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韻茹 臨床心理師

  • Home
  • 王韻茹 臨床心理師

王韻茹 臨床心理師 「泥豪~ 我是韻韻老師」,我常這麼向孩子自我介紹。 我是一位和兒童工作的臨床心理師,喜歡和小朋友工作,可能是因為小朋友和長不大(還是不想長大?)的我很搭,也因為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可能性,時常帶給我驚喜(驚與喜)。

這個佛系經營的專頁旨在記錄與孩子們互動的點滴,或能同時帶給家長們一些實用、有用的資訊。

【「兄友弟恭」不過是父母的美好想像?】.    每位準備生養不只一位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曾在腦中繪製過很美好畫面:小手牽著小小手、穿著配對的服裝、分享玩具和點心、哥哥/姐姐關心跌倒的弟弟/妹妹、在手足受到委屈的時候挺身而出…。基本上,我們期待他...
17/06/2022

【「兄友弟恭」不過是父母的美好想像?】

    每位準備生養不只一位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曾在腦中繪製過很美好畫面:小手牽著小小手、穿著配對的服裝、分享玩具和點心、哥哥/姐姐關心跌倒的弟弟/妹妹、在手足受到委屈的時候挺身而出…。基本上,我們期待他們成為互相照應的死黨。但實際的狀況常是,即便由同樣的照顧者養育長大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個性與氣質,他們會有衝突、會競爭、會吃醋嫉妒,或是彼此懷恨在心。面對難以避免的手足競爭,身為父母,該怎麼減少手足競爭的頻率呢?


#不追求凡事公平
    事事強調公平可能反而會導致手足間養成比較心態。當孩子抱怨不公平的時候爸爸媽媽毋須強調自己的公正和說理,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理解為何孩子抱怨不公,讀懂他們內心的真正需求,比如怕自己的權益被忽視、擔心父母的愛被掠奪或稀釋,或是羨慕手足所擁有的物品或待遇。重視孩子的個別需求而不強調公平,通常可以削減持續不斷的比較與競爭。

#欣賞孩子的獨特性
    有手足的孩子的生活可能是很辛苦的,特別是手足的年紀與其相近,父母容易根據兄弟姊妹的表現和自己的童年樣貌而對孩子有某些期待,但這可能會影響孩子發展獨特的自己。當我們欣賞孩子的優勢和獨特,會讓孩子感覺被看到、被重視,也會喜歡「成為自己」,讓孩子知道「不一樣」不代表「不夠好」。

#避免給予標籤
   照顧者們有意或無意地為孩子貼上標籤,通過貼上標籤,我們將孩子定位在某個角色,並在手足間製造比較,因此即使是正向的標籤也可能帶來傷害。當我們稱讚某個孩子很乖的時候,同時向其他孩子傳遞出「你不乖」或「你沒那麼乖」的訊息。若想要肯定孩子,不妨試試以「感謝」傳遞,比如:「謝謝你把電視關掉過來吃飯」或「謝謝你把自己的玩具收好」。

#創造一對一親子時間
    大部分的父母都已經在忙碌的生活中將時間運用到極限,感到很難在每日待辦清單上再多加一個項目,但是每天給每位孩子15至30分鐘的一對一親子時間,陪孩子做他想做的事、玩他想玩的遊戲,可以減少手足競爭造成的混亂。這麼做是告訴孩子不論他喜歡什麼、不論他想做什麼,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都值得得到與手足相同的關注。


    手足間的競爭和爭執無可避免,這很可能不是爸爸媽媽做錯什麼。若是手足的爭執太頻繁、嚴重影響家庭和諧,是時候抽絲剝繭檢視家中的衝突如何形成,以及這些衝突如何被處理。通常僅需一些小小調整和不同的教養策略就可以改善手足間的關係、創造合作的氛圍。若您需要協助和支持,可以與信賴的心理師合作,一步步將生活帶回常軌。

【515臨床心理師節】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啟動了個人專頁一晃眼已是一年 又到了臨床心理師節🎉進入臨床心理的領域後曾有過熱忱 有過抱負 有過感動也有過倦怠 有過無助 有過徬徨有過後悔嗎? 我可以想都不用想地秒答:「有的!! (放大字型+粗體字)...
15/05/2022

