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冠博-Dr.Chao 復健醫 X 運動醫

趙冠博-Dr.Chao 復健醫 X 運動醫 運動長大的復健醫
提供最新醫學/運動/訓練/營養新知
ACE-CPT / NASM-CES / CAK level 3 / FMS level 2 / NKT

§現職:

新店冠新復健科診所 院長

§經歷:

台灣復健醫學會 會員
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會員
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 會員
台灣疼痛醫學會 會員
台灣肌肉骨骼神經超音波醫學會 會員
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習班認證
美國國家運動醫學會矯正運動專家 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 Medicine Corrective Exercise Specialist
美國運動委員會國際私人健身教練 American Council of Exercise- 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
CAK 臨床進階肌肉動力學 Level I~III
北歐挪威紅繩國際認證 Redcord®Neurac®1
國際動態貼布認證 Dynamic Tape Certificate of Training Level 2
國際肌能系貼紮技術認證 Kinesio taping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KT1-3
國際Easy Flossing認證 Easy Flossing Certification Level 2
台灣臨床徒手治療協會 脊椎系列課程 結訓
TRX-STC 懸吊訓練師證照
FMS 功能性動作篩檢 國際官方認證 Level 2
FCS 基礎體能篩檢 國際官方認證


§專長:

運動醫學/運動訓練處方
肌肉骨骼關節疾病
超音波導引精準注射
增生療法
PRP/玻尿酸注射
肩關節囊擴張術
神經解套注射
乾針治療
神經疾病復健
兒童早療復健

為什麼國手需要復健科醫師?在比賽場上,我們看到的是選手拚盡全力的瞬間;但在場下,還有一整個「守護團隊」默默陪伴。對於高強度訓練的選手來說,勝負不僅在比賽當天,更在於平日如何讓身體穩定、避免小問題累積成大傷害。高強度訓練不只要「練更多」運動生...
02/11/2025

為什麼國手需要復健科醫師?
在比賽場上,我們看到的是選手拚盡全力的瞬間;但在場下,還有一整個「守護團隊」默默陪伴。
對於高強度訓練的選手來說,勝負不僅在比賽當天,更在於平日如何讓身體穩定、避免小問題累積成大傷害。

高強度訓練不只要「練更多」
運動生活已經成為許多人日常,但「練更多」不等於「練得好」。
研究顯示,過度或不當訓練會增加下肢關節、肌腱與軟組織的受傷風險。
在頂尖選手身上,任何小小的不平衡或代償動作,累積起來都可能影響比賽表現,甚至提早結束運動生涯。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是國手、職業選手,都需要復健科醫師在旁協助觀察
從動作、姿勢、肌力到疲勞管理,找出隱藏問題,才能讓身體「更長久地發揮」而不只是「今天更快」。

復健科醫師的角色:運動生活的「安全控」
復健科醫師不僅處理受傷,更是預防、評估與功能調整的專家:
1.動作與姿勢分析:找出四肢關節和核心的隱藏弱點。
2.制定循序漸進的訓練計畫:從活動度到肌力、再到動作控制,降低受傷機率。
3.疲勞與疼痛監測:避免過度訓練、早期發現小問題。
4.回場評估與調整:讓選手在復健過程中逐步回到運動場,提升運動壽命與表現。

一般民眾也適用的觀念
不只國手需要「專人盯細節」,日常運動或健身的我們也可以借鏡:
1.從熱身開始:增加關節活動度與血流,減少膝蓋與肌肉負擔。
2.關鍵肌群訓練:強化股四頭、臀肌與核心肌群,分擔膝蓋壓力。
3.分期進階:不要一次加太多重量或強度,讓關節與軟組織有時間適應。
4.動作回饋:可透過專業評估或影片回看,檢視自己是否有代償或不平衡。

這些方法,正是「運動醫學+復健」的日常版。即使不是專業選手,透過規劃好的運動訓練,也能避免膝蓋退化與重複性受傷,延長我們「能動的年限」。

🌟結語
比賽不只是拼極限;高強度運動需要有人盯細節,才能避免小問題成為致命傷。
復健科醫師的角色,不只是「讓今天更快」,而是協助運動員和一般民眾更穩定地走完全程。
從動作檢測、訓練安排到疲勞管理,這套觀念也能應用在每個人的運動生活中,讓我們動得更安全、走得更長遠。

⭐️ 本篇文章為一般衛教資訊,非個別醫療建議。實際診療請由合格專業人員於醫療機構進行。
📍 預約地點:冠新復健科診所
#冠新復健科 #復健知識 #讓生活與復健成為自然

01/11/2025

運動員的照護,趙醫師都怎麼做?

