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斯身心靈診所

賽斯身心靈診所 ....

恐慌症 (三)  找到喘息的空間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     接續2025/09/16 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今日分享的是「恐慌症 找到喘息的空間 」     幽閉空間恐懼症 通常是來自覺得被綁著 、 和困住的感覺 。 找到自...
21/10/2025

恐慌症 (三) 找到喘息的空間

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

接續2025/09/16 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今日分享的是「恐慌症 找到喘息的空間 」
幽閉空間恐懼症 通常是來自覺得被綁著 、 和困住的感覺 。 找到自己被什麼東西綁住 、 被哪一段關係困住了 去了解那種想要逃離的心情 試著思考目前的困境 如何漸進的方式讓這個困境能夠有變化 並不是立刻結束原來的關係或者結束當下的困境,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些 「 喘息的空間 」 。
當心理上能夠有所喘息時 生理上就不會有那麼強烈的窒息感 幽閉空間恐懼也開始減低了 當一股潛意識的混亂,慢慢進到意識層面 進而被了解 和釐清 ,意識終於知道內心的掙扎想要逃離、被東西壓的 喘不過氣來 的 原因,就會得到很大的釋放。所以 ,當意識層面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問題被看到了 恐慌症至少會改善一半。
人會恐慌,正 是因為 隱約知道有些狀況,但是問題沒有被看到、不知道到底 將會發生 什麼事情 。感受與生理現象時常 透過 「 症狀 」 來呈現 當這種感受跟生理現象 背後的原因被意識層面了解後,就 會開始 明白 ,及心安的感覺,則可以 開始 慢慢來想對策 。 例如 事情不要排得太密集,中間要留空檔。當自己接受 、明白現況 ,就會釋懷。知道如何調整作息、 也會出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傳統上 對應恐 慌症,多停留在症狀的治療。例如,當個案害怕逃不掉時,就讓他知道哪裡有可以逃的方法、或是再次的保證、陪伴他克服恐懼、陪伴他去搭火車、搭飛機,或是教導個案肌肉放鬆的方法、當症狀發作時 做深呼吸。
以上 這些 屬於 認知行為治療的策略,其實都只停留在實際問題的處理層面;在症狀處理之後,還是 需 要 更 進一步做內在動力學的探討,才能根本解決個案真正的壓力和恐懼。症狀是內在問題的象徵 如 果只處理症狀,是治標不治本,並沒有觸碰到內在真正的問題。當我們知道內心 :「 其實想逃離些什麼 」 ,或是 「被什麼壓得喘不過氣」 ,就可以開始進入 「 意識層面 」,擬定計劃 開始改變自己的作息 和生活步調,也可以擬定一個數年的計劃,告訴自己要逐步的解決。這才能真正化解恐慌症 所 帶來的困擾。

參考資料 :
不再恐慌 自律神經失調的身心靈整合療法
用心醫病 新時代身心靈整體健康觀

我是不是太敏感了,為什麼我總是在意別人的情緒?全職實習生:梁明偉 實習心理師你是否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卡在某個地方?明明努力工作、盡責做人,卻經常感到疲憊和焦慮,對親密關係總有種無形的防備。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能讓你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別人...
14/10/2025

我是不是太敏感了,為什麼我總是在意別人的情緒?

全職實習生:梁明偉 實習心理師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卡在某個地方?明明努力工作、盡責做人,卻經常感到疲憊和焦慮,對親密關係總有種無形的防備。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能讓你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別人一個情緒變化,你就開始猜測自己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夜裡的你,或許常在睡前反覆檢查訊息,想著:「我是不是又讓他失望了?」這樣的反應不是你的錯,只是那個早早學會「如何在家裡求生」的孩子,仍然住在你心裡。

在童年逆境經驗中長大的你,可能不是被好好地愛著,而是被逼著提早懂事。你可能記得,那個總要看臉色行事的自己——必須隨時保持警覺,觀察每個表情、調整自己,以避免衝突或被責怪。久而久之,你變得完美、控制、體貼、敏銳——這些特質曾經是讓你得以安全長大的盔甲。現在你成為了大人,你更加有能力了,可是這些盔甲卻依然緊緊貼著你。它們由始至終默默保護著你,但也讓你無法自在呼吸。

在夜深人靜時,那個只能靠自己的小孩仍在心裡沉默地蜷縮著——他不吵不鬧,只是默默提醒你:你曾經多麼孤單地撐過那些沒人抱抱的時光。而這一切,不只是過去的陰影,更是你為自己安排的生命劇本。正如賽斯所說,你作為靈魂在投生前,就選擇了這樣的成長藍圖。這不是為了懲罰你,也不是為了讓你受苦或償還因果業力,而是讓你透過這些生命的挑戰,更深刻地感受、理解自己、愛自己。你的靈魂想透過「不被看見」去體驗被真實看見的喜悅;想透過「被忽略」學會自我滋養;想透過「缺乏安全感」孕育對生命深刻的信任。

也許,正因為這些經歷,你比一般人更能察覺情緒的微妙變化;也許,你在面對壓力時展現出非凡的堅韌與責任感;也許,你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敏銳與深度,能捕捉生活中最細微的訊息。這些特質,不是偶然,而是你的靈魂特意安排,作為你成長與理解世界的力量。