【515臨床心理師節】

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啟動了個人專頁
一晃眼已是一年 又到了臨床心理師節🎉

進入臨床心理的領域後
曾有過熱忱 有過抱負 有過感動
也有過倦怠 有過無助 有過徬徨

有過後悔嗎? 
我可以想都不用想地秒答:「有的!! (放大字型+粗體字)」

🍭但是現階段的我還是喜歡這份工作

自踏入臨床工作以來 顧及孩子的隱私
除了督導和工作的需求及單位的要求外
不曾主動為小朋友拍照
這次因診所需要 商請小朋友與我合照

後製這張照片的時候 我想到了很多孩子

👦🏼有剛開始媽媽得寸步不離
現在可以忍受媽媽離開治療室15分鐘的社交焦慮孩子

👦🏼有最初只能勉強以點頭搖頭回應問題
現在可以在團體間主動提出需求和與同儕進行口語溝通的選擇性緘默孩子

👦🏼有一開始輸掉遊戲就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現在可以在比賽落後的時候擦掉眼淚、努力重振精神的孩子

👦🏼還有原先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奪門而出或癱躺在地上
現在大多時候可以接受鼓勵 然後點點頭再繼續嘗試的孩子

….

🍭現階段的我還是喜歡這份工作

過去喜歡這份工作來自成就感
現在喜歡這份工作來自與孩子們相遇伴行
與孩子們在各自的道路上慢慢前進、慢慢成長🦥
我們都還不夠好 但我們也都夠好了
我們已經在現階段呈現出可以呈現的最好的自己

🚀臨床心理師節快樂

p.s./ 小朋友的手腕沒有受傷 那是我幫他臨時製作、收集點數的手錶⌚️

【選擇性緘默症的迷思】.「焦慮度高」是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共同特質,他們在家或是熟悉的人面前可以表現地辯才無礙,或至少可流暢地對話,但卻難在公開場合或陌生情境開口說話。選擇性緘默症並不十分罕見,但可能孩子在家能夠清楚溝通,在校安靜、不干擾課堂...
07/04/2022

【選擇性緘默症的迷思】

「焦慮度高」是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共同特質,他們在家或是熟悉的人面前可以表現地辯才無礙,或至少可流暢地對話,但卻難在公開場合或陌生情境開口說話。選擇性緘默症並不十分罕見,但可能孩子在家能夠清楚溝通,在校安靜、不干擾課堂秩序,因而有部分受此所苦的孩子未受注意。大眾或許仍對選擇性緘默症有些誤解及迷思,我們來一一破除吧~

|孩子只是很害羞,長大就好了|
選擇性緘默症與害羞不同,害羞的孩子雖然在不熟悉的人群中較為退卻,但仍能夠維持正常的社交。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則很難適應社交情境,即便社交環境或互動的對象對他來說並不陌生,他卻可能在學校受了傷也不開口向老師求助,甚或不敢放聲哭泣。許多人認為孩子長大了就可以開口說話了,但通常不是如此,有時我們以為的「孩子長大就好了」,其實是周遭的人敏感和貼心地付出時間與耐心,協助孩子度過難關。若未能及早提供適當的協助,孩子可能安於不說話的角色,那麼選擇性緘默症可能會影響孩子好多年,讓他錯過參與適齡活動的機會,也越難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孩子不說話是為了和大人作對|
受選擇性緘默症所苦的孩子並非蓄意地與大人對立和對抗、固執或想要支配他人,亦非家長的教養所造成,孩子選擇性地在某些場合不說話是為了避免說話帶來的壓力。選擇性緘默症形成的初期,孩子在嘗試說話時感受到緊張、焦慮和難堪,久而久之學習到保持沉默可以避免這些負向的感覺。這樣看似可以選擇但其實難以掌控的緘默表現,很容易被誤以為是要操控他人和局面。

|選擇性緘默症是因為孩子有語言發展障礙|
雖然有些孩子同時有選擇性緘默症及語言發展遲緩,但這是兩種不必然相關的醫學徵象。不說話不一定代表孩子有語言發展障礙,部分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沒有語言表達和/或接收的困難,但或因難以和不熟悉的大人說話而使其語言發展程度被低估。

|選擇性緘默是自閉症的一種表現|
選擇性緘默症和自閉症是完全不同障礙症,雖然孩子的行為表現看起來有些相似。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感到焦慮時常會迴避眼神接觸、表情淡漠和無法進行口語溝通,但這些焦慮表現只會在特定的情境下出現,而自閉症孩子的社交和溝通困難則是跨情境出現。


