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0/2025
🏆「我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為了重新相信自己。」
──從曾雅妮的復出奪冠,看見「心與身的修復力」
這幾天,可能台灣的球迷都在關心中華職棒的總冠軍賽,或是美職的世界大賽,我想跟大家聊聊不一樣的:曾雅妮。2011年,她站在世界的頂端,連續109週世界排名第一、五座大滿貫冠軍,還曾入選《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具影響力人物。但接下來的十年,她從巔峰一路墜落,手感消失、肌肉記憶混亂、連她最擅長的推桿都「不聽使喚」。這不只是運動低潮,而是一種讓選手聞之色變的症狀:👉 「運動失憶症(Yips)」,或是另一個你可能更熟悉的名字:「投球失憶症」
💡 當大腦不再記得怎麼「相信手」
在醫學上,投球失憶症是一種神經運動控制障礙,多發於長期承受壓力的運動員。簡單來說,他們的身體沒有壞,但大腦「忘記」了如何讓手放鬆。神經迴路在壓力下短路,一個推桿、一個揮桿,明明熟練了上萬次,可能原本閉著眼睛都能做到,卻變得僵硬、顫抖、不聽指令。就像我們的病人中,中風後明明肌肉還在,卻無法精準控制,因為腦,暫時不相信身體。
🧠 「我不怕失敗,但我怕自己再也起不來。」
這句話,是曾雅妮在多年低潮中最真誠的告白。她經歷過髖關節開刀、背痛、心理焦慮,一度消失在國際賽場。甚至有人說:「她的時代結束了。」但她選擇不離開。她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我想再試一次。」她開始冥想、改練左手推桿、每天重新練習「相信自己」。這段過程讓我想到許多病人,那些在慢性病、失智初期、腎臟透析中,一次又一次對自己說:「我再努力看看。」復原,不只是醫療的結果,而是人心裡一個「不願放棄」的念頭。
🌱 直到這一刻,11年後,她回到了家鄉。
這週,台灣的陽光下,她站在熟悉的球場。那裡,是她14歲第一次打比賽的地方。開局,她抓下9隻小鳥;第二天,她推進最後一洞,結束了4306天的冠軍荒。
她在記者會上哽咽說:「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再贏,但我想看看自己還能不能重新相信。」這句話,讓我想到許多正在復健的長輩、照護者、病人。很多人以為「醫學」是對抗疾病,但其實,醫學,是幫助人重新找回對自己的信任。
👨⚕️ 我在臨床裡,也常看到這樣的「小雅妮們」
🌿 有剛中風的伯伯,第一次走十公尺就掉眼淚。
🌿 有糖尿病的阿姨,血糖穩定兩週就像贏了一座冠軍。
🌿 有洗腎的阿嬤,學會自己準備餐食後笑著說:「我真的做到了。」復原的本質,不在於「回到從前」,而是能對自己說:「我還能相信自己。」
🧩 給每個在人生低谷的人
💪🏻 身體會忘記,但你可以重新教會它。🫀信心會崩塌,但你可以一點一滴再建立。🧘♀️ 要害怕慢,因為復原永遠不是比速度。就像曾雅妮那樣,一桿一桿,重新推回自己的節奏。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醫學與人生都需要復原力」的主廚醫師。今天想送給每個在人生低谷的人,不管你走得多慢,你都還在路上。
📚參考資料
・LET《Wistron Ladies Open 2025》
・Josh Schrock, NBC Sports Golf(2025.10.26)
・WHO Mental Resilience Framework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曾雅妮 #復原力 #心理健康 #身心醫學 #慢性病 #復健 #長照 #養生 #運動醫學 #台灣之光 🏌️♀️💪🏻🇹🇼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報導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522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