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

  • Home
  • Taiwan
  • Xinbei
  •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 翔展診所
新北五股診所推薦來找我喔!我是翔展診所院長,曾任臺大老年醫學部總醫師,也是醫療食品科技的創業者與家中大廚。長照養生抗老慢性病都是我的專業!
掛號:https://reurl.cc/oZAEKg

翔展診所
高齡醫學專業、內科專業|新北 五股 成泰
【網路掛號】https://bit.ly/3nFhp2g

【專長】
。養生、抗老醫學
。三高、慢性病精準控制
。慢性病、慢性疼痛治療
。內分泌相關議題
。長照議題
。創新創業

【經歷】
新光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台灣大學老年醫學部總醫師
PMP 專案管理師證照
創業相關如衛服部智慧醫療獎、 Tic100 優勝、遠見30創業、上海年輕創業者等獎項

【與我聯繫】
Email:doctorfu.tw@gmail.com
網路掛號:https://bit.ly/3nFhp2g

🏆「我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為了重新相信自己。」──從曾雅妮的復出奪冠,看見「心與身的修復力」這幾天,可能台灣的球迷都在關心中華職棒的總冠軍賽,或是美職的世界大賽,我想跟大家聊聊不一樣的:曾雅妮。2011年,她站在世界的頂端,連續109週世界...
28/10/2025

🏆「我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為了重新相信自己。」
──從曾雅妮的復出奪冠,看見「心與身的修復力」

這幾天,可能台灣的球迷都在關心中華職棒的總冠軍賽,或是美職的世界大賽,我想跟大家聊聊不一樣的:曾雅妮。2011年,她站在世界的頂端,連續109週世界排名第一、五座大滿貫冠軍,還曾入選《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具影響力人物。但接下來的十年,她從巔峰一路墜落,手感消失、肌肉記憶混亂、連她最擅長的推桿都「不聽使喚」。這不只是運動低潮,而是一種讓選手聞之色變的症狀:👉 「運動失憶症(Yips)」,或是另一個你可能更熟悉的名字:「投球失憶症」

💡 當大腦不再記得怎麼「相信手」
在醫學上,投球失憶症是一種神經運動控制障礙,多發於長期承受壓力的運動員。簡單來說,他們的身體沒有壞,但大腦「忘記」了如何讓手放鬆。神經迴路在壓力下短路,一個推桿、一個揮桿,明明熟練了上萬次,可能原本閉著眼睛都能做到,卻變得僵硬、顫抖、不聽指令。就像我們的病人中,中風後明明肌肉還在,卻無法精準控制,因為腦,暫時不相信身體。

🧠 「我不怕失敗,但我怕自己再也起不來。」
這句話,是曾雅妮在多年低潮中最真誠的告白。她經歷過髖關節開刀、背痛、心理焦慮,一度消失在國際賽場。甚至有人說:「她的時代結束了。」但她選擇不離開。她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我想再試一次。」她開始冥想、改練左手推桿、每天重新練習「相信自己」。這段過程讓我想到許多病人,那些在慢性病、失智初期、腎臟透析中,一次又一次對自己說:「我再努力看看。」復原,不只是醫療的結果,而是人心裡一個「不願放棄」的念頭。

🌱 直到這一刻,11年後,她回到了家鄉。
這週,台灣的陽光下,她站在熟悉的球場。那裡,是她14歲第一次打比賽的地方。開局,她抓下9隻小鳥;第二天,她推進最後一洞,結束了4306天的冠軍荒。

她在記者會上哽咽說:「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再贏,但我想看看自己還能不能重新相信。」這句話,讓我想到許多正在復健的長輩、照護者、病人。很多人以為「醫學」是對抗疾病,但其實,醫學,是幫助人重新找回對自己的信任。

👨‍⚕️ 我在臨床裡,也常看到這樣的「小雅妮們」
🌿 有剛中風的伯伯,第一次走十公尺就掉眼淚。
🌿 有糖尿病的阿姨,血糖穩定兩週就像贏了一座冠軍。
🌿 有洗腎的阿嬤,學會自己準備餐食後笑著說:「我真的做到了。」復原的本質,不在於「回到從前」,而是能對自己說:「我還能相信自己。」

🧩 給每個在人生低谷的人
💪🏻 身體會忘記,但你可以重新教會它。🫀信心會崩塌,但你可以一點一滴再建立。🧘‍♀️ 要害怕慢,因為復原永遠不是比速度。就像曾雅妮那樣,一桿一桿,重新推回自己的節奏。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醫學與人生都需要復原力」的主廚醫師。今天想送給每個在人生低谷的人,不管你走得多慢,你都還在路上。

