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田牙醫

御田牙醫 全民健保特約診所
微創植牙 / 數位矯正 / 全瓷牙套 / 3D美白貼片
【捷運(綠線)-新店區公所】
1號出口往右行約7分鐘

專業幹練的醫療團隊、高端科技的醫療設備
屢屢開創人工植牙新技術的先例
歷年創新發表實例諸如
1998/全口無牙骨膜下種植手術
2002/一日植牙
2003/一小時植牙
2007/五分鐘植牙
2009/完致性植牙
2010/口腔數位化革命
可謂國內人工植牙領域之導航者

您好!在物理世界中拚博了大半輩子,其中的名聞利養也差不多有了某種程度的成就。然而精神世界中應該會有某些的缺憾!這缺口恰是佛法可以彌補及填充的。如有同感,有一場「佛法~指月心镜」心靈之旅的座談可以推薦予您!Po上報名表單以為參考!有興趣可以直...
02/05/2025

您好!在物理世界中拚博了大半輩子,其中的名聞利養也差不多有了某種程度的成就。然而精神世界中應該會有某些的缺憾!這缺口恰是佛法可以彌補及填充的。如有同感,有一場「佛法~指月心镜」心靈之旅的座談可以推薦予您!Po上報名表單以為參考!有興趣可以直接填寫表單或者向我報名!

講座內容簡介: 佛法之浩瀚,豈能僅一日的時間,即可充分論述。本會缘起乃由先師樂禪居士座下三位弟子,依循先師往昔耳提面命之教導,所體悟的佛法真實義與大家結緣及分享。 此番講座非佈道會,亦非證道會,乃是根據....

鄭榮川醫師養生時間~《茶禪一味》「茶」與「禪」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應該溯及中國大唐盛世的崛起,日本則開始於鐮倉時代,茶道會普及開來,初始主要原因是飲茶文化融入了禪僧的修行生活。推究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二,一者:茶的提神功效;二者:由茶發展出來...
04/05/2024

鄭榮川醫師養生時間~

《茶禪一味》

「茶」與「禪」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應該溯及中國大唐盛世的崛起,日本則開始於鐮倉時代,茶道會普及開來,初始主要原因是飲茶文化融入了禪僧的修行生活。推究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二,一者:茶的提神功效;二者:由茶發展出來的儀式性聚會創造出質樸、正念和審美的藝術性體驗。

據傳在中國會有茶的產生是由菩提達摩從印度帶入中土,然而茶傳入日本則在西元814年,日本僧人空海大師(774~835)到中國學習密法後,將茶葉帶回日本。

至於日本茶道真正的拓展,應該歸功另一位榮西禪師(1141~1215)(日本臨濟宗初祖)在唐宋時期將禪法從中國帶回日本,同時也帶回了茶種,一併將他在中國禪寺學到茶的做法和習俗帶回了日本。榮西禪師並寫下
「喫茶養生記」大力推廣喝茶,使得喝茶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種下日後輝煌且更加遍行的種子。

繼而十五世紀初,「茶道」因為禪僧村田珠光(1423~1502)又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從事用「禪」來改造自己所經行的茶事活動,更將茶的民間化、茶與禪的結合、貴族茶(書院茶)和民間茶(草庵茶)的融合,造成茶道風行的三大關鍵因素,由於村田珠光一生努力不懈的實踐,使得茶道成為貴族武士泛至平民,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喫茶文化。「禪茶一味」的理念即是由珠光禪師所悟出的。

再次機緣提及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禪師(1200~1253),曾經在榮西禪師圓寂前一年前去參訪。受榮西禪師影響,於1223年追隨其腳步遠渡中國,師拜南宋大宗師天童如淨禪師門下,授得曹洞宗嫡傳法脈。四年後返回日本,從此開展日本曹洞宗嶄新燦爛的一頁。道元禪師位於鐮倉西北部的永平寺裡,「飲茶」即是寺院中僧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寺院中舉行正式飲茶儀式和中國禪寺裡的飲茶方法幾乎一致。

「禪」
■ 「示」:Manifesting、「單」:Simple。
■ 安然度日,甚至不為經典及教義所動-達摩。
■ 如雲無心,似水無想。
■ 一行三昧修心性,專注一心別無法。

「茶」
■「和淨清寂」。和敬是儒、道所尊崇,清寂是佛、道所依循。
■「一期一會」舉凡世事語默動靜中,生命裡任一場景不可能重覆再現。
■「中庸、儉德、養氣、品味」儒釋道的精神指標。

