先檢查睡眠品質。
改善呼吸,就是在改善血管反應。

第四 - 觀察自己的身體,日常可行,也最有效的檢測

下次刮到或撞到,請您稍微注意 :
傷口多久結痂
紅腫是否比以前久
瘀青好得慢不慢

這就是您最直接的「微血管健康指標」。
不需要機器,身體本身就是最好的監測器。

生命是一場平衡,血管新生就是那個調整方向的重要旋鈕

身體永遠在努力修復,永遠在努力活下去。
血管新生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它只是需要被「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而生活,就是那個能讓您重新掌握方向盤的方法。
只要您願意開始做出一點改變,血管就一定會給您回應。
您會發現自己更有精神,傷口恢復比較快,運動不再那麼喘,晚上的視野也更清晰。

參考資料
Dual Faces of Angiogenesis -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BBA Reviews on Cancer,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419X25002367

每天那一口「全穀纖維」,正在悄悄決定我們未來十年的血糖、大腸與心血管命運我們以為澱粉就是澱粉,但事實上,精製穀物和全穀物,就像是兩個世界。2025年發表在食品科學期刊《Foods》的 2025 綜論,把這個差異講得非常具體。全穀裡的可溶性膳...
15/11/2025

每天那一口「全穀纖維」,正在悄悄決定我們未來十年的血糖、大腸與心血管命運

我們以為澱粉就是澱粉,但事實上,精製穀物和全穀物,就像是兩個世界。

2025年發表在食品科學期刊《Foods》的 2025 綜論,把這個差異講得非常具體。全穀裡的可溶性膳食纖維(soluble dietary fiber)與不溶性膳食纖維(insoluble dietary fiber),因為它們的溶解度、吸水能力、黏稠度與幫助腸道菌發酵的能力不同,會在我們的身體裡,牽動血糖、血脂、腸道菌、生理飽足感與發炎反應。

這綜論有一句我非常認同的金句 -
「真正決定您健康的,不是您少吃了什麼,而是您每天願意多加一口的那點纖維。」

可觀察、看得到的改變 - 身體會直接給您回饋

這篇研究特別強調,全穀纖維的效果不是抽象的,身體會在日常生活中明明白白寫給您看。

第一個最常看到的,是餐後血糖的穩定。
很多病人把白飯換成糙米或燕麥不到兩週,就跟我說:吃飽以後比較不會「突然想睡」、不會「過度濫餓」、下午不會昏昏沉沉。

第二個是腸道真的變順了。
不溶性膳食纖維吸水膨脹後,糞便變得「有重量、好推」,便祕族群甚至 3 天內就能感到明顯改善。

第三個是飽足感延長。
可溶性纖維形成的凝膠狀物,讓胃排空變慢。很多人發現「不太需要下午茶」、「晚餐不容易暴餓」。

第四個,是情緒與腦袋的清晰。
我們知道腸道菌透過腸腦軸線影響身心 - 而可溶性纖維是腸道菌最好的食物。當腸道菌平衡了,很多人會感覺腦袋比較清楚、睡眠比較安穩、焦躁感降低。

身體會誠實地告訴您:
「我喜歡這樣的纖維,請您明天再給我一點。」

全穀纖維背後的科學 - 不是迷思,而是可被驗證的生理效應

全穀的三個結構,是健康的基礎設計 :
全穀保留了麩皮、胚芽與胚乳。纖維主要來自麩皮,營養與抗氧化物來自胚芽,而澱粉則來自胚乳。
精製穀物把麩皮與胚芽都削掉,只剩下快速吸收的澱粉,自然容易造成血糖震盪。

像燕麥與大麥富含可溶性 β-葡聚醣,能形成黏稠凝膠,有助降膽固醇;小麥、黑麥、糙米則提供大量不溶性纖維,幫助腸道蠕動。

可溶性與不溶性纖維 - 不同任務的隊友

可溶性纖維 - 調控血糖、血脂、腸道菌
不溶性纖維 - 清道夫、排便系統的推進器
兩者缺一不可。

研究明確指出,可溶性纖維的黏稠特性,可以減少膽酸再吸收 - 迫使肝臟不斷使用血液中的膽固醇來合成新的膽酸,是天然的膽固醇調控機制。

纖維的物理化學特性,決定它的力量

溶解度、黏稠度、吸水能力、結合膽酸的能力,是研究中不斷強調的核心。
而這些能力,會因為加工方式而有變化。例如:
研磨 - 改變顆粒大小,可能提升可溶性比例
發芽與發酵 - 增加纖維被消化利用的能力
擠壓與膨發 - 改善口感,讓纖維更容易被接受

