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張邦彥醫師

耳鼻喉科 張邦彥醫師 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耳鼻喉科訓練
前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長庚醫療體系)
日本名古屋大學附設醫院進修
日本東京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進修
中耳炎|耳部疾病|耳鳴|眩暈
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鼻中膈彎曲
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
網路掛號:https://pse.is/6uubyk
(1)

最近在診間來了一對夫妻,先生被太太「押」來看「打呼」。我先問先生:「您覺得自己睡得好嗎?」他笑得很大聲:「當然好!睡得越沉,打呼才越響,漫畫不都這樣畫?」太太在旁邊翻白眼:「才不是!他不只像卡比獸,還會突然安靜——因為根本沒呼吸了!」我點點...
05/11/2025

最近在診間來了一對夫妻,先生被太太「押」來看「打呼」。
我先問先生:「您覺得自己睡得好嗎?」

他笑得很大聲:「當然好!睡得越沉,打呼才越響,漫畫不都這樣畫?」
太太在旁邊翻白眼:「才不是!他不只像卡比獸,還會突然安靜——因為根本沒呼吸了!」

我點點頭,慢慢解釋:
「打呼其實是『呼吸道被擠壓』的警鈴。
大部分的人只是擠一點,聲音大;
但如果擠太兇,氣管會整段關閉,
您就會在睡夢中『忘記呼吸』好幾秒,
這就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我繼續說:
「別擔心,一晚睡在醫院,讓機器幫您數『停幾次、停多久』,
隔天我們就知道要不要後續的治療,
讓您和太太都能一覺到天亮。」
先生看了太太一眼,小聲說:「好吧……為了讓她別再半夜戳我。」
太太終於笑了。
——

打呼不是「睡得香」,而是「求救聲」。
如果您或家人打呼打得像關引擎,
歡迎留言或私訊,我幫您安排「睡一晚就搞定」的檢查,
讓每晚都安靜又安全。

#打呼不是福氣 #睡眠呼吸中止症 #一夜好眠從檢查開始

30/10/2025

「醫師,我鼻子塞,是不是長鼻息肉了?😷」
「嗯……要看你說的『鼻息肉』是哪一種喔!」
這句話,幾乎每天都在我的耳鼻喉科診間上演 😂

🧐 你以為的「鼻息肉」 vs. 真正的鼻息肉
我剛當醫師之前,也以為「鼻塞 = 長息肉,割掉就搞定」。
但……現實沒這麼簡單!
就像蕭煌奇唱的:「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
👉 民眾口中的「鼻息肉」,其實 90% 是「下鼻甲肥大」!

🔍 兩種「鼻息肉」大對比
💡 你以為的鼻息肉(下鼻甲肥大)
✅ 本來就有的鼻內「支架」
✅ 粉紅色,像腫起來的海綿
✅ 撐開鼻孔就看得到,在鼻子的側邊
✅ 過敏、長期發炎讓它變大
✅ 藥物 + 控制過敏 常能改善
✅ 藥物治療無效者需要微創鼻甲手術

⚠️ 真正的鼻息肉(鼻竇炎息肉)
❌ 鼻竇發炎長出的「蒼白水泡」
❌ 蒼白、半透明,像葡萄一般
❌ 藏在深處,多半從鼻孔不容易看,用內視鏡較清楚
❌ 大部分患者需接受手術治療
❌ 術後還要長期噴劑,容易復發

💡 為什麼要分清楚?
因為治療完全不一樣!

下鼻甲肥大 → 像「海綿吸水」,消腫就通
真息肉 → 真正「鼻竇發炎」,得連根拔除+長期保養

每個患者都需要精準判斷病因,個人化治療!