📚參考資料
・LET《Wistron Ladies Open 2025》
・Josh Schrock, NBC Sports Golf(2025.10.26)
・WHO Mental Resilience Framework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曾雅妮 #復原力 #心理健康 #身心醫學 #慢性病 #復健 #長照 #養生 #運動醫學 #台灣之光 🏌️‍♀️💪🏻🇹🇼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報導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5224565

🧓🏻為什麼台灣的長者,不再出門?當「退休」變成孤單的代名詞。這幾天,我在新聞上看到一個數字,讓我心裡一沉。👉 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勞動參與率只有9.9%。而日本是25.7%,南韓更高達38.3%。也就是說,同樣的年紀,在日本的長者,還在開計...
28/10/2025

🧓🏻為什麼台灣的長者,不再出門?當「退休」變成孤單的代名詞。

這幾天,我在新聞上看到一個數字,讓我心裡一沉。👉 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勞動參與率只有9.9%。而日本是25.7%,南韓更高達38.3%。也就是說,同樣的年紀,在日本的長者,還在開計程車、當導覽員、社區志工;在台灣,卻多半坐在客廳看新聞或照顧孫子。

💡這不是「生活愜意」,而是「被動退場」
許多人以為,台灣長者不上班,是因為「過得太好」。但其實臺灣的銀髮族,並沒有特別有錢。事實上,這是一場結構性退場。根據多位專家分析,台灣的低社會參與率,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問題👇

1️⃣ 企業的年齡歧視
在台灣,55歲常常被視為「職場的分水嶺」。有經驗的長者,卻被貼上「動作慢、跟不上時代」的標籤。於是,他們被迫提早退休。

2️⃣ 制度的誤導
現行年金制度是以「退出勞動市場」為前提設計的。很多人為了領退休金,只能選擇離開工作崗位。這樣的設計,讓「退休」變成被動的選擇,而不是人生規劃的一部分。

3️⃣ 文化的枷鎖
台灣傳統觀念裡,退休=該休息、該含飴弄孫。一旦有人說「我爸媽退休後還在上班」,總會有人回:「啊都那麼老了,還要賺什麼?」但在醫學上,我們知道,停止社會互動,就是加速退化的開始。

🧠 從醫師的角度,我看到的現象是:
長者不是不想工作,也不是不想參與,而是「不知道哪裡能貢獻」。他們的體力其實還行,只是失去了角色,沒有被邀請。我曾照顧過一位74歲的先生,退休後每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吃藥、睡覺。半年後,他的血壓、血糖、膽固醇全上升。他說:「醫師,我沒什麼特別不舒服,就是提不起勁。」這種「無聲的退化」,不是藥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社會失去對長者的需要感。

🌱 日本、韓國怎麼做得比我們好?他們沒有讓長者「退場」,而是幫他們「換位置」。
📍日本設立「高齡者就業支援中心」,讓 60 歲以上的民眾依健康狀況、專長找到合適工作。
📍南韓推動「銀髮再教育計畫」,教導長者使用電腦、手機、線上客服技能。
📍新加坡更是直接提供企業稅賦減免,鼓勵公司聘用年長員工。這些政策背後的共同核心是:長者不是負擔,而是資產。

🩺 身為高齡醫學內科醫師,我想說的是:「活動」是最好的養生藥。無論是再就業、志工、社區參與、照護教學,只要有目標、有互動,就能延緩失智、穩定血糖與血壓。我常對長輩說:「不要只活著,要『參與著』。」健康,不只是沒有病,而是能繼續貢獻、被需要。

🗣️你覺得,台灣的社會準備好讓長者「重返舞台」了嗎?留言告訴我,你希望看到怎樣的銀髮工作環境?

📚資料來源
・風生活《輸給日本、韓國!為何台灣老年人工作率那麼低?》
・衛福部高齡社會報告(2024)
・WHO《Active Ageing Framework》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長照 #銀髮再就業 #健康老化 #台灣高齡社會 #社會參與 #長輩養生 #介護食 👨‍⚕️🌾👵🏻

💊缺藥潮下的焦慮:當阿斯匹靈退出台灣,我該怎麼辦?拜耳藥廠這次直白地說了: 國外製造運輸成本持續上升,將暫停不敷成本的藥品從海外進口。這一兩週,很多來看我門診的病人都會問一樣的問題:「醫師,我的阿斯匹靈快吃完了,新聞說藥缺貨,我該怎麼辦?」...
27/10/2025

