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用心治癒~全心照顧~
請利用email詢問相關資訊喔~
chiropractor_tw@yahoo.com.tw

🌟【吳營養師輕鬆話】兒科過敏救星!小小的「鋅」,如何成為氣喘與鼻炎的隱形防護罩?✨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是否也曾在換季時,看著孩子因為氣喘或鼻過敏不停咳嗽、打噴嚏,心裡滿是心疼?這些慢性過敏性疾病影響了全球數百萬兒童的生活品質,傳統治療雖然以...
24/10/2025

🌟【吳營養師輕鬆話】兒科過敏救星!
小小的「鋅」,如何成為氣喘與鼻炎的隱形防護罩?✨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是否也曾在換季時,看著孩子因為氣喘或鼻過敏不停咳嗽、打噴嚏,心裡滿是心疼?這些慢性過敏性疾病影響了全球數百萬兒童的生活品質,傳統治療雖然以藥物為主,但你知道嗎?其實有一個常被忽略、卻能默默守護孩子呼吸道的小小營養素,那就是 鋅 (Zinc)!
鋅被稱為「人體鋼筋水泥」,因為它雖然只需要微量,卻在身體裡扮演超過 300 種酶反應的關鍵角色。

🔑 鋅的三大防護力:讓呼吸道更強健
1️⃣ 強化屏障:氣道的鋼筋水泥
鋅能幫助緊密連接蛋白(像是 Claudins、Occludin)維持穩定,讓呼吸道細胞間的縫隙不容易被過敏原鑽進來。想像它是一層「水泥牆」,把灰塵、花粉等過敏原擋在外頭。
2️⃣ 抗發炎:體內的滅火器
當身體產生過多自由基,就像火勢在燃燒,會引發慢性發炎。鋅是抗氧化酵素(Cu/Zn SOD)的關鍵成員,能中和這些「火苗」,保護細胞不被過度損傷。
3️⃣ 免疫調控:指揮官大腦
缺乏鋅時,免疫反應容易偏向「過度敏感的 Th2 型」,這就是氣喘與鼻過敏的典型路徑。而足夠的鋅能幫助免疫反應更平衡,避免過度分泌 IL-4、IL-5、IL-13 等致敏因子,降低發炎與氣道過度收縮。

📊 臨床觀察:當鋅不足,會發生什麼?
🔹 氣喘:研究發現,氣喘兒童的血清鋅水平普遍低於健康兒童。鋅越高,氣喘控制程度越好(例如 ACT 分數更高)。甚至在急性發作時,頭髮鋅水平被視為更穩定的長期指標。
🔹 鼻過敏:在發作期,血液裡的鋅會下降,但在鼻黏膜表層液中卻會短暫升高,好像身體急忙把鋅派去前線「滅火」。然而在慢性鼻竇炎等長期發炎中,鼻黏膜本身的鋅反而被耗盡,讓局部組織修復力下降。
四、總結:為孩子的氣道健康打下營養基石
鋅在兒童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學中,無疑是一個關鍵的微量營養素。它不僅是免疫系統的守護者,也是呼吸道黏膜的修復大隊。

🌿 吳營養師觀點:鋅補充的潛力與建議
📌 研究啟示:
• 一些隨機對照試驗顯示,氣喘發作期補充鋅(30 mg/天),能加快臨床症狀的改善。
• 系統性回顧指出,補鋅可能改善肺功能與症狀控制。
• 在體重過重或肥胖兒童中,鋅攝取量高者氣喘風險更低。
• 動物研究甚至顯示,鼻內給予鋅能減輕鼻炎症狀,這或許是未來治療的新方向。

📝 吳營養師的貼心叮嚀
• 雖然鋅補充劑的結果令人鼓舞,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作為負責任的營養師,我建議採取以下幾點:
1. 從飲食開始:日常餐桌就是最佳補鋅來源!牡蠣、蛤蜊、紅肉、堅果、豆類、全穀,都是天然的鋅寶庫。
2. 關注高風險族群:若孩子症狀反覆或控制不佳,建議檢測鋅狀態(血液或頭髮)。
3. 補充要專業:高劑量補充前,務必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避免過量造成銅缺乏等副作用。
營養搭配:鋅不單打獨鬥!硒、維生素 D3 的不足,也與氣喘控制不佳有關,未來可能需要「多營養素策略」來更全面支持呼吸健康。

💡 吳營養師提醒:
搭配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奇異果、芭樂、柑橘),能幫助植物性鋅的吸收更好!

💡 總結
鋅雖然小,卻可能是守護孩子呼吸道的重要「隱形防護罩」。透過均衡飲食與必要時的科學補充,我們有機會減少孩子氣喘與鼻過敏的困擾,讓他們能自在呼吸、快樂成長。

親愛的爸媽們,從今天開始,記得在餐桌上替孩子加一道「富含鋅的小菜」吧!這就是給他們最實在的健康禮物。💙

參考文獻 : Dinardo, G., Indolfi, C., Klain, A., Grella, C., Tosca, M. A., Ruocco, E., Miraglia Del Giudice, M., & Ciprandi, G. (2025). The role of zinc in pediatric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Nutrients, 17(16), 2660.

