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用心治癒~全心照顧~
請利用email詢問相關資訊喔~
chiropractor_tw@yahoo.com.tw

【頸椎一動就卡?手麻找不到原因?】這個居家小測試,幫你揪出脖子裡的「沉默神經壓力」⚠️你是否經常感到脖子緊緊的,轉頭時卡卡不順?或偶爾手麻、手臂痠,卻又找不到明確原因,只好一再告訴自己「應該只是太累了」?其實,這些看似小毛病的背後,可能是頸...
15/09/2025

【頸椎一動就卡?手麻找不到原因?】
這個居家小測試,幫你揪出脖子裡的「沉默神經壓力」⚠️

你是否經常感到脖子緊緊的,轉頭時卡卡不順?或偶爾手麻、手臂痠,卻又找不到明確原因,只好一再告訴自己「應該只是太累了」?
其實,這些看似小毛病的背後,可能是頸椎出了狀況,甚至正在向你發出「神經壓迫」的警訊。
今天想帶大家認識一個簡單又安全的自我檢視方式:「最大頸椎壓縮測試」的居家輕量版。透過這個小小動作,幫助你提早發現頸部是否出現潛在壓力源,必要時也能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什麼是「最大頸椎壓縮測試」?
在臨床上,「最大頸椎壓縮測試」(Maximum Cervical Compression Test)是評估頸椎神經根是否受到壓迫的常見方式。透過側彎、旋轉,觀察是否會誘發放射性症狀,如痠麻、疼痛等。
這個測試與「史波林測試」(Spurling’s Test)原理相近,都是協助醫師確認頸椎神經是否受壓的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居家版輕度自我檢測:安全第一!
這個自我檢查不代表診斷,而是為了提升你對頸部狀態的敏感度。進行時請務必溫和緩慢、隨時觀察身體反應,一有不適立即停止。
操作步驟:
1. 坐姿準備: 坐直放鬆,保持頭部自然中立位。
2. 側彎頭部: 將頭輕輕側彎(耳朵靠向肩膀)向有症狀的一側(如左手麻,就向左側彎)。
3. 旋轉: 若側彎無症狀,保持姿勢再略微旋轉頭部向同側。
4. 觀察反應: 感覺是否出現痠麻、疼痛或其他異常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哪些狀況請立刻停止並尋求協助?
• 出現放射性疼痛或麻感:從脖子延伸至肩膀、手臂、手指。
• 感覺頭暈、噁心或眼睛跳動:可能與椎動脈壓迫有關。
• 疼痛劇烈無法緩解,或測試中出現不尋常症狀。
• 單側局部疼痛持續存在:可能與小面關節或肌肉有關,建議專業評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若只是輕微不適,可嘗試這些居家舒緩方式:
• 斜方肌伸展:頭側彎向一側,用對側手輕壓頭部,同側手可幫忙拉著椅子坐墊,停留 20~30 秒,重複 2~3 次。
• 下巴內收(Chin Tuck)運動:站或坐直,將下巴向內收,頸部拉長形成「雙下巴」感,維持 5~10 秒,重複 10~15 次。
• 姿勢調整:避免久低頭,電腦螢幕與眼平齊,枕頭支撐頸部自然曲線。
• 冰敷 vs 熱敷:
o 急性疼痛或發炎:使用冰敷 15–20 分鐘。
o 慢性緊繃或僵硬:選擇熱敷,促進血流放鬆肌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什麼時候該找脊骨神經醫學幫忙?
平時就可以尋求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定期保養,但如果你有以下任何一項情況,建議盡早評估:
• 放射狀疼痛或麻感持續或惡化。
• 肢體出現無力、平衡變差、活動受限。
• 頭暈、噁心、複視或吞嚥困難等神經徵象。
• 居家保養無效、反覆發作或惡化。
• 曾有頸部外傷或撞擊病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脊醫(Chiropractor)專長於評估並調整脊椎的結構與神經功能,會透過詳細問診、徒手檢查與檢視醫學影像,找出問題根源,提供個別化的整合治療方案,包括脊椎矯正、肌肉釋放、神經整合、動作訓練與姿勢調整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頸椎不適,從來不是「忍一忍就好」的事。
透過日常的察覺與適當介入,
讓你的身體重新找回流動、舒暢與穩定的神經節奏💫

#頸椎卡卡 #手麻警訊 #最大頸椎壓縮測試 #神經壓迫 #脊骨神經醫師 #自我檢測 #生活化健康知識 #預防勝於治療 #追蹤者 #精選

【吳營養師輕鬆話】發酵食品新解密:從腸道到心血管,守護代謝症候群的秘密武器!哈囉,各位健康好朋友!今天想帶大家聊聊一個「古老」的飲食智慧——發酵食品。過去,祖先利用發酵來保存食物;今天,科學證實它不僅能延長保存期限,更能轉化出許多對身體有益...
12/09/2025

【吳營養師輕鬆話】
發酵食品新解密:從腸道到心血管,守護代謝症候群的秘密武器!

哈囉,各位健康好朋友!今天想帶大家聊聊一個「古老」的飲食智慧——發酵食品。
過去,祖先利用發酵來保存食物;今天,科學證實它不僅能延長保存期限,更能轉化出許多對身體有益的營養成分。發酵食物就像大自然的「健康升級版 APP」,默默幫我們調整代謝、照顧腸道,甚至降低代謝症候群風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什麼是發酵食品?
簡單說,發酵就是微生物幫食物「二次加工」。
過程中,它們把碳水化合物轉換成有機酸、氣體或酒精,讓食物更耐放、更有風味。更棒的是:
• 釋放更多植物化合物
• 產生益生菌與後生元(postbiotics)
• 增加維生素與 #抗氧化物
換句話說,發酵食物是「營養與風味的雙重加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對抗代謝症候群的「發酵明星隊」
代謝症候群(MetS)包括肥胖、血糖異常、高血壓與血脂異常,長期下來大幅增加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指出,這些發酵蔬果在對抗肥胖、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謝異常方面,都展現了正面效益。

