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2025
住山上更健康 - 低氧、體重、運動強度的黃金三角,以及生活上如何應用
很多人的經驗:「每次上山都覺得整個人比較輕盈,晚上也睡得比較沉。」
這不只是心理作用。一篇紮實又全面的研究:由歐洲與美國多位專家合作,2025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2025 年的研究幫我們仔細分析了這個現象,居住在中度海拔,也就是一千到兩千五百公尺高的地方,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顯比平地低,甚至整體死亡率都較低。
而這些健康的祕密,就藏在「我們以為很普通」的生活裡。
少一點氧氣,多一點刺激 – 身體啟動了「低氧適應模式」
在中度海拔,空氣裡的氧氣比較少。對平地的我們來說,這種程度的低氧並不劇烈,但卻足以讓身體打開一套古老而智慧的生存模式。
這套模式的主角,就是低氧誘導因子(HIF)。
當氧氣下降,HIF 會啟動一連串調整,像是:
• 增加血紅素與血管新生,讓氧氣更容易運到需要的地方
• 調節能量代謝,把燃料切換成更省氧的模式
• 強化抗氧化與抗發炎路徑(例如核因子Nrf2)
這些調整不是讓身體變弱,而是讓身體變得更省力、更耐用。
我們在研究中一次又一次看到:中度海拔的環境,就像每日定時給身體一個「溫和版的低氧訓練」,剛剛好的刺激,讓心臟與血管保持在最佳狀態。
這不是療程,而是一種生活。
同樣的動作更費力 – 運動強度被「自然加碼」
很多人不知道,在一千五百到兩千五百公尺的高度,您平常的步行,其實比在平地更費力。
原因很簡單 – 含氧量降低的環境,會讓一樣的活動變得更吃力。
爬樓梯、散步、提菜,這些看似日常的小動作,在這裡都變成了輕度訓練。
我們每一次呼吸、每一步走路、每一段上坡,心跳都比平地快一些,肌肉也更努力一些。
這種「不知不覺的相對強度增加」,是中度海拔居民普遍比較健康的關鍵之一。
甚至在同等運動量下,女性的心血管獲益往往比男性更明顯,因為女性本來就對低氧與運動刺激有更高的「獲益敏感度」。
在這裡,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訓練。
體重的祕密 – 食慾下降與代謝提高的雙重影響
住山上的民眾,體重普遍比較輕,重度肥胖比例也明顯較低。
研究證據也很一致 – 中度海拔的居民,不論男女,平均體重都比平地居民低。
這背後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食慾。
低氧會降低胃饑餓素(Ghrelin),提高瘦體素(Leptin),讓人自然不太容易感到飢餓。
不是刻意節食,而是「身體本來就比較不想吃」。
第二個是代謝率。
在中度海拔,我們的靜息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會略微上升。
原因包括:交感神經上升、三碘甲狀腺素(T3)增加、粒線體氧氣使用效率改變等。
也就是說,人在這個高度,不動也會多燒一點脂肪。
在這種環境下,體重更容易維持,也更難累積脂肪。
身體更聰明,心臟更安全 – 中度海拔對心血管的深層影響
我們看到中度海拔的低氧不只影響體重,也調整了血管與心臟的工作方式。
包含:
• 血管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增加,讓血管更放鬆
• 血流調節更敏感,運動後能維持更好的肌肉灌流
• 心臟能量代謝更靈活,對低氧與壓力的耐受度提高
• 抗氧化能力加強,降低動脈老化速度
這些調整看似細微,但年復一年累積起來,就形成顯著的死亡率差異。
我們不是靠藥物,而是靠環境與生活,給了心血管系統一個「剛剛好的挑戰」。
但是,不能住山上怎麼辦?平地也能打造「模擬高地」的生活節奏
看到這裡,您可能會想:張醫師,我不住山上,這些好處離我太遠。
我想告訴您,這些好處並不需要搬家,只需要一點生活節奏的調整,就能讓身體體驗「高地式的健康」。
中度海拔的健康效益,其實是一種「環境即生活」的模式。
氧氣少一點
食慾低一點
走路累一點
代謝高一點
血管強一點
這些「一點一點」,加起來就變成「死亡率低很多」。
我建議您這樣做:
每天至少有一段走得「稍微喘、但還可以講話」的運動,像快走、爬樓梯或上坡。
飲食上,每週一到兩天刻意讓自己「吃得剛剛好」,接近七分飽即可。
週末可以安排短程爬山、健行,哪怕只是木柵、陽明山、奧萬大,讓身體體驗一下輕微低氧與地形負荷的刺激。
睡前提早半小時躺下,山上的人睡得多,身體修復也更完整。
這些小小的調整,就能幫助身體模擬住在中度海拔的狀態。這不是登山訓練,而是一種健康節奏。
身體是有智慧的,環境會引導它往健康靠近
這篇研究最打動我的地方,不只是數據,而是提醒我們:身體知道怎麼調整自己。
氧氣少一點
走路多一點
吃東西慢一點
睡眠早一點
我們的心臟、血管與腦,就會強一點
我們都以為健康需要靠很多「做更多」,但其實,有時只是「做得剛剛好」,甚至「減少一點點」,身體就會幫我們完成剩下的部分。
給身體一點點新的環境刺激,一點點節奏變化,讓它記得怎麼走回健康。
參考資料
Reduce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t moderate altitude: a putative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25
https://physoc.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3/JP29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