💊缺藥潮下的焦慮:當阿斯匹靈退出台灣,我該怎麼辦?
拜耳藥廠這次直白地說了: 國外製造運輸成本持續上升,將暫停不敷成本的藥品從海外進口。這一兩週,很多來看我門診的病人都會問一樣的問題:「醫師,我的阿斯匹靈快吃完了,新聞說藥缺貨,我該怎麼辦?」

過去缺藥時有所聞,但今年到10月為止,就已有至少7款藥品宣布「全面撤出」台灣,包括降壓藥Aprovel、止痛藥Arcoxia、吸入型化痰藥Pulmicort、化痰液Bisolvon solution、降血脂藥Mevalotin、抗憂鬱藥Prozac,甚至於Cyclosporine針劑型停供等,確實是前所未聞的一個警鐘。

📉 缺藥潮,從哪裡來?
這次阿斯匹靈的退出,其實早有跡象。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長期以來健保抑制價格,而全球原料與成本持續上升,台灣同時也是小型的市場,導致許多藥廠早已不堪成本壓力,直接選擇不再供貨。
📦 結果是:
• 醫院只能用其他學名藥替換
• 藥局進貨不穩
• 病人焦慮、醫師兩難
而這場「缺藥潮」,不只是阿斯匹靈,未來會波及更多降血壓、降血脂、抗凝血等常見慢性病用藥。

🧠 我們不是有其他學名藥嗎?
有位75歲的阿伯拿著藥袋問我:「醫師,我這個月吃完萬客氏ARCOXIA之後就沒藥了,怎麼辦? 」 能直接換成其他學名藥不好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簡而言之,可以說「理論上差距不大,但臨床上可能出現個體差異」,畢竟製程、賦形劑跟藥物釋放的方式就不同,學名藥通過的生物相等性(BE)只需達到落在80–125%的等效範圍就算通過,而且原廠藥與台廠藥的成本差距如此大,臨床效果很難達到100%完全相同

🩺 那我們能怎麼辦?
我想給一個最務實的建議:不要自行停藥。如果真的很不幸,拿不到原廠藥,請先與醫師或藥師討論替代的台廠方案,但學名藥的作用強度跟反應可能會不同,需看臨床評估。

❤️ 在缺藥的時代,更需要信任
我理解大家的緊張,畢竟攸關大家的健康。這場缺藥潮,不只是健保危機,更讓我自己重新審視那些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可能都不是如此安全。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醫療也能像料理一樣,用心調和」的主廚醫師。在藥短缺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資訊透明、病人信任、與社會體系的共識。你或你照顧的家人,有沒有遇到最近拿不到藥的情況?留言告訴我,我想聽聽你的故事。

📚參考資料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12 年藥品供應監測報告》
・台灣藥師公會全聯會《藥品短缺應變指引》
・WHO《Essential Medicines and Health Products Report 2024》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缺藥潮 #阿斯匹靈 #長照 #慢性病 #養生 #台灣醫療 #健康教育 💊🩺

今年10月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但我家孩子很怕打針怎麼辦?好消息!🎉🎉今年10月台灣首次引進「鼻噴式流感疫苗」免挨針、無痛!供不敢打針的2歲至18歲以下的民眾自費接種。———-鼻噴式流感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的流感疫苗,透過噴霧方式將減毒病毒株...
25/10/2025

今年10月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但我家孩子很怕打針怎麼辦?

好消息!🎉🎉
今年10月台灣首次引進「鼻噴式流感疫苗」免挨針、無痛!
供不敢打針的2歲至18歲以下的民眾自費接種。

———-
鼻噴式流感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的流感疫苗,透過噴霧方式將減毒病毒株直接噴入鼻腔,模擬自然感染的過程,引發免疫反應,通常鼻噴式流感疫苗在接種後約2週,人體內會產生抗體。

由於鼻腔是流感病毒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關卡,這類鼻噴式疫苗透過誘發IgA抗體至鼻腔黏膜,相當於直接在黏膜處建立第一道防線,保護上呼吸道避免病毒大量繁殖後持續進攻,同時,血液內也能產生IgG抗體。不同於傳統「不活化」的注射型疫苗,它不需要針筒,也不會造成注射疼痛,特別適合害怕打針的2至18歲族群。

「接種過鼻噴式流感疫苗,還需要補打注射型疫苗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新聞稿說明,台灣流感疫苗的株別,每年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訂定,所以鼻噴式與注射型疫苗使用的病毒株相同,因此擇一接種即可,不需重複施打。

