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預防醫學中心

精準預防醫學中心 「了解自己的基因及體質,以促進健康」

從廚房走進大腦 - 薑黃素是對抗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黃金幫手」我不時會聽見讓人心酸的故事:「媽媽最近常常忘東忘西,連我的名字也叫錯了。」或是:「爸爸走路越來越慢,手抖得厲害,感覺不只是年紀大那麼簡單。」這些聲音我們再熟悉不過,每一句背後都是...
24/07/2025

從廚房走進大腦 - 薑黃素是對抗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黃金幫手」

我不時會聽見讓人心酸的故事:「媽媽最近常常忘東忘西,連我的名字也叫錯了。」或是:「爸爸走路越來越慢,手抖得厲害,感覺不只是年紀大那麼簡單。」這些聲音我們再熟悉不過,每一句背後都是一個正在改變的家庭。神經退化,不只是大腦出問題,更是一場牽動全家情緒與生活的長期戰役。

這些疾病背後,其實有個共同的關鍵:大腦神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自由基不斷累積,攻擊著神經細胞。這些自由基就像不斷冒出的火花,日積月累,讓大腦慢慢「生鏽」。科學上早已證實,像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這些神經退化性疾病,背後往往都伴隨著發炎與氧化壓力。

那麼,有沒有可能,日常生活中我們吃的食物,就能幫忙抗發炎、清除自由基,替大腦加上一層保護?其實,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它不遠,就藏在我們每天經過的廚房裡。

沒錯,我說的,就是薑黃。這個在料理中常見的金黃色香料,過去只是默默為咖哩添色增香,但現在,科學界正重新發現它的潛力,它不只是調味品,更可能是一種對抗大腦退化的自然力量,為我們的記憶和行動力撐起一道新的防線。

黃金香料,不只是咖哩裡的調味料

薑黃,是亞洲料理裡常見的香料。而其中的主角 - 薑黃素(curcumin),正在被重新認識。這個讓咖哩呈現金黃色的天然分子,早就被印度與東方傳統醫學視為「抗發炎的天然藥材」。現在,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它可能擁有神經保護的潛力,能夠對抗大腦裡的發炎反應與自由基破壞,甚至減緩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退化進程。

自由基與大腦老化 - 我們每天都在悄悄「生鏽」

大腦是人體裡最耗能的器官,也最容易因氧化壓力而受損。當我們長期熬夜、壓力大、飲食高糖,甚至呼吸空氣污染時,大腦會慢慢累積大量自由基,這些有害分子會攻擊神經細胞、破壞粒線體功能,讓腦細胞慢慢凋亡。

這些過程會讓β類澱粉樣蛋白與tau蛋白異常聚集,導致阿茲海默症的發展;也會讓α-突觸核蛋白在腦中堆積,進而引發帕金森氏症。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這些疾病的「燃料」。

薑黃素 - 幫大腦滅火、排毒、修復的多功能香料

這裡就輪到薑黃素登場了。這個天然分子,擁有強大的抗氧化、抗發炎、抗蛋白質錯折、金屬螯合作用等多重能力,薑黃素能夠透過以下幾個方式保護大腦:

它能抑制NF-κB,減少大腦慢性發炎;能啟動Nrf2通路,提升抗氧化防禦;能促進自噬作用清除腦內廢物蛋白;還能活化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幫助神經再生。這些調節路徑的作用,可能讓神經細胞在老化與病變的過程中存活得更久、更健康。

金屬的另一面 - 當鐵銅變成毒素,薑黃素出手調節

在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病人腦中,常發現過量的鐵、銅、鋅等金屬離子。這些金屬會促進自由基生成、蛋白錯折與神經發炎。而薑黃素能透過其酮-烯醇結構(keto-enol moiety)螯合這些金屬,減少毒性反應,穩定大腦微環境。

從研究走進真實生活 - 我們能怎麼做?

這些發現不只是停留在實驗室。我常鼓勵病人與家屬把這樣的科學融入生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吃」。

每天加一小匙薑黃粉到早餐豆漿、午餐燉飯、或是晚餐湯裡;或泡一杯薑黃牛奶,搭配黑胡椒一起攝取,提升吸收力。記得,黑胡椒中的胡椒鹼(piperine)能讓薑黃素的吸收率提升數十倍。再加上好油脂(如橄欖油、椰子油),更能幫助薑黃素通過血腦障壁。

對於有失智家族史、中高齡、或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人來說,這樣的日常習慣,就是為大腦買下的一份保險。

不只是預防,也可能是輔助治療的一部分

目前已有多項動物實驗證實,薑黃素能減少失智小鼠腦中的類澱粉斑塊、改善認知功能,也能減緩帕金森氏症模型中的神經退化,甚至提升運動能力與情緒穩定。雖然臨床研究尚在進行中,但初步結果令人振奮。

更重要的是,薑黃素的毒性低、價格親民,也可望成為未來失智預防、帕金森輔助治療的一環,特別是在高風險族群中,搭配基因檢測與精準保健策略,將會發揮更大潛力。

真正的改變,來自每天的一點點堅持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但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健康設計師。我們在生活裡選擇的食材、作息與習慣,其實就是大腦未來命運的起點。

如果有一味香料,能從抗發炎、抗自由基、金屬螯合、蛋白清除,一路幫助我們對抗大腦老化與病變,那麼我們何不從今天開始,讓這一匙金黃色的薑黃粉,成為自己與家人的「黃金神盾」?

參考資料:
Neuroprotective Potential of Curcumi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Clinical Insights Into Cellular and Molecular Signaling Pathways. Journal of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Toxicology, 202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bt.70369

身體生鏽,人生也卡關 - 了解鐵死亡(Ferroptosis)與健康的關係,從今天開始修復每一顆細胞這幾年,醫學界有個震撼發現,原來,我們的細胞也會“生鏽”,而這鏽蝕,正是導致我們老化、發炎、生病、甚至癌變的關鍵。這個過程有個學名,叫做鐵死...
23/07/2025

身體生鏽,人生也卡關 - 了解鐵死亡(Ferroptosis)與健康的關係,從今天開始修復每一顆細胞

這幾年,醫學界有個震撼發現,原來,我們的細胞也會“生鏽”,而這鏽蝕,正是導致我們老化、發炎、生病、甚至癌變的關鍵。這個過程有個學名,叫做鐵死亡(Ferroptosis)。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艱深?別擔心,鐵死亡其實是醫學界近幾年才開始深入研究的一個新概念。老實說,連很多專家也不熟悉,但它正在被發現是影響我們健康、情緒和活力的一個關鍵機轉。未來我會常常提到它,因為它真的重要。這裡我從最貼近生活的角度,講這個正在改寫健康地圖的「細胞故事」。

鐵不是壞人,但用錯地方就會傷身

我們從小就知道,鐵是造血的關鍵元素,沒錯,它是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沒有鐵,紅血球就沒辦法把氧氣送到全身,免疫力、代謝、腦力都會出問題。

但就像水太多會淹水,鐵太多也會「傷細胞」。當體內的鐵離子太多,又沒有足夠的抗氧化能力去平衡它,它就會跟脂肪產生過氧化反應,讓細胞膜慢慢「鏽掉」。這時候,細胞的防護系統,像是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GPX4酵素,也會被拖垮,最後細胞就像鐵門生鏽、卡住,爛掉。這整個過程,就是鐵死亡。

這不是學術,是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日常

說到這,您可能會想:「那跟我有什麼關係?」事實上,很多常見病,從癌症、糖尿病,到心臟病、失智,背後都有鐵死亡的影子。

在癌症裡,研究發現透過誘導癌細胞鐵死亡,能讓它變得更容易被免疫系統清除;這在肺癌、乳癌、肝癌中都有研究支持。

在神經退化性疾病(像帕金森、阿茲海默),科學家也發現,只要能抑制鐵死亡,神經元就比較不會壞得那麼快。

在心血管疾病,像是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都是因為心肌細胞被氧化壓力逼到崩潰,而導致鐵死亡。

甚至糖尿病的胰臟細胞退化,也被發現和鐵代謝失衡脫不了關係。

這些研究不是要嚇人,而是要提醒我們:很多疾病,不是等痛了才開始,而是細胞早就出事了。

生活裡的鐵鏽,從什麼時候開始?

