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 ComeIn Well-Being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 ComeIn Well-Being 松德、亞東、長庚、北醫、新光醫院優質醫師及心理師團隊
失眠、耳鳴、自律神經失調。向下紮根 向外伸展 向內探索 向陽生長。 透過醫學、認知協談、表達藝術、心理動力、正念靜觀與身體工作等多樣途徑,開拓安全、安身、療癒、創造、正向連結之希望與實現之路。
合康,與您一起探索心靈幽徑:篤實成長、享受生活!
(17)

若是出現反覆的思考、行為,感到焦慮痛苦的時間每天有超過一個小時以上,可及早就醫尋求專業討論!
16/04/2024

若是出現反覆的思考、行為,感到焦慮痛苦的時間每天有超過一個小時以上,可及早就醫尋求專業討論!

03/04/2024

談談精神科(二十五)—鎮靜安眠藥依賴?(3)
🖊何彥澄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Addiction20240403

首先澄清一下,鎮靜安眠藥是有合理的適應症能用的,不是不能用。然而現狀是台灣長期吃鎮靜安眠藥的病患,很多是屬於沒有得到妥善治療的族群,所以在下才會撰寫一系列衛教文章。而根據一篇今年二月發表的質性研究論文,造成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物的因素可分成幾個層面:一般大眾的迷思,非藥物治療不易取得,以及醫師的行醫方式。


先從迷思談起。一般人對於鎮靜安眠藥長期使用的傷害往往是低估的,尤其是在台灣社會,平均5人有1人吃過安眠藥的情形下(根據2021年健保申報數量統計)。「失眠吃安眠藥」十分普遍,很多人都會分享安眠藥給家人,朋友,甚至是鄰居使用,加上醫師端常會長期開立處方等同變相默許,助長了在《談談精神科(二十四)》提到的迷思。安眠藥被視為快速改善的治療方式,也降低個案對於非藥物治療的意願。


而非藥物治療在台灣健保制度下不被重視,比方說,個別心理治療需要每週一次40~50分鐘的時間,但給付低,要求記錄詳盡,還容易被核刪,對於治療者而言,是個費時耗力但回報甚低的行醫方式。若以自費提供,對於個案來說又有經濟上的門檻。就算只在門診做睡眠衛教,以健保論量計酬的給付制度,也是在懲罰願意花時間在診間說服個案減少鎮靜安眠藥物使用的醫師。而且如何強化個案意願,逐步減少鎮靜安眠藥物使用,避免戒斷症狀發生,都需要專業知識,也不是所有醫師都受過這方面的訓練。如果醫師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自然就造成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現象。


最後是醫師的行醫方式。當雙方目標不一致時,比方說個案只在意今天能不能睡覺,但醫師在意的是個案的整體健康,以「滿足病患偏好為主」的方式,會使醫師過度在意破壞醫病關係,而不敢提出更好的治療方式。台灣醫療的轉診制度不健全,個案很容易就找到願意「配合」開立鎮靜安眠藥的醫師,更加深了這個現象。而醫師在一開始開立鎮靜安眠藥時,正常都會跟個案說明使用的利弊,也應該強調短期使用的重要性。但要在每次開立鎮靜安眠藥都重新評估利弊,以目前健保制度的架構下,恐怕是很難有充裕時間好好跟個案討論。


以上,從擔任主治醫師開始,一直致力減少不當的鎮靜安眠藥使用。寫這些衛教文章,也算是嘗試的一部分。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個案,往減少鎮靜安眠藥物使用的方向一起努力。

#生物精神醫學 #康迎身心科 #藥物 #鎮定 #安眠藥 #成癮

吳依倫醫師的個人化治療門診,將於四月 每周三下午 於晴天身心診所為您提供諮詢服務😀該門診為全預約制,請填寫預約表單,將由專人與您聯繫預約連結:https://ivalue.tw/services/personal
29/03/2024

吳依倫醫師的個人化治療門診,將於四月 每周三下午 於晴天身心診所為您提供諮詢服務😀

該門診為全預約制,請填寫預約表單,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預約連結:https://ivalue.tw/services/personal

培養出真正的自我,讓我們既能吸收周遭建議、和家人交流,又不被過度影響
25/03/2024

培養出真正的自我,讓我們既能吸收周遭建議、和家人交流,又不被過度影響

讓親情自在又舒服——分享包文系統理論
察覺被影響的部份是改變的開始
🖊葉明玫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Family20240325

在診間常會發現到,當我們面臨人生的困擾時,親情常佔了重要角色。我們被生活中各種困難壓得喘不過氣來時,親情可以支持我們,但有時反而也讓我們更困擾。

精神科醫師Bowen Murray ,在1950年提出家族系統理論後,這些理論普遍被眾多醫師和家族諮商師使用。他解釋,人是系統的一部份,會在無意中受到各種環境影響,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家庭和團體。

所以我們會被家人的情緒影響,是很自然的事,也是一種因應生存發展出來的機制。例如我們在童年的時候,家人的威嚇能使我們遠離危險,只是當我們長大後,許多家人還是用情緒溝通而不是講道理,我們就會常常產生矛盾,一方面希望大家都開心,但放棄自我,只依照他人的想法做事,卻帶來另一種痛苦。

如果我們能注意到自己有時會只是想安撫周遭人,卻違背了內心本意,有時則是真的經過思考而做的決定,那我們就能逐漸培養出「真正的自我」,既能吸收週遭建議、和家人交流,又不會過度受影響,能夠保有自我。

例如以下這個例子:喬治的父母希望到外地工作的喬治每週回家一次,但喬治工作繁忙,表示沒辦法,喬治的父母很生氣地表示喬治這樣是不夠愛家人,喬治只好遵從,最後卻累到重感冒,痊癒後也一直慢性疲勞,之後喬治改成三周回家一次,父母卻很憤怒,每次喬治回家都在抱怨,甚至表示乾脆不要回來算了。喬治就這樣跟父母半年沒聯絡,也因為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引發嚴重失眠而到身心科。

和醫師及諮商師討論後,喬治發現自己很重視父母心情,所以當父母認為他不夠常回家而生氣,喬治也跟著忐忑不安,但也覺得自己夾在工作和父母間,好像失去生存空間,好像兩邊都期待他付出更多,他不該擁有自己其它安排一樣。

稍微瞭解系統理論後,喬治放下對父母的愧疚,因為他發現父母也不一定真的深思後,覺得喬治比較少回家,就是不愛父母,他們也只是遵循著他們認為的,這個社會的規則而已。

喬治開始明白自己也可以是定義愛的方式的人,他三至五週回家一次,但開始常打電話給父母,帶自己做的手工品送父母,主動分享生活趣事,邀父母去一些他們沒去過的地方。當然父母沒有全部滿意,但喬治也不再隨著他們憤怒起舞,反而在父母生氣時撒嬌帶過,父母也漸漸能接受,現在喬治能睡得好,身體也變健康了。

