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心身心精神科診所

《交通方式》
(1) 府中捷運1號出口
[步行12分鐘] : 重慶路直行,右邊“星巴克”右轉中山路,中山路直行續接四川路,目的地在左前方。
[公車6分鐘--- 245,265(紅),265(綠),657]: 重慶路直行,右邊“星巴克”[後站商圈站]搭車,[福星里] 下車,左前方即是目的地。
(2) 板橋捷運2號出口“板橋公車站”
[公車12分鐘:245,265(紅)]

放開心身心精神科診所 為身心科/精神科專科診所,健保門診,提供情緒及身心疾病的藥物與心理治療服務。希望能讓您 “心放開,既開心,又放心”

《主治專長》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症,失眠,記憶力退化,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神經衰弱,強迫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男女身心疾病,男女更年期情緒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神經衰弱,壓力管理,青少年及兒童心理

"戒煙" 治療

《初診可電話預約---僅限初診》05/30(五) 只有晚上診 由陳醫師看診06/02(一) 孫醫師請假 由何醫師看診06/03(二) 莊醫師請假 由何醫師看診06/09(一) 何醫師請假 由孫醫師看診06/10(二) 何醫師請假 由莊醫師看...
21/08/2024



《初診可電話預約---僅限初診》

05/30(五) 只有晚上診 由陳醫師看診
06/02(一) 孫醫師請假 由何醫師看診
06/03(二) 莊醫師請假 由何醫師看診
06/09(一) 何醫師請假 由孫醫師看診
06/10(二) 何醫師請假 由莊醫師看診
06/11(三)何醫師請假 由陳醫師看診

16/10/2021

影劇推薦“四樓的天堂”
所有的傷痛
身體都會記憶

當我們不願意原諒一個人
其實是在某部分
是我們不願意
原諒那部分的自己

https://youtu.be/kJ9IYUFNykA

01/10/2021
02/05/2021

《面對焦慮的親人 或 朋友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20210502》

暢銷心理作家Mel Robbins
分享當她面臨焦慮時
她先生做了3件事情
讓她可以冷靜下來

1.肢體接觸,專注聆聽
(擁抱,握住對方手,坐的靠近,姿勢前傾,眼神對接)

2.問對問題
(你在焦慮什麼?發生什麼事了?你的感覺是什麼?)
而不是“這不需要焦慮啦”, “你想太多了”, “這應該是小事吧", "你看看那些比你更慘的人....”

3.先“不給予建議“
因為在急性焦慮時,任何建議都會導致對方防衛及爭辯,而且有許多事情本身是沒有答案的,重點在於陪伴同在。

最後他也分享
透過 冥想 or 靜坐
讓他可以更有能力去變成“觀察者“去幫助對方,專注用心聆聽對方。

為什麼這3個方式有用?
當我們與對方肢體接觸,或是專注聆聽時,對方可以感覺到被支持,就可以幫助對方情緒冷靜,之後再透過問對問題,讓對方可以透過講出的過程中,把自己從對未來或過去想像的恐懼,一一拉回現實,拉回當下,身體及情緒也會開始與周圍環境同在,此時對方就會開始自己產生力量,你會看到對方自己會產生洞見及新的領悟,焦慮不一定會消滅,但是一定可以遠離。

09/11/2020

“令人感動的母親 20201108”

昨天在工作坊
聽到一位年約45歲 乳癌二期的媽媽
她得知乳癌已經1年左右
她沒有選擇傳統醫療的治療
而選擇從心靈著手
她認為乳癌和她的心靈狀態有關

她回想著她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心情
造成她身體多大的影響
才讓她罹患癌症

仔細回想近幾年
其實她老早就沒有活下去的動力了

前夫不斷的外遇
和小孩的關係也很疏離
她也想到過去婆婆對她的言語攻擊
她只能不斷地壓抑
為了讓婆家的人看得起她
把期望都放在兒子身上
希望兒子變的優秀
可以讓她在婆家抬得起頭來
因此教養小孩都非常嚴厲

