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百善臨床心理師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星兒的翻譯者▉
⭐沛智心理治療所
⭐順安復健專科診所
#親職 #溝通
合作邀約 zenpsychologists@gmail.com 歡迎演講、課程等邀約,請來信洽詢
專長為 自閉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問題行為 親子溝通技巧

25/10/2025

治療所的大家都放假出去玩了
我文章也要放假一天
#牽拖

23/10/2025

藝人逃兵讓人這麼生氣,我想是因為你「課金買外掛又高調」這樣吧
#相對剝奪感 #無課玩家憤怒

 # #行為改變技術:從了解前因後果開始 █一、為什麼需要行為改變?許多人在面對「行為改變」這個概念時,常會質疑——如果行為是自然發展的結果,為什麼還要刻意去改變它?甚至會擔心:在引導或修正一個人的行為時,是否等於剝奪了他自然學習的機會?為...
22/10/2025

# #行為改變技術:從了解前因後果開始

█一、為什麼需要行為改變?

許多人在面對「行為改變」這個概念時,常會質疑——如果行為是自然發展的結果,為什麼還要刻意去改變它?甚至會擔心:在引導或修正一個人的行為時,是否等於剝奪了他自然學習的機會?為什麼不讓他好端端的自然發展下去?

事實上,行為改變並不是要扭曲或壓抑自然發展,而是基於特定目的與需求,運用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原理,幫助個人建立更適應環境、更符合社會期待、也更能促進幸福的行為模式。

自然的學習歷程中,本來就存在「增強(reinforcement)」與「懲罰(punishment)」的效果,只是它們通常是偶然發生的。而行為改變技術的價值,正在於讓這些效果被有系統地觀察、設計與運用,達成預期的改變目標。

█二、行為改變的目的與價值

行為改變的應用十分廣泛,其目的 包括:

1. **維護自身安全**:例如防止危險行為、養成安全習慣。例如規劃健身時間或每日的喝水量 。
2. **維護社會秩序**:透過制度化的獎懲,建立可預期的社會規範,如透過獎勵回收 或違規罰單 建立大家的好習慣與默契。
3. **創造人類幸福**:像是公司提供的生產獎金 ,藉此「提升生活品質」,最終目的是「創造人類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從「回收獎勵」、「生產獎金」到「生活品質提升計畫」,都可以視為行為改變技術的應用。而「社會代幣制度」更是一種典型的例子:透過可兌換的象徵性獎勵(如積分、貼紙、代幣),促進良好行為的重複出現。說是自然,但我們早就浸潤在行為改變的概念中。

█ 三、行為改變的理論基礎

行為改變技術的根源可追溯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 **巴甫洛夫(Pavlov)——古典制約**

巴甫洛夫的實驗中,狗聽到鈴聲就分泌唾液,說明「中性刺激」與「非條件刺激」連結後,會產生新的制約反應。這是理解行為習得的起點。

- **史金納(Skinner)——操作性制約**

史金納強調,行為的出現與消失取決於後果。若一個行為之後緊接著有愉快的結果(正增強),該行為出現的機率會提高;若結果令人不快(懲罰),則出現的機率會降低。這是所有行為調整技術的核心。

- **桑代克(Thorndike)——效果律**

桑代克指出,「導致滿足結果的行為會被保留,而導致不滿足結果的行為會被消除」。發現行為「好結果保留」的效果,並強調「獎勵比懲罰有效」。

- **班杜拉(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進一步指出,人類不僅能從自身經驗中學習,也能透過觀察他人行為及後果而學習(模仿學習)。這說明了榜樣、環境與觀察的重要性。


這些學者的理論共同構成了行為改變技術的學理基礎,也奠定了臨床與教育實務中的應用模式。

█四、ABC分析:行為觀察的核心工具

在史金納 的理論中,包含 S (刺激) 、R (反應) 與「正負增強物」。行為改變技術常使用「ABC分析」 來拆解行為:

- **A(Antecedent)前置事件**:行為發生前的刺激或情境,例如環境、他人的言語、時間點。
- **B(Behavior)行為**:個體可觀察到的反應或動作。
- **C(Consequence)後果**:行為發生後立即出現的結果,它會影響行為是否再次發生。

舉一個家庭互動的例子來讓大家理解:

1. **情境開始:** 弟弟得到了玩具 ,哥哥覺得不公平 。
2. **行為發生:** 哥哥「找理由搶弟弟的玩具」。
3. **後果介入:** 媽媽出現,但「護短助長弟弟哭叫」。
4. **循環加劇:** 這種情況「每次都這樣」。弟弟的哭叫 反而「助長哥哥好鬥」,哥哥的行為動機演變為「征服」和「報復」。

**用ABC拆解這個循環:**

**(A) 前置事件:** 「只有一台」玩具,並且「給弟弟」。

**(B) 行為反應:** 這「引發打鬥」。

*分析:* 這說明了「行為反應(B)都有前置事件(A)」。

**(B) 行為反應 (新的B):** 媽媽「偏袒弟弟」。

**(C) 後果事件:** 哥哥「覺得每次都吃虧」。

*分析:* 「事件(C)又會導致未來的遠因(A)不公平的信念」。

█五、如何運用ABC分析促進改變?

