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御醫講透中醫

蕭御醫講透中醫 鍼還中醫診所
內科醫師『蕭家駒中西醫師』
特聘為內科駐診醫師蕭醫師。 蕭御醫講透中醫-和你輕鬆聊中醫
https://pse.is/42ubxh

【舌頭在燒、手掌會痛、整夜不睡】——中醫用三個味道,給火引一條回家的路🔥 她說:「我不是神經病,但真的覺得全身都在燒。」這是一位 50 歲女性病人的真實故事。她的身體出現了許多讓人困惑的症狀,但西醫檢查下來,所有報告都顯示「正常」。她每天面...
27/07/2025

【舌頭在燒、手掌會痛、整夜不睡】
——中醫用三個味道,給火引一條回家的路

🔥 她說:「我不是神經病,但真的覺得全身都在燒。」

這是一位 50 歲女性病人的真實故事。

她的身體出現了許多讓人困惑的症狀,
但西醫檢查下來,所有報告都顯示「正常」。

她每天面對的,是別人看不到、自己卻無法忽視的痛苦:

* 舌頭像燙到一樣,每天都有灼熱感,但口腔黏膜完全正常
* 手掌反覆紅腫,碰到東西就痛,就像皮膚在發燙
* 胃脹、吃不下東西,整個人悶著不通
* 最折磨的是失眠 —— Apple Watch 記錄上,她只睡了 1 小時 56 分鐘

她的狀態,就像體內有團無名之火,正在亂竄。

🧭 是火太旺?還是火無家可歸?

很多人以為這是「更年期」、「火氣大」、「壓力太多」。

但在中醫的診察中,我發現:
她雙尺脈不平,左尺浮而弦、右尺塌陷
這代表腎水不足,失去了固藏的力量,命門之火因而外洩。這不是火太大,而是:

命門火無根、相火浮越。

命門之火,是人體陽氣的核心。
當腎水虧損,無法穩住火氣時,
那團原本應該潛藏的火,會變成一種亂燒的狀態。

這種火,可能跑到舌尖,讓人感覺口燥灼熱;
也可能跑到神明之宮,使人心神不寧、夜不能寐;
甚至跑到體表神經,讓手掌痛得無法觸碰。

🧪 處方不是清火,而是讓火有地方可回去

我為她開出一張處方:
引火湯合黃柏、肉桂,以「一六收火」

* 熟地黃 一兩
* 巴戟天 一兩
* 茯苓  五錢
* 麥門冬 三錢
* 五味子 一錢
* 肉桂  一錢一分
* 黃柏  一錢六分

這不是退火,而是一個讓火「回家」的系統設計。

🌊 《湯液經法》三味入腎,是怎麼讓火被收下來的?

🔸 苦味(熟地黃):提供大量腎水,穩固火氣根基
🔸 甘鹹(巴戟天+茯苓):打開火故藏的通道,幫助水火交感
🔸 酸味(麥門冬+五味子):降溫凝結,幫助浮火沉降

🔸想像這個機制就像:

→ 酸味讓天氣降溫
→ 熱氣凝成小水滴
→ 甘鹹打通水道
→ 苦味補足水源最後由黃柏與肉桂(六與一,對應河圖腎數)

👉 收攝命門火,令其歸位不再亂竄。

這不只是藥理,而是一套氣機重建工程。

三天內,她的睡眠圖清楚記錄了「火回家的過程」

7/12(服藥前)
總睡眠:1 小時 56 分
幾乎完全沒睡、整夜清醒

7/13(服藥第一晚)
總睡眠:10 小時 26 分
開始進入核心與深層睡眠,雖仍多次醒轉,
但患者主觀感受已有改善:「我終於睡著了。」

7/14(服藥第二晚)
總睡眠:6 小時 24 分
睡眠架構趨於穩定,醒轉次數大幅減少。
病人說:「不只睡著了,還睡得很沉。」

✅ 其他症狀也跟著好轉:

* 🔥 舌頭不再灼熱,只有偶爾喝到有添加物的飲料才會感覺到
* ✋ 手掌紅腫疼痛顯著減輕,不再「碰到就痛」
* 🧘‍♀️ 腸胃暢通,氣色紅潤,病人驚訝說:「我臉不黃了,整個人也亮起來了」

🧩 解方不在表面,而在氣機的結構裡

很多慢性失眠、莫名灼熱、無法說清楚的怪病,
真正的問題,不是「哪裡發炎」,也不是「荷爾蒙」,
而是氣機散了,火沒有歸宿。

真正有效的治療,不是壓火、也不是補水,而是:把氣機搭回來,讓火能回家。

☯️ 當腎水足,火自然藏;

當氣機穩,神自然安。

📩 如果你也有這種說不清楚、查不出來,

卻折磨自己的症狀,也許你不是太敏感,而是身體真的在呼救。

這是一條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修復的路。

#中醫 #睡眠 #蕭御醫講透中醫 #醫案分享

家長:「他是不是講話不清楚?他為什麼注意力不足?」這集邀請 語言治療師好好老師 上我們頻道聊聊孩子咬字不清、講話含糊,真的只是可愛的口音嗎?其實可能藏著發展中的小警訊!以及要讓孩子發光,不是要他變「乖」,而是當他的伯樂,看到他的節奏、理解他...
25/07/2025

家長:「他是不是講話不清楚?他為什麼注意力不足?」

這集邀請 語言治療師好好老師 上我們頻道聊聊
孩子咬字不清、講話含糊,真的只是可愛的口音嗎?
其實可能藏著發展中的小警訊!