她說她是橡皮擦母親
小時候只要兒子有個字寫錯
就直接擦掉
這樣的結果導致兒子和她的關係一直很不好
現在兒子念大學
都很少回來
如果問他何時要回來?
兒子:你問這麼多做什麼?
如果她傳訊息給兒子
他都是隔天才讀

她開始向內反省自己
覺得兒子和她變成現在的關係
是她所造成的
她想要開始正式面對

一天晚上
她鼓起勇氣
傳訊息給兒子
“媽媽想要跟你道歉
過去我因為想要讓你為我爭光
對你很嚴厲
但是現在
媽媽只希望你健健康康
開心過你想要的生活
不要再過媽媽期待的人生”

傳完後
兒子竟然秒讀
而且馬上回傳
“今晚門不要鎖 我會回家去”

她願意面對心裡的愧疚
並且表達給兒子
反而拉近了她和兒子的距離

老師問:為什麼你想這麼做?
“因為我不想在死前留下遺憾”
她說“現在的我
很珍惜每天的一切
空氣原來這麼清新
樹原來這麼美
我和朋友見面 每次都很珍惜
都當作最後一天在過”

她開始感謝這個疾病
教會她面對她的傷痛
開始療癒她自己
也因為道歉
拉進與兒子的距離

她也說"目前對她而言
已經沒有所謂的順境逆境
即使是逆境
一定有它要讓她學到東西的地方"

老師說“雖然我是她的諮商師
我覺得她才是我的老師
她的體悟 她的話語
像不像禪宗所說的話呢?”

也有學員回饋
聽到你這樣跟兒子道歉
我很感謝你願意這樣說
因為這是我一直期待我的媽媽可以這樣跟我說的
但是我想
這輩子 我應該是聽不到的

有時候
人不改變
老天爺就會出手
逼著我們改變

貴人都是以魔鬼的姿態出現

每個人生機遇
都是學習的機會
人生 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謝謝她的分享 讓我至今仍心理暖暖感動

<後記>
我寫這篇文章
不是要找人來怪罪
沒有父母會故意傷害小孩
也沒有小孩會故意遠離父母
只是在互相為了對方好的前提下
不小心造成彼此的傷害

每個父母都是以他們覺得最好的方式去對待小孩

只是在這樣的過程中
小孩也是會承受不同的壓力
擔心如果沒有符合期待
自己就是不好的 丟臉的

就像有一位學員
她是一位外科醫師
也是罹患乳癌
在治療期間
她擔心的不是癌症會不會好
卻是擔心 她的父母不要她了
她問父親
“如果我不能當醫師了
我還能當你的小孩嗎?”

小孩擔心的是做不好
讓父母失望
這樣的恐懼 處處可見
只是每個人處理這件事情的方式都不同(有的人用否認,有的是想辦法逼迫自己,有的人是逃避)

但不去面對的結果
就是彼此距離愈來愈遠
或是彼此雖然有見面
卻只是做做所謂“家人”的樣子
心裡的距離一樣很遠
這對親子都是很傷的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
父母本身成長的環境也沒有人教他們如何教育小孩
父母本身也都是受傷的小孩

這篇文章
只是要表達
父母 小孩
也許都需要彼此更深入的溝通
才不會讓明明非常重視彼此的
卻因為不願正視彼此心理的傷
而距離愈來愈遠

有句話說
小孩都在等父母的一句話“對不起”
父母都在等小孩的一句話“我愛你”

文章裡的媽媽
願意這樣深刻的看見
是因為癌症出現
才願意開始解決她心裡的遺憾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歉疚 遺憾
但大部分的人都要到人生危機出現時
我們才願意面對