#鋅 #氣喘 #過敏 #兒科 #發炎 #免疫 #自由基
#追蹤者 #精選 #吳營養師輕鬆話

守護脊椎,遠離「藥」害!最新研究:脊醫調理是腰痛的清新解方 🌱親愛的朋友們,您是否正為下背痛所苦?下背痛(LBP)是全球造成「失能年數」的首要原因。許多人在尋求止痛時,可能會被開立鴉片類藥物。雖然能暫時緩解,但大家都知道,這些藥物可能帶來成...
23/10/2025

守護脊椎,遠離「藥」害!最新研究:脊醫調理是腰痛的清新解方 🌱

親愛的朋友們,您是否正為下背痛所苦?
下背痛(LBP)是全球造成「失能年數」的首要原因。許多人在尋求止痛時,可能會被開立鴉片類藥物。雖然能暫時緩解,但大家都知道,這些藥物可能帶來成癮、便秘,甚至過量的風險。

身為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我們始終在尋找更自然、低風險的解方。令人振奮的是,最新研究再次證實了: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的手法之一 : 脊椎徒手治療(Spinal Manipulative Therapy, SMT)不僅能幫助改善腰痛,還能大幅降低藥物依賴風險!

🔍 研究發現的三大重點
一項回顧性世代研究比較了針對新的下背痛(有無坐骨神經痛)的兩種一線治療方式:Spinal Manipulative Therapy (SMT)與處方布洛芬(Ibuprofen,一種常見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

1️⃣ 降低藥物成癮風險
接受 SMT 的患者,發生「鴉片類藥物使用障礙 (OUD)」的風險顯著較低(0.24% vs. 1.51%)。

2️⃣ 減少長期用藥機率
長期依賴鴉片類止痛藥的比例大幅下降(0.42% vs. 1.85%)。

3️⃣ 處方次數與劑量更少
接受 SMT 的患者被開立止痛藥的機率明顯下降(30.96% vs. 45%),平均用藥次數也更低。

🧠 脊醫觀點

這些數據呼應了臨床指南的建議:
脊骨神經醫學應該是下背痛的第一線選擇。
作為入門級(portal-of-entry)的醫療專業人員,脊醫通常不會開立鴉片類藥物,而是透過 SMT、其他手法、生活調整與衛教,幫助患者緩解疼痛,避免進入「藥物依賴」的惡性循環。

🌱 結論

腰痛雖然普遍,卻不一定需要依靠藥物解決。
如果您或家人正受困於下背痛,想用更自然、低風險的方式改善,
👉 請考慮尋求脊骨神經醫師的協助。
一起用最清新的方式,守護脊椎、遠離「藥」害!

📖 參考文獻

Trager, R. J., Cupler, Z. A., Gliedt, J. A., Fischer, R. A., Srinivasan, R., & Thorfinnson, H. (2025). Association Between Spinal Manipulative Therapy for Low Back Pain With or Without Sciatica and Opioid Use Disorder: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ealth Science Reports.

#脊骨神經治療 #非藥物止痛 #下背痛 #腰痛解方 #遠離藥物成癮 #健康脊椎 #脊醫專業 #疼痛管理 #一線治療建議 #追蹤者 #精選

「手放頭上」竟能測出頸椎問題?脊醫教你Bakody’s Test+自救練習,輕鬆告別手麻脖痠!親愛的朋友們,你是否曾經脖子僵硬、痠痛,甚至麻到手指,卻不確定問題在哪?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個超實用的居家自我檢測——巴寇迪測試 (Bakody’s...
20/10/2025

「手放頭上」竟能測出頸椎問題?
脊醫教你Bakody’s Test+自救練習,輕鬆告別手麻脖痠!

親愛的朋友們,
你是否曾經脖子僵硬、痠痛,甚至麻到手指,卻不確定問題在哪?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個超實用的居家自我檢測——巴寇迪測試 (Bakody’s Test)。這個簡單的小動作,可能正替你的頸椎神經「發聲」!

✦ 巴寇迪測試:頸椎的求救訊號
巴寇迪測試是骨科常用的檢查之一,能協助判斷頸椎神經根是否受到壓迫。做法超簡單,坐在家裡就能完成:

1️⃣ 舒適坐姿:坐在椅子上放鬆。
2️⃣ 手放頭頂:將感覺痠痛或麻木的手掌心向上,輕放在頭頂。
3️⃣ 手肘齊平:保持手肘與頭部齊平,維持15–30秒。
4️⃣ 觀察變化:注意頸部、肩膀或手臂的不適是否明顯減輕。

✅ 若症狀緩解 → 代表可能有神經根壓迫,常見於第五頸椎神經 (C5)。這個動作能減輕神經張力,所以症狀會暫時好轉。

✦ 居家緩解 4 招
如果測試呈陽性,或只是覺得頸肩緊繃,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 1. 溫熱敷:15–20 分鐘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
💡 2. 輕柔伸展:
 ✔ 下巴內收運動
 ✔ 頸部屈伸、左右轉頭、側彎
 ✔ 輕柔神經滑動運動(手腕擺動)
💡 3. 姿勢調整:螢幕與視線齊平、坐姿挺直、避免低頭過久。
💡 4. 充分休息:每 30–40 分鐘起來動一動,給頸椎放鬆的時間。

✦ 何時該找專業?
若症狀持續加劇、影響睡眠,或伴隨手麻、手無力、步態不穩,建議尋求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評估。

✦ 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如何協助你
🔹 恢復關節功能:精確的脊椎調整,改善活動度
🔹 減少神經壓迫:放鬆緊繃肌群,減輕壓迫
🔹 姿勢與運動指導:客製化矯正建議,避免問題復發

結語:
頸椎健康是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學會簡單檢查+正確保養,就能提前發現問題,及時調整。讓脖子重新輕鬆呼吸,遠離手麻脖痠的困擾!