漸漸察覺我們和家人一直被環境影響的部份,一點一點地嘗試新方法,我們可以一步步地和親情相容又讓自己舒服。

#親情 #情緒勒索 #家族 #康迎身心科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2024年  #四月門診表-📣 周二午診 唐漢青醫師【焦點諮詢特約門診】➡ https://ivalue.tw/services/focus📣 週三午診 沈毅蓁醫師【臻芳特約門診】➡ https://ivalue....
25/03/2024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2024年 #四月門診表
-
📣 周二午診 唐漢青醫師【焦點諮詢特約門診】➡ https://ivalue.tw/services/focus
📣 週三午診 沈毅蓁醫師【臻芳特約門診】➡ https://ivalue.tw/services/special 及「一般門診」隔週輪流
------------------------------------------------------------
👉【康迎身心科-土城合康】 LINE@ 🔗 http://bit.ly/2o9ZoMH
👉【康迎嚴選】LINE@➡ https://bit.ly/SYFB-LINE
------------------------------------------------------------
⭐ 電話:02-2264-3905
⭐ 地址:新北市土城區金城路三段17號
⭐ 合康醫師介紹 ➡ https://ivalue.tw/clinic/harmonic
💖 Better Mind, Brighter Life 善待心境,泉源無盡 💖
#康迎身心科 #休診公告 #身心科 #心理諮商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恐慌 #憂鬱 #企業方案 #心靈探索

溫暖又專業的吳醫師於 晴天身心診所 提供個人化治療特約門診,特別歡迎強迫症、恐慌症、失眠想要減藥或不使用安眠藥物的個案,並提供個人化生活調整建議與練習:)想看更多失眠相關知識,歡迎大家查看留言處的粉專連結喔
20/03/2024

溫暖又專業的吳醫師於 晴天身心診所 提供個人化治療特約門診,特別歡迎強迫症、恐慌症、失眠想要減藥或不使用安眠藥物的個案,並提供個人化生活調整建議與練習:)

想看更多失眠相關知識,歡迎大家查看留言處的粉專連結喔

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的迷思,以及減藥上的阻礙
19/03/2024

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的迷思,以及減藥上的阻礙

談談精神科(二十四)—鎮靜安眠藥依賴?(2)
🖊何彥澄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Addiction20240318

在嘗試幫之前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病患減藥時,常常會聽到「我吃這麼多年都沒事,繼續吃沒關係吧」,或者說「之前開立的醫師說這個很輕,長期吃不會怎樣」。先不論後者,醫師是不是真的如此告知病患,這的確是很常見的迷思,也是減藥上的阻礙。

先講結論,就算不提依賴的問題,在非適應症下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更多的證據顯示反而有害。首先,在60歲以上成人的研究,鎮靜安眠藥對於睡眠的短期改善效果十分輕微,但是跌倒的風險和認知功能下降的副作用卻會大幅的增加。老年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絕大多數是弊大於利,不是說年輕時使用沒事,年紀漸長也不會有問題的。再來,如果鎮靜安眠藥在59歲停止使用就沒關係了嗎?先不論病患是不是能順利在短期內克服戒斷症狀以及心理上的依賴,最常見用藥的原因,失眠,病患往往沒有得到最適當的照護,甚至在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下,可能會使得原本的疾病更難治療。

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間房屋,理想上鎮靜安眠藥的作用,是只把還開著燈的房間電燈開關關掉,但實際上鎮靜安眠藥在大腦的作用是沒有選擇性的,更像是直接切掉房屋的總電源,所有電器都會失去功能,包括了維持正常生活運作重要的設備。因為房間燈很亮睡不著,所以每次都去關電源總開關,然而要重新開啟越來越不容易,長期下來就會造成各式各樣的困擾,同時該修理的地方都沒修復。之前在《談談精神科(八)》曾經提到過,「常見的副作用像是認知功能下降,前行性失憶和複雜睡眠行為(如夢遊)等,都是某種抑制大腦功能的結果」。而且還不只如此,交通事故,以及因跌倒造成骨折,在流行病學研究中,不斷被驗證跟使用鎮靜安眠藥具有高度關聯性。

最後,在下會反問病患,如果是長期吃止痛藥,或是更誇張點,長期吃退燒藥,還會覺得沒有關係嗎?不是會努力找出疼痛及發燒的原因加以治療,而將這些症狀控制藥物減少進而停止使用嗎?失眠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為什麼會覺得沒有關係呢?希望從打破迷思開始,作為減少長期鎮靜安眠藥物使用的第一步。

#生物精神醫學 #康迎身心科 #藥物 #鎮定 #安眠藥 #成癮

榮格終其一生所強調的,都是人必須發展自己的劣勢功能
11/03/2024

榮格終其一生所強調的,都是人必須發展自己的劣勢功能

森林書(五) MBTI與榮格心理學 劣勢功能
MBTI如何幫助我們個人成長
🖊林聖雄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MBTI20240311

人們對於MBTI,或者心理類型的概念,時常存有一種誤解,例如做為一個內傾的人,我自然不擅長於社交,因此對我來說理想的生活方式便是盡情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因為我就是一個內傾的人。

然而,心理類型並不是讓我們拿來劃地自限的理論依據。
相反的,榮格終其一生所強調的,都是人必須要發展自己的「劣勢功能」。

思考(T)、情感(F)、感官(S)、直覺(N),這四種功能,在每一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是同時存在的,但是在我們意識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有其中一種功能,會率先以較高的比例浮出意識的水面,造成了意識功能的分化,如果這時候先浮出水面的是思考功能,那麼在對立軸向的情感,便很容易有較多比例會停留在潛意識的水面下,成為潛藏的劣勢功能;而不同軸向的感官(S)及直覺(N)這兩個功能,則會以一定的比例浮出水面,成為輔助功能。

因此,我們可以說劣勢功能是和潛意識連結最為緊密的功能,而潛意識是我們心靈能量(psyche)的居所,所以在四種功能中,往往最能決定我們的感受和行動的,是我們的劣勢功能,而我們的意識卻對此無能為力。

甚至,當我們的意識對於劣勢功能所知實在過少,我們的劣勢功能將會侵入優勢功能,例如一個人,總是滿口邏輯與思考,但他所說的道理在他人眼中,總是如此獨斷、固執,往往其實是披著思考外衣的情緒;而一些整日勸人為善、強調真善美的人,卻總是讓人莫名感受到一種對世界的抱怨、對於他人感受的冷酷,甚至變成要以錢來衡量他人對於善的貢獻,這很常是思考功能入侵了情感功能的表現。

因此,當我們的思考不再能準確分析事情,當我們的情感不再有宜人的質地,很有可能,是劣勢功能已經侵入了優勢功能,心理功能的分化重新進入了一種混沌。這樣的時候,我們的人生往往會面臨一種混亂,這樣的混亂,在臨床上常常以一種倦怠感來表現,穩定的事業或關係,原本對我們的心靈來說熠熠生輝,卻在時間中莫名的轉變成了枯燥無味,這很常是我們潛意識中的劣勢功能正從陰影處佔據心靈,使我們內心的秩序重新陷入混沌。