當你願意從靈魂的視角回望過去,不再追問「為什麼我會遇到這些事?」,而是問自己「我要從這段經驗中學到了什麼?」那一刻,你的能量就會開始轉化。你不再只是那個無助受傷的小孩,而是那個帶著覺知、帶著選擇與創造力的存在。你開始有能力在當下做出新的選擇:去信任、去放鬆、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真正的療癒,不是改變你本來的樣子,而是重新認出——你一直都是完整的。那些曾以為的弱點、敏感或不安,其實都是你為自己安排的禮物,幫助你更理解自己,也更理解他人。當你以覺知感受每一刻,溫柔接納自己原本的樣子,你就在為自己創造新的可能。每一刻,你都在與自己和世界建立新的對話,發現那份一直存在的智慧與光芒。這是你的生命,你早已為自己準備的禮物,引領你看見力量與光亮。

內在小孩全職實習生-洪筠靚 實習心理師很多人聽過內在小孩,但你知道其實我們的內在,像是一個家庭一樣,內在小孩不只一個,從賽斯-次人格觀點+IFS (Internal Family Systems)內在家庭系統,來探索我們的-內在小孩。在我們...
07/10/2025

內在小孩

全職實習生-洪筠靚 實習心理師

很多人聽過內在小孩,但你知道其實我們的內在,像是一個家庭一樣,內在小孩不只一個,從賽斯-次人格觀點+IFS (Internal Family Systems)內在家庭系統,來探索我們的-內在小孩。

在我們的內在世界裡,住著許多不同的聲音與角色。這些角色有時是保護者,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得以生存;有時是嚴厲的批判者,提醒我們遵守規範;而在最深處,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內在小孩」。當我們在童年遭遇過創傷、否定或缺乏愛時,這個小孩承受了太多痛苦,最後被迫「流放」到意識之外,仿佛從我們的生命故事中消失。然而,它並未真正消失,而是以更隱晦的方式,持續影響著我們的情感、身體與人際關係。

IFS 的觀點:流放者的存在
IFS(內在家庭系統)將這些受傷的部分稱為「流放者」(Exiles)。它們通常背負著孤單、羞愧、無助或恐懼。為了避免觸及這些情緒,我們的內心會創造其他「管理者」或「救火者」角色來壓抑它們。例如,過度理智化、工作成癮、或在人際中不斷取悅他人,這些都是心靈的保護策略。但代價是,我們失去了與最真實情感的連結。

賽斯的提醒:靈魂的完整性
在賽斯的觀點中,自我不是破碎的,而是靈魂延伸的一部分。那些被流放的小孩,並不是錯誤或瑕疵,而是我們靈魂選擇的經驗。當我們否認它,它會以更劇烈的方式在外在世界顯現──可能是反覆的人際衝突、難以理解的焦慮,甚至是身體的病痛。賽斯:「你是一個多重次元的人格,信任你自己存在的奇蹟,不要在你一生裡的肉體與靈性上作任何區分,因爲靈性是以肉體的聲音來說話,而肉
體是心靈的創造物。」
如何認出那些你所否認的部分,這些你所切割的部分,會以更大的力量回到你身上;你所接納的,會成為你力量的一部分,療癒的核心不是消除或切割,而是接納與整合。

如何看見被流放的小孩
第一步,是覺察情緒的線索。當你發現自己因為一句話而過度受傷,或對某些情境有強烈不成比例的反應,這往往是內在小孩在呼喊。那份情緒其實比眼前事件更古老,來自早年的傷口。

第二步,是以慈悲的自性靠近。IFS 強調「自性」(Self)的特質,包括平靜、慈悲、好奇與接納。當我們帶著這份能量去接近小孩時,它才敢現身。你可以在靜坐或書寫中,對它說:「我看見你了,你並不孤單。」這樣的陪伴,就是最深的療癒。

第三步,是允許它表達。這些流放的部分長年被壓抑,它們需要安全的空間來說話。你可以讓它透過影像、文字或聲音表達出來,而你只需傾聽,不需急著修正。賽斯提醒我們:情緒本身就是能量的展現,當它被允許流動,就會轉化。

把內在小孩迎回生命
最後,我們要邀請內在小孩回到整體。這並非否認創傷,而是承認那是生命的一部分。當我們願意與它重新連結,它不再只是痛苦,而會成為力量與愛的泉源。那份曾被壓抑的敏感與真誠,會讓我們在人際中更能同理他人;曾經的孤單,會讓我們更懂得珍惜連結;曾經的眼淚,會轉化為創造力與靈感。

我們所謂的「次人格」或「內在小孩」,其實都是靈魂的不同延伸。當我們學會與它們對話,允許它們回歸,我們也同時回到更完整的自己。

療癒不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全新的人」,而是允許自己成為「更完整的自己」。當流放的小孩得以回家,我們也更接近靈魂原本的豐盛與自由。當我能牽起所有的部分(次人格),重新去愛內在部分,找回他們本來的美好特質。當我能回到我的本質,就是回家。每一個你,都是獨特的存在,沒有不好的你,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參考資料
賽斯書:個人實相的本質
IFS-自我療癒法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沒有不好的你

06/10/2025
恭喜診所新科諮商心理師。
30/09/2025

恭喜診所新科諮商心理師。

謊言,是靈魂短暫的庇護所全職實習生 : 張志英 實習心理師近期看一部日本電影《愛上謊言的女人》融合了懸疑與愛情元素,故事看似在講述一段因謊言而起的愛情,卻更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在面對困境與痛苦時的心理掙扎。片中的 女主角 川村由加利在一場意外後...
30/09/2025

