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職能治療所

草本職能治療所 生活品質與職能平衡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8/07/2025
24/07/2025

這是我八年前剛進醫院,
拜託醫師幫我放上鼻胃管的照片。

我不是病人,
只是想知道,
每天照顧的長輩,到底在經歷什麼。



這幾天私訊、留言裡,有很多人提到,
「不放鼻胃管,難道要餓死嗎?」
「鼻胃管真的有那麼難受嗎?」
「放鼻胃管還是能吃東西吧?」

大家說的沒錯,
鼻胃管真的重要,
可以立刻解決進食的問題。

這是治療,為什麼會有人不放?
放個管子,有這麼嚴重?

當年的我也這樣懷疑過,
所以決定自己親身體驗。



記得那天,
醫師戴上手套,站在我面前。
心裡其實很慌,
卻還是告訴自己不能退縮。

醫師把細細的管子對準鼻孔,
像一根吸管一樣,一路往裡塞。

當管子越推越深,
每一下都像是有什麼東西卡在呼吸與吞嚥的地方,
我只能努力吞口水,
忍住那個想吐的本能,
只要吐出來,就要重來。

那次我雖然沒吐,
但健保的管子很硬,鼻孔甚至有些出血都放不進去。
最後只好自費買比較軟的矽膠管,再試一次。



管子進去了,
才發現只是痛苦的開始。

喉嚨像卡著一根筷子,
每吞一下都像重感冒時喉嚨腫脹,
又像胃酸快要衝出來。

每一口口水都是硬仗,
那一刻真的很怕,
怕吞口水就吐出來,還得重來一次。



原本想試著吃東西,
但那種壓力太大,
一點食物都下不去,
只怕一吐又要重來。

最後只能嘗試灌食,
學姊幫忙用空針反抽,
每次反抽,胃就像被攪動、痙攣,
每一下都像胃食道逆流快要溢出來。

最後,
我真的再也忍不下去了,
拜託醫師幫我拔掉。



有了這次經驗,
我開始害怕鼻胃管。

也終於能體會,
那些躺在床上、不能發聲的長輩,
他們到底有多辛苦。



放,或不放,
只要能和「患者本人」有共識,
那就是最好的決定。

#長照 #中風 #照服員 #長照服務 #陪伴 #照顧者 #長輩

我們來看一個紙鍵盤的鬼故事我對紙鍵盤的態度是把紙鍵盤的輸出作為一個扶手者和自閉者的共識BUT我們不知道彼此付出多少比例
22/07/2025

我們來看一個紙鍵盤的鬼故事
我對紙鍵盤的態度是
把紙鍵盤的輸出作為一個扶手者和自閉者的共識
BUT我們不知道彼此付出多少比例

桃園一名17歲少年為自閉症重度患者,當學校黃姓老師扶著他的手,協助少年透過紙鍵盤表達時,他竟打出「不喜歡媽媽碰我」、「老是要我勃起」、「她坐上來」等字句,老師緊急通報,少年的母親因涉性侵被告上法院。桃園....

22/07/2025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
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文章,集中探討這些困擾以及在家療育的基本概念。
當然心理治療的部分無法詳述,這是我們專業所在,而且也難用文字的方式傳遞治療的訣竅。
如果你對我的分享表示認同,並且有相關需求,請就近尋求兒童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提供真正的協助。

