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醫師 黃志偉

博士醫師 黃志偉 希望自己的專業與知識,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真正對生命的療癒或提升,不只是“知識的累積”,也不僅是“行動的推進”。它往往誕生在兩者之間~在那個我們願意誠實面對自己、不再假裝堅強的關鍵時刻。在「知道」與「做到」之間,存在著一個空間,那裡藏著我們的猶豫、脆弱與掙扎。當我們不再急於跨越或逃...
29/07/2025

真正對生命的療癒或提升,不只是“知識的累積”,也不僅是“行動的推進”。
它往往誕生在兩者之間~在那個我們願意誠實面對自己、不再假裝堅強的關鍵時刻。

在「知道」與「做到」之間,存在著一個空間,那裡藏著我們的猶豫、脆弱與掙扎。
當我們不再急於跨越或逃避,而是願意慢下來聆聽、理解自己,那份真實且溫柔的回應,正是許多人生中看似無限輪迴的課題,終於啟動轉化的開端。

「知行合一」的重點並不是“完美執行”,也並絕非死守教條或超凡入聖。
只是需要接納每一個還無法前行的瞬間,並且打開感受、學習思考,那源自內心的療癒力,就在這來回的旅程中,自然呈現。

不用急,隨時都能出發,只要記得帶著好奇心的翅膀,帶著自己飛翔~

📚八月份“閱讀與音缽療癒講座”~從《脆弱的力量》出發,來一場聲音與文字的深度對話我們總以為,焦慮和脆弱就代表不夠堅強、不夠好...事實上,面對脆弱反而是我們走向真誠與連結的起點。在暢銷書《脆弱的力量》中,作者布芮尼・布朗指出:「唯有勇敢地接...
27/07/2025

📚八月份“閱讀與音缽療癒講座”~
從《脆弱的力量》出發,來一場聲音與文字的深度對話

我們總以為,焦慮和脆弱就代表不夠堅強、不夠好...
事實上,面對脆弱反而是我們走向真誠與連結的起點。

在暢銷書《脆弱的力量》中,作者布芮尼・布朗指出:
「唯有勇敢地接納自己的脆弱,才能真正活出力量與自由。」

但,究竟什麼是『面對脆弱』?如何『接納脆弱』?
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忍耐?還是堅持到底的勇敢?

這場講座,讓我們一起透過閱讀與音缽的陪伴—
靜下來感受聲音如何鬆動長久緊繃的情緒,
仔細品嚐如何啟動深層理解與自我接納!

👫 兩位講者
一位是結合腦科學與心靈轉化的博士醫師,
一位是擁有音樂與音缽療癒的專業老師,
將引領你從聽覺、情緒與思考層面,
踏入「音頻共振 × 心靈閱讀」的全新感受。

「為什麼你總是焦慮?從大腦到音缽,啟動自我修復力」

📍活動資訊
📅 8/5(二)10:00–12:00
📌 高雄市立圖書館文化中心分館(4樓團體欣賞室)
📅 8/19(二)10:00–12:00
📌 高鐵左營站旁【聽會館】(站前北路100號3樓)

🎟 免費入場/採預約報名制/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 黃志偉醫師 & 龔珊慧老師|身心靈譯者 × 音缽療癒師 × 生命旅伴 是一對攜手同行的夫妻,也是療癒與知識兼備的講師。

上回我們“踏上心靈的旅程”,下個月我們持續跟著布芮尼・布朗教授的研究,再深入一點,去探索為什麼“脆弱”是“改變的入口”?我們總是被教說:「再學會堅強一點,你才不會被打敗!」「隨時都要展現出最完美的一面!」「永遠都不要停下來,因為時間不夠、收...
14/07/2025

上回我們“踏上心靈的旅程”,下個月我們持續跟著布芮尼・布朗教授的研究,再深入一點,去探索為什麼“脆弱”是“改變的入口”?

我們總是被教說:「再學會堅強一點,你才不會被打敗!」「隨時都要展現出最完美的一面!」「永遠都不要停下來,因為時間不夠、收入不夠、人脈不夠!」

你真的堅強了嗎?你真的完美了嗎?你真的打理好一切了嗎?

為什麼看似正常的合作,最後還是遇到溝通問題?
為什麼生活似乎在軌道上,心情卻還是莫名鬱悶?
為什麼覺得自己已經很有能力,面對家人卻無力?

我們被生長文化、教育系統或社會環境深深烙印卻不知覺,也有的人以為自己跳脫困境卻只是跳入另一個框架,然後在堡壘中固守巢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卻只會怪人們膚淺...

人,是最脆弱也是最有力的動物。

面對生命中的問題,當解決不了或無法思考時,現在很多人就選擇用“靈性逃避”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些,但如果到最後身邊的人都離你很遠,還要說「反正來去都是一個人」這類安慰的話嗎?

