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嗨~我是傑登,因為常常值班睡不飽,慢慢就變成這熊樣了🐼
✨專長✨
一般醫學、兒科
新生兒照護、疫苗注射
過敏免疫疾病

最近又有部影片被炎上(咦,為什麼會說"又"呢? 🤔)​內容是說「麵食是超加工食品(UPF),孕媽吃麵會讓胎兒沒心跳」​尤其影片又是有中醫頭銜的人士發的看到這些,很多孕媽都嚇壞了... 😱​吵架的部分就交給婦產科的大大們我們這裡來用科學好好聊...
10/09/2025

最近又有部影片被炎上
(咦,為什麼會說"又"呢? 🤔)

內容是說
「麵食是超加工食品(UPF),孕媽吃麵會讓胎兒沒心跳」

尤其影片又是有中醫頭銜的人士發的
看到這些,很多孕媽都嚇壞了... 😱

吵架的部分就交給婦產科的大大們
我們這裡來用科學好好聊聊

✅ 影片:麵食與胎兒心跳

重點 : 一般麵食不屬於超加工食品(UPF)

UPF研究主要針對高糖、高油、高鹽
人工添加物的食品

常見的超加工食品 (UPF)

.加工肉品
例如香腸、火腿、培根、熱狗
→ 含亞硝酸鹽、防腐劑及高鹽

.甜飲料
例如碳酸飲料、運動飲料
→ 含高糖分及人工香料

.糖果、零食
例如糖果、巧克力、餅乾
→ 含大量精製糖、人工香料及色素

👉日常家常麵條不在UPF裡面喔

且影片內提到的研究僅指出
經常吃超加工食品
可能會增加「不孕症」發生率

並沒有指出「吃麵會讓胎兒沒心跳」❌
這是過度延伸😑

建議:

.孕媽咪盡量吃天然、新鮮食材,均衡飲食
.家常麵條可以適量放心吃
.減少高油、高糖、高鹽等「過度」加工食品即可

媽咪們已經很辛苦了
沒有理由再被網路影片嚇到

各種均衡的食物都可以適量吃
開心最重要喔

就降 🫶😉

▌積木 vs 磁力片,哪個對寶寶更好? 🤔​其實不用爭,兩個都很好只是對寶寶的好處剛好互補喔 ❤️​✅ 積木的好處​. 訓練精細動作 & 耐心:​需要對位、平衡能培養專注與手眼協調​. 邏輯 & 空間思考:​要先想像結構挑戰如何堆疊不倒​....
09/09/2025

▌積木 vs 磁力片,哪個對寶寶更好? 🤔

其實不用爭,兩個都很好
只是對寶寶的好處剛好互補喔 ❤️

✅ 積木的好處

. 訓練精細動作 & 耐心:

需要對位、平衡
能培養專注與手眼協調

. 邏輯 & 空間思考:

要先想像結構
挑戰如何堆疊不倒

. 失敗中的學習:

作品容易倒
但這是練習挫折容忍度與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 磁力片的好處

. 快速獲得成就感:

磁力拼接穩固不易倒,孩子更有信心
(但相對少了「一推全倒」的樂趣 😆)

. 啟發創意:

能蓋房子、車道
搭配光影遊戲,還能結合美感教育

. 適合合作遊戲:

兄弟姊妹或親子一起玩
容易成功,增強互動與合作感

很多幼兒園與 STEAM 課程
也已將磁力片納入教具設計中

🍼 建議的使用年齡

.6~12 個月:積木為主

積木可作為探索玩具
主要是觸摸、啃咬,或享受「推倒」樂趣

.1~2 歲:積木為主

開始能疊幾個積木
但通常更愛「推倒」遊戲,從中探索因果

.2 歲以上:積木為主、可開始加入磁力片

堆疊技巧進步
會開始出現更多建構與創造性玩法

這時在大人陪伴下
可以開始玩磁力片,容易成功,增加成就感
務必要避免讓孩子單獨使用,特別是小於 3 歲

⚠️ 小提醒,安全第一

很多磁力片標示「3+歲以上」,是擔心誤吞磁鐵的安全考量

但實際上,只要爸媽 全程陪同
2 歲左右開始玩磁力片也是沒問題的
也要定期檢查是否有破損或磁鐵外露喔


🔎 爸媽挑磁力片要注意什麼?