鼻噴式流感疫苗相較針劑的不活化疫苗,
可發揮更廣泛的交叉保護力,
提升5成以上的流感保護力,
且保護效果長達 8~12 個月,
是孩子抵禦流感全年化的新預防武器。💪💪

目前疾管署尚未將鼻噴式流感疫苗納入公費疫苗計畫,
因此民眾 需自費接種,
目前翔展診所有提供鼻噴式疫苗接種,有需求的民眾、家長歡迎來電或官方Line洽詢疫苗以及庫存,
並且將由醫師門診詳細評估後,進行接種,守護健康💪

鼻噴式疫苗報導: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59386

歡迎來電洽詢:
翔展診所:02-2295-1919
診所官方Line:
https://linevoom.line.me/user/_dbnLfGAne48DetAbk--0q0IU8YhZmctI9JOpaJg

#鼻噴式流感疫苗 #鼻噴疫苗 #流感疫苗 #兒童流感 #兒童流感疫苗 #免挨針 #無痛疫苗

秋冬流感流行期,不少小朋友會害怕打疫苗或有暈針狀況,今(2025)年可望有新選擇。食藥署表示,鼻噴式流感疫苗已在台取得藥證,預計可在10月初施打。醫師表示,鼻噴式流感疫苗會在鼻黏膜就產生黏膜抗體,保護力高於傳...

📣翔展診所 公告👉🏻10/24週五  翔展診所「全天」照常看診 😊近日雨勢不斷,各位民眾外出務必注意安全!👉🏻傅裕翔醫師本月前往郁芳的健康節目講解:「高血糖的對策跟控醣飲食」預計本月10月底會播出,別錯過敬請期待🥰
23/10/2025

📣翔展診所 公告

👉🏻10/24週五 翔展診所「全天」照常看診 😊
近日雨勢不斷,各位民眾外出務必注意安全!

👉🏻傅裕翔醫師本月前往郁芳的健康節目
講解:「高血糖的對策跟控醣飲食」
預計本月10月底會播出,別錯過敬請期待🥰

💡是否曾經聽過「鈣和鉀吃多會導致腎結石」?然而這個觀念,其實該重新思考了👨‍⚕️ 最近診間來了一位阿伯,右腰痛到不行,超音波一看半年前追蹤的腎結石又變大了!他驚訝地說:「我明明都不敢吃含鈣的食物了,怎麼還會變大?」🌱 以往我們都以為:「多吃...
23/10/2025

💡是否曾經聽過「鈣和鉀吃多會導致腎結石」?
然而這個觀念,其實該重新思考了

👨‍⚕️ 最近診間來了一位阿伯,右腰痛到不行,超音波一看
半年前追蹤的腎結石又變大了!
他驚訝地說:「我明明都不敢吃含鈣的食物了,怎麼還會變大?」

🌱 以往我們都以為:
「多吃鈣、鉀 = 增加腎結石風險」,
但新的研究結果顛覆了這個想法。

🔍 來自美國梅約診所的新研究發現:

追蹤一群受試者的飲食與腎結石發生率後發現👇
👉 有均衡攝取鈣、鉀的人,腎結石發作率反而更低!
👉 相反地,攝取太少鈣、鉀的人,反而腎結石風險更高!



📘 為什麼會這樣?

研究團隊分析指出:
在合理範圍內補充足夠的 鈣與鉀,
能幫助維持尿液中礦物質平衡,
減少「草酸鈣結石」的形成。
(也就是最常見的腎結石類型!

🌈 給大家的啟發:

營養並不是「越少越好」,
均衡攝取反而是預防的關鍵。
過度忌口,反而可能讓身體代謝更失衡。

🚀 日常實踐建議:

✅ 多吃含鉀食物:深綠蔬菜、香蕉、酪梨
✅ 補充鈣質來源:牛奶、豆腐、小魚乾、芝麻
✅ 多喝水、維持運動
✅ 腎臟功能不佳者,仍建議依醫師評估調整

讓我們一起用新觀念護腎更健康 💧

📚 參考文獻研究: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933132/

#腎結石 #鈣片 #鈣質補充 #鈣片 #腎臟健康 #鉀 #結石 #保健食品 #腎臟健康

🚧 翔展廁所整修進入倒數階段!感謝大家這段時間的包容與體諒!再撐幾天,我們就能迎來全新的乾淨空間啦✨💉 藥品近況更新🔹 猛健樂(Monjaro):目前全台缺貨、供貨不穩,為了讓民眾可以不中斷藥物施打,目前診所有提供「週纖達」。🔹 週纖達(W...
20/10/2025