謊言,是靈魂短暫的庇護所

全職實習生 : 張志英 實習心理師

近期看一部日本電影《愛上謊言的女人》融合了懸疑與愛情元素,故事看似在講述一段因謊言而起的愛情,卻更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在面對困境與痛苦時的心理掙扎。片中的 女主角 川村由加利在一場意外後,逐漸發現交往多年的戀人 男主角 桔平,其身份與過去全都建立在謊言之上。醫師執照、名字甚至生活背景,幾乎沒有一件是真的。這突如其來的真相,讓她原本以為堅實的愛情瞬間崩解,陷入難以承受的困惑與崩潰。這樣的情節並非只是戲劇性的鋪陳,而是折射出許多人在人生中面對痛楚、挫敗與不安時的真實反應。正如片中所點出的核心:「說到底,大家為了逃避現實才開始說謊。」

現實往往帶來無法承受的衝擊,因此人們傾向用謊言作為短暫的庇護。桔平的謊言就像一層保護膜,既掩飾了他的真實身份,也暫時維繫了與由加利之間的關係。然而,當謊言被揭開時,由加利不得不直面內心最深的質疑 :過去的點滴是否全是幻象?她痛苦地徘徊在「想抓住愛情的美好」與「不得不面對背叛的真相」之間。這種掙扎,正好 反映 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謊言雖能短暫安撫,但最終仍需直視現實。

然而,謊言的代價往往是勇氣的延遲。謊言雖能帶來一時的安全感,卻也讓人背負焦慮與恐懼,因為一旦謊言被揭穿,那些以為牢固的信任與安全感會瞬間瓦解。由加利在愛情與真相之間徘徊不定,正是因為她清楚明白:面對真相需要巨大的勇氣,而她一時之間尚未準備好承擔。謊言並不是徹底的否認,而是一種延遲面對的方式。人類不是永遠抗拒真相,而是需要時間累積力量去承 受它。這種延遲或許會拖得很長,甚至需要靠一場重大事件或關係的崩潰,才會逼迫人真正去直視內心深處的真實。

桔平的謊言雖然虛構,但它對由加利造成的心理衝擊卻是真實的。當她發現愛人的身份與過去皆是虛構時,那份震撼讓她陷入痛苦,也逼使她展開自我追尋。這段過程成為推動她重新認識自己、重建信任與勇氣的契機。而這樣的力量,不是謊言本身所帶來,而是她面對真相的反應與成長,才是真實而深刻的療癒。

電影最引人深思之處,在於它展現了人性在逃避與面對之間的辯證。逃避痛苦本身並不可恥,它是一種調整與過渡,因為沒有人能永遠保持堅強 。然而,逃避之後的下一步又該如何?如果謊言不斷累積,最終將拖垮的不只是說謊者自己,還包括被牽連其中的人。電影沒有嚴厲譴責任何角色,而是用一種溫柔的角度展現:人在面對痛苦時,往往會選擇繞遠路。謊言雖然延遲了真相的到來,卻也為受騙者創造了準備與喘息的空間。只是,真正的解脫仍然需要勇來,卻也為受騙者創造了準備與喘息的空間。只是,真正的解脫仍然需要勇氣,因為唯有誠實地直視真相,才能迎來徹底的自由。氣,因為唯有誠實地直視真相,才能迎來徹底的自由。

看完這部電影,我體會到謊言並非只是單純的錯誤,它往往揭示了背後深藏的需求與脆弱。人們選擇說謊,是因為心中有一部分害怕被看見、不願被揭露。需求與脆弱。人們選擇說謊,是因為心中有一部分害怕被看見、不願被揭露。對受騙者而言,雖然謊言帶來痛苦,但面對謊言的過對受騙者而言,雖然謊言帶來痛苦,但面對謊言的過程,也可能是一段必要的程,也可能是一段必要的過渡期,讓人逐步培養出承擔現實的力量。無論謊言多麼複雜,最終仍需回到過渡期,讓人逐步培養出承擔現實的力量。無論謊言多麼複雜,最終仍需回到真實的自己,因為只有勇敢面對,才能真正放下過去,走向自由。真實的自己,因為只有勇敢面對,才能真正放下過去,走向自由。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不只是關於謊言與愛情的故事,更像是一則關於人性的寓言。謊言是人性的一部分,可以暫時遮掩痛苦,但勇敢面對才是靈魂人性的寓言。謊言是人性的一部分,可以暫時遮掩痛苦,但勇敢面對才是靈魂真正的出口。真正的出口。

「養你這麼大容易嗎?」——當愛變成了枷鎖全職實習生:梁明偉 實習心理師「你知道我多辛苦嗎?從早做到晚,省吃儉用,不敢亂花,就是想把最好的留給你。養你這麼大容易嗎?你有想過要怎麼孝順我嗎?」也許你也聽過這樣的話。這種帶著委屈、責怪、心酸的語氣...
24/09/2025