1️⃣ 泡菜(Kimchi):全方位防護盾 🛡️
• 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與辣椒素、薑醇等植化素
• 研究顯示可幫助降血壓、降血脂,改善BMI與胰島素阻抗
• 泡菜益生菌株還具抗氧化、抗發炎效果
2️⃣ 納豆(Natto):血管守護者 🩸
• 維生素 K2 含量比黃豆高出百倍
• γ-PGA 改善血糖與體脂
• 納豆激酶(Nattokinase)可抑制 ACE,幫助調節血壓
3️⃣ 天貝(Tempeh):植物蛋白好幫手 🌱
• 富含蛋白質與維生素 B 群
• 異黃酮生物利用率提升,有助降血壓、降血脂
• 發酵後產生生物活性胜肽與短鏈脂肪酸,增強抗氧化
4️⃣ 韓國大醬、清曲醬與辣醬:風味與健康兼具 🌶️
• 清曲醬可改善血壓、調節荷爾蒙
• 辣醬含辣椒素,具抗氧化與降血脂作用
5️⃣ 醃橄欖與德國酸菜:歐式潛力股 🍈🥬
• 橄欖中的羥基酪醇可保護心血管
• 酸菜含益生菌與有機酸,有助改善腸道菌相與代謝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兵立大功:發酵產物的秘密
在發酵過程中,會形成許多「額外 bonus」:如生物活性肽、多酚、酵素等,能幫助 #抗氧化、 #抗發炎、改善 #胰島素 敏感性,對代謝症候群是一大助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吳營養師的叮嚀
• 選擇低鹽、無添加的發酵食品👉 所以關鍵在於「選對、吃對量」。
• 從小份量開始融入日常:早餐加點納豆、沙拉裡放些橄欖,或飯桌上一小碟泡菜
• 讓腸道「好菌花園」持續繁盛,健康 #吳營養師輕鬆話

參考醫學期刊 :
Bernacka, K., Sozański, T., & Kucharska, A. Z. (2025). Fermented fruits, vegetables, and legumes in metabolic syndrome: From traditional use to functional foods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Nutrients, 17(12), 19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發酵食物 #代謝症候群 #腸道健康 #益生菌 #納豆 #泡菜 #功能性食品 #健康飲食 #營養師推薦 #追蹤者 #精選 #吳營養師輕鬆話

中背痛+手麻=T4症候群?小心被忽略的「胸椎警訊」!你是否曾經出現這些狀況:中背隱隱作痛、手臂或手部莫名麻木,卻找不出明確原因?常被誤會是肩頸問題或手腕壓迫,其實,真兇可能藏在你不常注意的胸椎第四節(T4)。今天,讓我們一起拆解這個被低估的...
11/09/2025

中背痛+手麻=T4症候群?小心被忽略的「胸椎警訊」!

你是否曾經出現這些狀況:中背隱隱作痛、手臂或手部莫名麻木,卻找不出明確原因?
常被誤會是肩頸問題或手腕壓迫,其實,真兇可能藏在你不常注意的胸椎第四節(T4)。
今天,讓我們一起拆解這個被低估的症候群,並學會觀察自己、舒緩不適,重新找回輕鬆的身體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T4症候群是什麼?
T4症候群(T4 Syndrome)是指胸椎第四節(T4)及其周邊組織的功能障礙,可能影響附近肌肉、關節,甚至連帶刺激交感神經,引起中背痛、手麻、胸廓緊繃、交感活性失調等問題。
由於症狀不明顯、位置也非主流痛點,往往容易被忽略,或被誤判為肩頸或腕部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T4症候群的常見警訊
以下幾種情況,可能正是你的胸椎在「抗議」:
• 中背痠痛與僵硬感
痛點常出現在肩胛骨中間,活動時會感覺不順、卡卡的,特別是在伸展或轉動上半身時更明顯。
• 手麻與非典型神經症狀
手臂或手指會感到麻、刺、沉重感,有時症狀並不沿著特定神經分布,而是模糊又廣泛。少數人還可能出現頭暈、出汗異常或視線模糊等交感神經活化的表現。
• 姿勢不良
明顯的駝背、圓肩、頭部前傾姿勢,會讓胸椎壓力增加,長期下來,T4區域特別容易出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我檢查:簡單觀察也能發現端倪
雖然不能完全取代專業評估,但以下三個小測試可以幫助你初步觀察:
1. 站鏡前看姿勢
你的肩膀是否內縮、頭部是否前傾?中背是否過度弓起?
2. 活動度測試
嘗試輕輕前彎、後仰、左右側彎與旋轉上半身。某些動作是否引發中背不適或有明顯限制?
3. 輕壓中背區域
用指腹按壓肩胛骨中間的脊椎兩側,有沒有壓痛、緊繃或硬塊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日常保養:幫胸椎減壓的5個小秘訣
想要舒緩T4區域的不適,從日常習慣做起:
• 維持挺拔姿勢: 坐姿或站姿時,意識地讓背部挺直,避免長時間彎腰駝背。想像頭頂被輕柔地向上牽引,肩膀自然放鬆。
• 適度溫熱/冰敷: 針對緊繃僵硬的肌肉,使用溫熱敷墊有助於放鬆。若有急性疼痛或發炎現象,則可選擇冰敷來減輕不適。
• 伸展放鬆胸背: 嘗試進行溫和的胸椎伸展,例如仰臥時輕輕將雙臂向外打開,或執行「眼鏡蛇式伸展(Cobra pose)」:俯臥於地面,雙手撐地,輕輕抬起上身,感受胸部和中背部的伸展,有助於增加胸椎活動度。
• 練習深呼吸: 每天撥出時間練習腹式深呼吸。深呼吸能有效促進胸廓和胸椎的活動,並幫助全身放鬆、緩解肌肉緊張。
• 避免引發不適的活動: 仔細觀察並記錄哪些特定的姿勢或動作會加重你的症狀,並盡量避免這些活動,或尋求替代方式來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什麼時候該找脊骨神經醫學專業(Chiropractic)?
當中背痛、手麻或胸悶等問題持續存在,或已影響生活與睡眠品質時,就是尋求協助的好時機。
脊醫(Chiropractor)會透過姿勢分析、脊椎觸診與功能測試,找出胸椎與相關結構的功能障礙,並依個人狀況進行:
• 脊椎調整
• 關節鬆動術
• 軟組織放鬆
• 個別化運動處方
• 姿勢與生活習慣建議
不只是治標,更從根本調整,幫助你恢復身體的協調與神經系統的健康運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好消息:T4症候群是可以改善的!
只要找對方法、及早處理,大多數人都能成功擺脫中背痛與手麻的困擾。你不需要一輩子忍耐不適,更不必孤軍奮戰!
讓專業脊骨神經醫師陪你一起找出問題根源,走回輕鬆自在的身體節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背痛 #手麻 #胸椎卡卡 #脊骨神經醫學 #整脊保健 #姿勢矯正 #放鬆緊繃肌 #自我保養 #健康生活 #追蹤者 #精選 #脊醫