但如果能早一點
彼此更有勇氣去面對談論
對自己身體 及 彼此關係
都會有很大的助益的

16/12/2019



我每次休假回來
因為休假時都懶的規律運動
而且在外面都會吃很多
體重就會飆高

回來開始游泳時
總是會先自我譴責
告訴自己該快點面對現實
並且增加運動量以期儘速掉回原本體重

但是一段時間沒游泳 又變胖
好不容易長出的丁點肌肉又消耗殆盡
所以游泳速度不僅慢
而且還很喘
還會因用力過度
不小心嗆到或喝到水

然後就不斷的責罵自己
告訴自己說
這就是你罪有應得
活該你懶的動又不忌口

往往這樣游完
肌肉都會疼痛好幾天
我也不會因此休息
還會跟自己說
這就是偷懶的代價
之前你規律游泳的時候
游得更快也不會酸
肌肉之前都可以輕鬆負荷
現在卻這樣痠痛
一定就是你太偷懶了 活該!
這就是偷懶退化的最好證明!

腦袋充滿著一波接著一波的自我批評
直到我恢復到原本水準才會暫時平息
因為之後我的目標就會設定在
如何更好 更超越

這一直以來
都是我的人生觀
理智上都知道這樣不好
但是卻還是不斷的無意識要求
即使察覺了
也無法抵擋這樣的嚴苛

這兩個星期
我因度假荒廢運動1週
回來又因不停咳嗽再度沒運動1週

這星期
我開始努力贖罪
我星期二 三 五 都有游泳
體力真的差很多
而且游的很吃力
速度又很慢

這週末參加完工作坊
昨晚我腦袋沒有想什麼
一如往常開始游泳
我游了前面100公尺
突然覺得
這次怎麼這樣輕鬆不費力!?
是這幾天訓練下來
我的肌肉長出了嗎?

“噢 不是!”
好像是我自己游的比較慢一點

我竟然先感覺放鬆
才注意到我的游泳速度 好像比較慢

這是在以前很少見的
因為我一定會先設定我要的速度
最後才會因太吃力或痠痛才被迫調整速度

我不像往常一樣
為了要游快一點而不斷加大速度及力氣
我竟然放鬆的慢慢游

而且以往一旦察覺到我正在慢慢游
下一秒就會馬上要求自己要游快一點
告訴自己運動就是要苦
就是要訓練自己
這樣輕鬆游泳
是沒有效果的


這次我竟然對著身體說


感覺如何呢?
想要游快嗎?
還是你想要先這樣就好呢?

這是我第一次這樣和我身體對話
也第一次順著我的身體
而不是按照我的大腦要求
我讓我的身體告訴我的大腦它要什麼
而不是我想要它做什麼

在2000公尺自由式
我完全沒有喘氣
順順的換氣 沒有過度憋氣
或是用力過度而提早換氣

我一直有紀錄游泳耗費時間的習慣
當我這樣輕鬆的游完
一方面開心
另一方面我也知道
我必須要面對這樣“不努力游泳”的現實
花費的時間
應該會破紀錄的久吧

沒想到
總花費時間 46~47分鐘

平時我用盡全力 上氣不接下去的游
最好的成績是42分鐘

我不斷苛責自己
要求自己 身體痠痛仍使勁游
換來的竟然只有這10%的差距

這讓我非常訝異

因為每次游完泳
我只是會覺得
嗯 這是我應該要做的
我應該要好好的運動
才能活得比較好 比較開心

但是運動過程本身
我其實是很不開心的
因為在裡面我是不斷要求自己的
除非在裡面我超越了原本自己或別人
或是在完成這運動後
才能有點開心給予自己肯定說 嗯 你做到了!
但每次要游泳
心裡都是百般的抗拒
好像是為了要好成績而唸書
但是唸書卻一點都不開心的感覺

但這次的經驗是
我在游泳的時候
不斷的去問身體
你現在想要怎麼動?
你會酸嗎?
你想慢一點還是快一點?
這次你要右邊大力一點 還是左邊呢?
你想要怎麼踢水?
打水的力道 你想要用多大的力氣呢?