綜觀:
1. 茶道是產生於特定時代的綜合文化,帶有東方農業民族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情調,追求清雅、嚮往和諧的精神層次。
2. 茶道基於儒家中庸的治世機緣,倚於佛家的禪坐修行之淡泊行徑,洋溢道家天人合一的浪漫逍遙遊理想,借品茗倡導「清和」「儉約」「求真」「崇美」的高雅精神。
3. 禪或茶都要求行者完全投入當下的瞬間。
4. 道元禪師在「知事清規」指示每個人在洗衣做飯及處在任何事務時節裡,不該被其他思緒打擾,更不該思慮接下來要做什麼,放下當下其他不相干的事物,甚至不該期望得道否?應該專注於眼前所做之事。
5. 珠光禪師將告訴大家,就在「你眼前,且看,且喫茶」。
6. 趙卅從諗禪師的「喫茶去」公案,更突具趙卅茶之稱的禪茶一味之風格。
7. 「一味真」在日本茶道的精髓裡表示:「人各有本性,而茶味相同。」從此成為日本茶道「一行物」置於「床の間」重要字帖之一。

2024口腔健康週,免掛號費活動4/2開始! 以下對象於活動期間至本診所就診免收掛號費,僅收健保部份負擔50元。期間:112年4月2日~4月30日對象:15歲以下兒童、懷孕婦女辦法:請先來電預約,看診時攜帶健保卡(孕婦並出示媽媽手冊)預約專...
28/03/2024

2024口腔健康週,免掛號費活動4/2開始!
以下對象於活動期間至本診所就診免收掛號費,僅收健保部份負擔50元。

期間:112年4月2日~4月30日
對象:15歲以下兒童、懷孕婦女
辦法:請先來電預約,看診時攜帶健保卡(孕婦並出示媽媽手冊)

預約專線:(02)8953-4999
診所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一段141號
門診時間:週二至週六上午10:00~晚上19:00(週日週一休診)

鄭榮川醫師養生時間~ 再析「呼吸VS.氣」呼吸具有輸送氧氣(O2)、排出廢氣(CO2)的功能,能促使人體細胞維持正常活性,其過程是人類賴以生存而極為重要的新陳代謝之一。上回提及無意識的呼吸,充其量將外界的空氣(空氣、離子、水蒸氣塵埃)全部照...
13/01/2024

鄭榮川醫師養生時間~

再析「呼吸VS.氣」

呼吸具有輸送氧氣(O2)、排出廢氣(CO2)的功能,能促使人體細胞維持正常活性,其過程是人類賴以生存而極為重要的新陳代謝之一。上回提及無意識的呼吸,充其量將外界的空氣(空氣、離子、水蒸氣塵埃)全部照單全收(經過鼻腔黏膜、呼吸道的層層過濾,直到肺泡的交換輸送至人體全身細胞),事實上人體經此管道取得的能量極其有限,當然還得從攝取食物中的水穀精微,及先天貯藏於腎氣的能量加以補充,才得以維持日常生活的運作所需。

人終其一生,縱然生命的起滅取決於能量的增長耗盡,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人體能量日耗月損的結果,通俗的說就是「開源節流」。《黃帝內經》針對「節流」的方法有清楚的記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何其簡要?何其核心?

那又如何可以「開源」呢?溯源從道家的養生聚能方法去發掘其中奧秘,極具代表性的就是「導引吐納之功法」,藉由排濁納清的方式讓人體保持健康旺盛的精力。其方法先由呼吸的生理型態來解析其中所蘊涵的道理。醫學上證實吸氣會激發交感神經的興奮,呼氣將提升副交感神經的活性,為了舒緩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可由變換呼氣吸氣的時間比率來調整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相互消長,以致達到平衡狀態。例如延長呼氣法:吸(短1)、呼(長2)(數位是時間比)的腹式呼吸即是明顯的例子。

原理剖析:
一般的呼吸模式不外乎「呼-停-吸-停-呼-停-吸…..」其中較為詭譎的是,我們常認為呼吸是一致性且連貫的動作,事實上呼與吸之間有著極短的暫停時間常被人們所忽略。很多學者常說「一呼一吸謂之一息」若單就名詞上的定義何嘗不可?不過經筆者長年探索,試圖解開「呼吸」的密碼,強烈認為:呼與吸之間的暫停時間應稱之「息」,「息」的字義謂之「自心」,是「先天真心」的本質,和「先天真心」對應的應該是「後天識心」。人們自出生後的一切意識活動,日用雲為無非是「識心」的作用,人們透過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和外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接觸而錯誤反認人生的如實存在,彷佛虛擬實境的空幻人生。

探究「後天識心」其中的真象,「斷滅相」是當中一個共通的特性,比如現象界裡「妄念」具有此生彼滅的性質,任何事情都有「開始」與「結束」,再說生命有「生」即有「死」,即便現今所談論的「呼吸」,亦是吸起呼落,因此自出生後所謂後天生命之通性便是:而今之三維時空的相對性及不連續性。