EP207不帶濾鏡的孩子

█常見的情境
對人沒有印象
不喜歡跟人一起玩
不在意別人
似乎跟人一起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沒有渴望跟沒有興趣
為什麼星兒會這麼不一樣?
█發生了什麼事情
人跟人之間互動之後會有好感,是可以用生理機制來解釋的,也就是催產素的分泌。各種社交行為像是牽手、注視、碰觸、靠近等等都可以促使催產素上升,然後再進入「親近」「親密」等不同的狀態。也有很多研究討論母親跟嬰兒、人類跟狗等等,在互動的時候催產素都會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光是接觸就會有療效的原因。
可以這樣想像:我們就像帶了「社交濾鏡」一樣,對於那些對我們好的人,我們會套上設個濾鏡,越看越喜歡,越期待見面跟一起玩。就像一個「看見對方 → 感受到溫暖 → 更想靠近 → 對對方產生記憶與喜歡」的循環,看到或想到對方就像加上一層柔和的光、一層溫暖。
但是在星兒的世界中,這樣的濾鏡常常是失效的,模糊的,甚至關閉的。對他們來說總是像在看一個中性的物體,不特別喜歡,也不覺得親近,即便曾有正向互動,也不容易在心中留下溫暖的記憶。
這些孩子對人興趣缺缺,反而對旋轉的風扇或電梯充滿熱情,那些東西對他們來說更穩定、可預測,也不需要解讀眼神或情緒的壓力。
█用別的方式套上濾鏡
儘管在生理的方面沒有自然的濾鏡,但不代表星兒不知道別人對他好。與其說自閉症兒童「不喜歡人」,不如說他們還沒有看見人際互動背後的那層溫暖色調。他們的世界,可能少了一種社交濾鏡,一種讓人和人之間變得更柔和、可親、值得信任的透明薄膜。我們需要做的,是讓他們有機會慢慢地裝上這片濾鏡,看見別人,也讓別人看見他們。
他們的濾鏡,一開始需要他人揭露:「你看哥哥也幫你拿一個」。需要他人幫她解釋背後理由「我們會說再見或者下次見,表示我們喜歡今天的感覺,下次也想繼續」。需要翻譯社交目的,孩子才能獲得跟理解定義:「他想要知道你的名字,因為喜歡你,想認識你」。這種非天然的濾鏡安裝有些困難,但是值得。

【孩子動作不靈活,是練習不夠嗎?從「動作計畫」看自閉症兒童的身體表現】網頁易讀版:https://harmonyotclinic.com/2025/07/21/post-69/在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常會觀察到有些孩子在做事時動作比較慢...
22/07/2025

【孩子動作不靈活,是練習不夠嗎?從「動作計畫」看自閉症兒童的身體表現】

網頁易讀版:https://harmonyotclinic.com/2025/07/21/post-69/

在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常會觀察到有些孩子在做事時動作比較慢、不夠順、有時還會不斷重複某些動作。這些行為,特別在自閉症孩子身上常被提及,但我們或許會問:這是故意的嗎?是不是因為練習不夠?

其實,這些表現背後,可能隱藏著「動作計畫」與「視覺動作整合」的發展差異。最近一項瑞典長達三年的研究,就深入觀察了自閉症兒童與一般發展兒童在7到9歲之間的動作變化,幫助我們更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

一、什麼是動作計畫?為什麼重要?

動作計畫就像腦袋裡的「動作藍圖」。當我們要完成一個目標(例如把積木放到對的位置),大腦會先預想動作的步驟,再根據看到的情境和以往經驗來安排:用哪一隻手?怎麼拿?要不要先轉一下?

這個過程需要大腦整合許多資訊,包括:

1️⃣視覺:目標在哪裡?有多遠?
2️⃣動作記憶:我以前怎麼做的?
3️⃣感覺回饋:力道夠不夠?拿得穩不穩?
對於自閉症的孩子來說,這種資訊整合與預測能力可能不太一樣,造成他們在動作執行上常常「慢半拍」、調整困難,或出現看似重複但其實是補償性質的動作。

❤️過去研究指出ASD兒童可能較少使用前饋策略(feedforward control)、仰賴回饋修正(feedback-based strategies),也較難將動作步驟進行串接(movement chaining)。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在進食動作上,ASD孩子的大腦在味覺的活化時間,可能會到湯匙碰到身體的那一刻才開始活化,這意味著孩子的資訊整合、預測能力以及前饋策略都是受限的。

二、這項研究做了什麼?

研究團隊請自閉症與典型發展的孩子參加一項「順序手部操作任務」:孩子要用手抓取一個特殊形狀的積木,轉動到正確角度,再放到對應的位置上。

研究設計了兩種情境:

1️⃣一種是孩子一開始就可以看到目標的位置(可見條件)
2️⃣一種是看不到目標,直到動作開始後才揭露(遮蔽條件)

透過高精度的動作捕捉裝置,研究者能夠觀察孩子在不同年齡與條件下,如何調整手部動作、速度、旋轉準確性等細節。

三、研究發現了什麼?

