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百善臨床心理師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星兒的翻譯者▉
⭐沛智心理治療所
⭐順安復健專科診所
#親職 #溝通
合作邀約 zenpsychologists@gmail.com 歡迎演講、課程等邀約,請來信洽詢
專長為 自閉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問題行為 親子溝通技巧

26/07/2025

星兒的事暫停一次喔
有點忙不過來

#IRB是什麼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機構倫理審查委員會我第一次接觸IRB,是在雙和醫院擔任研究助理的時候。當時覺得程序繁複,送審既麻煩又耗時,還可能會被退件,留下不好的印象。後來在臨床心理碩士班也會遇到相關議...
23/07/2025

#IRB是什麼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機構倫理審查委員會
我第一次接觸IRB,是在雙和醫院擔任研究助理的時候。當時覺得程序繁複,送審既麻煩又耗時,還可能會被退件,留下不好的印象。後來在臨床心理碩士班也會遇到相關議題,我甚至也因為考量送審的時間跟複雜性,最後決定用問卷法進行研究。
若是採用實驗法論文,事前就必須詳列研究計畫並送 IRB 審查,由於必須評估這樣的心理實驗是否會對受試著帶來不良影響。
心理學的實驗會讓受試者看圖片、影片、聽聲音,甚至可能涉及輕微電擊、欺騙、誘導、操弄記憶等操作,這些所以都要經過IRB的把關,括在研究一開始取得受試者的知情同意,以及研究結束後進行適當的說明與解釋。

#有什麼大不了的
要理解 IRB 為什麼重要,就要從一些具體的例子談起。在那個尚未建立倫理審查機制的年代,許多如今被視為不可能再現的實驗曾經真實發生。
例如,行為主義時期著名的「小艾伯特實驗」(Little Albert),研究者透過聲響與毛茸茸的物品配對,讓嬰兒被制約產生恐懼,至此一生,Albert看到類似物體就會害怕。又如經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史丹佛監獄實驗,讓學生扮演囚犯與獄卒,結果迅速出現失控與心理傷害。還有「服從權威」的米爾格倫電擊實驗,測試人在高壓指令下是否會對他人施以致命電壓。也有植入假記憶的實驗,使人相信自己童年時曾經走失,從而產生真實恐懼。
人類其實很脆弱,只是你知不知道怎麼操弄而已。因此,我們需要一套制度來守住底線。而IRB就是守門員,可以阻擋憾事的發生。
#法理情
這次的事件,很明顯缺乏 IRB 的介入,或出現嚴重失職。就程序而言,即使研究具有學術價值,也應中止或撤回,因為倫理審查是基本門檻,不是事後補救的選項。

IRB 根據風險程度劃分為三個等級,已有既定的制度跟標準:第一級為匿名資料與次級資料分析;第二級為認知作業與非侵入性生理數據;第三級則涵蓋精神健康、藥物試驗與侵入性生理資料收集。
這次的「運動後抽血實驗」明顯屬於高風險的第三級項目,更應嚴格審查與透明執行。身為研究者與教師,即便平時有功、為人和善,只要違反倫理原則,就已觸及了人性與專業的底線。

不能因為他「照顧學生」「用心教學」就忽略事實。他的行為違反了學生的身體自主、心理界線與知情同意。這是明知故犯,蓄意踐踏規則,身為師長與研究者的傲慢。這個事件讓我們看到律法與道德的重要,以及多少人視而不見以及淪為共犯。律法,是社會最低的共識;道德,是個體內在的選擇。當道德失靈,我們只剩下律法為歸依。

20/07/2025

晚上看到前輩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的直播
雖然他沒有明講是什麼情況
但是很明顯的面容憔悴
最早是在補習班準備考心研所的時候認識他的
有趣的口條讓人印象深刻
也很願意讓學生課後提問
雖然最後對考試幫助有限就是了
然而前輩寫的書
直播中講的內容
對群眾做的衛教
或者說像是線上團體一樣的讀書會
我認為「對社會產生貢獻」這一點是當之無愧了
我自己也從中獲得很多啟發
但健康……真的是沒有回頭路
年紀越大越沒有倒下的本錢
看著他每週發文的頻率
一直擔心他會燃燒殆盡
我自己也引以為戒
控制自己的生活平衡
不是不接更多案
而是要對自己跟手上的個案負責
不求爆紅還是熱銷
我期待能夠細水長流
希望前輩的狀況能夠好轉
留下更多智慧以及善緣