「養你這麼大容易嗎?」——當愛變成了枷鎖

全職實習生:梁明偉 實習心理師

「你知道我多辛苦嗎?從早做到晚,省吃儉用,不敢亂花,就是想把最好的留給你。養你這麼大容易嗎?你有想過要怎麼孝順我嗎?」
也許你也聽過這樣的話。這種帶著委屈、責怪、心酸的語氣,總能讓人瞬間安靜下來。喉嚨發緊,胸口悶悶的,什麼都說不出口。你心裡明明有話,也想解釋,可是很清楚,一旦開口,就會被扣上「不孝」「白眼狼」的帽子。許多孩子就是在這樣的語境裡長大的。父母總是提醒你,他們為了養家多麼辛苦,為了養你花了多少錢。父母的付出一再被拿來強調,就像一本永遠結不清的帳,每次爭吵時都會被重新翻出來算,那種愧疚感一次又一次地砸在心上,讓人幾乎喘不過氣。
在這樣的氛圍裡,孩子從小學到的是:別讓爸媽失望、錢很難賺、都是我的錯這樣的信念。久而久之,這些話成了孩子內心的規則。父母吵架了,你要出面調停;父母情緒不好,你得想辦法安撫;擔心父母沒人照顧,你就不能走遠。就算你已經長大,走出家門,那些聲音仍然在心裡追著你跑。
於是,你慢慢學會了一種活法:把自己的需要放在最後。你開始小心翼翼,不敢做太大的選擇,總得先想父母會怎麼看。心裡仍有個聲音追著你跑:別忘了,你還欠著。這樣的糾葛,讓許多人一生都活在矛盾裡。明明感激父母,卻覺得窒息;明明渴望自由,卻被愧疚拉住。就像腳上綁著看不見的鎖鏈,怎麼走都覺得沉重。
「夠了,我受夠了這種欠著你們的感覺。」
「我不要再欠你們了,我要把欠你們的全部都還回去。」
多少次,你在心裡這樣喊過?想把錢一次還清,希望有一天能不再虧錢,可以自由地呼吸。可是,每次以為快要結束的時候,他們又能翻出新的帳本:誰當年怎麼辛苦,誰又為你放棄了什麼。你怎麼還?一生都還不完。
可是,真的只有「還」這一條路嗎?
靈魂與靈魂的相遇,不是為了互相套牢,而是為了彼此的成長。父母的辛苦,是他們靈魂的選擇;你之所以出生在這個家庭,也不是為了背上一生的債,而是為了透過這段關係去學會成為自己。這裡沒有帳本,沒有交易。那些「欠著」的感覺,其實只是信念的幻影,它從來不是愛的真相。
當我把人生當成一場償還,就只能不停奔跑,卻永遠跑不出自由。但如果你開始允許自己相信:我心懷感激父母的付出,但我也有權用我的生命創造屬於我的方向。我不是修復他們生活的工人,他們有權利經歷自己的混亂,也有能力面對結果。我可以在愛與能力範圍內貢獻,而不是背負。
或許,真正的愛,不是用愧疚把自己消耗殆盡,而是讓父母看見:他們的孩子能自在、能自由,能把生命活成光亮而完整的樣子。

恐慌症(二)–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    接續2025/8/19 恐慌症的症狀與因應,今日分享的是「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     促成恐慌症的發作有三大主軸:情感層面的失去、金錢,以及面對死亡的焦慮...
16/09/2025

恐慌症(二)–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

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

接續2025/8/19 恐慌症的症狀與因應,今日分享的是「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

促成恐慌症的發作有三大主軸:情感層面的失去、金錢,以及面對死亡的焦慮。在恐慌發作之前,經常有一個被嚇到的經驗。
第一:最近有沒有親人或好友往生?而且讓自己有一種「為什麼之前還好好的。怎麼突然變成這樣?」的驚嚇?
第二種受驚嚇的過程是:在最近兩三年內,是不是有和自己比較親近的人往生,例如父母親、從小帶大的爺爺奶奶等,而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往生?
第三種受驚嚇的方式:是看到報章雜誌的報導,當報紙上報導某位名人或演藝人員突然過世時,也會造成一個人的驚嚇反應。

我們可能參與了以上其中,而壓抑了自身的悲傷和恐懼反應,累積了一種未曾被面對的與死亡恐懼。產生:「什麼時候輪到我死亡呢?」的這些情緒被延後釋放了,這些突如其來的巨大恐懼能量,會透過潛意識影響自律神經的正常功能運作。

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身體沒有辦法承受主人長期丟給他的恐懼能量,必須把這些恐懼能量零存整付的宣洩出來,於是身體就會開始醞釀恐慌發作。
而恐慌症發作其實對身體有兩個善意的目的:
第一:是讓身體的主人看到自己正在累積恐懼能量,可說是身體自動紓壓裝置,像是電器的接地線一樣,以避免承受太多電流,身體會自我保護,定時放掉主人累積的恐懼,來維持正常身體的功能運轉,所以他會定期「排放」,而每一次排放就是一次恐慌發作。
第二:是提醒主人,必須改變生活和思考模式了!恐慌症可以引發主人去思考自己潛意識層面哪個部分受到驚嚇反應,在我們的治療中要去探討那個驚嚇反應是如何形成的?例如面對親人死亡而引發的恐慌症有幾個涵義:可能是自我的懲罰、罪惡感的呈現,另外也是藉由分段面對死亡的恐懼來釋放死亡焦慮。

恐慌發作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機轉,因為潛意識裡某個自我是被驚嚇到的,那個被嚇到的自己經常在自言自語:「下一個會不會是我?」藉由模擬接近死亡的狀態,讓自己一次又一次或多或少的面對,來釋放那個被驚嚇的自己。所以每次發作,其實同時是邁向康復的一個里程!