以及要讓孩子發光,不是要他變「乖」,
而是當他的伯樂,看到他的節奏、理解他的語言。

好好老師也分享了自己為什麼選擇走進兒童的領域
一起打開耳朵,來一場重新認識孩子的機會吧❤️

蕭御醫非業配但有拿到專屬折扣碼(笑
hsiaoxhao300(使用到 8/25 23:59)
收聽連結在留言處

「觀音的甘露水──竹葉石膏湯與回收之道」🌿一帖藥,如何療癒一個小醫生與一位苦主的苦?還記得剛畢業那年,我還是個鄉下診所的小醫生。有位四十多歲的男患者走進來,張口第一句話是:「我把這鎮上的中醫都看遍了,就剩你沒看過。」他不是來挑戰的,只是太苦...
21/07/2025

「觀音的甘露水──竹葉石膏湯與回收之道」

🌿一帖藥,如何療癒一個小醫生與一位苦主的苦?

還記得剛畢業那年,我還是個鄉下診所的小醫生。
有位四十多歲的男患者走進來,
張口第一句話是:

「我把這鎮上的中醫都看遍了,就剩你沒看過。」

他不是來挑戰的,只是太苦了。

口腔潰瘍反覆不癒,吃東西、說話都在痛。
西醫給口內膏,中醫開了苦寒藥,但越吃越嚴重。

我摸他的脈,
右手寸關之間,沉沉的一大塊像石頭卡在水底,
實而不浮,力道強卻不跟手;左手卻又細澀而虛。
那一刻,我腦中忽然閃過前幾天老師提過的一帖方:

「竹葉石膏湯,是觀世音菩薩的甘露水。」

我當下試著一搏,
開了竹葉石膏湯8克,加玄參4克。
一週後他回來──潰瘍全癒,沒有再復發。

那是我臨床生涯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方證對應的力量,
也成為我堅定走上中醫內科的起點。

🌿竹葉石膏湯為何有效?從肺虛到回收系統的修復

從《湯液經法》的觀點來看

這位病人不是「上火」,而是肺虛。

什麼是肺虛?不是氣不夠,而是兑卦失守,
就像天開了個洞,水氣與陽氣一直流失,回不來。

這種人會汗出、尿多、口乾、燥熱不斷,
看似「火」,實為「回收功能壞掉」。

石膏、麥冬這類「酸味藥」,就是幫助回收啟動的開關,讓津液陽氣不再外逃。

🌿三味組合的真正奧秘 → 酸、鹹、辛 缺一不可

但如果你熟讀《湯液經法》就會知道:啟動回收,只靠酸味還不夠。

這帖方真正神奇的地方,
在於它組成了酸、鹹、辛三味合用的經典結構:

* 石膏+麥冬:酸味為主,啟動水氣回收
* 半夏:辛中帶鹹,幫助下導與開路
* 玄參:苦鹹之品,穩定水氣沉潛、鎖藏
* 甘草與梗米:補脾土,使水氣有地可藏

這不只是止渴清火,而是一次完整的「天地閉合」、「天氣下降」之修復工程。

🌿酸味為令,辛鹹為路 → 「辛鹹除滯」最關鍵

你可以這樣理解:

酸味是下令要回收,辛鹹味是幫你清理障礙。

當酸味啟動回收指令,如果體內經絡壅滯、土壤乾硬、水路不通,這些水氣回不來,只會積在表面,變成濕氣、痰濁、虛熱。

這時候,就需要《湯液經法》裡說的:「辛鹹除滯」。

* 辛味能開散,如開路車掃除阻礙
* 鹹味能軟堅,讓乾硬的土變得能吸水

就像皇帝要回宮,總要有警車開路。
水與陽氣若要回藏,辛鹹藥就是那開道的部隊。
一旦道路暢通,酸味發出的「回收令」才能真正落地執行。

🌿金在火上,則生液 → 竹葉石膏湯的哲學基礎

彭子益在《古中醫圓運動》中說

「金在火上,則火中生液。」

當上騰的陽氣(火)碰到高空的金氣(肺),
就會凝結成水,天氣下降為雨。
這是自然界的回收系統,也是人體的肺氣之功。

竹葉石膏湯的價值不只是清熱、止渴,
更是在幫助你重建這個回收系統,
讓你的身體不再一直耗損水與陽氣,
而是能將它們收回、沉藏、儲存。

🌱一帖方,重建天地之道

對我來說,竹葉石膏湯不只是一帖清熱解渴的藥。
它是那種在最乾燥、最無助的時候,
像觀音手中瓶裡滴落的一滴甘露。

這滴水,不只解渴,
更讓身體重新學會「如何收回自己」。

#中醫 #蕭御醫講透中醫

13/07/2025

「星星太亮,月亮就暗了:誰讓你的心跳失了序?」


中醫怎麼看心律不整?
從相火浮越、君火無位,
到鹹苦酸三味的調火智慧,用湯液經法,讓心神歸位。

🫀 這是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老患者,
曾因心律不整服用《炙甘草湯》調理一段時間,
症狀曾穩定好轉,幾乎無漏跳,也不再心悸。

