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Psyching | 翁宇津 心理師

JUST Psyching | 翁宇津 心理師 看見吉光片羽
思考層疊內在
心匠網住你我

👩‍⚕️

KEEP THINKING,
GOING INWARDS,
JUST PSYCHING.

專長|
創傷與憂鬱、自傷議題;
兒童青少年工作、親職諮詢;
心理動力取向、遊戲治療、
表達性藝術治療

認證/檢定名稱|
學校輔導專業督導培訓;
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專業訓練;
嬰兒觀察訓練;
嬰幼兒心智健康訓練;
兒童遊戲治療專業訓練;
「看我玩吧!」培訓/翻譯

專業社群|
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前會員)

23/10/2025
23/10/2025

【活動訊息】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主辦

202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看見被忽視的靈魂──嚴重忽略兒童的深度高頻率治療

講者:魏秀年、甄家明、陳煥昭

【日期】
2025年11月30日(日)9:00-16:30

【地點】
台北市淡江大學城區部 D206教室
(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99巷5號 )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zMktP5gH5hsoPX717
限額:180⼈

報名費用:2,500元、學生與會員2,000元

活動詳情請見官方網站:
http://www.tacap.org.tw/2025/10/2025_18.html

13/10/2025
13/10/2025

We all, even children, want to be heard.

對兒童內在有興趣的夥伴,推薦這本書與課程,搭配老師分享用動力的觀點溫柔而深刻的進入孩子內在世界~
08/10/2025

對兒童內在有興趣的夥伴,推薦這本書與課程,搭配老師分享用動力的觀點溫柔而深刻的進入孩子內在世界~

✨ 英國重量級治療師50年實務精華 × 洪素珍博士專業導讀

📚 2025/11/24-12/15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二】四週講座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HaUqEKc81pmh

✨ 臨床挑戰與修復之路

這不僅是書本導讀,更是一場深度的實務研討。洪素珍老師將帶領您,以精神分析的透鏡,解析兒童情感發展與創傷背後的動力,轉化理論為臨床工作的深刻洞察。💖

🎯 課程特色:
・權威經典:英國兒童治療師50年實務結晶
・本土深化:由洪素珍副教授轉化與詮釋,貼近本地實務情境
・核心議題:深度探討創傷、失落、青春期身分認同
・實戰反思:直面心理治療師在臨床現場的挑戰與抉擇

👥 適合對象:
兒童心理治療師
教育工作者
兒童福祉相關專業人士
對兒童心理發展與治療有興趣的朋友
喜愛精神分析的朋友

👩‍🏫 講師介紹:洪素珍
・英國杜倫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諮商博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戲劇治療證照,現任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國際分析心理學分析師(IAAP)
・專長領域包括戲劇治療、沙遊治療、創傷治療、性侵害及家庭暴力心理治療,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客體關係取向兒童心理治療與父母諮詢。

📘 四週探索旅程
1️⃣ 解讀內在世界:收出養兒童的心理動力學
2️⃣ 重建連結:精神分析的力量與治療新視野
3️⃣ 走進家庭:跨專業支持與親職工作的藝術
4️⃣ 與父母同行:修復親子關係與身份認同之旅

🗓 課程資訊:
・日期:2025/11/24-12/15(每週一)
・時間:晚上7:00 - 9:00,共四堂課,總計8小時。
・Zoom線上授課

💝課程費用:
.定價:3,600元
.早鳥 & 舊生優惠:3,200元(10/31前)
(舊生優惠與早鳥價相同,早鳥期間請用早鳥優惠。舊生指曾報名心靈工坊付費課程者)
【系列一】+【系列二】合購優惠:6,000元
🎁已購買【系列一】者,另贈【系列二】折扣碼(購課成功後,詳見公布欄說明)

📖 延伸閱讀|回顧系列一:心理師小編的心動紀錄
第1堂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article/A1IZ5TFtqt
第2堂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article/lQM60FoYhM
第3堂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article/jO6TqQ3DFJ
第4堂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article/wKSI1ReSIa

這些紀錄,將在《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二】中持續延伸與深化,
🌟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同深化對兒童內在世界的理解與專業視野,
一起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立即報名: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HaUqEKc81pmh