行為改變技術的重點,就是「透過分析找出問題行為的因果關係」。分析的目的是「找出可能的因素之後驗證」,而這些因素「可能不只一個」。

例如,孩子的行為可能來自:

- 吸引注意
- 擔心被冷落
- 尋求成就控制感

透過ABC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從而制定有效的介入策略。

1. **觀察與記錄**:收集行為發生的時間、情境與頻率,找出重複的觸發點。
2. **找出維持因素**:分析行為是否受到注意、逃避、感官滿足或控制感的增強。
3. **設計介入策略**:以替代行為、延遲增強或改變前置條件的方式,降低不當行為的發生機率。
4. **驗證與修正**:透過觀察結果調整策略,確保行為改變持久且正向發展。

舉例而言,若孩子因渴望注意而哭鬧,家長可在他表現平靜時給予關注與鼓勵,而非在哭鬧時滿足他的需求。這樣的「差別增強」策略能有效改變行為模式。在這邊只用簡單的篇幅點出,實際上這在大學是整學期的課程。

█六、從行為分析到尋求原因

行為改變不只是修正「不當」行為,而是在尋求原因的同時,讓家長跟當事人都能認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與後果,未來便能更有意識地選擇行為,培養自我控制力。無論是在親職教育、臨床心理輔導,還是在職場管理與公共政策中,行為改變技術都提供了一套可實踐、可驗證的框架,讓人類行為更符合個人與群體的福祉。

---

█ 結語

行為改變的核心不是「控制」,而是「理解」,雖然行為上我們是透過觀察、分析與正向增強,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從前因後果的連結中,看見行為背後的意圖與需求,並以更智慧、更人性的方式引導改變。當我們懂得用行為科學的眼光看待自己與他人時,改變技術就不是壓迫,而是一種與人連結的技巧。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
18/10/2025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
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文章,集中探討這些困擾以及在家療育的基本概念。
當然心理治療的部分無法詳述,這是我們專業所在,而且也難用文字的方式傳遞治療的訣竅。
如果你對我的分享表示認同,並且有相關需求,請就近尋求兒童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提供真正的協助。

EP218內建加密系統
█常見的情境
星兒有一種特長,可以把事情變複雜
明明是清楚的訊息進去,但到達腦袋時就已經亂掉
然後從嘴巴說出來的時候也可以再亂掉一次
他們天生有把事情更複雜的能力,
誇張一點可以說是把事情搞砸的能力
讓人再次感到他們的思考模式與眾不同
█發生了什麼事情
因為跟其他人的大腦結構不同造成理解不同
從聲音轉意義的時候就會產生理解差異,好像我們說的是「紅色」
但到星兒的大腦就會變成「黃色」,最後講出來的只剩「色」
中間有誤解,有編碼錯誤,有解碼錯誤
結果就變成一團錯誤
一般來說我們也會有聽不清楚的情況
但是還是會有個常識的系統,top-down的系統在背後監控跟修正
像是當我們在聊錢的事情講到匯款,因為有常識的框架在作用
我們就不會馬上想到「賄款」
因為這樣用聽到的字直接判斷,再加上不跟對方確認意思
所以誤會只會越來越多
甚至是想要解除誤會之後又更增加更多的誤會。
這樣的狀況很像,是在不斷解密跟加密的過程中逐漸的失真。
原本簡單的事情到了他們手上或者經過他們手就變得複雜起來了。
█解碼能力的普及
要讓誤解變少,最終要提升整個社會的理解力
當理解能力變得普遍,就不用只靠專業人士來完成
就跟早期的電腦連解壓縮檔案都要安裝特定軟體才能解開
但現在的電腦都早已內建
所以當大眾都有更好的解讀能力,就可以減少誤會
當然星兒的心理治療也在做練習解碼的工作,像是減少給別人的雜訊
以及練習跟對方再次確認狀況的能力
更大的孩子還能發展出一個情境會有ABC三種不同可能的假設能力
只是不管如何,星兒仍然容易受到加密系統的影響,而有偏差。
但話說回來我們理解彼此的時候不也嘗試產生誤會嗎?
一句台詞、一個新聞標題都容易各自表述
所以誤解這件事情一直都存在,也不分對象
而我們的重點能力是,去思考對方的動機,察覺對方的情緒
當有這種基本功的能力,誤解他人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
如果還能有更細緻的溝通,就有機會在事情變壞之前就解決問題
請一起練習思考人的動機、人的情緒
不要只靠表面的語言來理解彼此

最近在沛智舉辦的免費講座 對孩子進入青春期或者出現各種頂嘴、情緒容易爆發的情況的家長,都很適合來參加這個講座。提早遇到,或者預防跟即將要遇到的國小高年級、國中的家長也都適合喔名額有限速速報名喔
17/10/2025

最近在沛智舉辦的免費講座
對孩子進入青春期或者出現各種頂嘴、情緒容易爆發的情況的家長,都很適合來參加這個講座。
提早遇到,或者預防跟即將要遇到的國小高年級、國中的家長也都適合喔
名額有限
速速報名喔

沛智的講座活動回來囉!

