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7/2025
🥹在關係中,我是不是太懂事了?😭
撰文/ 王鈞 諮商心理師
熟悉的場景
過年回家,你是不是也曾有這樣的經驗?
長輩的一句問候,讓你瞬間啞口無言;家庭聚餐時的意見不同,讓你在夾菜時手都微微僵住。或是明明已經很累,卻還是自動接手照顧小孩、整理餐桌、安撫情緒⋯⋯
有時候,那些讓我們緊張、疲憊又無奈的互動,其實並不只是「誰太敏感」,而是我們卡在一件更深層的事——界限。
什麼是家庭中的界限?
心理學中的「界限(boundary)」,指的是我們與他人之間的分際——包括責任、情緒、空間與自主。但這些界限,在家庭裡往往不是清楚寫明的,而是透過長年累積的互動默契慢慢形成。像是:
• 晚餐吃什麼,是誰決定的?
• 臨時需要幫忙時,通常會找誰?
• 家中照顧小孩的責任是如何分配的?
這些不一定是誰對誰錯,而是界限如何運作的日常縮影,顯示出我們在關係中所處的位置,也反映了家庭內部的權力與分工結構。
不平衡的界限,如何影響自己?
家庭界限的運作,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內在經驗。很多時候,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學會了閱讀父母(或照顧者)的情緒與需求,並認定自己應該理解、應該配合、應該撐住,才能符合期待繫好的連結——久而久之,「先照顧好別人」成了自動化的反應。但那個在關係中沒有被好好照顧的自己,往往也在默默累積失落與壓力。
健康的界限是彈性且可調整的
其實,健康的界限並不是僵化的一刀切下,而是一種能隨情境變化、持續協調的關係能力。心理學研究指出良好家庭界限中往往具擁有彈性,意味著我們不是永遠說不,也不是什麼都說好,而是能根據自己的狀態與關係的需求,做出適當的調整。
例如:當你今天精力充足,你可能願意多承擔一些照顧或協助;但當你覺得疲憊或需要自己的空間,也能放心地說出:「這次我想先照顧自己。」
而若關係中的成員有意識的練習並維持,讓彼此能在舒適彈性的互動中生活,便有更多感情升溫的機會。
一起練習,找到剛剛好的位置
練習調整界限不是推開對方,而是讓關係中有空氣能呼吸,當我們能更自在地表達自己,就更有可能在照顧關係的同時,讓彼此更加靠近!
如果你也正在學習怎麼在調整關係並照顧自己——在《家庭界限這樣畫》中,
我們會從這些熟悉的互動情境出發,慢慢練習畫出屬於你的剛剛好位置。
🗓 相關推薦課程資訊:
👨🏫 課程名稱:家庭界限這樣畫:在關係中劃下剛剛好的位
📆 時間:2025/8/2(週六)14:00–16:00
🏠 主辦:覓心理諮商所 (新北市衛心字第XY31170047號)
📍 地點:線上進行(Google Meet)
💰 費用:一人 500 元,兩人同行優惠價 800 元
👤 帶領人:王鈞 諮商心理師 (諮心字第006279號)
(專長:家庭互動、界限建立、自我 #覓心理
📢 名額有限,歡迎報名參加!
📩 報名方式:👉https://miiclinics.com/
#關係中的界限練習 #照顧別人前也記得照顧自己 #心理界限從家庭開始 #溫柔說出不想做的事 #覓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