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嗨~我是傑登,因為常常值班睡不飽,慢慢就變成這熊樣了🐼
不喜歡看到小孩生病/爸媽煩惱
不定時分享育兒/醫療知識,希望能幫到你
🫶😉

LINE社群 「週歲迴戰」
https://reurl.cc/3MAx8M

▌醫點冷知識💉疫苗注射部位「不是說一歲的疫苗要打大腿嗎?我們被打在手臂耶,會不會有問題啊?」​其實不用太擔心喔~只要疫苗有確實打進肌肉裡那麼不論歲數,打在手臂還是大腿,效果都是一樣的!👌——​📌一般疫苗接種部位建議:​🔹兩歲以下 → 打大腿...
05/11/2025

▌醫點冷知識💉疫苗注射部位
「不是說一歲的疫苗要打大腿嗎?我們被打在手臂耶,會不會有問題啊?」

其實不用太擔心喔~
只要疫苗有確實打進肌肉裡
那麼不論歲數,打在手臂還是大腿,效果都是一樣的!👌
——

📌一般疫苗接種部位建議:

🔹兩歲以下 → 打大腿前外側肌 🦵
​ 因為肉厚又安全,是首選之地

🔹兩歲以上 → 改打手臂三角肌 💪
​ 手臂肌肉比較多了,方便又同樣有效

但如果寶寶天生神力,小小年紀就擁有「麒麟臂」💪
那麼未滿兩歲打手臂也沒有問題喔😆

像之前疫情期間為了降低感染風險
會盡量一次打多支疫苗減少來院次數
當一次要打三針、四針時
就可能會「手手腳腳全上」一次解決🫣
——

那很多爸媽也會問:
「那為什麼現在幾乎不打「屁股針」了?」🤔

1️⃣ 風險太高:可能傷到坐骨神經

屁股(臀大肌)下面有一條重要又大條的坐骨神經
要是打太深傷到,可能會造成疼痛、麻木、甚至暫時走路困難
對小朋友來說,風險更高!

2️⃣ 吸收變差:脂肪太厚、藥可能打不準

屁股雖然看起來肉多,但脂肪比例也高
如果針劑停在脂肪層而沒進肌肉

會導致吸收效果不佳、免疫反應也比較弱
有時還會形成硬塊或脂肪壞死

所以現在不論是疫苗、止痛針、退燒針、抗生素針
幾乎都不會再打在屁股上囉☝️

💡小提醒:
打完針後【不要】幫孩子「揉一揉」🙅‍♂️
因可能刺激肌肉發炎、增加紅腫疼痛喔
——

總結
疫苗打在哪裡不是重點
重點是「有沒有安全、確實打進肌肉裡」
手臂、大腿都行

而屁股針——已經是我們童年的回憶啦~
就降 🙏😉

▌點讀筆能讓孩子更聰明?幾歲以上最合適?✏️​常遇到爸媽問:「小孩講話比較慢、詞彙少,用點讀筆會不會有幫助?」​📚根據研究顯示,點讀筆可能有助於:✔ 認字與語詞辨識更快✔ 對聲音與文字的連結更敏感✔ 願意主動拿書閱讀、增加學習動機​但要注意...
04/11/2025