但這樣的混沌同樣也給了我們整合劣勢功能的機會,童話和神話中的黑森林,往往充滿了危險,但正是我們心性完熟──英雄之旅的開端。

關於各種心理類型的劣勢功能如何整合,會在接下來的森林書繼續與大家分享

#榮格 #心理類型 #康迎身心科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2024年  #三月門診表-🔔【週三午診】沈毅蓁醫師為 「臻芳特約門診」(需預約)及「一般門診」隔週輪流-------------------------------------------------------...
29/02/2024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2024年 #三月門診表
-
🔔【週三午診】沈毅蓁醫師為 「臻芳特約門診」(需預約)及「一般門診」隔週輪流
------------------------------------------------------------
👉【康迎身心科-土城合康】 LINE@ 🔗 http://bit.ly/2o9ZoMH
👉【康迎嚴選】LINE@➡ https://bit.ly/SYFB-LINE
------------------------------------------------------------
⭐ 電話:02-2264-3905
⭐ 地址:新北市土城區金城路三段17號
⭐ 合康醫師介紹 ➡ https://ivalue.tw/clinic/harmonic
💖 Better Mind, Brighter Life 善待心境,泉源無盡 💖
#康迎身心科 #休診公告 #身心科 #心理諮商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恐慌 #憂鬱 #企業方案 #心靈探索

被恨摧毀的,經由愛重新創造
27/02/2024

被恨摧毀的,經由愛重新創造

心療漫步夜與霧(十四)從動畫電影《蒼鷺與少年》來省思哀悼歷程
🖊許欣偉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Mourn20240227

每個人生命中必然會面對失去重要親人或朋友這類經驗。宮崎駿新作《蒼鷺與少年》就是在談這樣的故事。電影一開始,導演用極短的時間來描繪創傷的發生:戰爭中醫院一夜之間變成火海,而主角少年牧真人的媽媽還在醫院。生離死別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忽然來襲,帶來的情緒衝擊宛如煙硝無比濃烈,卻完全無法被理解消化,因為一切都在轉瞬之間,這就是心理創傷。

不論主角或觀眾,都沒有時間哀悼。

另一個故事。英國精神分析師克萊恩的長子漢斯在1934年四月的山難中身亡。同年八月,克萊恩在國際精神分析大會上提出「憂鬱心理位置」的創新概念,重點是嬰兒從六個月起因為認知發展與精神運動較為成熟,有能力體驗到完整客體的失去,知道母親與自己不同,而且母親是一個整體,包含好與壞的部分,與此同時,自我也被體驗為是一個整體。

克萊恩假設在生命最早期,嬰兒感知是好壞對立的,讓他飽足舒適的是好乳房,讓他挨餓受苦的就是壞乳房,彼時他還沒有形成「好客體不在」的概念。直到嬰兒進入斷奶前後的「憂鬱心理位置」,當母親消失時,嬰兒發現母親是一個整體,好的和壞的是同一個人,他怕自己已經吃掉她並破壞她,因此備感折磨。這種以憂鬱為特徵的考驗,核心在於「自己的破壞能力導致失去好客體」的感覺。這樣的時刻,嬰兒出現了想要修復客體的欲求。

實際上母親在被感知為死亡的消失後又再出現,嬰孩接收到持續的愛與照顧,讓他覺察到外在客體的復原力,比較不會因為在他幻想中對他們攻擊的全能效應感到害怕。他自己內在執行的修復,讓他即便面對外在客體造成的匱乏,依然能信賴自己的愛以及他修復的能力。這又讓他更可以去經驗匱乏,而不被恨所癱瘓。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還會不斷地遭遇失去客體。經由一次又一次經驗到失去和復原,被恨摧毀,經由愛重新創造,好客體逐漸融入自我,自我的豐富來自於哀悼的歷程。人長大後面對失去客體的哀悼,都連結到嬰兒時期「憂鬱心理位置」是如何渡過。

真人雖然在大火中失去了母親,但我假設他嬰兒時期在母親的照護下,是有順利通過「憂鬱心理位置」,修復了心中的好客體。這一次真人的奇幻壯闊旅程,其實是再次重現「他的愛可以修復他的恨所破壞的」這樣的經驗。然而修復是一個來回往復的過程,想要修復的客體可能突然再次變成加害者,被害的恐懼隨之復甦,並非一蹴可幾。

每一位經歷哀悼考驗的人,都需面對生命湮滅的恐懼,接著必然要通過一場修復的壯遊!

快到許醫師的部落格看更完整更深入的內容吧 🔜🔜🔜
https://vocus.cc/article/65ad2fbefd89780001a00470

#客體關係 #精神分析 #哀悼 #奧斯卡 #康迎身心科

21/02/2024

慢性疼痛也要看身心科?(一)
🖊李世易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ChronicPain20240221

1) 疼痛是一種生存機制
痛是一種不舒服的主觀感受,沒有人喜歡。但從身體的反應機制來說,受到可損傷身體組織的刺激就可能會產生神經傳導而出現疼痛。當疼痛出現時,它通常代表一種警訊,是企圖跳脫危險的生存機制。

2) 疼痛從大腦而來
我們大多認為疼痛從身體的損傷而來,溫度、衝力、壓迫、化學都會造成損傷。可是這些損傷只引發不同的神經信號與訊息路徑,並經過脊髓傳導到大腦,最終到達大腦額葉。再由大腦發出疼痛指令。所以疼痛由大腦而來。

3) 疼痛需要多元處理
因此痛不只是痛而已,當損傷訊息通過大腦時,腦中樞收集了多重資訊,包括:當下情境與情緒,過去記憶,未來意圖與期待,綜合後所下達的疼痛命令。所以疼痛治療是需要多元處理,尤其是慢性疼痛。其中包括壓力管理、情緒紓解、心理諮商、藥物等等。

4) 慢性疼痛是身體與心理的惡性循環
慢性疼痛是指任何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的疼痛。通常在組織損傷修復之後仍然持續存在,因此往往無法以病理學角度解釋。此時,止痛藥物或手術無法完全幫助,反而生活型態與面對疼痛的態度是重點,用以打破身心的惡性循環。

5) 身心科對慢性疼痛的第一線協助
既然慢性疼痛來自大腦,又發生身心的惡性循環。由身心科評估來給予情緒藥物與諮商已經成為慢性疼痛治療必要途徑。其中還包括rTMS(經顱磁刺激治療)與正念減痛療法。

#康迎身心科 #慢性 #疼痛 #身心 #惡性循環 #疼痛治療

如果嘗試過各種治療皆無法改善,或是治療的副作用無法耐受,長期使用合理劑量的鎮靜安眠藥是不得已而別無選擇,但這類病患在臨床上並不太多~在開始治療病患真正的問題後,鎮靜安眠藥是可以減量甚至停藥的!
16/02/2024

如果嘗試過各種治療皆無法改善,或是治療的副作用無法耐受,長期使用合理劑量的鎮靜安眠藥是不得已而別無選擇,但這類病患在臨床上並不太多~
在開始治療病患真正的問題後,鎮靜安眠藥是可以減量甚至停藥的!