已刊登於新店-冠新復健科診所

「頂嘴」可能是每位爸爸媽媽都會遇到的教養難題,從孩子會說話開始的每個階段都可能發生,是孩子成長路上必然會出現的行為之一。.孩子頂嘴並不總是(或只是)要挑戰父母的權威或測試父母的底線,或許是在試圖掌控掌控自己的人生、學習成為獨立的個體,也或許...
17/12/2021

「頂嘴」可能是每位爸爸媽媽都會遇到的教養難題,從孩子會說話開始的每個階段都可能發生,是孩子成長路上必然會出現的行為之一。

孩子頂嘴並不總是(或只是)要挑戰父母的權威或測試父母的底線,或許是在試圖掌控掌控自己的人生、學習成為獨立的個體,也或許僅是情緒的表達,想要告訴我們他受傷了,覺得失望、挫折或沮喪。

即便如此,當孩子以不適當的方式進行溝通或表達自己,我們仍不宜忽略,因為頂嘴的行為會侵蝕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不尊重的言行仍會在未來出現。

面對頂嘴,爸爸媽媽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保持沉著與平靜
❄️引導其適當表達
❄️要求也給予尊重

如果孩子頻繁地頂嘴,您的循循溝通與引導亦難使孩子的行為有所調整,同時孩子還有易怒、容易亂發脾氣或時常拒絕遵從規則的表現,請聯繫信任的心理師,了解孩子是否需要心理專業協助,或是討論協助孩子的方式。


已刊登於新店-冠新復健科診所

最近開始學齡兒童的正念主題團體,🧘🏻超乎預期地輕鬆有趣,或許是小小團體的好處吧,可以有足夠心力回應每位孩子。這兩天火速完成這週要開始使用的正念存摺,雖然陽春,但已迫不及待和孩子們分享😍昨天有孩子問我,最近有什麼感到自豪的事,我立刻衝去拿出存...
18/11/2021

最近開始學齡兒童的正念主題團體,
🧘🏻超乎預期地輕鬆有趣,
或許是小小團體的好處吧,
可以有足夠心力回應每位孩子。

這兩天火速完成這週要開始使用的正念存摺,
雖然陽春,但已迫不及待和孩子們分享😍
昨天有孩子問我,最近有什麼感到自豪的事,
我立刻衝去拿出存摺分享,
得到「這還好吧,複製貼上就可以了」的反應。

哈哈哈哈哈哈哈,有點出乎意料。
不要這樣嘛,存摺的內頁就長得都一樣啊🤣

21/10/2021

上個週六,
期待許久的家長成長團體結束囉~
謝謝當日參與的爸爸媽媽願意分享自己的擔憂,
願意犧牲能夠陪伴家人、照顧自己的難得週末;
還有,即便尷尬也配合活動演出😄

這次的團體我們聚焦在溫和與堅定地照顧孩子,
感受溫和與/或堅定的教養如何在孩子的心裡悄悄發酵。

您是不是也常聽到「溫和與堅定」呢?

有些爸爸媽媽很溫和,但不夠堅定,
或許在不自覺中間演變成寵溺。
有些則十分堅定,少了溫和,
原本立意良善的舉措,卻可能撕裂親子關係。

許多父母在過於溫和與過於堅定間擺盪,
對孩子很溫和,直到為了滿足孩子被淘空、
受不了孩子的得寸進尺,於是擺出強硬的態度,
而後發現難以忍受家中爭執不斷、煙硝瀰漫或關係破裂,
又回到過度溫和的態度。

溫和與堅定看似互斥的兩極,
要怎麼拿捏平衡,做到兩者並行?

請您嘗試簡單三步驟,
一分鐘掌握溫和堅定的教養原則!


