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區幸福身心精神科診所

板橋區幸福身心精神科診所 板橋區幸福身心精神科診所認為整潔、舒適與安全的就診環境,是每一位個? 板橋區幸福身心精神科診所認為整潔、舒適與安全的就診環境,是每一位病人應享有的待遇,為顛覆傳統診所給人生硬、冷漠與缺乏隱私的刻板印象,我們特別為您設計、打造優質一流的看診環境。

31/10/2025
31/10/2025

簡介潛意識

我們大腦的運作,可以用一座冰山來比喻: 冰山在海平面以上的部分是意識,只佔10-20%,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是潛意識,佔了我們大腦運作的80-90%,真正影響我們的心情、決策和習慣的,就是潛意識。

潛意識當中儲藏了我們人生過去的經驗、記憶和情感,包括很多我們記得的、不記得的、正面愉快的、不舒服、負面、難以消化、無法接受的故事。例如在童年階段,小孩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無論正面和負面經驗都是如此,而負面的經驗往往對大腦影響更巨大。例如,當一個小孩感受到被批評、被忽略、被指責時,在潛意識逐漸形成「我不好」、「我不被愛」的信念,容易焦慮、緊張、很敏感,長大後,他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也更容易遇到挫折,更證明了「我不好」這個信念,這就是典型的「心想事成」: 外在發生的事情,跟心一致,但這個心不是意識,而是潛意識。
所以,察覺潛意識如何影響你的行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如果你想往東、潛意識想往西,最後你會往西邊走。如果你的意識想要成功,潛意識卻是「我不想成功」或「我不值得成功」,最後的方向可能不是成功。因此,盡可能地去探索你的潛意識,例如做心理諮詢、或者透過催眠的方式,把這些過去的經驗和故事做整理,把這些情緒都釋放掉,就可以讓意識和潛意識方向一致,活出你真正想要的精采人生。

30/10/2025

銀杏葉萃取物可以保護血管及神經網路

「你最近常常忘東忘西,是不是該吃銀杏啊?」
「家裡的長輩腳麻沒感覺、手腳冰冷,銀杏廣告很大,是不是該去買來給家人吃?」
由於電視廣告不斷的播送,銀杏製品十分獲得青睞。也因此銀杏可用來改善記憶、活絡血路深入人心。銀杏指的是銀杏葉還是銀杏果?銀杏對我們有什麼好處?銀杏要怎麼吃?要注意些什麼?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銀杏最早紀錄來自中國,以其長壽為著名。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裡,銀杏樹葉甚至被稱為長生不老藥。上世紀末,德國醫療團隊發現,銀杏葉萃取物,能使指甲的微血管血流量增加,開啟了全球一連串研究證實,銀杏葉萃取物不僅促進血液循環,更有保護血管及神經修護的效用。而銀杏果俗稱白果則屬於一般食品,沒有任何治療疾病的效果(但在中醫的角度仍具療效)。白果具有輕微毒性,需要去殼和煮熟才能食用。

銀杏葉中最重要的活性物質為類黃酮類配醣體與總銀杏內脂。因為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進而能保護腦神經細胞對抗氧化壓力及降低神經細胞受損。對於提高思考能力、專注力、延緩記憶力衰退、腦力衰退,並能緩解暈眩、頭暈、耳鳴、梅尼爾氏症、聽力減退;此外,因為其著名的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加血液流動性、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達到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及增加腦部血流量。臨床上對於四肢冰冷、腳跟腿沉重感、間歇性跛行甚至是降低黃斑部退化、慢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均有改善。

國外也有研究針對阿茲海默症失智症、血管型失智和混和性失智患者對於使用銀杏葉萃取物的功效和耐受性加以評估,發現六個月後結果顯示能夠穩定減緩退化,並提高智能表現,有效性已通過臨床試驗得到證實。歐盟藥品管理局認為銀杏物萃取物可改善與年齡相關的認知障礙和輕度失智成人的生活品質。

