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25
"病疾的自然發展,本來就是會朝向惡化的可能性比較高!醫療人員能做的,就是儘快的阻止它惡化!"
許醫師也希望治病如1+1=2,這麼直觀簡單,但能控制的部份也就是僅於一天兩三包藥,期間個人飲食,是否接觸新病菌,身體免疫狀況,依個體各有不同,這就是"病程變化"。
病毒類更是無法估測,而規律服藥回診,才能精確的針對治療,達到治癒的最終目標。
經常聽到家屬說:「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
醫療人員心裡想:「人好好的,你幹嘛送來醫院?」
「人好好的,沒事幹嘛來醫院?」這樣反嗆回去,對醫病溝通,並沒有幫助,只是逞一時之快而已。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為何家屬會有這樣的想法?才能促進彼此的瞭解。
一般民眾在就醫時,會有「人好好的」這種感覺,主要是對於「疾病的自然進程」沒有概念。
「疾病的自然進程」: 疾病在沒有接受治療,或者即使已經接受治療後,仍然會沿著「常見的軌跡」進展、惡化。
例如:老人家的肺炎,一開始就像感冒的症狀,然後會喘、血氧會下降、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可能會進展到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甚至進展到死亡。
這是老年人肺炎的可能進程,我們醫療所做的事,就是攔截疾病的惡化: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把病人「拉回到」他住院前的狀況;差一點的,就是維持他在入院時的情況(持平),更差的,就有可能是病況持續惡化、甚至走向死亡。
每一次,醫療人員是不是都能夠把病人「往上拉」?那就不一定,有很多的變數,醫療人員只能盡最大的努力治療,試圖去攔截疾病的惡化。
但是,家屬所期待的,往往就是「人都送到醫院了,當然要改善,當然要變好,要不然,至少也得要持平啊!怎麼會”越醫越差”呢?你們”顯然”有問題!」
家屬很常會覺得,病人變差了,就是「醫療人員造成的」!
他們並不知道,「變差」是疾病本來就會發生的進展。
醫病之間,這樣的「認知落差」,是造成醫療糾紛很常見的原因。
家屬對治療的「期待落差」,當然會心生不滿。
這樣的「落差」,我們也不能全怪家屬,一般民眾本來就不會懂什麼「疾病自然進程」。
所以,醫療人員在「第一時間」,就要讓家屬知道,疾病的狀況、接下來可能惡化的進展,要讓家屬知道,病人的情況,並不是他們所認知的「好好的」、「小感冒而已」…。
這樣的說明,必須在「事先」,而不是在病況惡化之後,才跟家屬說「本來就會這樣」,「事後的說明」家屬一定會覺得醫療人員是在「狡辯」。
病人會被送到急診或加護病房,病疾的自然發展,本來就是會朝向惡化的可能性比較高!
醫療人員能做的,就是儘快的阻止它惡化!
一旦阻擋不了,病情當然就會依照它的自然進程惡化,甚至死亡。
所以,是「疾病本身讓病人死亡」,醫師只是無法在「懸崖邊」把病人再拉回來而已,並不是醫師刻意要害病人的。
這裡提供一個「醫療是攔截行為」的病情解說口訣STOP,方便醫師向病人與家屬解說病情,希望能夠拉近彼此認知的落差。
病情解說的四個步驟STOP:
Situation 目前病況
Treatment 治療計劃
Observation 觀察重點
Progression 可能進展
1.Situation目前病況
病人的根本疾病是什? 年紀大不大? 得了什麼疾病?如何得病?目前現況如何 ?
2.Treatment 治療計劃
我們採取什麼治療(抗生素、呼吸器、洗腎、升壓劑…)來試圖阻擋攔截疾病惡化。必須強調疾病本身就會惡化,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要阻擋病情變差,但是,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
3.Observation 觀察重點
未來幾天觀察的重點:升壓劑是否會用到最高量?氧氣是否用到100%?有沒有排尿?意識變化?
4.Progression 可能進展
病情可能的進展都要事先說明,不要等到發生了才說。
例如:胸痛病人可能會心率不整或猝死;腦中風要告知可能在第三或第四天會因腦水腫而惡化;急性腎衰竭可能需要洗腎、高血鉀會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喘的病人可能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等等。
「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
表示家屬對疾病自然進程的不瞭解,也是醫病對於疾病認知的落差,會造成家屬期待的落差。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一開始接手治療的時候,花一點時間說明,讓家屬知道,醫療所進行的是「攔截行為」;
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