其實,它從來沒停過。當我們每天吃加工食品、喝含糖飲料、熬夜、壓力大,這些習慣就像在給細胞澆油,幫助鐵離子「自由發揮」,加快鏽蝕速度。

反之,那些被說了千百遍的健康建議,像是:
• 多吃蔬菜、水果、深海魚
• 補充Omega-3脂肪酸、多酚、多抗氧化營養素
• 維持良好睡眠
• 每週運動幾次

其實就是幫細胞擦鏽、補膜、穩定內部防禦系統,讓鐵乖乖在它該去的地方,不亂搞破壞。

而且現在醫學進展得快,如果已經有三高、糖尿病、高鐵血症體質,或只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容易「生鏽」,也可以透過基因檢測、功能醫學,提早找出身體的警訊,提早調整。

我們可以修復的,不只是健康,是人生的掌控權

鐵死亡不是天注定,它是可以預防、可以延後、可以逆轉的。而且,研究也正在幫我們找更多「修復工具」。

像是Ferrostatin-1、Liproxstatin-1這類抑制鐵死亡的藥物,正被研究用來保護心臟、腦部;天然植化素、深海魚油,也在研究中證實能減緩脂質過氧化,等於幫細胞套上「防鏽膜」。

不需要一下子改變全部生活,但可以從「今天」這一餐、一夜好眠、一段運動開始,練習讓細胞少一點壓力,多一點保護。

補鐵要看時機 - 鐵是營養不是萬靈丹,補錯反讓細胞生鏽

補鐵並非人人適合。當鐵補過頭、或沒有缺鐵卻亂補,體內多餘的「游離鐵」會誘發脂質過氧化反應,導致細胞膜受損,啟動鐵死亡,反而加劇發炎、老化甚至促進癌細胞生長。特別是在慢性病、腎病、發炎體質或癌症風險族群中,亂補鐵可能造成反效果。

補鐵前建議先檢查血紅素、血清鐵、鐵蛋白等數據,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補鐵;飲食中也建議選擇吸收率佳的來源並搭配促吸收營養素,才能達到平衡。鐵不是壞人,但唯有「對的人、對的時機、對的劑量」,才能讓它成為真正的健康幫手。

鐵不是壞人,但健康是場平衡的藝術

鐵,是讓我們活下去的關鍵;但當它失控,它也可能成為摧毀的力量。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座正在運作的機器;鐵,是那不可或缺的齒輪。但齒輪需要潤滑、需要清潔、需要好好照顧,才能不生鏽、不卡住、不讓整個人生停擺。
了解它,從生活做一點改變,那未來的自己,會感謝這一刻的選擇。

參考資料
Advances in Ferroptosis Researc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Mechanism Exploration, Drug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Treatment. Pharmaceuticals 2025,
https://doi.org/10.3390/ph18030334

穩定運動幫助失智大腦自我修復!關鍵病變垃圾:類澱粉蛋白、神經糾結都減少,睡眠、記憶同步變好了病人家屬常會說:「我爸最近不只是記憶力差,白天精神過頭,晚上又睡不好,一晚起來三四次,整個人好像被換了一個靈魂一樣。」這樣的狀況,真的很多阿茲海默症...
22/07/2025

穩定運動幫助失智大腦自我修復!關鍵病變垃圾:類澱粉蛋白、神經糾結都減少,睡眠、記憶同步變好了

病人家屬常會說:「我爸最近不只是記憶力差,白天精神過頭,晚上又睡不好,一晚起來三四次,整個人好像被換了一個靈魂一樣。」

這樣的狀況,真的很多阿茲海默症病人都會發生,而且通常比健忘還早出現。睡不好、日夜顛倒,不只是生活困擾,更是大腦在告訴我們:「我這顆生理時鐘,壞掉了。」

而這個時鐘的位置,就在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是大腦負責控制白天該清醒、晚上該入睡的重要開關。一旦它亂了,腦袋就會跟著越來越亂,甚至加速失智惡化。

失智不是只能靠藥,穩定運動其實早就是大腦最天然的修復法

最近,大家都知道有藥可以「打針清除類澱粉蛋白(Aβ斑塊)」,因為這些東西是失智症裡最有名的「毒瘤」,越堆越多,腦袋越壞。但很少人知道,其實有更溫柔、更生活化的解方,那就是 - 穩定運動。

2025年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發表了一篇研究。找來阿茲海默症小鼠,讓牠們每天跑輪子(voluntary wheel running, VWR),跑了兩個月,結果比大家想像更有希望。

小鼠證明了一件事:動起來,腦袋裡的壞東西真的會減少

這些阿茲海默症小鼠,原本腦袋裡堆滿了磷酸化tau蛋白(p-tau231),這是讓神經細胞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垃圾」。但經過穩定運動後,這些垃圾減少了35%。

不只這樣,負責穩定腦袋神經訊號的GABA神經元,原本活性也掉下來了,但運動之後,VGAT活性提升38.7%,軸突蛋白提升74.5%。這些數字代表,神經細胞從原本萎縮、退化,慢慢有力氣站起來了。

而那個所有人都怕的類澱粉蛋白(Aβ斑塊),研究也發現運動能有效降低 - 海馬體少了60.4%,皮質少了57%。這些堆積越多,失智越快,而穩定運動,卻能讓這些毒素悄悄被大腦自己清掉。

很多人以為,這只能靠打針、靠藥物,但這篇研究說得很清楚:動起來,也能做到。

睡得穩,大腦才修得了

這些做運動的小鼠,不只大腦垃圾少了,連睡眠也整個變好。原本白天亂跑、晚上睡不著的行為,變得穩定了。快速眼動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幾乎翻倍,睡眠碎片化大幅減少。

背後原因其實很單純,大腦裡那顆已經亂掉的生理時鐘,BMAL1、REV-ERBα、RORα這些基因,因為運動被重新調整回來了。白天動一動,晚上自然比較好睡,這不只是感覺,而是科學。