頭痛、腰痛竟可能是「連體嬰」:揭開顱骨與骶骨的神秘連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親愛的朋友們,你是否也曾感覺:頭痛治不好、腰痛反覆來,明明照了X光、吃了藥,卻始終找不到「根源」?或許,...
09/09/2025

頭痛、腰痛竟可能是「連體嬰」:
揭開顱骨與骶骨的神秘連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親愛的朋友們,
你是否也曾感覺:頭痛治不好、腰痛反覆來,明明照了X光、吃了藥,卻始終找不到「根源」?或許,答案藏在我們身體深處的一條「隱形通道」裡——顱骨與骶骨之間的連結。
在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中,我們始終相信:身體是一個緊密協調的整體,不只是各部位分開看,更要從整體連動的角度來理解與治療。而最近一項解剖研究,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驚人的啟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顱骨按壓,骶骨竟然「膨脹」了?
這項由 Marc Pick 博士主導的研究,透過大體解剖,觀察顱骨與腰骶區域硬腦膜囊之間的變化。他們的做法很簡單:以雙手同時對顱骨「星狀點」(Asterion)施壓。結果卻令人震驚:
➡️ 當顱骨受到壓力時,骶骨第一節(S1)周圍的硬腦膜囊竟立刻膨脹,甚至直徑擴大一倍(增加100%)!
➡️ 當壓力釋放後,硬腦膜囊隨即恢復原始體積。
這表示什麼?代表顱骨與骶骨之間,存在直接的解剖與功能連結,並且能透過壓力快速反應。這項結果,也進一步佐證了脊骨神經醫學中「頭薦骨連結」的實務觀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科學印證「全身連動」的概念
雖然這是一項基礎解剖研究,但過去已有類似的臨床觀察。例如有個案發現,脊髓末端腫瘤竟導致病人頭痛與視乳頭水腫,腫瘤切除後,頭痛緩解、腦室體積也恢復正常——這顯示,顱骨與脊柱下端之間的循環與壓力,是會互相影響的。
腦脊髓液在顱骨與脊柱間持續流動,維持著我們的神經功能平衡。如果這個系統在某處「卡住」,可能出現遠端區域的疼痛或功能失調。而這,正是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在臨床上所關注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脊骨神經醫學的臨床啟發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
頭痛,不一定是「頭」的問題;
腰痛,也可能不是「腰」出事。
身體的奧秘,往往藏在看不見的深層結構裡,而顱骨與骶骨的互動關係,就是其中之一。
當我們以整體的眼光來理解人體,許多難解的慢性不適,也許就能找到突破口。如果你曾嘗試多種治療卻未見明顯改善,也許該換個角度,重新看待身體的結構與連動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體不是零件的堆疊,而是一個智慧流動的整體。
讓我們一同探索這些被遺忘的「連結」,找回健康最原始的平衡。
若你對這樣的觀點感到好奇,或正為不明原因的頭痛、腰背不適所困擾,歡迎諮詢專業的脊骨神經醫師。讓我們一起揭開身體的秘密地圖,邁向更健康自在的每一天。

📚 參考醫學期刊文章:
Pick, M. (2022). Immediate changes to lumbosacral dural regions upon simultaneous bilateral compression to the parietooccipital (asterion) cranial region: A dissection study. Asia-Pacific Chiropractic Journal, 3(1).

#頭痛與腰痛的連結 #脊骨神經醫學 #顱薦骨療法 #腦脊髓液循環 #身體是一體的 #健康新視角 #整體性療癒 #脊椎健康 #解剖學的啟示 #頭痛掰掰 #追蹤者 #精選

😴 枕邊人的福音!從打鼾到好眠的自然解方 💤脊骨神經醫學 x 睡眠呼吸 專業分享您是否曾因枕邊人打鼾而夜不能寐?又或是自己常被伴侶「請」去沙發過夜?其實,打鼾不只是聲音問題,更可能透露出深層的健康訊號。身為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
08/09/2025

😴 枕邊人的福音!從打鼾到好眠的自然解方 💤
脊骨神經醫學 x 睡眠呼吸 專業分享
您是否曾因枕邊人打鼾而夜不能寐?又或是自己常被伴侶「請」去沙發過夜?
其實,打鼾不只是聲音問題,更可能透露出深層的健康訊號。身為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我們觀察到,許多睡眠困擾的根源,其實與「神經肌肉功能」密切相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鼾,是怎麼發生的?
當您熟睡時,口腔後部的軟腭、喉嚨、舌頭等肌肉會自然放鬆。但若這些肌肉過度鬆弛,便可能讓氣流受阻,引發震動聲音——這,就是打鼾的來源。像是喝酒、服用鎮靜劑或熟睡時肌肉無力,都是讓打鼾加劇的常見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若打鼾伴隨呼吸暫停或嗆醒,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的徵兆,這是一種潛在危險的睡眠障礙,全球估計已有超過十億人受其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脊骨神經醫學如何介入?
我們在臨床中觀察到:許多人的打鼾,其實與「口腔與氣管神經肌肉協調不足」有關。
而這些問題藉由脊骨神經醫學,是可以被評估、強化並改善的,大部分的原因可能來至於頸椎錯位與頸部肌肉不平衡所造成。