甚至當別的水道有人的時候
我馬上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在自己身上
只問自己身體要怎麼游泳
不想要把目標放在對方身上

以往的我一定會偵測對方速度
一定不能輸
而且如果贏 我還要加速超越

如果我後面有人
更會加速游泳
因為我不知道對方的速度是多快
我怕如果他速度很快
我會硬生生的被他超越
或是擋住他的游泳水道

以前這些要求
是這樣的理所當然
是這樣的迅速且無庸置疑

現在逐漸察覺
游泳這件事
我除了嚴格的要求自己外
還會同時找競爭對手
加倍要求我不僅要快
還要超越更多
如果遇到比我更快的人在我後面水道
絕對不能在這個原本水道休息
我要更快的游
避免輸給他或是擋住他
直到我真的沒有力氣
狂喝水
我才會心不甘情不願的在游池邊休息

這次
我不想要聽從腦袋的聲音
我想試試看尊重我的身體
讓它告訴我該怎麼做

整個2000公尺
是我活到現在
最開心游泳的一次

可能這樣對身體的尊重
它也回報給我
竟然讓我的游泳速度
只有比平時慢10%

這樣的10%
換來一整個運動的開心
而且我也不會因為過度運動
而會有一種補償心態
運動完吃更多東西
昨天
體重成功掉了0.6kg

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
對自己柔軟
聽從身體的聲音

我的身體
我一直以來沒有好好的善待你
一直對你要求 對你不滿
我要跟你說
對不起 請原諒我
謝謝你 我愛你

17/09/2018



被霸凌或是言語 肢體暴力過的人
或是遭遇到重大挫折的人
就像是這隻小猴子一樣
非常的恐懼 非常的害怕
情緒極度不穩 甚至還會攻擊接近的人
即使對方並沒有惡意
外出對小猴子更是挑戰
他不是趴在地上
就是快點找到岩石趴在那邊一動也不動
他的眼神透露出極度的驚嚇

而陪伴的這隻狗
他其實真的就是做到陪伴
他並不需要主動的去呵護對方
他也沒有要小猴子做什麼
也沒有為小猴子做什麼
一開始他就是在旁邊
靜靜的在旁邊
什麼都不做
就是等待 就是陪
等待這隻小猴子

小猴子慢慢的藉由試探
慢慢的 慢慢的才願意放下戒心
狗也因為小猴子的反應
也開始互動回去
小猴子會幫狗理毛 會睡在狗的身上

最後挑戰外出時
小猴子一開始也是非常的害怕
但是當狗在後面支持他時(注意!狗並沒有幫他站起來 只是給予支持打氣)
小猴就願意站起來了
並且主動去追著狗 兩個互相的依靠走下去

這不就是我們的人生嗎?

常在診間聽家屬問
我們可以為病人做什麼?我們要跟他說什麼?
我每次都是說 「就是陪伴,但是先不要給建議,就是好好的陪伴」
每次這樣回答 家屬都會非常的焦慮
「這樣怎麼可以 我們就是要點醒他」
「如果他再這樣下去 以後怎麼辦」
「他還有學業要顧 萬一無法完成學業怎麼辦」

您的焦慮 難道您相信您的小孩就不會有嗎?
難道他不想要快點站起來嗎?
他難道不知道和他同年紀的人正在做些什麼事情嗎?
您難道這麼不相信自己的小孩 不相信你想的他也都想過?

「那為什麼他知道還不努力!」
這是常見的下一句話

「他很想 但是他真的很害怕」
「他很害怕他沒有能力」
他就像是這隻小猴 他真的很害怕
甚至你對他友善 他也會攻擊你
你只能像這隻狗一樣
就是陪伴 靜靜的陪伴
讓他慢慢的從恐懼中走出
慢慢的去試探 去看看是不是外面是安全的
他會去測試是不是您還像是以前這樣要求他
等到確認環境是安全的
確認您們的態度已經和以前不同的
不是苛責他 而是確認不論如何 您們都會支持他時
這就是可以帶他一起去面對的時機了!