直到最近,他戴上運動手錶後發現
心跳又開始出現高度不規則(irregularly irregular)的節律,
並伴隨明顯怔忡、夜驚、心煩難安。

📍 脈與舌,揭示火氣所在
正常男性的脈應如頒獎台:關脈居中為最隆,寸次之,尺最平。

但此案卻見寸脈高突壓過關尺,左寸尤大,代表火勢直逼心與心包。
舌紅、芒刺明顯,火熱已透血分,
心包熱盛、心神被擾之象,一目了然。

🪡 針法調氣:清心包火,瀉膽經火
* 左手勞宮:清心包火
* 右足竅陰:瀉膽經相火

針後即見節律變化:
從完全無序轉為竇性心律 × 偶有漏拍,
彷彿四分音符與二分音符交錯,節奏重建。

🫖 處方用藥:清相火,壯君火
主方:《黃連阿膠湯》加減:
* 黃連(味苦):清心包之相火
* 阿膠(味鹹):壯君火之根基
* 芍藥+炙甘草:清膽火、引相火歸根
* 加柴胡、黃芩、川楝子:疏少陽、調三焦、導鬱熱

🧪 為什麼要用看似「滋膩」的阿膠?
很多人會問:「不是火太旺嗎?只用黃連、黃芩清火不就好了嗎?」

關鍵在於:這不是單純的火,而是「相火妄動、君火虛位」。

用一個比喻來說:
星星太亮,月亮就會黯淡。君火若無位,神明便無主。

中醫的解法不是一味壓火,而是:清相火的妄動 × 托起君火的根基。
正如湯液經法所說:心之三味為——鹹、苦、酸:
* 鹹以壯君火
* 苦酸以清相火

這就是黃連阿膠湯的奧義所在。
不是補瀉相雜,而是上下分治,君臣分權。

一週後回診,心律幾無漏跳,心悸與怔忡消失,夜眠安穩。他說:
「終於不用再被心跳牽著走了,整個人安穩下來了。」

💡 中醫看心律不整,不只看心,還看三焦、看火的次序。
不是火就清,而是:看清是誰的火,失了位。
然後用對的味道,把他請回原位。

#中醫 #心律不整

【診所日常|從一針到一帖藥,再到一場午覺】昨天診所裡發生一件讓我忍不住笑出來的小插曲,也剛好是一堂現場中醫課。我的助理,月經來的第二天。經量多、腹痛劇烈,整個人煩躁得像快要炸開一樣,臉上也冒了幾顆痘痘。站著的時候甚至得微微彎腰才覺得肚子沒那...
06/07/2025

【診所日常|從一針到一帖藥,再到一場午覺】

昨天診所裡發生一件讓我忍不住笑出來的小插曲,
也剛好是一堂現場中醫課。

我的助理,月經來的第二天。
經量多、腹痛劇烈,整個人煩躁得像快要炸開一樣,
臉上也冒了幾顆痘痘。
站著的時候甚至得微微彎腰才覺得肚子沒那麼痛。

她趁我準備上樓開會前,一把攔住我,苦著臉說:

「蕭醫師,我真的快不行了……你可不可以幫我看一下?」

我幫她一把脈,立刻察覺右寸高凸而不平順。
正常來說,女生的脈應該是關最大,尺次之,寸最小,
但她的右寸卻明顯高起,這正是心包相火浮越的表現。

我便決定幫她針灸處理。
我斜刺了右手的勞宮穴來清洩心包之火,
再配對側的液門穴疏通三焦經氣。

大概針下去幾分鐘,她就說:

「欸,好像真的好多了耶!肚子比較不痛了,人也可以站直了。」

我笑著說:
「那就好,針留25分鐘。
這裡給你一包黃連解毒湯的藥粉,4公克,一次吃完。
幫你進一步把相火降下來,情緒和腹痛也會更穩定。」

然後我就上樓開會去了。

結果一個小時後下來,助理一臉抱怨迎上來:

「蕭醫師,你是不是對我做了什麼壞事?
現在肚子是不痛了啦,可是我全身都覺得冷,還冒冷汗,而且超級想睡覺……」

我忍不住笑出來,說:
「那就去睡啊,這表示火氣真的下來了,神氣終於可以歸位,該修復了。」

「但我還在上班耶……」她咬牙切齒加上大大的白眼。



🔥 心火不安,神氣難寧

女性在月經期間若心包相火浮越,
常會出現煩躁、痘痘、痛經、情緒不穩等情形。

這次處理的關鍵是:
• 脈象診察發現右寸高起 → 判為心包相火上擾
• 選穴:右手勞宮穴斜刺洩火,配左側液門穴疏通經氣
• 中藥:黃連解毒湯藥粉4公克,一次吃完,加強清熱降火