人,本來就是群居的生物,渴望歸屬感、渴望愛。

過去我們還沒有更多長期、大數據及系統性的研究,所以在心理方面總是需要寄託宗教或神秘學的協助,但不可否認,因為在團體中難免會有帶著個人偏見的問題,加上許多時代、環境或社會因素導致偏差,雖然能給予暫時性的激勵與幸福感,但卻難長久解決問題根本的源頭...

因為生活是自己過的、是自己選擇的;
任何關係都是自己要面對的、心結要自己解的~

問題到底在哪?實際上的關鍵是什麼?
尋求幫助當然很重要,
但自己能理解更重要!

歡迎來持續增加自己的能量,為生命添加轉化的元素!

上個月談了自信心理學,這個月我們即將帶著自己,探索人生未知的旅程。有沒有在人群中也覺得孤單的那一刻?有沒有到哪裡都很難有安全感的無奈?會不會在生活中時常覺得無能為力?會不會總害怕只剩自己一人獨自前行?儘管今天我們能按照自己的計劃過,但明天呢...
29/06/2025

上個月談了自信心理學,這個月我們即將帶著自己,探索人生未知的旅程。

有沒有在人群中也覺得孤單的那一刻?有沒有到哪裡都很難有安全感的無奈?

會不會在生活中時常覺得無能為力?會不會總害怕只剩自己一人獨自前行?

儘管今天我們能按照自己的計劃過,但明天呢?未來呢?
我們是不是能透過一些更實際、更踏實的方法,來陪伴自己或身邊的人,找回生命中更穩定的力量?

因為我們隱約察覺到:外在的價值和認同並不持久,唯有內在的自信和真誠,才能讓我們無處都能感受到“歸屬感”。

但“探索內在”就像走入一片無人的荒野般,除非你願意帶著勇氣踏上這段心靈的旅程,否則你永遠都感受不到真實的答案...

7/1早上10:00~12:00在高雄市文化中心圖書館四樓
7/15早上10:00~12:00在台鐵新左營站附近的“聽會館”

透過布芮尼・布朗教授的十多年的研究,我們可以更了解何謂『真正的歸屬感』,活出更踏實且自在的精彩人生。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療癒、找回健康快樂!

「許多人普遍認為需要評論世界各地的每一個議題,這種觀念導致胡扯的現象日益嚴重。」-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哈里・法蘭克福。資訊隨手可得的今日,人們不再像過去深入研究真相,只稍微收集某部分熱搜的訊息,就以為自己已經是某個領域的專家,甚至不經...
29/06/2025

「許多人普遍認為需要評論世界各地的每一個議題,這種觀念導致胡扯的現象日益嚴重。」-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哈里・法蘭克福。

資訊隨手可得的今日,人們不再像過去深入研究真相,只稍微收集某部分熱搜的訊息,就以為自己已經是某個領域的專家,甚至不經證實便隨意分享,好讓身邊的人認為自己是博學多聞。

有花時間好好思考真相為何嗎?有針對論點提出疑問嗎?有交叉比對內容的可信嗎?

「隨意胡扯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說的話是真是假,他不像說謊者那樣抵制真相的權威,也不站在真相那邊。因此,屁話對真相的危害比謊言更大。」

也許我們覺得自己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但仔細想想,我們是否也曾為了找話題、閒聊、拉近關係,放任自己散播了具有破壞力的言語?

教授研究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根源:我們放棄了客觀調查的意圖,不再感到好奇。就像是大家一起聳肩擺手,認為「要知道真相太難太累了,有人說是真的就是真的」!

甚至更嚴重的是,一旦我們認定忠於事實毫無意義,便會自以為是。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還是我們也是這樣的人?

『我們有勇氣對胡扯說出真話嗎?』

ps.哈里・法蘭克福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道德哲學、心靈哲學、行動理論以及17世紀的理性主義。他於1986年發表了「論廢話」的哲學研究論文,後期在2005年重新出版,成為暢銷書之一。

「在團隊中建立支持真正歸屬感的文化十分重要。」如果你想要讓團隊中的夥伴得到真正的歸屬感,必須重視兩件事:1.建立能夠帶來“安全感”的文化:如果希望部屬站出來發表意見並推動創新,就要讓大家不用擔心說出內心的話會遭到排擠,並支持勇敢探索未知、對...
29/06/2025

「在團隊中建立支持真正歸屬感的文化十分重要。」

如果你想要讓團隊中的夥伴得到真正的歸屬感,必須重視兩件事:

1.建立能夠帶來“安全感”的文化:如果希望部屬站出來發表意見並推動創新,就要讓大家不用擔心說出內心的話會遭到排擠,並支持勇敢探索未知、對不認同的事說實話。

2.不要低估“尊重”在團體的重要:最新研究顯示,不講理的行為可以破壞團隊、瓦解合作、撕裂成員的安全感。輕蔑、貶視與辱罵,會削弱信心、降低信任,並侵蝕樂於助人的心。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年代,營造“和群”的文化比較容易。為了速成,只要設定標準和規範,創造『要嘛做事,要嘛閉嘴』的潛規則,就能減少異議。

因為營造推崇獨特性的文化,才能真正帶領別人找到真正的歸屬感。但這樣的做法可能會拖累預計的進度,也容易讓缺乏耐心的領導者抓狂。

真正有能力的領袖,能夠引導下屬給自己足夠的信心,面對自身的脆弱與未知的情境。

不管你是領導者或團隊成員,你會想要這樣的文化嗎?

『你不跟我們一起,就是與我們為敵。』在這個充滿二元化的世界裡,“歸屬感”被拿來當成驅使情感的武器。為了想要拉攏勢力,某些領導者利用人們心裡那份“害怕失去依靠的恐懼”,明示或暗示必須完全聽從團體的指示,切斷和與外界的自由聯繫。讓一些人以為如果...
28/06/2025

『你不跟我們一起,就是與我們為敵。』

在這個充滿二元化的世界裡,“歸屬感”被拿來當成驅使情感的武器。

為了想要拉攏勢力,某些領導者利用人們心裡那份“害怕失去依靠的恐懼”,明示或暗示必須完全聽從團體的指示,切斷和與外界的自由聯繫。讓一些人以為如果不和大家站在同一邊,就是錯誤或造成問題的一方。

其實這個訴求根本沒有事實根據,只是善用群體氣氛和一些似是而非的謊言,強迫弱勢的族群選邊站而已。

因為「你不和我們一夥,就是與我們為敵。」這句話在哲學上被視為“錯誤的二分法”(false dichotomy)或“假兩難推理”(false dilemma)。

如果能有理性的思考能力,不被濫用的情緒勒索,就能清晰地看見一個事實:「難道真的只有兩個選項嗎?」

事實上,這種論點的目的是要抑制不同的意見、阻止討論與質疑的聲音。除了利用了一般人的想法:「選邊站會比較容易且安全」,也附帶讓追隨者放棄找尋答案的好奇心,無法踏出對某些看法確信不疑的堡壘。

在對立性越來越明顯的時代裡,這樣的文化越來越常見。這樣的做法只會引發更多的恐懼和激動的情緒,而且讓團體更不想去動腦思考:因為領導者說了算,沒得討論或商量的餘地。

"You’re either with us or against us。"這句話不只常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要首領的前義大利總理貝里托・墨索里尼的口中,連電影星際大戰中的達斯・維達也對歐比旺。克諾比說過。它變成利用群眾的恐懼來增加歸屬感的工具,在戰爭中是拉攏人心的最佳武器。

人們理性和感性的失衡,變成自身防護的破口。

我們如果沒有足夠的覺知和真正的歸屬感,就容易被有心人士煽動,成為虛假真理的支持者。

外在如此,但你可有想過,我們內在時常引發的戰爭,是否其實是被某些意識、行為或能量所挑起?

現在的我們,常陷入的是『莫名的寂寞』和『排他的團體』。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容易因為缺乏實際情感連結,產生了許多不自覺的寂寞。寂寞造成了自我封閉、過度防衛,於是引發了關係問題,甚至健康問題...為了想確保自己的存在感,有些人便運用“情感誘導”...
27/06/2025

現在的我們,常陷入的是『莫名的寂寞』和『排他的團體』。

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容易因為缺乏實際情感連結,產生了許多不自覺的寂寞。
寂寞造成了自我封閉、過度防衛,於是引發了關係問題,甚至健康問題...

為了想確保自己的存在感,有些人便運用“情感誘導”來吸引這些渴望歸屬感的人們,接著用“我們最好”的概念排除異己、並圈住欠缺自信的追隨者。

於是大家以為在這樣的團體找到了問題解決的方案,但待久了卻變成創造問題的幫兇。因為“排他”無法接納更多元的概念、和更多人連結,表面看似找到了歸屬,沒想到最後,創造出更多莫名的寂寞。

你問主要是因為什麼?是『恐懼』。

害怕沒有價值、害怕失去認同感、害怕讓別人失望...