❤️ 門診小故事
之前有位媽媽帶兒子來:
「醫師!我兒子鼻塞多年,之前割了鼻息肉還是塞!是不是又長出來了」
內視鏡一看 → 原來是下鼻甲肥大 + 過敏性鼻炎,根本沒息肉
開始鼻噴劑 + 避開過敏原,現在已經恢復通暢的鼻子

📢 你/家人也有鼻塞困擾嗎?
✅ 長期鼻塞、打噴嚏、睡覺張嘴呼吸?
✅ 聞不到味道、頭痛、常聞到異味?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症狀,和治療的經驗哦!
(如果有醫療上治療的需求,還是建議到醫療院所就診)

讓我們一起找回「通暢好鼻息」💨
#鼻塞 #鼻息肉 #下鼻甲肥大 #耳鼻喉科 #過敏性鼻炎 #內視鏡檢查

感冒鼻塞時,為什麼打呼會突然變成「打雷」?這不是你想太多,而是鼻塞真的會讓打呼聲放大好幾倍!連原本不打呼的人,也可能因為一場感冒就「入會」。今天用最簡單的話,告訴你背後的原因、風險,還有醫師親授的實用解法。先來想像一下:正常睡覺時,空氣從鼻...
29/10/2025

感冒鼻塞時,為什麼打呼會突然變成「打雷」?這不是你想太多,而是鼻塞真的會讓打呼聲放大好幾倍!連原本不打呼的人,也可能因為一場感冒就「入會」。
今天用最簡單的話,告訴你背後的原因、風險,還有醫師親授的實用解法。

先來想像一下:正常睡覺時,空氣從鼻子進來,溫暖又平順,像小溪流過喉嚨,所以安安靜靜。
但感冒鼻塞時,鼻子被堵死,只能用嘴巴呼吸!這時候空氣像狂風一樣衝進喉嚨,又冷又乾,還亂七八糟,喉嚨後面的軟肉(小舌頭、軟顎)就被吹得「啪啪啪」狂抖,聲音當然大到像打雷!
科學研究也證實:晚上鼻子越塞,打呼的機率就越高,甚至增加3倍!就算你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光是鼻塞就夠讓打呼「升級」了。

很多人以為打呼只是吵到別人,其實長期下來會傷身體:
睡不好,白天昏昏沉沉、注意力差;
嚴重時,還可能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的風險。
尤其是體重較重、過敏體質,或正在懷孕的媽媽,鼻塞打呼更容易惡化!

別擔心!醫師教你幾招「靜音」妙招,今晚就能試:
1. 用生理食鹽水噴鼻子或洗鼻,鼻塞馬上減一半。
2. 貼「鼻擴張貼」(藥局買得到,像Breathe Right),研究證實能讓打呼次數少三分之一。
3. 側睡最好!背後塞顆網球,睡覺就不會翻身仰躺。
4. 頭部稍微墊高10到15公分,氣道更順暢。
5. 少喝酒、別吃太飽,減輕喉嚨負擔。
6. 體重減5%,打呼就能少30%!

如果有過敏性鼻炎,醫師可能會開鼻用類固醇噴劑(像艾敏釋、特索寧、帝伏寧),消炎又有效;急性鼻塞可以用去充血劑,但千萬別噴超過3天,否則會越噴越塞!

什麼時候要看醫師?
如果鼻塞打呼超過一週還沒好、只有單側鼻子塞、打呼到一半突然安靜又大聲(可能是呼吸暫停)、早上頭痛或耳朵悶悶的,趕快掛耳鼻喉科!醫師會仔細檢查,搭配症狀描述,找出真正的原因。

預防最重要!感冒季節記得打流感疫苗、勤洗手;過敏的人用空氣清淨機、防蟎寢具;每天早晚洗鼻,鼻道保持暢通,一整年都好睡!

一句話總結:
鼻塞不是小事,打呼更不是!
把鼻子顧好,睡眠自然安靜,精神自然好!
轉貼提醒家人,留言告訴醫師:你試過哪一招最有效?

#感冒鼻塞 #打呼怎麼辦 #耳鼻喉小知識 #睡好覺真簡單

🌬️ 鼻塞、流鼻水、打噴嚏讓你好困擾?別急,專業醫師來解答! 😷最近在門診遇到一位深受鼻塞之苦的患者,長期的鼻塞、流鼻水和打噴嚏讓他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在公開場合不敢擤鼻涕,嗅覺變差,甚至晚上躺下都難以入睡。😓 他曾試過市售的「快速緩解鼻塞」...
25/10/2025