#冠新復健科 #復健 #關節 #運動 #伸展

許多人以為「開刀後就沒事了」,但手術只是修復結構的第一步。真正決定能否回到正常生活、運動甚至職場的,是接下來的功能復健過程。研究指出,若術後未依階段重建活動度與肌力,疼痛、僵硬與再次受傷的機率將顯著上升。一、組織修復期(0–2週)目標:減少...
31/10/2025

許多人以為「開刀後就沒事了」,但手術只是修復結構的第一步。真正決定能否回到正常生活、運動甚至職場的,是接下來的功能復健過程。
研究指出,若術後未依階段重建活動度與肌力,疼痛、僵硬與再次受傷的機率將顯著上升。

一、組織修復期(0–2週)
目標:減少腫脹與疼痛、促進組織癒合。
手術後初期,組織正經歷發炎與修復反應。此階段應以保護與循環促進為主:
冰敷與抬高患肢:每次15–20分鐘,可減輕腫脹與疼痛。
踝泵運動與深呼吸訓練:幫助下肢血液回流,降低靜脈栓塞風險。
傷口護理與輔具使用:遵從醫囑,避免過早承重。
這階段重點不是「動得多」,而是動得安全、動得剛好。

二、關節角度重建期(2–6週)
目標:恢復關節活動度與關節液循環。
當組織穩定後,應開始被動與主動活動度訓練。
循序漸進地增加角度:例如膝關節可依醫囑從30°→60°→90°逐週增加。
低負荷運動(如固定腳踏車、滑行訓練器)有助於關節營養與軟骨代謝。
疼痛監測原則:若活動時疼痛分數超過平日 +2,代表超量,需隔日減量。
此期可開始「動起來」,但仍應避免暴力牽拉或過度負荷。

三、患側肌力訓練期(6–12週)
目標:重建肌肉力量與神經控制能力。
手術後的肌肉會因抑制與廢用而快速萎縮。研究顯示,若未積極訓練,患側肌力可在術後一個月內下降30%以上。
訓練重點包括:
等長收縮訓練(isometric):如膝蓋伸直夾毛巾維持10秒,促進肌肉啟動。
閉鏈訓練(closed kinetic chain):如半蹲、橋式(bridge),降低關節剪力。
核心穩定訓練:Dead Bug、Bird-Dog 等動作,提升骨盆與軀幹控制。
監測原則:「不腫不痛、控制良好」才能進階到下一階段。

四、運動機能恢復期(3個月後)
目標:恢復日常動作與運動能力。
當關節活動度與肌力達到80%以上時,進入動作整合訓練期:
平衡與本體感覺訓練:例如單腳站立、動態平衡板,有助神經控制重建。
功能性動作訓練:如弓箭步、階梯訓練,模擬上下樓與跑跳動作。
逐步回場計畫:遵循「4R 原則」——Range(活動度)、Resistance(肌力)、Reaction(控制反應)、Return(回場)依序評估。
根據文獻,完整遵循分期訓練者,術後回歸運動的成功率高出40%。

🌟結語
手術是重建結構的開始,而復健是重建功能的關鍵。
從「修復」走向「重生」,需要時間、科學與堅持。
讓復健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才能真正走回「術前的自己」,甚至比以前更強。

📍 冠新復健科診所 — 專業術後功能重建團隊
#冠新復健科 #術後復健 #功能重建 #運動醫學

📚參考文獻
1. Ardern CL, et al. Br J Sports Med. 2016;50(8):506–514.
2. Bleakley CM, et al. Br J Sports Med. 2012;46(4):220–221.
3. Hart JM, et al.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0;40(7):377–385.
4. Culvenor AG, et al. Sports Med. 2017;47(6):1127–1141.
5. Wright RW, et al. Am J Sports Med. 2015;43(7):1707–1716.