睡好了,記憶力也跟著回來了

研究最後也證實,這些AD小鼠經過運動之後,做水迷宮、Y迷宮等測試,原本很差的空間學習、記憶能力明顯變好。這不是偶然,而是大腦病變真的有在改善。

有趣的是,正常小鼠運動不見得會更聰明,但對已經在走下坡的腦袋來說,運動就是能把牠拉回來的救命繩。

這雖然是小鼠的研究,但對我們人類,卻是一盞很清楚的明燈

這篇研究清楚告訴我們,生活裡穩定運動,不只是身體健康,更是腦袋的保養。 運動能減少失智兩大核心病變:tau蛋白與類澱粉蛋白堆積,還能改善睡眠、修復神經,連記憶力都能拉回來。

重點是,不用跑多快,不用跑多累,而是 - 穩定、規律。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這些簡單又實際的選擇,就能讓腦袋維持清楚有力,不被病變帶著走。

與其等昂貴的新藥,不如從今天起,陪爸媽出去走走,甚至拉著自己一起養成習慣,因為這不只是為了健康,更是為了以後的腦袋清清楚楚、睡得穩穩當當。

參考資料:
Voluntary wheel running mitigates sleep disturbances and neurodegener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mice, Alzheimer’s & Dementia, 2025
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lz.70314

身體每天在幫我們「吃下去的毒」買單 - 重金屬悄悄入侵,從腸胃到全身的健康警訊生活裡的威脅,有時比我們想的更安靜。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察覺,生活中有些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卻正在一步步累積在身體裡,慢慢改變健康的走向。特別是重金屬污染這...
21/07/2025

身體每天在幫我們「吃下去的毒」買單 - 重金屬悄悄入侵,從腸胃到全身的健康警訊

生活裡的威脅,有時比我們想的更安靜。
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察覺,生活中有些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卻正在一步步累積在身體裡,慢慢改變健康的走向。特別是重金屬污染這件事,跟我們想的距離,遠比預期近得多。

這些污染物,藏在哪?水裡、土裡、空氣裡,甚至食物裡。鉛、砷、汞、鎘、鉻,這些聽起來像是工廠或實驗室才會出現的名詞,事實上早就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舊水管、被污染的農田、海洋裡的魚,甚至空氣中飄散的塵埃,這些都可能是讓我們「默默吃下去」的來源。

尤其鉛。很多人以為早就沒事了,實際上,老舊的水管、舊社區的環境,還是可能悄悄把鉛帶進我們的水杯和餐桌裡。鉛沒有安全劑量,尤其對孩子和孕婦來說,風險更是高得嚇人。它會影響腦部發育,讓孩子的學習、專注、情緒都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增加未來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大人長期累積鉛,則可能引起高血壓、腎病、心血管疾病,還和貧血、不孕、流產有關。更糟的是,鉛會藏在我們的骨頭裡,等到年紀大了、骨質流失時,還會被釋放出來,重新傷害身體。

這些重金屬可怕的,不只是會累積,更因為我們幾乎沒辦法排掉它。進了身體,就會在那裡悄悄做破壞,影響腦、腎、免疫,甚至影響下一代。研究早就證實,長期暴露重金屬,和腦部退化、心血管疾病、癌症、免疫失衡等慢性病脫不了關係。

環境污染,已經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每個人日常的健康問題。而這件事,並不是遙遠未來才要煩惱,而是此時此刻,已經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實。

我們的身體,其實每天都在默默「扛毒」

人體內的解毒能力、抗氧化力,並不見得能應付這些長期而微量的污染威脅。重金屬進了身體,首先受傷的,往往是粒線體,這個細胞發電廠一旦出問題,身體容易出現氧化壓力、細胞損傷,接著慢性發炎找上門。而慢性發炎,正是各種疾病的溫床,從神經退化、心血管病,到腸胃問題、甚至情緒,都有關聯。

更現實的是,就算我們再小心吃喝,也很難百分之百避開這些污染。這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問題,而是十年、二十年,悄悄在身體裡累積,終於有一天,換來不健康的結果。

益生菌不是萬靈丹,但或許提供多一層的保護

這幾年大家都知道腸道健康很重要,但其實腸道菌也和我們對抗污染有關。最近有研究發現,有些特定的乳酸菌,像是德氏乳桿菌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NBM-04-10-001 和植物乳桿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BM-01-07-003,可以幫助「抓住」腸道裡的鉛,把它從腸道排出去,減少進入血液的機會。

這些菌會在腸道表面形成一道天然防線,研究也發現它們能降低因重金屬引起的發炎反應,讓身體少一點負擔。它讓我們重新理解:健康從來不是靠一個神奇食物或一顆藥,而是生活中每個小選擇慢慢累積起來的。

健康的防線,其實從日常就能開始

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避免污染,但至少可以減少曝露。喝乾淨的水、少吃高風險食物、重視居家環境安全,這些看似小事,其實才是最紮實的守護。而從政策到生活,大家一起努力,才有機會為自己和孩子,留下一個更安全的未來。

現代健康的威脅,不只是高糖、高油、高鹽,而是這些日積月累,卻難以察覺的污染。而醫學的責任,也不該只是等人生病了才去搶救,而是幫助大家,從每天的選擇裡,慢慢累積出更健康的未來。

參考文獻
Impact of heavy metal toxicity on the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8969725014263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opolysaccharide-Producing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Biosorbing Lead (II), Attaching to Caco-2 Cells, and Provoking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s.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202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2028X23067789

「餓死癌細胞?」- 低醣雖能抑制癌細胞生長,但也可能激起它更強的求生意志,反而促成癌症轉移病人可能會想說:「我現在開始吃低醣,飯少吃,甜的都戒了,這樣可以餓死癌細胞吧?」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全錯。因為確實,低醣環境、缺乏葡萄糖,是能夠限制...
20/07/2025

「餓死癌細胞?」- 低醣雖能抑制癌細胞生長,但也可能激起它更強的求生意志,反而促成癌症轉移

病人可能會想說:「我現在開始吃低醣,飯少吃,甜的都戒了,這樣可以餓死癌細胞吧?」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全錯。因為確實,低醣環境、缺乏葡萄糖,是能夠限制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但是,癌細胞也是活著的生命體。當遇到艱困環境時,它一樣會啟動求生意志,開始找出路。正因為如此,這篇2025年發表在《Cell》的研究特別重要,它提醒我們 - 雖然低醣能讓癌細胞變慢,但同時也可能逼它另尋出路,選擇轉移,換個地方繼續生存。

癌細胞也會求生,低醣可能逼它改變陣地

這份研究指出,當癌細胞缺糖,它們會因為內質網壓力,活化HRD1蛋白,將TRAIL蛋白包進外泌體裡,悄悄送往肺部。這些外泌體會改變肺部的免疫環境,讓巨噬細胞變成對癌細胞更友善的樣貌(PVR+巨噬細胞),並讓原本應該對抗癌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漸漸疲累、失去戰力。

在這樣的狀況下,癌細胞反而更容易把肺當成下一個落腳點,造成轉移。
所以,低醣確實可以讓癌細胞受挫,但同時也可能逼它改變陣地,跑去別的地方悄悄準備下一步。

血液裡的蛛絲馬跡,外泌體TRAIL是新指標

研究更發現,血液中的外泌體TRAIL濃度,未來很可能成為術後是否容易肺轉移的關鍵預測指標。TRAIL愈高,肺轉移風險愈高,甚至比甲胎蛋白(AFP)或腫瘤大小更早一步預警,這讓我們能更早提防,守住健康。