✅ 安全材質:食品級或無毒塑料,不含 BPA
✅ 磁力強度:磁力要夠,作品才不會容易散掉
✅ 透明度與色彩:能讓光影變化更豐富,玩法更有趣
✅ 配件多元:像是窗戶、車輪,可以延伸出更多創意玩法

🌟 Magblox 就是符合這些標準的品牌之一
留言處有優惠活動,有興趣可去瞧瞧👇

———

總結
.積木 = 學耐心、學面對失敗
.磁力片 = 增加自信、激發創意
兩者是互補!

如果家裡都有
那孩子的學習體驗就更完整啦~
就降 🫶😉

▌偶爾冒險一下,竟然是孩子更健康的祕密?🌳🤸‍♂️​爸媽最常擔心:「小朋友爬太高會不會摔下來?」「跑太快會不會受傷?」🥺​結果很多孩子現在幾乎都只能在「安全到不行」的環境裡玩耍​但你知道嗎?適度的「小冒險」其實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養分!​📌...
08/09/2025

▌偶爾冒險一下,竟然是孩子更健康的祕密?🌳🤸‍♂️

爸媽最常擔心:
「小朋友爬太高會不會摔下來?」
「跑太快會不會受傷?」🥺

結果很多孩子現在幾乎都只能在
「安全到不行」的環境裡玩耍

但你知道嗎?
適度的「小冒險」其實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養分!

📌加拿大醫師學會(2024)研究指出:

像是爬樹、翻跟斗、奔跑這些「冒險遊戲」

能幫助孩子發展:
✔ 獨立性(敢自己嘗試新事物)
✔ 解決問題能力(摔倒了,想辦法再爬起來)
✔ 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的心理韌性

👉關鍵不是消除所有風險

而是大人能協助區分「危險」和「適度風險」
並在安全框架下,讓孩子自由探索[1]


📌英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模型(2021)也發現:

冒險遊戲能讓孩子習慣
「心跳加快、未知感」帶來的緊張

👉長大後更能面對壓力、不容易焦慮[2]


📌戶外活動還有額外好處:

.曬太陽製造足夠維生素D → 強健骨骼、平衡免疫

.接觸自然環境細菌 → 幫助免疫成熟,降低過敏風險

.親近大自然 → 減壓、提升專注力與幸福感

所以我才會也常建議
室內親子館 和 戶外遊樂場
一定是優先選戶外活動的 😁

📌那爸媽該怎麼做?

✔ 選擇合適的遊戲場地(避免尖銳危險物)
✔ 確保孩子穿合適的鞋子、衣物或護具
✔ 根據年齡調整冒險程度:

小小孩可能只是自己爬上溜滑梯
大童才是嘗試爬高或騎單車

👉 記得,爸媽的角色不是完全避免風險
而是提供「適度監護」

——

所以,別急著「保護到底」

給孩子一點點「小冒險」的空間
才是幫助他們身心全面發展的最佳良方

就降 🫶😉

你家小朋友最常挑戰的小冒險是什麼呢?😁


參考資料

1.Beaulieu, E., & Beno, S. (2024). Healthy childhood development through outdoor risky play: Navigating the balance with injury prevention. Paediatrics & child health, 29(4), 255–269.

2. Dodd, H. F., & Lester, K. J. (2021). Adventurous Play as a Mechanism for Reducing Risk for Childhood Anxiety: A Conceptual Model.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4(1), 164–181.

▌1歲以上孩子一天喝多少牛奶才剛好?🥛​很多爸媽會擔心:「 ​ 喝太少會營養不夠嗎?是不是喝越多越好?」​今天咱們就來聊聊J個吧~​*以下內容適用於常見未經調味的牛/羊奶(粉)下面統稱為「牛奶」😉​————​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AAP)的建...
06/09/2025

▌1歲以上孩子一天喝多少牛奶才剛好?🥛

很多爸媽會擔心:
「 ​ 喝太少會營養不夠嗎?是不是喝越多越好?」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J個吧~

*以下內容適用於
常見未經調味的牛/羊奶(粉)
下面統稱為「牛奶」😉

————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AAP)的建議:

🔹 1–2 歲

.每天 480–720 mL,約 2–3 杯
.優先使用 全脂牛奶

大腦快速發育需要脂肪與必需脂肪酸
全脂牛奶有助於提供足夠熱量與脂肪
支持快速成長和大腦發育

🔹 2–5 歲

.每天 480–600 mL,約 2–2.5 杯
.若飲食均衡且成長正常,可考慮轉為 低脂或脫脂牛奶,減少飽和脂肪攝取
.若體重不足或飲食不均衡,仍可持續全脂


📌「牛奶是均衡飲食的一部分」

實際的每日攝取量
還是要視孩子的食慾和總體飲食情況調整

例如三餐均衡、鈣質蛋白質充足
那即使奶量稍少通常也沒問題👌


⚠️ 關鍵提醒

1️⃣ 別喝太多

牛奶雖營養,但 1–3 歲若每天超過 720 mL
可能影響鐵吸收,增加缺鐵性貧血風險

也可能影響正餐攝取,造成偏食🫢

2️⃣ 喝奶要練習用杯子

1歲後盡量避免長期用奶瓶,可降低蛀牙風險

3️⃣ 乳糖不耐者

可選擇低乳糖、無乳糖牛奶或
強化鈣與維生素 D 的無糖優酪乳、豆奶

4️⃣ 不建議依賴成長配方奶、含糖或咖啡因飲料

幼兒營養需求
應主要透過均衡且營養充分的飲食模式達成

——
✅ 總結:

.1–2 歲應以全脂牛奶為主,每天 480–720 mL
.2–5 歲可改成低脂或脫脂牛奶,每天 480–600 mL

只要你抓住這個範圍,加上日常均衡飲食
小朋友的營養就不會差囉!

就降 🫶😉


資料來源: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Healthy Beverage Quick Reference Guide

▌「音之呼吸」真實存在?🎵😮‍💨​最近《鬼滅之刃》超紅裡面角色用各種「呼吸法」來提升戰鬥力​其實現實生活中也真的有人研究「呼吸」配合「音樂」對人體的影響!​📖 一項今年的研究這樣做[1]:​研究團隊找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請他們躺進 MRI 腦...
05/09/2025

▌「音之呼吸」真實存在?🎵😮‍💨

最近《鬼滅之刃》超紅
裡面角色用各種「呼吸法」來提升戰鬥力

其實現實生活中
也真的有人研究「呼吸」配合「音樂」對人體的影響!

📖 一項今年的研究這樣做[1]:

研究團隊找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
請他們躺進 MRI 腦部掃描儀裡

他們必須隨著音樂進行一種
「快速、深而有力」的呼吸法

20–30 次/分鐘
口吸口呼,持續快速換氣

整個過程維持幾十分鐘
呼吸和音樂相互結合
讓參與者進入一種特別的「意識狀態」

結果發現---

大腦中跟情緒、自我感覺
情緒、夢境有關的區域特別活躍

參加者感受到「無界感」:
.有幸福、團結、超脫現實的感覺
.且負面情緒下降

看來這個音之呼吸雖然不能提升戰鬥力
而是有改善心理狀態的神效呢~🤔

⚠️但要注意:

這種「快速過度換氣」
容易造成 頭暈、手腳麻、抽筋

在醫療團隊監控下才是安全的
不建議隨便在家模仿唷☝️


💡 那我們在家能怎麼做?

放心,家裡其實也有安全又簡單的做法
還能當親子小遊戲!

來試試《 4-7-8 呼吸法》吧[2]

.吸氣 4 秒、屏息 7 秒、呼氣 8 秒
.搭配自己喜歡的音樂,幫助放鬆,減少壓力

剛開始每次做 4 次循環(大約 1 分鐘)
熟練後可做到 8 次循環

平時可和小朋友一起做,增進親子互動

之後當小朋友或自己情緒爆炸時
就一起使出 4-7-8 呼吸法

同時放一首輕柔的歌
效果會比想像中好喔!

就降 🫶😉

參考資料 :
1. Kartar, A. A., Horinouchi, T., Örzsik, B., Anderson, B., Hall, L., Bailey, D., ... & Colasanti, A. (2025). Neurobiological substrates of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induced by high ventilation breathwork accompanied by music. PloS one, 20(8), e0329411.

2. Aktaş, G. K., & İlgin, V. E. (2023). The Effect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 and 4-7-8 Breathing Techniques Applied to Patients After Bariatric Surgery on Anxiety and Quality of Life. Obesity surgery, 33(3), 920–929.

04/09/2025

▌孩子拉肚子別慌!小心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夏天最好發

✅ 最重要:預防脫水

可喝口服電解液、母乳或配方奶

若一喝配方奶就拉
可考慮用無乳糖奶粉試試

🍚 飲食建議

避免油膩、刺激性食物
白飯/粥+瘦肉+少量蔬菜就很好
視孩子狀況調整飲食量

🚨有危險徵兆要立刻再次就醫

.高燒不退、嗜睡​
.血便或持續劇烈腹痛​
.嚴重脫水(尿量少、嘴巴乾、哭沒眼淚)