罷免總部就是個小小的空間跟一路上各種現任立委的大看板和旗幟成為強烈對比資源差異真的很大雖然我的戶籍地選區是賴士葆但應該還是可以幫忙做一些事吧事情沒有絕對的黑白這是每每在衛教或者討論時我總是會使用的論點而另一個論點則是要想清楚先後順序就像是不...
20/07/2025

罷免總部就是個小小的空間
跟一路上各種現任立委的大看板和旗幟成為強烈對比
資源差異真的很大
雖然我的戶籍地選區是賴士葆
但應該還是可以幫忙做一些事吧
事情沒有絕對的黑白
這是每每在衛教或者討論時我總是會使用的論點
而另一個論點則是要想清楚先後順序
就像是不能為了社會觀感而在管教上妥協退讓
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而做
甚至說給群眾聽
對得起自己
就不怕路人酸言酸語

#罷免 #教養 #重要性 #思考 #一起表態 #掉粉活動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
19/07/2025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
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文章,集中探討這些困擾以及在家療育的基本概念。
當然心理治療的部分無法詳述,這是我們專業所在,而且也難用文字的方式傳遞治療的訣竅。
如果你對我的分享表示認同,並且有相關需求,請就近尋求兒童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提供真正的協助。

EP207不帶濾鏡的孩子

█常見的情境
對人沒有印象
不喜歡跟人一起玩
不在意別人
似乎跟人一起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沒有渴望跟沒有興趣
為什麼星兒會這麼不一樣?
█發生了什麼事情
人跟人之間互動之後會有好感,是可以用生理機制來解釋的,也就是催產素的分泌。各種社交行為像是牽手、注視、碰觸、靠近等等都可以促使催產素上升,然後再進入「親近」「親密」等不同的狀態。也有很多研究討論母親跟嬰兒、人類跟狗等等,在互動的時候催產素都會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光是接觸就會有療效的原因。
可以這樣想像:我們就像帶了「社交濾鏡」一樣,對於那些對我們好的人,我們會套上設個濾鏡,越看越喜歡,越期待見面跟一起玩。就像一個「看見對方 → 感受到溫暖 → 更想靠近 → 對對方產生記憶與喜歡」的循環,看到或想到對方就像加上一層柔和的光、一層溫暖。
但是在星兒的世界中,這樣的濾鏡常常是失效的,模糊的,甚至關閉的。對他們來說總是像在看一個中性的物體,不特別喜歡,也不覺得親近,即便曾有正向互動,也不容易在心中留下溫暖的記憶。
這些孩子對人興趣缺缺,反而對旋轉的風扇或電梯充滿熱情,那些東西對他們來說更穩定、可預測,也不需要解讀眼神或情緒的壓力。
█用別的方式套上濾鏡
儘管在生理的方面沒有自然的濾鏡,但不代表星兒不知道別人對他好。與其說自閉症兒童「不喜歡人」,不如說他們還沒有看見人際互動背後的那層溫暖色調。他們的世界,可能少了一種社交濾鏡,一種讓人和人之間變得更柔和、可親、值得信任的透明薄膜。我們需要做的,是讓他們有機會慢慢地裝上這片濾鏡,看見別人,也讓別人看見他們。
他們的濾鏡,一開始需要他人揭露:「你看哥哥也幫你拿一個」。需要他人幫她解釋背後理由「我們會說再見或者下次見,表示我們喜歡今天的感覺,下次也想繼續」。需要翻譯社交目的,孩子才能獲得跟理解定義:「他想要知道你的名字,因為喜歡你,想認識你」。這種非天然的濾鏡安裝有些困難,但是值得。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
12/07/2025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
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文章,集中探討這些困擾以及在家療育的基本概念。
當然心理治療的部分無法詳述,這是我們專業所在,而且也難用文字的方式傳遞治療的訣竅。
如果你對我的分享表示認同,並且有相關需求,請就近尋求兒童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提供真正的協助。

EP206練習已讀你的孩子

█常見的情境
常常會聽到家長抱怨孩子的問題一堆(問為什麼的那種)
或者不斷地呼喚要求,好像家長不在就什麼都不會一樣
但是實際上在學校就沒有這種問題
這是什麼情況跟什麼原因?
還是自己的教養出了什麼問題?
很多家長最後都會有這樣的結論
的確,這樣的情況代表家長和孩子之間互動出了狀況
但這不是教養失敗,而是太認真、太即時地回應
反而讓孩子過度依賴了我們的存在
█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其實延續我們之前提過的觀念——不要當孩子的秘書
不是每一個問題或請求都需要立即回應。
並且要記得孩子表面上的問題不一定是真的問題
孩子總愛問為什麼(這個以前也有一篇「EP6這是什麼」)
但問的內容常常都是他已經知道的東西