29/10/2025

GABA可以讓身心放鬆,幫助入睡

GABA,或γ-氨基丁酸,是大腦中自然產生的胺基酸。 GABA 也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促進腦細胞之間的溝通。GABA 會減少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元的活動,進而身心放鬆、減輕壓力、讓情緒平靜,減輕疼痛,促進睡眠。
我們的身體能自行製造GABA,但製造量有限,且會隨著傳遞過程慢慢流失,加上飲食不均衡、生活作息不正常、年齡增長等外在因素影響,容易造成GABA濃度失衡甚至是缺乏危機,因此,適時補充GABA很重要!

富含GABA的食物主要在蔬果類、全穀雜糧類、發酵食品、黑巧克力、茶。
GABA 也可作為補充劑提供。 GABA就像是大腦的煞車。GABA是人體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這意味著它會降低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細胞的活性,促進睡眠,減少精神和身體壓力,降低焦慮,並營造平靜的情緒。

當體內 GABA 活性低會導致:焦慮、慢性壓力、沮喪、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衰退、肌肉疼痛和頭痛、失眠。所以,容易感到緊張、急躁者,心情低落、提不起勁者,身處高壓課業或工作環境者,重要考試或會議需要專注者,不好入睡者以及更年期婦女族群特別需要多多補充!

GABA能讓身心放鬆入睡,整夜安睡,增加睡眠時間並減少入睡時間。也能使身體處於更大的放鬆狀態,並緩解壓力和焦慮,從而有益於睡眠。GABA 也能增強免疫系統,這顯示補充 GABA 可以增強承受精神壓力的人的免疫力。有科學證據表明 GABA 可能有助於降低高血壓。保持健康的血壓也有助於睡眠。睡眠不佳和睡眠障礙,尤其是睡眠呼吸暫停,會導致高血壓。
根據科學研究調查,適量的GABA有利於血壓調控,更有利於幫助睡眠、紓解壓力及緩和焦慮,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詳細評估後再食用。

28/10/2025

家是避風港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醫師

診間常有病人提到家裡的人都很不講道理,常常講話最後都是爭吵結束,不歡而散。

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試想如果我們今天要去一家餐廳吃飯,

它裝潢美,菜色也很棒,可是裡面有人在吵架,你要不要去裡面用餐?

首先我們先來檢視一個觀念: 人跟人之間應不應該講道理?

假設我們訂了一間民宿,我們有一百萬個理由可以批評這個房間,

房間不夠大、冷氣不夠冷、窗戶不夠乾淨、床墊不夠舒適、有的人嫌軟、有的人嫌硬。

其實這些聲音都有道理,只是真要講道理,多少都講不完,最後只是住的不愉快而已。

那人與人之間要講得是甚麼?

不是講道理,人跟人之間講的是真心,

因為如果只有道理沒有真心,道理都是在互相批評而已。

真心話是什麼?

我的真心話我希望這個民宿住起來更舒適,玻璃可能擦的亮一點,

看起來比較乾淨,椅子可能稍微軟一點,客人坐會舒適一些,

這樣的表達跟先前的抱怨方式差了十萬八千里,效果也更好。

所以重點是大家要講真心話,這樣才會真的和諧。

剛開始講真心話時也許不太習慣,

但假以時日,心跟心會慢慢靠近,彼此不會互相排擠,

因為我講的是真的,你講的也是真的。

真心話不會傷害對方,因為真心話是替對方,同時也替自己著想。

我之前舉過一個例子,就是嬰兒房中孩子會因為其他寶寶在哭,自己也開始哭。

嬰兒連不認識的嬰兒的情緒他都收了,更何況是認識的。

很多人不知道,人跟人之間有一種心跟心連心的狀態,尤其是媽媽跟女兒,母女連心。

例如有時候女兒的心情不好,其實媽媽在很遠的地方都會收到,只是我們不知道她有感覺。

因而,我們人的感覺其實是受到很多元素的影響,其中一個是彼此的連接,

所以不論當孩子發生什麼事情,媽媽一定收到。

很多家庭爭吵的原因是因為太在意,解決是有方法而沒有對錯。

家人之間因為是真感情,所以才會真的吵起來,

很多家人也因為各方面都很相像,而內在有很多的衝突,為什麼?