🌬️ 鼻塞、流鼻水、打噴嚏讓你好困擾?別急,專業醫師來解答! 😷

最近在門診遇到一位深受鼻塞之苦的患者,長期的鼻塞、流鼻水和打噴嚏讓他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在公開場合不敢擤鼻涕,嗅覺變差,甚至晚上躺下都難以入睡。😓

他曾試過市售的「快速緩解鼻塞」鼻噴劑,剛開始有效,但後來卻越來越不管用;也吃過抗組織胺,雖然鼻水少了,但鼻塞還是很嚴重,於是來到門診求助。

經過檢查,我發現他的下鼻甲肥大、蒼白,還伴有鼻中隔彎曲,這些都是鼻塞的元兇!
於是我向他解釋:
「您的症狀主要來自嚴重過敏性鼻炎,長期過敏導致鼻甲肥厚,加上鼻中隔彎曲,讓鼻塞更嚴重。建議先試試類固醇鼻噴劑,如果效果不理想,再考慮鼻中隔或鼻甲手術。」

患者聽了有點疑惑:
「類固醇?不是對身體不好嗎?為什麼要用這種藥?」 🤔

我耐心解釋:
「別擔心!很多人對類固醇有誤解。鼻噴劑型類固醇只有微量會進入全身,主要作用在鼻黏膜,能有效緩解過敏發炎,長期改善鼻塞。反倒是市售的血管收縮劑鼻噴劑,雖然短期見效快,但連續使用超過一週可能引發副作用,得不償失!」

患者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我還以為大廠牌的鼻噴劑沒什麼問題呢。那我先試試您開的藥,如果還是不行,再考慮手術。」

📢 醫師小提醒:
過敏性鼻炎是門診常見問題,尤其秋天來臨,症狀可能加劇!建議大家提早預防,別等到鼻子「罷工」才求助。💡
如果您有鼻塞、流鼻水等困擾,或對用藥有疑問,歡迎到門診找專業醫師討論!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手術仍是個有效的選項。讓我們一起擁有通暢又好用的鼻子吧!🌟

#過敏性鼻炎 #鼻塞 #類固醇鼻噴劑 #耳鼻喉科 #健康生活

鼻竇炎為什麼不開抗生素?談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治療在診間,我曾遇到一位飽受困擾的患者,數個月來雙側鼻塞、聞不到味道,即便在其他醫療院所接受治療數月,症狀仍未改善。於是,我進一步安排鼻竇內視鏡檢查,在高倍率鏡頭下,清楚看到雙側鼻竇內佈滿大大小...
23/10/2025

鼻竇炎為什麼不開抗生素?談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治療

在診間,我曾遇到一位飽受困擾的患者,數個月來雙側鼻塞、聞不到味道,即便在其他醫療院所接受治療數月,症狀仍未改善。於是,我進一步安排鼻竇內視鏡檢查,在高倍率鏡頭下,清楚看到雙側鼻竇內佈滿大大小小的鼻息肉,確診為「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CRSwNP)。結合患者病史,這屬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頑固型慢性鼻竇炎。

我向患者解釋,這種情況需要進一步的鼻竇電腦斷層檢查(CT)來評估病情。若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內視鏡鼻竇手術可能是下一個重要選項。

患者領藥後不久回診,疑惑地問:「醫師,鼻竇炎不是有感染嗎?為什麼沒開抗生素?」

醫師小提醒:急性 vs. 慢性鼻竇炎大不同

鼻竇炎是鼻竇內的發炎反應,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 急性鼻竇炎:大多數人可能都經歷過,通常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症狀如鼻塞、流鼻涕或臉部壓痛,經過治療後多數能痊癒。若未妥善處理,少數可能進展為慢性。
• 慢性鼻竇炎:病程超過3個月,原因複雜,不單純是細菌感染,還涉及免疫系統的異常發炎反應,尤其是「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常與2型炎症相關。

為什麼不一定開抗生素?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治療,重點在於控制發炎,而非單純對抗感染。如果鼻腔內沒有明顯膿性分泌物或細菌感染證據,抗生素並非必要。