#巴寇迪測試 #頸椎保健 #手麻痠痛 #脊骨神經醫學 #居家保養 #健康生活
#脊骨神經醫學 #追蹤者 #精選 #脊醫

【吳營養師輕鬆話】微量元素,與帕金森氏症的祕密連結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談的不是維生素,也不是蛋白質,而是常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微量元素」。最新研究揭示,這些看似微小的營養素,可能深深影響著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腦與神經健康。為什麼...
17/10/2025

【吳營養師輕鬆話】
微量元素,與帕金森氏症的祕密連結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談的不是維生素,也不是蛋白質,而是常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微量元素」。最新研究揭示,這些看似微小的營養素,可能深深影響著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腦與神經健康。

為什麼要談微量元素?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全球超過一千萬人深受影響。典型的症狀是手抖、僵硬、動作緩慢,還有後期的姿勢不穩。但其實,病程中也會出現失眠、嗅覺退化、憂鬱,甚至自律神經失調。近年來,科學家開始發現,除了基因與老化,「微量元素失衡」可能是病程推進的重要推手。

🔍 什麼是微量元素?
鋅、銅、鐵、硒、錳……這些雖然只需「一點點」,卻是神經傳導、抗氧化與能量代謝的基礎。缺乏或過量,對大腦都可能造成負擔。

🧠 研究怎麼說?
臨床數據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血液與腦脊液中,這些元素的分布常常異常:
• 鋅:部分研究顯示帕金森患者的血鋅濃度偏低,而鋅是神經修復與抗氧化的要角。
• 銅:過多或過少都不理想,失衡與多巴胺代謝異常有關。
• 鐵:在黑質區域常出現堆積,可能加速氧化壓力與神經細胞損傷。
• 硒:天然抗氧化守護者,但部分患者體內水平不足,導致抗氧化防線薄弱。
• 錳:缺乏會影響神經傳導,過量則可能造成中毒性傷害。
這些元素的「微妙平衡」,就像鋼琴的調音,一旦走音,就可能讓神經系統陷入失調。

微量元素,如何影響腦細胞?
• 氧化壓力:過量鐵與銅會像火箭加速器,不斷產生自由基,把腦細胞推向死亡。
• 蛋白錯誤摺疊:α-突觸核蛋白就像「不會摺衣服的學徒」,在金屬元素干擾下更容易摺錯,最後堆成一座座「垃圾山」。
• 線粒體失能:大腦的發電廠被干擾,能量不足,細胞像停電一樣無法正常運作。
• 慢性發炎:錳與鐵還會「挑釁」免疫細胞,引爆炎症反應,讓神經細胞陷入惡性循環。

微量元素能成為診斷或治療線索嗎?
診斷面:血液、頭髮、尿液、腦脊髓液裡的金屬含量,可能是早期偵測的「指紋」。例如:帕金森患者常見血液鋅、硒降低,黑質鐵含量升高。

🔥 為什麼這麼重要?
帕金森氏症並非單純的「腦中多巴胺不足」,還伴隨著氧化壓力、發炎、粒線體功能下降。微量元素參與這些關鍵路徑,可能影響疾病的進展與症狀表現。

🥗 生活中的啟發
雖然研究仍在進行,但有幾個營養小提醒:
1. 均衡飲食:海鮮、堅果、全穀、深色蔬菜,能補充鋅、硒與鎂。
2. 避免過量鐵:尤其是非醫師建議下的補鐵劑,因為鐵過多可能促進自由基生成。
3. 留意銅與錳:攝取來源多元,但也避免長期過量補充。
4. 專業監測:若為帕金森患者,定期檢測血液中微量元素,有助調整營養策略。
5. 環境暴露:注意農藥、重金屬、工業汙染的影響。
6. 適度運動:運動能提升腦部抗氧化力,減緩細胞老化。

【結語】
帕金森氏症的發生,並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基因、環境、年齡與微量元素交織的結果。微量元素就像一把「雙面刃」:平衡時保護我們,不平衡時卻加速腦細胞的凋亡。想守護大腦,記得從餐桌開始,補足均衡營養,就是最溫柔的保護!

文獻來源: Popescu, C., Munteanu, C., Spînu, A., Andone, I., Bistriceanu, R., Postoiu, R., Suciu, A., Giuvara, S., Vlădulescu-Trandafir, A.-I., Aurelian, S. M., Pop, N. L., Ciobanu, V., & Onose, G. (2025). Actual data o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s in Parkinson’s disease. Nutrients, 17(11), 1852.

#帕金森氏症 #微量元素 #營養健康 #大腦保健 #抗氧化 #神經退化 #均衡飲食 #健康生活 #營養師開講 #預防醫學
#追蹤者 #精選 #吳營養師輕鬆話

【告別失眠惡夢:脊骨神經醫學開啟你的「好眠開關」!】晚上翻來覆去、數羊數到天亮卻還是睡不著?你並不孤單。全球約 10% 的成年人長期失眠,三分之一的人一年內都曾被失眠困擾。失眠不只是睡不著,它還可能影響情緒、專注力、記憶力,甚至造成 代謝、...
16/10/2025

