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2025
恐慌症 (三) 找到喘息的空間
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
接續2025/09/16 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今日分享的是「恐慌症 找到喘息的空間 」
幽閉空間恐懼症 通常是來自覺得被綁著 、 和困住的感覺 。 找到自己被什麼東西綁住 、 被哪一段關係困住了 去了解那種想要逃離的心情 試著思考目前的困境 如何漸進的方式讓這個困境能夠有變化 並不是立刻結束原來的關係或者結束當下的困境,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些 「 喘息的空間 」 。
當心理上能夠有所喘息時 生理上就不會有那麼強烈的窒息感 幽閉空間恐懼也開始減低了 當一股潛意識的混亂,慢慢進到意識層面 進而被了解 和釐清 ,意識終於知道內心的掙扎想要逃離、被東西壓的 喘不過氣來 的 原因,就會得到很大的釋放。所以 ,當意識層面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問題被看到了 恐慌症至少會改善一半。
人會恐慌,正 是因為 隱約知道有些狀況,但是問題沒有被看到、不知道到底 將會發生 什麼事情 。感受與生理現象時常 透過 「 症狀 」 來呈現 當這種感受跟生理現象 背後的原因被意識層面了解後,就 會開始 明白 ,及心安的感覺,則可以 開始 慢慢來想對策 。 例如 事情不要排得太密集,中間要留空檔。當自己接受 、明白現況 ,就會釋懷。知道如何調整作息、 也會出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傳統上 對應恐 慌症,多停留在症狀的治療。例如,當個案害怕逃不掉時,就讓他知道哪裡有可以逃的方法、或是再次的保證、陪伴他克服恐懼、陪伴他去搭火車、搭飛機,或是教導個案肌肉放鬆的方法、當症狀發作時 做深呼吸。
以上 這些 屬於 認知行為治療的策略,其實都只停留在實際問題的處理層面;在症狀處理之後,還是 需 要 更 進一步做內在動力學的探討,才能根本解決個案真正的壓力和恐懼。症狀是內在問題的象徵 如 果只處理症狀,是治標不治本,並沒有觸碰到內在真正的問題。當我們知道內心 :「 其實想逃離些什麼 」 ,或是 「被什麼壓得喘不過氣」 ,就可以開始進入 「 意識層面 」,擬定計劃 開始改變自己的作息 和生活步調,也可以擬定一個數年的計劃,告訴自己要逐步的解決。這才能真正化解恐慌症 所 帶來的困擾。
參考資料 :
不再恐慌 自律神經失調的身心靈整合療法
用心醫病 新時代身心靈整體健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