理解老化焦慮,照見內心的隱藏信念(一)兼職實習生: 黃柏菁 實習心理師某天,一位知心好友告訴我,他最近常常想到自己快要50歲了。腦海裡不時浮現各種畫面:身體衰老、行動不便,甚至「又老又病」的模樣。這些念頭讓他感到害怕,陷入所謂的「年齡焦慮」...
09/09/2025

理解老化焦慮,照見內心的隱藏信念(一)

兼職實習生: 黃柏菁 實習心理師

某天,一位知心好友告訴我,他最近常常想到自己快要50歲了。腦海裡不時浮現各種畫面:身體衰老、行動不便,甚至「又老又病」的模樣。這些念頭讓他感到害怕,陷入所謂的「年齡焦慮」。

這讓我想起賽斯身心靈診所許添盛醫師曾在演講中提出的一個問題:「你想像過自己80歲生日那一天,會怎麼過嗎?」
他舉例說,如果想像那天的自己一早起床先吞一把慢性病藥,再拄著拐杖、由看護陪伴去醫院看診,上午全耗在檢查裡,下午依舊孤單受限,這樣的畫面其實就是在潛意識中「預演」不健康的老年。

因為,信念會創造實相。
如果我們深信老化等於病痛與失能,人生就可能往這方向發展。相反地,如果能想像自己80歲時仍能與家人朋友快樂聚會,保持活力,潛意識就會往健康自在的方向創造。由此可見,老化焦慮往往來自我們的信念,而非老化本身。

一、什麼是「老化焦慮」?
心理學上所謂的老化焦慮,指的是人們因年齡增長而產生的緊張、害怕或不安。常見來源包括:
☆身體層面:擔心疾病、失能、外貌衰退;
☆心理層面:害怕失去價值或角色;
☆人際層面:憂慮孤單、伴侶離世或子女疏遠;
☆存在層面:意識到死亡不可避免而感到無力。

研究顯示,這種焦慮在中年轉向老年的階段最為明顯,因為這時家庭、工作與健康都在改變。我們開始問自己:「年紀大了是不是免不了生病?」、「退休後我還算有用嗎?」當這些問題長期無法解答,就容易累積為心理壓力。

心理學認為,焦慮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情緒,來自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對失去掌控的擔憂。而老化的不可避免,使這種情緒更為強烈。但必須強調:焦慮並不會帶來保障,反而會降低生活品質,損害身心健康。

二、焦慮背後的隱藏信念
焦慮往往不是現實直接造成,而是我們「如何解讀現實」。常見的隱藏信念有:
☆「年紀大就一定會生病。」
☆「身體遲早會背叛我。」
☆「退休之後我就沒有價值。」

這些信念像是內在劇本,默默主導我們的感受和行為。若一個人深信「老化等於衰敗」,即使還沒有重大病痛,也可能早已陷入憂慮與無力感。

更重要的是,信念會影響生理。研究顯示,負向的老化信念會讓人放棄運動或社交,增加慢性病風險;相反,對老化持正向態度的人更可能維持健康行為,並因此在身心上更長壽、更有活力。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應驗預言」。

三、如何覺察老化焦慮?
要走出焦慮,第一步是覺察。
試著將腦中浮現的自動化想法寫下來,例如:
☆「我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差。」
☆「我已經不再有生產力,快被社會淘汰了。」

然後問自己:
☆這些想法一定正確嗎?
☆是否存在例外?
☆我身邊是否有長者依然健康快樂,能證明另一種老化方式?
透過這樣的自我提問,我們會逐漸發現,焦慮並非來自年齡本身,而是源自我們如何看待年齡。

四、老化焦慮的影響
若未被處理,老化焦慮會帶來多重影響:
☆心理層面:持續焦慮、憂鬱、失眠。
☆行為層面:過度依賴醫療檢查,或因恐懼而不敢嘗試新事物。
☆人際層面:因自卑而避開年輕人,或在比較中陷入孤單。
☆生理層面:長期焦慮會讓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持續偏高,削弱免疫功能,增加慢性病風險。
這些影響說明,焦慮不但無法保護我們,反而可能加速退化。

五、轉化的可能性:從理解到改變
既然焦慮來自信念,轉化也必須從信念開始。第一步,是誠實看見自己內心的劇本。當這些舊信念浮現時,可以問自己:
☆我是否願意相信另一種可能?
☆我能不能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老化?
☆老化會不會其實不是衰敗,而是一種轉化?

心理學研究發現,對生命抱持正向態度的人老化得更慢,保持活力與健康的機會更高。而賽斯資料則提醒我們:「信念創造實相」我們選擇相信什麼,就會經歷什麼樣的人生,包括如何走過自己的晚年。

結語
老化是生命必然的歷程,但我們如何詮釋它,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身心狀態。當我們以焦慮和恐懼看待老化,它就會加速我們的退化;但當我們選擇以信任與開放的心態迎向老化,它就能成為另一段豐盛的人生旅程。

下一篇,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賽斯心法,把焦慮轉化成信任,開啟健康而自在的老化之路。

常覺得心累,日常瑣事讓你,力不從心嗎?全職實習生: 洪筠靚 實習心理師 心臟是全年無休的一個器官,一個人一生中平均約跳動25億次,健康的人每天約跳動約8-10萬次。當我們對生命對生活覺得,慢慢失去熱情和動力,一開始會覺得心累,做什麼都力不從...
02/09/2025

常覺得心累,日常瑣事讓你,力不從心嗎?