30/10/2025

肩膀有時候會莫名僵硬
趙醫師讓你更了解原因

#冠新復健科 #復健 #關節 #運動 #伸展

28/10/2025

骨科治本很重要
要從根本解決,不是一直止痛
聽聽看趙醫師怎麼說

#冠新復健科 #復健 #關節 #運動 #伸展

26/10/2025

做完手術一定要復健
聽聽看趙醫師怎麼說

#冠新復健科 #復健 #關節 #運動 #伸展

24/10/2025

骨科醫不好原因很多種
來聽聽趙醫師怎麼說

#冠新復健科 #復健 #關節 #運動 #伸展

18/10/2025

復健姿勢很重要!不要亂做!

17/10/2025

復健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16/10/2025

原來膝蓋疼痛的原因是這樣 .....

#膝蓋 #復健

腰痠腰悶不一定是「骨刺」!很多人一感覺腰痠、腰緊、腰悶,就先想到「是不是長骨刺了?」其實,脊椎骨刺(骨贅)只是退化過程的一部分,並不等於一定會痛。許多研究顯示,影像上看到骨刺的人,有相當比例並沒有症狀。真正讓你腰不舒服的原因,往往跟姿勢、肌...
15/10/2025

腰痠腰悶不一定是「骨刺」!
很多人一感覺腰痠、腰緊、腰悶,就先想到「是不是長骨刺了?」
其實,脊椎骨刺(骨贅)只是退化過程的一部分,並不等於一定會痛。
許多研究顯示,影像上看到骨刺的人,有相當比例並沒有症狀。
真正讓你腰不舒服的原因,往往跟姿勢、肌肉耐力與生活習慣更有關。

為什麼腰會痠、緊、悶?
長時間久坐或久站、開長途車、搬重物、睡眠不足與壓力大,都會造成脊椎與軟組織長期負荷,導致循環變差、肌肉僵硬。
久坐會讓臀肌與深層核心(橫膈、腹橫肌、多裂肌)功能下降,使腰椎穩定度變差。
當你起身或搬東西時,壓力就全落在腰椎與小關節上,久而久之更容易疼痛。

找出根因:姿勢與工學
1.調整坐姿與椅子高度:椅子高度與膝蓋呈90度、腰背有支撐,螢幕高度與視線平行,減少駝背與前傾。
2.定時活動:每30–60分鐘起身走動、伸展腰背肌群,促進血液循環。
3.搬重物技巧:彎腰時屈膝、靠近物體、核心收緊,以腿部出力分擔腰椎壓力。
這些調整可降低脊椎的壓力累積,讓腰部肌肉有喘息的機會。

調整節奏+強化核心:從低衝擊開始

要真正減少腰部疼痛,不能只靠休息,還要讓核心與下肢更有力、更耐受。研究指出,針對慢性下背痛患者的核心穩定運動可顯著改善疼痛與功能。
以下是簡單可在家進行的動作(每週2–3次):

1.抱膝伸展:放鬆下背與臀肌。
2.貓牛式(Cat-Cow Stretch):改善脊椎活動度。
3.死蟲(Dead Bug)或四點跪姿對側伸展(Bird-Dog):訓練腹橫肌、多裂肌與協調控制。
4.臀橋(Glute Bridge):強化臀肌,分擔腰椎壓力。
每個動作8–12次、2–3組,強度達到「稍微痠但能控制」即可,持續6–8週可觀察到姿勢與疼痛改善。

何時要看醫師?
如果腰痛合併以下狀況,請立即就醫:
1.腿麻、無力
2.大小便控制異常
3.外傷後急性劇痛
這些可能是脊髓或神經受壓的警訊,需要專業檢查。

🌟結語
腰痠、腰緊、腰悶並不一定是骨刺在作祟,更常見的是姿勢、生活習慣與核心肌群耐力不足所造成。透過姿勢工學調整+定時休息+基礎核心訓練,就能大幅減少腰部壓力,預防疼痛與功能退化,保護脊椎健康。

⭐️ 本篇文章為一般衛教資訊,非個別醫療建議。若有不適,仍建議尋求醫師或復健專業人員評估。
📍 預約地點:冠新復健科診所
#冠新復健科 #復健知識 #讓生活與復健成為自然

參考文獻:
1.Brinjikji W, et al.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Imaging Features of Spinal Degeneration in Asymptomatic Population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5;36(4):811–816.