🚧 翔展廁所整修進入倒數階段!
感謝大家這段時間的包容與體諒!
再撐幾天,我們就能迎來全新的乾淨空間啦✨

💉 藥品近況更新

🔹 猛健樂(Monjaro):目前全台缺貨、供貨不穩,為了讓民眾可以不中斷藥物施打,目前診所有提供「週纖達」。

🔹 週纖達(Wegovy):為GLP-1 腸泌素受體促效劑減重藥物,透過增加飽足感、降低食慾、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抑制升糖素及延遲胃排空等機制,達到減重效果。
目前翔展診所現貨今日已到!有需要評估使用的朋友,歡迎來電諮詢或是現場掛號直接評估。
另外,目前廠商提供週纖達補助計畫 | 購藥3隻可申請1隻

☎️翔展診所:0222951919
診所官方Line : https://linevoom.line.me/user/_dbnLfGAne48DetAbk--0q0IU8YhZmctI9JOpaJg

讓我們一起變健康、變有活力❤️

#診所公告 #診所日常 #減重針 #猛健樂缺貨 #五股診所 #健康管理 #週纖達 #猛健樂 #減重 #減重門診 #瘦瘦針

🏌️‍♂️ 老年人適不適合打高爾夫?從診所案例與泰國研究談起最近剛結束歐美對抗激情萬分的萊德盃,台灣也有好多高爾夫活動剛結束,診所裡幾個球友聊起「打完球又痠又痛」的經驗。👴 今天一位老先生問我:「奇怪,最近下背痛,但手肘不痛。不是都說高爾夫...
20/10/2025

🏌️‍♂️ 老年人適不適合打高爾夫?
從診所案例與泰國研究談起

最近剛結束歐美對抗激情萬分的萊德盃,
台灣也有好多高爾夫活動剛結束,
診所裡幾個球友聊起「打完球又痠又痛」的經驗。

👴 今天一位老先生問我:「奇怪,最近下背痛,但手肘不痛。不是都說高爾夫球肘最常見嗎?」

其實這真是個很好的問題——
👉 高爾夫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其實是「背」!

根據2025年一項泰國老年高爾夫球員的研究:
約30%的人曾因打球受傷而休息兩週以上
45%打完18洞後會覺得下背痛
常見受傷部位包括👇
下背部(36.4%)
手肘/手臂(32.5%)
手腕(21.2%)
肩膀(11%)

隨著年齡增加,肌力下降、關節靈活度變差,這些地方都容易出問題。
所以「高爾夫球肘」與「高爾夫球背」其實都很常見。

🌈 想要安全享受揮桿樂趣:
✅打球前一定要熱身
✅建議請專業教練調整揮桿姿勢
✅加強核心肌群力量訓練
✅適度使用護具預防拉傷

⛳️ 高爾夫是兼具社交與風景享受的運動,
但別讓痠痛打亂你的節奏。
建議在練習前先讓專業人員評估一下身體狀況,
讓自己打得更久、更開心、更安全!

https://www.jhsmr.org/index.php/jhsmr/article/view/1184
Versteegh TH, Vandervoort AA, Lindsay DM, Lynn SK. Fitness, performance and injury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the senior golfer. Int J Sports Sci Coach 2008;3:199-214

#下背痛 #高爾夫球 #高爾夫練習
#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防護
#手肘痛 #手腕痛 #肩膀痛
#高齡運動 #老年運動

背痛一直沒好,怎麼辦?當「痠痛」不只是勞累,而是身體在求救。我在門診裡,很常聽到病人說:「醫師,我這個背痛很久了,休息幾天就好一點,結果又痛回來。」或是長輩皺著眉頭說:「沒什麼啦,就是舊傷啦,貼藥布撐一下就好了。」但你知道嗎?在高齡族群中,...
18/10/2025

背痛一直沒好,怎麼辦?
當「痠痛」不只是勞累,而是身體在求救。

我在門診裡,很常聽到病人說:「醫師,我這個背痛很久了,休息幾天就好一點,結果又痛回來。」或是長輩皺著眉頭說:「沒什麼啦,就是舊傷啦,貼藥布撐一下就好了。」

但你知道嗎?在高齡族群中,「背痛」其實是健康退化的第一個警訊。它不只是肌肉痠痛,而可能代表,脊椎、骨質、甚至內臟都在發出求救訊號。

💡台灣現況:背痛,其實是全民病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40歲以上族群中,約有六成以上曾出現過慢性背痛;而在65歲以上長者,更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每天都在痛」。有些人以為是搬重物導致,但事實上,更多背痛的原因,來自長期姿勢不良、骨質疏鬆、肌肉量流失、甚至糖尿病或腎臟疾病等慢性病的代謝變化。