不是不能低醣,而是要有配套

這也提醒我們,飲食策略不是單靠「少吃糖」就萬事OK。沒有配套,低醣環境容易刺激癌細胞想盡辦法找其他活路,甚至透過轉移求生。這篇研究更指出,如果搭配阻斷TIGIT這個訊號通路,能有效防止癌細胞在肺部鋪路,進一步降低轉移風險。

TIGIT這個訊號通路,代表什麼?癌細胞利用這條路偷走免疫力

TIGIT是一條讓免疫細胞「踩剎車」的訊號通路,當它被啟動時,原本應該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就會變得疲憊、沒力。癌細胞很聰明,懂得利用這條路徑讓自己逃過追殺,甚至準備好轉移到其他器官。研究發現,透過藥物阻斷TIGIT訊號通路,能重新喚醒免疫細胞的戰力,讓它們不再「休眠」,有效降低癌細胞轉移的機會。這也成為近年癌症治療中,一個越來越被重視的新方向。

如果真的想透過飲食來幫助抗癌,記得不能只靠餓,而是要搭配完善的免疫支持,才能真正保護自己。

真正改變健康的,不是限制,而是把身體養好

這研究帶給我們最大的提醒,不是「不能低醣」,而是「不要只靠低醣」。真正要守住健康,靠的不是單一飲食,而是全方位的日常累積。

飲食要均衡,蛋白質要夠,好的油脂、好的纖維不能少。規律運動、睡眠充足、情緒穩定,這些才是支撐免疫系統每天保持戰力的關鍵。當然,搭配專業醫療,該做的治療、該追蹤的檢查,絕對不能忽略。

真正的抗癌,不是讓自己活得痛苦,而是讓自己活得穩健、有底氣,讓免疫力穩如磐石,癌細胞自然沒有可趁之機。

參考資料
Glucose restriction shapes pre-metastatic innate immune landscapes in the lung through exosomal TRAIL. Cell. 2025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728-7

為什麼會感到「睡意」?其實是疲憊的粒線體發出的求救訊號我們是不是常有這種感覺?事情明明還沒做完,但就是越來越想睡,腦袋昏昏沉沉,眼睛怎麼樣都睜不開。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意志力不夠;也有人說,可能是壓力太大了。但這些說法,其實都沒有真正說到重點...
19/07/2025

為什麼會感到「睡意」?其實是疲憊的粒線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我們是不是常有這種感覺?事情明明還沒做完,但就是越來越想睡,腦袋昏昏沉沉,眼睛怎麼樣都睜不開。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意志力不夠;也有人說,可能是壓力太大了。但這些說法,其實都沒有真正說到重點。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睡意」?背後的原因,其實很單純,也很生理:因為我們的身體,真的累了。而這個「累」,不是心理層面的情緒或壓力,而是藏在我們細胞裡,那些日以繼夜幫我們發電的小工廠 - 粒線體(mitochondria),早就撐不住了。

這些從我們高中生物課就聽過無數次的「能量工廠」,其實才是真正掌握著我們一天當中,該醒、該睡的節奏。2025年發表在《Nature》的一篇研究,從果蠅大腦裡找到了答案:原來,我們所謂的「睡眠壓力」,其實就是細胞裡的粒線體,在發生「能量塞車」。

熬夜,其實是在偷偷讓細胞造成「能量過載」累積「電子負債」

很多人熬夜,總以為只是精神累,或者以為只要隔天補眠就好,但事實上,熬夜其實正在讓我們身體裡的小細胞悄悄累積一種叫做「電子債」的東西。聽起來很抽象,但這其實是很真實的生理現象。

我們大腦裡有一群神經元,專門負責掌管睡眠,名字叫做背側扇形體神經元(dorsal fan-shaped body neurons, dFBNs),裡面藏著大量負責幫我們「發電」的粒線體。當我們硬撐著不睡,這些粒線體就會開始出現狀況。

研究團隊用單細胞轉錄體去比對熬夜和正常睡眠時這些細胞的變化,發現這些神經元只要一被剝奪睡眠,就會開始瘋狂打開和能量代謝有關的基因開關。為什麼?因為它們正在超時工作。

細胞清醒著,但用不掉的能量越堆越多,ATP卡在裡頭,電子流不出去,粒線體只好自己苦吞下這些多餘電子,結果這些電子開始「漏電」,變成自由基,引發一連串壓力反應,甚至開始傷害細胞本身。

這時候,粒線體不得不自保,開始碎裂,數量增加,啟動自噬,甚至和內質網的接觸變多。這些求救行為,只有等我們好好睡一覺後,才會慢慢回到正常狀態。這也是為什麼,熬夜過後,怎麼睡還是覺得累,因為細胞裡那些事情,還沒處理完。

睡覺,其實是身體為了修復能量失衡而設計的「停損機制」

研究更發現,熬夜後這些神經元裡的ATP濃度反而比睡飽時還要高。為什麼?不是消耗太多,而是根本用不到。電力塞在裡面,出不去。這些神經元只好壓著不放電,電位卡在那裡,電子也卡住,結果自由基越來越多,氧化壓力越來越重。這,就是為什麼熬夜過後,您會覺得腦袋一片沉重,身體怎麼樣都提不起勁。

更有趣的是,研究者後來用基因技術,幫這些細胞加上AOX(alternative oxidase),把多餘電子消掉,或者用UCP(uncoupling protein)去解耦代謝,結果發現,果蠅的睡眠需求立刻下降。反過來,強迫粒線體硬生生產生更多ATP,即使沒累,也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因為細胞受不了。

這些都在提醒我們:睡意,其實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細胞在說:「能量太滿,我受不了了。」
睡眠,從來就不只是讓神經休息,而是幫細胞重新調整電子流,修補代謝失衡。

為什麼規律生活和運動,能幫助我們睡得更好?答案就在這裡。

這些科學發現背後,其實藏著很實際的生活智慧。熬夜、日夜顛倒、久坐不動、缺乏運動,都會讓粒線體更容易堆積多餘能量,沒辦法有效代謝掉,結果晚上就睡不安穩、睡不深,睡眠開關卡卡的打不開。

白天多動一點,不只是讓身體變健康,而是幫助這些粒線體把能量用掉、呼吸鏈維持暢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研究都指出,白天活動量高的人,晚上睡得特別香特別沉。

吃也很重要。飲食裡多一些幫助抗氧化的營養,像是深綠色蔬菜、多酚、維生素C、E,不只對心血管有幫助,對大腦裡的粒線體修復也一樣重要。細胞壓力小一點,晚上自然比較容易進入深度睡眠。

睡不好,不只是心理問題,很可能是「粒線體真的累壞了」

這篇研究其實也幫我們釐清,很多慢性疲勞、長期睡眠障礙,甚至老化、神經退化的背後,很可能藏著粒線體修復不良。未來不只靠安眠藥,還有可能透過營養、運動,甚至是幫粒線體放鬆解壓的光療,來幫助這些人改善睡眠與健康。

所以我們真的要重新看待「睡不好」這件事。不是單純壓力大、也不是您不夠堅強,而是您的身體,正在用睡意這個訊號告訴您:「我需要幫忙,該休息了。」

尊重身體的生理節奏,讓修復循環自然進行,這才是現代人該學會的健康真理。睡眠從來不是奢侈,而是每天、每一顆細胞都在等的「基本保養」。
該累的時候,就該好好睡。不是因為偷懶脆弱,而是因為懂得愛惜自己。