(已刊登於新店-冠新復健科診所)

14/09/2021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5問5答】

我們常聽到的自閉症,全名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一樣屬於好發於兒童期的神經發展障礙,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將過去診斷為亞斯伯格症和非典型自閉症的孩子也納入其中。

自閉症的孩子可能比你我想像的還要常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全世界約每160人中即有1人具自閉症診斷,男童有自閉症的機率是女童的4到5倍。雖然自閉症的盛行率仍呈現增加的趨勢,但許多人對它還存有誤解,所以今天我們來認識自閉症類群障礙症✨✨✨


🌵有哪些簡易的早期指標表現?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成因?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孩子都有特殊天賦?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能夠治癒嗎?
🌵可以怎麼幫助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孩子?

【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情緒因應】.🌻自閉症兒童沒有情緒或少有情緒是一個迷思,與事實的距離可以說是天差地遠。.🔎同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會因不同的原因而有很大的情緒反應,反應出來的行為表現因人而異。但不論如何, #自閉症孩子可以感受到的情緒和其他人一...
29/07/2021

【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情緒因應】

🌻自閉症兒童沒有情緒或少有情緒是一個迷思,與事實的距離可以說是天差地遠。

🔎同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會因不同的原因而有很大的情緒反應,反應出來的行為表現因人而異。但不論如何, #自閉症孩子可以感受到的情緒和其他人一樣多。在某些情況下,自閉症孩童的情緒反應可能比一般發展的同齡兒童還要激烈。

🔎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中許多都有 #情緒調節的困難,即便認知和語言發展與同齡孩童無異的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在感到挫折或生氣的時候容易出現失序的宣洩性行為並且難以安撫,比如大聲哭叫、丟擲物品、攻擊別人、傷害自己,或是進行自我刺激的行為。

🔎而當我們面對情緒正潰堤的高功能自閉症孩子,以下提示或有助您較為順利地陪孩子消化他的情緒:

✨提示1. 忍住想解決問題的衝動,避免問太多問題
✨提示2. 溫和堅定,避免喝斥、責備與處罰
✨提示3. 協助孩子到冷靜區休息
✨提示4. 鼓勵使用替代性為
✨提示5. 幫孩子重組事件
✨提示6. 肯定孩子和自己的努力


(已刊登於新店-冠新復健科診所)

【協助孩子度過COVID-19疫情肆虐期】.⭐️近期COVID-19相關新聞鋪天蓋地地來,難以降下來的死亡人數、常態性破百的新增確診案例、爭論不休的疫苗問題,還有因應疫情變化的社交隔離措施使得人們不得不改變生活型態。這些都讓我們備感壓力和手...
07/07/2021

【協助孩子度過COVID-19疫情肆虐期】

⭐️近期COVID-19相關新聞鋪天蓋地地來,難以降下來的死亡人數、常態性破百的新增確診案例、爭論不休的疫苗問題,還有因應疫情變化的社交隔離措施使得人們不得不改變生活型態。這些都讓我們備感壓力和手足無措,疫情帶來的不穩定感、社交孤立和父母的焦慮也同樣影響孩子們的心理狀態。

⭐️有些國家以兒童青少年為對象進行線上問卷調查,想了解在隔離或封城期間孩子們的情緒狀態。雖然還需要更多研究以探究COVID-19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短期及長期影響,但現階段的調查結果顯示COVID-19疫情影響了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憂鬱及焦慮變得更為常見。

那麼,在疫情肆虐期間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呢👀❓

[用心聆聽及回應孩子的擔憂, 提供正確的資訊]
👉以誠實和開放的態度、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詞彙回應關於COVID-19的憂慮及疑問,也可以透過繪本讓孩子了解COVID-19。此外,提供來源可信的資訊以避免增加孩子不必要的焦慮,讓孩子知道社區、學校及家人們做了哪些事確保他的安全,他可以做到哪些事保護自己和他人。

💡對繪本有興趣的家長可到三民網路書店下載新冠病毒防疫繪本的PDF檔或有聲書:
https://activity.sanmin.com.tw/....../2020/0424sanmin/index

[建立並維持新的生活節律]
👉規律有序的生活節奏不僅能幫助成人增加掌控感,對兒童同樣有益,在充滿不安定及未知的時期增加孩子穩定感和安全感。因此,疫情期間可與孩子共同制定一周日程表,訂下起床、睡覺、吃飯、吃點心的時間,什麼時候進行線上課程/寫作業,別漏掉休閒遊戲的時間。日程表可每周進行調整,把表張貼在家中顯眼處,做為孩子依循的提示和提醒。建立新的生活節律不容易,家長可以搭配計點制度和獎勵協助孩子建立常規,比如在孩子有在按時進行安排的日程項目後,在此項目旁蓋上以示獎勵的印章,當日累積幾個印章後次日可享受特定福利。