✅ 嘗試這幾招,讓氣管更順暢:
1. 鍛鍊口腔與喉嚨肌肉(每日練習,每組30次,重複3輪):
• 啊聲練習:發出穩定的「啊」聲,有助刺激喉部肌肉運作。
• 舌尖滑動:舌尖抵住上顎,儘可能向後滑動。
• 深層漱口:用溫水深度漱口能活化迷走神經,增強喉嚨後側肌肉的張力。
• 放聲歌唱:唱歌比您想像的更具療效,尤其能強化咽喉肌群。
2. 評估顳顎關節(TMJ)功能是否正常:
顳顎關節與舌頭、下顎、喉嚨肌肉有緊密連動關係。
研究顯示,大腦近一半的運動與感覺訊號都與這些區域相關。
當TMJ出現失調,可能間接影響夜間呼吸模式。透過評估與調整,我們有機會從源頭改善打鼾。
3. 生活習慣小調整:
• 避免仰睡:仰睡容易讓舌頭後墜,阻塞呼吸道。不妨嘗試側睡。
• 體重控制:喉部脂肪堆積也會影響氣管空間。即便是體型纖細者,只要脖圍偏厚,也建議留意身體組成的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鼾,不只是「聲音」的困擾
許多市售的口服藥、噴劑或止鼾裝置,可能只是短暫減緩聲響,卻難以解決根本。
若呼吸道阻塞是因神經與肌肉無力所致,那麼從神經肌肉協調的角度切入,才是更持久的解方。
🧠「重力 + 肌肉無力 = 呼吸道塌陷」
這是我們在臨床最常見的結構性原因。

打鼾或許常被視為小毛病,但對伴侶、家人、甚至您自己的睡眠品質與健康,都是長期隱憂。
透過脊骨神經醫學的整體評估與協助,我們有機會找出個人化的解法,讓您不再「睡出困擾」,而是安心好眠,每晚重啟元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醫學文獻:
Cuthbert, S. (2025). Snoring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 measurable neuromuscular ensemble of the Chiropractic patient’s mouth and airway. Asia-Pacific Chiropractic Journal, 6(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脊醫看打鼾 #好眠秘密 #改善打鼾 #健康睡眠 #睡眠呼吸中止症 #脊骨神經醫學 #寧靜夜晚 #口腔運動 #打呼 #追蹤者 #精選 #脊醫

【吳營養師輕鬆話】心臟腎臟健康,從「植」開始 🌱親愛的朋友們,您知道嗎?我們的心臟與腎臟,其實比想像中更緊密相關!全球大約有 15% 的人口罹患慢性腎臟病(CKD),而這些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 2–4 倍。而且這...
05/09/2025

【吳營養師輕鬆話】
心臟腎臟健康,從「植」開始 🌱

親愛的朋友們,您知道嗎?
我們的心臟與腎臟,其實比想像中更緊密相關!
全球大約有 15% 的人口罹患慢性腎臟病(CKD),而這些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 2–4 倍。而且這些心血管問題不只侷限於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臟驟停,還可能包括心律不整,甚至猝死。更令人擔憂的是,心血管疾病正是 CKD 患者的頭號死因。這樣的數據,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心腎連動」的議題。

💡什麼是「 #心腎代謝症候群」?
近年來,醫學界提出一個日益被重視的新名詞:「心腎代謝症候群( syndrome)」。
這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個複雜的「共病體系」。它將常見的健康危險因子:#第二型糖尿病、 #高血壓、 #高血脂、 #肥胖,以及 #慢性腎臟病 交織在一起,彼此互相加乘,加速心血管併發症的發展。
您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場「壞習慣同樂會」: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加上腎功能下降齊聚一堂,就會對心臟和血管造成巨大壓力。這也是為什麼,一旦腎臟受損,心臟常常也會跟著「受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飲食就是最有力的防護盾
雖然「心腎代謝症候群」聽起來複雜,但好消息是: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越來越多研究指出,一個簡單而有效的策略,就是 「健康的植物性飲食」。
這裡所說的「 #植物性飲食」,不是單純吃素,而是一種以 高品質植物食材為核心 的飲食模式。重點不在排除什麼,而在選擇「更優質、更天然的食物」。
植物性飲食如何守護心腎?
1️⃣ 幫助 #體重管理
植物性飲食富含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攝取,避免身體背上過多負擔。當體重控制得宜,心臟與腎臟的壓力自然減輕。
2️⃣ 穩定血壓與血糖
植物性飲食中的天然營養素,能讓血壓更平穩,提升 #胰島素 敏感度,避免血糖大起大落,進一步降低「 #三高」失控的風險。
3️⃣ 調整腸道菌相
膳食纖維是益生菌的最愛。當腸道菌相健康,不僅有助於消化,還能降低發炎反應,進而影響心腎健康。現在醫學甚至認為,腸道狀態是「許多慢性病的隱形關鍵」。
這些作用環環相扣,最終能有效抑制 CKM 症候群的惡化,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麼吃才算「健康的植物性飲食」?
⚠️ 關鍵不只是「吃素」,而是 食物的品質 與 飲食模式。
👉 建議您優先選擇:
• #原型食物:少加工、多天然,如新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堅果。
• #彩虹蔬菜:不同顏色帶來不同的維生素與植化素。餐盤越繽紛,營養越均衡。
• 全穀與豆類:用糙米、藜麥、燕麥等替代白飯、白麵,提供更穩定的能量來源。
這些選擇,不但能豐富餐盤,也能讓您在日常飲食中,自然而然累積健康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小小的改變開始
別讓營養學的複雜嚇到你,其實只要每天一點點改變,就能慢慢累積出大效果。
舉例來說:
• 今天開始,每餐多加一份蔬菜;
• 下次煮飯時,把白米換成糙米或胚芽米;
• 下午茶時,用一把無調味堅果取代餅乾。
這些「微調整」,看似不起眼,但日積月累,會像利息一樣越滾越多,幫助您走向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醒
以上飲食建議適合一般健康大眾。
如果您已經確診慢性腎臟病(CKD),務必與主治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制定符合您個人需求的飲食計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親愛的朋友們,
您的健康,真的可以「從餐盤開始,從『植』開始」!
今天就邀請您,為自己和家人做一個小小的改變吧!也別忘了把這份資訊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受益。
👉 你會願意,先從哪一個飲食小習慣開始呢?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

文獻來源Shi, R., Mendoza-Sanchez, M., Qadir, M., & Joshi, S. (2025). A plant-based diet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in kidney disease with a focus on 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syndrome. Cardiology Clinics, 43(2), 275–288.