1. 兩組孩子都會隨年齡進步,但 ASD 的進展方式不同
一般發展的孩子隨年齡越來越能夠預測並調整自己的動作,動作越來越順。
自閉症孩子也會進步,但在「更困難的動作」或需要提早規劃的情況下,進步幅度比較小,表現逐漸與同齡人拉開差距。

2. 「看得到目標」對 ASD 孩子幫助有限
一般孩子在看得到目標的情況下,會更快規劃、更好地控制動作。
自閉症孩子則沒辦法像一般孩子一樣有效利用這個資訊,甚至有時會因為看到太多細節而分心,影響動作串接。

3. ASD 孩子在「串接多個動作」時更困難
一般孩子會在第一個動作時,就預備接下來的動作(例如:抓取時就開始旋轉)
ASD孩子常常每個動作分開做,或在第一步沒有預備下一步,造成整體動作不順、不連貫

四、這些發現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1. 幫助孩子不是要「糾正」,而是「理解並支持」
如果我們知道這些行為來自於「感覺整合與動作計畫」的方式不同,我們就不會認為孩子是「故意慢」、「不專心」、「不會做」。

2. 提供具體、分段的動作示範更有效
把任務拆小,例如「先拿積木」、「再轉」、「再放」。
搭配視覺提示(箭頭、顏色、結構板)幫助孩子一步步預測後續動作。
3. 不要急著要求孩子「做快一點」
許多自閉症孩子會在握住物品的階段停下來,這可能是他們在「更新腦中的下一步動作圖像」,給他們一點時間,有時反而能減少錯誤。
若一味催促,反而會干擾他們的「內部處理節奏」。

❤️小撇步
練習重點順序應是:品質好>次數多>速度快,
前面好了再練後面,不要跳著練,
否則只會練出機械式的動作而非真正具有適應性的行為(前饋、回饋、調整、動作計畫)。

五、總結

這項研究再次告訴我們:每個孩子在學習動作的方式都不同。有些孩子需要更多時間來理解整個步驟,有些孩子則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目標。

身為家長或教學者,我們最重要的角色不是「改變孩子」,而是成為他們能夠透過嘗試與修正來去習得和自己特質共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Bäckström, A., Johansson, A.-M., Rudolfsson, T., Rönnqvist, L., von Hofsten, C., Rosander, K., & Domellöf, E. (2025). Atypical development of sequential manual motor planning and visuomotor integr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t early school-age: A longitudinal kinematic study. Autism, 29(6), 1510-1523. https://doi.org/10.1177/13623613241311333

19/07/2025

師大足球抽血事件,為什麼周教練覺得自己委屈,師大的反應好像也跟社會期待脫節?

我的觀察是,這就是台灣各產業各方面「脫中入美」的進程,必然的摩擦。也就是從權威主從文化,進入民主平權世界的轉換。

只是這次,是教育界、體育界遇到這個衝突。

過去的各行各業,都有中華黨國權威式的文化架構,我所處的醫療界也是。

但偏偏時代進展很快,台灣在戰後,由美國維持的和平、國際貿易,與世界多方面連結,像是醫療領域,大量人才往歐美進修,也看到了各種組織裡,人際互動更為平等的可能性。

以前華國文化中的師長威嚴,可以用出賽機會,要求學生一天抽多次血,連續抽 14 天,甚至還叫學生們自己互相抽。

當年運動員自己、家長、老師,可能都覺得「這有什麼?老師給我們出賽機會就要很感激了。」

現在就是不行。

現在,我們先是個「人」,有人的基本尊嚴,然後才是學生,然後才是學生運動員。不會因為當了運動員,人的部份就可以不被尊重。

不只教育界、體育界在轉換,其實軍隊也在轉變。

上一次的衝突,就是「洪仲丘事件」,引爆了「萬人送仲丘」。

以前可以整新兵,可以體罰,可以服兵役莫名其妙重傷、被自殺、被消失、不明原因落水。把證據消滅掉,編個理由,家屬也只能接受。

現在就是不行。

因為我們進步了,民主了,把每一個人都當人看,每一個公民都有選票,也值得基本的尊重。

醫療界、演藝圈,也都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就不一一詳述。

時代在進步,以前可以的事情,現在不可以。

至於有點年紀有點資歷,正經歷這個時代變化過程的資深人們,該怎麼辦呢?