參考文獻:
"Mitochondrial origins of the pressure to sleep." Nature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261-y

玉米糖漿 – 研究證實讓血糖忽高忽低、悄悄點燃身體發炎反應的添加物最近新聞在討論可樂中玉米糖漿這個話題,很多人這才驚覺:原來這東西早就悄悄滲透進我們每天的生活裡。其實,我們的日常早已被這個「甜甜的陷阱」包圍得密不透風了。不只是手搖飲、便利商...
18/07/2025

玉米糖漿 – 研究證實讓血糖忽高忽低、悄悄點燃身體發炎反應的添加物

最近新聞在討論可樂中玉米糖漿這個話題,很多人這才驚覺:原來這東西早就悄悄滲透進我們每天的生活裡。其實,我們的日常早已被這個「甜甜的陷阱」包圍得密不透風了。

不只是手搖飲、便利商店的瓶裝飲料,連下午那一塊蛋糕、早餐的燕麥棒、優格、沙拉醬裡,往往都藏著一個甜得很可怕的成分 : 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HFCS)。這可不是天然水果裡的果糖,而是一種特別容易讓血糖忽高忽低,更容易在身體裡引起慢性發炎的糖。

很多人總以為,吃點糖、喝點飲料,了不起也就是胖一點、血糖高一點,沒什麼大不了。但我在臨床看到的現實是:這些日常甜食背後,藏著一個長期破壞健康、慢慢偷走身體穩定性的隱形機制。而這個兇手,正是這些讓血糖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忽上忽下的糖分。

讓血糖忽高忽低的糖,正在慢慢掏空我們的健康

高果糖玉米糖漿最大的問題,不只是甜。它進入身體後,血糖會一下子衝高,胰島素被迫急忙出動,隨之而來的卻是血糖又突然掉下來,這種反覆上上下下,讓身體長期處在一個「不穩定、發炎、疲憊」的狀態。

很多人明明還年輕,卻越來越常抱怨:容易累、記性差、精神不好、反應變慢、甚至情緒不穩、容易焦躁。這些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症狀,背後很可能就是長期這種血糖忽高忽低,讓身體慢性發炎,慢慢改變了身體代謝的結果。

根據《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研究,長期攝取這類糖,即使體重不見得變胖、腰圍不見得增加,但身體裡的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卻確實上升了。這代表什麼?代表身體正在悄悄發炎,而這種慢性發炎,就是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起點。

不只是身體,連腦袋都逃不過這場「血糖過山車」的傷害

大腦同樣怕這種忽高忽低的血糖。特別是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對於血糖變化非常敏感。《Nutrients》期刊2024年的研究指出,吃太多這種糖,不只會讓人更容易健忘、專注力下降,甚至還會提高失智的風險。

有人會說:「糖不是吃了讓人比較有精神嗎?」沒錯,短暫的提神效應是存在的,但長期下來,卻讓我們的大腦越來越依賴糖,習慣靠外力撐住精神,反而讓專注、反應、情緒都越來越容易失控。

這些食物中,可能加了著讓血糖亂飆的「玉米糖漿」

這些會讓血糖忽高忽低的糖,可能就藏在我們日常中太多地方。
手搖飲、汽水、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能量飲料
餅乾、蛋糕、冰淇淋、巧克力、糖果、果凍、布丁
番茄醬、沙拉醬、燒烤醬、蜂蜜芥末醬等醬料
早餐穀片、燕麥棒、能量棒、甜麵包
加工水果、蜜餞、罐頭水果
甚至許多標榜「低脂」或「健康」的食品,也常偷加高果糖玉米糖漿。

所以買東西時,成分表不妨注意看:「高果糖玉米糖漿」、「Corn Syrup」、「Fructose-Glucose Syrup」、「HFCS-55」這些,都是它的化身。

不是一口的問題,是每天都在累積的後果

很多人會說:「一天一杯飲料而已,能有多嚴重?」但問題從來不是今天這一杯,而是年復一年,讓身體、讓大腦習慣了這種血糖震盪。研究早就證實,吃得越多、喝得越多,失智、記憶力衰退、代謝失調的風險就越高。

反而,水果裡的天然糖,因為有纖維、有營養,一口一口慢慢吃,血糖釋放穩定,反而能保護我們的大腦。簡單說,一杯含糖飲偷走你的清醒,一顆蘋果才是真正的養腦食物。

少一點「血糖震盪」,多一點穩定的健康

想讓大腦靈光、身體穩定,不用等到身體出問題才來後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從生活裡慢慢拿掉這些讓血糖亂飆的糖。每少喝一杯含糖飲料,每少吃一口加工食品,就是在替自己存下更好的代謝、更好的腦袋、更清醒的未來。

參考文獻
The effect of high-fructose corn syrup vs. sucrose on anthropometric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Nutrition. 2022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nutrition/articles/10.3389/fnut.2022.1013310/full

The Impact of Free and Added Sugars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utrients, 2024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6/1/75

胃不舒服?其實兇手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從慢性發炎到胃癌,原來一切早有跡可循根據2025年《Nature Medicine》發表的研究有個令人吃驚的數字 : 全球預估在 2008-2017 年出生的年輕人當中,一生之中將有 1560 萬人 罹...
17/07/2025

胃不舒服?其實兇手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從慢性發炎到胃癌,原來一切早有跡可循

根據2025年《Nature Medicine》發表的研究有個令人吃驚的數字 : 全球預估在 2008-2017 年出生的年輕人當中,一生之中將有 1560 萬人 罹患胃癌,其中 76% 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未來胃癌的個案有 2/3 集中在亞洲,但非高盛行率國家(如非洲)也因為人口結構改變,未來胃癌人數恐增加六倍。這份研究再次提醒我們,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是全世界都應該重視的公共衛生戰略。尤其針對年輕族群,推行「檢查與根除」計畫,將是改變未來癌症地圖的關鍵。

從醫師的角度來看,這隻細菌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影響,遠遠超乎您的想像。它不只讓我們胃痛、胃脹,更可能一步步把我們推向胃癌。聽起來很可怕吧?但這背後的原理,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單純。

慢性發炎,從來不是「小事」

我們的身體,其實很聰明。當有細菌入侵,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防禦機制,這也是所謂的「發炎反應」。但如果這場戰爭沒完沒了,反覆打、反覆修復,身體的細胞就會開始失控,甚至走上癌變這條路。

幽門螺旋桿菌的CagA蛋白,會悄悄開啟名為 NF-κB 的發炎開關,讓您的胃一直處在「慢火慢燉」的發炎狀態。長期下來,這些慢性發炎不只讓胃細胞受傷,更會讓本來該幫我們抑制癌症的基因沉睡,像是細胞裡的守門人倒下了,壞事也就開始發生。

癌症不是突然來的,是一點一滴累積的結果

我們的細胞就像工廠,該停的時候停、該修的時候修,彼此分工合作。但當幽門桿菌進來,這些工廠的規矩開始被打亂。它會影響細胞內關鍵的路徑,像是 Wnt/β-catenin,本來是負責細胞生長、分化的好幫手,卻被幽門桿菌操控,變成失控的「癌幹細胞製造機」。