正是存在許許多多的恐懼,引發了這股不分黑白、渴望歸屬感的衝動。

如何正視問題的源頭? 7/1,7/15可以聽得更詳細

「包含人類在內的群居動物,長大的目的不是為了自主與孤獨,而是成為他人可以依賴的人。不論我們知不知道這一點,大腦與生物結構先天都傾向促成這個結果。」- 芝加哥大學社會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在文章中提到。這正是為什...
26/06/2025

「包含人類在內的群居動物,長大的目的不是為了自主與孤獨,而是成為他人可以依賴的人。不論我們知不知道這一點,大腦與生物結構先天都傾向促成這個結果。」- 芝加哥大學社會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在文章中提到。

這正是為什麼你天生渴望歸屬感,因為大腦的生存機制會加深“孤獨”的恐懼感,促使我們覺得需要“社會連結”,就像口渴了就自然會很想要喝到水一樣。

除此之外,現在的社會甚至讓你會對“寂寞”感到羞恥,彷彿感受到寂寞就表示有問題,讓你更覺得自己需要歸屬感。因為普遍將寂寞和“社交技巧不足”連結產生自卑,也會讓人總將“獨處”和“寂寞”畫上等號,於是急著用“加入群體、結黨交友”來增加外在的歸屬感。

如果對自己沒有深入的認識和接納,這種內在缺乏的感受就容易會造成:
「害怕被團體排擠而不敢表達」、「追求認同而常擔心他人的看法」...

而且就算在群體中表現卓越,也時常會有「擔心地位不保而失去原則」、「因為其他人沒有回應而胡思亂想」...

不管在哪個團體,都只是不停的內耗,或被人利用。

唯有認識『真正的歸屬感』從何而來,才不會被我們天生的防衛機制,引導到死胡同裡,變成到哪裡都沒有歸屬感,在任何群體中都會感到寂寞。

「歸屬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我們希望成為比自己更大的群體的一部分。」「我們經常融入群體、尋求認同藉此得到歸屬,但這種做法不僅只是歸屬感的“空洞替代品”,也往往是獲得歸屬品的阻礙。」這是休士頓大學研究所教授-布芮尼・布朗在2010年《不完美的...
24/06/2025

「歸屬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我們希望成為比自己更大的群體的一部分。」
「我們經常融入群體、尋求認同藉此得到歸屬,但這種做法不僅只是歸屬感的“空洞替代品”,也往往是獲得歸屬品的阻礙。」這是休士頓大學研究所教授-布芮尼・布朗在2010年《不完美的禮物》一書中的內容。

那到底如何獲得真正的歸屬感?

在研究過程中,有幾個問題最需要被關注:
1.在我們的生命中,要怎麼做才能不屬於任何地方、是到任何地方都有歸屬感?
2.擁有眞正歸屬感的男男女女,在這些過程、實踐或方法上有哪些共通點?

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
找到存在我們的内心真正的歸屬感之前,常會把歸屬感認定為「表現完美、取悦他人、證明自己(甚至裝模作樣)」所得到的獎賞;或容易被某些有心人利用這個“追求歸屬感”的渴望,來誘導加入團體、或輕易控制我們?

唯有更了解這個人類天生的機制、並更加認識自己,才能讓我們活得更自在、更有自信!

7/1-高雄文化中心圖書館
7/15-聽會館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人生關鍵!

「唯有當你意識到自己根本不屬於任何地方(也就是說,你屬於每一個地方),才能獲得自由。這種領悟代價高昂,但是獎勵豐碩。」- 這段話出自於一位很有名的非裔美國作家瑪雅・安傑洛。人類是群體動物,本能地追求歸屬來獲得安全感。所以當一個人在生長過程中...
23/06/2025

「唯有當你意識到自己根本不屬於任何地方(也就是說,你屬於每一個地方),才能獲得自由。這種領悟代價高昂,但是獎勵豐碩。」- 這段話出自於一位很有名的非裔美國作家瑪雅・安傑洛。

人類是群體動物,本能地追求歸屬來獲得安全感。

所以當一個人在生長過程中被忽略、被否定或被壓抑、導致在原生家庭中缺乏安全感時,就會很渴望有「一群同伴」來得到外在的肯定與支持。

“缺乏歸屬感”的恐懼,讓我們不得不學會撇開自己、來符合身邊人的期待。有時候就算隱約察覺這樣的內在失衡,也會因為害怕失去而給自己創造許多藉口,來逃避給自己“自立自強”的勇氣。

瑪雅・安傑洛說:「我屬於我自己。我以此為傲。我非常在意自己看待瑪雅的方式。當我發現自己的舉止讓自己不舒服的時候,我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重點是:『你看見自己的慣性模式了嗎?』

**接著是:『你有勇氣接納更深的內在、來迎向更廣的世界嗎?』

***安傑洛不僅是一位詩人,也是民權活動家、舞者、電影製作、製片人、編劇、導演,還是演員及教授。她的寫作生涯超過50年,獲得了眾多的獎項和超過30個榮譽博士學位。除了入選全美婦女名人堂,還獲得“美國國家藝術勳章”、“林肯勳章”,以及“總統自由勳章”。

Address

Tsoying

Telephone

+88675549595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博士醫師 黃志偉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