談談精神科(二十三)—鎮靜安眠藥依賴?
🖊何彥澄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Addiction20240216

在《談談精神科(八)》,在下提及鎮靜安眠藥物無法治癒失眠,也有許多使用上會出現的副作用,但未多加著墨的是,這類藥物在不當使用後,可能會造成另一種疾病。

鎮靜安眠藥使用疾患,為物質使用疾患的一種,目前被認為是大腦在使用成癮性物質後,產生的功能減損和相關症狀,像是對物質的渴望、耐受性和戒斷症狀等等問題。所謂渴望,是指對物質有強烈想使用的衝動。耐受性,是指需要增加用量才能到達之前預期的效果,這個現象是由於腦部功能被改變,造成對物質的敏感性降低,會使得物質越用越多。戒斷症狀,是指在停止使用物質後產生的症狀,會依物質不同而異,鎮靜安眠藥的戒斷症狀,與酒精戒斷症狀相同(兩者作用在大腦類似),像是睡眠障礙、顫抖、躁動、噁心、出汗、心跳加速甚至癲癇發作等等。

因此,病患會發現鎮靜安眠藥越吃越沒效,是耐受性的問題。而病患會說不吃安眠藥睡不著,一定得吃,除了沒有治好造成失眠的原因外,也因為睡眠障礙是鎮靜安眠藥的戒斷症狀,所以直接停藥就失眠了。常見對精神科藥物的迷思,覺得精神科藥物都會上癮戒不掉,也許跟各科醫師開立鎮靜安眠藥物的頻率過高,造成鎮靜安眠藥被大量使用的印象有關。在台灣,成癮性物質會被列冊在《管制藥品管理條例》上面,排除掉鎮靜安眠藥,大部分的精神科治療藥物都不是。

然而,跟嗎啡類止痛劑的情形類似,鎮靜安眠藥大部分是透過醫療用途取得,是為了控制疾病的症狀,醫師開立給病患使用。在臨床上看到更多的現象是,病患依醫囑長期服用鎮靜安眠藥,未符合除了耐受性和戒斷之外的症狀。在2022年的一篇論文,就提出了一個概念,「複雜持續性鎮靜安眠藥依賴症」(Complex Persistent Benzodiazepine Dependence),症狀跟原本的「鎮靜安眠藥使用疾患」有許多不同之處。治療上也不是靠動機式晤談去強化病患的戒癮動機,而是必須去治療核心的焦慮和失眠等問題。也有可能會碰到病患對許多治療都反應不佳,那醫師就必須權衡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的利弊。就跟癌症病患為了舒緩疼痛,持續使用嗎啡類止痛劑相同。

也就是說,如果嘗試過各種治療皆無法改善,或是治療的副作用無法耐受,長期使用合理劑量的鎮靜安眠藥是不得已而別無選擇,就跟使用嗎啡類止痛藥一樣。但目前在下臨床上看到的這類病患並不太多,大部分都是沒有進行治療,長期只以鎮靜安眠藥控制焦慮失眠等症狀的病患。一部分是病患沒有覺察,一部分是先前開立的醫師沒有進行足夠的衛教說明,在開始治療病患真正的問題後,鎮靜安眠藥是可以減量甚至停藥的。希望大家能對鎮靜安眠藥物有正確的觀念,減少因長期使用帶來的不良影響。

(目前台灣的管制藥品管理條例,根據習慣性、依賴性、濫用性和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分作四級管理。第一級為最高,第四級為最低,而第三級以上,就應開立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簽,病人需憑身分證明簽名領取。目前嗎啡類止痛劑大部分列在二級以上,而鎮靜安眠藥物,大多屬於第四級管制藥品,有少數屬於第三級管制藥品。請別要求醫師違法開立過量鎮靜安眠藥物,歷年皆有因大量自費處方,更甚者直接販賣鎮靜安眠藥物被判刑的例子。)

#生物精神醫學 #康迎身心科 #藥物 #鎮定 #安眠藥 #成癮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2024年  #二月門診表-🔔【週三午診】沈毅蓁醫師為 「臻芳特約門診」(需預約)及「一般門診」隔週輪流-------------------------------------------------------...
01/02/2024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2024年 #二月門診表
-
🔔【週三午診】沈毅蓁醫師為 「臻芳特約門診」(需預約)及「一般門診」隔週輪流
------------------------------------------------------------
👉【康迎身心科-土城合康】 LINE@ 🔗 http://bit.ly/2o9ZoMH
👉【康迎嚴選】LINE@➡ https://bit.ly/SYFB-LINE
------------------------------------------------------------
⭐ 電話:02-2264-3905
⭐ 地址:新北市土城區金城路三段17號
⭐ 合康醫師介紹 ➡ https://ivalue.tw/clinic/harmonic
💖 Better Mind, Brighter Life 善待心境,泉源無盡 💖
#康迎身心科 #休診公告 #身心科 #心理諮商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恐慌 #憂鬱 #企業方案 #心靈探索

明明很努力了,卻總覺得一切只是僥倖...該如何面對冒牌者症候群?
29/01/2024

明明很努力了,卻總覺得一切只是僥倖...該如何面對冒牌者症候群?

心療漫步夜與霧(十三)老是想著「我不配!」—冒牌者症候群該如何自處?
🖊許欣偉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ImposterSyndrome20240129

凱芮在一家運動用品公司擔任平面設計師,工作表現認真,因感情及工作壓力來身心科診所就診半年。上個月她被老闆稱讚並獲升遷,但她反倒出現某種不安感:「我真的有那麼好嗎?」從小到大,無論是壁報比賽得名、完成碩士學位或通過求職面試,她都會出現類似的疑問。返診時她鼓起勇氣問我:「醫生,我是不是有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症候群是指對自己的成就、智識等產生嚴重自我懷疑,無法內化自己獲得的成功,內心經常出現的糾結如下:

經常擔心有一天自己會被揭穿,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好。
認為別人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是一個騙子,是薪水小偷。
冒牌者個案信奉完美主義,造成兩種結果:其一是過度工作,努力達成各項高標準;其二則恰恰相反,開始越做越慢,拖拖拉拉,沉溺在自我懷疑裡。不過,後者通常會在期限截止前瘋狂趕工完成任務。

怎樣做才可能擺脫冒牌者症候群呢?我建議凱芮:
一、 拒絕二分法,不要將自己歸類為「是」或「不是」一個厲害或成功的人,而是你處在一種「成為」(becoming)的過程。
二、 自發的姿勢:無論是工作提案或生活型態,試著讓自己的欲望、衝動、創意有所表達,這代表你「有時候」必須鼓起勇氣跟上司或伴侶說出真正的念頭。
三、 找出任何適合自己的運動,持續練習它。「心」安住於「身」上,人才會感到真實與活力。
四、 練習感謝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協助,與成就產生連結。
五、 放下百害而無一利的自我批評,建議可以把它想成一個詐騙集團。