治療上,我們通常採取以下方式:
• 鼻腔沖洗:用生理食鹽水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鼻道通暢。
• 鼻內類固醇噴劑:如布地奈德或氟替卡松,減少鼻息肉大小與發炎。
• 短期口服類固醇:在症狀嚴重時短期使用,幫助控制急性發作。
• 內視鏡鼻竇手術:若藥物效果不佳,手術可移除鼻息肉、改善鼻竇通氣,並讓藥物更有效到達病灶。
• 生物製劑:針對頑固病例,新型生物製劑(如Dupilumab)能精準抑制發炎反應,近年成為新希望。

多數患者需要個人化治療
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有些人可能因過敏或氣喘合併,需結合抗組織胺或生物製劑;有些則因解剖結構問題,需仰賴手術。抗生素僅在明確細菌感染時使用,避免濫用以降低副作用與抗藥性風險。
您或身邊朋友是否也有鼻塞、嗅覺減退的困擾?歡迎留言分享,或告訴我們您對鼻竇炎治療的疑問!讓我們一起來關心鼻健康~

🌟 家庭小趣事 🌟今天和大兒子一起窩在沙發上,他一邊翻著心愛的寶可夢圖鑑,一邊認真地說:「寶可夢進化前都比較可愛耶!」我忍不住逗他:「你小時候也超可愛的啊!」大兒子抬起頭,眼神閃爍自信光芒,酷酷地回:「我小時候是可愛,現在長大了,已經進化成...
22/10/2025

🌟 家庭小趣事 🌟

今天和大兒子一起窩在沙發上,他一邊翻著心愛的寶可夢圖鑑,一邊認真地說:「寶可夢進化前都比較可愛耶!」
我忍不住逗他:「你小時候也超可愛的啊!」
大兒子抬起頭,眼神閃爍自信光芒,酷酷地回:「我小時候是可愛,現在長大了,已經進化成超帥啦!」
我:(嗯….😅)

#家庭日常 #寶可夢的啟示 #孩子長大了 #自信爆棚

🎧 AirPods藍牙耳機也可以當助聽器?效果如何呢?現在不少人問我:「醫師,我爸最近說聽不太清楚,但他不想戴傳統助聽器,AirPods好像也能助聽,真的假的?」其實,這個問題在國外研究裡,已經開始被正式探討了!👂 問題一:藍牙耳機真的能當...
21/10/2025

🎧 AirPods藍牙耳機也可以當助聽器?效果如何呢?

現在不少人問我:「醫師,我爸最近說聽不太清楚,但他不想戴傳統助聽器,AirPods好像也能助聽,真的假的?」

其實,這個問題在國外研究裡,已經開始被正式探討了!

👂 問題一:藍牙耳機真的能當助聽器嗎?

答案是——有些情況下可以幫上一點忙。
像 Apple 的 AirPods Pro 加上「助聽功能(Hearing Aid Mode)」後,在輕度到中度聽力損失者身上,確實能明顯改善聽音清晰度。

研究發現,AirPods Pro 當作「個人音量放大裝置」(Personal Sound Amplification Product, PSAP)使用時,其聲音放大效果和部分放大產品相近。

但要注意——它不是醫療級助聽器,也沒有針對每個人聽力圖精準調整的能力。
👉 若是重度聽損或需要長期佩戴,效果仍不及專業助聽器。

🧏‍♀️ 問題二:哪些人比較適合?

1️⃣輕度~中度聽力下降者

2️⃣對外觀敏感、暫時不想戴助聽器的人

3️⃣想先「試試看改善」的族群

不太適合:

聽力損失太重

在吵雜環境中工作

沒做聽力檢查、自己亂調音量(可能會越聽越傷)

⚙️ 問題三:真的想用AirPods來助聽,要怎麼設定?

1️⃣ 先做聽力檢查,了解自己聽損類型
2️⃣ 確認耳機支援「助聽功能」或「放大模式」
3️⃣ 在安靜環境中試用、微調音量與均衡設定
4️⃣ 若效果有限,代表你可能需要真正的助聽器

🩺 問題四:那傳統助聽器有什麼不同?