因為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在爭吵的時候,就會知道對方根本就是歪理,

所以有時候兩個人爭吵要講理的時候其實會有困難,講理到最後兩個人可能就會沒有交集了。

所以重點一定要記住,家人之間沒有對錯,我們要用真心去交流。

再者,因為家人之間有強烈的連結,不要因為要爭吵講理而去切斷那原本是屬於愛和關懷的連結,

這樣,家才會是每個人名符其實的避風港。

27/10/2025

接受是改善的開始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醫師

問: 我的另一半很喜歡講髒話,我覺得完全不受到尊重,但他卻覺得他只是在開玩笑,沒有負面的意思。

答: 首先先生要認知 : 每個人對玩笑的定義不太一樣。

很多人常常說的就是: 我可以為什麼你不可以?我這樣想為什麼你不這樣想?

人跟人就是不一樣,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假設有一碗白飯,有人覺得好吃,有人卻不喜歡。我們不可能要求大家對這碗飯的觀點要一致。連這種根本無傷大雅,也不是重要的事情,共識都這麼不一致了。更不要講太多瑣碎的事情,所以其實兩個人之間沒有共識是非常正常的。

但兩個人之間最需要的東西其實不是共識,兩個人的和諧共處最重要的元素是接受。

比如說一對夫妻吃一道菜,太太說很澀先生說很甜。彼此都說對方的味覺有問題,這明明是一個無傷大雅的事情,最後就會變成一個吵架的源頭,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要別人認同他,甜的要別人認同,澀的也要別人認同。

所以最大的問題並不是這道菜,既不是甜也不是澀,而是兩個人沒有去接納對方的想法。

當我們真正聽到對方的想法之後,我們就會為對方著想了,你就會接受他覺得這個是甜或這個是澀的,否則下次你還會想再改變他一次,就永遠改變不完了。

那人跟人在一起有一個很大的重點是接受,接受才會讓一件事情變好。

溝通的第一步其實是接受,所以先生就要先接受,太太就是覺得這是髒話。

先生要先知道太太就是這樣想,她就是不覺得這是開玩笑。因為先生沒有接收到太太的想法,才會一直覺得這只是無傷大雅的玩笑話。

可是問題太太就是覺得他不是開玩笑,太太就是覺得他純粹就是髒話,他就是純粹是罵人,他純粹是讓她難堪。如果先生能夠理解這一點,就能夠接受太太的這個感受,先生才會去做調整。如果先生沒有接受這個念頭則會覺得只是笑話,反而覺得是太太的問題。先生會覺得說我講的笑話太太怎麼這麼沒有雅量沒有肚量,怎麼講個笑話也要這麼生氣。

同樣太太可能也要接受一下先生的想法,他沒有惡意要傷害人,可能是他從小到大的習慣。他不是故意的,這是他長期的習慣慣性,太太要先生理解自己的感受,太太也要去同理跟接受先生的慣性。兩個人在相互了解,相互接受的前提下去找出最適合兩個人溝通相處的模式。

24/10/2025

接受是和諧共處的第一步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醫師

問: 我的另一半很喜歡講髒話,我覺得完全不受到尊重,但他卻覺得他只是在開玩笑,沒有負面的意思。

答: 首先先生要認知 : 每個人對玩笑的定義不太一樣。

很多人常常說的就是: 我可以為什麼你不可以?我這樣想為什麼你不這樣想?