另一條 PI3K/AKT/mTOR 路徑,原本是細胞的防護罩,卻被幽門桿菌反過來利用,讓細胞變得不怕死、不怕老,更容易轉移擴散。而本來該幫忙控制細胞增生的 Hippo-YAP 路徑,也會被它關掉,讓癌細胞一路衝刺。
這些路徑交錯在一起,變成一場難以收拾的癌變連鎖反應。

DNA受損,才是真正的無聲殺手

慢性發炎不只是讓細胞失控,更可怕的是讓 DNA 這本「生命使用說明書」不斷受損。幽門螺旋桿菌會誘發大量活性氧,破壞 DNA、產生突變,尤其是關鍵的 p53 抑癌基因,被破壞之後,細胞再也沒有剎車。

久而久之,這些小傷口累積成大漏洞,細胞修不回來,癌症也就在這個時候悄悄成形。

胃黏膜的屏障崩壞,是癌細胞擴散的第一步

我們的胃黏膜原本有一層緊密的保護網,靠著像 ZO-1 這些蛋白把細胞拉得緊緊的。幽門螺旋桿菌卻會偷偷鬆動這些鎖鏈,讓細胞間出現破洞。這些漏洞讓癌細胞更容易擴散、轉移,甚至成為癌症惡化的起點。

幽門桿菌哪邊來的?如何遠離它?從生活習慣開始

如果我們希望不要走到這一步,答案其實很簡單,但需要從日常做起。
飲食衛生真的很重要。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口口傳染或污染的食物、水源傳播。共餐時記得使用公筷母匙,別共用筷子、杯子或牙刷。外食時避免生食來路不明的食材,飲水選擇煮沸或瓶裝水,這些都能減少風險。

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若家人有感染記錄,其他成員最好也安排檢查,因為這不是一人問題,而是家庭裡互相影響的健康。

提升免疫力,從生活基本功做起。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這些看似老生常談,卻是真正幫助身體對抗感染的底氣。

定期檢查,別等症狀出現才行動。如果家中有人有胃癌病史、自己曾有胃潰瘍、或長期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主動安排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吹氣測試、糞便檢查、胃鏡) 是一個負責任的選擇。一旦感染,透過抗生素與胃藥搭配的「根除療法」,多數人都能成功治癒。

我們可以改變,從現在開始就不嫌晚

「慢性發炎,是癌症最好的溫床。」
如果我們能提早解除這顆隱形炸彈,未來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畢竟,癌症不是命中注定,而是選擇的結果。

參考資料
The inters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gastric cancer: signaling pathway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25)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cellular-and-infection-microbiology/articles/10.3389/fcimb.2025.1601501/full

Global lifetime estimates of expected and preventable gastric cancers across 185 countries, Nature Medicine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93-6

《Nature》揭露:腸道菌多樣性,是強大免疫的基礎,打敗癌症的隱形關鍵如果您總是認為打敗癌症靠的是藥物多強、療程多新,那麼2025發表在《Nature》的研究,可能會讓您眼睛一亮。真正的關鍵,不只是藥,而是藏在您身體裡、每天跟著您吃飯、消...
16/07/2025

《Nature》揭露:腸道菌多樣性,是強大免疫的基礎,打敗癌症的隱形關鍵

如果您總是認為打敗癌症靠的是藥物多強、療程多新,那麼2025發表在《Nature》的研究,可能會讓您眼睛一亮。真正的關鍵,不只是藥,而是藏在您身體裡、每天跟著您吃飯、消化、睡覺的「腸道菌」。

這篇研究再次證明一件事:那些腸道菌多樣性高、好菌多的人,免疫反應更完整,治療癌症的效果也更好。

我們的免疫力,需要靠腸道菌幫忙

很多人聽到「腸道菌」還停留在「幫助排便」「吃益生菌就好」的階段。但事實上,腸道菌早就不只是消化的幫手,它們其實是免疫系統的訓練場,更是健康的幕後指揮官。

這篇來自日本國家癌症中心的研究,就從癌症病人的糞便中找到關鍵答案。他們發現,腸道菌多樣性越高的病人,身體的免疫反應越強,CD8+ T細胞(負責對付癌細胞的主力)越活躍,對免疫治療反應也更好,甚至連整體的存活期都顯著拉長。

相反地,如果腸道裡菌種單一、壞菌多,免疫系統就像少了導航的軍隊,該打仗的時候沒出現,治療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好菌YB328,點燃免疫引擎的關鍵角色

在研究中,科學家從反應良好的病人腸道裡,找出一支新菌,名字有點長,叫做穆氏人腸微菌(Hominenteromicrobium mulieris, YB328)。這支好菌的功能非常特別,它能刺激腸道裡的 CD103+CD11b− 樹突細胞成熟,再讓它們跑到腫瘤現場,把訊息傳給免疫主力CD8+ T細胞,讓這些細胞不再「裝死」,而是起來對抗癌細胞。

研究中不只證明穆氏人腸微菌能啟動這條免疫通道,還發現當腸道裡的這支菌越多,治療反應越顯著。這不只是理論上的推測,研究數據更讓人心服口服。科學家把癌症病人按照腸道裡這支好菌的多寡分組,發現有這支菌的人,治療效果幾乎是沒有的人三倍以上。

如果換成老鼠做實驗,效果更是一眼就看得出來。腸道裡有這菌的小鼠,配合PD-1免疫治療,腫瘤縮得快、免疫細胞反應強,像IFN-γ這種抗癌訊號大幅提升,連腫瘤裡的CD8+ T細胞數量都增加許多。反之,沒有這支菌,或者腸道裡被壞菌(像P. vulgatus)占據的小鼠,不僅腫瘤控制不住,免疫反應也整個「發不動」。

這等於讓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可能:不是免疫療法無效,而是您腸道裡缺了一個啟動鍵。

多樣性,是腸道的底氣,也是免疫的保證

這篇研究也很清楚地指出,腸道菌「多樣性」的重要性。簡單來說,菌種越多樣、越豐富,整體腸道生態越穩定,免疫力也越強。
而且這個多樣性,不只是實驗室數據,而是真實影響病人「治療反應」「免疫細胞表現」「生存期」的關鍵指標。

這就像是打仗時的兵種配置,如果腸道裡只有單一部隊,敵人換了招,防線就被突破。但如果是多元兵力、互相支援,整體戰力自然更完整。

我們能從生活裡做的,是從今天吃的第一口開始

目前這穆氏人腸微菌還買不到的,但是要讓腸道菌多樣起來,也不是單靠一瓶益生菌就行,而是日復一日的飲食習慣。

膳食纖維,是好菌最愛的養分,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都是天然的益菌肥料。
過多精緻糖、油炸食物、加工食品,則是壞菌的溫床。

而睡得好、心情穩、作息規律,也都能幫助腸道菌維持多樣與平衡。這些看似小事的習慣,正在一點一滴地改變您的免疫力,甚至影響未來對癌症的應對能力。

讓好菌變多,是讓免疫不迷路的開始 ; 癌症治療的轉機,從一個多樣的腸道開始

我們都希望身體強壯、免疫好、遠離疾病。這篇研究給了我們一個簡單卻強大的訊息:
不單是更強的藥,同時需要多且好的腸道菌,才讓免疫更有方向。

所以,與其擔心下一次健檢報告的紅字,不如從今天開始,為腸道種下多樣化的健康菌群。這不只是為了現在的健康,也是為了未來的治療留一扇窗。

參考資料
Microbiota-driven antitumour immunity mediated by dendritic cell migration,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249-8

