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8/2025
當妳療癒和媽媽的關係,生命的卡點也會鬆開!
兼職實習生 : 羅婷心 實習心理師
親愛的女性,妳和媽媽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
在陪伴個案深入探索的過程中,個案常常會談到「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伴侶關係」、「安全感議題」、「職涯發展」,以及「自我價值感」等面向。當我們走得更深時,往往會發現——女性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常常在背後深深影響著這些領域,甚至形塑了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當我們開始處理並理解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時,會發現生命各面向也會隨之獲得明顯的提升與轉化。
———
以下提供一些關鍵問句,邀請妳慢慢探索自己與媽媽的關係。
其中有些問題是特別為妳設計的,也有一些可能比較適合其他人。妳不需要全部回答,只要挑選那些讓妳心裡有感覺的題目即可。
在開始之前,請先給自己一點時間。輕輕深呼吸——慢慢吸氣,再慢慢吐氣。感覺此刻的身體,允許自己放鬆下來。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需要急著想出正確的說法。妳可以寫下第一個浮現的念頭,也可以只是停留在一個感覺。有些題目可能會喚起不容易的回憶,這是很自然的。
請記得,這是一個屬於妳自己的安全空間。所有妳寫下或感受到的內容,都只是給妳自己看見與理解,沒有對錯,只有誠實地靠近自己。
1. 在妳小時候,妳最怕媽媽的什麼話或表情?
2. 有沒有一句媽媽說過的話、或一個表情,讓妳覺得特別受傷?
3. 妳覺得媽媽在妳生命中,帶給妳最深的傷口是什麼?
4. 在媽媽面前,妳是否曾經為了讓她滿意,而壓抑或隱藏真正的自己?
5. 妳覺得自己長大後,是否還常常出現「討好別人」或「想逃開壓力」的反應?
6. 當妳意識到自己在媽媽面前小心翼翼時,妳的身體或情緒會有什麼變化?
7. 妳覺得「討好」或「逃避」的模式,是否也出現在妳和其他重要關係裡?
8. 在妳和媽媽的互動中,最容易引發爭吵的情境是什麼?
9. 有沒有某一個時刻,讓妳下定決心要和媽媽保持距離?
10. 當妳和媽媽關係疏遠時,妳心裡感覺到的是輕鬆,還是仍有遺憾?
11. 妳覺得「想遠離」的模式,是否也出現在妳和其他重要的關係裡?
12. 當妳想到媽媽時,會同時浮現「心疼」和「失望」嗎?
13. 妳有沒有覺得,自己在某些時候比媽媽更像家裡的支柱?
14. 妳是否覺得,自己應該要承擔「照顧媽媽」的責任?
15. 妳心裡是否曾暗暗告訴自己:「我不要變成像媽媽一樣的人」?
16. 妳是否曾經在內心有一部分,對媽媽感到失望或瞧不起?妳覺得她應該要怎麼做才更好?
17. 妳是否曾因為顧慮媽媽,而無法放手追逐夢想或做真正的自己?
18. 妳覺得自己身上有哪些特質,和媽媽是相似的?
19.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媽媽在妳生命中最深的影響」,會是什麼?
———
「母女關係中的常見衝突模式」
在陪伴眾多個案的經驗中,我發現,當女兒與媽媽之間存在內在矛盾或外在衝突,尤其當這種拉鋸達到極致時,女兒的內心往往會下了一個結論:在這段母女關係中,要麼「沒有自己」,要麼「內心遺棄媽媽」,或者在兩者之間不斷切換。以下是幾種典型的母女互動模式:
一、 母親強勢、挑剔,女兒傾向討好型
有些女兒的媽媽非常強勢,對她們要求很多,擔心她們做得不夠好,因此經常挑剔。這樣的女兒容易想要討好媽媽,努力做個乖孩子;同時,她們可能害怕媽媽的反應,內心在「討好」與「想逃避」之間拉扯。
這類女兒常有的內心想法包括:「我不夠好」、「我一定要完美」、「在乎別人對我的評價」、「害怕別人討厭我」,並容易伴隨焦慮感。
二、 母親強勢、挑剔,女兒傾向衝突型
另一類女兒,面對挑剔的母親,常與母親產生衝突,最終選擇保持距離。為了遠離母親,她們承擔了更多壓力,努力證明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並希望走出一條不同的成功之路。
然而,長期承受壓力可能帶來身心負擔,例如頭痛、肩膀緊繃、胃潰瘍,以及容易失眠等症狀。
三、母親弱勢、焦慮,女兒成為家庭支柱型