#走進孩子的內心 #精神分析 #兒童心理 #洪素珍 #心理治療 #教育工作者👶🧒👧📚

02/10/2025

#親愛的小孩


談孩子尿床:一些觀察與想法
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122749/9006292

在過去四十年間,精神分析的發展讓我們得以對尿床這個現象有了某種程度的理解。作為一種治療方法,精神分析也能夠陪伴個別的孩子,幫助他們走過困難;而若一個孩子經歷了完整的精神分析治療,卻仍然持續出現尿床這樣的症狀,這樣的治療通常不會被認為是成功的。不過,這並不代表精神分析對於臨床上遇到尿床問題的醫師提供了多少直接可用的指引。原因在於,孩子的情緒發展本身就是極為複雜的過程,當中牽涉到的內在力量強大而激烈。因此,任何能夠安全應用在處理情緒發展困難的方法,本身也必然非常細緻且複雜,需要施治者投注大量的時間與心力。對多數一般臨床醫師來說,這樣的投入往往是難以負擔的。

尿床是眾多症狀中的一種,有時它或許僅僅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有時卻可能承載著重要的心理意涵。孩子夜間尿床,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被視為正常的成長現象;但在我們因為諮商而深入了解的情境中可以發現,尿床常常是孩子情緒發展某種程度上受阻的表現。不過,要真正理解一個孩子經歷什麼樣的情緒困難,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走向,仍然需要細心探究孩子其他的表現:包括那些「看似平靜無事」的部分,才可能做出有根據的判斷。

在許多時候,如果不去特別處理,尿床這個症狀也可能自行消失。一般臨床工作通常會提供某種藥物治療,而藥物是否真正對症狀的緩解有用,其實並無須過於爭論。此外,即使尿床症狀暫時消失了,它仍有可能在青春期以夢遺的形式再次出現,甚至在之後以早洩的表現部分延續。

在精神分析的探索中,我們發現,尿床所伴隨的無意識幻想,可能主要是帶有性的色彩的,也可能是帶有恨意的;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最重要的心理理解始終指向這些無意識幻思本身:事實指向那一層層交疊而成的幻思結構,記憶中浮現的夢境只是其中一層通往洞識的入口。孩子透過尿床所表達的核心情感,往往是愛、恨與修復(reparation),同時也包含了想要將「內心中感到糟糕的東西」排除的衝動。尿床可能與無意識中的迫害性妄想有關,成為孩子試圖將內在「壞的部分」排除於體外的方式。它也可能與潛在的憂鬱狀態相關,成為一種試圖「填補空洞」的行為:這個「空洞」在無意識的幻思中,象徵著被掏空的、原本承載著美好與滋養的母親。而這種掏空往往源自於愛因為挫折而被扭曲成貪婪樣貌的心理歷程。幾乎每一位精神分析師,在自己大量的臨床經驗中,都能從各種案例裡累積出這樣的證據,也會欣然同意:在孩子尿床的幻想背後總能找到某種形式的焦慮。

這也進一步引出了另一個重要的理解:在尿床這樣涉及「體感歷程」的症狀裡,常常可以看到,孩子試圖利用感官上的快感來對抗內心的恐懼。這其實是基本而正常的心理運作機制。在人類嬰兒的發展中,幾乎找不到「純粹只為追求快感」的行為;即便是在追求感官滿足時,孩子總也同時在處理內心的焦慮與恐懼。在諸多強迫性的感官行為中,如果用心觀察,往往可以清楚察覺到潛藏的焦慮或罪惡感。這其實也在說明了,一頓美好大餐能夠讓憂心忡忡的人暫時好過一些些,這個想法被延伸應用到心理層面的感知上了。

當然,也會有一些人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在孩子的泌尿系統經驗中,本就夾帶著感官經驗,包括興奮、愉悅、滿足、因挫折而生的憤怒等等。同樣的,也有人無法理解這樣的肌膚刺激對孩子有著多麼深刻的意義,他們無法體會嬰兒與兒童在身體接觸、摩擦與搔抓中所獲得的滿足感。另外,也有人難以相信肛門、口腔、鼻腔或生殖器周圍的感官興奮,以及這些經驗在嬰兒與兒童正常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在成人走向成熟與內在穩定的過程中,這些感官經驗也都仍以不同的形式持續存在著。