幸好先哲聖人發現一起重大的秘密,昭告世人:人類擁有俱生本始、不生不滅的生命實相,佛家所言「真如本性」、「涅盤妙心」;道家的「真一之氣」、「天人合一」、「太極本無極」都是揭示生命本態之必然性。上述的狀況姑且稱之先天的「真心」,「真心」與「識心」又存在什麼關係?認真推究其二者真正存在的本質,可以用言語道斷、離於言說加以闡述,勉強可用「非-非異」、「真心是體;識心是用」、「全體大用」來稍加描述,可惜皆瞎子摸象、莫怪真龍。

附圖是呼吸(後天)與真心(先天)的相互關係

從人們能量體的觀點,呼(陽極+);吸(陰極-),利用意識去調控呼吸,期使正極和負極相互作用而產生能量,依直流電的原理是「電能」的產生來源。如果用意識去感應呼吸之間的「息」,便是「磁能」的產生。「電能」是屬於後天性能量來源,「磁能」是接近先天性能量的狀態,因感應而獲得。科學證實人的腦波處於α波(大約10赫茲)之狀態可感應宇宙間的舒曼波(8~10赫茲)而使得宇宙能量的注入人體,道家稱之「以虛合虛」即為此意。

依上述的推論,可知「呼吸」、「吐納」、「導引」、「調息」皆和能量的取得,將直接或間接地產生關係,其間有個重要的關鍵,就是「意識」的因素,因而「有意識調控的呼吸」和「無意識調控的呼吸」二者之間將有南轅北轍的巨大差異。

密宗揭示:心騎著氣向外攀沿,所以心(意識)與氣(能量)的關係甚為緊密,心到哪裡氣就注入那裡,再言呼吸吐納三個組件就是「氣」、「丹田」、「呼吸」,利用呼吸的動作,依意識(心)將氣導入丹田(下丹田之能量反應腔),這是簡單說明練氣最簡捷的途徑。所以呼吸調息法皆依腹式呼吸為基礎,才會有因功能目的之不同,發展出:延長吸氣法、延長呼氣法、腹式深呼吸法、吸閉呼氣法、呼閉吸氣法、肛呼吸法、鎖頸呼吸法…..等等方法之多樣性,實讓眾人感到眼花撩亂、莫衷一是,只因功能需求而區分出各種不同方法之呼吸模式。

一般而言腹式呼吸法是最基礎的功法,於此特別介紹「1、4、2呼吸法」。「1」代表「吸氣」時間長度,「4」代表「閉氣及止息」時間長度,「2」代表「呼氣」時間長度(1、4、2的時間長度請自行決定其倍數,例如兩倍即為默數2、8、4。如三倍即默數3、12、6),此法有對治疾病的功能。根據晉代養生學家葛洪《抱樸子》雲:「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更積極提出「導引閉氣以攻所患」一般人只要吸氣時,意識觀想肚臍(默數2),然後閉氣(默數8),呼氣時直攻患處(默數4),就可達到治病的效果,這就是「1、4、2呼吸法」。如果平常有修練調息吐納法的人,可以更深入地練習氣功的行功方法:依吸氣(1)寄念觀想肚臍對應的背部「命門」,閉氣(8)然後呼氣(4)將念頭觀想注入患處即可。此處再提出仙家十六錠金呼吸法:「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以期大家深自體悟其中呼吸功法的奧義。

鄭榮川醫師養生時間~ 《呼吸VS.氣》現代科學已經了解呼吸的許多物理原則,基本上包括利用呼吸傳送氧氣(O2)進入人體細胞內產生新陳代謝而取得能量。這僅是科學家們對「呼吸」的概念,原則上只侷限在智識化的物理層次裡。事實上呼吸的重要及影響已經超...
30/12/2023

鄭榮川醫師養生時間~

《呼吸VS.氣》

現代科學已經了解呼吸的許多物理原則,基本上包括利用呼吸傳送氧氣(O2)進入人體細胞內產生新陳代謝而取得能量。這僅是科學家們對「呼吸」的概念,原則上只侷限在智識化的物理層次裡。事實上呼吸的重要及影響已經超越了純粹的新陳代謝功能。從人們的經驗中,就顯示諸多呼吸和情緒、疼痛,和運動、各種客觀的環境改變,連帶影響到呼吸的模式轉換之事實。

因而深入研究呼吸模式轉換的現象,我們將可由以下的幾個面向來探討:
1. 情緒、身體及呼吸之間相對應關係的本質為何?
2. 支撐呼吸背後的載具是什麼?
3. 呼吸是否與心念(意識)的其他生理、心理領域有互動關係?
4. 是否能藉由改變呼吸模式來改變情緒與生理健康的狀態?