快到許醫師的部落格看更完整更深入的內容吧 🔜🔜🔜
https://vocus.cc/article/65882a66fd89780001bcc5bb

#冒牌者症候群 #焦慮 #心理治療 #康迎身心科

"覺得有效"與"真的有效"之間,可能有一段美麗的差距。不應該有影響的治療也有可能惡化患者症狀,其常被誤認為副作用。若想要對治療與藥物深入了解,歡迎多與本院精神科醫師聊聊!讓我們用仔細衛教來強化治療的效果🙂
22/01/2024

"覺得有效"與"真的有效"之間,可能有一段美麗的差距。不應該有影響的治療也有可能惡化患者症狀,其常被誤認為副作用。
若想要對治療與藥物深入了解,歡迎多與本院精神科醫師聊聊!讓我們用仔細衛教來強化治療的效果🙂

談談精神科(二十二)「安慰劑效應」與「反安慰劑效應」
🖊何彥澄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Placebo20240122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由Henry K. Beecher在1955年的論文中提出,概念為不應該有影響的治療卻改善患者症狀。自從這個現象被發現後,新的藥物或是治療方法,會被要求進行安慰劑對照研究,而且要在雙盲條件下—醫師和患者都不知道是不是使用安慰劑—進行,如果實驗組比對照組治療效果好,也就是超過安慰劑效應,治療才會被認為有效。

不止「安慰劑效應」,也有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不應該有影響的治療卻惡化患者症狀,其常被誤認為副作用。目前最常提出的學說,是這些效應跟患者經由「學習」產生「期望」的行為機制有關。如果患者預期治療有效,那麼治療真的有效的機會就比較高,反之亦然,並且在大腦的某些區域會觀察到變化。而無論是安慰劑效應或是反安慰劑效應,影響主觀的症狀較多,再加上機制可能是腦神經層次的影響,也因此在失眠、焦慮或憂鬱等精神疾病相關症狀的治療中,效應相對來的大。

也就是說,本來利用科學方法去驗證疾病改善與治療間的因果關係就不容易,這些現象的存在,讓我們發現疾病的「治療」 到產生 「效果」這個過程,比原先在醫學上假設的機制更為複雜,因此,能通過認證的藥物和治療方法,都是經由多個不同試驗才被允許上市或執行。在診間常被患者詢問某某健康食品有沒有效,從實證醫學的角度,大都只能回答「不知道」。因為絕大部分的健康食品,都沒經過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究竟使用者覺得有效,是真的有效,還是安慰劑效應,我們不得而知。甚至研發中藥物進行初步試驗時,認為治療效果不錯,結果進一步做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後,發現效果跟安慰劑相差無幾的,也有非常多的例子。

更進一步的研究是,如何去利用「安慰劑效應」提高治療的療效,並避免「反安慰劑效應」的產生。比方說,曾經有個研究發現,拿同樣只是安慰劑的兩條藥膏給受試者擦拭止痛,告知兩條藥膏的價格差了15倍,結果雖然兩者都有出現安慰劑效應,但告知高價的那條藥膏,效果顯著比低價的藥膏好,然而同時高價的藥膏被回報的副作用也較多,也就是反安慰劑效應較高。這可能顯示了價格會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從而改變對治療的期望,但也預期較強效的治療會有較多副作用。另外,良好的醫病關係也被發現可能會強化安慰劑效應。在多中心的精神疾病藥物試驗中,不同醫院間的安慰劑效應會有所落差,也就是說,同樣的藥物給不同的醫院,不同的醫師開立,最後所有患者得到改善的比例會有所不同。但這也可能是研究方法的侷限,本來精神科醫師在與患者互動時,就會自然運用到不同的心理治療技巧,這有可能會影響到治療成效,只是研究上無法完全控制這個變數。

也許下次患者問說某某鄰居、朋友還是廣告說有效,最好的回答就是笑而不語。但前提是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讓患者對醫師的信任度高於其他非專業人士,並仔細衛教說明疾病,以此來強化治療的效果。

#康迎身心科 #生物精神醫學 #安慰劑 #安慰劑效應 #反安慰劑效應 #醫病關係

何謂直覺飲食?如何擺脫節食的情緒勒索?本文整理五大重點與兩個撇步,帶您瞭解。
09/01/2024

何謂直覺飲食?如何擺脫節食的情緒勒索?
本文整理五大重點與兩個撇步,帶您瞭解。

認識直覺飲食
🖊張瀞方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IntuitiveEating20240108

[參考資料來源:擺脫節食的情緒勒索,作者:伊芙琳·崔伯,出版:常常生活文創]

來到診間諮詢飲食問題的個案,除了可能的藥物治療之外,醫師都會建議同時合併心理諮商效果會更好。因為多數引起飲食問題的源頭都是對飲食的偏差概念,唯有修正這些才能重新找回接近自然、正常的飲食模式,讓『吃』這個行為回到它該有的原貌。其中,「直覺飲食」是很常使用的概念,接下來讓我們一步步認識何謂直覺飲食。

1. 拒絕減重文化
「減重文化」利用各種偽裝不斷出現在你我眼前,但都不失其根本強調肥胖恐懼症、身材厭惡、打斷自我連結。

• 號稱科學依據,但要求計算卡路里、將食物秤重等
• 只允許在特定時間內進食
• 對比前後照片進行宣傳
• 以狹義的體重、身材、尺寸等定義所謂健康

試著辨別以上訊息,並告訴自己拒絕減重文化並非放棄健康,而是為了尋求真正的心理健康。

2. 滿足飢餓感

減重文化將飢餓感視為應該畏懼或否認的邪惡感受,然而飢餓感其實是禮物 – 提醒你需要養分及休息的訊號。食物不只是營養和燃料,它可以提供你滋養及安慰、是文化共享的體驗、也是與他人的連結開始。初期的飢餓感通常是微弱、愉快的體驗,你會開始想著食物、期待下一餐、胃部有些空虛感、甚至發出咕嚕聲。學習辨識、傾聽身體發出的飢餓訊號,是培養直覺飲食的關鍵。

3. 與食物和平共處

• 你的身體有求生本能:身體無法分辨為了減重而刻意節食與飢荒的差異,所以節食會自動開啟身體的保護機制 – 失控及暴食。
• 節食文化是一種表面的應對機制:有時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無法逃避的轉折,例如轉學、工作壓力、感情問題等等,展開新的節食計畫好像帶給你一種生活的目標或動力,讓你暫時將注意力帶到自己的外表或體重,但節食永遠無法替你解決背後真正的難題,最終當節食辜負了你(引起暴食、復胖),感受將會更糟。放下節食計畫,試著與食物、以及自己的價值和平共處。

4. 挑戰食物糾察隊

食物糾察隊是減重文化內化的聲音,這些死板的飲食規則猶如內在的自我霸凌。因為重複太多次、讓你已經無法辨別真假。

請試著重新檢驗自己的飲食規則 –

他們是真的嗎?來源是什麼?