這些科學的細節,最後都會回到同一句話:
「您選的是哪一種澱粉,決定了您的身體接收到的是負擔,還是修復。」

生活實作建議 - 把研究變成每天能做到的事

讓全穀變成日常 - 不是痛苦,而是溫柔的轉換
很多人以為要全部改成糙米才能成功,但我在診間看到最有效、最容易持續的方法,是「慢慢把比例往全穀推」。

我建議您可以這樣做:
白飯加 1/3 糙米或燕麥,入口很自然
吐司從白吐司換成真正全穀麵包 - 看標示,第一項要是「全穀粉」
麵食可以每週一餐換成蕎麥麵、全麥義大利麵或糙米麵
這些改變有一個共同特點 - 不需要意志力,也不需要挨餓。

想要血糖更穩定 - 先吃纖維,再吃澱粉

纖維先行,澱粉後到,血糖曲線馬上不一樣。
生活做法是:
一口菜,一口蛋白質,之後再吃飯
餐前喝一小碗蔬菜湯或味噌湯
正餐把燕麥或豆類加進去
這些操作方式,不只來自研究,也來自我每天在門診提醒病人的「小技巧」。

想改善腸道發炎 - 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纖維

如果您本來纖維量就很低,不要急著一次吃很多,腸道菌會不適應。
我習慣建議:
每週讓全穀比例提升一點
搭配多喝水
每天一份發酵食品,如優格、味噌、納豆
腸道是有生命的,它需要時間適應。

想減重 – 其實不需要少吃飯,但是換一半成全穀

最容易成功的減重不是靠意志力,而是讓血糖平穩、讓飽足感延長。
只要把一半白飯換成全穀飯,不用餓、不用痛苦,代謝就會開始往好的方向走。

想保護心血管 - 每天一個「燕麥時段」

燕麥與大麥的 β-葡聚醣,是研究最扎實的天然降膽固醇成分。
您可以這樣做:
早餐來一碗原味燕麥
或把燕麥加進正餐的飯裡
或喝不加糖的燕麥粥
只要每天約 3 公克 β-葡聚醣,就有實證的心血管保護效果。

想降低大腸癌風險 - 可溶與不溶纖維要一起來

糙米或五穀飯提供不溶性纖維
燕麥、豆類提供可溶性纖維
深綠蔬菜提供植化素
三者一起,才能打造完整的抗腸癌環境。

全穀纖維,其實是被忽略的長壽配方

如果有一件事是我希望您從今天就開始做的,就是這一句:
「每天讓主食多一點全穀、多一點看得見的纖維,您的血糖、腸道、情緒、體重與心血管,都會默默地往更好的方向走。」

改變飲食,不需要華麗、不需要激烈,不需要重新開始,只需要讓您的每一餐,多一些本來就屬於您的完整營養。

參考資料
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Soluble and Insoluble Dietary Fibers in Whole Grains and Their Health Benefits. Foods. 2025
https://www.mdpi.com/2304-8158/14/14/2447

沒有過敏原,可是一直在過敏 – 認識IgE自體過敏有時會遇到這樣的疑問: 「醫師,我根本沒有過敏原,可是身體每天都像在過敏。」沒有吃海鮮,沒有碰塵螨,甚至連皮膚測試也都是陰性,但皮膚還是癢、鼻子還是塞、氣管還是緊、腸胃還是翻攪,睡眠與情緒也...
14/11/2025

沒有過敏原,可是一直在過敏 – 認識IgE自體過敏

有時會遇到這樣的疑問: 「醫師,我根本沒有過敏原,可是身體每天都像在過敏。」沒有吃海鮮,沒有碰塵螨,甚至連皮膚測試也都是陰性,但皮膚還是癢、鼻子還是塞、氣管還是緊、腸胃還是翻攪,睡眠與情緒也跟著亂。

很多人因此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奇怪的疾病,但這可能是免疫系統把自己搞混了。

2025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綜論幫我們解釋這情況,這免疫現象稱為 IgE自體過敏(Immunoglobulin E-mediated autoallergy)。就是說,您不是對環境過敏,您的免疫系統正在對「自己」過敏。