於此不逐一解析,只綜合整個核心論點,即是「呼吸是身體與心念(意識)之間的重要連結」。無論科學家們從(物理性)(形而下)對人體生命組成的論述或是古代賢人、至人、聖人們對人體生命(形而上)的體悟及描述,組成人類生命的整體構造不外乎「身、心、靈」,估且從形而下的觀點,身與心的緊密關係乃依賴於呼吸的存在,一個人的存在是因為有呼吸而能活著,反之沒了呼吸可謂之死亡。呼吸外在的運作是純粹物理現象,事實上真正的載體就是「氣」,「氣」可以說是能量最精微的單元。

人體是個能量轉承運化的集團,自從出生後即面對能量Input和Output相互間平衡關係而決定生命狀態。事實上,人們的日作云為,一切的對外活動,致使能量Output永遠大於Input,因此人類才會因能量的漸漸褪減,演化成生、老、病、死,至終死亡的流程,這過程無非是能量的耗減演變到滅盡的結果。

千古聖人為了解決能量(氣)的盈虛與否直接攸關生命的存在,因而發展一套「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一套經由氣的運化與煉養之長生理論,無非從「能量體」盈虛的立場下手,遑論長生不老的企圖是否存在?古代仙人活100~200歲,甚至傳聞中的彭祖,據史書記載活到880歲亦有所聞。站在生命健康的立場,有關呼吸影響生命現象的領域,實在值得檢討。

話說「呼吸」不等於「氣」,「氣」確是存在「呼吸」之中。從生物學的觀點,我們所使用的燃料(能量),來自於我們所食用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在細胞內的粒腺體產生燃燒反應,借助於呼吸從外界攜帶的O2氧氣進入體內,由體內紅血球的攜帶而至全身的細胞,供給粒腺體進而實施一連串的氧化作用,而釋放能量。以上流程顯示出無意識的「呼吸」(一般人與生俱來的呼吸方法),充其量只是搬運氧氣的機械動作,在氣(能量)的產生並無積極的主動角色。

而今如何利用「氣」之煉化提升免疫力、防止疾病,企求健康的生命以至安然終老,將是人類最大的希望與福祉。下回再接著解構利用意識控制呼吸的模式,致使「氣」的正向改變而令人受益。(生命科學與意識科學之分際在哪裡?)

鄭榮川醫師隨筆~ 《再談修行》大凡世人只要接觸佛法或宗教信仰,都會侃侃而談「修行」之要領及願景,那麼「修行」所謂何來?其目的意涵又有哪些?看似簡單不過的兩個字,似乎很難徹底解構明白。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曾造訪鳥窠道林禪師(741~824年)...
25/11/2023

鄭榮川醫師隨筆~

《再談修行》

大凡世人只要接觸佛法或宗教信仰,都會侃侃而談「修行」之要領及願景,那麼「修行」所謂何來?其目的意涵又有哪些?看似簡單不過的兩個字,似乎很難徹底解構明白。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曾造訪鳥窠道林禪師(741~824年)請益佛法修行要旨,問道:「請問禪師,佛法的修行宗要為何?」禪師回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卻有些失望地說:「連三歲孩童也懂得啊!」禪師回:「三歲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侍郎瞬間頓悟,拜師門下。白居易是大根器之人,試想咱們從小受教育不就是被教誨要儘量做好事、說好話、為好人,杜絕一切惡事嗎?這再平常不過的觀念,回溯再想我們從懂事至今,行為舉止達到了多少至善的程度?其實「八十老翁行不得」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我們來深度探討為什麼?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七佛通戒偈》過去莊嚴劫最後三佛及現今賢劫最初四佛,共七佛的共同教誡,公認為佛教經教修行的精髓總結。恪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可以達到人天福報的境界,離究竟的佛法還有一段距離。在戒、定、慧三學的範疇裡只涵蓋在「戒」的領域,還未能出離六道輪迴。

再闡述「自淨其意」要淨到什麼程度才是圓滿?「自淨其意」是進入正行修行的核心過程,亦是破除「我相」、「我執」的真正功夫,是「修定」更深入的境界。在人世期間,任憑意念妄想紛飛,何曾須臾能得暫離?猶如一杯混濁的水,心流似旋渦般翻轉滾動,難得靜止。修行的目的是設法將這杯混濁的水靜置到澄清為止,甚至可將靜置後的渣滓完全清除,回復至未曾污染的清淨生命初始本態。「誰清淨了?」「誰受污染了?」總歸一句還不是人的「心、意、識」運轉過程中的投射影像所然。

所以佛教修行的總持思維「戒為基礎,定為中心,由定生慧」。從人們自愛愛人的「諸惡莫作」(佛教的戒、道教的煉已為依歸)到發菩提心的「眾善奉行」,其後誓願修行「自淨其意」、「由定生慧」完成「戒、定、慧」三學的圓滿境界,即是佛經記載,在婆娑世界中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七位佛陀出世傳法,經教修行皈依之重要指導圭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合什頂禮。