火氣一降,神氣自然會進入修復模式。
那股突如其來的「冷感」與「睏意」,
不是副作用,而是身體終於可以安心了的信號。

#中醫 #生理期

【中暑不是太陽害的?】中醫用一瓶可樂,講透你為什麼越來越虛!——☀️為什麼沒曬太陽也會中暑?說到中暑,你可能會想到:* 小時候升旗站太久,有人突然昏倒* 在大太陽底下活動後頭暈、嘔吐這些都是外在高溫造成的中暑,西醫叫做「熱衰竭」,補水、休息...
29/06/2025

【中暑不是太陽害的?】
中醫用一瓶可樂,講透你為什麼越來越虛!

——

☀️為什麼沒曬太陽也會中暑?

說到中暑,你可能會想到:

* 小時候升旗站太久,有人突然昏倒
* 在大太陽底下活動後頭暈、嘔吐

這些都是外在高溫造成的中暑,
西醫叫做「熱衰竭」,補水、休息就能恢復。

但你有沒有遇過根本沒曬太陽,卻還是中暑了?
👉 明明待在冷氣房,卻頭悶、倦怠、想吐、甚至發燒?
這種情況,我稱它為「都會型中暑」,
不是熱進來了,而是你身體裡的氣爆出來了!

🥤一瓶被搖晃的可樂,講透中暑的真正原因

來,想像一下這個畫面:

你手上的一瓶可樂,被猛烈地搖了一通,
這時你一打開瓶蓋,怎麼樣?💥 沒錯,氣泡衝出來、整瓶炸開!

人體也是這樣:

* 可樂裡的「氣」=你體內的陽氣和熱氣
* 可樂本身的液體=體內的水液,平常把氣包住
* 瓶蓋=你的脾胃功能,負責把這些氣穩穩地鎖在體內

當節氣到了芒種、夏至這些「天地搖晃的季節」,
外在環境就像在搖動你身體裡的可樂瓶。

這時候就考驗你的瓶蓋牢不牢了!
如果你脾胃健壯,瓶蓋鎖得緊,就不會爆開。
但如果你脾胃虛弱,瓶蓋一鬆,陽氣就會從體內衝出去,
這,就是中暑。

😩這些人最容易中暑,因為「瓶蓋」鬆

如果你常常這樣,很可能就是內爆型中暑體質:

* 腸胃不好:吃涼就拉肚子、吃多就腹脹
* 不容易流汗:不管多熱都汗不多,甚至汗完更累
* 倦怠乏力、少氣懶言:提不起勁、懶得說話、精神差

這些人即使沒有曬太陽,
只要遇到節氣劇變、冷氣溫差、氣壓改變,就可能中暑。
問題不是氣跑進來,而是氣守不住,因為你的瓶蓋太鬆了!

☀️你以為在「清暑」,其實是在把自己的氣清光?

很多人一中暑,第一件事就是:

* 找人刮痧
* 喝一杯超苦的青草茶

如果你相信「中暑是多出來的熱」,
那麼這樣的行為好像說得通,把熱氣刮出去、清掉。

但如果你接受我們前面講的**「可樂瓶理論」**呢?

那些氣根本是你原本就該擁有的陽氣。
現在只是因為瓶蓋鬆了才衝出來,結果你還去:

* 刮痧,把氣放更多出去
* 喝苦茶,把本來應該留下的熱清掉

結果就是越來越虛,腸胃越來越差,瓶蓋越來越鬆,
然後……更容易中暑。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變成**「刮痧專業戶」**
刮完舒服一天,過幾天又來,惡性循環。

✅真正對的做法:不是清暑,而是「收」和「補」

如果你不再想把氣越刮越沒、越喝越虛,那該怎麼辦?
其實很簡單,分兩步走:

第一步:用酸味來「收氣」

當氣從瓶中噴出,我們先要做的,
不是繼續把氣放掉,而是把它收回來。
中醫認為,酸味能收斂浮散的氣機。
就像是在瓶口先加一層封膜,先別再漏了。

✅ 建議可以喝點烏梅汁,
或吃烏梅、山楂、洛神花這類帶點酸的天然食品。
酸味收氣,就是幫你第一步止損。

第二步:用甘味來「補氣、鎖蓋子」

氣收回來了,還要幫瓶子重新蓋緊。這時候,就要靠甘味藥了。
你沒看錯,雖然是中暑,但不是去清,而是補脾固氣,穩瓶蓋。

✅ 代表性的就是《清暑益氣湯》:
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氣固表,
再配上麥門冬、五味子的酸甘組合,
形成「酸收 + 甘補」的雙保險。