▌點讀筆能讓孩子更聰明?幾歲以上最合適?✏️

常遇到爸媽問:
「小孩講話比較慢、詞彙少,用點讀筆會不會有幫助?」

📚根據研究顯示,點讀筆可能有助於:
✔ 認字與語詞辨識更快
✔ 對聲音與文字的連結更敏感
✔ 願意主動拿書閱讀、增加學習動機

但要注意——
「點讀筆不是魔法棒,而是學習的橋樑」

想真正有效學習,需要你的參與!🫵😁
例如:當孩子點了一個角色時
你可以順勢問:「他開不開心?為什麼?」

這樣的對話互動,能刺激語言理解與情緒表達
遠比孩子一個人自己戳戳戳更有成效
——

✏️幾歲開始用點讀筆最合適🤔
A:2~3 歲以上較為合適

🔹0~2 歲:探索期

當玩具可以,但不建議孩子單獨使用
這階段語言與感覺統合剛起步

比起「聽筆聲」,更需要「看臉 + 聽聲 + 回應」
👉 建議以真人共讀、唱童謠為主

🔹2~3 歲:共讀導入期

可由由家長操作、孩子一起聽
逐步引導孩子理解「聲音與圖片的關聯」

🔹3~6 歲:最佳學習期

是語音辨識與詞彙爆發期
也是點讀筆發揮最大效益的時機

孩子能主動探索書頁、模仿發音
建立文字與聲音連結

🔹6 歲以上:延伸應用期

可運用於雙語學習、故事理解與百科探索
讓閱讀興趣延續下去
——

點讀筆最棒的地方
是讓孩子能「自己發現故事的聲音」
也讓爸媽有機會「一起重新聽故事」

挑選點讀筆,不必追求功能要很多
重點是「你和孩子能一起用、一起學習」💛

✅ 音質清晰、反應快的款式能讓孩子更有耐心
✅ 有多樣故事與童謠內容的版本,能延長使用年限
✅ 耐操好用的筆身,最適合學齡前階段
​​
🔸溫馨提醒

點讀筆可作為輔助工具
但不能取代專業評估與治療

若小朋友語言或表達能力明顯落後同齡
仍建議諮詢 語言治療師 或 兒童復健/發展專科

就降 🫶😉


好學生專區 - 參考文獻

1. Krish P. (2020). The Use of the Audio Pen in Enhancing Reading Skills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Int. J. Info. & Educ. Tech., 10(5).

2. Pfost M., Freund J.G. (2018). Interactive audio-pens and home literacy activiti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Diskurs Kindheits- und Jugendforschung.

▌育兒時可以戴「降躁耳機」嗎?🎧🤯我不是「果果」的家人,沒有要道歉認錯也沒有要評論人家的家務事 ( 真心希望早日落幕🙏 )​但~ 育兒的吵鬧聲,有時真的能逼瘋人爸媽有時也需要「喘口氣」的空間​而降躁耳機,如果用對時機不只能保護聽力也能保住爸...
03/11/2025

▌育兒時可以戴「降躁耳機」嗎?🎧🤯

我不是「果果」的家人,沒有要道歉認錯
也沒有要評論人家的家務事
( 真心希望早日落幕🙏 )

但~ 育兒的吵鬧聲,有時真的能逼瘋人
爸媽有時也需要「喘口氣」的空間

而降躁耳機,如果用對時機
不只能保護聽力
也能保住爸媽那條快斷掉的理智線🤏
——

📌研究這麼說:

1️⃣ICU照顧者研究

受試者包含兒童ICU的家長、護理師、呼吸治療師等
結果發現:佩戴降噪耳機後

對環境噪音的主觀感受明顯下降
能讓照顧者得到短暫但有意義的心理喘息😌
PMID: 10809298

2️⃣ ASD(自閉症光譜)兒童研究

研究指出,對聲音過度敏感的孩子
配戴耳罩或降噪耳機可降低煩躁、減少過度聽覺反應
顯示「噪音」與「壓力」的確密切相關🧐
PMID: 30186064

不過安全第一!
使用降躁耳機的黃金原則是:

✅當孩子在身邊、視線範圍內哭鬧時
可以短暫戴上降躁耳機,隔絕噪音、讓自己冷靜

❌當孩子安靜或不在視線範圍內時
必須拿下耳機,避免錯過緊急狀況(跌倒、嗆到、碰撞)

💡 實務小建議
• 每次使用時間建議 10~30 分鐘
• 可搭配輕音樂或白噪音,效果更明顯
• 即使戴耳機,也盡量保持「盯著」孩子
• 若預算有限,也可使用耳塞作為替代

祝大家都能更優雅地育兒~~
就降 🎧😌

▌小孩常歪頭、瞇眼看東西? 小心可能是近視的前兆還沒近視,也能看出的「7個苗頭」👓​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 : .幼兒園大班近視盛行率 9%.國小一年級 19.8%.國小六年級 70.6%台灣學童近視率持續攀升,被譽為「近視之都」​越早近視,長...
02/11/2025