全職實習生: 洪筠靚 實習心理師

心臟是全年無休的一個器官,一個人一生中平均約跳動25億次,健康的人每天約跳動約8-10萬次。

當我們對生命對生活覺得,慢慢失去熱情和動力,一開始會覺得心累,做什麼都力不從心,到後來變成-心灰意冷、無心、心碎、死心、心死,最後人也跟著心死而死亡。

這些情緒感受影響到心臟功能,引起許多的心臟疾病,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症、心肌炎、心臟衰竭等…

情緒方面的影響,例如:焦慮、恐慌,引起的心悸、換氣過度。



賽斯在健康之道裡面提到:在環境裡面加入「愛」可能比任何心臟手術還有用得多。許添盛醫師也說過:最好的「換心手術」,救不回一個沒有"心"要活下去的人! 許多身心醫學的研究顯示,冠狀動脈疾病與所謂的A型性格有關。

A型性格指的是「脾氣急,好勝心強」,凡事不合期待的時候便會大發雷霆。這種人堅信「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所以,不論在事業的表現和家庭生活上,他們都是那種絕不容許自己心軟的人。

想起幾年曾經照顧過一位,有18年心肌炎的壯年男性,心肌炎顧名思義就是心臟肌肉發炎,病因有病毒或細菌感染,也有可能是自體免疫關係。

心肌炎有分四種-猛爆性、急性、慢性持續性、慢性持續性,這位個案長達18年的病史,可見一直處於心臟發炎,也一直處於,心死和無心的狀態下。

照顧此病人時,已經心臟衰竭裝上葉克膜(ECMO),原本等待移植人工心臟,因為一些因素,個案被家屬說服,不裝人工心臟了,所以裝著葉克膜在病房,等待心跳停止….

18年前因為投資生意失敗,欠下1000多萬負債,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有慢性心肌炎。個案的父母早年就離世,也沒有兄弟姊妹,結婚之後,家中生計都由太太掌控。

個性脾氣也急性子,好勝心強,也不允許自己心軟,一輩子都在為自己努力,證明自己有心想要成功。即使有錢讓個案裝人工心臟,個案最後還是放棄,把錢留給小孩當教育基金,徹底死心了。

短短照顧個案12天,最後一天什麼都沒有了,沒了呼吸、沒了血壓,但因為有葉克膜,剩下心跳假象的跳了12小時,最後才停止跳動。

是因為不甘心嗎?亦或是最後的心願尚未完成?或許是想要換一個軀體重新再來完成未完成的心願。

如何治療這類的心臟疾病?

1、允許自己的心柔軟,接受自己不完美
2、允許表達,讓心流動,讓愛流動,把死心、心碎的感受說出來
3、對任何事情多一些彈性和其他可能性,預防心血管變硬,變得沒有彈性
4、男性朋友,允許在鋼鐵的心之下,有顆陰柔的心,並非脆弱,而是展現柔軟的一面
5、養小寵物,對寵物的愛,逐漸得到開發並且自然流露的時候,一顆柔軟的心靈便會馬上促成心臟健康的血液灌流,讓心臟恢復它應有的柔軟與健康

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當你愈了解身體,也就愈靠近真實的自己,賽斯心法-永遠有辦法

參考資料
賽斯書-健康之道P.230-247
許添盛醫師-用心醫病
王怡仁醫師-不藥而癒
許添盛醫師-慢性病團療課

當妳療癒和媽媽的關係,生命的卡點也會鬆開!兼職實習生 : 羅婷心 實習心理師親愛的女性,妳和媽媽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在陪伴個案深入探索的過程中,個案常常會談到「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伴侶關係」、「安全感議題」、「職涯發展」,以及「自我價值...
26/08/2025

當妳療癒和媽媽的關係,生命的卡點也會鬆開!

兼職實習生 : 羅婷心 實習心理師

親愛的女性,妳和媽媽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

在陪伴個案深入探索的過程中,個案常常會談到「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伴侶關係」、「安全感議題」、「職涯發展」,以及「自我價值感」等面向。當我們走得更深時,往往會發現——女性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常常在背後深深影響著這些領域,甚至形塑了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當我們開始處理並理解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時,會發現生命各面向也會隨之獲得明顯的提升與轉化。

———
以下提供一些關鍵問句,邀請妳慢慢探索自己與媽媽的關係。

其中有些問題是特別為妳設計的,也有一些可能比較適合其他人。妳不需要全部回答,只要挑選那些讓妳心裡有感覺的題目即可。

在開始之前,請先給自己一點時間。輕輕深呼吸——慢慢吸氣,再慢慢吐氣。感覺此刻的身體,允許自己放鬆下來。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需要急著想出正確的說法。妳可以寫下第一個浮現的念頭,也可以只是停留在一個感覺。有些題目可能會喚起不容易的回憶,這是很自然的。