這才是真正解決中暑根本的智慧:
不是把氣放掉,而是收得住、守得住。

想讓你的夏天不再中暑嗎?
記得這句話:「中暑不是太陽害你,是你瓶蓋不夠緊。」

#中醫 #中暑

【心悸是身體的警報,一段臟腑、陰陽之間的對話】⸻有時候你會心跳加快、胸口悸動,明明沒熬夜、沒喝咖啡,卻睡不安穩、神情不定。多數人以為那只是壓力太大,但在中醫看來,心悸是身體透過「心」發出的訊號,是五臟六腑在交談,是陰陽節奏出了偏差。「心者,...
22/06/2025

【心悸是身體的警報,一段臟腑、陰陽之間的對話】


有時候你會心跳加快、胸口悸動,明明沒熬夜、沒喝咖啡,卻睡不安穩、神情不定。

多數人以為那只是壓力太大,
但在中醫看來,心悸是身體透過「心」發出的訊號,
是五臟六腑在交談,是陰陽節奏出了偏差。

「心者,君主之官。」
這位君主統御氣血、藏神明、調節節律,更統帥陰陽、聯繫五臟。
別小看一個小小的心悸,它往往是你身體發出的第一聲警報。



☀離卦之象:火中藏陰,心悸的陰陽本質

《易經》中,心對應的卦象是離卦,
上下兩爻為陽,中間一爻為陰,象徵一團外熱內虛的火。
火的表層最炙熱,中心卻最柔弱。

這就像心:陽在外,陰在中,陰陽需彼此制衡,心神才能安定。
若陰太弱,火勢失控,就會出現心悸、暴衝、上火等症狀;
若陽氣不足,火力微弱,也會導致心悸、乏力、神怯。

心悸之所以複雜,正是因為它幾乎從來不是單一病機,
而是陰陽錯位、臟腑互動失衡的結果。

✨三路診治:從肝、脾腎、肺調和心的節奏

中醫將心悸的病機分為三個主要路線:
左路補肝、中路扶脾腎、右路潤肺金。
每一路都對應著不同的陰陽失衡與臟腑互動方式。

1. 左路:補肝木以生心陽(陽虛型)

心屬火,肝屬木,木生火。肝氣虛弱時,
心陽無以為繼,常見心悸、胸悶、腿涼、脈弱、氣短乏力。

代表方劑:桂枝甘草湯
• 桂枝(辛):行肝木之氣、發散陽氣;
• 炙甘草(甘):補中益氣、安神緩急。

這是中醫「辛甘發散為陽」的典範組合。
補肝助心、振陽而不躁,適合陽虛型心悸,或情緒壓抑、肝鬱氣結者。
可加柴胡、當歸、丹參等疏肝活血藥增強療效。

2. 中路:調脾腎以養心神(陰陽俱虛型)

● 陽虛:補脾陽與腎陽,溫養心火

當脾氣虛弱、腎陽不足,心陽便失支援,出現心悸、神疲、怕冷、夜尿增多。
• 歸脾湯:益氣補血,心脾雙補;
• 補坎益離丸(鄭欽安):壯腎陽、承心火,平衡坎離。

此型強調「土能載火、水能生火」,補下以安上,適合虛寒體質者。

● 陰虛:補腎水以養心陰

腎水虧虛,無法涵養心陰,則見心悸煩熱、失眠多夢、脈數無力。
• 天王補心丹:滋陰清火,寧心安神;
• 炙甘草湯:補氣養陰,調營復脈。

此類方劑有助於平衡水火,使陰陽歸位,神有所附。

3. 右路:潤肺金以收心火(陰虛上炎型)

肺陰不足無法收斂心火,心火上浮,導致心悸煩熱、口乾舌燥、午後加重。

這種情況,就像夏天遲遲不轉秋,熱氣積聚天上,等不到那場收斂之雨。
中醫要「造雨」,就需酸甘生津、潤肺降火。

代表方劑:生脈散
• 人參:補氣固本;
• 麥門冬:養陰潤肺;
• 五味子:酸收斂肺、亦寧心安神。

常用於陰虛火旺型心悸,也可加入酸棗仁、柏子仁、玉竹等滋陰養心之品。



結語:讓火歸其位,神明得安

心悸不是一個單一器官的毛病,而是身體陰陽失調、臟腑錯位的訊號。

中醫從離卦看見心的陰陽結構,從五行看見肝、脾、腎、肺與心的動態聯繫。
唯有辨證陰陽、調和臟腑,才能讓那團火不失控,也不熄滅,讓神明有處可安。

#中醫 #心悸

【中醫的把脈,到底是在「把」什麼?】一句話說,中醫的把脈,其實就是把身體上的空間訊號,轉換為時間訊號。⸻乍聽之下或許抽象,但請你先設想一個場景:假如你穿越回幾千年前,來到一片夜黑風高的中原大地,沒有指南針、沒有時鐘,你該如何判斷方向?又怎麼...
15/06/2025

【中醫的把脈,到底是在「把」什麼?】

一句話說,中醫的把脈,
其實就是把身體上的空間訊號,轉換為時間訊號。



乍聽之下或許抽象,但請你先設想一個場景:

假如你穿越回幾千年前,來到一片夜黑風高的中原大地,
沒有指南針、沒有時鐘,你該如何判斷方向?
又怎麼知道此刻是春夏秋冬的哪一季?