#健康生活 #追蹤者 #精選 #吳營養師輕鬆話

💥 腰痛老是纏著你?原來筋膜+體態失衡才是關鍵!從脊骨神經醫學看徒手治療的真實改變親愛的朋友,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早上起床彎不了腰、久坐後腰酸難耐、總覺得站不挺、拍照一看才發現自己高低肩、駝背明顯……這些日常小徵兆,其實都可能與「腰痛」...
04/09/2025

💥 腰痛老是纏著你?
原來筋膜+體態失衡才是關鍵!
從脊骨神經醫學看徒手治療的真實改變

親愛的朋友,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早上起床彎不了腰、久坐後腰酸難耐、總覺得站不挺、拍照一看才發現自己高低肩、駝背明顯……這些日常小徵兆,其實都可能與「腰痛」脫不了關係!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腰痛常常不只是骨頭問題,而是來自筋膜緊繃與體態失衡的連鎖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為什麼腰痛,得從「筋膜」看起?
低背痛(Low Back Pain)是現代人最常求助脊骨神經醫學的原因之一。你知道嗎?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 TLF)這塊橫跨背部的筋膜網絡,是腰部穩定性的核心結構之一。
當胸腰筋膜發生緊繃、沾黏或功能失調時,不僅會刺激疼痛感受器,還會牽動骨盆、脊椎的排列與穩定,進一步影響整體姿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體態歪了,腰當然痛!
常見的高低肩、長短腿、骨盆傾斜,其實可能是腰痛背後的「隱形幫兇」。這些看似小小的不對稱,背後往往是肌肉張力不平衡或脊椎排列異常所導致的結構偏差。
尤其是豎脊肌(erector spinae)兩側張力失衡時,容易造成:
• 功能性長短腿(Functional Leg Length Discrepancy,FLLD)
• 駝背角度增加(kyphotic angle)
這些不平衡不但會讓腰越來越不舒服,也可能默默讓你站、坐、走都變得歪歪斜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徒手治療,真的可以「扶正」你的脊椎!
好消息是,已有研究證實:徒手治療能在短時間內,顯著改善體態歪斜與腰部不適。
一項針對急性低背痛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發現,以下兩種徒手技術,對脊椎形狀參數有明顯正向影響:
🔹 肌筋膜放鬆術(Myofascial Release, MFR)
以約 25–35 牛頓的溫和壓力,順著筋膜組織的自然張力進行調整,有效:
• 減少功能性長短腿達 5.2mm
• 降低駝背角度 8.2 度
• 超過 75% 的受試者達到臨床最小可檢測變化(SDC)
🔹 骨科手法治療(Osteopathic Manipulative Treatment, OMT)
強調全身結構整合,根據個體評估進行專屬治療,不只針對痛點,也可能包含骨盆、筋膜鏈甚至顱骨調整。
效果包括:
• 功能性長短腿改善 4.5mm
• 駝背角度改善 8.4 度
• 超過三分之二的個案達到臨床改善標準
研究也顯示,這些效果遠超過安慰劑組的變化,並且在臨床上是「可以感受到的改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為什麼徒手治療會這麼有效?
因為它不只是「按摩」,而是針對筋膜與神經系統進行深層調整。
我們的筋膜網絡富含感覺神經與機械受器,一旦出現限制,會改變身體的張力平衡、動作模式,甚至大腦對肌肉的控制。
徒手治療有助於:
• 恢復筋膜滑動與延展性
• 減少肌肉張力不對稱
• 促進神經運動控制
• 改善體液循環與組織修復能力
這正是為什麼調整一塊筋膜,能讓整個姿勢變得更輕盈順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給脊椎一個機會,改變從「根源」開始
雖然這項研究著重於徒手治療的「即時效果」,但它提供了關鍵證據:只要處理對的地方,身體的平衡是可以回來的。
如果你正被反覆腰痛、站不挺或高低肩困擾,或許是時候讓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為你進行一次全面評估。從筋膜到神經、從骨盆到頭顱,我們不只是處理疼痛,更幫助你找回身體該有的自然平衡。

參考醫學期刊:Brandl, A., Egner, C., & Schleip, R. (2021). Immediate effects of myofascial release on the thoracolumbar fascia and osteopathic treatment for acute low back pain on spine shape parameter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ife, 11(8), 845.

#腰痛掰掰  #體態調整  #脊椎健康 #徒手治療 #肌筋膜放鬆  #整骨
#長短腳  #駝背矯正  #胸腰筋膜 #脊背調理 #背痛 #脊骨神經醫學 #背痛

【脊骨神經醫學健康小知識】 為什麼你以為趴正了,其實身體卻歪一邊?揭開脊椎與平衡的祕密!你是否也曾覺得自己坐得很直,卻常被提醒「坐歪了」?或者明明覺得身體躺得端正,但旁人一看卻是斜的?這並不只是習慣問題,而是你的「第六感」- 本體感覺 ( ...
02/09/2025

【脊骨神經醫學健康小知識】
為什麼你以為趴正了,其實身體卻歪一邊?
揭開脊椎與平衡的祕密!