🧠 身體在說:「我撐不住了。」
我曾遇過一位72歲的阿姨,每天幫孫子接送、提菜籃、做家事。她說:「醫師,我才不要閒下來,動一動比較健康。」直到有一天,她彎腰撿手機時聽到「喀」一聲,腰痛得站不起來。檢查結果是:椎體壓迫性骨折。她沒有跌倒,只是因為骨質疏鬆、核心肌群不足,長期累積壓力,一個彎腰就「壓垮了自己」。

💔 長期背痛的三大常見原因(特別是長者)
1️⃣ 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
👉 不一定有外傷,但會感覺「越來越駝、越來越矮」。
👉 通常伴隨深層鈍痛,平躺時加劇。
2️⃣ 退化性關節或椎間盤疾病
👉 常見於60歲以上族群。
👉 長時間站立或坐著會痛,但走動一下反而緩解。
3️⃣ 肌少症與姿勢不良
👉 久坐、少動、核心無力導致腰背肌群疲勞。
👉 痛點常在下背部、臀部或肩胛間。

🩺 我想告訴你的是:
「貼藥布、熱敷、按摩」不是萬靈丹。對於高齡者來說,治療的核心在於恢復「肌力與骨力」。就像煮飯一樣,食材再新鮮,沒有火力也煮不熟。身體也是一樣,沒有肌肉的支撐,骨頭再補鈣也撐不住。

🍱 我的三步驟「背痛養生法」
Step 1:先找出「真正的痛」
不要只去貼藥布、推拿,請先找高齡醫學或復健科醫師評估,排除骨折、神經壓迫、內臟病變等紅旗。

Step 2:動得對,比什麼都重要
穩定核心、伸展脊椎,是每天的處方。
推薦簡單動作:
• 椅子上抬膝10次 × 2回
• 站姿慢慢挺胸5秒 × 5回
• 深呼吸時「吸氣撐腰、吐氣放鬆」
每天花10分鐘,效果遠勝10片藥布。

Step 3:從餐桌開始強化「防痛配方」
蛋白質是肌肉的建材。長者每天建議攝取體重 × 1.2g的蛋白質,並搭配鈣、維生素D、Omega-3,讓肌肉與骨頭「有料、有力」。舉例:早餐加一顆蛋+豆漿;中餐一份魚;晚餐加豆腐或雞胸肉。這不是健身,而是活得久、活得好的養生。

🌱 痛,並不可怕。忽視,才危險。
我在高齡醫學門診中,看過太多長輩以為「痛是正常老化」。但事實上,只要願意提早面對,大多數背痛都能改善。「能走、能挺、能笑」,是我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做到的三件事。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運動與飲食都是藥」的主廚醫師。讓我們用更聰明的方式,讓長者不再為疼痛折腰。

📣 你或你照顧的家人,也有長期背痛的困擾嗎?留言告訴我:你們試過哪些方法最有效?我想聽聽你的故事。

📚參考資料
・衛福部國健署《肌少症與退化性骨骼疾病指南》
・台灣復健醫學會《銀髮族運動與功能維持建議》
・WHO《Healthy Ageing Framework》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背痛 #腰痛 #肌少症 #長照 #養生 #退化性關節炎 #銀髮健康 #骨質疏鬆 #慢性病照護 #介護食 🍱💪🏻

👴🏻長者可以再就業嗎?當「退休」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開始。這幾年,我在診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位68歲的伯伯,血壓控制得很好,記性也不錯。他坐在診間裡,語氣淡淡地問我:「醫師,我身體這樣,還能去打工嗎?」他不是想賺錢。他只是想「每天有點事做...
17/10/2025

👴🏻長者可以再就業嗎?
當「退休」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開始。

這幾年,我在診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位68歲的伯伯,血壓控制得很好,記性也不錯。他坐在診間裡,語氣淡淡地問我:「醫師,我身體這樣,還能去打工嗎?」他不是想賺錢。他只是想「每天有點事做」,想感覺自己「還有用」。

💡 台灣的現實:我們老得比想像中快
根據行政院國發會的統計,台灣在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就有1位超過65歲。但在這樣的社會裡,「長者」往往被默默歸類成「退休」、「休息」、「被照顧」。很少有人問:
👉 如果他們願意、也有能力繼續工作,社會準備好了嗎?

