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人生-王善豫 諮商心理師

筆下人生-王善豫 諮商心理師 訴心理諮商所 專任心理師

檢視生活經驗,才能梳理人生脈絡,
脈絡清楚了,你對自己的覺察也更深了。
(1)

在某次講座結束後,看到其中一個回饋是這樣寫的:「現在環境很多元開放,每個人都有被愛的權利。」雖然我也很常把這句話放在心底,鼓勵當事人,分享給學生,不過這是我頭一次出現懷疑的聲音:真的嗎?偶爾分享生命歷程的時候,會特別跳過親密關係,接著就會有...
22/09/2025

在某次講座結束後,看到其中一個回饋是這樣寫的:
「現在環境很多元開放,每個人都有被愛的權利。」

雖然我也很常把這句話放在心底,
鼓勵當事人,分享給學生,
不過這是我頭一次出現懷疑的聲音:真的嗎?

偶爾分享生命歷程的時候,會特別跳過親密關係,
接著就會有同學舉手:「老師,那感情呢?你的感情是怎樣呢?」
他不是在問你單身還是已婚,而是你的經驗長什麼樣子。

在尚未有深刻的性別意識前,
就是我跳過生理性別,很自然往男性位置坐下去的時候,
對喜歡的女孩是滿腔熱血,我不擅長隱藏,只能心跳加速,遠遠偷看,
那是巨蟹座的作風,我這火象完全做不來,
還有同學會一說即中:「你一定是牡羊座,只有牡羊座會這樣子,追求瘋瘋癲癲,要全世界都知道一樣!」

我對自己很滿意,這有什麼不對嗎?
有的人,看到喜歡的女生就躲起來,講話結結巴巴,太弱了吧!
喜歡就要講,要勇敢表達啊!
以為時間很多嗎,以為站在這人家就會靠過來喔!

接著,我就在青春時期,聽到最常被回應的一句話:
「嗯,如果你是男生,我就會跟你在一起。」

啊?我是男生啊,我真的從小就是這樣覺得的,
只是身上少了一些零件,但這不影響我的愛啊。

「我知道,但我不行。」

人的一生很長,我遇過幾個人,擁有過幾段關係,
不過生理性別,是肉眼可見的事實,
曾經跟某一任女朋友坐火車,有人多看了我們兩眼,
她下車後就把我牽著的手甩開,說快要受不了了。

有朋友說那是因為她根本不愛我,就算愛,也是不夠愛,
我心裡很混亂也很受傷,好像我是誰,不是我自己說的算,
可是這不公平啊!為什麼別人說他是什麼就能是什麼,我卻不行呢?

好吧,我是誰,不是由我決定,那我努力一點,多付出一點,
這是很簡單的思維,就像小孩以為躲在窗簾後面就不會被發現一樣,
愛情不是勤能補拙或是用盡力氣,就可以擁有的一段關係,
他和友情與親情不同,有著太多太大的差異了。

最後陷入一種困惑:我值得被愛嗎?
先天的限制,後天的特質,好像都是錯的,
我很受傷,很無助也很絕望,
儘管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那仍讓我羞愧,在愛的面前,我不敢抬頭。

我有什麼資格抬頭呢?
不要忘了,手被甩開的當下,那厭惡的眼神和表情,
就已經很清楚說明,愛不再與我靠近,我不屬於被愛的領域。

花十年來直視脆弱,直視失落與直視苦痛,
有幾度認為自己就該像沙一樣,可不可以風一吹,就直接消散?

以前對星座興致缺缺,直到最近偶然玩玩,才曉得很多細節。

「齁,你金星在雙魚耶,金星代表愛情,所以你在愛情的模樣,就像雙魚座一樣。」
好啊,理由我接受,至少肯定自己是個浪漫心細的情人。

然後這幾年,越來越多人看不出我是牡羊座,
我妹感到不可置信:「怎麼可能!你超級牡羊!完完全全!」

看過一些國外的影片嗎?
不管是山羊還是綿羊,年幼時都會亂跑亂跳,任意衝撞,
你很難知道他的內在狀態,下一秒又會發生什麼事,
我覺得自己以前很像那樣,但不論是山羊、綿羊還是牡羊,
都會走過那段莽撞的階段,然後有點年紀後,不再表露無遺。

愛一個人的方式有很多種。
如今認為,小時候覺得很弱的沉默,也是很好的,
以前只會顧慮到自己,太少想到對方,
然而愛是共有的,是能無聲傳遞與真心等待的,
愛也可以是一種耐性,等對方準備好後才能往前,
愛不能著急,不是一定要有回應,是被允許安靜和消化的。