▌小孩常歪頭、瞇眼看東西? 小心可能是近視的前兆
還沒近視,也能看出的「7個苗頭」👓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 :
.幼兒園大班近視盛行率 9%
.國小一年級 19.8%
.國小六年級 70.6%
台灣學童近視率持續攀升,被譽為「近視之都」

越早近視,長大後發生
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白內障
的風險也越高
但許多小朋友不會主動說「我看不清楚」
等家長發現時,度數常已「一去不回」🫣
_____

👀 家長別忽視的「近視7大警訊」

1️⃣ 常揉眼睛:試圖壓迫角膜來改善視力
2️⃣ 看東西會靠很近:為了看清,不自覺往前靠
3️⃣ 瞇眼看東西:減少光線散射,暫時變清楚
4️⃣ 歪頭或斜眼看:改變角度減少散射光
5️⃣ 眼睛紅、常眨眼:代表眼睛已經疲勞乾澀
6️⃣ 常喊頭痛:長時間用眼過度導致眼壓變化
7️⃣ 學習成績下滑:看不清楚黑板或課本,注意力下降

👉這些動作,都是孩子在「用身體語言求救」💬
如果中一項,就該帶去眼科檢查囉!
_____

📌預防近視的 4 個護眼習慣

1️⃣ 保持良好用眼距離:
閱讀距離 40 cm 以上、光線要夠亮

2️⃣ 減少 3C 時間:
一次不超過 30 分鐘,每日總量不超過 2 小時

*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
2 歲以下避免看螢幕(視訊通話除外),大於 2 歲每日不超過 1–2 小時

3️⃣ 每天至少 1 小時戶外活動:
國健署研究發現,每週 11 小時戶外活動
1 年可減少 55% 的近視發生機率!☀️

4️⃣ 定期眼科檢查:
每半年一次,早期發現最關鍵。
_______

🥦 7 種護眼營養素(飲食幫助眼睛更有抵抗力)

1️⃣ 維生素A:
胡蘿蔔、南瓜、蛋黃
防乾眼、保視網膜健康

2️⃣ 維生素C:
橘子、甜椒、西蘭花
抗氧化、減少眼部感染

3️⃣ 維生素E:
堅果、牛油果、菠菜
保護眼組織不被自由基傷害

4️⃣ 鋅:
紅肉、貝類、豆類
參與視色素形成,缺乏會夜盲

5️⃣ Omega-3:
鮭魚、鯖魚、亞麻仁油
維持淚液與視網膜健康

6️⃣ 葉黃素、玉米黃質:
菠菜、羽衣甘藍
吸收藍光、延緩黃斑部退化

7️⃣ 花青素:
藍莓、櫻桃、葡萄
維護眼睛微血管、提升暗處視力

______

近視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而是每天用眼習慣、光線、戶外時間與營養
一點一滴堆出來的結果

📍預防從現在開始👇
✔ 留意日常 7 個警訊
✔ 養成 4 個好習慣
✔ 均衡攝取護眼營養素

一起讓孩子
多看一點世界,少戴一副眼鏡✨
就降 🫶😉

▌驗過敏原都正常,卻還時狂打噴涕、抓癢癢 這樣還算「過敏」嗎? 是不是白做了?🥹​算過敏阿 ~因為檢驗只是輔助過敏診斷和治療主要還是看「症狀」​而且不是白做,反而能幫你更釐清方向有可能是「非IgE型過敏」在作怪 😮​———​過敏原抽血檢測主...
01/11/2025

