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2025
【永旭小學堂👨🏫】
近日除了感冒人數急遽爬升外,鼻子過敏、皮膚過敏也因為季節轉換越來越多。
昨天一位小病患的媽媽私訊詢問,小朋友昨天看診所後,半夜身體癢一直抓不停。
早上醒來才發現身體軀幹、四肢都起紅疹。
需不需要緊急處置❓
後續回復媽媽,隔日請小病患回診調整用藥,繼續後續的照護。
過敏性蕁麻疹很常發生在我們的日常,不過小編醫師發現,大部分的家長發現後,還是會很慌張無措。
今日永旭小學堂就來幫大家科普一下🧐
過敏性蕁麻疹(Urticaria)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通常由過敏反應引起,特徵是皮膚上出現紅色、凸起、瘙癢的風團(wheals)。
【常見症狀】
過敏性蕁麻疹的症狀通常突然出現,可能持續數小時到數天,具體表現包括:
👉風團(Wheals):皮膚上出現紅色或膚色的凸起斑塊,大小不一,邊緣清晰,可能呈圓形、環形或不規則形狀。
👉瘙癢:風團通常伴隨強烈的瘙癢感,有時會有灼熱或刺痛感。
👉紅腫:受影響的皮膚區域可能會紅腫,嚴重時可能伴隨輕微水腫。
👉快速變化:風團可能在數小時內消失,然後在其他部位重新出現。
👉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伴隨深層皮膚或黏膜組織的腫脹,常見於眼瞼、嘴唇或舌頭,嚴重時可能影響呼吸道。
👉全身症狀(較少見):如發燒、疲倦或關節痛,通常在急性或嚴重過敏反應中出現。
【急性 vs. 慢性】
🌟急性蕁麻疹:症狀持續不到6週,通常由特定觸發因素引起。
🌟慢性蕁麻疹:症狀持續超過6週,可能原因較複雜,難以確定觸發因素。
【誘發原因】
①過敏原(Allergens)
👉食物:如海鮮、堅果、牛奶、蛋類、小麥等。
👉藥物:如抗生素(青黴素)、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疫苗等。
👉環境因素:如花粉、動物皮屑、塵蟎、黴菌等。
👉昆蟲叮咬:如蜜蜂或螞蟻叮咬。
②物理性刺激
👉壓力性蕁麻疹:皮膚受到壓力(如緊身衣物)引發。
👉冷或熱刺激:接觸冷空氣、冷水或高溫環境。
👉陽光:紫外線暴露。
👉運動或出汗:運動後或緊張時出汗可能觸發。
③其他因素
👉感染:病毒(如感冒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
👉自身免疫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紅斑性狼瘡等,可能與慢性蕁麻疹相關。
👉化學物質或添加劑:如食物中的色素、防腐劑或化妝品中的成分。
👉壓力:心理壓力可能加重或誘發症狀。
④不明原因
👉慢性蕁麻疹中,約50%的病例無法明確找出觸發因素,稱為「自發性蕁麻疹」。
【治療方式】
①避免觸發因素
🔺辨識並避免過敏原:如通過過敏測試確認食物或藥物過敏,避免相關物質。
🔺調整環境:避免極端溫度、壓力或刺激性化學物質。
②藥物治療
🔺抗組織胺藥:
⭐第一線治療⭐非鎮靜性抗組織胺藥(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費索芬那定)用於緩解瘙癢和風團。
🔺皮質類固醇: 短期使用口服或注射皮質類固醇(如潑尼松)控制嚴重急性發作。
🔺免疫調節劑: Omalizumab(奧馬利單抗):適用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抗組織胺藥無效者有效。
③輔助治療
🔺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緩解瘙癢和腫脹。
🔺保濕劑:保持皮膚濕潤,減少刺激。
🔺避免搔抓:防止皮膚損傷或感染。
過敏性蕁麻疹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發的皮膚過敏反應,症狀包括風團、瘙癢和可能的血管性水腫。
通過避免觸發因素、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和其他治療方式,大多數患者可以有效緩解症狀。
對於慢性或嚴重病例,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以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
#永旭小學堂 #過敏性蕁麻疹 #蕁麻疹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