我們有必要指出,嬰兒內心的感受遠比我們憑同理心所能想像的要來得強烈得多。對嬰兒而言,身體所帶來的愉悅經驗已經成為他們處理內在焦慮的重要方式;因為對他們來說,滿足與愉悅意味著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好東西」。當嬰兒能夠感受到這份來自世界的美好,他便能在心內建構起「好的人」與「好的事物」。正是這種信念,讓他有力量去承受疼痛與挫折,這些負面經驗會帶來「壞的東西」會激起恨意,並使他在內心中也形成「壞的對象」:那些他害怕會毀壞內在好東西的可怕存在。若能安全地將這些壞的感覺或幻想排除出去,嬰兒自然會有著這樣的驅動與渴望。

從嬰兒的角度來看,那個訓練他學會清潔的母親,便有時可能成為「邪惡的創造者」。因為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嬰兒內心原本的愛意可能被轉化為憤怒。除非嬰兒已經能夠從早期最原初的滿足經驗建立起對「好母親」堅實的信任基礎,否則他很難承受這種愛轉為憤怒的內在變化。

因此,現代社會所推崇的「嬰兒應該及早建立清潔習慣」的教條,其實暗藏著實在的風險。有些母親本身具有著溫柔而深愛孩子的性格,或許能夠在訓練過程中不造成明顯的傷害,但最終的結果卻往往仍令人失望。常見的情況是:嬰兒在早期似乎很容易接受如廁訓練,但到了大約12到18個月左右,突然開始拒絕使用便盆,而這往往預示著母親將面臨一段真正困難的挑戰,而且,母親本身也很可能因此感到羞愧與自責。

(全文未完)

https://supr.link/JtfXO

28/09/2025

在我的實務工作中,接觸過許多案主,他們使用自我傷害的行為來表達內心的痛苦,這往往令周圍的人感到困惑與不安。記得多年前,一位學生用自己的血畫了一條金魚,那種近乎乾涸的暗紅色,至今仍讓我難忘。每當有人問我...

|養育的綠旗:陪孩子長大的溫柔力量|🌱在親子路上,我們常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但其實,育兒的美好不是來自「完美」,而是一次次真誠的陪伴與修正。✔️ 當我們在犯錯時,願意向孩子道歉✔️ 當孩子有大情緒時,給他安全的出口✔️ 當孩子的意見和自己...
20/09/2025

|養育的綠旗:陪孩子長大的溫柔力量|
🌱

在親子路上,我們常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
但其實,育兒的美好不是來自「完美」,
而是一次次真誠的陪伴與修正。

✔️ 當我們在犯錯時,願意向孩子道歉
✔️ 當孩子有大情緒時,給他安全的出口
✔️ 當孩子的意見和自己不同時,選擇傾聽而不是否定
✔️ 當孩子努力時,先肯定過程而不只是結果
✔️ 當我們自己也練習照顧身心,示範自我關愛

這些看似小小的舉動,
就是「育兒的綠旗」。
它們會讓孩子感受到:
「我被理解,我被尊重,我是值得被愛的。」💛

育兒從來不是要做到完美,
而是一次次的修正與學習,
在愛裡慢慢成長,
孩子和我們,其實都一樣。

#親子教養 #心理健康 #育兒綠旗 #溫暖陪伴

|心理諮商,不只是解決問題|很多人以為心理諮商只有在「情緒快崩潰」時才需要,其實,諮商更像是人生的導航:在壓力、衝突、迷惘中,陪你找到新的方向。心理師提供的服務包括:👩‍🦳 成人心理諮商在生活與工作壓力下,學習面對情緒低潮,找到與自己和解的...
20/09/2025

|心理諮商,不只是解決問題|

很多人以為心理諮商只有在「情緒快崩潰」時才需要,其實,諮商更像是人生的導航:在壓力、衝突、迷惘中,陪你找到新的方向。

心理師提供的服務包括:

👩‍🦳 成人心理諮商
在生活與工作壓力下,學習面對情緒低潮,找到與自己和解的方法。

💑 伴侶諮商
協助伴侶彼此聆聽與支持,在衝突中找到理解與平衡。

🏠 家庭諮商
透過家庭成員的互動與對話,修復關係、建立新的理解與連結。

👧 幼兒/兒童心理諮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需要支持,諮商能幫助他們處理焦慮、人際或學習挑戰,並建立健康的自我。

✨ 我們也運用多種治療方式:

💡親職諮詢:
陪伴父母理解孩子,增進親子互動。
💡遊戲治療:
透過遊戲讓孩子表達內心,從中獲得支持與理解。
💡沙遊治療:
在自由、安全的沙盤世界裡,讓孩子展現內心、轉化壓力。
💡個別治療:
針對孩子獨特的挑戰,量身打造適合的陪伴與協助。

🌱
心理諮商不是標籤,而是一種力量。

當我們願意開口、願意傾聽,就已經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
您好,我是翁宇津 諮商心理師,歡迎來到JUST Psyching個人粉絲專頁。
提供多元心理健康服務,伴您一同走過生命的十字路口。

E-MAIL 👉:
ichbinkarin88@gmail.com

👋想了解更多關於我JustPSYCHING
https://reurl.cc/K6Xp2q

To inspire, flow, and contain.
KEEP THINKING, GOING INWARDS, JUST PSYCHING.
😘

#翁宇津 #諮商心理師
#精神動力取向 #長期模式 #遊戲治療 #表達性藝術治療
#個別晤談 #心理治療 #親職諮詢 #專業督導 #輔導知能演講
#看我玩吧 #英國學齡前育兒親子互動遊戲 #專業諮詢
#北北基 #新北市 #板橋 #知芯 #心理治療所 #府中
#台北市 #古亭 #蘭心診所 #明德 #心不懶 #心理諮商所
#心理健康 #心理諮商 #陪伴成長

19/09/2025
18/09/2025

#小編跟課 #嬰兒觀察 #精神分析 #發展心理學
2025/7/12-11/29 樊雪梅【嬰兒觀察:從現象場理解重要的英國精神分析概念及其發展觀】十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WGqoWsvWSsx3

第二堂 精神分析與嬰兒發展(上)

撰稿⊙Jhen(心理師)|編輯⊙林俞君

這堂課一開始老師先回應了兩位學員的提問,兩年觀察期結束的時候,觀察員要怎麼跟嬰兒說再見?另一個問題,是學員從自身為母親的角色提出關於嬰兒觀察的倫理問題。接著,我們進入這堂課的五個主題,分別是:嬰兒觀察的理論脈絡、新生兒的各種不同狀態、談媽媽&母親的功能、發揮涵容功能的母親。

「嬰兒觀察」的理論脈絡,老師以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的訓練系統為核心,帶我們回顧精神分析理論從佛洛伊德、克萊恩、溫尼考特(Winnicott)到比昂(Bion)、比克(Esther Bick) 等學者的理論概念。

克萊恩覺得嬰兒出生時,內在就已經具備某種能力,開始跟外在世界互動,投射與內攝;費爾貝恩(Fairbairn) 不同意佛洛伊德講的死的本能,他認為嬰兒出生時、一開始人不是在尋求享樂,而是在尋求客體。

溫尼考特、比克、比昂,他們都非常強調經驗、身體以及情緒,整個身體經驗與情緒經驗是先於思考並形成意義的。

一個剛出生的寶寶有沒有一些與生俱來的能力? Margaret Mahler,也是追隨佛洛伊德,提出嬰兒「自閉期」完全封閉、像還在蛋殼裡的嬰兒,對外在世界沒有好奇;還是嬰兒一出生就已經開始跟環境互動?在英國客體關係理論的脈絡下,認為嬰兒與生俱來就具備某種能力,本來就會向外探索,並善用環境提供的各種資源,這是嬰兒內建的機制。他本來就是要往外尋求,與媽媽提供的互動是一個動態過程,有時會失衡。這個動態過程裡,嬰兒會經驗到各式各樣不同的感受。

「心智化」(mentalization)關注的是人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慢慢形成對自己心智的體認。嬰兒與媽媽之間的各種生理經驗──被抱、被餵奶、洗澡、換尿布、睡覺、拍嗝、散步,在大哭時被抱起來安撫──這些生理經驗會逐漸轉化為心理體會和情緒交流。