這項規則對我的時間、情緒、人際關係帶來什麼影響?

我可以更有彈性地看待這項規則嗎?如果停止遵循會發生什麼事?

這些規則是否總是讓你懷疑自己、感覺像失敗者,因為每次節食都無效?

是否帶來用餐時的恐懼、罪惡感?

你需要的是釋放恐懼,讓平靜及愉悅重返你的用餐時光。

5. 發掘滿足感的因素

想要培養飲食滿足感,需要積極的傾聽身體不同時刻的要求。你可以透過詢問自己「現在什麼樣的食物可以讓我滿足?」來指引方向,每次飲食經驗都會是更了解自己的機會。增加飲食的樂趣、放下一心多用,可以試著從每餐前五分鐘專心進食開始。

留意不受打擾的進食感覺如何?食物是否嚐起來更有滿足感?

滿足感出現時,是否更容易覺察?

tip 1. 抵制【肥胖恐懼症】

肥胖恐懼症的概念無所不在,下列行動可以提醒你如何拒絕。

• 我不會以外貌或體型定義我的價值
• 我無法根據他人的體型得知他的健康狀態、價值或性格
• 我拒絕任何展示前後對照圖的訊息,這是將身體分級、物化的形式
• 只專注於外表是通往痛苦的快速捷徑

tip 2. 停止讚美身材

減重文化時常鼓勵我們稱讚他人的外表,但不論意圖為何,稱讚他人外表可能帶來這些問題:

• 你可能在讚美他人的飲食失調(如催吐、限制飲食、厭食症)
• 此人可能正罹患某些痛苦的疾病(如癌症、憂鬱症、慢性疾病)
• 此舉動可能加強身材分級、加重肥胖恐懼症

#康迎身心科 #飲食 #飲食控制 #直覺飲食 #節食 #暴食 #減重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2024年  #一月門診表-⭐【週三午診】沈毅蓁醫師為 「臻芳特約門診」(需預約)及「一般門診」隔週輪流-------------------------------------------------------...
29/12/2023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2024年 #一月門診表
-
⭐【週三午診】沈毅蓁醫師為 「臻芳特約門診」(需預約)及「一般門診」隔週輪流
------------------------------------------------------------
◾️ 電話:02-2264-3905
◾️ 地址:新北市土城區金城路三段17號
-
👉 歡迎加入【康迎身心科-土城合康】 LINE@ 🔗 http://bit.ly/2o9ZoMH
👉 rTMS經顱磁刺激治療,歡迎加入【康迎嚴選】LINE@預約🔗 https://bit.ly/SYFB-LINE
(點擊"rTMS諮詢預約"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療癒,為幸福加分💞
#康迎身心科 #休診公告 #身心科 #心理諮商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恐慌 #憂鬱 #企業方案 #心靈探索

早期辨識出「難治型憂鬱症」,並盡早給患者適當的治療,相當重要。目前許多療法都是被驗證過對憂鬱症有效的治療方式,也對「難治型憂鬱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想更加了解此議題的朋友,歡迎點進何彥澄醫師的專欄閱讀!
26/12/2023

早期辨識出「難治型憂鬱症」,並盡早給患者適當的治療,相當重要。目前許多療法都是被驗證過對憂鬱症有效的治療方式,也對「難治型憂鬱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想更加了解此議題的朋友,歡迎點進何彥澄醫師的專欄閱讀!

談談精神科(二十一)吃藥沒效?什麼是「難治型憂鬱症」

🖊何彥澄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TRD20231226

憂鬱症,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應該是衛生教育上著墨最多的,最耳熟能詳的一個診斷。但對於憂鬱症是否為「一種」疾病,在醫學研究上卻有著疑問。很可能憂鬱症是有著各種不同病理機轉的「一群」疾病,只是造成類似症狀表現而已。



而對傳統抗憂鬱劑治療反應不佳的憂鬱症,也就是「難治型憂鬱症」的存在,加強了這個論點。目前「難治型憂鬱症」仍無統一的定義,較為廣泛使用的,是指持續使用足夠劑量的抗憂鬱劑,進行四週以上的治療,經更換兩種以上藥物,但患者症狀改善不到一半。在2004年一項憂鬱症的大型藥物治療研究(STAR*D)報告,發現在第一階段的藥物治療,只有1/3左右的患者能達到症狀緩解的效果後,難治型憂鬱症就更加引起重視。陸續研究發現,難治型憂鬱症具有某種程度的遺傳關聯性,在一等親內的家屬有難治型憂鬱症的話,罹患難治型憂鬱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7到10倍,跟麩胺酸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基因表現有關。



因此在臨床上,「對傳統抗憂鬱劑治療的反應」,也許會是一種憂鬱症實用的分類方式。也的確有些研究正在進行,希望能早期辨識出「難治型憂鬱症」,而盡早給患者適當的治療。畢竟除了傳統的抗憂鬱劑藥物治療外,使用某些抗精神病藥物或情緒穩定劑輔助治療、心理治療、腦神經刺激治療(包含電痙攣治療和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和新型抗憂鬱藥物(速開朗 / Esketamine)等等,都是被驗證過對憂鬱症有效的治療方式,也對「難治型憂鬱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並非經過傳統抗憂鬱劑藥物治療後反應不佳,醫師就束手無策。與其說「難治」,不如說可能是兩類不同疾病,必須採取不同的治療手段才能對症下藥。



所以說常見的迷思「憂鬱症吃藥沒有效」是其來有自,更容易造成患者中斷就醫。當然在這一句話的背後,有著許多含義,不見得通通都是「難治型憂鬱症」。首先,要先確認診斷是否正確,正如之前的衛教文章提過,許多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患者,在躁症症狀尚未出現前,一開始容易被診斷成憂鬱症。再來,持續使用足夠劑量的抗憂鬱劑四週以上,才會有較明顯的治療效果,常常碰到患者只吃幾天藥,或是自行減少藥量,甚至覺得狀況不好才吃,那自然不會有預期的改善。最後,本來憂鬱症就是一種慢性疾病,沒有一次療程(至少9到12個月)就一勞永逸這回事,需要終身預防復發,只有藥物治療而不配合其他預防策略,就容易不斷復發,覺得吃藥沒效。



如何在診斷憂鬱症時,就進行適當的衛教,以增進患者持續回診的比例,並找出對不同患者適當的治療,這是精神醫學界需要持續努力的地方。

#康迎身心科 #精神醫學 #生物精神醫學 #難治型憂鬱症 #憂鬱

對此議題有興趣或想瞭解更多內容的朋友,歡迎到Youtube/podcast收看On the Table Ep1-專注完美,近乎強迫的內容喔!📲YouTube收聽:https://youtu.be/ZJrmHZWGbTw🎧Podcast收聽:...
11/12/2023