【告別失眠惡夢:脊骨神經醫學開啟你的「好眠開關」!】
晚上翻來覆去、數羊數到天亮卻還是睡不著?你並不孤單。全球約 10% 的成年人長期失眠,三分之一的人一年內都曾被失眠困擾。失眠不只是睡不著,它還可能影響情緒、專注力、記憶力,甚至造成 代謝、免疫力、血壓失衡,還和憂鬱、焦慮有關。
很多人選擇吃安眠藥或止痛藥來應急,但長期使用可能帶來副作用、成癮,甚至干擾自然睡眠節奏,讓你醒來仍覺得疲憊,需要咖啡續命,形成惡性循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找到你的「好眠開關」
脊骨神經醫學從根本原因找出失眠的源頭,透過精準評估與輕柔調整,幫助神經系統回到平衡狀態。
🔑 迷走神經的關鍵角色
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主角,掌管「休息與修復」狀態。若因顱骨壓力、創傷、營養不足造成迷走神經出口受壓,可能影響深層睡眠。
👉 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的顱骨調整能舒緩壓力、活化迷走神經,提升心率變異性(HRV),讓身體進入更深層的放鬆與修復模式。
🌙 啟動大腦的「睡眠中樞」
顱骨律動與腦部神經內分泌軸息息相關,包含松果體、下丘腦、垂體。若松果體失衡,會干擾褪黑激素分泌,影響晝夜節律。
👉 精準的顱骨與下頜調整,有助「睡眠中樞」恢復運作,改善入睡困難、淺眠或夜醒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打造好眠體質:生活細節也重要
除了專業調整,我們也會引導患者做簡單的生活調整:
1. 規律作息:臥室僅用於睡眠與親密關係,遠離螢幕干擾。
2. 聰明飲食:睡前三小時停止進食,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晚餐可吃點含色胺酸的蛋白質(如火雞肉條)幫助入睡。
3. 放鬆儀式:睡前做伸展、冥想或散步,降低壓力荷爾蒙。
4. 環境調整:確保睡姿符合人體工學、把鬧鐘轉向視線外。
5. 營養補充:由專業醫師評估後,補充B群、鈣質、南非醉茄等,協助身體進入睡眠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找回深層好眠,重拾生活活力!
失眠不是一輩子的宿命。許多患者透過脊骨神經調整、營養支持與生活習慣優化,重新擁有深層好眠,醒來神清氣爽,白天精力滿滿。
若你也飽受失眠困擾,別再自己苦撐。邀請你預約諮詢,讓脊骨神經醫師協助你打開身體的「好眠開關」,迎接每個活力滿滿的早晨!

參考醫學文獻 : Cuthbert, S. (2025). Insomnia and Chiropractic Practice: An Applied Kinesiology approach. Asia-Pac Chiropr J, 6(2).

#脊骨神經醫學 #好眠計畫 #失眠 #應用肌動學 #自然療法 #健康睡眠 #迷走神經 #顱骨調整 #睡眠衛生 #身心平衡 #脊骨神經醫學 #追蹤者 #精選 #脊醫

【脖子卡卡?3步驟自我檢查 + 居家緩解術,讓頸椎重回輕盈!】你是不是常常覺得脖子僵硬、轉頭卡卡,甚至連看電腦都覺得酸痛?這可能不只是「睡覺落枕」,而是頸椎退化性關節炎在對你發出早期警訊!別擔心,今天就從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
13/10/2025

【脖子卡卡?3步驟自我檢查 + 居家緩解術,讓頸椎重回輕盈!】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脖子僵硬、轉頭卡卡,甚至連看電腦都覺得酸痛?
這可能不只是「睡覺落枕」,而是頸椎退化性關節炎在對你發出早期警訊!
別擔心,今天就從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的角度,教你用簡單 3 步驟檢查頸椎健康,再分享幾招居家緩解方法,幫你在家就能讓脖子舒服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認識頸椎退化:歲月留下的痕跡
頸椎退化性關節炎是頸椎關節軟骨隨時間磨損,導致關節間隙變窄、骨刺生成,久了就會出現:
• 脖子僵硬痠痛:長時間滑手機、用電腦後特別明顯。
• 後腦勺頭痛:常見於慢性頸椎問題。
• 轉頭卡卡:活動度減少,甚至痛到不敢動。
• 肌肉緊繃或痙攣:摸起來像有小硬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步驟自我檢查
1️⃣ 看姿勢:站在鏡子前,觀察頭部是否前傾、肩膀是否圓肩。
2️⃣ 測活動度:
• 低頭/仰頭
• 左右轉頭
• 左右側彎
若角度明顯受限、或出現卡卡與疼痛,就要注意。
3️⃣ 摸肌肉:用手輕輕摸頸後肌肉,感受有沒有壓痛或硬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居家緩解 4 招
✅ 溫熱敷:敷15-20分鐘促進循環、放鬆緊繃。急性疼痛時先冰敷再改熱敷。
✅ 輕柔伸展:
• 下巴內收(雙下巴運動)
• 側頸伸展
• 輕輕轉動肩頸
動作要溫和,不要硬拉。
✅ 調整姿勢:
• 螢幕與視線齊平
• 挺胸收腹,保持脊椎自然曲線
• 枕頭支撐頸椎自然弧度
✅ 營養補充:均衡飲食,多蔬果、魚油,可考慮葡萄糖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何時該找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
• 頸痛越來越嚴重
• 出現手麻、無力或走路不穩
• 影響睡眠、工作
這時候不要再拖,脊醫師會檢查你的關節活動度與神經功能,透過溫和調整手法恢復頸椎活動度、減少肌肉緊繃,並教你正確姿勢與運動,避免問題反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結語
頸椎是承載頭部的重要樞紐,日常好好照顧,就能減少疼痛、提升生活品質。今天就花 1 分鐘檢查自己的頸椎,給脖子一個深呼吸的機會吧!