溫尼考特則提出了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原發性的母性專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媽媽在懷孕後期到產後的一段時間,會進入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幾乎完全專注在嬰兒身上,這是一種生物本能。

嬰兒有能力引發母親產生一些感覺的能力,有些嬰兒,很主動地一直要溝通,而有些嬰兒真的比較被動,媽媽就需要比較費神地去觀察,很主動地去觀看觀察。

如果媽媽永遠都處在一種原發性的母性關注,她會完全喪失現實感,媽媽必須要能夠也從那個地方出來,恢復她自己成年人的身份認同、擁有她自己的生活。

支持母親涵容能力至少有四個條件:
1. 嬰兒有能力引發母親產生一些感覺
2. 母親有夠堅固又不失彈性的成年認同
3. 配偶、家人、朋友能提供足夠的支持/支援系統
4. 其他的生活要求較不嚴峻

如果上述條件不足夠,媽媽除了自己很累之外,也會有一種被害的感覺,覺得這個小孩是來找麻煩的。

溫尼考特談到如果母親「抱持」(Holding)得夠久,嬰兒會慢慢形成一種「存在的持續感」(continuity of being),就是有一個我,我知道我先前在經驗什麼,現在在經驗什麼,然後我想接下去可能會經驗到什麼,因為我有足夠的被餵養、被餵奶的經驗。

用比昂的話說,就是被涵容之後就會有一種完整的感覺。嬰兒真的是需要有人抱著他,被抱的時候,嬰兒的肌膚可以感覺到抱他的人的肌膚,那個接觸的感覺會漸漸形成,那種抱的感覺,讓嬰兒感覺到自己身體的完整,是心智空間開創的一個基礎。擁抱跟注視是嬰兒非常需要的兩個經驗,這會慢慢幫助嬰兒進入到一種全神貫注,形成一個整體的感受。

嬰兒漸漸地隨著他的發展,他的情緒認知能力的進展,而外在環境提供足夠好的、夠多的經驗,夠持續的經驗,這些經驗就可以在心理的空間裡面成形和心智表徵,慢慢就不會那麼仰賴、不需要全然仰賴外在環境。

這堂課老師帶我們從嬰兒觀察的理論脈絡去學習,小編特別喜歡溫尼考特名言:「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he baby.」這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嬰兒,而是處在複雜的脈絡裡,處在媽媽的功能、支持他的系統裡。「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mother.」 媽媽也不是單獨存在的,媽媽是存在在一個脈絡裡面。這兩句話幫我打開了一個空間去思考母親和嬰兒,母親的角色、功能、以及她如何能提供嬰兒抱持、涵容的空間,那她自己是如何被支持著?如何回到她自己的生活,以及外在環境的狀態,這也會影響她跟嬰兒的互動。


▍歡迎報名本課程:
🌺 2025/7/12-11/29 樊雪梅【嬰兒觀察:從現象場理解重要的英國精神分析概念及其發展觀】十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WGqoWsvWSsx3
*本課程開放報名至2025年11月29日止
*影片回放可觀看至2026年6月10日止


▍ 重磅推薦:一渡心理企劃、Meg Harris Williams 引薦
🌺 ​ 阿根廷重量級克萊恩派分析師 María Pistani、Susana Merlo 線上授課
2025/10/15-2026/3/25【克萊恩高階20講:核心理論與技術及臨床案例研討】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oqYCwa9S2cOh


▍免費報名:【克萊恩20講】課前公益講座三場
🌺第一場 9/06 宋鑽豪、周娟:象徵形成的臨床應用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n3uyofK1wdcY
🌺 第二場 9/13 洪素珍、謝怡:從克萊恩的移情和反移情的技術,探討精神分析的若干原則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Ap51ENJInTgn
🌺 第三場 9/20 姜啓壯、謝怡:從克萊恩的伊底帕斯(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階段,探討俄狄浦斯情結在現今的若干現象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Quo6KhIyiiVd


▍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

Address

Xinbei
2206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JUST Psyching | 翁宇津 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JUST Psyching | 翁宇津 心理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