專業聽力師依照個人聽力圖客製調整
能針對語音頻率放大、過濾背景噪音
更適合長時間配戴,電池續航也更穩定

簡單說,AirPods 是「輕度輔助型」,而真正的助聽器是「醫療治療型」。

🌟 問題五:重點整理
✅ 輕中度聽損可嘗試使用藍牙耳機助聽功能

⚠️ 無法取代醫師與聽力師的專業調整

🔊 保持安全音量,避免長期大音量使用

🩺 聽力若惡化或溝通仍困難,請及早就醫

📚 參考研究
1️⃣ Valderrama JT, Mejia J, Wong A, Chong-White N, Edwards B. The value of headphone accommodations in Apple Airpods Pro for managing speech-in-noise hearing difficulties of individuals with normal audiograms. Int J Audiol. 2024 Jun;63(6):447-457.
2️⃣ Kim GY, Yun HJ, Jo M, Jo S, Cho YS, Moon IJ. Apple AirPods Pro as a Hearing Assistive Device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earing Loss. Yonsei Med J. 2024 Oct;65(10):596-601.
3️⃣ Seol HY, Moon IJ. Hearables as a Gateway to Hearing Health Care. Clin Exp Otorhinolaryngol. 2022 May;15(2):127-134.

💬 小提醒:
科技越來越進步,「聽見世界」的方式也越來越多。
藍牙耳機不是萬靈丹,但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是一個更容易接受的起點。
如果你或家人最近覺得聽不清楚,別急著買耳機試,先做聽力檢查,讓醫師幫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聽見世界。👂💙

下鼻甲手術難道可以改善鼻塞以外的症狀嗎?在門診,常有慢性鼻炎的患者問我:「醫師,我已經長期鼻塞,用藥也沒效。聽說可以做下鼻甲手術,可是這樣真的能改善鼻塞以外的症狀嗎?像是流鼻水、打噴嚏、鼻子癢?」今天就用實證醫學研究,幫大家整理一下👇💬 Q...
19/10/2025

下鼻甲手術難道可以改善鼻塞以外的症狀嗎?

在門診,常有慢性鼻炎的患者問我:「醫師,我已經長期鼻塞,用藥也沒效。聽說可以做下鼻甲手術,可是這樣真的能改善鼻塞以外的症狀嗎?像是流鼻水、打噴嚏、鼻子癢?」

今天就用實證醫學研究,幫大家整理一下👇

💬 Q1:什麼是「下鼻甲手術」?

下鼻甲是鼻腔裡兩側像小山丘一樣的構造,幫助我們加溫、加濕空氣。但當過敏或慢性發炎反覆刺激,這些「小山丘」就會腫大、堵住鼻道,造成長期鼻塞。

下鼻甲手術(有時也被民眾稱作「鼻息肉切除」)的目的,就是讓腫大的下鼻甲縮小,藉由無線射頻、動力旋轉刀(microdebrider)等方式,恢復氣流通暢。這項手術通常是在藥物治療(例如鼻噴劑)無法改善時才會考慮進行。

💬 Q2:手術只改善鼻塞嗎?會不會也減少打噴嚏或流鼻水?

這是很多人關心的重點!

根據 2023 年的系統性回顧研究(共分析超過 20 篇臨床試驗,收錄上千名患者),下鼻甲手術除了明顯改善鼻塞外,也能減輕其他鼻過敏症狀:

✅ 鼻塞改善率:超過 80–90% 的病人明顯改善

✅ 流鼻水與打噴嚏減輕:約 60–75% 的病人症狀改善

✅ 鼻癢減少:約有一半以上病人報告症狀減輕

(資料來源:Gindros, M.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 2023)

原因是,除了機械性「通氣改善」,手術過程中部分破壞下鼻甲內的黏膜神經末梢,也可減少鼻黏膜對過敏刺激的反應,因此打噴嚏、流鼻水也常會跟著變少。

💬 Q3:那是不是代表手術可以「治好過敏」?

不是喔。
手術只是改善氣流與症狀,但過敏體質本身並不會改變。也就是說,對花粉、塵蟎、氣候變化敏感的體質還在,只是症狀變輕、不再天天鼻塞。

因此手術後仍建議:

持續使用鼻噴劑或抗過敏藥物維持控制

環境清潔與除塵蟎仍然重要

💬 Q4:手術風險大嗎?會不會復發?

