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2025
【孩子動作不靈活,是練習不夠嗎?從「動作計畫」看自閉症兒童的身體表現】
網頁易讀版:https://harmonyotclinic.com/2025/07/21/post-69/
在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常會觀察到有些孩子在做事時動作比較慢、不夠順、有時還會不斷重複某些動作。這些行為,特別在自閉症孩子身上常被提及,但我們或許會問:這是故意的嗎?是不是因為練習不夠?
其實,這些表現背後,可能隱藏著「動作計畫」與「視覺動作整合」的發展差異。最近一項瑞典長達三年的研究,就深入觀察了自閉症兒童與一般發展兒童在7到9歲之間的動作變化,幫助我們更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
一、什麼是動作計畫?為什麼重要?
動作計畫就像腦袋裡的「動作藍圖」。當我們要完成一個目標(例如把積木放到對的位置),大腦會先預想動作的步驟,再根據看到的情境和以往經驗來安排:用哪一隻手?怎麼拿?要不要先轉一下?
這個過程需要大腦整合許多資訊,包括:
1️⃣視覺:目標在哪裡?有多遠?
2️⃣動作記憶:我以前怎麼做的?
3️⃣感覺回饋:力道夠不夠?拿得穩不穩?
對於自閉症的孩子來說,這種資訊整合與預測能力可能不太一樣,造成他們在動作執行上常常「慢半拍」、調整困難,或出現看似重複但其實是補償性質的動作。
❤️過去研究指出ASD兒童可能較少使用前饋策略(feedforward control)、仰賴回饋修正(feedback-based strategies),也較難將動作步驟進行串接(movement chaining)。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在進食動作上,ASD孩子的大腦在味覺的活化時間,可能會到湯匙碰到身體的那一刻才開始活化,這意味著孩子的資訊整合、預測能力以及前饋策略都是受限的。
二、這項研究做了什麼?
研究團隊請自閉症與典型發展的孩子參加一項「順序手部操作任務」:孩子要用手抓取一個特殊形狀的積木,轉動到正確角度,再放到對應的位置上。
研究設計了兩種情境:
1️⃣一種是孩子一開始就可以看到目標的位置(可見條件)
2️⃣一種是看不到目標,直到動作開始後才揭露(遮蔽條件)
透過高精度的動作捕捉裝置,研究者能夠觀察孩子在不同年齡與條件下,如何調整手部動作、速度、旋轉準確性等細節。
三、研究發現了什麼?
1. 兩組孩子都會隨年齡進步,但 ASD 的進展方式不同
一般發展的孩子隨年齡越來越能夠預測並調整自己的動作,動作越來越順。
自閉症孩子也會進步,但在「更困難的動作」或需要提早規劃的情況下,進步幅度比較小,表現逐漸與同齡人拉開差距。
2. 「看得到目標」對 ASD 孩子幫助有限
一般孩子在看得到目標的情況下,會更快規劃、更好地控制動作。
自閉症孩子則沒辦法像一般孩子一樣有效利用這個資訊,甚至有時會因為看到太多細節而分心,影響動作串接。
3. ASD 孩子在「串接多個動作」時更困難
一般孩子會在第一個動作時,就預備接下來的動作(例如:抓取時就開始旋轉)
ASD孩子常常每個動作分開做,或在第一步沒有預備下一步,造成整體動作不順、不連貫
四、這些發現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1. 幫助孩子不是要「糾正」,而是「理解並支持」
如果我們知道這些行為來自於「感覺整合與動作計畫」的方式不同,我們就不會認為孩子是「故意慢」、「不專心」、「不會做」。
2. 提供具體、分段的動作示範更有效
把任務拆小,例如「先拿積木」、「再轉」、「再放」。
搭配視覺提示(箭頭、顏色、結構板)幫助孩子一步步預測後續動作。
3. 不要急著要求孩子「做快一點」
許多自閉症孩子會在握住物品的階段停下來,這可能是他們在「更新腦中的下一步動作圖像」,給他們一點時間,有時反而能減少錯誤。
若一味催促,反而會干擾他們的「內部處理節奏」。
❤️小撇步
練習重點順序應是:品質好>次數多>速度快,
前面好了再練後面,不要跳著練,
否則只會練出機械式的動作而非真正具有適應性的行為(前饋、回饋、調整、動作計畫)。
五、總結
這項研究再次告訴我們:每個孩子在學習動作的方式都不同。有些孩子需要更多時間來理解整個步驟,有些孩子則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目標。
身為家長或教學者,我們最重要的角色不是「改變孩子」,而是成為他們能夠透過嘗試與修正來去習得和自己特質共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Bäckström, A., Johansson, A.-M., Rudolfsson, T., Rönnqvist, L., von Hofsten, C., Rosander, K., & Domellöf, E. (2025). Atypical development of sequential manual motor planning and visuomotor integr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t early school-age: A longitudinal kinematic study. Autism, 29(6), 1510-1523. https://doi.org/10.1177/1362361324131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