記得 帶他一起去面對
不是幫他走路 幫他掃除障礙
而是在後面鼓勵支持他
不要擔心他跌倒 他跌倒我們再支持他就好

只要他知道您們就在他後面
就像是這隻猴子一樣
他可以真的站起來好好的探索這個世界
他會變的更有勇氣 而這份勇氣
是來自於你的「不給建議的持續陪伴」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day2046/videos/%E5%B0%8F%E7%8C%B4%E5%AD%90%E5%9C%A8%E9%81%AD%E9%81%87%E4%BA%86%E5%90%8C%E9%A1%9E%E7%9A%84%E6%AF%86%E6%89%93%E5%92%8C%E9%9C%B8%E5%87%8C%E5%BE%8C%E5%B9%BE%E4%B9%8E%E9%AB%98%E4%BD%8D%E6%88%AA%E7%99%B1%E5%AE%83%E5%B0%8D%E5%A4%96%E9%9D%A2%E7%9A%84%E4%B8%80%E5%88%87%E5%85%85%E6%BB%BF%E6%81%90%E6%87%BC%E7%B5%82%E6%97%A5%E8%BA%B2%E5%9C%A8%E7%B1%A0%E5%AD%90%E8%A3%A1%E4%B8%8D%E6%95%A2%E5%A4%96%E5%87%BA%E7%9B%B4%E5%88%B0%E5%AE%83%E9%81%87%E8%A6%8B%E4%BA%86%E7%8B%97%E7%8B%97sarang/1871683813092323/

11/06/2018



參加完兩天的敘事治療工作坊
我聽到看到很多人的生命分享

看到有近2-3個月
經由Ig 意外得知女兒是同志的母親
她不斷的找朋友親戚說 求神問卜
給女兒喝符水等事情都做了
但都無法改變她
他在絕望到想要自殺時
遇到一位師父
他要她現場寫訊息給女兒
「不論如何 媽媽一定完全支持你」
還說 如果不這樣寫
命盤顯示你們兩個的緣分今生就斷了
最後才知道
當時女兒也想要自殺
她從來沒有想過女兒會這樣想
她只想到女兒怎麼可以這樣選擇這條路
一定是故意去氣她的
卻沒有想到女兒為同志
本來就要遭受的壓力就比一般小孩還大
女兒其實非常需要她的支持
試問
誰會想要故意選擇難走的路呢?

我看到她
雖無法完全接受女兒是同志這件事
但仍為了女兒願意去努力學習接納
那份愛是如此難能可貴

看到一位助人工作者
她寫給過世的母親
發洩這母親只因他是老大
明明做錯事情是下面的弟妹
她也被罰跪算盤
她怪罪母親都不聽她說話
但也因為這樣
她告訴自己要修正自己
不要再和母親一樣
雖然現在她和小孩的感情很好
並沒有複製到媽媽對待她一樣的方式
但這幾年和婆婆一起住的時候
當婆婆對她指責時
過去母親對她嚴厲指責的恐懼又再度浮現
被婆婆罵的瞬間 等同自己就是不好的人的想法再度浮現
那種全部否定自我的毀滅力量
讓她無法看見
婆婆自己也許有情緒的問題
或是婆婆有其他的人生難關無法尚未度過
(無法接納兒子對媳婦比她好)

看到一位能幹的母親
婚姻不是很好
但小孩很孝順 老大目前在念醫學系
但卻很擔憂
擔憂自己是不是因為過去小時候的父母教育
以及她和她先生的相處有問題
才讓小孩必須要這樣努力
因為小孩說「媽媽我要保護你」
這讓她非常的自責
擔心她會因為自己而影響小孩的未來
她也表示媽媽對她的影響很大
因媽媽很會唸 自己就為了不要成為媽媽這個樣子
告訴自己 遇到衝突 絕對不要唸
之後自己的婚姻
只要和先生有衝突
他選擇不說話 冷戰
的確是沒有唸了
但是也同樣也無法好好溝通

她同時是個非常獨立的人
小時候她看到媽媽和別人借錢
那種委屈屈辱 她告訴自己絕對不能依靠人
只能別人靠自己
連最後和先生離婚 先生說桌上的存摺就歸她使用
她也不肯去拿 寧可先生轉錢給自己
也絕對不要自己去拿
但是這也讓她在未來的生活裡
無法好好的去信任別人
對於錢及能力的掌控欲
都比別人在乎 也比別人敏感
即使現在已近60歲
媽媽對她的影響仍持續中