#頸椎退化 #脊骨神經醫學 #姿勢矯正 #頸椎保健 #頸部痠痛 #脊椎調整 #肩頸伸展 #頸椎健康 #告別卡卡脖 #輕盈脖子 #脊骨神經醫學 #追蹤者 #精選 #脊醫

【吳營養師輕話】青少年的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青少年的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正成為全世界愈來愈嚴重的健康危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與青少年的過重肥胖率,從 1975 年的 4%,在 2016 年已經飆升到 18%,而疫情後的數據更顯示持續惡化。...
10/10/2025

【吳營養師輕話】青少年的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青少年的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正成為全世界愈來愈嚴重的健康危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與青少年的過重肥胖率,從 1975 年的 4%,在 2016 年已經飆升到 18%,而疫情後的數據更顯示持續惡化。這不只是體重的問題,更牽涉到 胰島素阻抗、高血壓、血脂異常,甚至提早出現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
那麼,青少年到底該怎麼辦?僅僅「少吃、多動」真的夠嗎?最新的臨床統合分析給了我們新的啟示。

🔑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研究團隊回顧了 10 項臨床試驗,其中 6 項納入統合分析,發現:
單純飲食控制或運動雖然有效,但長期堅持不易。
研究顯示:
• 結合飲食、體能活動與心理行為策略的綜合性介入,能顯著地幫助肥胖青少年降低體重。
• 儘管在腰圍和zBMI的單一分析上未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改善,但許多個別研究仍觀察到BMI、體脂肪、腰圍和血壓等方面的改善。
• 這項研究更指出,將飲食和運動與教育、心理支持相結合,可能會有更持久的長期效果。
這告訴我們,當我們不僅僅是「控制」飲食和運動,而是給予「支持」和「引導」時,改變會變得更深遠、更持久。
換句話說,單靠「節食」或「逼著孩子運動」並不足夠,真正的關鍵是 多面向整合策略。

💡為什麼心理與行為支持很重要?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階段,壓力、同儕影響、家庭氛圍,都會深刻影響飲食與運動習慣。研究顯示,當營養與運動課程加入 動機式晤談、心理支持、甚至家人一起參與時,孩子更能建立長期習慣,也更願意配合飲食控制。
就像一個足球隊,如果只有一位明星球員(飲食或運動),很難贏球。但當營養、運動、心理、家庭都組隊上場時,才能真正翻轉比賽。

📊數據亮點
結合多重策略的介入,平均能讓體重 顯著下降超過 1 公斤/m² 的 BMI 減少,體脂率與腰圍同步下降。
在部分研究中,血壓下降、胰島素敏感度提升,對於代謝症候群的預防尤其關鍵。
即使 BMI 變化有限,體脂與腰圍的下降,也代表內臟脂肪的風險在降低,對心血管保護有實質意義。
飲食、運動、心理健康,三者缺一不可,尤其在青少年這個快速成長且充滿變化的階段,更需要我們溫暖而專業的支持。

🧭實用建議給父母與老師
飲食不是「挨餓」,而是調整品質:控制總熱量,但要確保有足夠蛋白質、全穀、蔬果。
運動多樣化:除了有氧,力量訓練能幫助提升基礎代謝率。
心理支持不可少:用鼓勵取代責備,用同理取代壓力。
家庭與學校一起行動:家人一起運動、校園提供健康餐點,效果更持久。

🌱結語
預防青少年代謝症候群,並不是「減重比賽」,而是一場 全人支持的健康旅程。飲食、運動固然是基石,但心理建設與行為引導,才是讓孩子走得長遠的關鍵。
如果你身邊有青少年正在面臨體重或代謝問題,請記住:陪伴與支持,比單純的飲食控制更重要。一個健康的未來,需要整個家庭與社會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Jiménez-Peláez, C. C., Fernández-Aparicio, Á., Montero-Alonso, M. A., & González-Jiménez, E. (2025). Effect of dietary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rategies on preventing metabolic syndrome in adolescents with obesity: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Nutrients, 17(13), 2051.

#青少年肥胖 #代謝症候群 #健康生活 #肥胖 #心理健康 #運動好處 #飲食習慣 #全人健康 #家庭支持 #健康教育
#追蹤者 #精選 #吳營養師輕鬆話

腰痛別急著開刀!脊醫解密:椎間盤其實會自己好起來 ✨💡 腰痛困擾你嗎?當聽到「椎間盤突出」這幾個字,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完了,要開刀了嗎?」別慌!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給你一個好消息:許多椎間盤突出,其實可以靠身體的自癒力慢...
09/10/2025

腰痛別急著開刀!脊醫解密:椎間盤其實會自己好起來 ✨
💡 腰痛困擾你嗎?
當聽到「椎間盤突出」這幾個字,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完了,要開刀了嗎?」
別慌!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給你一個好消息:
許多椎間盤突出,其實可以靠身體的自癒力慢慢好轉,甚至完全吸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椎間盤的驚人自癒力
腰椎間盤突出是很常見的問題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顯示:
嚴重類型的突出(擠壓型、游離型)竟有高達 70%~96% 的機會能自然吸收!
美國國家脊椎學會的臨床指南也建議:
💡 非手術治療應該是第一選擇,尤其是合併坐骨神經痛的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脊骨神經醫學:啟動身體的「修復開關」
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的角色,就像是你的身體的「自癒催化師」。
透過脊椎調整、輔助療法、居家運動,我們能幫助你的身體:
1. 啟動清除機制 :
刺激免疫系統,巨噬細胞幫忙把突出物「吃掉」,加速吸收。
2. 減少突出體積 :
幫助椎間盤脫水收縮,降低壓力。
3. 協助機械回縮 :
透過調整降低椎間盤內壓,讓突出物回到原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實案例:非手術也能重獲新生
根據最新的醫學期刊提到一位 52 歲的患者,因嚴重的 L3/L4 椎間盤擠壓,痛到無法好好行走。
經過 10 週的保守治療(脊椎調整+輔助療法+居家運動),疼痛大幅緩解。
6 個月後 MRI 顯示:
椎間盤突出完全吸收!
後續 9 個月追蹤,他持續無症狀,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溫和的復原之路
腰椎間盤突出的疼痛,多半來自機械壓迫+神經變化+發炎反應。
因此,我們建議:
✅ 先嘗試至少 6 週的保守治療
✅ 除非出現嚴重神經症狀(如馬尾症候群、大小便障礙、明顯肌肉無力),才考慮手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給身體一個機會,讓脊椎自己修好自己。
別急著動刀,先讓專業脊骨神經醫師幫你檢查與調整,
用溫和、安全、非侵入的方式,重新找回沒有疼痛、靈活自在的生活!