科學證實:吃飯時間要和生理時鐘同步,吃得太晚,身體代謝差我們都習慣把注意力放在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卻很少人注意到,其實吃飯的時間點,也是影響身體代謝與健康的重要關鍵。2025年一篇期刊《eBioMedicine》的研究,再次證實了這個被忽略...
15/07/2025

科學證實:吃飯時間要和生理時鐘同步,吃得太晚,身體代謝差

我們都習慣把注意力放在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卻很少人注意到,其實吃飯的時間點,也是影響身體代謝與健康的重要關鍵。2025年一篇期刊《eBioMedicine》的研究,再次證實了這個被忽略的事實 - 吃得太晚,身體真的代謝得更差。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我沒吃很多,為什麼血糖還是不好?體重還是悄悄上升?」其實,答案常常藏在我們平常不太注意的細節裡:吃飯時間,和我們的生理時鐘是不是對得上。

身體有它的作息,晚餐吃錯時間,傷的不是胃,是胰島素

這篇來自德國的雙胞胎研究,仔細分析了 92 位雙胞胎的飲食習慣與身體代謝,結果發現,那些習慣把一天主要的熱量拖到比較晚才吃完的人,不只是體重比較容易增加,連胰島素的敏感度都變差,血糖穩定度也比較糟糕。

他們特別用一個指標叫做「卡路里攝取中點」(caloric midpoint, 簡稱 CCM),就是指一天之中,吃到一半熱量時,對應的時間。越晚達到這個時間,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就越差。

換句話說,晚餐越晚吃,或把一天大部分熱量集中到晚上,身體根本還沒準備好,就被硬塞了一堆卡路里。這時候身體的「代謝時鐘」已經開始關燈準備休息了,怎麼可能處理得好?

不是吃了多少,是吃得多晚

如果過去我們都太在意「吃什麼」「吃多少」,這篇研究提醒我們,「什麼時候吃」,其實更重要。

尤其對那些晚睡、晚起的人來說,這條路更危險。研究也發現,睡得晚的人,習慣吃得晚,這樣的循環一旦固定,代謝狀況會越來越差,連腰圍、體脂都不知不覺悄悄上升。

不是說所有人都要逼自己 6 點準時吃飯,而是提醒自己:能不能把主要的熱量往白天挪一點,順著我們自己的生理時鐘,而不是硬要拖到深夜才吃飽?這個概念在國際間叫做「時間營養學」(chrononutrition),簡單說就是,吃飯也要顧時間表。

我們的飲食習慣,其實被「天生設定」了一半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份研究還發現,進食時間也跟基因有關。
單卵雙胞胎的吃飯時間、用餐次數,甚至是第一口、最後一口飯的時間,彼此超級相似。這代表,這些習慣有一半以上,可能是「寫在基因裡的天性」。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人明明知道晚吃不好,還是很難改變。因為這不只是生活習慣,背後藏著天生的身體節奏。
但這不代表改不了,知道了這件事,反而更應該有耐心,也更要懂得用方法慢慢調回來,而不是一直責怪自己意志力不夠。

健康不是靠卡路里表,是看懂自己的生理節奏

這篇研究想告訴我們一件事:健康,不只是從減糖,更要從找回自己的節奏開始。
與其每天焦慮地算熱量,不如先問問自己:「我有沒有順著自己的節奏吃飯?」「我的身體現在真的需要能量,還是只是習慣在這個時間吃東西?」
如果我們連這個都搞錯了,吃再少都沒有用。

吃飯,不只是為了活著,更是與自己身體的和解。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
也許您聽過這句話:「時間不是敵人,而是健康的助力。」這句話,真的值得我們反覆咀嚼。

參考資料:
Later eating timing in relation to an individual internal clock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affected by genetic factors. eBioMedicine. 2025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biom/article/PIIS2352-3964(25)00181-1/fulltext?rss=yes

肺結節、毛玻璃結節到底是什麼?對健康有什麼影響?現在越來越多人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報告上常常會寫著:「肺結節」、「毛玻璃結節(Ground-glass nodule, GGN)」、「輕微纖維化」等等的名詞。這些名詞對大多數人來說既陌生又抽...
14/07/2025

肺結節、毛玻璃結節到底是什麼?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現在越來越多人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報告上常常會寫著:「肺結節」、「毛玻璃結節(Ground-glass nodule, GGN)」、「輕微纖維化」等等的名詞。

這些名詞對大多數人來說既陌生又抽象,結果很多人看到報告後,心裡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就是:「這是什麼 ? 是不是癌症的前兆?」

這些影像變化背後代表什麼?是自然老化?是發炎痕跡?還是早期癌症?
這些細節,很多人其實從沒真正去了解,但一旦報告上出現了這些名詞,心裡自然就慌了。
也正因如此,搞懂這些名詞背後的本質和意義,減少誤解,才是真正讓自己安心的關鍵。

肺結節,與毛玻璃結節的關係

或許我們先把基本觀念釐清一下,什麼是肺結節(Lung Nodule)?
肺結節其實就是肺部影像檢查裡看到的一顆小白點、小陰影,醫學定義是直徑小於3公分的局部陰影,超過3公分才叫腫塊(Mass)。這些小陰影有時像一朵無害的小雲,但也可能藏著風險。

而毛玻璃結節(Ground-glass Nodule, GGN),只是「肺結節」這個大分類裡的其中一種。它之所以叫這名字,是因為在影像上呈現一層朦朧、半透明的感覺,就像玻璃被磨砂過一般,沒有那麼明顯、那麼「實」。

所以簡單說,肺結節是大範圍的名詞,而毛玻璃結節是其中比較需要高度警覺的類型。尤其是當毛玻璃裡慢慢出現「實質成分」(Solid Component),這通常意味著惡性的風險正在升高。

九成肺結節是良性的,但那一成不能靠運氣

其實,大約九成的肺結節最後被證實是良性的,這點大家可以先放一顆心。
十個人裡,九個人最後都能平安帶著這塊影子過一輩子,沒事。
這些良性的結節從哪裡來?原因很多,跟生活、環境、甚至年齡有關。

第一種,過去感染留下的痕跡。
像結核、黴菌感染、甚至以前一場普通肺炎,都可能在肺裡留下小小的纖維化、鈣化,這些影像上會呈現小白點一樣的陰影。它們大多不會變大、不會消失,就像一個舊傷疤。

第二種,慢性發炎或環境因素。
長期接觸空污、吸入粉塵、二手菸,或是本身有氣喘、慢性支氣管炎,肺部長期修復的過程中,也會形成這種小陰影,看起來像結節,但其實多半是無害的。

第三種,良性腫瘤。
像是肺腺瘤(Hamartoma),這種良性瘤很常見,影像上甚至還會看到裡面有脂肪或鈣化,幾乎不會變成癌,也很少需要處理。

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那不到一成的結節,裡面藏著早期肺癌的前兆。
尤其是我們今天談的主角:「毛玻璃結節」。這類看起來薄薄霧霧的影子,近年研究已經非常清楚,它們有不少是肺腺癌的早期型態。剛開始可能靜靜不動,但隨著時間,可能慢慢變大、變實,甚至轉變成惡性。