看到一個曾經胖胖的少女
雖然目前已經瘦身成功
但過去身體形象的自卑
卻一直烙印在心裡
不斷的貶低自己
也期待另外一半一定要比自己優秀
當另外一半是國立大學畢業 書香世家
她會因為好像沾了對方的光
就逼自己不要去看到另外一半的缺點
逼自己不斷的去忍受
導致關係最後還是撐不住斷裂
期待依靠對方的能力來解救自己的自卑
失衡的關係是無法維持長久的
她在分手後看到了自己原來有這一部份
這是她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

看到一個單親媽媽
有四個小孩
承認自己在和先生冷冰的關係
感情最薄弱的時候
外遇了
也曾經失控打過小孩
在眾人面前
他大哭的大聲罵自己「我怎麼可以這麼壞!」
最後她逐漸看到
如果不是那場外遇
去填補當時最空虛最脆弱的自己
也許當時她無法繼續活下去  
過去她用世俗的觀點
去看到她的「壞」及「不道德」
現在她用不同的角度去觀看自己  
去選擇承認 原諒 去放過自己

看到一個過去不斷被媽媽嚴格要求
只能優秀的母親
她分享和女兒相處的衝突
才驚覺自己和女兒的互動
竟和媽媽對自己一樣
而那是自己最憤怒 最不想要的
她對此份覺察 非常的驚訝
她告訴自己 當年媽媽並沒有學到這件事情
她並不知道這樣做是錯的
因為外婆也是這樣對待媽媽的
現在她在這個時代 有這麼多的資源可以學
她不想要再複製一樣的方式給女兒了

看到一個很沒自信
也非常害怕摩托車聲音的女孩
因為小時候只要聽到摩托車聲音
她就知道爸爸回來了
爸爸回來就會斥責她
這個沒有做好 那邊沒有做
所以她要一直躲著爸爸
很怕爸爸回家
一聽完摩托車聲音
接下來她要去聽家裡哪一扇門會被開啟
因為他要因此去區分爸爸在哪一樓
他要快點跑到其他樓層躲起來
「摩托車聲音」=「恐懼」=「自己不夠好」

-------------------------------------------------------------------------------------------
課程的最後
是在學習「如何好好道別」
每個人都分享了一些事情

看到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一切包辦的音樂家
在堅強 不需要人幫忙她的背後
隱藏著很深很深的傷痛
她小學四年級回到家
突然發現媽媽過世
並沒有見到爸爸的最後一面
沒有好好的和爸爸道別
她不知道爸爸為什麼不讓她見到媽媽的最後一面
是擔心這麼小被媽媽過世的樣子嚇到嗎?
她不知道爸爸為什麼要這樣做
她只知道她回家那天 東奔西跑遍尋不著媽媽
問爸爸媽媽在哪 爸爸才告知她媽媽已經過世
這樣巨大的創傷
讓她日後為了不斷的找尋「心中的媽媽」
影響其人際關係至今

看到一位20多歲 表情平淡的男性
他表示他,妹妹及父親感情都很好
但媽媽因身體病痛而憂鬱一年多
大家都非常照顧媽媽
但在他要考大學的那一年
媽媽卻在他出門時
從樓上一躍而下
還是管理員跑來跟他說媽媽掉下來了
當時爸爸妹妹都不在
他是家裡第一個看到媽媽死亡的人
他當下的反應是「沒有任何反應」
整個人都呆掉了
之後他把所有的情緒都關掉
去聯絡父親 去處理後面的葬禮

在他表達這樣的傷痛過往給大家
語氣及表情卻是平鋪直敘
好像這不算什麼
經過後面的繼續探詢
最後他才略帶難過的告訴大家
他心裡其實有個很大的遺憾
不斷的自責
覺得是他沒有好好照顧媽媽
媽媽才會這樣