保留對時代的敏銳性,主動思考與調整,跟著時代一起進步,很重要。

最後,我想說的重點是,我們這一代作家長的,正好也在這個過程中。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家長用 30 年前的觀念在罵跟管小孩,有些家長卻能快速的回應這個平權時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培養。

我自己這 15 年來的觀念轉變就是這樣。我也完成了自己的脫中入美。(或者我該說,至少我努力轉變中......)

所以,即使我在聯考升學系統的表現還不錯,是獲益者,但我並不會用自己的成績或者當年的作法去要求自己的孩子,而是直接採取最適合新時代跟孩子本身的教養方式。

在學校系統和治療所都有服務的我很有感覺到一件事千千萬萬不要隨意說出「你的孩子完全沒問題」這句話作為治療師,我們要非常謙虛於治療室這個環境真的太結構了很多很細微的刻板與重複行為、語用、語意、動作靈巧度、動作運用能力、執行功能問題都不會在治療室...
18/07/2025

在學校系統和治療所都有服務的我
很有感覺到一件事

千千萬萬不要隨意說出「你的孩子完全沒問題」這句話

作為治療師,我們要非常謙虛於治療室這個環境真的太結構了
很多很細微的刻板與重複行為、語用、語意、動作靈巧度、動作運用能力、執行功能問題都不會在治療室裡發生

而這句「你的孩子完全沒問題」
很有可能會帶來
1. 家長持續感到困擾,甚至產生自責
2. 家長和學校發生衝突,學校看到孩子問題很多,但都被這句「你的孩子完全沒問題」所限制
3. 孩子無法獲得應有的資源、延誤孩子的發展

而身為治療師我們可以
1. 進到家庭或是學校系統去加深加廣對孩子發展和困難的概念
2. 當我們不太確定就轉介去信任的醫師或治療師手上
3. 跟家長說明治療室和學校、家庭有何不同,可以藉由影片去進行臨床推理

總而言之,身為專業人員
我們要知道自己說話的重量和責任
不要造成他人的困擾

上個學期又有服務的國中ASD的孩子參加籃球社團爆氣後來問了才知道是家長聽了他的職能治療師的話,給他選了籃球社職能治療師經常會推薦個案找休閒活動這絕對沒問題的但為什麼經常還是推不動呢?這是因為很多人都把復健當成生活覺得要增加孩子的體力、團隊合...
17/07/2025

上個學期又有服務的國中ASD的孩子參加籃球社團爆氣
後來問了才知道是家長聽了他的職能治療師的話,給他選了籃球社

職能治療師經常會推薦個案找休閒活動
這絕對沒問題的
但為什麼經常還是推不動呢?

這是因為很多人都把復健當成生活
覺得要增加孩子的體力、團隊合作能力,所以要參加團體體育活動
殊不知,當孩子的弱勢成為生活,事事不順就反而長出情緒問題
(籃球比賽對心智理論著實是個挑戰)
然後又再教孩子要情緒辨識啊、情緒調節啊、正念面對問題….
一個情緒問題產業鏈就形成了(?)
「情緒問題的處理經常要宏觀看待呀~」

話說回來,我也會幫孩子安排休閒活動
我會做的事情是「趨吉避凶」
生活不能總是處處是挑戰
休閒活動是拿來充電不是耗能的
學習和特質相處,正是神經多樣性族群畢生需要經歷的困境
當我們沒辦法幫他把生活調簡單
至少不要讓他的生活變困難