🔵在北半球的你,可能會發現有一顆永遠穩定不動的星星北極星,它總是指向正北。
而圍繞著它轉動的北斗七星,就像天空中的一隻大湯勺,每晚隨著季節而改變它柄的方向。

這湯勺的柄所指之處,蘊含著時間的訊號:
• 指向東方,是春天;
• 指向南方,是夏天;
• 指向西方,是秋天;
• 指向北方,是冬天。

也就是說,穩定的空間位置(星象),透過有規律的運動,轉化成時間的節令訊號。

這正是中醫觀察自然、並借以理解人體節奏的原始方式。



👉🏻回到脈診本身,寸口三部 —— 寸、關、尺,
其實也對應著不同的空間部位。

而把脈的本質,就是透過這些空間上的訊號(位置、強弱、浮沉、遲數等),
去推測身體當下正處在哪一段「時間」之中:
• 是「春升」還是「秋降」?
• 是「寒閉」還是「熱動」?
• 是一個剛剛開始的清晨,還是一個即將結束的黃昏?

這一切,都藏在寸口之間的節奏裡。

透過把脈,我們讀的不只是當下的症狀,而是身體內在節律的變化。
知道身體現在的「時辰」,我們才能選擇對的時機施以對的治法。



這就是中醫的智慧,不是單純對應哪個器官出了問題,
也不是為了追趕某個數據,而是像觀星一樣,
閱讀身體這座小宇宙的時空座標,為它調律節拍,引導回歸正軌。

如果北極星與北斗七星是天上的時鐘,那麼脈象,就是人體的時鐘。
透過這只時鐘,我們得以知曉身體的四季流轉、寒熱升降,進而給予對時而行的治療與引導。

#中醫 #把脈

【甘味藥=補藥?】——來自湯液經法的顛覆式提醒💡案例開場|補藥無效?一碗四神湯反而見效!曾有一位患者因為皮膚濕疹前來求診, 我試過許多大方:像是三黃瀉心湯、溫清飲、玉女煎, 每一帖用量都開得高,石膏甚至超過一兩、二兩, 但病情始終沒有起色。...
08/06/2025

【甘味藥=補藥?】

——來自湯液經法的顛覆式提醒

💡案例開場|補藥無效?一碗四神湯反而見效!

曾有一位患者因為皮膚濕疹前來求診, 我試過許多大方:
像是三黃瀉心湯、溫清飲、玉女煎, 每一帖用量都開得高,
石膏甚至超過一兩、二兩, 但病情始終沒有起色。

沒想到,這位患者後來聽了鄰居的建議,
自己去市場買了幾帖四神湯來喝,竟然大為改善!

這些看起來像是「平補」的甘味藥,
甚至被許多人視為「養生食品」的湯方,
為什麼反而見效?
它們到底在身體裡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甘味藥 = 補藥?這是許多人心中的「常識」

中醫裡常見的甘味藥,如:
• 人參
• 黨參
• 白朮
• 茯苓
• 大棗

這些藥吃起來味道溫和,甚至微甜,總給人一種「滋補」、「養氣」的印象。
在許多人的觀念裡,甘味藥自然就被歸為「補藥」的一員。

但在湯液經法的視角中,這個想法,其實只說對了三分之一。



在湯液經法中,甘味藥有三大作用

我們從湯液經法的角度來看,甘味藥多有三種功能:
1. 緩肝
👉 安撫、調柔肝的張力,讓肝氣不過強也不失控
2. 補益脾胃
👉 幫助中焦氣機運化、提升吸收能力,這是大家最熟知的作用
3. 洩腎
👉 對,你沒看錯,甘味藥也能利水助排濁,是腎的出口幫手



🔹為什麼甘味的「補」的藥會「洩腎」?

因為甘味是腎的剎車。

腎的生理功能,就像是一座「水庫」。
它的天職,是固藏、守護我們體內的水液,不讓水分隨便流失。

所以,凡是促進腎氣的藥物,會讓這座水庫更「蓄水」、更封閉,
而當我們使用甘味藥,也就是腎的剎車,
就等於是把水庫的閘門開啟, 讓多餘的水濕得以順利排出體外。

這也正是甘味藥能夠「洩腎」、「利水」的關鍵。

它不是反對腎的功能,而是在幫助腎把多餘之水順利引導出去,
使得體內水液循環不致鬱滯,才是真正的調補之道。



🔄 補不是「堆」—— 別把身體當成一個桶子

很多人對「補」有個迷思,
總覺得身體就像個空桶子,裡面裝得越多越好,
好像氣血、營養、藥力都是「多多益善」。

但想想我們怎麼看待血液循環:
難道血液越堆越多就越健康嗎?不,健康在於「流動」。

補氣、補血、補津液,其實都不是單向「填塞」的過程,
而是一個讓身體的能量系統恢復「流動」、「湧動」、「循環」的方式。

所以,這些甘味藥發揮「洩腎、利水」的功能,
其實就是在幫助身體把淤積的濕濁排出去, 讓整個體內環境恢復通暢。

👉 這是一種「以利為補」、「以消為養」的智慧。



回到那位患者的案例

如果從甘味藥的「洩腎、利水」這個功能來看, 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那位患者喝了四神湯後濕疹會改善。