尤心理師協助了許多青少年/女家庭,
本次講座將帶您認識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與壓力,
重建美好的親子關係!

時間:11/22(六) 13:30-15:00
地點:沛智心理治療所
人數:12人,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L5eXWSBVXYnEdSFs5

看到太多奇形怪狀的教育方法跟原則不知道背後原理就是個奇怪的拼裝車有形狀但沒有核心想做一個系列,從最基礎的行為改變技術來破解一些迷思以前寫過的文章在這邊[dile19要記點數嗎]https://www.notion.so/dile19-bac...
15/10/2025

看到太多奇形怪狀的教育方法跟原則

不知道背後原理

就是個奇怪的拼裝車

有形狀但沒有核心

想做一個系列,從最基礎的行為改變技術

來破解一些迷思


以前寫過的文章在這邊

[dile19要記點數嗎]
https://www.notion.so/dile19-bacbfdd0078f45598f36da4854c28f4a?pvs=21

這次分開來說,用好理解的方式一段一段理解

先預告之後的連載內容

以行為改變為主題,穿插一些教養迷思

12/10/2025

真真假假真真
不要太相信網路上的訊息
把時間放在真實認識的人類上面
#寧靜車廂有感 #訊息過載 #假帳號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
11/10/2025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
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文章,集中探討這些困擾以及在家療育的基本概念。
當然心理治療的部分無法詳述,這是我們專業所在,而且也難用文字的方式傳遞治療的訣竅。
如果你對我的分享表示認同,並且有相關需求,請就近尋求兒童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提供真正的協助。

EP217看不懂世界的運轉
█常見的情境
在行為觀察階段,我們會看到一個屬於星兒的現象
孩子好像很忙,但是卻沒有在「玩」
只是在把玩東西,拿起來又放下來
按一下按鈕,排一下東西
沒有開心的樣子,只是很「乖」
我的感受是,孩子在展現的,就是他眼中他人的模樣
在他的眼中,大家就是像遊魂一樣,飄過來又飄過去
把東西拿起來又放下去,站起來又坐下去
嘴巴開開合合,發出聲音跟動作
有時候移動靠走路,有時候又變成坐車
一下子可以抱他,一下子又被要求要自己走
因為不知道大家在做什麼事情,所以只好依樣畫葫蘆
看不懂世界的運轉原則
█發生了什麼事情
其他人的日常活動對星兒來說,看見的「行為」就是大家在走來走去
他看不到大人在出門前想到忘了東西,急急忙忙地跑去拿水壺
他看不懂為什麽人們發出聲音之後,就有不同的表情跟行為
不懂為什麼要坐在沙發上
不懂為什麼吃飯要在桌子前面
不懂為什麼早上要匆匆忙忙
不懂為什麼要團體行動
因為不能理解別人的行為是為了什麼,自然也因此無法預測
所以我們突然站起來他也哭,換一集卡通他也哭,拿個玩具也可以哭
在星兒眼中我們就像外星人一樣,不知道會對他們做什麼
說「不要」是他們初期唯一能夠控制的事情
但是這只有逃避痛苦而沒有生活幫助
所以盡早讓孩子透過語言或者非語言,理解別人的意圖是很重要的。
沒有溝通工具,就沒有理解的起點,因此初期的介入急需擴展這方面的能力。
█建立劇本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讓孩子內建各種情境的簡單版劇本
「吃飯的劇本」「上學的劇本」「早療的劇本」「醫院的劇本」
選對劇本就能預測到之後會發生的事情,焦慮就可以大量下降
完善劇本就能應付更多的情況,知道劇本中也會有AB的分歧,導向不同的結果
更能推測世界的運作原理
分辨劇本就能選擇正確的角色演出
「體育課就是好好模仿老師的動作」
「國語課就是當個好聽眾然後看懂文字的用法」
「數學課就是看懂圖形數字然後在習作本上寫出正確答案」
「醫院的劇本就是先插健保卡之後排隊,等待叫到號碼後跟醫生聊天」
「餐廳的劇本就是好好吃完眼前的東西然後等大人聊天」
認識自己什麼時候當主角,什麼時候當配角
辨認現在是哪ㄧ場戲,適合說什麼台詞
擁有這樣的溝通工具,然後站到理解的起點
最後,就看孩子要如何使用工具
用他的方式去理解世界的運轉