沒有敵人,卻天天開戰 - IgE自體過敏是怎麼發生的

過去我們把疾病分成兩種: 自體免疫跟過敏體質。但現在科學發現,有一群人介於中間:免疫系統會像過敏一樣釋放組織胺與發炎物質,但不是因為外來刺激,而是因為免疫把自體蛋白看成威脅,啟動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球。

也就是說:
不是花粉惹的禍
不是海鮮惹的禍
不是塵螨惹的禍
是身體自己誤判訊號,自己打自己

這種情況出現在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蕁麻疹、天疱瘡、紅斑性狼瘡等慢性發炎疾病中。難怪很多人明明過敏檢查正常,但症狀卻一次比一次嚴重。

那種感覺就像身體說:
「我以為世界很危險,所以我先攻擊。」
但其實外面風平浪靜。

日常生活早就透漏線索,只是沒認出這是免疫反應

如果您有下面這些狀況,很可能不是敏感,是免疫「發動太早」:
睡不好隔天皮膚變紅變癢
壓力大就氣喘、蕁麻疹爆棚
天氣變化就鼻塞、喉嚨緊
腸胃容易脹、拉、胃痛
皮膚擦傷、做醫美後發炎加劇
感冒後自體免疫疾病突然惡化

這些,不是虛弱,也不是玻璃心,而是免疫在過度保護您。

我的建議: 把免疫系統從「備戰模式」帶回「和平模式」

這研究讓我們知道,要讓身體好,不一定要壓制它,而是讓它「安心」。這些方法,我在臨床看到一再有效:

作息穩定
睡眠不規律,是免疫誤判重要的誘因。每天固定時間睡醒,是調免疫最強的藥。

保護皮膚屏障
癢不要抓,用保濕修復皮膚,因為破皮,會釋放自體免疫抗體,反而免疫誤會加深。

飲食做減法,但不是盲目禁食
三週戒糖、戒加工、戒酒,讓腸道與免疫發炎訊號下降。

每天給神經系統一段「放鬆時間」
散步、泡澡、呼吸練習、靜坐、音樂,都是免疫的和平訊號。當身體相信世界安全,就不會亂開火。

身體日記
記錄什麼狀況會讓您發炎,掌握身體的特性,這可能比十次抽血都更有價值。

下一步的醫療不是壓制免疫,是教免疫「分清楚敵我」

未來治療會越來越像「重新教育免疫系統」。例如抗IgE療法(omalizumab)、抗IL 4/IL 13(dupilumab)等,不是關掉免疫,是讓免疫知道「你誤會了」。但在那之前,我們每天的選擇,就能讓免疫慢慢放下拳頭。

認識身體免疫的訊息

如果總覺得:「我明明沒有過敏原,可是一直在過敏」可能不是身體故障,而是身體太努力保護您,只是方式走偏了。這時不是讓身體更奮力作戰,而是幫忙找回平衡。給免疫一點安全感,身體會用「慢慢變好」來回報您。

參考資料
Understanding IgE-mediated autoimmunity and autoallergy,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25)
https://www.jacionline.org/article/S0091-6749(25)01115-7/fulltext

肌少症才是關節退化的幕後黑手 - 想顧好膝蓋,先把肌肉救回來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開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最近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蹲下去膝蓋就痠痛、卡卡的,站起來還要撐一下...」但說實在的,這種情況不見得只是「年紀到了」,很可能是肌肉悄悄開...
13/11/2025

肌少症才是關節退化的幕後黑手 - 想顧好膝蓋,先把肌肉救回來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開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最近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蹲下去膝蓋就痠痛、卡卡的,站起來還要撐一下...」但說實在的,這種情況不見得只是「年紀到了」,很可能是肌肉悄悄開始流失。

2025 年發表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的一項國際研究,分析了超過一萬三千多位膝關節退化患者的資料,提出一個我們過去很少注意的重點:有四分之一的膝關節退化患者,其實同時也有肌少症。換句話說,不是膝蓋單方面在退化,而是肌肉沒了、力量撐不住,才讓膝蓋變得越來越辛苦。

