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8/2025
【營養專欄】保命防「跌」,「肌肉」不可失
👩尹芃新 營養師
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9%。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當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20%以上,便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5人當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長者。
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正面臨高齡者失能與生活品質下降的挑戰,而這些問題又與肌肉量息息相關。
那麼,有哪些關鍵營養素能幫助我們保住肌肉?
又該如何挑選食物、拿捏份量,才能降低罹患「肌少症」的風險呢?
1️⃣蛋白質
六大類食物中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包含豆魚蛋肉類,以及乳品類。
l 豆類:黃豆及其製品,包含毛豆、豆漿、豆皮、豆腐、豆干等。
l 魚類:泛指所有的海鮮類,包含魚、蝦、蟹、貝類等。
l 蛋類:包含雞蛋、鴨蛋、鳥蛋、茶葉蛋、皮蛋等。
l 肉類:四隻腳的家畜類(豬肉、牛肉、羊肉),以及兩隻腳的家禽類(雞肉、鴨肉、鵝肉)。
l 乳品類:包含牛奶、羊奶、優酪乳、優格、起司等。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頒布的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51~70歲成人的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1公克(1.1g/kg),71歲以上長者蛋白質建議為1.2g/kg。若長者有營養不良或罹患疾病,建議提高到1.2~1.5g/kg。
舉例來說,一位71歲、體重60公斤的長者,每日蛋白質需求為60×1.2=72克。
l 一份「豆魚蛋肉類」約含7克蛋白質,依照下方表格判讀一份的量。
l 一份「乳品類」為240毫升,約含8克蛋白質。
此外,全榖雜糧類(即主食)也含有蛋白質,一碗飯或麵的蛋白質約為8克,雖然蛋白質品質較豆魚蛋肉類及乳品低,但它們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不能忽略,所以全榖雜糧類的蛋白質也要算入每日的蛋白質需求中。
有慢性腎臟病或蛋白尿,應諮詢營養師,依個人狀況調整蛋白質攝取量,以避免過量攝取加速腎功能惡化。
2️⃣鈣、鎂:
(1) 鈣是牙齒、骨骼的主要成份,幫助提升骨質密度,減緩骨質流失。
▶鈣的食物來源:乳品類、深綠色蔬菜、豆干、傳統豆腐、小魚乾、黑芝麻等。
(2) 鎂主要參與神經傳導,控制肌肉的收縮與放鬆,維持肌肉正常功能,避免肌肉無力、抽筋。
▶鎂的食物來源:深綠色蔬菜、香蕉、火龍果、百香果、全穀雜糧類、堅果類。
3️⃣維生素D3:
(1)促進腸道吸收鈣,增加骨骼強度。
(2)和肌肉收縮、功能及強度有關,有足夠的肌力,才能維持平衡感、減少跌倒的風險。
(3)兩大來源:
a. 日曬:人體約80~90%的維生素D由皮膚自行合成。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受紫外線(UVB)照射後,會代謝成維生素D。建議選擇清晨或傍晚,避開紫外線最強的中午時段,日曬15~20分鐘,讓身體合成維生素D,同時降低曬傷風險。
b. 食物:約10~20%的維生素D來自食物,如:鮭魚、大比目魚、鯖魚、蚵仔、牛奶等。0~50歲民眾每日的維生素D足夠攝取量為10微克(400IU),51歲以上成人為15微克(600IU)/日。
若飲食攝取不足,或日曬機會少者,可以依照營養師的建議,適量食用維生素D的營養補充品。
4️⃣維生素K:
(1)維生素K可活化骨鈣素,使其與鈣結合,沉積在骨骼中,有助於骨骼鈣化與提升骨質密度。
(2)減少骨質疏鬆、骨折的風險。
(3)食物來源:紅莧菜、菠菜、蘆筍、青花菜等。
5️⃣均衡飲食
蛋白質必須在足夠的熱量下,才能被身體有效利用,真正發揮組織修復、肌肉合成的功能。因此,三大營養素 ─ 醣類、油脂、蛋白質,缺一不可。這些營養素分布在每日飲食指南的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每個人依照身高、體重、年齡、活動量、性別,需要攝取的份量各有差異,建議諮詢營養師,為個人量身規劃飲食內容。
吃得均衡、足夠熱量,搭配適量的負重運動,才能保住肌肉、促進肌肉生長,讓我們一起穩住步伐、守住健康!
#營養諮詢 #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