請記得,這是一個屬於妳自己的安全空間。所有妳寫下或感受到的內容,都只是給妳自己看見與理解,沒有對錯,只有誠實地靠近自己。

1. 在妳小時候,妳最怕媽媽的什麼話或表情?
2. 有沒有一句媽媽說過的話、或一個表情,讓妳覺得特別受傷?
3. 妳覺得媽媽在妳生命中,帶給妳最深的傷口是什麼?
4. 在媽媽面前,妳是否曾經為了讓她滿意,而壓抑或隱藏真正的自己?
5. 妳覺得自己長大後,是否還常常出現「討好別人」或「想逃開壓力」的反應?
6. 當妳意識到自己在媽媽面前小心翼翼時,妳的身體或情緒會有什麼變化?
7. 妳覺得「討好」或「逃避」的模式,是否也出現在妳和其他重要關係裡?
8. 在妳和媽媽的互動中,最容易引發爭吵的情境是什麼?
9. 有沒有某一個時刻,讓妳下定決心要和媽媽保持距離?
10. 當妳和媽媽關係疏遠時,妳心裡感覺到的是輕鬆,還是仍有遺憾?
11. 妳覺得「想遠離」的模式,是否也出現在妳和其他重要的關係裡?
12. 當妳想到媽媽時,會同時浮現「心疼」和「失望」嗎?
13. 妳有沒有覺得,自己在某些時候比媽媽更像家裡的支柱?
14. 妳是否覺得,自己應該要承擔「照顧媽媽」的責任?
15. 妳心裡是否曾暗暗告訴自己:「我不要變成像媽媽一樣的人」?
16. 妳是否曾經在內心有一部分,對媽媽感到失望或瞧不起?妳覺得她應該要怎麼做才更好?
17. 妳是否曾因為顧慮媽媽,而無法放手追逐夢想或做真正的自己?
18. 妳覺得自己身上有哪些特質,和媽媽是相似的?
19.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媽媽在妳生命中最深的影響」,會是什麼?

———
「母女關係中的常見衝突模式」

在陪伴眾多個案的經驗中,我發現,當女兒與媽媽之間存在內在矛盾或外在衝突,尤其當這種拉鋸達到極致時,女兒的內心往往會下了一個結論:在這段母女關係中,要麼「沒有自己」,要麼「內心遺棄媽媽」,或者在兩者之間不斷切換。以下是幾種典型的母女互動模式:

一、 母親強勢、挑剔,女兒傾向討好型
有些女兒的媽媽非常強勢,對她們要求很多,擔心她們做得不夠好,因此經常挑剔。這樣的女兒容易想要討好媽媽,努力做個乖孩子;同時,她們可能害怕媽媽的反應,內心在「討好」與「想逃避」之間拉扯。
這類女兒常有的內心想法包括:「我不夠好」、「我一定要完美」、「在乎別人對我的評價」、「害怕別人討厭我」,並容易伴隨焦慮感。

二、 母親強勢、挑剔,女兒傾向衝突型
另一類女兒,面對挑剔的母親,常與母親產生衝突,最終選擇保持距離。為了遠離母親,她們承擔了更多壓力,努力證明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並希望走出一條不同的成功之路。
然而,長期承受壓力可能帶來身心負擔,例如頭痛、肩膀緊繃、胃潰瘍,以及容易失眠等症狀。

三、母親弱勢、焦慮,女兒成為家庭支柱型
還有一些女兒的母親較弱勢,缺乏自信,並可能在伴侶關係中受欺負,例如父親外遇或不承擔家計,使母親必須承擔家庭重擔。

這類女兒一方面心疼母親,主動承擔家庭責任,成為母親的支柱;另一方面,她們可能責怪母親,覺得母親太軟弱,並希望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因為內心覺得需要照顧母親,這些女兒往往無法完全追求自己的夢想,總有一種被綑綁的感覺——往前走幾步,心裡仍會回頭看媽媽的狀態。甚至有些女兒會覺得媽媽的不幸也是自己的責任,因此限制自己不能過得太好。

———
「母女關係與賽斯 “自發攻擊性” 的秘密」

在母女關係中,許多女性因應媽媽的強勢、挑剔或弱勢,可能會選擇討好、保持距離,或承擔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表面上看,這些行為似乎是在保護自己或維持家庭和諧,但長期下來,卻會阻塞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命本能——賽斯所說的「自發攻擊性」。

賽斯認為,自發攻擊性是生命的本能之一,帶有正向、建設性與創造性的力量。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大哭、畫家在畫布上大膽潑灑顏料、成熟花苞自然綻放,都是自發攻擊性自然流動的例子。這股能量能幫助我們表達情緒、釋放壓力、清理內在阻塞,並重新與自己的內在信念連結。

然而,當女兒長期處於「必須討好媽媽」、「遠離媽媽」或「承擔媽媽不幸」的模式時,她們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脆弱與需求,自發攻擊性也無法自然流動。這股被抑制的能量會在體內累積,形成內在阻塞,進而帶來情緒壓力、焦慮、憂鬱,甚至胃潰瘍、偏頭痛、癌症等身體疾病,甚至可能以暴力或各種傷害的形式意外爆發。長期下來,這樣的阻塞也會影響到人生的各個面向,限制了自我表達與生命力的綻放。

———
「母女關係的深層療癒如何發生?讓 “自發攻擊性” 自然流動!」

Step 1:照見自己的傷口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深呼吸幾次,慢慢放鬆自己。
想一想:
在這段母女關係中,哪些事情讓我受傷?
哪些時刻讓我感到害怕、委屈或焦慮?
我對媽媽最深的憤怒、責怪或委屈是什麼?