我們面對親人的過世
周圍的人都會有很大的罪惡感了
更何況是親人的自殺
更是傷上加傷
這份來自對自己最深層的指責及痛
讓他採用非常的無感情緒才能讓他去面對

我也因此想到的我的外婆
外婆對我很好
小時候印象她還會剝荔枝給我吃
在家裡煮飯 揹我去親戚家 
在爸媽不在的時候照顧我
但是當有一天我在補習班的時候
突然接到媽媽的電話
說外婆出事了  腦溢血  
雖急救回來 但已無意識
躺在病床的那些年  
我很少去看她
不是我不想要去看  
而是我很害怕
我害怕看到無法和我說話的外婆
我害怕看到她會離開我
我害怕分離 最後連外婆過世
我也無法好好的去接受
我至今還不斷的告訴自己 
她還在 只是她在我不知道的醫院住院著
甚至還會催眠自己
她其實在其他比較遙遠的地方
一如往常到處充滿活力的趴趴走
我不敢接受她的死亡
我只想到  如果在天堂看到外婆
外婆一定會罵我怎麼可以這樣不孝

我和我分享的學員說
我本來是想要寫一些話給自己的母親
表達他對我的影響及我的一些感受
但寫著寫著就想到自己的外婆 
外婆對我這樣好
我卻因為自己的害怕而很少去看外婆
我覺得我沒有一個理由可以說服自己說
「因為外婆對我不好 所以我才不去看她」
我沒有理由 我很自責 我很愧疚
我也罕見的在那個氛圍掉淚

學員看著我說 
「你是一個內心很柔軟的人」

坦白說  我很驚訝聽到她這樣說
我平時都是看到別人的脆弱
我給別人我的支持及溫暖
這是我擅長的地方
但當我表達脆弱 被別人這樣說的時候
那是完全不同的經驗
我也從中學到了一些東西
也改變了一些看待自我的方式

這兩天的工作坊
和我平時看診 做諮商的感受都不同
一樣聽每個人內心的脆弱及故事
但我的角度不是醫師 
也不是被期待解決問題的人  
我只是一個人 也是一樣不完美的人
和大家一樣  表達內心的脆弱故事
不同的體驗  不同的冒險
也帶給我不同的收穫  
感謝這美好的兩天  

09/06/2018


覺得預告很有趣
就跑去看

裡面主要在表達一個概念

"別人一開始也許會用外在評價你
但你對自己的看法
卻會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

"我就是我!
我靠我自己竟然達到了這一切
只因為我相信我自己"

這些話
我想很多人也不是沒聽過
但透過電影
印象非常深刻

好笑,正能量,又發人深省的好片
列入收藏名單XD

19/09/2017

《不是因為你不夠好,他們才會這樣對待你》

很多人把別人對自己的態度
等同於自己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不斷的想辦法調整自己
讓別人不要對自己有情緒
甚至希望別人都能接受喜歡自己

雖然理智上 大家都知道
被每個人喜歡 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心中總是會有這樣的渴望
這是原始人類的本能
希望能被群體接受
才能互助存活下去

但如果過度在乎
我們也會變的寸步難行

譬如:
A是一個對親密關係有恐懼的人
只要有人對他好
就會擔心對方是不是別有所圖
也會擔心對方會不會最後還是會背叛他
或是 覺得他不好而離開他
在這樣的前提下
你和A主動建立友情
儘管你很熱情 很體貼
但A基於他內心的恐懼
只能對你冷淡 甚至故意說話讓你受傷
因為A很害怕如果再度信任你
但你卻讓他再度受傷該怎麼辦?

而如果你把A對你這樣的情緒
當作說 [一定是我不好,他才會這樣對我]
然後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面否定自己
這不就太過了嗎?