所以當你不斷回應的結果
就是引出孩子更多的問句
而且孩子不想放你走
他學會了想更多問題來獲得你的注意力
的確有親子連結是很好的
總比孩子完全不理你來得好
但是這就跟和朋友在網上聊天想離開但是沒辦法一樣
請拿出你的「嗯嗯、呵呵、去洗澡」來回應孩子(知道這個梗的應該都已經有年紀)
我們也需要用簡單、有禮但不延伸的方式回應,幫助他學會結束互動。
█已讀要回
所以重點就在於我們還是有回應
但是停留在禮貌性的回應上面
「已讀」「已知悉」「收到」
然後把力氣放在孩子真的需要的問題上
比方說孩子問你「玩具忘記放哪怎麼辦」
以及「我跟同學吵架怎麼辦」
第一個可以放著讓孩子自己解決
第二個才好好花力氣處理
現在家長常見的狀況是,每一個孩子開口的問題都當作緊急事件去處理
但我們若仔細看,很多其實只是孩子無聊、想拖延的「假炸彈」
如果真的覺得好像不回答孩子很對不起孩子
那你就換個方式想想
如果孩子習慣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他喜歡的同學
那我們的認真就是助長孩子煩人的行為
逼走他未來可能可以成為好友的同學
適度的冷靜與界線感
是為了讓孩子學會什麼是健康的互動距離
不要過度的干預和纏著別人
為了孩子學會健康距離的必要之惡

█想要說什麼近期在與家長討論孩子接受早療聯合評估後的反饋時,常聽到一種擔憂:「他注意力這麼差,結果會不會不準?」「他在過程中都不配合,這樣會不會結果很糟糕」這讓我想整理一些心得,分享評估分數背後的意義。孩子還沒開始上學,已經為他第一個成績開...
09/07/2025

█想要說什麼

近期在與家長討論孩子接受早療聯合評估後的反饋時,常聽到一種擔憂:「他注意力這麼差,結果會不會不準?」「他在過程中都不配合,這樣會不會結果很糟糕」這讓我想整理一些心得,分享評估分數背後的意義。


孩子還沒開始上學,已經為他第一個成績開始煩惱。然而,這個分數,這個結果,代表的不只是數字而已。他是一個紀錄,是一個路標,指引我們下一步的計劃。很多事情,不會在數字上呈現。很多事情,也不需要數字作為唯一定義。很多事情,很可惜的沒人告知,所以我想跟大家說。


█評估的分數重要嗎
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原因是各種資源的申請與判定的確需要這些結果,孩子才能獲得所需的資源。不重要的原因是,如果發生測不出來或者低估的情況,反而正說明他需要更多幫助。所以我們在看這些「無法配合施測」「不能理解指示」的字眼,其實心裡已有個底。雖然沒有測試,但也測出來了。孩子在理解跟互動上是有困難的,也可預測跟顯示孩子在學校生活中會遇到的困難,這份報告中的行為觀察就證明了這一點。
一些用心的報告,在分數之外還會寫上許多行為觀察以及後續的建議。「個案在進入治療室會先四處張望,躲在家長身後,熟悉後便能自然互動」「遇到困難時會說想要放棄,鼓勵後能繼續施測」「可跟孩子玩一些需要肢體協調的動作」「可跟孩子一起做分類的活動或遊戲」。
分數固然是一個直觀的內容,但是好的觀察以及描述,可以讓人看了報告就彷彿能看到孩子當天的樣貌,以及我們推估的未來狀態。
█要退居幕後
我個人認為尤其是在早療、復健的領域,有一大部分是跟施測的狀態是重疊的。撇除那些要處理內在情緒的個案。對於遲緩的孩子,我們就是在要幫與不幫之間思考與拉扯。因為協助過度等於測不到孩子真實的能力,但是不做處理,孩子又可能完全不配合動作,導致測驗結果無法使用。我認為在協助孩子的心情與角色上,是很相似的。
在遊戲治療中,大人扮演的角色不是陪玩的角色,而是引導孩子發揮的角色。這種引導不是教導,而是好好的成為陪襯,讓孩子發揮。一旦喧賓奪主,孩子就無法發揮,更可能會開始依賴大人,直接放棄表現。我們的出現頂多是給大方向,像是讓急躁的孩子知道離完成還剩多少時間,給予計時器來預期活動的結束;給語言不好的孩子一點視覺提示,圖片幫助理解,然後就退居幕後。
評估結果是對孩子現階段狀態的細緻描繪。家長不需要過度焦慮於當下的成績,而是應該理解這些結果所透露的訊息,並據此規劃下一步。分數之外,行為觀察與互動過程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指南,協助我們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夥伴。我們退居幕後,淡化自我,看清方向,隱晦提點,孩子才能發揮最大的能力。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
05/07/2025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
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文章,集中探討這些困擾以及在家療育的基本概念。
當然心理治療的部分無法詳述,這是我們專業所在,而且也難用文字的方式傳遞治療的訣竅。
如果你對我的分享表示認同,並且有相關需求,請就近尋求兒童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提供真正的協助。