人跟人就是不一樣,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假設有一碗白飯,有人覺得好吃,有人卻不喜歡。我們不可能要求大家對這碗飯的觀點要一致。連這種根本無傷大雅,也不是重要的事情,共識都這麼不一致了。更不要講太多瑣碎的事情,所以其實兩個人之間沒有共識是非常正常的。

但兩個人之間最需要的東西其實不是共識,兩個人的和諧共處最重要的元素是接受。

比如說一對夫妻吃一道菜,太太說很澀先生說很甜。彼此都說對方的味覺有問題,這明明是一個無傷大雅的事情,最後就會變成一個吵架的源頭,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要別人認同他,甜的要別人認同,澀的也要別人認同。

所以最大的問題並不是這道菜,既不是甜也不是澀,而是兩個人沒有去接納對方的想法。

當我們真正聽到對方的想法之後,我們就會為對方著想了,你就會接受他覺得這個是甜或這個是澀的,否則下次你還會想再改變他一次,就永遠改變不完了。

那人跟人在一起有一個很大的重點是接受,接受才會讓一件事情變好。

溝通的第一步其實是接受,所以先生就要先接受,太太就是覺得這是髒話。

先生要先知道太太就是這樣想,她就是不覺得這是開玩笑。因為先生沒有接收到太太的想法,才會一直覺得這只是無傷大雅的玩笑話。

可是問題太太就是覺得他不是開玩笑,太太就是覺得他純粹就是髒話,他就是純粹是罵人,他純粹是讓她難堪。如果先生能夠理解這一點,就能夠接受太太的這個感受,先生才會去做調整。如果先生沒有接受這個念頭則會覺得只是笑話,反而覺得是太太的問題。先生會覺得說我講的笑話太太怎麼這麼沒有雅量沒有肚量,怎麼講個笑話也要這麼生氣。

同樣太太可能也要接受一下先生的想法,他沒有惡意要傷害人,可能是他從小到大的習慣。他不是故意的,這是他長期的習慣慣性,太太要先生理解自己的感受,太太也要去同理跟接受先生的慣性。兩個人在相互了解,相互接受的前提下去找出最適合兩個人溝通相處的模式。

23/10/2025

感染HIV狀態相異伴侶相處之道

基隆心身心精神科診所 孫振愷醫師

一段感情中,有許多的甜蜜和熱情,也可能出現許多的考驗,而其中一方感染HIV,可能會成為一種嚴峻的考驗。以目前的醫學角度,HIV可視為一種慢性病,只要好好持續配合感染科醫師的專業治療和規律服用藥物,病情可望獲得穩定控制。另外,根據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感染者只要透過口服藥物把病毒量控制到「測不到」,就等於不具有傳染性。理論上,雙方都可以很安心,但感染者狀態相異伴侶(無論是異性戀、同性戀)仍會存在著很多內心的掙扎。

以下舉的案例,是雙方在交往後,發現有一方感染。感染HIV的一方(以下簡稱為A),通常在知道自己得病後,內心會非常擔心、恐懼,即使知道HIV在醫學上已經可以獲得良好控制,常會覺得,「從此以後,自己和伴侶,彷彿是兩個世界的人」,擔心自己不再值得被愛,也害怕會把病毒傳給另一方。至於沒有感染的另一方(以下簡稱為B),即使知道「病毒量測不到=不會傳染」,內心可能還是會對性行為產生疑慮和恐懼,