大部分現代的下鼻甲手術都是微創方式,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完成。
出血量少、恢復快,多數人在1–2 週內可回復日常生活。

根據研究,症狀在術後可維持改善 1–3 年以上,若過敏控制得好,不易再度腫大。但若過敏未控制、持續暴露刺激,仍有部分病人會在幾年後復發。

💬 Q5:什麼樣的情況下建議手術?

長期鼻塞、用藥半年以上仍沒改善

下鼻甲肥大影響睡眠或聞味覺

需要長期張嘴呼吸、打鼾明顯

慢性鼻竇炎、鼻中隔彎曲等併發症

🩺 醫師小提醒

手術不是萬靈丹,但對許多慢性鼻炎患者來說,它就像打開通道的「開關」。
手術讓氣流順暢,再搭配日常的過敏控制與照護,才是長期舒服呼吸的關鍵。

📚 參考文獻

Gindros, M.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 J Clin Med, 2023.

Passali D. et al. Treatment of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 A Review.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6.

Kim YH. et al. Efficacy of Radiofrequency Turbinoplasty in Allergic Rhinitis. Laryngoscope, 2019.

👃腺樣體切除手術常見問題整理今天有家長帶孩子來門診時問:「醫師,我家小孩睡覺都打呼、張嘴睡,是不是要切腺樣體?」「腺樣體到底是什麼?手術會不會很可怕?」因為我平常也常替孩子做腺樣體切除手術,這裡整理幾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這項...
18/10/2025

👃腺樣體切除手術常見問題整理

今天有家長帶孩子來門診時問:
「醫師,我家小孩睡覺都打呼、張嘴睡,是不是要切腺樣體?」
「腺樣體到底是什麼?手術會不會很可怕?」

因為我平常也常替孩子做腺樣體切除手術,這裡整理幾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這項手術的重點。



1️⃣ 什麼是腺樣體?為什麼會變大?

腺樣體(adenoid)是位於鼻腔後方的一小塊淋巴組織,功能像是防禦細菌的「第一道關卡」。
不過在兒童時期,有時會因為反覆感冒或過敏反應而腫大,導致鼻塞、打呼、甚至影響睡眠與中耳功能。



2️⃣ 哪些情況需要考慮手術?

若孩子出現以下狀況,醫師可能會建議評估是否要切除:
• 睡覺時打呼聲大、張嘴呼吸或睡眠中斷
• 白天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
• 長期鼻塞或鼻涕倒流
• 合併中耳積水、聽力下降
• 反覆鼻竇炎,用藥物效果有限



3️⃣ 手術怎麼進行?

腺樣體切除是經由口腔(從嘴巴進入),不需從外面開刀。
醫師會使用內視鏡確認位置後,將腺樣體組織移除,整個過程通常約需 30 分鐘左右。



4️⃣ 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嗎?

是的。由於患者(多半是小朋友)在手術過程中需保持完全靜止,為了安全與舒適,
幾乎都會採全身麻醉,由麻醉科醫師全程監測。



5️⃣ 手術的風險有哪些?

腺樣體切除屬於相對安全的手術,但仍有少數風險:
• 術後輕微出血(通常可自行止血)
• 暫時性鼻音改變(通常幾週內會恢復)
• 喉嚨痛、吞嚥不適幾天

整體來說,併發症機率非常低,大多在幾天內就能恢復正常飲食與活動。



6️⃣ 手術後要怎麼照顧?
• 術後 1~2 週避免跑跳、哭鬧或吹氣球等增加鼻壓的動作
• 避免太熱、太硬、太刺激的食物
• 若有少量鼻涕帶血屬正常,但若持續大量出血應立即就醫
• 按照醫師指示回診追蹤



7️⃣ 手術後孩子會有什麼變化?

多數家長在術後一週內就會發現:
• 打呼明顯變少或消失
• 張嘴呼吸改善
• 睡眠品質變好、精神更好
• 若有中耳積水問題,也常會一起改善



8️⃣ 腺樣體會再長回來嗎?