參考醫學文獻 : Chu, E. C.-P., & Sabourdy, E. (2023). Non-surgical Restoration of L3/L4 Disc Herniation. Cureus, 15(6), e40941.

#椎間盤突出 #腰痛自癒 #非手術治療 #脊椎健康 #脊骨矯正 #坐骨神經痛 #保守治療 #物理治療 #遠離腰痛 #脊骨神經醫學 #追蹤者 #精選 #脊醫

滑鼠手救星!1分鐘腕隧道自我檢測,手麻掰掰親愛的健康夥伴們,你是不是也有以下困擾:白天打電腦打到手麻,半夜甚至被刺痛感驚醒?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滑鼠、手機,手腕承受的壓力其實超乎想像,這可能就是「腕隧道症候群」的警訊。今天就教大家一個簡單的居家...
06/10/2025

滑鼠手救星!1分鐘腕隧道自我檢測,手麻掰掰

親愛的健康夥伴們,你是不是也有以下困擾:
白天打電腦打到手麻,半夜甚至被刺痛感驚醒?
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滑鼠、手機,手腕承受的壓力其實超乎想像,這可能就是「腕隧道症候群」的警訊。

今天就教大家一個簡單的居家檢測方法── Phalen 氏測試,1分鐘就能初步了解你的手腕狀況,並搭配幾個舒緩小撇步,讓手腕重新靈活起來!

🔎 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手腕裡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導致拇指、食指、中指和部分無名指出現麻木、刺痛、灼熱感,甚至握力下降。
常見原因包括:長時間滑鼠鍵盤操作、反覆手腕動作、創傷、懷孕、水腫、甲狀腺問題等。
症狀若長期忽視,甚至可能造成大拇指肌肉萎縮!

⏱ 1分鐘 Phalen 氏自我檢測

1️⃣ 姿勢準備:坐好,雙手手肘彎曲,讓雙手手背緊緊相碰,手腕盡量彎曲下垂。
2️⃣ 保持與觀察:維持30-60秒。
3️⃣ 結果判讀:若拇指、食指、中指或無名指出現麻、刺痛甚至疼痛感,就是陽性反應,暗示正中神經可能被壓迫。
💡 另一個檢查法是「Tinel 氏徵象」:用手指輕敲手腕正中掌根,若出現電流感,也要提高警覺。

👐 居家舒緩 4 招

✅ 溫和伸展:手腕屈肌/伸肌伸展各15-30秒,重複2-3次。
✅ 調整工作姿勢:保持手腕中立,使用人體工學滑鼠、鍵盤與腕墊。
✅ 定時休息+冰敷:每30-60分鐘活動手腕,腫脹時冰敷10-15分鐘。
✅ 夜間護具:睡覺時佩戴中立位護具,避免手腕不自覺彎曲。

👩‍⚕️ 脊骨神經醫師能幫什麼?

若測試呈陽性、症狀持續或影響生活,請盡快尋求脊骨神經醫師評估。
透過精準調整(Adjustment)改善神經傳導、減輕手腕壓力,並搭配正確姿勢與伸展教育,從根源幫你找回靈活與舒適!

照顧好手腕,才能自在打字、安心滑手機。
今天就花1分鐘測測看,別讓手麻成為生活的絆腳石!

#腕隧道症候群 #滑鼠手 #手麻 #自我檢測 #脊骨神經科 #健康手腕 #舒緩疼痛 #辦公室健康 #神經健康 #脊骨神經醫學 #追蹤者 #精選 #脊醫

【吳營養師輕鬆話】🌱💪 植物蛋白 × 運動恢復:素食者與運動員的健康新選擇!親愛的朋友們。今天要帶大家深入一個「運動營養」的新焦點──植物性蛋白質。過去,提到運動後修復,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乳清蛋白、酪蛋白等動物性蛋白。因為它們富含必需...
03/10/2025