10/10/2025

試著用影片模式來呈現這件事情
重點練習有三:
1.積極傾聽
2.觀點取替
3.批判性思維

虐童事件又再次被搬上檯面,之前的虐童案已經開始淡出在社會的記憶中https://stingy-bloom-7ea.notion.site/297bb4f710b94d839be4fa9cd5fcc19e?source=copy_link但事...
09/10/2025

虐童事件又再次被搬上檯面,之前的虐童案已經開始淡出在社會的記憶中

https://stingy-bloom-7ea.notion.site/297bb4f710b94d839be4fa9cd5fcc19e?source=copy_link

但事情被炒熱之後模糊了焦點,逐漸的消失無蹤,只剩過程中產生的傷害,社會卻又回到原本的樣貌。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總是一件一件事情發酵後爆炸,炸傷了大家之後又回到原樣,愷愷案已被忘記,博愛座事件後大家又回到往常,然後等著下一個事情再次發生。

我們可以預期接下來的討論又會回到群情激動的討論,哭訴,要找到負責人,然後又再次被模糊焦點,然後幼兒園又可以借屍還魂再開。如果社會整體有個生命值,現在就像慢性中毒一樣的一直在損血。

我想透過事件來討論,社會現在的極化現象,以及應該如何對抗這種無意義的選邊站行為,把重點放在如何讓社會止血上面。

#虐童事件的輿論轉向

過去的愷愷事件很快的就升溫到虐童方VS可憐的愷愷,然後開始抓戰犯,最後找到壞人之後就不了了之。當時早就討論過的「托育機構需保存監視影像30天,並同步上傳至雲端」也被模糊掉,沒有後續的管理。

在討論之前先來看看過程中發生什麼事情:

1. 情感同理心過度跟去脈絡思考,認知同理心失效:
事件爆發初期,公眾的反應受到強烈的「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所驅動。人們會立即感受到受虐兒童的痛苦,並產生巨大的憤怒與不捨 ,代入自己過去的經驗,自己的想像。然而,這種強烈的情緒反應往往會壓倒「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也就是理性地去理解事件完整脈絡、涉入教師的具體處境、或系統性因素的能力 。所以公眾在情感共鳴的驅使下,就變成為正義魔人,鍵盤高手,在未全面了解事實前,就對被認定的「加害者」進行猛烈攻擊 。還記得之前另一部跟「霸凌」有關的漫畫嗎? https://stingy-bloom-7ea.notion.site/2015dc07b8138068a133d1fba6f92791?source=copy_link 網路霸凌小學生的,是一個與這個孩子完全無關,住在遠方的中年男子。
2. 基本歸因謬誤與終極歸因謬誤的啟動:
在缺乏完整情境資訊的情況下,人們會立即啟動「基本歸因謬誤」,將涉事教師的行為歸因於其「內在的、邪惡的性格」(內在歸因),而不是考慮可能存在的外部壓力、系統性問題或特定情境因素(外在歸因)。 當輿論開始將事件操作為「師生對立」或「政治對立」時,這個謬誤就升級為「終極歸因謬誤」。人們不再將其視為一個「個體」的行為,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群體」的代表。於是,對立群體(例如,整個教師群體或某個政治陣營)的任何負面行為都會被歸因於其群體固有的性格缺陷(「他們那群人就是那樣」),而對自己所屬群體(例如,受害者家長或支持者)的行為則會給予情境的、寬容的解釋 。然後社會就會分裂為老師VS學生兩派,各自因為處境的不同而成為支持的一方。
3. 情感極化:將個體問題轉化為群體戰爭:
一個原本可能是個案或利益相關的具體問題(為什麽可以無視保存監視影像30天的規定,為什麼會有不符資格的人在幼兒園),被迅速地簡化議題,並重新框架為一場「我們 vs. 他們」的戰爭 。一旦進入這個模式,理解「個體動機」的努力就變得無關緊要,因為所有行為都會被簡化為一個單一的群體標籤來解釋:「他這麼做,只因為他是『老師』/『某政黨的人』。」個體的複雜性被徹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敵對群體的標籤 。
4. 意義的社會建構:焦點的轉移與陰謀論的溫床:
原本事件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的,就跟心理治療裡我們尋求治療的「主訴」會隨著治療過程而變化一樣,事件應該是在社會互動(媒體報導、網路論戰)中被不斷協商和重新建構的 。結果最初的「虐童」意義「制度失靈」意義,在互動過程中被新的、更具衝突性的意義(如「師生權力鬥爭」、「政治陰謀」)所取代。因此社會議題才會每次都出現中途變質,被觀念取替掉的狀況。因為公眾討論的焦點,已經從事件本身轉移到這個被重新建構的、更具象徵性的符號鬥爭上。而當真實動機變得不再重要,任何符合群體對抗敘事的「陰謀論」都能輕易地填補這個真空。