越退化,越沒力 - 肌少症和關節退化是雙胞胎

這個研究把膝蓋退化程度分成四級,結果發現,越嚴重的退化,肌少症比例就越高。最嚴重那級(Kellgren-Lawrence 第四級)患者,有高達 26% 同時有肌少症。

這讓我很有感,因為這不只是X光上的變化,而是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可以早早感覺到的。「椅子坐久要撐著才能站起來」、「從樓梯上走下來膝蓋軟軟的」、「明明沒變胖,怎麼腿看起來越來越細」,這些都是肌少症的前哨燈。

它不是一下就發作的,而是每天一點一滴慢慢發生。如果我們夠敏銳,其實早就聽到身體在說話。

女性、亞洲人、骨鬆與糖尿病患者更要當心

這篇研究也指出,女性發生肌少症的比例比男性高,亞洲人也比歐美人高,尤其是有骨質疏鬆、糖尿病的人更明顯。

很多患者聽到會問:「啊我也有骨鬆,是不是更危險?」說真的,還真的比較需要提早注意。因為骨頭跟肌肉本來就是一起協作的,當骨質不好時,肌肉也容易一起出問題。糖尿病則會讓肌肉的修復變差,力量流失得更快。這些族群要更早起步,不要等到「站不起來」才開始處理。

身體會給我們提示,關鍵是您有沒有停下來聽

那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在慢慢走進這條路?我教大家幾個在家就可以觀察的小方法:

站起來的時候需要撐一下才能起來;走樓梯會覺得大腿沒力、膝蓋想發軟;走個五分鐘就覺得腿痠、腳拖地;原本穿得剛好的褲子現在腿部鬆鬆的;坐著久一點站起來腳發抖,這些都不只是體力差,而是肌肉量真的變少了。如果這些情況持續出現,就代表肌肉已經開始悄悄離家出走。

我建議在生活上這樣做,才能真的翻轉退化

「肌肉不會背叛您,但您如果放著不管,它真的會悄悄離開。」肌肉其實是一個很貼心、很聽話的器官,只要我們願意給它一點刺激、一點照顧,它就會回應您、支撐您,讓膝蓋不再一直喊救命。所以,想預防膝蓋退化,第一件事不是買護膝、不是吃鈣片,而是從「把肌肉保住」開始。

第一,請讓自己動起來。研究裡最明顯的發現就是:有規律運動的人,肌少症機率遠低於不動的人。不是叫您去健身房練大重量,而是每天都給下肢一些刺激。快走、原地踏步、抬腳、靠牆蹲,每天 10 到 15 分鐘就好。重點不是強度,而是「有沒有每天給它一點愛」。

第二,多觀察自己的日常動作反應。像是從椅子站起來有沒有越來越慢、走路有沒有不穩、提東西是不是變吃力?每兩週測試一次「不扶東西站起來五次」,看看速度是否變慢,都是很好用的居家篩檢方法。

第三,從飲食下手強化肌肉原料。蛋白質吃得夠不夠、維生素 D 有沒有補足,這些都會直接影響肌肉能不能長回來。如果您有糖尿病、腸胃吸收不好,這些營養素更要主動補起來。很多長輩不太愛吃肉,這時可以考慮乳清蛋白或豆製品補充。

膝蓋不是要我們放棄,而是提醒我們肌肉的重要

處理膝蓋退化不能只靠打針吃藥,更不能單靠開刀,而是要從「保住肌肉」開始。很多人以為年紀大就一定會退化,但我想跟您說:「不動,才是真正的老化開始。」

每天多動五分鐘,為腿多吃一點蛋白質,那您的膝蓋、您的肌肉、您的生活,都有機會改寫命運。

參考資料
High prevalence and multifactorial risks of sarcopenia in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025.
https://josr-onl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18-025-06391-x

了解並善用「後悔」的生理機制 - 大腦利用「反事實思考」模擬人生,重新啟動更好的未來後悔,是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會碰到的情緒經驗,但很少人真正理解它背後的生理意義。後悔會誘發負面情緒,所以許多人對後悔感到害怕,選擇逃避;也有人困在過去的決定...
12/11/2025

了解並善用「後悔」的生理機制 - 大腦利用「反事實思考」模擬人生,重新啟動更好的未來

後悔,是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會碰到的情緒經驗,但很少人真正理解它背後的生理意義。