【吳營養師輕鬆話】
🌱💪 植物蛋白 × 運動恢復:素食者與運動員的健康新選擇!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要帶大家深入一個「運動營養」的新焦點──植物性蛋白質。
過去,提到運動後修復,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乳清蛋白、酪蛋白等動物性蛋白。因為它們富含必需胺基酸,特別是 亮胺酸(Leucine),對刺激肌肉蛋白合成(MPS)非常關鍵。那麼,植物蛋白有可能取代這些角色嗎?特別是對於素食者,或希望減少動物蛋白攝取的人來說,答案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正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為什麼「蛋白質」這麼重要?
運動,特別是阻力訓練與耐力運動,會帶來微小的肌肉損傷,這正是身體在告訴你:「我需要修復!」而修復的基礎建材就是蛋白質。若攝取不足,不僅延緩恢復,還可能影響肌肉量維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植物蛋白的挑戰與突破
單一來源的植物蛋白(如大豆、豌豆、米、馬鈴薯蛋白等),雖然有助於恢復,但效果通常不如乳清蛋白。原因在於:
• 胺基酸譜不完整,尤其是亮胺酸含量偏低。
• 消化與吸收效率略遜於動物蛋白。
但研究告訴我們:當不同來源的植物蛋白混合搭配(例如豌豆+米+菜籽蛋白),並確保劑量足夠時,效果幾乎能與乳清蛋白比肩!特別是每份攝取 30~40克蛋白質,其中亮胺酸達 2.5~3克,就能有效啟動肌肉修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研究怎麼說?
一份涵蓋 24項研究(其中22項為隨機對照試驗) 的系統性綜述顯示:
• 大豆蛋白:可減少運動後的氧化壓力與發炎,並促進胺基酸運輸蛋白表達。
• 豌豆蛋白:對修復生物標記有益,但單獨使用時,需要更高劑量才能接近乳清蛋白的效果。
• 米蛋白:在足夠劑量下,與乳清在增肌、力量、爆發力上差異不大。
• 馬鈴薯蛋白:能提升蛋白質合成,但與牛奶蛋白相比差異有限。
• 混合型植物蛋白:最具潛力!能突破單一來源不足的限制,給予全面修復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運動與大腦健康:額外驚喜!
你知道嗎?運動不只是強壯肌肉,對大腦也有「療癒魔法」!
研究指出,運動能促進 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 分泌,幫助神經細胞修復、延緩老化;同時降低發炎、促進血流,甚至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神經功能。
換句話說,如果把飲食與運動結合──例如:運動後補充足量的植物蛋白,再搭配規律運動,就能同時守護 肌肉與大腦,打造全方位的健康屏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吳營養師的實用建議
1. 選擇混合型植物蛋白:
請優先選擇前面提到的調配的植物蛋白混合粉,而不是單一來源的蛋白。 它們能夠提供更廣泛的氨基酸譜,更好地支持修復和功能性恢復。
2. 注意劑量:確保每份食材量達到30-40克,並注意產品的亮胺酸含量,力求達到約2.5-3克的亮胺酸。
3. 把握黃金時機:運動後30分鐘內補充效果最佳。
4. 關注缺乏營養素:素食者需特別注意 維生素B12、鐵、鈣、維生素D、鋅與Omega-3。
5. 搭配規律運動:運動能放大蛋白質的修復效益,還能同時保護大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總結
植物蛋白不再只是素食者的妥協,而是人人都能受益的選擇!
只要選對配方、抓對時機,就能有效促進運動後修復,同時透過運動守護大腦健康。
運動+植物蛋白 = 雙重防護,讓你從肌肉到神經,都保持年輕與活力!

參考文獻 : Govindasamy, K., Parpa, K., Katanic, B., Clark, C. C. T., Elayaraja, M., Valappil, I. N. K., Dulceanu, C., Geantă, V. A., Tolan, G. A., & Zouhal, H. (2025). Effect of plant-based proteins on recovery from resistance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in healthy young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ents, 17(15), 2571.

#植物蛋白 #被攝恢復 #運動營養 #素食運動員 #健身飲食 #增肌減脂 #健康生活 #營養師說 #運動後恢復 #植物性飲食 #追蹤者 #精選 #吳營養師輕鬆話

「五十肩」跟代謝與免疫失衡也有關?你是否也曾經歷這樣的情況?肩膀越來越難抬、拉拉鍊好痛、連穿衣梳頭都成了挑戰?這不是你老了,也不是單純拉傷—這可能是你身體在發出更深層的警訊!身為脊骨神經科醫師(Chiropractor),我想帶你從不同角度...
02/10/2025

「五十肩」跟代謝與免疫失衡也有關?

你是否也曾經歷這樣的情況?
肩膀越來越難抬、拉拉鍊好痛、連穿衣梳頭都成了挑戰?
這不是你老了,也不是單純拉傷—這可能是你身體在發出更深層的警訊!
身為脊骨神經科醫師(Chiropractor),我想帶你從不同角度看待「五十肩」這個常被誤解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十肩,其實是一種「全身性失衡」
別以為它只是局部的關節沾黏或發炎!
根據近年研究,"五十肩(又稱沾黏性關節囊炎)"常與下列因素息息相關:
🔹 代謝失調:尤其是瘦素(Leptin)阻抗(一種與肥胖和慢性發炎有關的激素失靈現象)會干擾身體的修復機制。
🔹 免疫系統紊亂:關鍵的 「訊息傳遞通道」(JAK-STAT)一旦錯亂,會持續放大發炎訊號,使肩關節無法恢復彈性。
🔹 細胞修復無法啟動:身體雖然有促發炎與修復的兩種巨噬細胞,但在五十肩患者身上,這兩者常處於「拉鋸」狀態,導致組織修復遲遲無法啟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腸道、壓力與睡眠,也都參與其中!
你沒看錯,腸道菌相失衡、慢性壓力與睡眠紊亂
這些都會影響你的免疫與代謝,讓五十肩更難好:
✔️ 慢性壓力會激發神經發炎,進一步惡化瘦素敏感度
✔️ 腸道菌相亂了,可能引發低度感染、促發全身性發炎
✔️ 睡眠不佳,會打亂瘦素與其他荷爾蒙的節律
✔️ 粒線體功能障礙,阻礙細胞自我修復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脊醫怎麼看?五十肩的「治本之道」
作為脊骨神經科醫師,我們不只是處理疼痛,而是從全身整合的角度來找出真正原因。
我們相信:肩膀卡住,只是表面;身體卡住,才是根源。
透過完整的評估與整合性介入,我們會從以下方向陪你一起調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個身體重啟的關鍵步驟
🔹 動起來,但要「對的方法」
選擇適合你的阻力運動與有氧訓練,逐步提升瘦素敏感度、改善肩部活動度。
→ 痛不是指標,「聰明動」才有修復力!
🔹 吃得對,減少體內發炎
益生菌、益生質、全食物型態的飲食,能優化腸道菌相,調節代謝與免疫。
🔹 心放鬆,身體才能修復
冥想、呼吸訓練、放鬆練習等,幫助調整自律神經與內分泌,減少慢性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干擾。
🔹 睡得好,修得更快
規律作息、建立健康的睡眠習慣,協助荷爾蒙節律回到正軌,重啟身體的自然修復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結語|這不只是一場肩膀的戰爭
其實,五十肩是一場全身代謝與免疫平衡的考驗。
從肌肉骨骼、內分泌、腸道菌群,到壓力與睡眠,身體每個系統都可能參與其中。
如果你正被五十肩困擾,或想從根本提升身體狀態,歡迎與專業的脊骨神經醫師聊聊。
我們將陪你一起找出影響康復的「真兇」,設計屬於你的整合性健康管理方案,幫助你從根源改善、真正告別痠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之醫學期刊研究:
Navarro-Ledesma, S. (2025). Frozen Shoulder as a Metabolic and Immune Disorder: Potential Roles of Leptin Resistance, JAK-STAT Dysregulation, and Fibrosis. J. Clin. Med., 14(5), 1780.