#讓座爭議的道德升級

讓座議題也是個常被操弄的問題,從個人互動演變為世代對立。一些有聲量但是沒有論述能力的人開始加入戰局,把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過程中發生這些事情:

1. 歸因謬誤的雙重標準:
這個場景是「行為者—觀察者不對稱」的完美展現。當我們(觀察者)看到一個年輕人不讓座,我們傾向於使用「基本歸因謬誤」,將其行為歸因於內在性格:「這個年輕人沒教養、自私」(內在歸因)。但如果我們自己是那個不讓座的年輕人(行為者),我們會傾向於引用情境因素:「因為我今天身體不舒服/工作了12小時」(外在歸因)。這種認知上的雙重標準,是衝突的最初火種。這個解釋不對等不公平的情況本來就會存在,所以當你選擇把自己套上其中一方的角色時,就注定落入這個雙重標準的陷阱中了。你可以想想,當跟人約會的時候,你是先到的人或者是被等的人:「我遲到是因為路上交通太堵了」(外在),而「你遲到是因為你這個人沒有時間觀念」(內在)。你是否會快速的套入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自己的雙重標準其實不容易覺察。
2. 只用符號交戰與討論的意義被置換:
「讓座」這個行為,在社會互動中被賦予了遠超其物理動作本身的象徵意義 。它不再是「一個座位的使用權轉移」,而被建構成為「敬老」、「道德水準」的符號。當爭議發生時,雙方爭論的其實不是座位本身,而是這個行為背後的象徵意義。因此,討論很容易從「該不該讓座」這個具體問題,滑向「年輕人該不該敬老」這種更宏大、更抽象的道德辯論。跟前述的虐童案一樣,當事情被簡化,不討論動機的時候,何符合群體對抗敘事的「陰謀論」都能輕易地填補這個真空。
3. 情感極化與道德化:
一旦議題被提升到「敬老」的道德層面,就觸發了「情感極化」的機制。沒有人再討論個別狀況跟動機,是不是有人不舒服?座位的需要?規則的不明確?問題被重構成為「年輕世代」與「年長世代」兩個群體之間的對抗 。在極化環境中,好像什麼都是正邪之戰,非要拼個你死我活 。不讓座的年輕人被標籤為「道德敗壞的一代」,而要求讓座的老人則被另一方標籤為「倚老賣老的既得利益者」。到最後已經忘記自己在討論什麼,以及為什麼要站在某個陣營才可以,陷入一個「大家都是為了正義」的奇怪狀態中。
4. 終極歸因謬誤與「社會厭老」標籤的形成:
結果「終極歸因謬誤」再次主導了人們的判斷。任何一個年輕人的不讓座行為,都會被歸因於「整個年輕世代的墮落」;任何一個長者的不滿,也都會被歸因於「所有老人的蠻橫」。個體的動機(可能只是身體不適、有個人精神上的困難)被完全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對整個群體的負面概括。最終,這種對外群體的普遍性負面歸因,就凝聚成了如「社會厭老」這樣高度簡化且充滿敵意的標籤。
總結來說,這些現象都回到認知心理學的概念: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傾向於走認知的捷徑,使用快速判斷的系統。我們用充滿偏誤的歸因框架去簡化複雜的個體跟事件,並在社會互動中,將具體事件升級為抽象的符號戰爭。一旦群體認同(政治、世代)介入,理解他人真實、複雜動機的努力就會被「我們 vs. 他們」的極化思維所取代,這也正是為何許多社會議題的討論,最終往往會偏離初衷,陷入無解的對立與無意義的討論。

#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先整理一下內容:

「情感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已經造成我們理解他人動機的困難,把他人都當成一個概念跟符號,甚至在我工作中也常觀察到這個現象,家長已經把孩子當成一個符號,而不去考慮他個人的想法跟動機,直接跳到結論。「我們」是家長,「他們」是小孩。「我們」是老人,「他們」是年輕人。或者現在社會的問題一樣,馬上就把人分成「小草」「青鳥」,起手式就先進入情感極化。

這種情況下,我們原本用來理解「個體」的認知工具,會被強大的「群體間心理學」所取代。我們不再根據一個人的行為本身來評價他,而是透過他所屬群體的標籤來過濾和詮釋他的一切行為 。這會觸發一連串的認知偏誤,系統性地扭曲我們對動機的歸因:

- 終極歸因謬誤:如前所述,我們會將外群體成員的負面行為歸因於其根深蒂固的性格缺陷(「『他們』那些人就是邪惡/愚蠢」),同時卻將內群體成員完全相同的行為解釋為對情境的無奈反應(「他是被逼的」)。
- 道德化:我們開始將政治或社會分歧,不視為觀點的差異,而當作為了正義而戰一樣的錯覺。這種道德化的框架,會極大地放大敵意和不願溝通的態度 。
- 誇大的規範感知:研究發現,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所屬群體對敵對群體的憎惡程度。也就是想像出來的惡意,像前面說到的,明明是遠方不認識的人,卻在網路上罵人罵得好像對方真的對你做過什麼一樣。這種好像沈浸在自己的內心戲一樣的行為,就會讓行為更加的極端。