修行具備什麼意義?「如果出生是種恩典;死亡是種榮耀,一輩子當中能給自己留下哪些印記?生活中每當感到迷惘與惆悵,慶幸地期待明天會更好;又當懊悔及扼的過去,幸運地自許昨日已經逝去,今日臨幸再來。」人們願意這麼不明不白的返復輪迴嗎?正傳佛法的修持方法:「修行」是唯一可以阻斷輪迴、超越永生的不二法門,共勉之。

註:修行的「行」亦可直指行蘊(行陰)為代表,在五蘊(色、受、想、行、識)中,行蘊代表第七識(我見識、流注識皆通稱)的一切作為,凡舉人的「心動云為」全部以第七識為軸心,即便為善作惡,淨其本心都需要從「行蘊」下手,行蘊清淨了,其他四蘊也隨之清淨,也就是般若心經所云「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另可回顧日前曾發表的隨筆
《為何要修行》

鄭榮川醫師養生時間~ 《氣迴人生,直指延壽》人的生死,取決於「氣」的聚散入離。即便科學昌明之今日,亦很難明確指出「氣」之原貌,只知道是一種「能量」可以賦予人體生命的原動力,《難經》云:「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這個道理,莊子更清...
14/10/2023

鄭榮川醫師養生時間~

《氣迴人生,直指延壽》

人的生死,取決於「氣」的聚散入離。即便科學昌明之今日,亦很難明確指出「氣」之原貌,只知道是一種「能量」可以賦予人體生命的原動力,《難經》云:「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這個道理,莊子更清楚地表明:「人之生,氣之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氣的存在與否及優劣消長狀況,影響生命盛衰鉅大,氣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幾千年前道家及中醫醫理養生之道,即對「氣」有極密切的觀察及探討。認為「氣」在人體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作用。中醫所說的「氣」指的是擔任體內生物能量的轉承、運化的作用,和道家所言的「氣」略有不同。現下暫且不分析中醫的氣(其分元氣、邪氣、宗氣、營氣、衛氣)與健康的關係。單從道家的初級修習功法「呼吸吐納」說起,其過程僅是人體將體外的空氣吸入體內,呼出體外,可見空氣是修練「氣」的最基礎材料。換言之,呼吸是啟動身體能量的關鍵。

呼吸不等於「氣」之全貌,「氣」卻蘊涵於呼吸之中,其說明「氣」的產生必須由呼吸經過「煉化」才可得「氣」,即謂經由吐納之方法而得之。如果要再細微分辨「呼吸、吐納」二者之不同,只能說,「呼吸」是不經意的貫性動作,「吐納」是種經意用意識(神)之特殊練習工法。

如果用現代物理學分析其中道理,或許可進一步的了解其中過程之機制。目前所知曉的內容,是吸氣可促進交感神經,呼氣可刺激副交感神經的亢奮。唯有控制呼吸的頻率,可以調節自律神經的平衡,以致影響心跳的頻率,改變血管、肌肉、壓力的緊張程度。所謂控制的意涵即是加入意識的操作方法,可使呼吸頻率變長、變短、變快、變慢,以及持氣(止息),其中不同組合共有上百種的呼吸方式(依練習的目的之不同而有所分別)。

道家將「氣」大略分為兩種,一種稱「先天氣」,二者謂「後天氣」,先天氣指為一切萬事萬物的生命本態,修真之人叫「真一之氣」,現代科學稱之為「帶有信息的最初始能量」。後天氣即代表現象界所發現的電能、磁能、動能、生物能…..等可被儀器測量的能量。

基於氣的產生機制太過於複雜眾多,容日後再詳加探討,首先說明人體與天地間,在「氣」的立場而言,互相間存在怎樣的關係?道家的論點:「天、人、地,一氣以貫之」,在此指的是「真一之氣」,藉以「氣」消長去留,其結果維繫著人體的生命及健康。天地間蘊藏著豐碩的能量,人體如何取得天地間的能量,將令人值得期盼以待。於此提出兩個重點:
一、原則:明末醫學大家張景岳(1563~1640)云:「人之呼吸通天地之精氣,以為吾人之真氣」。
二、方法:《內經知要》云:「全真之人呼接天根,吸接地軸,精化為氣也」。

【理論探討】
人類還未發明鞋子之前,古時人們皆赤足接觸大地,人腳的構造,腳掌佈滿大量的神經末梢,每平分寸約有一千三百個左右(資料取自1997Footwear news),這個數字高於人體的任何皮膚表面,這種構造就是便捷人體和地表的最大接觸,致使人體可以從地表接受地球源自地磁的能量,除了「磁能」之外,還可藉由神經末梢接收地球表面大量的游離電子(一)之能量,近代有許多的報導說明:人體穿鞋子隔離地表,成為獨立的絕緣體,讓自由基無法中和或釋放,造成組織細胞的老化及發炎,產生諸多疾病,試想人們只要嘗試每天30~40分鐘,找片土地、草地,赤腳接觸大地,看能否在接收大地母親的磁能和電能之下,身體的健康及壽命將會產生鉅大的改變?

