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療研究中心

台灣水療研究中心 澄淨水池,帶來沉靜的心。我們以水療技術與運動,體貼、和諧、敬意地款待你。

14/09/2025
04/09/2025

【兒童物理治療現場-臨床討論 #2】

本所每月將會舉辦一次臨床個案現場討論,若您對兒童物理治療有興趣,也想多一些機會與臨床治療師討論個案,讓自己多一些治療決策,那就不要錯失這次機會。

這次我們將由謝秉洋物理治療師(水中物理治療師)現場將實際示範一位半邊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的實際介入模式,並分享以Halliwick 概念介入之經驗。

更多詳細內容請見報名連結。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1iC4YfhfiBGxwLic9

02/09/2025

20250902
讀者來信_關於孕婦水中瑜伽

問一:課程與安全設計
您在開設孕婦水中瑜珈課程時,會特別注意哪些安全設計?

答:進出水池的動線、運動時的各姿勢轉換安全、與他人之間的安全距離

問二:課程中,會使用哪些輔助器材(浮條、浮板、扶手等)?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答:會用浮條和扶手提供支持協助、浮條有時是助力,有時是阻力。

問三:過去是否曾遇過孕婦在課堂中發生不適或小意外?您是如何處理的?

答:曾經發生抽筋,我們將動作暫停、輕輕伸展抽筋肌肉。

問四:孕婦的反應與困難
孕婦第一次來參加時,最常見的疑慮或擔心是什麼?

答:每個人的擔心和疑慮各不相同,會按照個人的能力與水性來設計動作,慢慢適應水中運動。

問五:曾經有孕婦因為心理害怕(怕水、怕跌倒)而中途放棄嗎?

答:中途放棄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心理害怕放棄的機率比較低。

問六:她們參加完之後,最常反映的好處或收穫是什麼?

答:睡眠好、降水腫、身心愉快。

問七:需求與市場觀察
來參加孕婦水中瑜珈的比例大概占您課程學生的多少?

答: 50%

問八:相較於一般瑜珈課程,孕婦水中瑜珈的招生是否困難?

答:招生較一般瑜伽困難,因為較少水池提供此服務。

問九:如果有更安全、更舒適的輔助裝備(例如改良版浮具或防護設計),您覺得會增加孕婦的信心嗎?會希望有什麼樣的新產品來幫助您在帶課程時更安心?

答:請為孕婦設計「浮力背心或腰帶」,讓她們能安心放鬆地在水中運動(如:跑步、類似抬頭蛙式的動作)保持身體不會下沉。

06/08/2025
01/08/2025
01/08/2025

**🔥 熱烈歡迎國際水療大師蒞臨!今日課程精彩展開 🔥**

**🎉 歡迎 IATF 創辦人 Johan Lambeck、資深講師 Anne Bommer 及 Patty Pei-Hsin Gu 老師!**

今日起,為期四天的 **「Halliwick 水療法+臨床水中太極」國際認證課程** 正式開始!學員們將跟隨國際級大師,深入學習最專業的水療技術,提升治療與教學能力!

💦 **課程亮點**:
✅ 由 Halliwick 權威 **Johan Lambeck** 親自指導
✅ 水中太極實作由 **Anne Bommer** 帶領
✅ 全程中文口譯,學習無障礙

📸 現場花絮搶先看!
👉 想了解更多?歡迎私訊我們!
#國際水療認證 #水中太極 #物理治療 #專業進修

——————————

**🔥 Warm Welcome to International Aquatic Therapy Experts! Today's Course Kicks Off! 🔥**

**🎉 Welcome IATF Founder Johan Lambeck, Senior Instructor Anne Bommer, and Instructor Patty Pei-Hsin Gu!**

Starting today, the 4-day **"Halliwick + Clinical Ai Chi"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Course** officially begins! Participants will learn from world-class masters to deepen their professional aquatic therapy skills and enhance therapeutic and teaching abilities!

💦 **Course Highlights**:
✅ Taught by Halliwick authority **Johan Lambeck**
✅ Ai Chi practice led by **Anne Bommer**
✅ Full Chinese interpretation provided

📸 Stay tuned for live updates!
👉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message us!


#家昕物理治療所
#佳樂水物理治療所
#水療 #水中運動治療

31/07/2025

骨頭鬆掉,人就老得快 – 如何顧好我們的骨本 ?

我們總以為,老化是從皺紋開始,從白頭髮開始,但其實,最早察覺到我們「變老」的,不是臉,常常是骨頭。

骨質疏鬆這個詞,似乎不大會讓人重視,聽起來總讓人覺得是「別人家的事」,離自己還遠得很。但現實中,故事常常是這樣展開的:一位看起來還算硬朗的阿姨,只是下樓梯時踩空,髖骨就斷了;鄰居的阿伯,半夜起身上廁所,一跤摔下去,從此不敢再一個人出門。那時我們才驚覺,骨頭其實撐很久了,它只是太安靜了,沒讓我們聽見它的求救聲。

不是變老才骨折,是骨折才發現自己真的老了

這些年,我在診間聽到太多這樣的經歷。人們總說:「只是跌倒一下,怎麼骨頭會碎得這麼嚴重?」但根據《BMJ》2025年的文章指出,一旦髖骨骨折,第一年內的死亡率就高達20%,而且接下來兩年內再次骨折的機率會飆到86%。這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個重要訊號 - 骨頭其實早就開始出問題,只是我們沒及早處理,它才用最嚴重的方式提醒我們。