會想、會解、會講,簡直完美
16/07/2025

會想、會解、會講,簡直完美

之前寫高斯、笛卡兒、伽利略的家庭故事,心情總是有點低落。
 
高斯跟兒子鬧翻,笛卡兒的小女兒早早離世,伽利略雖然跟女兒感情很好,但後半生抑鬱寡歡,女兒也無法在身邊陪伴,最後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這次不一樣了,今天讓我們來開開心心地聊聊歐拉(Leonhard Euler)。
 
你多半聽過三大數學家:阿基米德、牛頓、高斯。可許多數學家認為——歐拉其實跟他們並駕齊驅。他們這麼形容
 
「歐拉算數學時毫不費力,就像人類呼吸、老鷹飛翔那樣。」
 
從研究成果來說,歐拉真的把算數當呼吸,一生發表八百多部著作。歐拉或許是「數大便是美」信奉者,研究盡量做,孩子盡量生!
 
總計生了13個孩子,最後有5位長大成人。3個兒子分別是教授、醫生、軍官,都非常有成就。如果放到現在,歐拉應該會受到很多親子專訪,分享他的教養秘訣。
 
今天就請讓我來試著替歐拉回答。
我認為,歐拉具備了三個特點: #數學好、 #懂得深入淺出、 #充滿愛心。
 

▌邊研究問題,邊發明數學工具
 
首先,來聊聊「數學很強」這點。
歐拉除了論文多,數學直覺更是敏銳。
 
比方說著名的 #七橋問題,歐拉當年接到民眾陳情(?),問他要怎樣才能不重複地一次走遍哥尼斯堡的七座橋。他一開始認為拿這種不是數學問題的題目來問數學家,不合邏輯,所以不願意回答。
 
偏偏,他私下又被這個問題給迷住,研究了一番,就給它解出來了。
 
解出來後歐拉發現,到頭來這還是一個數學問題,只是在他研究之前,沒有對應的數學工具。是他自己一邊解決問題,一邊發展出了新領域—— #圖論,這個影響現代科技重要的知識。
 
那通常,數學這麼好的人,不一定是好老師。因為他們的思考太快,反而不容易理解凡人們「為什麼不懂」。
 
但歐拉是例外,他非常擅於解釋。
知名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George Polya)曾說,歐拉是對他影響最深遠的數學家,因為
「他解釋了是如何發現他的結果。」
 

▌史上最強的一對一數學家教
 
歐拉到底有多會教,他在近60歲時,想寫一本給初學者的數學課本。當時歐拉失明,得口述再找人代筆。
 
對象是初學者,要寫一本書,要找人幫我寫⋯⋯那就摻在一起做(不是撒尿牛丸)吧!
 
於是,歐拉找了一位完全不懂數學的年輕人來代筆。
歐拉還特別在書序裡寫下
 
「這位裁縫學徒才智平庸。」
 
等等,所以歐拉是要學徒親手寫下「我的才智平庸」嗎?這會不會太傷人!別急著怪歐拉,
我相信成書時,學徒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才智平庸了。因為他不僅完全懂書中的數學知識,還可以輕鬆解出歐拉考他的代數問題,甚至教別人數學。
 
只靠口述,就讓一位不懂數學的人學會數學。這就是歐拉的教學能力展現。
 
歐拉不只會教,也很愛教。
歐拉曾經受腓特烈大帝請托教一位公主科學。
 
「沒問題,那我就不客氣囉。」
 
歐拉開始寫信給公主介紹各種科普知識,3年內寫了——234封信!
 
而且,我隨手算了一下發現
234/52/3 =1.5,1週1.5篇剛好整除⋯⋯
合理懷疑歐拉是穩定雙週3更,比許多現代的社群創作者還要有紀律。
換句話說,公主出去玩一趟回來就多了好幾封信得看,跟批奏摺有得拼。不過相信以歐拉的解說能力,公主應該讀得很開心。
 

▌孩子的嬉鬧聲就是我的繆思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歐拉同時具備了專業與解說能力,他不僅是一位能深入數學未知領域的探險家,還是一位能牽著初學者的手一起往前走的導覽者。
 