用「自由書寫」把心裡的感受寫下來——想到什麼就寫,不用在意對錯,也不用考慮道德標準。把情緒盡情抒發出來。

確認自己的傷痛被充分看見和表達,好好發揮「自發攻擊性」。
寫完後,看看受傷的自己,深深擁抱她,接納她的感受。

Step 2:對媽媽說出真實的話

閉上眼睛,連結媽媽的靈魂意識,如同媽媽就在你面前。

問自己:如果我可以讓她理解,我最希望她知道的是什麼?
在她面前,說出心裡真正的話,不必擔心對錯,只要真實。可以是:「我當時很害怕」、「我需要被看見」……就像在對媽媽訴說。

把所有想告訴媽媽的話都說出來,好好發揮「自發攻擊性」。

Step 3. 連結內在的智慧

深呼吸,進入內在的寧靜狀態,設定:「我既是我,我也是上帝。」
問自己:
需要發生什麼,才能讓我和媽媽的關係圓滿?
我可以為這份圓滿做什麼?
把焦點放在自己可以做的改變與行動

Step 4. 感受媽媽的傷痛
閉上眼睛,連結媽媽的靈魂意識,讓自己成為媽媽的角色,去感受她一生的傷痛、委屈和難過。用聲音把這些感受訴說出來——為她憤怒、為她難受,就像替她發聲一樣。

這個過程很特別:當妳連結媽媽的靈魂意識,痛她所痛,其實也在幫助她清理內在的阻塞與轉化負面情緒。同時,你也會更完整地看見這段母女關係,理解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Step 5. 走向圓滿的關係

當關係慢慢走向圓滿時,剩下的只有:謝謝、對不起、我愛妳。

謝謝:能深刻感謝這段關係帶給自己的所有學習與成長。

對不起:當內在傷痛已經釋放,傷口完全癒合時,有力量能看見對方曾因自己而受的傷,能向對方說「對不起」,幫助彼此的心復原更完整。

我愛妳:最後,只剩下真摯的愛。因為這份很深的「愛」,我們彼此的靈魂才約定好,這一世要成為「母女」,一塊學習、共同圓滿。

———
祝福大家,
不僅能重新連結「自發攻擊性」的正向力量與創造力,
更能透過它,將情緒正確地抒發、釋放,
進而清理內在的阻塞、轉化壓力,
創造出真正服務於自己生命的信念與力量。

恐慌症(一)  ― 恐慌症的 症狀與因應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現代人忙碌緊張的生活當中,恐慌的現象變得愈來愈普遍 ,恐慌症也自然成為現代人相當常見的一種疾病。大約每一百個人當中會出現 1 3 位恐慌症患者。恐慌症是屬於精神官能症的一...
19/08/2025

恐慌症(一) ― 恐慌症的 症狀與因應

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

現代人忙碌緊張的生活當中,恐慌的現象變得愈來愈普遍 ,恐慌症也自然成為現代人相當常見的一種疾病。大約每一百個人當中會出現 1 3 位恐慌症患者。恐慌症是屬於精神官能症的一種,精神官能症是一種文明病,隨著文明的進展,恐慌症的人口必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恐慌症的症狀發作是非常嚇人的,很少人在第一次發作時就知道自己正在經歷恐慌發作。 兩個典型的症狀 是心悸或吸不到空氣,所以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心臟病發作。除了典型的症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頭皮發麻、頭暈、胸悶、心悸、胸痛、窒息感、呼吸急促、手抖冒汗、害怕自己失控、恐懼自己快要死掉,以及其他症狀...
造成恐慌症的 生理 原因有二:第一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第二是過度換氣徵候群,當一個人在緊張或興奮時,交感神經會釋放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 ,正腎上腺素會讓瞳孔放大,肌肉緊縮,手 微微發抖,出現打或逃的反應。交感神經亢奮時會手腳發抖,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一部份;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呼吸頻率改變,造成過度換氣,二氧化碳 濃 度太低會影響細胞內電解質的濃度,嚴重會引起手腳發麻,甚至肌肉痙攣的反應。
因應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系統檢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運用古典制約的原理, 漸進式地 進行 令其焦慮的情境 面對與克服 ,適用於恐慌症的治療,過程中會先進行肌肉放鬆訓練, 討論焦慮情境由輕到重訂製階層表,透過覺察自己的呼吸及隨後的生理反應, 用交互抑制的方法來了解及緩解 恐慌發作的過程。
第二:腹式呼吸
當恐慌快要發作或正在發作時,可以把手放在肚子上,此時的吸氣和隔膜擴大 、 往下,肚子會突出 來 ,立刻就能改變 原先淺快的呼吸模式,就能立即改善恐慌的症狀。
第三:發出(O M) 的音
大口吸氣之後,再發出 (O M) 的音,直到沒有氣了為止。大口吸氣就是腹式呼吸,而 (O M) 的音本身可以把淺快的呼吸改成深沉的腹式呼吸。聲音本身有兩種效應,一是安定心情作用,二是全身細胞 會骰震動,此方式在做公車、搭捷運時都可以小聲的練習來安定自己。
但是真正要「 根治 」恐慌症,一定要進入身心靈的治療與學習 ,因為恐慌症 的內在 心 理 真正 恐懼 好比是對於 死亡或無常的焦慮 恐懼,傳統的精神醫學幾乎只以藥物 控制恐慌發作為主,並沒有深入探討生死的這件事。恐慌發作只是表面症狀,我們要探討引起恐慌發作的內在 根本原因,才是真正 的解決之道。建議藥物及心理、心靈層面雙管齊下 ,更深層的去了解 自己恐慌症發作的原因 ,是為了符合個人潛意識想要的 「 某個目的 」 而存在? 值得 我們 深深地進行自我覺察。

Address

新店區中央七街二十六號二樓
Xinbei
231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21:00

Telephone

02-2218087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賽斯身心靈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