在這種氛圍下,理解「另一個陣營的人」的真實動機變得幾乎不可能。因為任何試圖進行複雜、細緻歸因的努力,都會被簡化為一個單一的、基於群體身份的解釋:「他這麼做,只因為他是『他們』中的一員。」個體的獨特性和動機的複雜性,在群體對抗的洪流中被徹底淹沒。

所以要做的是以下這些事情:

#1積極傾聽:

這是一個對抗我們被動、帶有偏見的默認聆聽模式的具體技巧。它要求我們刻意地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說話者身上,避免打斷,並透過互動來確認和展示我們的理解。

其核心步驟包括:

- **全神貫注**:與對方保持適度的眼神接觸,並專注於其語言內容、語氣、表情和肢體等非語言線索 。
- **覆述與反思**:用自己的話簡要地重述對方的要點(「所以,我聽到你說的是……」),或反映出你所感知到的對方的情緒(「聽起來這件事讓你感到很沮喪」)。這不僅能確認你的理解是否正確,也讓對方感覺到被真正地聽見 。
- **提出開放式與澄清性問題**:多使用「如何」、「什麼意思」、「像是什麼呢」等開放式問題,來鼓勵對方深入闡述,而非使用只能用「是」或「否」回答的封閉式問題。當不確定時,提出澄清性問題(「你說的『需求』,具體是指哪方面?」)。
- **克制判斷與建議**:積極傾聽的首要目標是「理解」,而非立即「解決問題」或「給予評價」。在對方沒有明確請求之前,克制住提供建議或批評的衝動,先以理解對方的意思為主要任務,不要急著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反論,甚至是給予建議。

#2觀點取替:

觀點取替(Perspective-Taking)是用來對抗我們自動化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判斷的技巧,不僅需要練習,還需要結構化的練習才能熟練(對一些人來說)。

- 對方的處境和背景是什麼?(背景資訊)
- 基於他的知識和資訊,他會如何看待這個情況?(假想觀點)
- 他可能的情緒反應是什麼?(假想感受)
- 他的行為背後可能有哪些我們未曾考慮到的需求或壓力?(腦力激盪其他沒想到的)

這種刻意的努力,能有效地幫助我們跳出基本歸因謬誤的陷阱,開始考慮情境因素對他人行為的影響。這也是一種top-down的能力應用,而不是只靠著我們觀察到的訊息來做反推。

#3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可以看做是一個自我監督的能力,也就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反思自己,把自己當成其他人來看待,這樣就可以規避掉「行為者—觀察者不對稱」的困難,錯誤的內外歸因。當然這一點是最為困難的能力,可以說需要動用全部的認知資源才能夠做到。

- **質疑自身假設**:當我們對某人的動機做出判斷時,停下來問自己:「我這個判斷是基於哪些未經證實的假設?」「這是事實還是觀點?」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Tz0cceQa53g
- **尋找替代解釋**:在認定第一個想到的動機(通常是基於性格的)之前,強迫自己產生至少兩到三個其他的、基於情境的可能解釋,這樣的練習也是一種直接對抗基本歸因謬誤的有效方法。而不是繼續尋求支持自己動機假設的證據。
- **評估證據**:將我們觀察到的他人言行視為「數據」,並客觀評估這些數據的品質、完整性以及是否支持我們的結論。我們是否只看到了片面的訊息?是否存在其他與我們結論相悖的證據?稍微抽離自己的立場跟原先的想法,停下來看一下資訊從哪來的?誰說的?這個說的人平常如何?有沒有相反的證據跟討論。忍受一下模糊性高的訊息 https://stingy-bloom-7ea.notion.site/2805dc07b813803180e6fba360ebac33?source=copy_link 先思考而不要認定這種狀態是威脅。

長篇的文章可以想見擴散率應該不高,但是也是作為對抗極化的手段。緩慢的解毒就像中醫調身體一樣,避開短效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 #35線上賞屋 #積極傾聽 #觀點取替 #批判性思維 #情感極化 #虐童 #銅鋰鋅 #同理心 #心理 #臨床心理師**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
04/10/2025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
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文章,集中探討這些困擾以及在家療育的基本概念。
當然心理治療的部分無法詳述,這是我們專業所在,而且也難用文字的方式傳遞治療的訣竅。
如果你對我的分享表示認同,並且有相關需求,請就近尋求兒童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提供真正的協助。