🧠 再就業,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健康議題
身為一名高齡醫學內科醫師,最常看到的是,當人沒有「被需要」的感覺時,身體會開始退化得更快。研究顯示:
有固定社交互動、規律作息與責任感的長者,比起完全退休在家的長者,失智風險明顯降低,也更能維持良好的血糖與心血管功能。換句話說,「工作」其實是一種延緩老化的良藥。

💬 但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被理解的角色」
有些長者願意再就業,卻被質疑:「這個年紀了,還能做什麼?」有些公司也擔心:「年紀大了,怕動作慢、出錯率高。」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
📦 一位長期在工廠工作過的伯伯,能教年輕人效率的方法
🍳 一位退休家庭主婦,能設計健康餐盒
🚴‍♀️ 一位活躍的阿姨,能在社區擔任長照運動帶領員
再就業,不只是「賺錢」,而是讓經驗再被利用、讓尊嚴再被看見。

❤️ 醫學上的「老」,不等於「不能」
我常告訴患者:「年齡不是限制,而是條件。」只要健康狀況穩定、慢性病控制得宜、體能經醫師評估許可,許多長者完全可以參與輕量工作。重點不是「能不能」,而是「該怎麼安排」。

體力較佳者:可嘗試社區工作、導覽員、接待員
有照護經驗者:可參與長照食堂、銀髮志工
行動稍慢者:可投入線上客服、居家協助、經驗分享
適當的工作,不僅能提升自信,也能讓「被照顧者」重新成為「貢獻者」。

🌱 長者再就業,是健康老化的重要一環
從醫學角度來看,「健康老化」包含三個面向:
1️⃣ 身體功能維持
2️⃣ 心理健康與目標感
3️⃣ 社會參與
而再就業,正好能同時兼顧這三項。當一位長者每天起床有目標、與人互動、被需要,那股「想再活得久一點」的力量,比任何藥物都有效。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工作也是養生」的主廚醫師。我看見許多長輩,只要給他們舞台,就能再次發光。老,不是被淘汰的理由;老,是社會的資產。

🗣️
你覺得,台灣的長者再就業,有沒有被公平看待?如果你的父母想再去工作,你會支持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

📚資料來源
・行政院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
・WHO《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衛福部《銀髮再就業與健康老化白皮書》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長照 #再就業 #銀髮族 #健康老化 #長輩養生 #台灣高齡社會 #社區照護 #介護食

🍽️這樣吃真的能控血糖嗎?餐桌上的「糖尿病飲食」迷思我在診間最常聽到的就是:「醫師,我已經不喝飲料、不吃甜點了,為什麼血糖還是高?」許多長輩以為,只要「不吃糖」就能穩定血糖,但真正影響血糖波動的,往往不是含糖飲料,而是每天端上餐桌的那碗飯。...
16/10/2025

🍽️這樣吃真的能控血糖嗎?
餐桌上的「糖尿病飲食」迷思

我在診間最常聽到的就是:「醫師,我已經不喝飲料、不吃甜點了,為什麼血糖還是高?」許多長輩以為,只要「不吃糖」就能穩定血糖,但真正影響血糖波動的,往往不是含糖飲料,而是每天端上餐桌的那碗飯。

💡 澱粉不是敵人,份量才是關鍵
白飯、粥、麵條、地瓜、玉米、饅頭,這些「看起來不甜」的食物,其實都會在體內轉換成葡萄糖。控制血糖,不是把主食全部戒掉,而是「計算一餐中的總碳水」。
例如:
👉 半碗飯 + 一份青菜 + 一份豆腐 + 一份魚肉
遠比
👉 一碗粥 + 幾口滷肉 + 一碗湯
來得穩定、也更有飽足感

🥦 進食順序,是被忽略的秘密武器
你知道嗎?吃飯的順序,其實會影響血糖上升速度。研究發現,「先吃菜 → 再吃蛋白質 → 最後吃主食」能讓糖分吸收變慢,血糖上升更平穩。這不是流行飲食法,而是人體的生理節奏。菜裡的纖維,會像守門員一樣,讓糖分慢慢通過,減少餐後高血糖的風險。

🍲 介護食、養生食,不是無糖的飯
我常在長照現場看到,有些家屬為了怕長輩血糖高,只讓他們吃青菜和豆腐,結果不到一週,體重下降、肌肉流失、整天沒力氣。控制血糖的目的,不是讓血糖「越低越好」,而是讓身體「穩定、有能量」。好的介護食,不只是營養計算,而是要讓長輩「願意吃、吃得下、吃得久」。因為一份飯菜的味道,代表的不只是熱量,更是尊嚴與生活的意願。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廚房裡也有醫學」的主廚醫師。我在高齡醫學與內科臨床裡,看過太多患者,被「糖尿病飲食」的誤解,害得又餓又虛弱。控制血糖,不是剝奪,而是重新設計生活。每一餐,都能是修復健康的契機。
🗣️
你或你照顧的家人,
有在嘗試控制血糖的飲食嗎?
留言告訴我:你覺得最難改的一餐,是哪一餐?