對此議題有興趣或想瞭解更多內容的朋友,歡迎到Youtube/podcast收看On the Table Ep1-專注完美,近乎強迫的內容喔!
📲YouTube收聽:https://youtu.be/ZJrmHZWGbTw
🎧Podcast收聽:https://open.firstory.me/....../clkgmpixa022....../platforms

強迫症的治療,最重要的事
🖊吳依倫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OCD20231211

強迫症的治療,最重要的事就是:「知道這個狀況,我需要看醫生,需要被幫忙」。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得到強迫症的人,也不是一天就變成強迫症的個案。剛開始,可能是腦中出現自己覺得不合理的想法,可能是擔心骯髒污染、覺得不安全,害怕自己傷害到別人;為了解除這些想法帶來的焦慮,而需要時常檢查確認、或是反覆清潔。漸漸的,腦中被這些想法佔據的時間越來越長,需要確認、清洗的動作也變得更耗時,有些人一天可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在這些症狀上,工作、生活、感情都被嚴重影響。


得到強迫症的人,常常不知道這是不是正常的,明明覺得不合理,卻停不下來,對這樣的自己,感到丟臉與羞愧,因為怕被發現自己有這些行為,更不敢向人求助。


研究顯示,強迫症的患者,從一開始出現症狀,到真正開始就醫的時間,平均間隔為7年,當身邊的人,發現得到強迫症的親友有些不對勁時,他可能已經默默忍受這些症狀好幾年的時間了。其實,根據在診間的經驗,得到強迫症的人,開始使用藥物治療幾週後,通常都會好轉,若是能合併認知行為治療的話,改善的機率,也會變得更高。


那麼,什麼時候需要尋求幫助呢?被這些症狀所困擾的人,只要心中開始出現「自己是不是得到強迫症了呢?這樣是不是不正常的呢?」的懷疑聲音,那就是來就診,尋求專業協助的最好時機。

#康迎身心科 #精神醫學 #強迫症 #藥物 #認知行為治療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2023年  #十二月門診表-⭐【週三午診】沈毅蓁醫師為 「臻芳特約門診」(需預約)及「一般門診」隔週輪流------------------------------------------------------...
06/12/2023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2023年 #十二月門診表
-
⭐【週三午診】沈毅蓁醫師為 「臻芳特約門診」(需預約)及「一般門診」隔週輪流
------------------------------------------------------------
◾️ 電話:02-2264-3905
◾️ 地址:新北市土城區金城路三段17號
-
👉 歡迎加入【康迎身心科-土城合康】 LINE@ 🔗 http://bit.ly/2o9ZoMH
👉 rTMS經顱磁刺激治療,歡迎加入【康迎嚴選】LINE@預約🔗 https://bit.ly/SYFB-LINE
(點擊"rTMS諮詢預約"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療癒,為幸福加分💞
#康迎身心科 #休診公告 #身心科 #心理諮商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恐慌 #憂鬱 #企業方案 #心靈探索

你也有  #情緒困擾,但是害怕就 #自律神經檢測 或是你正在治療中,想了解其他患者的就醫情形?這裡分享[ #邊走邊療]PODCAST ep5-當我足夠愛自己,就開始擁有安全感一起來聽聽Hazel分享她與晴天診所- #張瀞方醫師 的治療經驗希...
05/12/2023

你也有 #情緒困擾,但是害怕就 #自律神經檢測
或是你正在治療中,想了解其他患者的就醫情形?

這裡分享[ #邊走邊療]PODCAST ep5-當我足夠愛自己,就開始擁有安全感
一起來聽聽Hazel分享她與晴天診所- #張瀞方醫師 的治療經驗
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

🎧https://bit.ly/security1121502

#康迎身心科 #安全感 #心理諮商 #自律神經檢測

看本集更多圖文內容請見《邊走邊療》IG [https://www.instagram.com/liferoadtrippers/] - ▋ 從慣性壓抑到練習放鬆 長期的壓抑習慣與環境 讓許多真心與情緒被隱藏 鼓起勇氣面對傷痛後 有了更強大與柔軟的力量 開始記錄更多...

有些事件過去了,生活的思緒卻像還在事件中…
04/12/2023

有些事件過去了,生活的思緒卻像還在事件中…

當創傷來臨時
文/陳宗杰醫師(厭世陳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trauma20231204

「我像個小動物般凍結了。戰逃反應都失能了。坐在床邊,我只有僵住。」

在之前 運動中,一篇篇受害者的告白,會一而再感覺到這些經歷,與這些經歷帶來的恐怖與威脅感。

在害怕之中,尤其在極度驚恐時,人會腦袋一片空白,無法反應或是無法動彈。有些人會麻木,有些人在談論到當時事件會是片段,甚至沒有記憶。

這些意識的疏離狀態類似催眠下的出神。

放棄自主行動與主動和批判性的判斷、保持主觀的疏離或平靜、增強對想像情節的知覺、改變感官功能、現實的扭曲和時間感的改變。受創者的知覺放大,類似催眠時的全神灌注,麻木無感的症狀,類似催眠時的解離現象。

一般人都有複雜的自律神經系統去面對來臨的壓力,能夠整合包括身體與心智的各種反應。一開始威脅感會激發交感神經系統,使我們處於警戒狀態,威脅感也會使人集中注意力在眼前的情勢。威脅感也會改變正常的知覺能力,會忽略飢餓、疼痛或疲憊。最後威脅感會引起極度的憤怒與恐懼。這些都屬於正常範圍。

這些反應會讓受威脅的個案開始行動,激烈行動,準備去「迎戰」或「逃跑」。
一旦這些行動都無效,就會開始出現創傷反應,當抵抗和逃脫都無效,人的防禦就會開始混亂,當每個內在反應都無效,內在便會處在改變後而且反應過度的狀況。
有些是事件過去了,生活的思緒卻像還在事件中。

有時是一直處在強烈的情緒,但卻沒有清楚的記憶,
有時事件的細節均很清楚,但卻沒有任何情緒反應。
有時卻是一直在極端情緒,但卻不知為何。

這些現象都有個傾向,要斷絕與創傷源頭的連結,而有自己的新生命。
因為創傷本身,傷的是受害者的自我掌控與連結;連結包括對自己身體,對自我與對人際。

有些人在事件發生後,會出現自責。
罪惡感或許是一種企圖從痛苦中學到教訓,重新撿回一些力量與掌控,比起承認當下是全然無助。

我們能做的事,是陪伴。

陪伴本身就很有力量,能讓受害者重新建立安全感與因為創傷而毀壞從兒童開始對自己的信任,並也告訴他現在是安全的,重新相信這個世界。
當信任建立了,受創者便能夠再往前走一步,也讓他們離復原更近一步。

希望這些文字,無論是給在風暴中的您與正在陪伴的您一些力量。

#陳宗杰 #精神科醫師

夜夜難以入睡、睡眠期間常常醒來、比預計起床時間還要早醒….這些症狀實在惱人
27/11/2023

夜夜難以入睡、睡眠期間常常醒來、比預計起床時間還要早醒….這些症狀實在惱人

談談精神科(二十)— 再談「失眠症」
文/何彥澄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Insomnia20231127