[保持人際互動, 提供孩子安全的社交管道]
👉隔離的生活保護了孩子的安全,但也拉開人和人的距離。除了透過語音或視訊與家人朋友聊天,可以請孩子邀幾位要好的同學朋友在線上視訊聚會。家長們為孩子準備相同的材料,讓孩子隔著螢幕一同下棋、玩賓果、玩大富翁,或製作送給對方的畫、卡片或其他美勞作品,待有機會相見時送給他。

[全心全意且不帶批評地與孩子遊戲]
👉遊戲在兒童的發展和安適扮演重要角色,如同大人們的興趣和休閒,遊戲是讓孩子紓壓和放鬆的管道之一。建議爸爸媽媽們在日程表保留每天10-20分鐘的親子遊戲時間,暫時放下手邊的事、關掉電視機手機,讓孩子做遊戲的導演與決策者,隨著他的引導玩遊戲,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孩子經驗安全感及信任感。當孩子經驗到足夠多的安全感及信任感,會將這些感受內化,並發展出健康的挫折復原力。


(已刊登於新店-冠新復健科診所)

【好消息插播】吳佑佑醫師專業又幽默,將與大家聊聊怎麼在疫情期間照顧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就在後天,youtube和facebook同步直播,有興趣的家長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02/07/2021

【好消息插播】

吳佑佑醫師專業又幽默,
將與大家聊聊怎麼在疫情期間照顧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就在後天,youtube和facebook同步直播,
有興趣的家長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疫起來聊聊
🔥 7/4(日)16:00-17:00免費直播開課囉🔥
【疫情期間,如何照護特殊需求兒童? 以自閉症為例】
三級警戒後學校停課,孩子與家長們開始學習在家中長時間共處👨‍👩‍👧
由於自閉症孩子的固著思考與行為、及不易溝通的困難,家長必定感到煎熬
如何幫助自閉兒童,使他們在疫情期間在家繼續學習成長、並與自身情緒行為問題共存呢🧐
本週日邀請👉國內兒童精神醫學權威✨吳佑佑醫師✨
與台灣心動家族協會理事長 陳錦宏醫師 來一場精彩對談!將會獨家線上直播,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本次將同步於心保MentalWe視訊平台、Youtube與FB直播
‼提醒 Youtube/FB 僅同步直播畫面,如想要與吳佑佑醫師互動,請使用心保MentalWe直播平台。


___
🔹此為免費課程,記得先報名喔! 報名網址: https://apps.mentalwe.com/
🔹心保APP下載與服務,請參考影片操作說明: https://reurl.cc/xgX39e
🔹使用 紅米、小米、OPPO、華為等手機品牌,請勿從APP進入,改由電腦進入平台。
🔹開課前15分鐘才可進入課程,記得提早進入測試,如遇到問題可以盡快解決。
⏰饅頭編提醒,記得把開課時間設個鬧鐘,錯過太可惜啦!
_____
👨‍⚕‍吳佑佑 醫師
任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長庚紀念醫院精神部兒童心智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吳醫師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美國南康乃狄克州州立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專長於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心理治療,擁有30多年豐富臨床經驗。

👨‍⚕‍陳錦宏 醫師/教授
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台灣加油
#感謝第一線防疫及醫護人員
#吳佑佑醫師
#疫起來減壓
#防疫生活對策
#防疫
#停課

【淺談選擇性緘默症】.「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也稱作「選擇性不語症」,是一種通常始於兒童期的障礙症,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將之歸類於焦慮性的障礙,發生在女童的機率稍高於男童。 .🤭[初發年齡]大...
22/06/2021

【淺談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也稱作「選擇性不語症」,是一種通常始於兒童期的障礙症,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將之歸類於焦慮性的障礙,發生在女童的機率稍高於男童。