筆者大膽假設(未經古真、賢人明白揭示),「吸接地軸」說明人類從腳底接收大地的能量應是真確無誤。但是「磁能」、「電能」進入人體的管道為何?個人認為「磁能」的性質比較接近先天氣(真氣),將由能量的管道進入人體(如湧泉穴→陰竅→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頂竅)。關於「電能」即是後天氣的線路,大地的游離電子以直流電的方式進入人體神經末梢,中和亂竄的自由基,因此可以維持體內電位平衡,調節內分泌系統及神經傳導系統,以達協和健康狀態。

再言「呼接天根」,基於人體除了腳底接觸大地之外,其餘全身的外表,幾乎是包覆在大氣中,如果僅靠呼吸將外界的空氣吸入,不過是攝入氧氣,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但是氧氣透過粒線體製作ATP能量所產生的過程,還有2%會形成惡名昭彰的自由基,自由基的角色是一刀二刃,一者可幫忙修復受傷的組織、細胞,二者會引起免疫風暴,侵蝕正常的組織細胞。因此必須從大氣中攝受更多的「正氣」以抵擋體內的「邪氣」才能保持健康的身體。

「正氣」攝受的來源,可經由觀想由頂竅進入,或是鼻腔上部的「腦電神經叢」感應而攝取,當然部份亦由食物的取得,經腸胃將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運至肺臟再輸佈全身。練功有成的達人們甚至可以經由皮膚吸取正氣。《內經》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何隨時隨地讓人體充沛著「真氣」、「正氣」將是步入健康延壽的主要課題。

筆者於此分享一個動作,暫稱「天、地、人呼吸法」或「乾坤吐納呼吸法」,可以達到「吸接地軸,呼接天根」的效果,姿勢如下:

1.站立依骨正姿態,雙腳微開兩腳掌平行,雙手自然下垂,身體保持正直,頭頸部引頸勁頂,舌抵上顎,垂簾閉目,全身放鬆,重要的姿勢要領大略和禪坐時相同。

2.「神閒意定」佇立片刻。

3.「觀想以意」:
(1)觀想吸氣時自雙腳底湧泉穴處引氣至陰竅,配合縮肛,將氣順隨人體脊椎引領向上至泥丸宮。
(2)屆時意念觀想體外天之元陽自頂穴進入泥丸宮,此時持氣止息片刻(止息時間長短依各人能耐為主)。
(3)經地陰、天陽在泥丸宮鼓盪混合之後,接著呼氣,循中脈能量管道,自上而下循九脈輪,至湧泉穴導入大地。
(4)此循環過程恰是一吸一呼的時間。

4.手部動作:
(1)吸氣時徐徐舉起自然下垂的雙手,手掌向上緩緩抬起。
(2)向外伸展至最大限度呈大字型攤開,此時配合導氣至陰竅開始縮肛。
(3)接著兩手向上緩緩上舉至頭頂呈膜拜貌,此時氣循脊椎而上(持氣片刻)。
(4)呼氣,雙手在胸前慢慢放下,雙手掌保持一拳頭距離,緩緩回復至原來姿勢,引氣經湧泉穴回歸大地。
(5)以上即是「盜天地正氣」之實際操練的重要方法之一。

註:
1.練習「乾坤吐納呼吸法」之前,筆者建議先練習腹式呼吸及熟悉外呼吸、內呼吸、靜呼吸,有所採(取)氣、得氣、伏氣之後,再行操練。
2.筆者一般日操功課是:甩手功、和功2.0、乾坤吐納呼吸法、長筋術、禪坐,分享予諸位參考。
3.雖然只是簡單的動作操練一、二十分鐘,但在汗濕淋漓中,可以親自體會「得氣」的驗證。

鄭榮川醫師隨筆~ 《幻有與實相》前些日子咱們一直在討論夢幻人生,人生如夢,或許有人將問:人生是幻?是虛?是假?那麼「如實、是真」的人生又是如何?這真是「大哉問」了。其實如此玄妙的問題,除非是證道的聖人才能真正體悟其中的實相,即便經由體證生命...
16/09/2023