首先,雙方可以先到擅長治療HIV的感染科專科醫師的門診,了解目前醫學的研究及證據,更進一步確認,讓彼此都很安心。性行為過程中,如果全程進行安全性行為,就會更加有保障,若仍擔心被傳染,可以考慮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 Pre-Exposure Prophylaxis)。感染的一方要了解,就理性/醫學層面的理解,HIV是可以控制穩定的慢性病,但人畢竟不是只由理性層面來主導,痛苦往往是來自於內心對自己生病的排斥/厭惡,討厭自己,也會很容易無限延伸出「我不值得被愛」之類的概念,或者投射成「別人會因為這個病而不愛我」,一定要告訴自己,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己的批判和否定,所以要停止這些批判,重新接納自己。至於沒有感染的另一方,同樣要面對強大的恐懼,建議要重新連結內心,關於當初會選擇這個伴侶的初衷,找回內在那些美好的回憶,以及持續的溝通,適度說出彼此的感受,讓雙方保持熱情繼續跨越難關,往共同的未來前進。如果在溝通上感到難以啟齒,或者很容易陷入情緒、爭執而難有共識,強烈建議找性別友善以及有相關治療經驗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做進一步的諮詢和治療。此外,如果想要生小孩,只要跟感染科醫師密切諮詢和配合,有穩定服藥把病毒控制到測不到,一樣可以生下健康的寶寶

筆者曾遇過許多感染狀態相異伴侶的個案來到診間諮詢,其中有一些分手了(分手原因不見得跟感染有關),但也有更多伴侶選擇繼續在一起,感情的分合,無關好壞或是非對錯,只需要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如果雙方有共同目標,想要繼續一起生活,有強烈的意願一起攜手面對難關,這份愛終究能夠戰勝恐懼。

22/10/2025

淺談依附危機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潘明宜醫師

除了智商(I.Q.),情商(E.Q.)則是近十幾年廣為被討論的議題。相對地,另一種影響人極為深遠的能力,所謂的依附能力,卻除了在心理學界之外鮮少被談及。依附能力指的是與他人連結的能力;特別是指與親近他人連結的能力。簡單的說,依附能力指的是個體與親近他人保持剛好的距離,這樣的能力。依附能力影響的範圍甚廣,只要牽涉人際互動的部分就涉及依附能力。它更是決定友誼關係與親密關係品質的關鍵因素。

在1950年代,英國的精神醫師與精神分析師John Bowlby根據觀察嬰幼兒與母親的互動,以及對於客體關係理論的不滿意之下創立了依附理論。認為在孩童時期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給予嬰孩足夠的安全感之後,孩子才會有探索外在世界的動機與勇氣。而且這樣的關係會被嬰孩內化而影響日後他的友誼以及愛情關係的模式。

許多前來就診的患者大都在大學時期或是高等教育就學時期發生過情緒崩潰。主要原因是這個時期的學業課程與生活不像之前的就學時期一般由學校制度所規範,而是需要自主獨立的安排。這時候有依附能力障礙的人很容易在缺少同儕互動的孤立狀態下出現調適不良的狀況。另外這時期也是探索親密關係的年紀,有依附障礙的人在親密關係裡注定要跌跌撞撞,所以這個時期許多人面臨了缺少同儕及親密關係受挫之後的孤立感,而衍生出沮喪及憂鬱的症狀甚至影響到學業。

有些人因為在親密關係裏受挫而出現拒學,甚至衝動自傷的失控行為。而這些類似邊緣人格疾患患者常見的行為,其實是在親密關係受挫後失去自信與安全感而啟發了所謂的依附危機的焦慮。這時候有焦慮依附傾向的個案,也就是容易覺得不被別人喜歡容易覺得被拋棄的人,就在依附危機的恐慌中急於抓緊對方而出現了反抗或抗議行為(protest behaviors)。這樣的行為,除了是被拋棄恐慌的情緒所啟動,也是為了把親密他者留在自己身邊的生存掙扎。這樣的行為,也讓人想到例如Ainsworth等學者根基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所做的後續的陌生情境的實驗。在這些實驗裏,嬰幼兒的媽媽在短暫的不告而別之後出現,這時有焦慮依附傾向的嬰孩出現了哭鬧抗拒不配合的行為,就是所謂的抗議或反抗行為。而在親密關係受挫的成人,在受到被拋棄危機所引發的行為,則是為依附能力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人際親密關係提供了最長遠及堅厚的證明。