🤭[初發年齡]
大部分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3-6歲時出現徵狀,孩子多在進入學校後才會被老師察覺有異而轉介做評估或治療,這不是因為爸爸媽媽大意或疏於關心,而是這些孩子在家可能辯才無礙,或至少可以與親近家人順利溝通,因此不容易被主要照顧者發覺。

🤭[孩子的行為徵狀]
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約有20%-30%同時有輕微的表達和/或接收性的語言障礙或語言發展遲緩,且大多有容易焦慮和害羞的特質,但不是每個孩子的行為表現都一樣。有些孩子除了比較難開口說話外對其他的事情很有自信,有的顯得普遍自信心低落,許多事情都不敢嘗試。有些孩子可以簡單地以「好/不好」與「要/不要」做回應,或是用氣音說話,有些只能給予點頭搖頭、手指指示等的非口語回應,也有些孩子在面對他人的問話時肢體和/或表情僵硬,無法做出任何回應。相同的是,這些孩子在熟悉環境或感到安全和放鬆的狀態下可以說話,但在其他的社交情境則明顯地有開口說話的困難。

🤭[對孩子的影響]
如果不儘早介入,選擇性緘默症可能會導致孩子社交孤立、自信心低落或發展出社交焦慮障礙,它可能會持續到青春期甚或成人期,因此若您觀察到您的孩子有前述表現,請別抗拒帶孩子到醫院接受專業的評估。

🤭[治療及預後]
選擇性緘默症可以透過藥物和/或心理治療獲得改善,除非同時有語言發展遲緩或表達和/或接收性的語言障礙,治療不聚焦在「說話」本身,而是減緩說話時的焦慮。若孩子經醫生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建議您儘早讓孩子接受治療,及早進行介入,治療成效和整體預後較好唷。

【515臨床心理師節】今天是臨床心理師節,也是國際家庭日。今明兩天本與家人訂好的家庭旅遊因為疫情發展而取消了,到肯德基買臨床心理師節的好食雞餐B計畫也失敗。不過不失望,每個人都能平平安安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今年度過臨床心理師節最好的方式就是乖...
15/05/2021

【515臨床心理師節】

今天是臨床心理師節,也是國際家庭日。

今明兩天本與家人訂好的家庭旅遊因為疫情發展而取消了,到肯德基買臨床心理師節的好食雞餐B計畫也失敗。不過不失望,每個人都能平平安安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今年度過臨床心理師節最好的方式就是乖乖在家,跟重要(和不重要)的人保持社交距離。

如果新聞台和親友頻繁傳來的疫情消息讓你神經也緊繃起來,不妨把電視頻道轉離新聞台、放下手機,關心身邊的人最近過得好不好,或是看部電影、聽聽歌、翻翻書、拼個2000片拼圖。也可以細細品味口中的食物,慢慢感受食物的質感、味道在口中的變化。真的在家待不住或是家裡的小朋友需要出門放放電,口罩戴好到鄰近的街道或公園走走,避開人群、不玩公有遊樂設施。

把自己保護好的同時,也在保護身邊重要的人。
安住自己的情緒,才能穩定旁人的情緒。

—————————————————————

✦跟我一樣想吃肯德基好食餐的朋友,優惠在這裡(加碼必勝客),6/30前都吃得到,不用著急出門買喔。

肯德基KFC│https://bit.ly/2RS2y7Z
必勝客│https://bit.ly/3uQ0MTl

✦想多了解臨床心理師,請看看「515臨床心理師節籌備小組」用心製作的臨床心理師開箱系列。

開箱心理治療室│https://bit.ly/3hpt4QX
開箱心理師小道具上集│https://bit.ly/3tNc1L9
開箱心理師小道具下集│https://bit.ly/3fiyQkG
開箱兒童心理治療室上集│https://bit.ly/3ois7Lz
開箱兒童心理治療室下集│https://bit.ly/3hq7T12
開箱心理測驗上集│https://bit.ly/3vYmSU2
開箱心理測驗下集│https://bit.ly/3ojC6A9
開箱臨床心理師上集│https://bit.ly/3tPYen3
開箱臨床心理師下集│https://bit.ly/3tP8fB1

Address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王韻茹 臨床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王韻茹 臨床心理師:

Shortcuts

  • Address
  • Alerts
  • Contact The Practice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practice to be the top-listed Clinic?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