在《談談精神科(八)》,在下曾經提及「失眠症」的診斷條件之一:「一週三次以上,持續至少三個月的失眠症狀。」而擔任主治醫師多年來逐漸發現,大眾對於「失眠」的概念,跟臨床診斷上的定義有一段落差。難怪會到門診就醫的病人,失眠症狀都已經持續很久。首先,一般人想像的失眠,往往都來得更嚴重,並不是整晚睡不著才算失眠。

失眠症狀大致可分成三類:難以入睡、維持睡眠困難和早醒。
1.難以入睡,是指躺上床到睡著的時間大於三十分鐘。
2.維持睡眠困難,是指睡眠期間醒來超過兩次,或醒來要等三十分鐘以上才能睡著。
3.早醒是指比預計起床時間早2小時以上醒來,且無法睡回去。

當然,主觀上的抱怨睡眠品質不佳和客觀上的功能影響,也是診斷條件之一,反倒是睡眠時數,並非診斷上強調的重點。門診時常會被問「晚上要睡幾個小時才夠」,然而這其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目前研究顯示,成年人天生的睡眠需求是呈現常態分佈的,只是鐘型曲線下的面積,在7到8小時左右最大,代表最多人需要這個時數的睡眠,但並非所有人都必須睡到這個時數才足夠。重要的是,能不能維持一天生活所需的精神和注意力。如果有人長期只睡6小時,白天不會想睡,不用特別提神也能完成工作和生活事務,那這樣的睡眠時數對他來說就是足夠的。與其計較一天睡幾小時,良好的睡眠品質才更重要。

再來,提到睡眠品質,就必須先介紹正常的「睡眠週期」。根據睡眠時的腦波和其他生理訊號,可以將睡眠階段分成第一期、第二期、慢波睡眠期和快速動眼期。一個睡眠循環大約90分鐘,會從第一期睡眠開始,快速動眼期結束,成年人一個晚上的睡眠,通常會有4到6個循環,視睡眠時數而定。上半夜會有較多的慢波睡眠期,下半夜會有較多的快速動眼期,大約各佔整體睡眠的20%到25%。第一期和第二期睡眠,俗稱淺眠期,大約會佔50到60%。慢波睡眠期,俗稱深睡期,是目前跟睡眠品質最相關的指標,如果深睡期比例太少,往往會使人覺得睡不飽。而之前提過,安眠藥和酒精相同,都會減少慢波睡眠期的時間,就算因為鎮靜作用睡著,但因為深睡期減少,反而會降低睡眠品質,所以安眠藥並不是治療失眠症的方式。規律的生活和良好的運動習慣,反而較能提升睡眠品質。

最後,失眠症狀也不只是失眠症會出現,單純只有失眠症的病人,在臨床上算少數,大部分的失眠症狀都跟其他精神疾病有關。而作為許多精神疾病的症狀,甚至是早期症狀之一,輕忽失眠,會錯失早期介入疾病的機會,所以需要讓大家知道失眠的定義,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康迎身心科 #失眠 #精神醫學 #提升 #睡眠品質

MBTI 16型人格中的INFJ性格有什麼特點呢? 點進內文看看🫶
20/11/2023

MBTI 16型人格中的INFJ性格有什麼特點呢? 點進內文看看🫶

森林書 (四) MBTI與榮格心理學-3-INFJ
文/林聖雄醫師
🦅官網好讀版 https://ivalue.tw/spirit/MBTI20231120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讚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 康德 《實踐理性批判》

"心靈只是白紙,所有的觀念都來自於經驗" ── 洛克 《論人的理解》

今天延續先前關於內傾情感型的介紹,要進一步對其中的 INFJ做個別討論。在深入之前,我們得先聊聊 N (直覺) vs S (感官)軸向的區別。

這個軸向指的是,當一個人面對外在的訊息時,習慣抱持的態度。S 感官型,或者說實感型,傾向於重視事務具體和細節的部分,他們並不急著知道事物的全貌,而能夠滿足於沿著海岸線慢慢發現新大陸時,每一個海岬與村落的美麗細節。

相反地,N (直覺型)的朋友,會更傾向於這些訊息片段背後,整體的意義。當他們同樣沿著海岸線發現新大陸時,心中所嚮往的是描繪出這個黑暗大陸的整體輪廓,海洋的輪廓,世界的輪廓,以及這樣的發現將為我們所固有的哲學帶來怎樣的改變。

因此,如果我們很粗略的類比,可以說康德(形上論)的引言,比較接近於N 直覺型,洛克 (經驗論) 的引言,則更好的表現了S 實感型。

那麼J (判斷) vs P (感知) 軸向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不妨先很粗略的區分,J 判斷型的朋友傾向更主動地做出判斷,並且常常更習慣於行動;而P 感知型的朋友,則能夠更安於只是接收資訊,「再看一看」的態度。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了解,INFJ的朋友,傾向於追尋內心那崇高的美與理想,他們有時候也許會忽略外在的現實細節,以致於被認為有過度浪漫,或完美主義的傾向。而強烈的J (判斷) 傾向,除了使他們對外界一切有自己的判斷外,對自己也容易陷入批判和鞭策的情境。

所以 INFJ的朋友,時常是富有強大的直覺情感能力的理想主義者,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藝術家,他們總是有一種直覺能夠掌握事物背後終極的美感,並且有一種必須要表達出來的緊迫性。在這種美與壓迫間,誕生出了苦難的藝術。當然,INFJ也不止限於藝術圈,因為這種強烈的理想主義,使得INFJ的朋友也很容易在道德、哲學,甚至科學方面,能夠有逆流而行的勇氣,並且憑藉其強大的直覺力,提倡他所相信並活在其中的真理。

INFJ總是像雄鷹一般,能掌握旁人所捉摸不到的氣流,乘風而起,飛翔在理想的天空,那有時讓人覺得孤傲,有時又能激起旁人追隨的熱情。

最後,對於INFJ的朋友,熊醫師想分享一段休謨的話: "很幸運的,雖然理性並無法驅除我腦中哲學的憂鬱和精神錯亂,大自然本身達成了這個目標。透過放鬆這個腦袋或透過一些娛樂消遣,使我獲得愉悅的感官刺激,消除了所有這些惱中的怪念頭。我會吃吃東西、或是下下棋、與人聊天、與我的朋友度過美好時光" ── 休謨《人性論》

#康迎身心科 #精神醫學 #藝術家 #理想主義者

Address

土城區金城路三段17號
Xinbei
236

Opening Hours

Monday 09:30 - 21:30
Tuesday 09:30 - 21:30
Wednesday 09:30 - 21:30
Thursday 09:30 - 21:30
Friday 09:30 - 21:30
Saturday 09:30 - 12:30

Telephone

022264390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 ComeIn Well-Being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康迎身心診所-土城合康 ComeIn Well-Being:

Videos

Share

Nearby clinics


Other Psychotherapists in Xinbei

Show All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