我們遇到壓力的時候
身體心理都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但有的人 無法承受這個不舒服
就只好對別人發洩
要別人要為他的情緒做負責

當我們開始感受到
別人對我們有不好的情緒的時候
告訴自己
【對方會這樣對待我們】
【並不全然都是因為我們而造成】

------------------------------------------------------
最後分享這部來自【囧星人】的影片《文章點入可看完整影片》
節錄裡面的部分文字:

我沒有去問我的母親
她到底有沒有拋棄我
我不再責怪我的父親當初的偏袒和嚴厲
我對他們愛不愛我也不感興趣
因為看著年紀漸老的他們
我終於發現
原來他們也不過是受傷的小孩
【他們連自己都來不及保護】
【不要說保護別人了】

你並不孤獨
你是被愛的
你的父母不一定愛你
真的愛妳也不一定會用正確的方式來愛你
但你一定要記得
會有別人愛你
你未來的伴侶 會愛你
你的朋友們 會愛你
你的貓貓狗狗一定愛你
只要你記得餵牠們吃東西
無論你做了什麼
讓你降生於世上的上帝永遠都會愛你
請你務必相信這點

------------------------------------------------------
http://fanghappy1234.pixnet.net/blog/post/460142939

很多人把別人對自己的態度 等同於自己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不斷的想辦法調整自己 讓別人不要對自己有情緒 甚至希望別人都能接受喜歡自己 雖然理智上 大家都知道

刻意不談論一些事情原本也許是希望對方可以忘記 怕因此刺激對方 或是害怕自己無法面對對方的情緒等但這樣做 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甚至影響他一輩子http://cn.nytstyle.com/style/20170401/modern-love...
04/04/2017

刻意不談論一些事情
原本也許是希望對方可以忘記
怕因此刺激對方
或是害怕自己無法面對對方的情緒等

但這樣做
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甚至影響他一輩子

http://cn.nytstyle.com/style/20170401/modern-love-the-accident-no-one-talked-about/zh-hant/

在那場事故裡,我哥哥的朋友死了,而他活了下來,他的人生在那一刻被劈成了兩半。父母和我選擇對這件事避而不談,但我們不知道,最可貴的幫助是發問和傾聽。

《我和你不一樣  但是我有我的價值》瞭解我的人 會尊重不瞭解我的人 就是彼此忍受他能不能接受  這不是我的課題這是他的課題『我從小在媽媽肚子裡面就是長這樣子了』,讓他能從我的角度去了解、接納,我們就會站在同一個平行線上了『其實你比別人多一塊...
11/03/2016

《我和你不一樣 但是我有我的價值》

瞭解我的人 會尊重
不瞭解我的人 就是彼此忍受
他能不能接受 這不是我的課題
這是他的課題

『我從小在媽媽肚子裡面就是長這樣子了』,
讓他能從我的角度去了解、接納,
我們就會站在同一個平行線上了

『其實你比別人多一塊紅色胎記,被多看一眼,
滿足了人家的好奇心,那也沒什麼不好啊!』
從那時起,我就了解到自己是獨特的,
所以心態完全不同,真的就是平常心了

我覺得我應該讓別人更了解,什麼才是真實的我,
畢竟人的外在會變,但變不了的是心,
我們怎麼去看到自己,接受不完美,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我最帥、最滿意的部位還是我的臉!」

「我和你不一樣,但我有我的價值,今天我不上妝,
我依然能自在地走出去,而你能不能接受這麼赤裸的我?
這不是我的課題,而是你的。」
http://www.appledaily.com.tw/column/article/265/rnews/20160308/808930

《台灣蘋果日報》網站「特選話題」,集結整理了重大時事、娛樂、體育、社會、國際、生活趣味…等熱門話題新聞,影音圖像文字並重,滿足您對快速、多面向追蹤時事動態的需求!同時,您也可綜觀網友意見,點滴不遺漏、徹底掌握事態風向!

Address

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一段279號
Xinbei
220066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2:00
14:00 - 21:00
Tuesday 14: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12:00
14:00 - 21:00
Thursday 14:00 - 21:00
Friday 09:00 - 12:00
14:00 - 21:00

Telephone

+886229557768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放開心身心精神科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放開心身心精神科診所: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