你是否也曾覺得自己坐得很直,卻常被提醒「坐歪了」?或者明明覺得身體躺得端正,但旁人一看卻是斜的?
這並不只是習慣問題,而是你的「第六感」-
本體感覺 ( ),
正在默默發出警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什麼是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就像身體的「導航系統」,讓我們知道四肢在空間中的位置與方向。
它的訊號來自分布在關節、肌肉與肌腱裡的感受器,而頸椎擁有最豐富的本體感受器,是維持頭眼協調與姿勢平衡的核心。
這些資訊會與視覺系統(眼睛)、前庭系統(內耳平衡器官)共同整合。如果訊號一致,身體就能保持穩定;但若頸椎傳來的資訊出錯,大腦就會陷入混亂,進而產生頸源性頭暈 ( Dizzines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當「第六感」失靈
頸源性頭暈的典型症狀包括:
• 頭部輕飄、沉重或不穩
• 短暫的失去平衡感
• 常伴隨頸部僵硬、疼痛
• 有時伴隨視覺模糊、噁心、心悸
有些患者甚至會「感覺」自己趴正了,實際上卻是斜的。這正是本體感覺失準的表現。
原因可能包括:
• 頸部外傷(如揮鞭式損傷)
• 頸椎退化或慢性疼痛
• 肌肉疲勞或痙攣
這些問題會改變頸椎肌肉與關節傳遞的訊號,使大腦收到錯誤資訊,導致平衡失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脊骨神經醫學的幫助
在臨床案例中,陳博士常發現有些人自認趴得很正,實際卻是歪斜。經過精準的頸椎調整後,他不僅能重新「趴正」,有些有長期頭暈症狀的人也能大幅改善。
脊骨神經醫學透過手法治療 ( Therapy),能:
• 恢復頸椎關節正常運動
• 減少疼痛與肌肉緊繃
• 重新校正頸椎的本體感覺輸入
最終幫助患者改善姿勢、平衡與頭部再定位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給長期頭暈困擾的你
如果你常有頭暈與頸部不適,這可能是頸椎在向你求救。
建議尋求專業脊骨神經醫師的檢查與治療,讓身體找回真正的平衡,不再被「錯覺」所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醫學期刊:
Li, Y., Yang, L., Dai, C., & Peng, B. (2022). Proprioceptive Cervicogenic Dizziness: A Narrative Review of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1(21), 6293.

#頸源性頭暈 #脊骨神經醫學 #本體感覺 #平衡感 #頸椎調整 #頸部疼痛 #身體健康 #姿勢矯正 #物理治療 #告別頭暈 #追蹤者 #精選

🌱與脊骨神經醫學相見恨晚如何亡羊補牢,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後,這樣做才能真正「動得回來」你是否也曾被頸部痠痛、手臂麻木、肌力減退困擾,連簡單的開門、抬手動作都變得吃力?這些其實很可能是「頸椎神經根病變」在悄悄作怪。它常見於椎間盤突出、骨刺或退...
01/09/2025

🌱與脊骨神經醫學相見恨晚如何亡羊補牢,
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後,這樣做才能真正「動得回來」

你是否也曾被頸部痠痛、手臂麻木、肌力減退困擾,連簡單的開門、抬手動作都變得吃力?這些其實很可能是「頸椎神經根病變」在悄悄作怪。它常見於椎間盤突出、骨刺或退化性改變所導致的神經壓迫,影響的不只是頸肩僵硬與手臂無力,更可能逐漸侵蝕日常生活與運動表現。

有些人當初沒有接觸過脊骨神經醫學,因此未能接受我們所提供的照護方式,包括脊椎調整、功能性檢查、肌肉整合與姿勢管理等,等到症狀持續惡化,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藥物、類固醇注射)效果有限時,有些人會選擇走上手術這條路。

傳統的椎間盤切除融合術(ACDF)雖然普遍,但會限制頸椎活動度,還可能帶來鄰近節段退化等風險。因此,近年較被推薦的手術選項是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 CTDR),它能在減輕神經壓迫的同時保留頸椎活動,並減少長期併發症。

但即使是成功的手術,也只是康復旅程的開端。
真正決定恢復品質的,是術後復健的完整度與細緻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步一步,走對方向的復健計畫
根據醫學文獻的案例報告,以下是 CTDR 術後的黃金復健流程,共分為四大階段,搭配軟組織處理、肌力訓練與活動度恢復,幫助患者安全回到運動場上:
🟡 第一階段:發炎期(術後0-2週)
目標: 穩定傷口、控制症狀、防止併發症
關鍵照護:
o 使用頸圈保護(可於淋浴時暫時取下)
o 避免搬重物、高舉過肩動作與劇烈運動
o 可進行溫和主動活動(避免過度後仰)
o 開始輕柔的軟組織與疤痕鬆動術
💡此階段不進行任何頸椎活動度或肌力訓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階段:增生期(術後3-6週)
目標: 促進胸椎、肩部柔軟度,開始上半身肌力訓練
復健重點:
o 加入胸椎關節鬆動術與軟組織處理
o 進行肩部活動度與手臂肌力訓練(如彈力帶、貓牛式、胸大肌伸展等)
o 加強肩胛穩定與姿勢調整
💡此階段仍不進行頸椎訓練,以穩定術後癒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階段:重塑期(術後6-10週)
目標: 恢復頸椎活動度,進入功能性肌力訓練
開始訓練:
o 當X光確認人工椎間盤穩定,即可展開頸部肌力訓練
o 包含深層頸屈肌與伸肌強化、等長收縮、阻力帶訓練
o 同步持續胸椎與肩部肌群訓練,加入自體體重練習(如伏地挺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四階段:成熟期(術後12週以上)
目標: 體能全面回歸,重拾運動表現與生活品質
進階訓練:
o 加強頸椎旋轉、屈曲等方向的肌力與耐力
o 適度進入非接觸性運動訓練(如柔術或球類)
o 整合全身性體能訓練,提升耐力與動作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復健成功的三大關鍵
1. 術前條件佳:年輕、活動力高、頸椎活動度良好
2. 團隊合作:手術團隊與物理治療師密切溝通
3. 高配合度:居家運動規律執行、心態積極、有正確期待
若病人本身有焦慮、憂鬱等心理社會因素,更應提早介入評估與支持性管理,提升整體療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脊骨神經醫學觀點:保守優先,整合是關鍵
身為脊骨神經醫師,我們始終強調保守治療優先。針對神經根壓迫或頸部疼痛,我們會從:
• 脊椎功能檢查與調整
• 姿勢與呼吸訓練
• 生活型態優化
• 肌筋膜整合治療
但如果您已經開刀了~沒關係! 術後復健更不能忽略。
從軟組織照護到活動度與肌力訓練,整合性、多階段的復健設計,是讓您從「解除疼痛」到「重拾功能」的關鍵橋樑。
脊骨神經醫學不只會照顧您的手術部位連同其他整體也會一併照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術後復健,才是真正的「回家路」
無論您是運動員,或只是想自在生活的你,CTDR 手術不是終點,而是一段轉折。
請記得與您的脊骨神經醫學專業和醫師及復健團隊密切配合,選擇專業、有經驗的整合性照護資源,讓自己不只是康復,更能動得健康、活得自由!