特別是如果毛玻璃裡開始出現實質成分,那就是肺癌風險上升的重要訊號,這時候絕對不能再心存僥倖。

所以雖然九成以上結節最後都沒事,但我們必須用認真的態度,去守住那不到一成的風險。醫學上的追蹤,不是為了增加恐懼,而是為了早一點分清楚,哪些可以安心,哪些需要行動。

年紀、吸菸、影像…其實早在幫身體記帳

最近有篇系統性回顧研究(Clinics, 2025),分析了2059位病人、14篇研究,幫我們把毛玻璃結節的風險因素講得很清楚:
年紀越大,肺裡這塊影子越容易長大、變壞。
有抽過菸的,不論多久以前,風險都大幅增加。

而女性朋友也別掉以輕心,研究指出,女性雖然比較容易被發現有毛玻璃結節,但惡化機率稍微低一些,這不代表可以掉以輕心。穩定追蹤,才是真正讓自己安心的方式。

影像報告裡的字,其實都在提醒未來風險

報告可能會出現這些關鍵字:「大於8mm」、「毛刺狀」、「空氣支氣管狀」、「分葉狀」、「含實質成分」…

這些不是醫師為了嚇人而寫,而是科學告訴我們的風險指標。尤其是「實質成分」這件事,研究顯示風險可以高達原本的13.77倍。這就像一顆藏在肺裡的地雷,不知道什麼時候引爆,但既然知道它存在,就絕對不能當作沒看到。

健康不是靠運氣,而是日常選擇的結果

健康沒什麼玄妙,就是每天的選擇,日積月累的結果。
吸不吸菸、吃不吃健康、動不動起來、檢查有沒有做,這些點點滴滴,其實早就默默在影響肺裡那塊影子的命運。

這份研究提醒我們,50歲以上,特別是抽過菸的朋友,一定要把「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列入您的健康計畫裡。肺癌不像其他病,等到有症狀時,常常已經太晚了。毛玻璃結節,就是科學給我們提早防範的機會。

改變的,其實不只是影像,而是生活態度

肺裡這塊毛玻璃,其實像一面鏡子,反映我們過去怎麼生活,也提醒我們,未來該怎麼活。
不是每個結節都一定會變癌,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它有這個機會。

戒菸、定期篩檢、穩定追蹤、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小事,其實就是離健康最近的那條路。

參考資料
Risk factors for the growth of ground-glass nodules in the lung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s,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07593225000936?via%3Dihub

人體的節奏,是從「光」開始的 有些人日夜顛倒之後,開始覺得身體不對勁,精神越來越差,怎麼睡都睡不飽,心情莫名煩躁,甚至連食慾、代謝也開始亂掉。說不上是哪裡生病,但就是一種「身體混亂感,奇怪的不舒服」,好像身體少了一把穩定的節奏指揮棒。其實,...
13/07/2025

人體的節奏,是從「光」開始的

有些人日夜顛倒之後,開始覺得身體不對勁,精神越來越差,怎麼睡都睡不飽,心情莫名煩躁,甚至連食慾、代謝也開始亂掉。說不上是哪裡生病,但就是一種「身體混亂感,奇怪的不舒服」,好像身體少了一把穩定的節奏指揮棒。
其實,這一切的答案,從「光」開始說起。

光,是人體每天重新對時的開關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台24小時運轉的機器,內建了一個生理節奏。這個節奏,不是跟著鬧鐘走,而是跟著「光」走。每一天,清晨的光線透過眼睛,傳訊息到大腦的視交叉上核,這裡是人體的總司令,會把「現在是白天,該醒了」的訊息,發送到全身各個器官。

白天,光線告訴我們該活動,到了晚上,當光線慢慢減少,松果體就開始分泌褪黑激素。這個荷爾蒙不只幫助我們入睡,更負責調節身體修復、免疫力,甚至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白天太亮,晚上不夠黑,這個循環一旦亂了,身體的修補系統也跟著出問題。

癌細胞,比我們更懂光與暗的差別

很多人以為癌症是基因不好、飲食不當,但科學已經證實:當生理節律亂了,癌細胞反而更容易趁虛而入。研究整理指出,當我們作息混亂,原本負責管理細胞分裂、DNA修補的時鐘基因(PER1、PER2、BMAL1、CRY1等)會跟著失去節奏。這時候,癌細胞就像趁亂的小偷,快速擴張。

更可怕的是,節律混亂還會讓血管新生因子(VEGF)、缺氧誘導因子(HIF-1α)上升,這些物質會幫助腫瘤打造自己的微血管系統,快速取得氧氣與養分,加速成長、轉移。換句話說,身體分不清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癌細胞卻比我們更懂怎麼利用這個漏洞。

每天早上的那道光,是身體的節奏開關

所以,從日常開始,別小看早上那道陽光。
起床後半小時內去陽台走走,讓陽光曬到眼睛(不必直視太陽),能幫助生理時鐘重新對準「白天模式」,晚上褪黑激素才會正常分泌,幫助我們入睡、修復。

晚上呢?睡前1-2小時,減少螢幕藍光、關掉強光,讓身體明白:「現在是該休息的時候了。」這些小動作,正在悄悄地幫助我們把節奏拉回正軌。

飲食也一樣要配合節律。晚餐別太晚,睡前三小時內吃完,才不會讓消化系統干擾修復。近年流行的限時進食(time-restricted eating),其實正是透過調節飲食時間,幫助身體找回節奏與代謝平衡。

輪班、夜班族,更要用光把自己救回來

輪班、夜班族最容易出現這種「身體混亂感,奇怪的不舒服」。白天昏、晚上醒,免疫系統、荷爾蒙、代謝全亂,研究也指出,這與癌症、心血管病、代謝異常風險大有關聯。如果改不了工作型態,更要有意識地「用光」來把自己救回來。

睡覺前,房間一定要夠暗,遮光窗簾不可少,這樣才能讓褪黑激素好好分泌。醒來後,不管是早上還是下午,第一件事就是接受足夠光線,或使用人工光照療法(light therapy),讓大腦知道「這是白天」,幫助身體重建節奏。

有些人會搭配小劑量褪黑激素,協助身體重新找回夜晚休息的節奏。不過補充前最好諮詢專業醫師,避免劑量錯誤,反而越補越亂。

光,是預防癌症的看不見的藥方

現代人談健康,總在意飲食、運動、戒菸,卻忽略了光與時間的力量。事實上,癌症、糖尿病、失智症,甚至肥胖,很多慢性病背後,藏的正是生理時鐘被打亂這件事,而一切,從錯誤的光開始。

早晨那道陽光,提醒的不只是時間,更在喚醒我們的細胞、內分泌、代謝。而夜晚的黑暗,才是真正讓身體啟動修復、排毒的開關。

別小看這些看不見的影響,光,才是真正讓我們恢復健康節奏的醫生。
睡得對、吃得對、曬得對,從光開始,從節律開始。這是我們給自己,最溫柔也最科學的禮物。

參考文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adian Rhythm and Cancer Dise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4
https://doi.org/10.3390/ijms25115846

Address

Tapei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17:00
Wednesday 08:00 - 17:00
Thursday 08:00 - 17: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精準預防醫學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精準預防醫學中心: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