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0/2025
▍與大地共振:砭石療癒的平衡之道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便深信「天有五行、地有五礦、人有五臟」-萬物相感、能量流轉。砭石,作為古老醫理中「五療」之一(砭、灸、湯、導、藥),歷經數千年傳承,至今鮮少人知曉它有多麼好!
砭石內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與稀土元素,如錳、鎳 、銅 、鋅等。這些元素並非單純存在於石中,而是在接觸人體時產生「吸收與轉換」的作用。比如:
- 鉛 (Pb) 具高密度特性,能有效吸收外在輻射能量;
- 錳 (Mn) 帶磁性,可促進微電流產生,幫助細胞代謝;
- 鎳 (Ni) 可將電能轉化為熱能,有助溫通氣血;
- 銅 (Cu) 導熱性能優異,能加速局部循環;
- 鋅 (Zn) 具光導性,在光照下能產生微弱電流;
- 鏀 (Lu) 為珍稀稀土元素,具有離子交換與細胞平衡的作用。
砭石不是冷硬的礦物,它在微觀層面中,能與人體產生共振,使身體的能量場得以淨化、調整與充電。
1.吸收與轉化化學成分,幫助淨化身體: 砭石可吸收環境中不良能量與雜質,透過離子交換作用,協助人體釋放積累的毒素與緊張能。
2. 吸收體熱,調節體溫與氣血循環: 當砭石接觸人體後,會吸收局部熱能並釋放遠紅外線(波長約7~20微米),與人體細胞振動頻率相近,能促進血液循環、鬆解經絡阻塞,使氣血流通、代謝順暢。
1.與水晶相比:砭石能量更平衡穩定
水晶能量雖高,但非人人適合。其能量屬於「記憶型」,若未經消磁,易承載前使用者的能量訊息,甚至影響新的佩戴者。相較之下,砭石能量柔中帶剛,不過度刺激人體,更符合中醫「五行平衡」的養生理念。
2.與玉石相比:砭石能深入經絡筋骨
玉石質地溫潤,能改善皮膚微循環,但作用多停留於表層;砭石則能滲透至筋骨與經絡層,真正鬆解深層阻滯。 此外部分古玉長期陪葬於墓穴,能量混雜,可能對當事人氣場造成干擾。而砭石取自天然岩層,能量純淨穩定。
傳統的按摩、指壓、刮痧等方式,雖暫時紓緩酸痛,卻常使施術者自身能量消耗,出現「越做越疲倦」的狀況。
砭石的妙處在於:1)施術者與受術者能同時接受砭石能量場的調養,避免能量流失;2)省力、導效快:砭石的導熱與電磁波共振,使其更容易深入經筋,達到深層放鬆與氣血調理;3)遠紅外線共振作用:可加速細胞代謝、舒筋通絡、促進睡眠與自癒。
砭石的力量,來自大地深處的時間記憶。因此,砭石療法被譽為結合「能量療癒 × 經絡醫理 × 礦物智慧」的現代自然醫學瑰寶。
真正的療癒,不是增加能量,而是恢復平衡。當氣血順暢、經絡通達,身心自然光亮如玉。
===========
參考文獻
1《黃帝內經‧素問》
提及「砭石者,治寒熱也」;指出古代以石針刺經通絡,用於平衡陰陽、導引氣血。(中醫最早記載砭石應用的經典。)
2《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
論及「以石為針」之法,強調砭刺、刮法可除痹止痛、活血化瘀。
3《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記述「砭石性平無毒,主治寒熱疼痛,安五臟,利血氣」,屬於藥用與氣場調理兼具的石材。
4.《 砭石的遠紅外線與微量元素研究》
《中國礦物學報》(2008)報導:砭石可釋放波長7–20μm之遠紅外線,與人體細胞振動頻率接近,能促進微循環與代謝。
5《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11):實驗顯示砭石中含Cu、Zn、Mn、Ni等微量元素,在加熱或摩擦狀態下會釋放負離子與微電流,對皮膚局部溫度及血流有明顯改善作用。
6 砭石對人體微循環影響的臨床實驗《上海針灸雜誌》(2013):透過紅外熱像監測,使用砭石刮痧後局部皮溫平均上升1.2℃,微循環速度提升約20%。
7《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017):砭石按摩對肩頸肌肉緊繃與睡眠品質有改善效果,作用機制與遠紅外線共振有關。
8 稀土元素與生物能研究《稀土學報》(2016):鏀 (Lu) 等稀土元素具有離子交換與氧化還原反應活性,能影響生物體電位平衡,具生物刺激效應。
9 砭石在現代亞健康人群中的應用研究指出:長期使用砭石刮痧板可改善氣血運行,促進副交感神經活化,提升睡眠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