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6/2025
認識挑選益生菌🔍🦠
走進藥局專櫃看到琳瑯滿目的益生菌產品就頭昏腦脹😶🌫️不知從何挑起嗎😥
拿起包裝、瀏覽網頁看著成分內容,英文看不懂😵💫,中文好像也在看咒語一樣,想要認真比較但卻看了三行就放棄 😓
面對銷售人員、網紅代言,各式網站五花八門的介紹,一知半解,又怕腦波弱🤯買到不適合的益生菌嗎😰
在挑選購買認識益生菌前,必須先知道大部分市場的益生菌成分幾乎都是👉『乳酸菌』。益生菌定義就是對宿主有益健康的微生物;而乳酸菌根據「台灣乳酸菌協會」對乳酸菌的定義是指”能夠分解醣類,產生50%以上乳酸之細菌”當中可能有中性菌👻、好菌👼、致命菌💀,單獨把乳酸菌裡面對人體健康有幫助的好菌分離培養出來,就是絕大多數益生菌的來源~
乳酸菌中有許多不同的“菌屬”種類,由於最被常用於益生菌產品的就是乳酸菌中的👉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us),包裝上會直接以『乳酸菌』來稱呼,才會造成益生菌=乳酸菌的觀念,但其實嚴謹的定義上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我們耳熟能詳的A菌、C菌、LP菌都是來自乳酸桿菌屬(圖二)至於另外常見的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屬👉統稱『B菌』,雖然該菌無法產生50%以上乳酸,但因為仍可以產生少部分乳酸,也被籠統歸類為乳酸菌之一🥸
了解益生菌產品常出現的成員分類後,接下來就是學會識別個別益生菌📚
益生菌的命名分成三部分:菌屬名&菌種名&菌株名(圖三)。菌屬名幾乎都是那幾個英文: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us)、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而菌種就多元一些。接觸益生菌後發現之所以讓人眼花撩亂😵,異次元困難😶🌫️很大原因在於英翻中的不講究(明明同一個菌種名稱,英文翻譯成中文後在每一個網站、產品包裝上卻有可能不一樣🙀)最後必須了解,『菌株』才是現在益生菌戰國時代各家互相比較脫穎而出的關鍵🏅有些擅長免疫體質調理,有些專長則是腸道機能保健調節,端看您的生體狀況以及臨床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益生菌產品🫠
熟悉市場常出現的個別益生菌也知道挑選重點在於菌株後,最後就是深入了解一些細節了
🎯細節一:『經研究證實』🔬廠商往往避重就輕閃躲到底該『專利菌株』在研究時,究竟是培養皿🧫的研究?還是動物(老鼠)🐭?還是真的人體試驗?只要簡單把該菌株名稱丟到Google, Pubmed簡單收尋,就知道誰在裸泳🏊🏻♂️~畢竟冰冷試盤培養皿上的研究菌株,也可以被貼上專利菌株,壯大聲勢📣
🎯細節二:高菌數迷失🧬產品所標示的菌數到底是產品裡面全部益生菌總和還是某特殊菌株的個別數量。☝️要知道的是,腸道能給益生菌定殖居住的空間有限,同時菌種的顯微結構與作用特性不同,過多的菌數(超過1000億)只會造成相互競爭及篩選效應導致無法定殖🙅♂️。在試驗研究下的有效菌數,即是基礎真正的有效菌數👌以消化保健簡單健康調整功能而言,一天100-200億的菌數便足夠;特殊功能(神經心理保養、體質代謝調節等)則相對一天要吃300億以上。另外與其拘泥鑽研出廠保證菌數,不如優先挑選新鮮益生菌🌹(半年內製造的益生菌產品),畢竟益生菌的活性及穩定性隨著製造出廠後衰退極快🥀
最後『菌株種類』超過10種,反而有可能互相競爭,降低整體的臨床保健效益,切記並非菌株種類愈多就愈好🙅
🎯細節三:包埋🌯適度包埋即可,過多的包埋層數反而使得益生菌抵達腸道目的地時無法脫離外殼居住最後漂泊流失👋,也將無法發揮效益;甚至還有過度化學添加物🍭的隱憂。
另外關於『腸球菌』,由於該菌體積小,易充填而有可能被拿去衝高出廠菌數且因為抗藥性的爭議而有疑慮🧛,但只要清楚了解抗藥性腸球菌是由於後天抗生素濫用所產生的便應該不用如此戒慎恐懼🛠️只要能清楚交代安全性履歷🪪的腸球菌還是可以被允許添加的👌
常見的兩種腸球菌像是糞腸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以前稱作streptococcus faecalis)和屎腸球菌 (Enterococcus faecium)能發揮沖刷🚿腸道壞菌,與其競爭減少壞菌的生長,也被許可應用在腸道機能(欣表飛鳴)與甚至利用其細胞結構成對於免疫調節也有提升作用🧘♀️
最後了解在益生菌產品大部分使用乳酸菌屬占大宗後,別忘了仍有採用非乳酸菌屬的益生菌產品👉像是『妙利散』,裡面的宮入菌的就是酪酸菌。酪酸菌的最大特色在於其孢子結構,可耐熱,抗胃酸、膽鹼,不受抗生素的影響🧜♂️同時該菌所產生大量酪酸(也就是丁酸,是短鏈脂肪酸),是腸內其它益菌及大腸黏膜上皮細胞的重要營養能量來源🥗可促進腸道細胞的分化與增殖🤡
📝其他加分選項:優先挑選含有搭配益生元(益生菌生長所需的養份來源)及後生元(熱滅活菌、或是菌體結構成份/代謝物質); 💊劑型選擇則是粉劑優於膠囊優於錠劑。
希望看完上述整理能讓到大家更接近益生菌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