▌驗過敏原都正常,卻還時狂打噴涕、抓癢癢
這樣還算「過敏」嗎? 是不是白做了?🥹

算過敏阿 ~
因為檢驗只是輔助
過敏診斷和治療主要還是看「症狀」

而且不是白做,反而能幫你更釐清方向
有可能是「非IgE型過敏」在作怪 😮

———

過敏原抽血檢測主要是驗「特異性 IgE 抗體」
所以只能檢驗出和 IgE 有關的過敏項目

常見檢測項目可分為兩大類👇
🌿 吸入性:如 塵蟎、黴菌、蟑螂、貓狗毛、花粉等
🍱 食物性:如 雞蛋、牛奶、海鮮、堅果等

*食物過敏診斷,要以吃下後有症狀才算數

———

但有些常見過敏誘發因子 不是 IgE 介導

像「冷熱/濕度變化、病毒感染、
香精/香水、菸味、酒精、某些藥物、壓力、睡眠不足」等

這些屬於「非IgE型反應」或「誘發因子」
在一般過敏原 IgE 檢測裡是“驗不出來”的🫣

臨床上,小朋友的蕁麻疹最常見誘因之一就是病毒感染

———

所以如果反覆出現蕁麻疹或過敏症狀,但檢驗結果「陰性」
就要換個角度思考👇

1️⃣ 檢查沒白做,因為它能排除 IgE 型過敏

2️⃣ 試著從生活環境、壓力、體質調整下手

.冷熱/濕度變化:

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出入室內外戴口罩、使用除濕機

.病毒感染 :

兒童最常見誘因之一

多注意營養補充(維生素D、Omega-3)、睡眠
讓病程早點結束,過敏也會快點好

.香精/香水

減少身邊的化工香味來源,如芳香劑、香水等

.香菸、酒精

除了戒菸戒酒外,沒什麼好說的了

.藥物

留意發作時是否剛使用藥物

在兒童常見引起過敏的藥物有
退燒藥 依普芬 (Ibuprofen)
鼻塞藥 鼻福(Peace)、舒鼻適(Spiz)、亞涕液(Actin)
抗生素 安滅菌 (Augmentin)

.壓力/睡眠

盡量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
規律運動、伸展放鬆

如果能好好渡個假,更讚!😆
——

其實很多「敏兒」是 IgE 型 與 非IgE 型 混合存在的

由於非IgE 型過敏無法靠檢驗確認
我會建議所有的敏兒們:

IgE 型、非IgE 型的預防措施都一起做,
真的有機會大大改善症狀喔!

祝敏兒們換季平安 ​ 就降 🫶😉

▌為什麼萬聖節要「去要糖」?👻🍬​其實萬聖節(Halloween)原本並不是以「糖果」為主角的節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00 多年前古代凱爾特人的節日——薩溫節(Samhain)​在 10 月 31 日這天人們相信「生者與亡靈的界線」最...
31/10/2025

▌為什麼萬聖節要「去要糖」?👻🍬

其實萬聖節(Halloween)
原本並不是以「糖果」為主角的節日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00 多年前
古代凱爾特人的節日——薩溫節(Samhain)

在 10 月 31 日這天
人們相信「生者與亡靈的界線」最模糊
亡靈可能會回到人間

為了避免被惡靈纏上
人們會穿上奇怪的服裝偽裝成鬼
並在門前放食物或點火把來安撫靈魂🔥



等到了中世紀的歐洲
這項習俗與基督教的「諸聖節(All Hallows’ Day)」結合
出現了名為 souling(靈魂餅活動) 的傳統:

窮人或小孩會挨家挨戶討取「靈魂餅(soul cakes)」🍪
作為回報,他們將會為亡者的靈魂祈禱🙏

後來,歐洲移民將這個文化帶到了美國
再加上美國社會的創意與商業文化(比較會玩?)

就逐漸演變成現代的
「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活動

孩子穿上可愛或恐怖的服裝挨家挨戶要糖果
大人們則準備零食,避免被「搗蛋」



而到了台灣近代
不少幼兒園也開始進行萬聖節活動
爸媽們為了讓孩子「走路有風」,都全力以赴💪

於是——
祈禱的「靈魂餅」變成了糖果

紀念亡靈的節日
除了是孩子們最愛的派對時光🎉

同時也是爸媽們
一年一度展現創意的「手工勞作大賞」😆



小提醒:
萬聖節的重點不在糖果
而是「分享與快樂」🥰

家長可以讓孩子適量體驗節日氣氛

同時也教他們——
甜食雖好吃,但吃太多會蛀牙

讓孩子順便學會「節制」與「選擇健康」吧

祝大家有個健康又快樂的萬聖節!
🫶🎃

「任何的益生菌都沒有大冰奶來得有效🥛」​他說的對! 😆因為益生菌的主要功能就不是治療便秘​反而是在改善「腹瀉」方面的效果比較確定像是腸胃炎或抗生素相關腹瀉​很多人以為多吃益生菌就能「治療便祕」​但根據近年的研究只有少數菌株可能「稍微」幫助排...
30/10/2025