後悔會誘發負面情緒,所以許多人對後悔感到害怕,選擇逃避;也有人困在過去的決定裡好幾年,沒辦法活在當下,始終無法釋懷。

但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後悔並不是一種負面情緒那麼簡單。事實上,它是大腦在進行一項關鍵的「升級程序」。

透過對後悔機制的理解,我們可以認識到大腦正在啟動一種叫做「反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能力 - 模擬出另一種可能的人生劇本,並從中學習、修正方向。

當我們明白這套機制,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痛,我們就有機會把這份「悔意」,轉化成未來更好的自己。反事實思考不是讓人停留在過去,而是幫助我們走得更穩、更成熟,也更接近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版本。

後悔不是自我折磨,而是大腦在幫助我們修正人生導航

我們常在心裡冒出那句熟悉的嘆息:「要是當初怎麼做就好了」。
您可能以為這是想不開,但在神經科學裡,這其實是大腦最厲害的一項能力。

當我們後悔時,眶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會開始模擬另一個版本的人生,演給我們看「如果當初你選了另一條路,現在會怎樣」。而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則會從這些模擬結果中,幫您整理下一次的行為策略。

換句話說,大腦不是在責備您,而是在教您「下一次要怎麼避免這個痛」。
後悔不是退步,是升級。

反事實思考:幫助我們與過去和解,也重新定義未來

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覺:回想某件事時,心裡會酸一下,但過沒多久,突然變得比較釋懷。
這其實不是時間治癒,而是海馬迴(hippocampus)在讓您「重剪輯人生片段」。

海馬迴會把舊的記憶拿出來重新組合,加上一些新的理解或情緒,讓那些讓您痛的片段變得不再那麼刺。當這個過程成立時,杏仁核(amygdala)的情緒反應就會下降,代表我們開始和那段過去「和解」。

這就是反事實思考在做的事:
不是要您否定過去,而是讓您重新理解過去。
等到理解了,未來自然就能重新啟動。

為什麼反事實思考能讓人變得更聰明?因為大腦正在做「虛擬學習」

這項2025年刊登在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的綜論幫大家清楚說明了這個現象 : 當我們比較「實際發生的事」和「心裡模擬的另一個可能」時,大腦深處的紋狀體(striatum)會產生一種叫做「虛擬誤差訊號」(fictive error signal)。

這個訊號會提醒大腦:「下次遇到類似情境,你可以做得更好。」
不用真正跌倒第二次,大腦就能自動學習。

也就是說,後悔是一種「不用付出代價的學習」。
會後悔的人,通常學得比別人快,也更懂得照顧自己。

我的建議:反事實思考,是我們每天都能做的小練習

所以,後悔不是壞事,真正傷害我們的,是不懂得如何處理後悔。
根據這項研究,我建議您可以在生活中做以下幾件事情:

一、晚上留五分鐘,讓自己回想一天
不是反省,而是練習跟自己對話。
問問自己:「今天哪件小事,我想讓明天的自己做得更好?」
這會強化前額葉與海馬迴的連結,讓您更穩、更清楚。

二、不要壓抑後悔,它是大腦在提醒您成長
看到後悔,不要生氣,也不要逃避。
就像看見一盞導航燈亮起,提醒您「這方向不太對喔」。

三、避免過度自責
自責會刺激杏仁核,讓您越來越難走出去。
請用一句更健康、更科學的想法替換:
「我不是失敗,是我正在學習。」

四、多跟信任的人聊一聊
對話能讓反事實思考更完整,
也能讓我們不再孤單。

學會跟過去和解,人生才會開始向前跑

後悔不是弱點,而是人類最珍貴的能力之一。它提醒我們活著、在乎、願意變得更好。

花一點時間理解自己的後悔,您會發現:
它不是要拉住您,而是要推您往前走。
讓過去更溫柔,未來就會更明亮。

「能夠後悔,是因為您正在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學會傾聽後悔、理解後悔、與後悔和平共存,您的人生其實已經在悄悄重新啟動了。

參考資料:
“I could have done otherwise”: The neural bases of counterfactual representation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9763425004610

Address

台北市石牌路二段201號臺北榮民總醫院中正7樓婦女醫學部543室
Tapei
112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17:00
Wednesday 08:00 - 17:00
Thursday 08:00 - 17:00

Telephone

+886938591763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精準預防醫學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精準預防醫學中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