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08/2025
青光眼採訪文章~
50歲劉至翰爆「遺傳病」右眼近失明,視力僅剩0.2!醫曝40歲後注意
(以下摘錄自 健康2.0 新聞採訪報導)
2公尺外全是霧!劉至翰三代男丁都有青光眼
50歲藝人劉至翰日前透露,自己罹患青光眼多年,右眼視神經已塌陷9成,視力僅剩0.2;他形容,在眼中畫一個十字,視野左上角完全看不見,看劇本沒問題,但2公尺外的景物全是模糊的。他表示,從30歲開始就有症狀,卻未察覺,直到某次因針眼就診,才被醫師發現眼壓異常,視神經嚴重受損,甚至達到可申請殘障手冊的程度。
過去劉至翰曾在受訪時就透露,某一次探望做心臟手術的爺爺時,發現爺爺床頭放著的眼藥水與他用的一模一樣,才驚覺父親與爺爺也都有青光眼,全家三代男丁都有青光眼,無一倖免。
青光眼會遺傳!視神經受損就無法修復
青光眼也會遺傳?永和大學眼科院長鐘珮禎指出,青光眼有遺傳傾向,直系血親如果有青光眼,自己的發生機率也會比較高;建議超過40歲,尤其又有家族病史的人,每一年定期要做眼睛的檢查。
像劉至翰的視神經已塌陷9成,是否有補救方式?目前台灣青光眼患者人數已突破45萬人,是一項相當常見的眼科疾病,不過目前醫療科技尚無法修復已受損的視神經;換言之,一旦視神經受到破壞,損害就是永久的。因此,治療的重點在於「控制病情」,透過藥物、雷射或手術等方式,保護尚未受損的部分,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青光眼初期有哪些症狀容易被忽略?青光眼有急性、慢性
鐘珮禎補充,青光眼主要可分為兩種:慢性型與急性型。慢性開放型青光眼是最常見的類型,問題在於它幾乎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初期可能僅有視野周邊出現些許缺損,但由於變化太細微,很容易被忽略,等到視野縮小、甚至模糊才察覺,往往已是病情中後期。這也是為什麼青光眼又被稱為「視力的小偷」,它在你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悄悄帶走你的視力。
急性青光眼則來勢洶洶,常見於急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症狀包括單側眼睛劇烈脹痛、紅腫、視力模糊(如同透過浴室的蒸氣看東西),頭部同側也會劇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
誰是青光眼高危險族群?這些人更要注意
青光眼的高危險族群可根據類型不同略有差異:
* 若是劉至翰的慢性青光眼:眼壓高、年齡較大、有青光眼家族史、黑人、高度近視、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
* 急性青光眼:亞洲人、遠視者、年紀大、女性、有青光眼家族史者。
此外,鐘珮禎也提醒,某些全身性疾病會增加青光眼風險,像是高血壓、糖尿病,若導致眼中風或視網膜病變,可能進一步引發「新生血管型青光眼」。相反地,血壓過低也不是好事,因為可能使視神經的血流灌注量不足,導致「低眼壓型青光眼」。
其他風險因素還包括:虹彩炎、嚴重白內障、眼外傷、高度近視,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此外,生活中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小習慣,也可能短暫提高眼壓,例如:短時間大量喝水、趴下來、倒立、憋氣用力,或攝取含咖啡因飲品、抽菸等,這些對一般人可能無害,但對有青光眼體質的病患來說,卻可能加重視神經損害。
青光眼可以治好嗎?青光眼多久會失明?
「青光眼目前無法治癒,只能控制。」目前醫療只能保護還沒壞死的視神經,無法讓已經壞掉的部分再生。至於病程發展速度,慢性青光眼可能需要數年才會導致完全失明,急性青光眼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幾小時內就會造成永久性的視力喪失。
鐘珮禎也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青光眼是全球成年人失明的第二大主因。然而,若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控制,大多數患者仍能維持足夠的視力,過著正常生活。
青光眼如何預防?控制慢性病、補充B群
想預防青光眼,定期眼科檢查相當重要,特別是年滿40歲、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視、高血壓、糖尿病等族群,更應定期進行眼壓測量、視野與眼底檢查,才能早一步發現異常。
另外,做好以下生活習慣可預防青光眼:
1. 良好用眼習慣: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每使用30分鐘應讓眼睛休息5~10分鐘;不建議在黑暗中長時間盯著螢幕,以免光線對視神經造成傷害。
2. 控制慢性疾病:特別是兒童的近視控制,因高度近視未來罹患青光眼的風險會大增。對於已經有慢性病的人,務必按時服藥並配合醫囑,才能降低眼部併發症風險。
3. 避免濫用藥物:類固醇藥物不可自行使用,如需使用,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並密切追蹤眼壓變化。
4 飲食運動護眼:可補充維生素B群,有助於視神經健康;而運動習慣也不可忽視,有助於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對眼部健康同樣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