「任何的益生菌都沒有大冰奶來得有效🥛」

他說的對! 😆
因為益生菌的主要功能就不是治療便秘

反而是在改善「腹瀉」方面的效果比較確定
像是腸胃炎或抗生素相關腹瀉

很多人以為多吃益生菌就能「治療便祕」

但根據近年的研究
只有少數菌株可能「稍微」幫助排便頻率
而且效果很有限

——

便祕的人確實腸道裡壞菌比較多
也常會影響消化、脹氣或排便型態

👉但壞菌多是結果,不是原因

大多數情況是:

先飲食、作息不良 → 排便不順 →
腸內環境變壞 → 好菌變少 → 最後壞菌坐大

讓消化更差,導致惡性循環咧🫣

當腸道的情況不適合好菌生存時
光補益生菌就像把棉花糖丟進水裡——

啪!一下就沒了~ 😑

📌對付便祕除了吃益生菌之外,你更該做的事情是:

.每天攝取足夠水分💧
.增加油脂與膳食纖維(尤其是可溶性纖維)🥦
.規律運動🚶‍♀️
.必要時使用軟便劑或瀉藥 (或大冰奶😆)

以上方法的效果
通常比「狂嗑益生菌」還明確得多

⚠️如果吃了某些益生菌立刻跑廁所甚至腹瀉

反而要注意是不是菌種不適合自己
或產品添加了有軟便或瀉藥效果的成分唷☝️

——

如果常常便祕、排便困難或大便太硬
那可能已經是「慢性便祕」的警訊

建議找醫師評估、調整生活習慣
才是根本之道呀
就降 🫶😉

▌孩子老流鼻水?手電筒一照,就知道是過敏還是感冒!👃🧐​家裡小朋友總是流鼻水、打噴嚏、揉鼻子到底是 過敏 還是 感冒?​其實,只要仔細觀察 外觀特徵家長也能抓到「過敏性鼻炎」的線索唷!​📌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特有外觀​1️⃣鼻腔特徵👃通常醫師會...
29/10/2025

▌孩子老流鼻水?手電筒一照,就知道是過敏還是感冒!👃🧐

家裡小朋友總是流鼻水、打噴嚏、揉鼻子
到底是 過敏 還是 感冒?

其實,只要仔細觀察 外觀特徵
家長也能抓到「過敏性鼻炎」的線索唷!

📌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特有外觀

1️⃣鼻腔特徵👃
通常醫師會用內視鏡或耳鏡檢查
但家長簡單操作也能初步觀察:

1. 請孩子抬頭
2. 用手指輕推鼻子,讓鼻子呈小豬狀🐽
3. 拿手電筒照一照

🔸過敏性鼻腔常見外觀

.鼻黏膜呈 蒼白或淡紫色、水腫狀
.常見 透明水樣分泌物或黏液
.下鼻甲肥大,氣道變窄
.若嚴重,可能看到鼻息肉

💡小提醒:
感冒時鼻黏膜通常呈鮮紅色
這是區分過敏與感冒的小技巧!


2️⃣ 臉部常見特徵👦

.鼻樑橫紋
 長期習慣用手往上推鼻子擦鼻涕,鼻樑上就會出現一道橫紋

.黑眼圈
 慢性鼻塞導致靜脈回流不良,眼下皮膚出現暗沉、發黑
​ ​ ​ 也常看到眼皮有多層皺褶

3️⃣ 眼睛特徵 👁️
鼻過敏常會同時合併眼部症狀

.眼瞼紅腫
.結膜有顆粒狀突起(結膜乳頭)
 這是慢性過敏反應造成的典型外觀

———

如果孩子經常:​
.鼻塞、流鼻水
.愛揉鼻子或眼睛
.出現以上外觀特徵

那很可能就是 鼻過敏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可能略有不同,要是不確定
建議直接帶去小兒過敏科檢查一下~

早點控制、及早治療
能降低日後變成鼻竇炎或氣喘的機會喔

好了,快去拿手電筒照照看吧~
不客氣 🫶😉

好學生專區 ​ - 參考文獻
Allergic Rhinitis – Clinical Update.
Australasian Society of Clinical Immunology and Allergy (ASCIA), 2024.