2.Szeto GPY, et al. A field comparison of neck and shoulder postures in sedentary and non-sedentary workers. Ergonomics. 2002;45(5):329–338.

3.Rempel D, et al. Effect of keyboard height on shoulder and neck muscle activity. Ergonomics. 1997;40(8):831–845.

4.Marras WS, et al. The role of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trunk motion in occupational low back disorders. Spine. 1993;18(5):617–628.

5.Shamsi MB, et al. Core stabilization exercise vs. general exercis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J Bodyw Mov Ther. 2016;20(1):189–196.

6.Smith BE, et al. Exercis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Br J Sports Med. 2014;48(9):794–801.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上樓梯都還好,一下樓膝蓋就「卡卡」、甚至有點不舒服?這不一定代表退化性關節炎,更多時候是「腿部煞車系統」不足,尤其久坐辦公、久站服務業或長輩族群更常見。為什麼下樓梯更傷膝蓋?下樓梯是「離心收縮」動作,要靠股四頭、臀肌與...
14/10/2025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
上樓梯都還好,一下樓膝蓋就「卡卡」、甚至有點不舒服?
這不一定代表退化性關節炎,更多時候是「腿部煞車系統」不足,尤其久坐辦公、久站服務業或長輩族群更常見。

為什麼下樓梯更傷膝蓋?
下樓梯是「離心收縮」動作,要靠股四頭、臀肌與核心肌群協調來「煞車」。
研究顯示,下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約為體重 3.5–5 倍,上樓則約 2.5–3 倍
若肌力不足、步伐過大或身體過度前傾,就容易讓壓力集中在膝蓋前方,產生「卡卡」感或不適。

先調整,降低衝擊
✔️ 縮小步幅、善用扶手
✔️ 保持軀幹穩定、核心收緊
✔️ 穿有減震鞋底
這些小動作能在肌力還不足時先降低衝擊,讓訓練更安全。

再訓練,強化膝蓋耐受力
想讓膝蓋更有力、更耐受,可以從低衝擊阻力開始,每週 2–3 次:
1.牆壁靠坐(股四頭耐力)
2.臀橋(強化臀肌分擔膝蓋壓力)
3.迷你弓箭步或坐姿抬腿(股四頭+核心)
4.跨步上台階(模擬日常上下樓梯)
每個動作 8–12 次、2–3 組,強度達到「稍微痠但仍能控制」的程度,持續 8–12 週即可觀察到關節功能改善。

何時該看醫師?
疼痛合併膝蓋卡住或腫脹、明顯無力影響日常活動,或下樓甚至走平地都痛時,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結語
膝蓋「卡卡」常見原因,不是單純退化,而是肌力不足導致關節壓力過大。
透過找根因→調整→訓練,並從低衝擊阻力訓練入門,就能有效減少膝蓋負擔,讓你走樓梯更輕鬆、更安全,也讓關節「規律活動才滑順」。

⭐️ 本篇文章為一般衛教資訊,非個別醫療建議。若有不適,仍建議尋求醫師或復健專業人員評估。
📍 預約地點:冠新復健科診所
#冠新復健科 #復健知識 #讓生活與復健成為自然

參考文獻:
1.Andriacchi TP, et al. Biomechanics of stair climbing.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0;62(5):749–757.
2.Costigan PA, et al. Knee and hip kinetics during stair climbing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Arthritis Care Res. 2002;47(5):483–491.
3.McGregor RA, et al. Resistance exercise and older adults. Ageing Res Rev. 2014;15:232–247.
4.Bennell KL, et al. Exercise and osteoarthritis: benefit and prescription.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5;45(7):436–449.
5.Fransen M, et al. Exercise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 Cochrane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CD004376.

Address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112號
Xinbei
11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趙冠博-Dr.Chao 復健醫 X 運動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趙冠博-Dr.Chao 復健醫 X 運動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