四神湯中的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看似平補, 實際上卻能幫助身體的水流動起來、排出體外, 當身體不再積水、濕邪去除,自然就不再發癢起疹, 濕疹也就隨之而退。

這正是「補中有洩」、「以通為補」的最佳寫照。



💡小結:別再用「補」來簡化甘味藥

甘 ≠ 補
補 ≠ 進補

【高血壓=終身服藥?中醫說不見得】從《湯液經法》出發,重新理解高血壓的根本原因⸻一、高血壓=終身服藥?當現代醫學找不到原因,中醫或許看見了訊號現代醫學將高血壓分為兩種: • 繼發性高血壓:   能找出明確原因,如腎上腺瘤或甲狀腺異常,   ...
01/06/2025

【高血壓=終身服藥?中醫說不見得】

從《湯液經法》出發,重新理解高血壓的根本原因



一、高血壓=終身服藥?

當現代醫學找不到原因,中醫或許看見了訊號

現代醫學將高血壓分為兩種:

• 繼發性高血壓:
能找出明確原因,如腎上腺瘤或甲狀腺異常,
病因一旦處理,血壓有機會恢復。

• 原發性高血壓:
佔多數,但原因未明,因此被視為只能終生服藥控制。

這種分類邏輯像是:
「除非找到怪獸,否則只能靠壓制防爆。」

但中醫認為,沒有找到,不等於沒有。
或許我們只是還沒發現那個潛藏的機轉。



二、原發性高血壓,是「沒原因」,還是「還沒找到原因」?

從中醫視角來看,原發性高血壓未必是「無原因」,而是「尚未辨識的繼發性」。

中醫不是追逐數值,而是試圖理解:身體為何要升高壓力?

這正是《湯液經法》提供的重要啟發:

與其控制,不如理解;與其壓制,不如疏導。



三、中醫怎麼看血壓升高?

不對數值宣戰,而是理解升壓的需求

在臨床中,有兩條線索反覆出現於高血壓體質中:
• 有「滯」之處:指的是消化停滯、氣機壅塞,如食積、便秘等。
• 有「燥」之處:指的是水液代謝障礙,血液不潤。

從這兩個角度出發,
中醫得以尋找升壓背後的邏輯,而不僅僅把血壓當成敵人來壓低。



四、《湯液經法》:從除「滯」與除「燥」入手

《湯液經法》主張:
• 「滯」者,可用辛味+鹹味,導熱下行、疏導鬱滯。
• 「燥」者,可用甘味+鹹味,潤燥軟堅、調和氣血。

換言之:
• 「滯」=消化系統負荷過重
• 「燥」=血液與津液循環失調

這不是頭痛醫頭,而是回到升壓的根本脈絡。



五、臨床案例一:辛鹹除滯,助壯漢平血壓

患者背景:
50歲男性,常年血壓210/180,拒絕服藥,希望改善體質。

體質與症狀:
壯實、短頸、胃酸、易汗、排便偏軟,舌苔黃膩。

診斷與治療:
右關脈滑實,診為胃中食熱壅滯。
處方:厚朴七物湯(重用厚朴、大黃),採用「辛鹹除滯」。

變化:
一週後降至160/120,兩週後穩定至140/100,精神明顯改善。

針灸輔助:
因頸僵,配大敦+竅陰瀉肝火。
脈象改善,轉方為龍膽瀉肝湯,血壓更加穩定。



六、臨床案例二:甘鹹除燥,更年期女性的全新轉機

患者背景:
40多歲女性,更年期後血壓與血脂突然升高。
服用西藥反而頭暈、血壓過低。

體質與症狀:
瘦弱、面色黃暗、顴紅瘀斑、右下腹壓痛,小腿乾裂、皮膚脫屑。

診斷與治療:
脈弦澀,辨為血瘀內結。
處方:桂枝茯苓丸加減,採「甘鹹除燥」原則。

變化:
血壓回落至100/60,須停用西藥。
皮膚乾裂亦大幅改善,氣色提升。



七、中醫不是壓制敵人,而是聽懂身體的語言

升高的血壓,不一定是錯誤,而可能是補償。

中醫透過《湯液經法》的理論,為我們打開另一扇窗:

如果血壓上升是身體的求救訊號,
那麼與其壓制它,不如試著聽懂它。

這讓高血壓的照護,不再只是藥物的長期依賴,
而是一場深入體內節奏、與身體協作的對話。

#中醫 #高血壓

31/05/2025

【🌿 清暑補氣正當時】

—— 一帖古方解開端午節的節氣密碼

每年五月初五,是華人傳統的端午節。從節氣來看,此時正處在小滿與芒種之間,天氣漸熱、濕氣加重,陽氣向上升發,地氣卻相對虛浮。

這段時期,往往容易出現煩躁、失眠、出汗多、食慾不振等問題。從中醫角度來看,是火氣漸盛、陰液漸虧、脾土疲乏的轉折點。



🔸 節氣觀:小滿至芒種,陽升地虛

「小滿」代表地面陽氣已逐漸盈滿,穀物尚未成熟;「芒種」則是有芒作物成熟、播種的時機。這段時間火氣上升、濕熱內盛,也是人體陽氣最容易外浮、陰津最容易受損的時候。



🔸 卦象觀:離卦之象,陰不載火則熱躁

《易經》離卦象徵「外陽內陰」,上火而中空。若內陰不足,就無法承載陽氣,便容易導致火熱外散、心神不寧、津液外耗。

這就如同地氣虛、陽氣無根,人也容易出現煩躁、失眠、出汗過多、精神不濟等夏季常見問題。



🔸 養生三原則:苦瀉其火,酸斂其陰,甘補其中

💧 苦味瀉火:苦瓜、蓮子、芡實等,有助清心火、去暑熱。

🍑 酸味斂陰:烏梅、麥門冬、沙參、百合,能收斂津液、滋養心陰。

🌾 甘味補脾:白朮、茯苓、蓮子、扁豆,有助健脾益氣、幫助陽氣歸根。

這三味之性,正對應「火旺、陰虛、脾弱」的節氣狀態,是此時的養生重點。



🔸 名方應時:清暑益氣湯三法齊備

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提出的清暑益氣湯,是一帖專為這類體質與時節設計的經典之方,組方巧妙結合三大調理方向:

• 補中益氣湯:健脾補氣,讓浮火有根可歸

• 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養陰斂汗,補益心氣

• 二妙散(蒼朮、黃柏):燥濕清熱,除煩祛暑

整體作用清晰:瀉火、斂陰、補土兼備,正是「火盛土虛」體質的對症之方。



🔸 結語:清暑調氣,才能穩度盛夏

端午節,不只是習俗上的節日,更是一個身體需要重新調整陰陽平衡的時點。

若能在此時適當清火、養陰、健脾,不但可預防暑熱所致的各種不適,更能替即將到來的盛夏打下穩定基礎。

👉 瀉火、養陰、補脾,是對節氣最好的回應。

👉 一帖古方,承載的,是順天應時的智慧。

25/05/2025

【一代不如一代?中醫為什麼越來越墮落的文化根源】

💡師承與忠誠的兩面刃

在中醫界,跟對老師是一件大事。

你是哪一派、跟誰學的、是否忠實於原法,
這些往往比你能不能治病、會不會開好藥還要重要。

結果就是:

大家不鼓勵跨派學習、不鼓勵創新調整,
甚至把「改變老師的處方」當作大逆不道。

於是我們看見了這樣的現象:

每一位老師再怎麼厲害,
能傳授給下一代的,往往也只有七成;
下一代再教下一代,又剩七成……

一代七成、兩代四成九、三代三成四,就這樣沉下去了。

💡因為我們其實「不相信學生」

我認為這背後最深層的原因,是我們其實「不相信學生」。

我們不相信,自己的經驗與見解,
被學生學會之後,有可能被改進得更好。

我們擔心自己的理論被修正、被批評、甚至被顛覆,
所以與其開放知識,我們選擇封閉保守。

但這其實是對世界最大的失望。

如果我們真心相信中醫是有力量、有潛力的學問,
就應該要相信,這世界上總有一個人,
能站在我們的基礎上,做得比我們更好。

💡牛頓、愛因斯坦與科學的精神

在科學界,「站在巨人肩膀上」是一種理所當然的精神。

牛頓提出力學後,愛因斯坦不是推翻他,
而是在他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廣闊的相對論;

科普勒、伽利略、赫茲……
每一代的進步,都是前一代啟發出來的成果。

但在中醫界,我們太少看到這種精神。
太多的老師不希望自己被超越,
太多的學生只學會了模仿而不敢質疑。

結果,知識不是演化,而是凋零。

💡醫學的使命:不是維護大師地位,而是減輕痛苦

醫學,是為人解苦的學問。
中醫更是從「望聞問切」的細節中,貼近病人的苦楚。

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回病人身上,
而不是把中醫變成一種權威鬥爭的神壇。

一門好學問,應該是越傳越強;不是一代比一代弱。

如果我們願意拋下對門派忠誠的執念,
重新用開放的心去學習、實驗、改良,
也許中醫這門古老的智慧,才能真正走向未來。

Address

2f-6, No. 500, Sec. 4, Zhongxiao E. Road , Xinyi Dist
West District
110

Opening Hours

Monday 13:30 - 19:30
Tuesday 11:00 - 19:30
Thursday 11:00 - 19:30

Telephone

+886227200627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蕭御醫講透中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蕭御醫講透中醫: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