▌「有黃綠鼻涕就是鼻竇炎,要吃抗生素了」?這句話你可能常聽到,但並非完全正確​📌鼻涕變成黃綠色,不一定代表鼻竇炎​很多時候👉感冒快要好時也可能出現黃綠鼻涕​這是白血球與分泌物自然分解造成的顏色變化通常幾天內會自行消退​這時吃抗生素,對病程不...
28/10/2025

▌「有黃綠鼻涕就是鼻竇炎,要吃抗生素了」?
這句話你可能常聽到,但並非完全正確

📌鼻涕變成黃綠色,不一定代表鼻竇炎

很多時候
👉感冒快要好時也可能出現黃綠鼻涕

這是白血球與分泌物自然分解造成的顏色變化
通常幾天內會自行消退

這時吃抗生素,對病程不僅沒有幫助
反而增加抗藥性產生的風險,也增加身體負擔☝️

判斷是否為鼻竇炎
需要綜合考量「整體症狀與鼻塞程度」

📌最重要的因素是——「鼻塞」

鼻竇炎通常是鼻子長時間堵塞
分泌物排不出去、細菌在鼻竇內滋生發炎才導致的

當出現黃綠鼻涕時,如果同時伴隨以下情況
就需要警覺鼻竇炎的可能:

.鼻子明顯長時間堵塞,常張嘴呼吸
.分泌物量多且濃稠
.合併臉部疼痛或頭部悶脹
.症狀持續超過 10 天且無改善
.感覺有異味,自己或周圍的人都可能能聞到

以上情況符合越多,就越可能是鼻竇炎
建議回診評估,是否需要抗生素或其他治療

*若開始使用抗生素,請務必按時用藥完成療程

反之,如果

.精神狀況良好
.鼻子沒有明顯塞住
.鼻涕只是微黃,仍以白色透明分泌物為主

可持續用生理食鹽水清洗鼻腔,幫助排出分泌物
通常有很大機會可以自然改善唷

看到這裡,優秀的你應該能猜到
「為什麼過敏性鼻炎沒控制好的人,容易有鼻竇炎了吧?」

不客氣🫶😁

今天出門逛街我娘子看到這個阿呆衛生紙盒,拉了拉我的手問:​「ㄟㄟ,你覺得這個阿呆怎麼樣?」​我看了看說 :「5歲兒童,每次登場都整天掛著鼻涕,白色透明、活動力佳、無明顯不適,八成是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她翻了個白眼:「我是問這個可不可愛,要...
27/10/2025

今天出門逛街
我娘子看到這個阿呆衛生紙盒,拉了拉我的手問:

「ㄟㄟ,你覺得這個阿呆怎麼樣?」

我看了看說 :
「5歲兒童,每次登場都整天掛著鼻涕,
白色透明、活動力佳、無明顯不適,
八成是過敏性鼻炎的患者」🧐

她翻了個白眼:
「我是問這個可不可愛,要不要買回家擺啦!」😒

「抱歉...職業病」🐼

========

最近天氣變化大
鼻過敏發作的大小朋友都不少🤧

若對冷熱或濕度變化敏感
👉出入室內外時,記得先戴上口罩

能讓鼻腔周圍的空氣溫濕度更穩定
減少刺激引發過敏的機會喔👌

你上次被職業病支配,是什麼時候?😁

#過敏性鼻炎 #職業病日常

▌非洲豬瘟來襲!豬肉還能安心吃嗎?🥺​✅ 可以吃非洲豬瘟(ASF)只會感染豬(家豬和野豬)人類不會感染,也不會透過吃豬肉生病​只要豬肉經過正常烹煮、煮熟對人是完全安全的👌​📌非洲豬瘟 African Swine Fever (ASF)主要透...
26/10/2025