糖尿病、肌少症、減重手術 - 骨頭最怕的是「您看不見的事」

許多人會說:「我又沒什麼大病,應該沒骨鬆吧?」但其實有些風險,是看不出來的。像是第二型糖尿病,會破壞骨頭的微結構,即使骨密度看起來不差,骨頭仍然很脆。肌少症更是骨質疏鬆的好朋友 - 肌肉力量下降,平衡感變差,跌倒一來,骨頭撐不住就斷了。

而有做過胃繞道手術的人也得特別注意,因為營養吸收差,骨頭沒料可以補,會變得更薄更脆。
這些都是外表看不出來,但骨頭自己知道的風險。

不是只補鈣就好,而是整套「骨本生活」要一起來

很多人一聽到骨鬆,就開始喝牛奶、買鈣片,但骨頭真正需要的,不只是鈣而已。骨頭要的,是整套生活方式的支持。

運動,就是最直接、最自然的「造骨療法」。尤其是抗阻運動,像是深蹲、拉彈力帶、站立平衡訓練,每週做2-3次、持續3個月以上,骨密度真的會變好,跌倒的風險也會下降。這不只對骨頭好,更是為了讓我們「走得穩、跌不倒」。

營養方面,鈣與維生素D是基本功,每天1000-1200毫克的鈣、800-1000 IU的維生素D,對骨骼維護非常關鍵。而被大家忽略的蛋白質,其實才是打造骨架的重要工人。65歲以上的朋友,最好每天每公斤體重吃進超過1公克的蛋白質,讓肌肉與骨頭都有材料可以修補與強化。

骨折後的「黃金兩年」,千萬別放過

研究告訴我們,骨折後的頭兩年,是再骨折的「高風險期」。但目前全世界仍有超過六成的病人在骨折後,沒有接受過骨質疏鬆的治療。這不是醫療做不到,而是我們都低估了這段時間的重要性。

如果能在骨折手術後就開始好好安排骨質檢查、補充營養、啟動運動計劃與藥物治療,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這段時間就像是「骨頭的第二次機會」,我們要好好把握,不要等第二次骨折發生,才後悔第一次沒好好處理。

藥不是人人都該從「最溫和的」開始,而是從「最需要的」出發

以前我們都從比較保守的抗吸收藥開始,但現在研究已經發現,對於骨折風險很高的人,應該反過來操作 - 先讓骨頭衝一波密度,再來鞏固。也就是說,應該優先使用「造骨藥物」,像是 Romosozumab、Teriparatide、Abaloparatide,先刺激骨頭長起來,之後再用抗吸收藥來幫骨頭「鎖住成果」,這樣骨折風險下降得更快、效果更持久。

而且現在這些藥物的效果,不只停留在骨頭本身。像常用的 Denosumab,就是一種每六個月打一針的抗吸收藥,不只可以幫助增加骨密度,還有研究發現,它可能讓身體的胰島素反應變得更好,甚至降低糖尿病的發生機率。

另外一種常見的靜脈注射藥物 Zoledronate,除了強化骨頭,還被發現有「清除老化細胞」的潛力,甚至在一些癌症或動脈硬化的研究裡,也看見了希望的訊號。

這些新一代的骨鬆藥,不只是為了防止骨折,更可能成為我們延緩老化、強化全身代謝的關鍵幫手。只要用得對、時機對,骨頭可以變年輕,身體也會更穩更有力。

骨頭撐得住,人生就站得穩

骨質疏鬆不是年紀的問題,而是生活選擇累積出來的結果。我們怎麼吃、怎麼動、怎麼管理血糖和壓力,會一點一滴寫進骨頭的健康裡。

我們常聽人說:「老了就會骨質疏鬆」,但我更想說:「不照顧骨頭的人,才會提早老。」,因為真正厲害的養生,不只是「看起來年輕」,而是「骨頭還年輕」。

參考資料: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BMJ, 2025,
https://www.bmj.com/content/390/bmj-2024-081250

29/07/2025
25/07/2025

🌱 孩子的慢,不是父母的失敗;孩子的快,也不是父母的成就。

不是每朵花都在春天盛開,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同樣的時間起飛。

有些孩子走得慢,但終究會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有些孩子跑得快,也不代表人生就能一路順風。

我們的角色,不是拉著孩子跑,
而是陪著他,在他自己的節奏裡,安心長大。

不要把孩子的表現,當成父母的成績單。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不是用來證明我們成功與否的工具。

💬 給每位努力中的爸媽一句話:
慢慢來,也沒關係,最終都會到達。

#教養思維 #父母成長 #陪孩子長大 #親子共學 #慢慢來比較快

20250722謝謝遠道而來的你們😊能在水中與你們相遇是我的榮幸🙏
22/07/2025

20250722
謝謝遠道而來的你們😊

能在水中與你們相遇
是我的榮幸🙏

Address

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211巷26弄12號
Wenshan District
116

Opening Hours

11:00 - 21:30

Telephone

+88622931867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灣水療研究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台灣水療研究中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