參考醫學文獻 : Mosesian, L., Derian, J. M., Shifflett, G. D., & Lantz, J. M. (2025). Postoperative Physical Therapy for 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 A Case Re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6), 842–854.

#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頸椎疼痛 #術後復健 #脊椎健康 #重返運動 #脊骨神經醫學 #功能性醫學 #物理治療 #無痛生活 #手術 #肩頸痠痛

【吳營養師輕鬆話】爸媽總是吃得少?這不僅是挑食,更是身體衰弱的求救訊號!別只注意走路變慢!其實「口腔」老得更快,卻常常被忽略…哈囉,親愛的朋友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個高齡照護中極容易被低估、卻與健康息息相關的主題——「口腔功能」。你可能會說...
29/08/2025

【吳營養師輕鬆話】
爸媽總是吃得少?
這不僅是挑食,更是身體衰弱的求救訊號!

別只注意走路變慢!其實「口腔」老得更快,卻常常被忽略…
哈囉,親愛的朋友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個高齡照護中極容易被低估、卻與健康息息相關的主題——「口腔功能」。
你可能會說:「我爸最近走路慢很多,應該是變衰弱了。」
但你有注意到他吃飯時咬不動、講話含糊不清、甚至常咳嗽嗎?
這些都可能是口腔功能退化的警訊,尤其對銀髮族來說,不容小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麼是「衰弱症」與「肌肉少症」?和口腔功能有什麼關聯?
衰弱症(frailty)是指身體整體的功能儲備下降、抗壓能力降低,是邁向失能、失智與死亡的前兆。而肌肉少症(sarcopenia)則是肌肉質量與力量的流失,會影響行動、平衡與生活自理能力。
這兩者聽起來好像和「嘴巴」沒什麼關係?其實不然!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口腔功能下降、吞嚥困難,其實是衰弱與肌少症的重要徵兆之一。
日本甚至提出「口腔衰弱(oral frailty)」這個概念,提醒我們:舌頭不靈活、咬不動、吞不下,都是健康退化的開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告訴我們:這些「口腔指標」和衰弱高度相關
透過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有四大指標特別被點名為觀察重點:
1. 舌壓(tongue pressure):吞嚥力的核心肌群
舌頭力量下降,會導致食物無法順利推入喉嚨,增加嗆咳與吞嚥困難風險。
• 衰弱長者的舌壓,平均比健康長者低約6.8 kPa。
• 肌肉少症者也顯著較低,差距約5.4 kPa。
• 就連「前衰弱期」的老人,也出現舌壓下降的現象!
2. 咬合力(咀嚼合力):吃得動,才吃得下
• 不論男女,衰弱與肌少症患者的咬合力普遍偏低。
• 尤其「前衰弱期」長者,咀嚼效率也開始下降。
食物咬不爛,會讓他們挑食、少吃,進而導致營養不足,形成惡性循環。
3. 舌唇運動功能(ODK):「發音+吞嚥」一體兩面
•舌唇運動功能(ODK):說話與飲食的「不同」
舌唇運動功能,俗稱口腔交替運動(ODK),指舌頭和嘴唇快速、重複地發出「啪、搭、卡」等音的能力。它反映了口腔解剖的協調性和辨識度。
• 衰弱與肌少症長者的發音次數每秒明顯下降。
• 他們的舌唇運動速度也較慢。口腔肌肉的協調性和靈敏度正在退化。
• 4. 吞嚥困難(dysphagia):進食風險的紅燈
• 衰弱長者罹患吞嚥困難的風險可能高出近4倍!
• 肌肉少症者的發生率也偏高。
吞嚥困難不僅會造成吃東西卡住、嗆咳,還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腔功能差,影響有多大?
你可能會問:「嘴巴功能差一點,應該還好吧?」其實影響遠超你想像:
• 營養不良:食物咬不爛、吞不下,自然吃得少,營養攝取不足,進一步惡化衰弱與肌少症。
• 吸入性肺炎:吞嚥困難會讓食物進入氣管,嚴重可能引發致命感染。
• 情緒與社交退縮:講話含糊、咀嚼困難,會讓人不想參加聚餐或社交活動,陷入孤立。
• 生活品質下降:無法安心進食、不敢講話,逐漸喪失自主與尊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吳營養師給你5個「守護口腔」暖心建議:
1. 定期檢查口腔功能:不只檢查牙齒,也要請牙醫或專業人員幫您評估舌壓、咬合力與吞嚥能力。
2. 補足蛋白質:每餐至少一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讓口腔與全身肌肉都有足夠建材維持力量。
3. 練口腔肌群:
o 舌頭操:舔嘴唇、頂上下顎、舌頭繞圈圈。
o 誇張表情操:張嘴微笑、嘟嘴抬眉。
o 咀嚼練習:吃較有嚼勁又安全的食物,如花椰菜、嫩豆乾等。
4. 注意吃飯姿勢與節奏:專心用餐、坐姿端正、細嚼慢嚥,小口進食,減少嗆咳風險。
5. 早期就醫尋求協助:若發現吞嚥困難、容易嗆咳,務必找耳鼻喉科、復健科或語言治療師評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腔健康=高齡生活的健康起點
身為營養師,深知「吃得好」是健康基石。對於口腔功能與衰弱、肌肉減少症的預防很重要
口腔功能不只是「吃飯咬得動」這麼簡單,而是關乎整體健康、營養吸收、社交參與與生活品質的關鍵。
讓我們從今天起,提醒爸媽、阿公阿嬤,也提醒自己:
守住口腔功能的力量,就是守住健康與活力的根本!

參考醫學文獻:Sakai, K., Nakayama, E., Yoneoka, D., Sakata, N., Iijima, K., Tanaka, T., Hayashi, K., Sakuma, K., & Hoshino, E. (2022). Association of oral function and dysphagia with frailty and sarcopenia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ells, 11(14), 2199.