在小朋友還在發育階段時,腺樣體有少數可能再度增生,但通常不會像第一次那樣嚴重。
若復發,醫師會依狀況評估是否需要再次處理。



希望這篇整理能讓大家更了解腺樣體切除手術。
如果孩子有長期打呼、張嘴呼吸、鼻塞或聽力問題,建議讓耳鼻喉科醫師檢查評估,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原本安排的手術因為有更緊急的手術而被延遲等待的醫師和患者…
17/10/2025

原本安排的手術因為有更緊急的手術而被延遲

等待的醫師和患者…

👂耳內視鏡微創手術常見問題整理在門診中,常有病人問我:「醫師,我的耳膜破洞要不要開刀?」「聽說現在有內視鏡手術,比較微創是真的嗎?」因為我平常做不少耳內視鏡微創手術,這裡整理出幾個常被問到的問題,希望能讓有需要的患者,更了解這項手術的重點。...
17/10/2025

👂耳內視鏡微創手術常見問題整理

在門診中,常有病人問我:
「醫師,我的耳膜破洞要不要開刀?」
「聽說現在有內視鏡手術,比較微創是真的嗎?」

因為我平常做不少耳內視鏡微創手術,這裡整理出幾個常被問到的問題,希望能讓有需要的患者,更了解這項手術的重點。



1️⃣什麼情況適合做耳內視鏡微創耳膜修補手術?

如果耳膜破洞經過藥物治療後仍未癒合,就可以考慮手術修補。
另外,部分聽小骨疾病或膽脂瘤病人,也能利用內視鏡進行微創治療。



2️⃣ 手術一定要全身麻醉嗎?

單純的耳膜修補通常約需 1~1.5 小時,期間頭部需完全固定不動,因此多半會採取全身麻醉。
這樣一來可以讓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放鬆,醫師也能更穩定、安全地完成手術。



3️⃣ 手術的風險有哪些?

主要分兩部分:
• 麻醉相關風險:依個人狀況不同,需由麻醉科醫師評估。
• 手術本身:感染少見,但因手術過程中會接近味覺神經,少數病人可能暫時出現味覺改變,大部分會在術後慢慢恢復。



4️⃣ 手術後要怎麼照顧?

耳膜修補時,多會在耳屏(tragus)後方取組織修補耳膜,傷口約 1–1.5 公分,有縫線的話術後一週可拆線。
耳內部分則會放入海綿支撐移植物,約三週後由醫師取出,請勿自行取出。
每天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外側傷口即可。



5️⃣ 手術成功率如何?

手術成效會受多項因素影響,例如破洞大小、是否感染、或合併其他疾病。
整體來說,約有 85~90% 的病人耳膜能成功癒合。



6️⃣ 若不開刀,有其他選擇嗎?

若不想接受手術,但希望改善聽力,可考慮助聽器。
不過,耳膜破洞的耳朵較容易讓水或細菌進入,平時要避免進水,洗澡或洗頭時可用耳塞或棉花球保護。



7️⃣ 手術後聽力會改善嗎?

多數病人在耳膜修補成功後,聽力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若同時有聽小骨修補,效果會更明顯。不過改善幅度仍依個人情況而定。



8️⃣ 手術後多久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一般一週後可拆線、兩到三週後可恢復日常活動。
但三週內避免潛水、飛機旅行、用力擤鼻子或劇烈運動,以免耳內壓變化影響癒合。



9️⃣ 手術會留下疤痕嗎?

內視鏡微創手術多從耳道進入,或只在耳前做極小切口取組織,
外觀上幾乎看不出疤痕,這也是它最大的優點之一。



🔟 手術後多久可以洗頭、碰水?

約三週內都要避免耳內進水。
洗頭時建議先塞上棉花球並套浴帽,直到醫師確認耳膜穩定後再恢復正常清潔。



1️⃣ 1️⃣ 手術後會痛嗎?

大部分人術後只有輕微悶脹或酸痛感,
通常幾天內就能改善,不太需要使用強效止痛藥。



1️⃣ 2️⃣ 小朋友也能做這種手術嗎?