鄭榮川醫師隨筆~

《幻有與實相》

前些日子咱們一直在討論夢幻人生,人生如夢,或許有人將問:人生是幻?是虛?是假?那麼「如實、是真」的人生又是如何?這真是「大哉問」了。其實如此玄妙的問題,除非是證道的聖人才能真正體悟其中的實相,即便經由體證生命實相的聖人,諸如:世尊釋迦牟尼佛、老子、得道的聖眾或喇嘛們,用語言、文字來傳佈闡釋其中的道理,用比量式的智識來解構都很難契入個中奧秘,因而世尊釋迦牟尼佛,啟用八萬四千法門,經歷說法四十九年,無非要眾生從如夢似幻的世間中醒悟過來。然而醒悟與否?其差別性在哪?其中只不過是否對了解人生的幻有及體悟生命實相的真諦之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如今利用作夢的經驗來推想,有助於了解日常中我們如何受錯誤的投射與誤導,比如清晨醒來,方才在夢境中所見的人、事、物都在哪裡?這些情景從何而來?因何而去?夢中所發生的情境都是真實的嗎?答案肯定不是。這些情景只不過是睡夢心所顯現出來的夢境,對隔天清晨的醒覺心而言只不過是沒有實體的記憶,一切都只是夢心投射出來的景象,其存在我們夢中的幻覺,完全不是客觀的存在。最麻煩的是處於夢境的自己,會因場景的恐怖而感到驚嚇,更因快樂的情景而歡心雀躍,怎知到頭來卻是空幻一場。夢中的感受,顯現了喜怒哀樂的覺受而造成迷惑、困擾痛苦的自己。

同樣的,清醒時所經驗的一切,包括強烈的自我感,是否真實的存在?儘管這些現象是顯得牢固地存在那裡,實際上所有的現象毫無自性的存在,人、事、物現象顯相之原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交互作用產生六識的影像統合集團(詳見前篇《自覺中心(末那識、第七意識)的省思 How tricky of the self-conscious》),猶同投影機投射出來的影像,經再反射到自我感覺中心(恍惚感覺有個觀察者存在)稱之第七意識,然後所作、所為、所想再同時輸送到第八意識裡貯存一切經歷的記憶(即同量子纏繞理論),這就構成所謂的「人生」。整個過程只有在凡庸的俗心(識心)起作用、被開啟時,這些相對的現象我們才感覺到它是存在的,如果將六根門的凡心(識心)關閉起來,這些凡俗的現象就不會在內心現起。
【註】修行的關竅是如何將識心關閉,阻斷六根與六塵的交涉,藉由心的澄靜,漸入內在全覺無二且寬闊的境相而體悟「空性」。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境由心造」是佛法的要義。其觀點而言,人生所有境遇都是自己的心識化現出來的,然而感受到痛苦和困惑的各種情境,皆來自痛苦困惑的心,反之,不管體驗何種快樂-從凡庸世俗的欲樂到最高的佛果根源都在於自己的心,佛云:「佛、眾生、心,三無差別」。總之,人們迷信「幻有」的真實存在,乃是因為心的顛倒妄想之執有。「實相」之體悟,是摒棄執著幻有的迷信,增長「空性」「覺明」的生命覺知,這正是人類心識的核心,具有無限地潛能達到徹底覺醒、永遠喜樂的境界。

再追溯「幻有」與「實相」兩者間存在怎樣的關係?「非一非異」是名相上最好的詮釋。當「一心」執著於幻化的世界,認為是堅實的存在,那是生活之「幻有」,另「一心」體悟空性、清明、純淨、智慧、大樂的內心境界,即為生命之「實相」。本質上皆同「一心」,現象上「相對二現」的立場二者互異,事實上,一位修行者培養空性正見所面對的挑戰是:「既要徹底破斥獨立,非自性存在的一切妄見,同時又不否定緣起存在的正見」,的確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換言之,佇立夢幻之而今,應如何「當下」自處?惟自承擔眼前環顧顯相之幻有,隨同經營內心深處空覺二性、雙運無二之實相大樂。舉一實例說明「活在當下」之意涵: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如何在修行上做功夫?」禪師答道:「饑來吃飯,睏來眠。」問者再詢:「大家都是這樣地生活著,那他們都跟您一樣用功嗎?」禪師說:「大不同,他們吃飯時不肯認真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因而有修為的禪師及智者,日用云為間「心無二用且心無所用」,有句禪語:「離一切心,即一切法」、「全體大用」即是最佳寫照,希望咱們可以深自體會其中道理,以期在行、住、坐、臥中,做為「活在當下」的最佳典範。

鄭榮川醫師隨筆~ 《自覺中心(末那識、第七意識)的省思 How tricky of the self-conscious》自覺創造了自己,網羅了宇宙萬事萬物,結果世尊告知世人說:一切都是虛幻,既然外相的萬事萬物不存在,自覺又有何依止?那麼自...
19/08/2023

鄭榮川醫師隨筆~

《自覺中心(末那識、第七意識)的省思 How tricky of the self-conscious》

自覺創造了自己,網羅了宇宙萬事萬物,結果世尊告知世人說:一切都是虛幻,既然外相的萬事萬物不存在,自覺又有何依止?那麼自覺不也就是虛幻不實?