#銀髮族健康 #口腔功能 #衰弱症 #肌肉少症 #吞嚥困難 #營養師建議 #健康老化 #口腔運動 #預防醫學 #高齡友善 #追蹤者 #精選 #吳營養師輕鬆話

你的神經系統順暢嗎?讓「安全別針循環」帶你認識真正的健康關鍵!哈囉,重視健康的朋友們 👋您知道嗎?我們的身體,其實是一個超級精密的訊息傳遞網絡。每天,從大腦到身體每個角落,再從身體回傳訊息到大腦,這條「訊息高速公路」24 小時不停運作,幫助...
28/08/2025

你的神經系統順暢嗎?
讓「安全別針循環」帶你認識真正的健康關鍵!

哈囉,重視健康的朋友們 👋
您知道嗎?我們的身體,其實是一個超級精密的訊息傳遞網絡。每天,從大腦到身體每個角落,再從身體回傳訊息到大腦,這條「訊息高速公路」24 小時不停運作,幫助我們保持健康與活力。
在脊骨神經醫學中,這個過程有個很有趣的比喻,
叫做「安全別針循環」。

想像一個打開又關上的安全別針,它代表著大腦→身體→再回到大腦之間,來回不斷的訊息傳遞。這個閉合循環,正是我們行走、呼吸、消化,甚至感受快樂的基礎。

但如果這個循環卡住呢?
這時,就會進入我們脊骨神經醫學裡關注的重點:
神經病生理學 (Neuropathophysiology)。
簡單說,就是神經系統運作失常。

很多人聽過「神經被壓迫」這個說法,確實,嚴重時可能會造成疼痛,但問題通常不只如此。現代脊骨神經醫學的觀點更深入:當脊椎出現「脊椎錯位」(Subluxation)時,會引起局部組織發炎,這種發炎加上錯位,會對神經產生機械性壓力。
這種壓力不僅可能帶來不適,更嚴重的是——它會干擾大腦和身體之間的溝通,甚至可能導致神經組織受損,影響身體功能。

舉個例子,當你摸到燙的東西,手會立刻縮回,這是一種保護性反射。但如果剛好有脊椎錯位,控制這個動作的神經傳遞會變慢,反應時間就可能被拉長。

我們曾在課堂上做過實驗,調整過後,很多同學的反應速度真的有變快,這就是脊骨調整優化神經傳導的真實體現。
所以,我們的工作不只是在處理疼痛,而是要幫助您的神經系統保持順暢,讓身體擁有更好的自我修復與協調能力。

讓我們一起把安全別針循環調順,打開您身體裡更多的潛能,解鎖更健康、更有能量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議標籤:
#脊骨神經醫學 #脊椎健康 #神經循環 #身體智慧 #自然修復 #功能優化 #脊醫生活 #安全別針循環 #神經健康 #自癒力 #錯位 #追蹤者 #精選

關節鬆弛、腰痠背痛?你可能缺了這個關鍵營養素你有沒有想過,關節不適、腰痠背痛,除了姿勢或年齡,也可能與微量元素缺乏有關?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來自一位脊骨神經醫師的發現,揭開微量元素「錳 Manganese」與韌帶、關節健康...
26/08/2025

關節鬆弛、腰痠背痛?
你可能缺了這個關鍵營養素

你有沒有想過,關節不適、腰痠背痛,除了姿勢或年齡,也可能與微量元素缺乏有關?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來自一位脊骨神經醫師的發現,揭開微量元素「錳 Manganese」與韌帶、關節健康之間的奧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雞隻疾病,發現人體的健康線索
故事源自一位加拿大農業專家的研究。他發現,雞隻如果罹患一種叫做「足趾彎曲症( )」的疾病,膝蓋會彎曲變形,無法行走,原因正是 : 缺錳。
當飼料中補充了足夠的錳,雞隻的韌帶恢復了彈性,膝蓋不再變形,重新恢復健康行走能力。
這個發現,被應用肌動學之父、美國脊骨神經醫師:喬治·古德哈特博士(Dr. George Goodheart)所注意。他開始思考:難道人體的脊椎、韌帶,也可能因缺錳而變得鬆弛、導致關節不穩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體脊椎鬆弛,可能與缺錳有關?
一次手術觀察中,古德哈特博士發現一名坐骨神經痛患者的脊椎周圍肌肉異常鬆弛,讓他聯想到雞隻韌帶鬆弛的狀況。
於是,他開始嘗試讓患者在接受脊骨神經醫學調整後,補充錳。
結果呢?恢復速度大幅提升。
這項觀察後來也發表在醫學期刊中,引發不少討論。雖然當時受到一些質疑與阻力,但補充錳對於部分患者改善脊椎與關節功能的效果,讓許多醫師印象深刻。不僅在古德哈特博士的觀察中得到印證,現代生物材料學研究也持續探索其在改善生物材料力學性能、促進骨形成與組織修復方面的潛力。例如,研究顯示錳離子能改善細胞對外基質蛋白的黏附作用,並可能促進骨組織的再生與生長。這些近期的研究,為我們理解錳在脊椎與關節健康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科學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麼「錳」這麼重要?
錳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參與:
• 韌帶與關節結構的穩定
• 骨骼代謝與重建
• 細胞與外基質蛋白的黏附作用
• 骨組織再生與修復
缺乏時,韌帶可能會失去應有的彈性與穩定度,讓脊椎與關節變得「鬆鬆的」,容易出現痠痛或不適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補充錳嗎?記得先評估!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人體健康的背後,往往藏著微小卻關鍵的細節。
如果你經常覺得關節容易不穩、韌帶彈性變差,或者長期有腰背不適,不妨諮詢專業的脊骨神經醫師或營養專家,評估自身營養狀況,看看是否需要補充錳或其他營養素。
不過也要提醒您:營養補充品並非人人都適用,請務必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避免自行服用造成反效果。
脊骨神經醫學,關注的不僅是結構調整,更在乎您的整體健康與功能。希望這個故事,能為您的健康帶來新的啟發。

如果你喜歡這類健康知識,歡迎留言告訴我,我會繼續分享更多【你可能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給你!

參考近代醫學期刊 : Zhang, C., & Yu, Z. (2022). Application of manganese in biomaterial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26(3), 463–470.

#脊椎健康 #關節保健 #韌帶修復 #錳的秘密 #脊骨神經醫學 #疼痛管理 #營養補充 #健康生活 #自然療法 #下背痛 #營養
#疼痛

Address

中和區捷運路(捷運南勢角四號出口)
Xinbei
23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