可以。若小朋友長期耳膜破洞或反覆中耳炎,
內視鏡手術的創傷小、恢復快,是非常適合的選項之一。



希望這篇整理能幫助大家更了解耳內視鏡微創手術。
若有長期耳膜破洞、聽力減退或反覆耳漏的情況,
建議找耳鼻喉科醫師評估,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破掉的耳膜難道會自己癒合嗎?為什麼醫師沒有立即為我開刀修補呢?在門診,我遇到一位因為耳朵發癢自行掏耳,突然一陣刺痛、聽力也變悶,檢查發現是創傷性耳膜破裂。他緊張地問:「醫師,這樣不用馬上手術嗎?」其實,多數創傷造成的鼓膜破洞會自己長回來,只...
16/10/2025

破掉的耳膜難道會自己癒合嗎?為什麼醫師沒有立即為我開刀修補呢?

在門診,我遇到一位因為耳朵發癢自行掏耳,突然一陣刺痛、聽力也變悶,檢查發現是創傷性耳膜破裂。他緊張地問:「醫師,這樣不用馬上手術嗎?」
其實,多數創傷造成的鼓膜破洞會自己長回來,只要好好照顧與追蹤即可。大型研究與總結告訴我們:大約 7成的破洞能自行癒合,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常會先安排觀察與護理,而不是立刻手術。 



常見問題 1:通常多久會好?
• 多數小~中型破洞在3–6 週可閉合,常見的中位癒合時間約3–4 週。 
• 破洞越大、或有合併感染,癒合時間就越久。 

為了讓鼓膜順利癒合:保持乾耳(洗澡游泳避免進水)、暫停掏耳、避免用力擤鼻;若醫師評估有感染會加上適當藥物。這些作法能提升自癒機會。 



常見問題 2:哪些情況比較「不容易自己長好」?

以下因素會降低自發癒合率或拖慢癒合速度,遇到時醫師多半會更密集追蹤,甚至提早介入處置:
1. 破洞很大(例如 >50% 鼓膜面積)
• 研究顯示,小破洞的癒合率可達 ~90%,但大破洞降至 ~50–60%,癒合時間也從 3 週多拉長到6–7 週。 
2. 反覆或持續的中耳感染、進水
• 感染會延遲甚至阻礙癒合,是最常見的「不癒合」原因之一。 
3. 年紀較大、直接穿刺型外傷或不當處置(如耳內灌洗造成)
• 有研究發現,年齡與破洞大小呈反向關係:年紀越大、破洞越大,愈不容易自行癒合;不當介入也會降低癒合率。 
4. 邊緣型破洞、牽涉到聽小骨等結構
• 這類型破洞癒合較慢或較不完全。



常見問題 3:什麼時候需要考慮手術?
• 觀察 6–8 週仍未閉合、或早期就看到很大/邊緣型破洞、合併反覆感染、聽力持續受影響者,醫師可能會建議介入(例如安排鼓膜修補手術)。這些方式可縮短癒合時間,對於不癒合個案能提升成功率。 



為什麼醫師多半先不開刀?

因為大部分破洞會自己癒合,而手術本身也有風險與成本。國際研究回顧指出,創傷性破洞的自癒率在78–97%之間;因此合理做法是先以觀察+正確照護為主,只有在「高風險不癒合」或「觀察後仍未癒合」的情況下,再評估介入。 



一頁衛教重點
• 多數創傷性鼓膜破洞會自己好,約七八成可在3–6 週內癒合。 
• 破洞大、感染、年紀較大、邊緣型/影響到聽小骨→ 較不易自癒。 
• 護理最關鍵:保持乾耳、避免掏耳與用力擤鼻;有感染就醫用藥。 
• 超過 6–8 週未癒或已知屬於不易癒合型態 → 和醫師討論手術修補。 



主要參考文獻
• Kristensen S. J Laryngol Otol. 1992:760 例回顧,自癒率 78.7%。 
• Jellinge ME, et al. Clin Otolaryngol. 2015:前瞻性研究,高閉合率、3–4 週中位癒合。 
• Lou Z-C, et al. Am J Emerg Med. 2012:依大小分層,小破洞~90%癒合、大破洞~50–60%,癒合時間顯著拉長。 
• StatPearls(2023 版):小破洞3–4 週常閉合,6 週約 90%;大小與感染是延遲主因。 
• Orji FT. J Laryngol Otol. 2008:年齡、破洞大小、感染與不當

Address

貴子路69號
Xinbei
24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耳鼻喉科 張邦彥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