另外有逃避依附傾向的人則是在親密關係受挫時以另外的面貌呈現。雖然他們給伴侶感受到的是逃避與與排斥親密,但是他們本身其實也有親密感的需求,也同時常常經歷這種需求的挫折。只不過逃避依附傾向的人經驗的困境則是強烈的矛盾與衝突,既想靠近又排拒靠近。但是他們在依附受挫之後的寂寞與孤立感並不少於焦慮依附傾向的人。

21/10/2025

『跟著對方一起痛哭是同理嗎?』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醫師

如果一個人站在我們前面,講著他過去很痛苦的經驗,說到
他痛哭流涕的那一刻。
第一位治療師靜靜的微笑的看著他,而第二位治療師跟他一起痛哭流涕。
哪一個才是同理呢?

如果我們跟第二位治療師一樣、跟個案一起掉下眼淚,是不是當下我們已經跟個案共同走了他的痛苦難過的生命故事一回了!
但!!這就是很多人會問,聽這麼多痛苦的故事,治療師自己有辦法健康嗎???
當我們一起跟個案在這個痛苦裡面循環了一次又一次,跟著重複一次又一次,任何一個治療師都沒辦法健康!這樣的同理不但幫不了個案,也讓自己身陷痛苦!這不是正確的同理心!
所以很多人會問,醫生你每天被倒這麼多垃圾,聽這麼多痛苦的故事你怎麼有辦法過生活呢?
真正的正確同理其實是『治療師站在個案的立場』看到了個案的美好與美好未來。
但這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到那些美好,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到那些美好』
帶著個案找到他的美好~~

20/10/2025

『 人本來就是有聚散離 』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醫師

離婚父母親,通常要跟小孩講的很重要的兩件事情。
第一個:一定告訴他,即便爸爸媽媽分開了,我們依然如此的愛你,所以你的愛絕對是完整的,因為從兩方而來,而完整的愛,在心裡形成了一個家,也就是完整的愛,讓你有家了,而這個家,不管有沒有跟誰在一起,都有一個家在內在裡面,那就是爸爸媽媽完整的愛。

第二個:要讓他知道他沒有做錯,因為小孩會容易在這過程,想要幫忙跟解決,當幫不上忙、解決不了的時候,就會以為,他彷彿使不上力或做錯了什麼,要告訴他,他沒有錯事,要告訴他,他的快樂,就是最大的幸福了,沒有需要做什麼了。

人本來就是有聚散離合,今天就算兩個夫妻不分開,老天叫一個走,他也得走,所以本來就是有聚散離合,所以很重要是如何學習告別,我們一定要懂得結束,不懂得畫上句點,也是生命的一場大災難。

17/10/2025

良好的親密關係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徐新雅醫師

兩性關係,是很多人過不去的結。如何創造良好的互動,需要雙方持續的努力,及順暢的溝
通。
以下幾個指標,可以做為努力的目標:
1.傾聽
溝通的第一步,是專心的傾聽,設身處地的同理對方,不急著評斷對錯、不急著解決問題,重點在於「陪伴」的過程、讓對方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2.信任
被懷疑是很不舒服的、甚至會引起反叛的心理:「既然你覺得我是爛人,那我就爛給你看」信任對方,一般人反而會感到不好意思、被內心的罪惡感折磨,更不敢欺騙你,引起善的循環。

3.優先考量對方的需求
生活上大小事,優先考量到對方的立場,讓對方感到被重視,永遠被你擺在第一順位,對方會非常感動,更加愛你。

4.讓對方感覺有價值
在一起能互相成長,覺得自己因為這段關係,而變成更好的人,更喜歡自己了。擴大彼此的世界、互相滋養、一起進步。

5.互相感到「被渴望」
親密關係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略的,一個擁抱、一個親吻、牽牽小手、撫摸對方的頭髮、充滿愛意的眼神,都會讓對方覺得被需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多麼幸福的事。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有緣分相識,更要努力相守。願天下有情人,都幸福美滿~

Address

新北市板橋區實踐路83號
Xinbei
22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板橋區幸福身心精神科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