EP205聰明的笨小孩
█常見的情境
考試都會
學東西很快
但是卻沒有常識
日常生活就像笨蛋一樣需要人顧前顧後
不知道主詞是什麼
不知道在叫誰
只有自己在笑
只有自己聽不懂
這樣的孩子,叫星兒
有不同的世界觀
好像存在於不同的時空一般
█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們常會聽到家長抱怨
孩子不會的東西都很基本
但是會的東西超前了一兩個年紀也不為過
到底是聰明還是笨?
老實說----很難界定
跟人聊天的時候,只有自己講得開心,完全沒注意到對方的反應。
問他剛剛的事情,他答非所問;問他好不好玩,只換來一陣靜默。
沒有明確答案的
跟自身感受有關的
都是孩子難以參與的話題
聰明不聰明
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
█不需要被定義
智力或者能力是在脈絡下的定義,像是不同的分類。比方說是流體還是結晶智力、是語文還是數理能力。能有擅長的事物就可說是種聰明,不懂圓融也是種愚笨。
白話點來說,你說這孩子語文差、社交理解弱,但他可能在數理邏輯或空間感知上表現非常突出。能在某個領域有餘力,能解決某些類型的問題,就是一種聰明。
相反的,有些孩子反應快、表達能力強,但遇到事情卻常常過於自信、忽略他人感受、不知道該妥協,也是一種「社會上的笨」。
聰明?笨?都只是他人的定義與分類
我們不需要急著替孩子貼標籤。
我們不陷入單一定義的窠臼中
我們只需要問——「在什麼地方,他可以發揮?在什麼地方,他需要協助?」
能不能區分擅長與不擅長,有沒有地方他能幫忙別人,以及有沒有地方他自己需要被幫一把。

 #先說在前頭這裡的人格分裂不是真的病態的那種分裂而是態度上分明忘記孩子之前做的事情就事論事 #為什麼要這樣這個說法的起因是人是容易記恨的我們的行動容易受到之前經驗的影響而決定接下來我們怎麼做所以如果這個人之前對我不好或者對他有壞的印象我們...
02/07/2025

#先說在前頭

這裡的人格分裂不是真的病態的那種分裂

而是態度上分明

忘記孩子之前做的事情

就事論事

#為什麼要這樣

這個說法的起因是

人是容易記恨的

我們的行動容易受到之前經驗的影響

而決定接下來我們怎麼做

所以如果這個人之前對我不好

或者對他有壞的印象

我們就會一開始就不給他好臉色看

但是對於教育而言

這樣的方式卻不適合

因為會斷了孩子改變的後路

可能會讓他沒有機會走不一樣的道路

被貼上了「不乖」的標籤

以後做什麼都硬是再被扣幾分

做了好事被懷疑是有所圖

舉手回答被認為是搗蛋

安靜上課被認為大概是睡著了

刻板印象跟標籤會影響一個孩子很多很多

我們需要人格分裂

對孩子的表現就事論事

彷彿忘了他之前曾做過什麼事情

不要讓新仇舊恨交雜

而只關注孩子的現在

#具體怎麼做

1.首先是要先覺察自己的情緒是否合理

比方說孩子的錯誤,如果放在另一個你印象比較好的孩子身上

你的態度跟回應還會是一樣的嗎?