#五十肩 #脊骨神經醫學 #代謝失衡 #免疫失調 #整合性治療 #脊醫帶路 #身心健康 #健康生活 #擺脫肩痛 #預防醫學 #追蹤者 #精選

你不是懶惰,是大腦在「濾鏡模式」:讓脊骨神經醫學幫你重啟身心平衡你是否常覺得身體總是緊繃、難以放鬆?明明睡得飽,卻總感到疲倦、焦慮,甚至連姿勢都變得歪歪扭扭?這些表面上的「身體問題」,其實背後可能藏著一場大腦與身體之間的微妙誤會。在脊骨神經...
30/09/2025

你不是懶惰,是大腦在「濾鏡模式」:
讓脊骨神經醫學幫你重啟身心平衡

你是否常覺得身體總是緊繃、難以放鬆?明明睡得飽,卻總感到疲倦、焦慮,甚至連姿勢都變得歪歪扭扭?這些表面上的「身體問題」,其實背後可能藏著一場大腦與身體之間的微妙誤會。

在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的臨床經驗中,我們看到許多身體的不適,往往不只是肌肉或關節出了問題,而是大腦「看待世界的方式」出現偏差。這就像我們每天透過一片「濾鏡」在感受人生,而這片濾鏡,默默地影響著你的壓力、情緒,甚至你的脊椎與神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腦的「隱形濾鏡」是怎麼運作的?
我們的大腦經過千萬年的演化,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我們活下來」,而不是「讓我們快樂」。這種設計,讓大腦習慣用過濾的方式來看世界,以保障生存,但代價就是——我們經常活在扭曲的感受中。

舉例來說,當你吃下一塊甜甜圈,短暫的快感一閃而過,大腦卻又馬上想要更多。這種永無止境的「渴望」,在佛法中被稱為「苦」( ),它不只是心理的焦慮,也會逐漸投射到身體上,形成壓力與緊繃。

更進一步的腦部研究指出,所謂的「自我意識」,其實不是一個穩定的主體,而是由許多不同模組組合而成的「暫時系統」。這些模組會自動回應情緒與環境,比如恐懼、羞愧或慾望,然後悄悄影響你的姿勢、肌肉張力、甚至脊椎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靜心+脊骨神經醫學:一起解開這層濾鏡
想讓身體真正放鬆,首先要學會看見這層大腦濾鏡。這時候,正念靜心與脊骨神經醫學能夠攜手,幫助你回到更平衡的狀態:
1. 覺察情緒,而不是被綁架
透過正念靜坐練習,你學會如實觀察自己的念頭與感受,既不壓抑,也不批判。情緒一旦被看見,壓力也會慢慢鬆動,身體的肌肉與神經便能開始回復平靜。
2. 重新看見「我」與「現實」的真相
當你能看穿這些只是「短暫的模組反應」,就不再被情緒與念頭牽著走。你會發現,許多痛苦原來只是過度認同錯誤的感受,當你鬆手,身體也跟著鬆了。
3. 脊骨神經醫學:讓放鬆具體化
長期壓力會讓脊椎錯位、肌肉失衡,進而壓迫神經系統。我們透過精細的調整,協助脊椎恢復對稱與穩定,讓神經訊號重新流通。這就像是為身體按下「重新開機」鍵,讓身體與心靈彼此支持、回歸正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陀曾說:「苦」並非人生的必然,而是我們看不清實相所產生的錯覺。當你學會靜觀自己,並搭配脊骨神經醫學的調整,身體與心靈的對話會再次順暢,而你也將找回那份本來就屬於你的平靜與清明。
當身心重新與真實對齊,你會驚訝地發現:疼痛變輕了、腦袋變清了,連呼吸都多了一份自在與從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資料
Wright, Robert (2018) 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賴特,羅伯.(2018)。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心健康  #脊骨神經醫學  #正念練習 #佛 #疼痛管理 #自我覺察 #放鬆緊繃  #壓力釋放  #活在當下 #靜心生活  #健康姿勢 #追蹤者 #精選

Address

中和區捷運路(捷運南勢角四號出口)
Xinbei
23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