⚠️特別提醒

不可自行給寶寶使用大人的強力止瀉藥
抑制腸道蠕動可能讓細菌滯留,更危險☝️

就降 😉

▌冷知識寶寶其實在出生前就開始「品嚐世界」了!👶✨​研究怎麼做?​科學家把孕媽咪分成 3 組:​1️⃣第一組在懷孕後期飲用胡蘿蔔汁,哺乳期飲用水​2️⃣第二組在懷孕期間飲用水,哺乳期飲用胡蘿蔔汁​*胡蘿蔔汁喝法 : 每週4天飲用300毫升​...
03/09/2025

▌冷知識
寶寶其實在出生前就開始「品嚐世界」了!👶✨

研究怎麼做?​
科學家把孕媽咪分成 3 組:

1️⃣第一組
在懷孕後期飲用胡蘿蔔汁,哺乳期飲用水

2️⃣第二組
在懷孕期間飲用水,哺乳期飲用胡蘿蔔汁

*胡蘿蔔汁喝法 : 每週4天飲用300毫升

3️⃣第三組
不碰胡蘿蔔汁只喝水


等寶寶長大一點
再給他們吃胡蘿蔔口味的副食品🥕

結果發現——

有在媽媽肚子裡「嘗過」或經由母乳接觸過胡蘿蔔的寶寶
接受度更高,不太挑食

沒接觸過的寶寶
則比較容易皺眉或露出抗拒表情!😆

這代表 :

.寶寶會透過羊水、母乳感受媽媽飲食的味道(像紅蘿蔔、大蒜…)

.寶寶出生後,對媽媽常吃的食物反應更正面

.這種「胎內味覺記憶」可能影響未來的飲食偏好~


💡 所以說,孕媽咪吃什麼,真的會默默影響寶寶未來的口味!

媽咪均衡飲食、不挑食
或許能幫助減少小朋友日後挑食的機會喔 🥕🥦

就醬 🫶😉

Reference:
Mennella, J. A., Jagnow, C. P., & Beauchamp, G. K. (2001). Prenatal and postnatal flavor learning by human infants. Pediatrics, 107(6), E88.

▌寶寶多大可以開始喝水?寶寶喝水小知識💦​很多人以為寶寶出生後完全不能喝水其實並不是『不能』而是『通常沒有必要』​下面我們來用年齡分層說明吧 😉👇​.0–6 個月:通常不需要喝水​奶量足夠時母乳或配方奶就能提供足夠水分​除非有脫水跡象或經醫...
02/09/2025

▌寶寶多大可以開始喝水?寶寶喝水小知識💦

很多人以為寶寶出生後完全不能喝水
其實並不是『不能』
而是『通常沒有必要』

下面我們來用年齡分層說明吧 😉👇

.0–6 個月:通常不需要喝水

奶量足夠時
母乳或配方奶就能提供足夠水分

除非有脫水跡象或經醫師指示
否則不需要額外喝水
避免影響奶量或增加水中毒風險

但喝完奶後用一點開水
清潔口腔是沒問題的喔👌

.6–12 個月:可開始練習喝水

當副食品逐步加入
可以開始嘗試給寶寶少量開水練習

幫助吞嚥,也讓他熟悉水的味道
但別喝太多,以免影響奶量

《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
6~12個月大寶寶
一天喝水量約 120-240 ml

.1–3 歲:需逐漸建立每天喝水的習慣

這個年齡的孩子每天大約需要
1000~1300 ml 的水分
(包含食物與奶中的水分)

依照奶量現況來增加喝水量

例如
如果有早晚一杯奶的話(一杯240ml)
那喝水量大約一天約 800 ml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就很夠了

*但體型大的孩子可能要再多喝一些喔

爸媽可以不用死記數字
可觀察尿液顏色是否偏清澈
就能大致判斷是否足夠 😉


📌為什麼寶寶常常不愛喝水?

寶寶不愛喝水常常有以下原因

.口味偏好:

如果經常喝到甜的飲料
例如果汁、有糖豆漿
會降低孩子對水的興趣😑

.專注力有限:

玩得太投入時,會忽略口渴感
記得要提醒寶寶喝水
(尤其是大熱天)

.工具不順手:

如果水杯太重、吸不動
或是容易漏水,孩子自然就不想用

這些因素讓「如何讓孩子願意喝水」
成了爸媽的小課題

📌學習用水杯,是成長的一部分

水杯對寶寶來說,不只是喝水的容器
更是從 《奶瓶 → 學習杯 → 開口杯》 的重要過渡工具

它幫助孩子:

.熟悉水的味道與口感,接受不加糖的純淨水分

.練習吞嚥技巧,從小口吸吮逐漸過渡到大口喝水

.培養自理能力,學會自己拿杯子、自己喝

.並在 12–18 個月大逐步淘汰奶瓶


📌培養寶寶喝水的小技巧

.固定時機:

在遊戲後、吃副食品後,提醒寶寶小口喝水

.視覺吸引:

給孩子專屬的杯子,顏色或設計能提高興趣

.以身作則:

爸媽一起舉杯喝水,寶寶會想模仿

.小口多次:

不用一次喝很多,分散在日常中即可


——

在這個過程中
一個合適的學習杯能幫助孩子更順利地養成習慣

很多爸媽其實會遇到困擾:

有的杯子太重,寶寶拿不動
有的容易漏水,弄得全身溼答答
有的吸管太硬,寶寶吸不起來

所以挑選一個
設計貼近孩子需求的杯
真的能讓過程少一點挫折,多一點自信

市面上有些學習杯會特別強調:

.防漏、耐摔設計,寶寶自己拿也不怕灑得到處都是

.360 度都能喝到水,減少操作困難

.使用安全材質,例如 Tritan™,不含 BPA、BPS,爸媽更安心

像 Evorie 微笑水杯 就是其中一個
結合了這些貼心設計

能幫助寶寶逐步建立喝水習慣
也讓爸媽少一點擔心

如果想多了解
我把優惠活動連結放在留言處

爸媽陪伴一起練習
這段成長旅程更輕鬆

祝每個寶寶都能快樂愛上「喝ㄉㄟˇㄉㄟˇ」
就降🫶😉

▌冷知識 🦁 門前的石獅子要怎麼分公母? ​你一定也有注意到傳統廟宇或建築門口常有「一對石獅子」​要分公母其實很簡單:​母獅 → 通常在右邊,腳邊還帶著小獅子​公獅 → 通常在左邊,腳下踩著繡球​也就是說~​.顧小獅的是獅媽媽.玩球球的是獅...
01/09/2025

▌冷知識 🦁 門前的石獅子要怎麼分公母?

你一定也有注意到
傳統廟宇或建築門口常有「一對石獅子」

要分公母其實很簡單:

母獅 →
通常在右邊,腳邊還帶著小獅子

公獅 →
通常在左邊,腳下踩著繡球

也就是說~

.顧小獅的是獅媽媽
.玩球球的是獅爸爸

嘖嘖...這畫面是不是有點眼熟?

以前很多家庭也是
「媽媽顧小孩,爸爸在"忙別的"」😂

不過啊~時代不同了!

育兒不再只是媽媽的責任
很多爸爸也願意放下「球」
一起來顧小獅子 🐾
這真的很棒👍

父母一起分工、共同守護寶寶
才是最強的育兒隊伍唷!

就降 🫶😉

31/08/2025

▌寶寶成長進行曲 🎶 0~2歲

這首是參考
美國 CDC《2022版》兒童發展里程碑 製作的

新版和舊版最大不同在於
👉 不再等看看

而是 一旦寶寶未達標
就應該留意並考慮評估

因為新版標準是依據
「大約 75% 的孩子在該年齡都能做到」來訂定的
( 舊版是50% )

所以如果寶寶還沒做到
代表真的要特別注意

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才是給孩子最安心的保障

就降 😉💕

▌冷知識:寶寶一出生,其實就有「小小海豚技能」!🐬​當寶寶臉碰到水時💦👶​會自動閉氣、心跳變慢還會揮動小手手、踢踢腳像真的在游泳一樣~​這就是傳說中的「潛水反射(Dive Reflex)」✨​👉不過別誤會,不是寶寶真的會游泳喔~​這個反射是...
30/08/2025

▌冷知識:寶寶一出生,其實就有「小小海豚技能」!🐬

當寶寶臉碰到水時💦👶

會自動閉氣、心跳變慢
還會揮動小手手、踢踢腳
像真的在游泳一樣~

這就是傳說中的
「潛水反射(Dive Reflex)」✨

👉不過別誤會,不是寶寶真的會游泳喔~

這個反射是讓寶寶不小心落水時
可以保護氣管和肺部
爭取救援時間的特殊技能喔!

但這個神奇反射
大約會在 4- 6個月大時慢慢減弱並消失
想學游泳還是要靠後天學習!

在這個時期
可以讓寶寶在洗澡時玩玩水、潑潑水

✅ 建立對水的安全感
✅ 讓未來更容易適應水中環境

😆 看到這裡,我猜你一定也想試試看吧!

記得:
寶寶玩水安全第一,一定要有大人在旁看顧☝️

如果寶寶已經錯過了潛水反射期
那就...期待下一位小小海豚吧!😏

Address

Xinb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