2.尋找事情的脈絡,要當作自己一無所知

畢竟好孩子也可能做壞事,壞孩子也可能做好事

不能先站在某一方,或者先中箭再畫靶

3.檢查自己有沒有出現一些思考偏誤

之前常見的思考偏誤像是「把合理當正確」「以偏概全」「輕率因果連結」「批評稻草人」「非黑即白」「不相干」等等


我們需要就事論事

就行為、就意圖來思考

而不能直接跳到結論

在講求什麼都要快的時代

我們很容易就落入這樣的陷阱

趕快決定犯人是誰

趕快處罰

趕快結束


不需要這麼急

也不應該這麼急

請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

好好花時間在眼前的事物、眼前的人身上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
28/06/2025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
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文章,集中探討這些困擾以及在家療育的基本概念。
當然心理治療的部分無法詳述,這是我們專業所在,而且也難用文字的方式傳遞治療的訣竅。
如果你對我的分享表示認同,並且有相關需求,請就近尋求兒童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提供真正的協助。

EP204 尿不準怪馬桶歪

█ 常見的情境

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尿尿尿到鞋子之後開始暴怒,會先大聲抱怨馬桶設計不好。可能說光線太暗、馬桶太低,或家裡的馬桶牌子比較好用,甚至連水聲太大都能成為抱怨的理由。總之,錯絕對不在自己身上。
這種情況,很多人會認為孩子只是找藉口、不願認錯,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其實背後不一定這麼單純。尤其是語言能力強的自閉症孩子,會出現「會講話,但講一堆奇怪的理由」的狀況。他們會用大量語言包裝自己的不滿,聽起來邏輯好像通,但其實根本搞不清楚他到底在氣什麼,最後大人也被帶得一頭霧水。
這些「怪別人、亂講一通」的反應常讓人誤會孩子在耍賴,但其實背後是一種情緒處理的困難。面對自己的失誤時,孩子常常難以承認或正視,因為可能難以辨識跟處理。因此,他們轉而把焦點放在外在物件,讓難受感覺有個出口。

█ 發生了什麼事

實際上事情很簡單:孩子尿不準,尿到了自己的鞋子。他生氣,不是因為馬桶有問題,而是因為鞋子髒了、自己做不好、感覺很糟、很不舒服。
但他第一時間表達出來的,卻是「都是馬桶的錯」。會說:
「這馬桶根本太矮」

「家裡的馬桶都不會這樣」

「學校的燈光太刺眼,我才會沒對準」

這些說法乍聽之下好像合情合理,實際上只是孩子在試圖掩蓋「我搞砸了」的感覺。真正讓他暴怒的,是鞋子髒了、衣服濕了、自己看起來很笨、覺得丟臉。
部分孩子其實有覺察力,會在過了一會兒後自己說:「我其實是因為鞋子髒掉才生氣的。」這樣的孩子情緒辨識能力較好,可以慢慢練習如何處理失誤與失望。
但對於更多星兒來說,這種「自己搞砸」的情緒是難以直視的,無從面對的。加上非黑即白的想法,他們會本能地把責任推出去,因為承認失誤意味著承認「我是不好」,這對二分法的孩子而言衝擊很大。
█ 認識情緒的源頭

我們不急著把孩子馬上套上亞斯或自閉的表標籤,因為其實很多孩子是知情但是無法承認,或者知道但是扭曲自己的知覺,那只要他處於感到不會被批判的環境,就不會那麼嘴硬。他們大致上知道自己在嘴硬,只是不知道怎麼處理這個情緒。
但星兒的情況不同,尤其在語言能力高但情緒處理能力不足的孩子身上更常見。面對挫敗時,他們的反應是防衛式的「胡扯」,這不是故意說謊,逃避快當機的感受。
對這樣的孩子,我們的目標不是「抓錯」或「叫他認錯」,而是幫助他認識自己的情緒來源。可以這樣說:
> 「你剛剛說馬桶歪了,我知道你很不開心。你覺得會不會也是因為鞋子濕掉了你很不舒服呢?」
> 「我們來看看這件事能怎麼辦,不是要怪你,只是想幫你一起面對。」
陪伴孩子認識「我其實是在氣我自己」這件事,是自我情緒認識的重要里程碑。當孩子能漸漸說出「我生氣是因為我不小心尿到鞋子了」時,他就跨出一大步。
我們不是在責備他做不好,而是陪他面對「有時候會做不好」,以及灰色地帶的,「這件事有點不好」、「我有點不好」,並且學會面對這種不舒服,最後感受到其實沒什麼大不了。
怪別人是種快速的策略,可以馬上降低不舒服的感覺,但是不可能自己永遠潔白無瑕,也不可能一直有人可以怪罪。陪他了解「到底在氣什麼」,這才是幫助孩子長大的關鍵。