EP216全都背起來
█常見的情境
很會背東西是這群孩子常見的現象,不管是課本還是詩詞,或者是別人的對話。有些記憶力驚人的孩子可以像重播一樣,一字不漏地把內容重新背出來,還加上「OO說」「XX說」然後「△△說」,好像在聽人講出來的小說一樣。
又或者跟孩子對話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很會說,但感覺就是把我們說的內容原封不動的還給我們一樣。問他「吃飯之前要先怎樣」,孩子就會回「吃飯之前要先洗手」,甚至可以說出會有細菌,但是還是一樣每次都會忘記,甚至叫他洗手就會生氣,好像記得是記得,但行為是行為一樣。只是背出需要的咒語來通關,但不知道自己背了什麼內容。
█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是一種很適合當考試機器的腦袋,能夠搜尋配對資訊來回答。但對於星兒來說,每次的回答都是種緊張。因為孩子其實不知道你想問什麼,所以就是從硬背的答案中中搜尋最可能的回答,但問他為什麼這樣回答,他就會跟你說「書上說的」,類似這樣的思考邏輯。
這是他們的處世之道,也是在沒人教導之前唯一的生存方式。因為不像其他孩子開始建立一種猜測系統,從你的表情、現在的環境來猜測你會生氣的理由。從剛剛發生的事情+你沈重的腳步,知道應該趕快把闖禍的證據煙滅。他們會的就只有從你的言語中搜尋資料庫中最接近的答案,所以為了生存,只好把資料庫不斷地擴充,擴充,再擴充,最好是把每個標點符號也都默背下來,減少出錯的可能性。
█分解元素與主旨
要讓孩子脫離這種用背的生活,他們需要培養的是分解跟分析的能力。對他們來說,這是種後天才能獲得的能力,需要用力分析文本之後才能知道「喔,他們在說老師壞話」「喔,重點是覺得考試太難」。有些星兒甚至可以把每個人說的對話內容都重現出來,但沒有要求他分析,他分不出來剛剛對話的重點是什麼,以及誰跟誰準備吵起來了,誰看誰不順眼。
因此我們可以做的是訓練模型,刻意的讓孩子練習分析主旨:「你說說看我們剛剛的重點是什麼」「你覺得誰是主角」「這樣聽起來誰討厭誰」「用一句話說剛剛的故事,你會說什麼」,然後跟大家所謂的「正確答案」做比對,孩子的推理模型就會越來越準確。
另一個則是示範如何分解跟觀察:「講比較多話的人大概就是主角」「出現比較多次的可能就是關鍵字」「大家都在看他的人是團體的C位」「動作大的人應該比較自在」「用力說的字可能很重要」「小聲說的悄悄話也是重點」「他總是不邀她,有可能討厭她」。
最後嘗試從主角、從主旨出發來記憶跟觀察,省去其他不重要的內容。專心看主角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先看標題之後思考哪些場景、關鍵字跟標題有關。慢慢脫離全部記起來的辛苦階段,而知道哪些事情是重點,哪些事情其實不用記。全部背起來是孩子需要的生存技巧,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這樣的技巧不僅會拖慢交流的速度,也會讓孩子一直處在緊張狀態,像是隨時要翻一本辭海一樣的不斷搜尋,並且技巧一直無法提升,永遠只能照本宣科。

  感覺把我心裡真正的語氣說出來了只是髒話有點多,只好自行消音好,這就來個接地氣,聽了會覺得「X!講得真對」的版本。 #開頭先譙一下最近那個婆婆的新聞,X的吵翻天了吧?我其實不太想跟風寫這鳥事,雖然我知道寫了肯定一堆人看,粉絲蹭蹭地漲。為什...
03/10/2025

感覺把我心裡真正的語氣說出來了
只是髒話有點多,只好自行消音
好,這就來個接地氣,聽了會覺得「X!講得真對」的版本。
#開頭先譙一下
最近那個婆婆的新聞,X的吵翻天了吧?我其實不太想跟風寫這鳥事,雖然我知道寫了肯定一堆人看,粉絲蹭蹭地漲。
為什麼?因為踹飛一個大家眼中的壞人,就是給所有人一個情緒垃圾桶。最近鳥事夠多了,一堆正義沒地方伸張,現在好不容易有個明顯的敵人可以讓你指著鼻子罵,大家當然罵爆啊!跟著一起噴,心裡就是爽,有人幫你出氣,跟著喊燒就是舒服。
順著這股風去帶方向,當然超容易。但我就雞掰,我偏不,我喜歡逆風。
#好像不選邊站就是龜孫子
這種時候,最容易吸粉的就是那種立場站得死死的,「我話說完,誰贊成?誰反對?」的人。
但老實說,這對整個社會一點狗屁幫助都沒有。
所以我想談的是背後那個更麻煩的問題:這個社會,越來越不能忍受「不知道」跟「不確定」了。
你看,現在所有人的力量,都在逼你「快給我一個答案!」
你一定要選:你要站婆婆那邊,還是三宅一生那邊?
你不選?你他X的假中立、裝清高。
你選老人那邊?你他X的偽善、情勒。
X,到底想怎樣?
所以我今天就要來談一個很繞口,但超級重要的東西:「忍受模糊性」(Tolerance of Ambiguity, 簡稱TA)。以及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缺這玩意兒,會搞出一堆狗屁倒灶的問題。
#所以「忍受模糊性」是三小?
簡單講,就是「面對不確定、看不懂、很複雜的狀況時,你心裡會不會很賭爛」的能力。
這世界不是每件事都有標準答案。TA能力高的人,就能自在地面對那些新奇、複雜、甚至資訊互相矛盾的雞掰狀況。
但TA能力弱的人,會把這種「模糊」當成一種威脅,覺得焦慮,覺得褲子裡有大便一樣渾身不對勁,必須馬上把它弄掉。
反應快的人看到這裡就懂了。現在的社會風氣,就是被那些TA能力弱的人拉著走(或者說,他們最大聲)。
同一件事,透過我們每個人的腦袋濾鏡,看法完全不同。所以當你丟出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例如:該不該廢死?),就會有一群人瞬間焦慮爆炸,壓力山大,因為這種「不確定」會放大他們心裡原本的恐懼。
但對TA高的人來說,這就像解謎遊戲,是個挑戰。他們會覺得「喔?有點意思喔」,而不是「幹!好可怕!快給我答案!」