同時,或許也是最重要的——歐拉充滿耐心與愛心。
 
歐拉自己曾說過,他幾項最偉大的數學發現是發生在以下的場景
 
「手上抱一個嬰兒、腳邊圍繞著其他在玩耍的孩子」
 
對他來說,孩子們的嘻笑、打鬧聲,不是干擾,反而更像背景音樂,激發他研究的靈感。
 
「他除了跟數字打交道,其他什麼都不會。」
 
相傳腓特烈大帝曾這樣挖苦歐拉不善社交。

的確,相較於宮廷生活,歐拉更喜歡和家人相處的時刻。於是,從小坐在歐拉腿上算數學的長子約翰(Johann Albrecht Euler),20歲就選為柏林科學院的院士。

次子卡爾(Karl Euler)是帝國的御醫兼學院參議。

小兒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 Euler)則任砲兵中校,還曾受科學院派遣,參與天文觀測任務。
 
雖然沒有詳細的家庭教育紀錄,但你可以想像,歐拉光是教公主、裁縫都已經夠投入了,這人成天又不想社交,下班只想回家陪小孩。
他對孩子們的教育一定是全心地投入。
 

▌父子4人的終生陪伴
 
歐拉對孩子的付出,還有一個間接的證據:晚年,歐拉跟3個兒子依然有著緊密的互動。
 
歐拉有一半的研究成果是在他晚年失明後發表,長子約翰就是他重要的助手。約翰並非只是單純的秘書工作,因為他本身也是一位數學家,常常是父親口述想法,約翰進一步發展、撰寫範例,再告訴父親結果,讓歐拉在腦海中整理(忽然覺得有點像現在的人機互動)。
 
父親的創造力搭配兒子的執行力,如此天衣無縫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很深厚的情感上,才能這麼有默契共事。
 
除了約翰以外,軍官小兒子克里斯多福也申請調回,在父親身旁一起協助研究。次子卡爾身為醫生,則持續給予最專業的照護。
 
歐拉父子4人,一直都維持著非常親密的關係。
 

▌在親友的圍繞中,他停止了計算
 
時間來到1783年9月18日。
 
三個月前,孟格菲兄弟在巴黎讓熱氣球升空,點燃了人們的天空夢。據說明天,他們就要施放第二次熱氣球。這次還搭載了第一批乘客:一隻公雞、一隻鴨、和一頭羊。
 
彷彿21世紀的Space X火箭升空,熱氣球是近日歐洲最熱烈的科學話題。
 
那天一早,76歲的歐拉爺爺先幫孫子上了一堂數學課。接著,他計算起熱氣球升空的數學模型。雖然在遙遠的法國,但歐拉憑著想像,彷彿到了凡爾賽宮前,親眼看見熱氣球。
 
然後,歐拉的想像飄得更遠,他和同事們討論起天王星的軌道,這同樣是今年的大事。
 
討論討論著,歐拉輕聲說了一句
 
「我要離開了。」
 
接著,昏倒在椅子上。
當天晚上,他飄得更遠,飛上天空、飛離太陽系,最終離開了世界。
追悼會上,人們說
 
「他不再計算,也不再活著。」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約翰後來在信裡跟表哥說的一段話:
 
「父親已安詳辭世。我們悲痛欲絕,仍心懷感激,因為他未曾受任何痛苦折磨。」
 
他不是弔念留名青史的大數學家歐拉,而是從小把他抱在膝蓋上,跟他玩謎題的爸爸。那位最愛陪著孩子們,邊聽他們嬉鬧,邊想著數學的爸爸。

💬圖說:運用AI將歐拉與長子約翰的肖像合成。原圖歐拉的右眼應該已經受傷,且兩人臉部表情有些微變化。但我覺得還是很有意義,所以選擇此圖。而且透過合成才發現他們是穿父子裝!兩張原圖放於留言處。

Address

林口區麗園一街11巷7號1樓之 2
Xinbei
244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20:00
Tuesday 08:00 - 20:00
Wednesday 08:00 - 20:00
Thursday 08:00 - 20:00
Friday 08:00 - 20:00
Saturday 08:00 - 17:00

Website

https://lin.ee/I6WSWX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草本職能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草本職能治療所: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