很期待後續的內容這部是這幾年來數一數二沈重的動畫雖然一開始有點像小叮噹拿出道具一樣的套路但當你看完第一集,就會知道事情的困難,作品的深度 #以下有劇情這不是單純的霸凌主角久世靜被同班同學茉莉奈欺負之後甚至上吊自殺但茉莉奈回家也被母親家暴因為...
28/06/2025

很期待後續的內容

這部是這幾年來數一數二沈重的動畫

雖然一開始有點像小叮噹拿出道具一樣的套路

但當你看完第一集,就會知道事情的困難,作品的深度


#以下有劇情

這不是單純的霸凌

主角久世靜被同班同學茉莉奈欺負之後甚至上吊自殺

但茉莉奈回家也被母親家暴

因為要將老公被搶、以及被老公暴力相向的憤怒找個地方發洩

而跟茉莉奈爸爸好上的,就是久世靜的媽媽


互相打成死結,也互相折磨

這故事裡有真正的壞人嗎?如果有就好了,故事就可以像小學生等級一般簡單

但是不可能的,真實世界中也不會那麼單純

有真正的好人跟壞人

那是給小學生看的卡通影片才會有的劇情


這部作品讓人呼吸困難的部分

是你知道這些都是現實會發生的事情

是世界的醜惡在眼前展現

是認知失調

是你沒有辦法做出評論與決定


如果有一個人可以怪,那會很簡單

如果有一個人可以恨,那會很單純

但世界不是這樣運行的

你做了一件好事,也可能對別人來說是一件壞事


你將錢捐給A單位

那機會成本就是B跟C單位拿不到錢

或許你用這個器官救了OO的性命

但等待名單的下一位就這樣死了


世界是由不完美組成的

章魚嗶用可愛的外表提醒你這一切

點醒跟打醒你,別再天真了

#章魚嗶的原罪 #死亡 #認知失調 #灰色地帶 #動畫 #漫畫

.一直想衛教的內容有些煩躁,開始進入為了寫而寫的狀態,需要多充電一下週三的內容會開始比較隨性一些,週六的星兒專題則不變 #宇多田光的「何色でもない花」原本只是叫siri播播看宇多田的歌聽到為何寫出這首歌的背後原因(採訪片段)雖然聽完之後找不...
27/06/2025

.一直想衛教的內容有些煩躁,開始進入為了寫而寫的狀態,需要多充電一下
週三的內容會開始比較隨性一些,週六的星兒專題則不變
#宇多田光的「何色でもない花」
原本只是叫siri播播看宇多田的歌

聽到為何寫出這首歌的背後原因(採訪片段)

雖然聽完之後找不到那個節目了

但是想把聽到的內容留下來(在我還記得的範圍內)

簡而言之,這首歌是對於自我存在的一種反思

還談到被觀測到之前都不存在(薛丁格的貓)

這樣的討論讓我有了些靈感


#存在好像是無解的問題

存在是什麼呢?因為主題在探討這件事情,所以歌詞變得很捉摸不定跟很難懂

感覺可以有很多解釋,然後又沒有解


但不管如何,這首歌給了我一些靈感與想法

雖然沒有很完全

但我覺得可以呼應存在與死亡的概念


#存在與死亡

比方說,「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是被遺忘,是再也沒有人記得他」(墨西哥文化)

所以反過來說,只有人記得,那就是存在

被記得、被觀測到,所以存在

同理也可以套用在很多事物上面

被想起來、被說出來,所以存在(記憶)

被感受到、被命名,所以存在(情緒)


#為什麼要想這麼複雜的問題

可能是種疲倦吧

身為名人子女的宇多田

媽媽在2013年自殺

她自己也跟父母一樣婚姻不順

儘管這些感受可能都成為她創作的能量

但是對自我對生命的懷疑可能更充斥著他的人生


有時候不是故意要想複雜的問題

而是人生讓你必須要想這些複雜的問題

每個人的人生有不同的流向

有的徐緩,有的轉彎

因此不得不思索以蓄積能量

才能突破停滯不前的人生

Address

Yongh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