還有一些女兒的母親較弱勢,缺乏自信,並可能在伴侶關係中受欺負,例如父親外遇或不承擔家計,使母親必須承擔家庭重擔。
這類女兒一方面心疼母親,主動承擔家庭責任,成為母親的支柱;另一方面,她們可能責怪母親,覺得母親太軟弱,並希望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因為內心覺得需要照顧母親,這些女兒往往無法完全追求自己的夢想,總有一種被綑綁的感覺——往前走幾步,心裡仍會回頭看媽媽的狀態。甚至有些女兒會覺得媽媽的不幸也是自己的責任,因此限制自己不能過得太好。
———
「母女關係與賽斯 “自發攻擊性” 的秘密」
在母女關係中,許多女性因應媽媽的強勢、挑剔或弱勢,可能會選擇討好、保持距離,或承擔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表面上看,這些行為似乎是在保護自己或維持家庭和諧,但長期下來,卻會阻塞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命本能——賽斯所說的「自發攻擊性」。
賽斯認為,自發攻擊性是生命的本能之一,帶有正向、建設性與創造性的力量。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大哭、畫家在畫布上大膽潑灑顏料、成熟花苞自然綻放,都是自發攻擊性自然流動的例子。這股能量能幫助我們表達情緒、釋放壓力、清理內在阻塞,並重新與自己的內在信念連結。
然而,當女兒長期處於「必須討好媽媽」、「遠離媽媽」或「承擔媽媽不幸」的模式時,她們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脆弱與需求,自發攻擊性也無法自然流動。這股被抑制的能量會在體內累積,形成內在阻塞,進而帶來情緒壓力、焦慮、憂鬱,甚至胃潰瘍、偏頭痛、癌症等身體疾病,甚至可能以暴力或各種傷害的形式意外爆發。長期下來,這樣的阻塞也會影響到人生的各個面向,限制了自我表達與生命力的綻放。
———
「母女關係的深層療癒如何發生?讓 “自發攻擊性” 自然流動!」
Step 1:照見自己的傷口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深呼吸幾次,慢慢放鬆自己。
想一想:
在這段母女關係中,哪些事情讓我受傷?
哪些時刻讓我感到害怕、委屈或焦慮?
我對媽媽最深的憤怒、責怪或委屈是什麼?
用「自由書寫」把心裡的感受寫下來——想到什麼就寫,不用在意對錯,也不用考慮道德標準。把情緒盡情抒發出來。
確認自己的傷痛被充分看見和表達,好好發揮「自發攻擊性」。
寫完後,看看受傷的自己,深深擁抱她,接納她的感受。
Step 2:對媽媽說出真實的話
閉上眼睛,連結媽媽的靈魂意識,如同媽媽就在你面前。
問自己:如果我可以讓她理解,我最希望她知道的是什麼?
在她面前,說出心裡真正的話,不必擔心對錯,只要真實。可以是:「我當時很害怕」、「我需要被看見」……就像在對媽媽訴說。
把所有想告訴媽媽的話都說出來,好好發揮「自發攻擊性」。
Step 3. 連結內在的智慧
深呼吸,進入內在的寧靜狀態,設定:「我既是我,我也是上帝。」
問自己:
需要發生什麼,才能讓我和媽媽的關係圓滿?
我可以為這份圓滿做什麼?
把焦點放在自己可以做的改變與行動
Step 4. 感受媽媽的傷痛
閉上眼睛,連結媽媽的靈魂意識,讓自己成為媽媽的角色,去感受她一生的傷痛、委屈和難過。用聲音把這些感受訴說出來——為她憤怒、為她難受,就像替她發聲一樣。
這個過程很特別:當妳連結媽媽的靈魂意識,痛她所痛,其實也在幫助她清理內在的阻塞與轉化負面情緒。同時,你也會更完整地看見這段母女關係,理解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Step 5. 走向圓滿的關係
當關係慢慢走向圓滿時,剩下的只有:謝謝、對不起、我愛妳。
謝謝:能深刻感謝這段關係帶給自己的所有學習與成長。
對不起:當內在傷痛已經釋放,傷口完全癒合時,有力量能看見對方曾因自己而受的傷,能向對方說「對不起」,幫助彼此的心復原更完整。
我愛妳:最後,只剩下真摯的愛。因為這份很深的「愛」,我們彼此的靈魂才約定好,這一世要成為「母女」,一塊學習、共同圓滿。
———
祝福大家,
不僅能重新連結「自發攻擊性」的正向力量與創造力,
更能透過它,將情緒正確地抒發、釋放,
進而清理內在的阻塞、轉化壓力,
創造出真正服務於自己生命的信念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