📚資料來源
・台灣糖尿病學會《糖尿病飲食指南》
・日本介護食學會《糖尿病高齡者營養照護原則》

👨‍🍳你的主廚醫師|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糖尿病飲食 #介護食 #長照飲食 #控制血糖 #傅裕翔醫師 #你的主廚醫師

最近不少人來找我做疼痛治療都會提到 「我的保險員說PRP沒有根據,不能夠給付..」 但事實上 PRP早已是成熟且廣受運動受傷員信賴 衛福部自己的部立醫院天天在施做 國際級運動員 老虎伍茲 納達爾 柯瑞都用過 當然不是所有情況都該做但保險公司...
12/10/2025

最近不少人來找我做疼痛治療都會提到
「我的保險員說PRP沒有根據,不能夠給付..」
但事實上
PRP早已是成熟且廣受運動受傷員信賴
衛福部自己的部立醫院天天在施做
國際級運動員 老虎伍茲 納達爾 柯瑞都用過

當然不是所有情況都該做
但保險公司從來不是判斷「該不該做」的單位
可以詳見裡面提到的判決書

自費醫材被拒賠?台灣人壽連輸兩場!法院狠打臉「客觀必要性」說法!

保險公司拒賠,真的都有道理嗎?尤其當你聽從專業醫師建議,使用了幫助復原的自費醫材或療法時,保險公司卻說:「這沒有 #客觀必要性 ,不賠!」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簡易庭在今年6月、7月接連審理了兩起給付保險金的案件,不同被保險人,但剛好都是台灣人壽的保戶。

保戶王〇 和保戶葉〇 都因為自費項目被台灣人壽 拒賠,分別求償新臺幣19萬多和28萬多。

台灣人壽主張,這些自費的增生療法(如PRP、羊膜基質片) 或神經環帶,並不具備「 #客觀必要性」,因此 #拒絕給付實支實付保險金。

然而,法院最終判決台灣人壽敗訴,必須全額給付差額及利息。

⚖️ 法院三大核心見解:

1️⃣ 「客觀必要性」非條款要求:

法院指出,實支實付保單條款並未明文記載「客觀必要性」的要件。

2️⃣ 回歸醫師專業判斷:

被保險人的病情,應以親自診治的醫師專業判斷為已足,不應由其他未親治醫師動輒否定治療必要性。 ( #主觀說 )

3️⃣ 主管機關禁止增設限制:

主管機關的規定 #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 已明定,實支實付型傷害醫療保險商品,不得增列有關「合理且必需」的文字及條件。

💡 保戶必知的三個權益保障

1️⃣ 自費項目不等於不必要:

只要主治醫師認可並證實增生療法(例如原告王〇的主治醫師) 或高價醫材(例如原告葉〇的主治醫師認可神經環帶) 是必要支出,且 #無蓄意詐領情事,保險公司即應給付。

2️⃣ 注意「利得禁止原則」:

實支實付性質的保險金理賠總額,不得大於保戶實際支出的醫療費用,超過的部分台灣人壽可以不用賠。

3️⃣ 遲延理賠須支付利息:

法院判決台灣人壽除了須給付保險金,還需依照保險法規定,支付年利率10%的遲延利息。

這兩起判決都明確提醒台灣人壽:保險契約條款怎麼寫,就得照著賠!

面對專業醫療行為,不能隨意搬出「客觀必要性」這種條款未載明的標準來拒絕給付;保戶權益的維護,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契約精神與最大善意原則。

資料來源:

1.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 年度橋保險簡字第 6 號

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id=CDEV,113%2c%e6%a9%8b%e4%bf%9d%e9%9a%aa%e7%b0%a1%2c6%2c20250610%2c1

2.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 年度橋保險簡字第 2 號

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id=CDEV,114%2c%e6%a9%8b%e4%bf%9d%e9%9a%aa%e7%b0%a1%2c2%2c20250710%2c1

#保戶權益 #保險判決 #實支實付 #保險理賠 #台灣人壽 #客觀說 #主觀說 #折衷說

Address

五股區成泰路二段162號
Xinbei
24802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