我知道你可能聽過「五大人格」,這玩意兒跟TA有很大的關係: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這項分數高的人,通常TA能力也高。他們基本上就是好奇寶寶,什麼都想玩玩看,喜歡探索新東西。對他們來說,模糊不清的狀況不是威脅,反而是個可以學習跟發現新大陸的機會,媽的超好玩。
* 神經質(Neuroticism): 這項分數高的人,通常TA能力就低。他們就是玻璃心啦,整天窮緊張,事情還沒發生就先腦補一百種最壞的下場。所以一碰到不確定的鳥事,他們的腦袋會自動當成世界末日,因為沒辦法排除「萬一出事了怎麼辦?」的可能性。
還有一種叫「權威型人格」的,這種人就是控制狂,最他媽討厭模糊。他們的世界裡只有「對」跟「錯」,「黑」跟「白」,沒有中間地帶。所以他們超愛聽那種簡單粗暴的指令跟答案,你跟他說事情很複雜,他會覺得你在講屁話。他們會急著下結論,而且要求你百分之百接受,不准懷疑。
我們這文化也是,從小就被教育要守規矩、聽標準答案,考試沒寫老師要的答案就是零分。所以我們當然不喜歡那種「不確定」的感覺,這很正常,但也很麻煩。
#啊我就這樣了,沒救了嗎?
當然有救。但你得先知道,為什麼這能力很重要。
因為,如果你凡事都要等到資訊百分之百透明才做決定,那你就是個傻B。等你搞清楚,別人早就跑到你前面海放你了。現在這世界變得跟鬼一樣快,今天對的事情,明天可能就變錯的。你的決策能力跟不上,就會被整個時代甩飛。
這個能力不管在創新、帶團隊、解決問題上都超級重要。雖然跟天生個性和文化有關,但它就像肌肉,可以練。
想練?方法很簡單:
* X掉你腦袋裡的「一定」跟「必須」:練習去想「有沒有其他的可能?」下次當你覺得「我一定要馬上知道答案」的時候,先給自己一巴掌,然後問:「X!我現在能先做哪一件小事?」
* 看著你的焦慮,然後啥都不做:這叫正念。下次你因為不確定而焦慮時,試著去感受它。就想像它像天氣,會下雨也會放晴,但天空不會因為下雨就爛掉。你的焦慮也一樣,看著它,它等一下就滾了。你不用急著把它消滅。
* 沒事多去體驗一些「我到底在幹嘛?」的感覺:去學個難到爆的外語、去看不懂的藝術展、去吃沒吃過的怪東西。多讓自己處在這種有點新鮮、有點困惑的狀態。多體驗幾次,你的大腦就習慣了。當然啦,光會講幾個單字不懂文化是沒用的,看看那些小粉紅就知道了。
#結論
如果一個社會,大家都只想要簡單粗暴的懶人包跟標準答案,那這個社會就他X的超好騙、超好操弄。今天被帶著挺這個,明天被帶著罵那個,像個精神分裂一樣被耍得團團轉。
學會「忍受模糊」,不是要你沒立場,而是要你別急著把跟你不一樣的人當成白痴。在事情還沒搞清楚前,先閉上嘴,多看、多聽、多想。
這樣的社會,走路雖然慢了點,但才不容易被一陣風吹倒。
與其整天害怕看不清楚,不如把這片「模糊」當成正在醞釀各種可能性的土壤。當越來越多人能跟這種「霧煞煞」的感覺和平共處時,整個社會的火氣才會降下來,我們才不會永遠被那些拿著「唯一真理」的騙子牽著鼻子走。

Address

Xinbei
23402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