人生在世轉承活計,「心」騎著「氣」到處遊梭,紀實了綠野大地風光,聖教要人返觀自省,迴光反照,探索內心的世界,然而禪修靜思間立馬意亂紛飛,煩惱不時侵門踏戶對你挑釁,忍辱無生之止念何其艱難?心繫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行。立誓身伏匍匐隨聖跡,奈何身心俱創難撫平,心想呼喚證悟永恒生命的聖者,您在哪裡啊?

憶念泰戈爾一首詩歌:「花唱道:果實啊!您在哪裡?果實答說:花呀!我就在你心中。」世事何止難料,世途豈惟崎嶇,生命過程中,心的覺受,成為唯一剩下的印記,時間的牢籠是自覺中心自相矛盾的產物,生命程式的結界又成為此生無法超越的徑途。

瞥然心中明光乍現,浮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警策:「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度,度一切苦厄.....」經譯(簡老師講述):
心經:般若心經利用般若波羅蜜多來明瞭宇宙人生究竟的道理,「心」解釋做心要,「經」梵語修多羅(Sutra)譯為經線貫穿、貫攝宇宙人生真理之意。比如:108顆念珠如果沒有用線串起來,就沒有辦法作為念珠能有計數的功能,好像經典一樣貫通一切宇宙真理的精神及精華,讓修持者可以有所遵循向道。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的涵義為達觀宇宙人生之真理,能有自由自在的力量救度眾生的菩薩。「菩薩」印度話Bodhisattva「菩提薩埵」,稱之「覺有情」,「菩提」謂之「覺」(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意思)。「薩埵」是有情識的眾生,所以菩薩的意思是指已經完全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聖者。

行深:「行」是身體力行的修習行持,強調般若波羅蜜不是一種簡單的智慧,是用行為去修持所得到的功德及能力,而不是用想的一般智識,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才有無限的力量在裡面。「深」指觀世音菩薩修行甚深的程度,已經可以徹見宇宙最究竟的地步。

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持般若波羅蜜多到很深的時候,一方面可以澈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方面具備了救度眾生的一切力量,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本身是最高的佛法。
【註一】「般若蜜多」是梵語的音譯,可與漢傳佛教用語「此岸」、「彼岸」來理解,學佛修行,就是要由充滿煩惱和痛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和痛苦的「彼岸」,簡言之,「般若蜜多」稱之「到彼岸」。
【註二】六波羅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假使沒有用般若蜜多去領導的話,沒辦法發揮整體六波羅真正的功能(《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其實已經包括其他五個波羅密在其中。

照見五蘊皆空:「照」是很清楚、很明亮可以覺照一切的意思,「見」是看見。所以修持般若波羅蜜多時,很清楚的洞見宇宙真相,五蘊(色、受、想、行、觀)皆是虛幻無實。五蘊舊譯五陰,陰為積集之意,新譯的五蘊,蘊為眾多合和。以下是五蘊從傳統、現代、佛教三方面的解釋:

傳統(一般)解釋:
色-屬性色法-物體。
受-屬性心法-領納之意。
想-屬性心法-取相之意。
行-屬性心法-進取造作之行相。
識-屬性心法-分別判斷之作用。

現代(科學)解釋:
色-屬性色法-物質(物理學)。
受-屬性心法-感覺或知覺(心理學)。
想-屬性心法-表象(心理學)。
行-屬性心法-意志(心理學)。
識-屬性心法-悟性、統覺(心理學)。

佛教說法:
色-屬性色法-人身四大形成之五根為內色,自然界之四大形成宇宙五境為外色。
受-屬性心法-五根領納五境之現境,即前五識。
想-屬性心法-分別五境緣影之妄想,即第六識。
行-屬性心法-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念念不停,即第七識。
識-屬性心法-統覺諸識性境,為一切善惡種子所依,即第八識(廣義而言包括第九、十識)。

五蘊就是「意識」發生認識作用的過程,五蘊發生的情形是六根六塵相對的關係所產生,上回提到五識、六識、七識、八識的產生是以自覺中心(第七識)為核心,才誤認夢幻的人生是「實有」,因而夢幻中的覺受,諸如恐懼、煩惱、愛、恨、情、仇的交織才讓人自覺有墮落輪迴之苦,佛法的功能就是徹底地喚醒人們可以體悟生命的實相,徹底地消彌執有的虛妄,如實照見自由自在的生命本質,屆時可解除人生中的一切困頓及苦厄,成為一個大自在的人。

Address

Xinbei

Opening Hours

Tuesday 10:00 - 12:00
13:30 - 19:00
Wednesday 10:00 - 12:00
13:30 - 19:00
Thursday 10:00 - 12:00
13:30 - 19:00
Friday 10:00 - 12:00
13:30 - 19:00
Saturday 10:00 - 12:00
13:30 - 19:00

Telephone

+886289534999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御田牙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