▌非洲豬瘟來襲!豬肉還能安心吃嗎?🥺

✅ 可以吃
非洲豬瘟(ASF)只會感染豬(家豬和野豬)
人類不會感染,也不會透過吃豬肉生病

只要豬肉經過正常烹煮、煮熟
對人是完全安全的👌

📌非洲豬瘟 African Swine Fever (ASF)
主要透過以下方式傳播給豬隻:

.直接接觸:與感染豬隻接觸
.間接接觸:污染的衣物、器具、運輸車或環境
.吃到受污染的豬肉或廚餘

*在部分地區,也可能透過蜱蟲叮咬傳播
但在台灣目前主要以人為活動及豬肉製品傳播為主

目前尚無有效的 ASF 疫苗
防疫主要靠隔離、撲殺感染豬隻
以及加強生物安全措施

然而,雖然ASF對人體無害
但它的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豬豬的影響

非洲豬瘟對豬豬是致命的,被感染後致死率非常高

疫情防控期間,不僅感染的豬豬
有嫌疑的病豬通常也會被大量提前撲殺

對生命是一大衝擊🥺

2️⃣ 對經濟、日常飲食的影響

因豬隻可能大量減少,也被限制出口
對畜牧業造成的衝擊更是巨大

這可能導致養豬成本上升,豬肉價格上漲

想吃豬肉時,會聽到荷包在哭💸

或根本買不到豬肉
真的好怕再也吃不到控肉了🥺

=====

好消息是
目前尚未有新增養豬場驗出病毒
但防疫仍需持續關注

接下來還有病毒潛伏期需要觀察
直到11月6日都是重要觀察期

希望台灣的豬豬們能挺過這波
大家也一起努力協助防疫 🙏

▌醫點小迷思:寶寶喝奶/水嗆到時,要對頭頂哈氣?💨👶​很多人都聽過這個說法——「寶寶嗆到咳得滿臉通紅,要趕快對頭頂哈氣!」號稱能「幫他順氣、回魂」👻​這個做法,其實有它的文化背景:​在古代,大家相信「囟門(頭頂的軟骨縫)」是氣出入之門🧘​哈...
25/10/2025

▌醫點小迷思:寶寶喝奶/水嗆到時,要對頭頂哈氣?💨👶

很多人都聽過這個說法——
「寶寶嗆到咳得滿臉通紅,要趕快對頭頂哈氣!」
號稱能「幫他順氣、回魂」👻

這個做法,其實有它的文化背景:

在古代,大家相信
「囟門(頭頂的軟骨縫)」是氣出入之門🧘

哈氣就能「把氣吹進去」幫寶寶「提氣回魂」

但從科學角度來看——
除非真的有傷口,不然囟門並沒有開口
也沒有「氣」能被吹進去😅

而且目前沒有任何研究、案例報告或醫學指南
支持「頭頂哈氣」對嗆奶有幫助

👉 頂多只能當作轉移寶寶注意力的安撫小動作而已
寶寶OS:ㄟ~頭頂那ㄟ涼涼的~?🤔

———

🍼健康、沒有先天呼吸道異常的寶寶
如果喝奶/喝水嗆到,正確做法是:

1️⃣ 立刻移開奶瓶、停止餵奶

2️⃣ 讓寶寶側躺或抱起時上半身微前傾

3️⃣ 可輕輕拍背,幫助口鼻的奶水流出
*別太用力拍背,以免讓寶寶受傷

4️⃣ 將口鼻清理乾淨(必要時可用吸球)

👉通常奶水會自然咳出、狀況很快解除👌

若寶寶呼吸狀況已經穩定,不再劇烈咳嗽
那我也不反對進行第5步😁

5️⃣ 對頭頂哈氣——

當作安撫寶寶的方式之一 💕
但請小心別噴口水,以免害他感冒囉 ☝️

——

下次寶寶嗆到時,請冷靜

哈氣先不要,立刻換姿勢就對囉!!
就降🫶😉

#寶寶嗆奶 #育兒迷思 #傑登醫師

Address

Xinb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