「嗯,如果你是男生,我就會跟你在一起。」

愛更是能跳脫外在與療癒傷痛的存在,
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會有一個位置,不曾被取代,不曾被佔據,
靈魂會穿越世俗的框架,把愛帶到那個屬於你的位置。

一如歌曲如願:
你是明月清風,我是你照拂的夢,見與不見都一生與你相擁,
而我將夢你所夢的團圓,願你所願的永遠,
走你所走的長路,這樣的愛你啊。

真的很怕變成一次性講師,特別是轉行動以後。以前在學校辦活動,總會跟同事討論講師帶領與分享的風格。「噢我錯了,我不該請他來了!」「早知道就聽你的,找你推薦的才對。」「不行了,完了,他完全離題,傻眼!」「欸你們應該去聽聽,那個心理師超有趣的!」...
15/09/2025

真的很怕變成一次性講師,特別是轉行動以後。

以前在學校辦活動,總會跟同事討論講師帶領與分享的風格。

「噢我錯了,我不該請他來了!」
「早知道就聽你的,找你推薦的才對。」
「不行了,完了,他完全離題,傻眼!」

「欸你們應該去聽聽,那個心理師超有趣的!」
「同學都很有反應,下次再找他來。」
「非常滿意耶~內容很多很精彩。」

這大概就是我們會湊在角落的對話,
倒也並非一定要誰才是最佳人選,
只是演講就是一個坐在椅子上,吹冷氣的活動,
同學幾乎清一色拿著手機,低頭,沒有反應,
即使是給老師的場,他們也很忙碌,打開筆電備課或處理行政。

以前還在讀書時,學校也會安排講座給我們,
開始工作後,有時也要出差到外地去研習,
我很常去感受講台上的人,他所呈現的態度和狀態。

後來我明白,其實什麼主題都好,當你一站在台上,
底下的人是可以感覺到,你到底有沒有用心準備今天的內容。

自身的人際互動模式,會延展成你成為講師的一種個人風格,
至少對我來說,那是磨練,磨練你的臨場反應、口條和邏輯,
當然,也會有人用禮貌包裝攻擊,舉手提問,目的是朝你扔石塊。

「我們學校的老師齁,演講都沒在聽,你隨便講講就好。」
越是這樣提醒,我就越有興趣,就更不想隨性,
這能呈現內容和表達有不有趣?對老師們究竟有沒有幫助?
其實是一個檢視自己很好的機會,
畢竟老師跟學生,真的是反應完全不同。

行動心理師確實沒想像容易,
即便是日復一日接案,你也會覺得處處是挑戰,
不能待在一個位置太久,生活會要求你往前,好好調整狀態。

真的很怕變成一次性講師,特別是轉行動以後,
不過,我應該還算及格,不是一次性講師吧。

在成為行動心理師即將滿一年的前三天,
感謝一直給予我機會的老朋友和老師們,
想起那場老師會很無聊的講座,當天他們提了不少問題,
也沒這麼無聊嘛,人都是有情感與反應的,
需要引起注意,被邀請,一切都會順利很多。

好的,謝謝主任的肯定,在其他講師間再次選擇我,
將明年第一場講座寫進小本本,期待再次相見,換個主題再相逢囉!

男孩失戀了,泣不成聲,他說他都睡不著覺。這真的不怪任何人,愛情結束時,生命如同被格式化,所有生活習慣和內在狀態都會被重置,你想灌新程式進去,卻發現自己需要升級,想要有所不同,就得先離開原地,否則只能行屍走肉,空空如也。「我......我有跟...
07/09/2025

男孩失戀了,泣不成聲,他說他都睡不著覺。

這真的不怪任何人,
愛情結束時,生命如同被格式化,
所有生活習慣和內在狀態都會被重置,
你想灌新程式進去,卻發現自己需要升級,
想要有所不同,就得先離開原地,否則只能行屍走肉,空空如也。

「我......我有跟她說,我還是很愛她......可是,她不回我訊息。」
我想,女孩也正處在結束關係的失落中。
「昨天她發了一個限動,但我看不到。」
喔,原來是有共同朋友告知,男孩驚覺自己不再是摯友。
「怎麼辦?你能不能幫我想想怎麼挽回?還是......還是我叫她也來諮商,你跟她說!」

以前在學校工作,也常遇到這樣的當事人,
分手時,
整天整天的哭,課上不了,飯吃不下,打工也不去了,
必須待在朋友的房間,尋求一點人際溫暖,
三不五時又打開手機,反覆看對方的臉書和IG,一點訊息都不能錯過,
諮商時,
希望我能替他連絡前男女朋友,看能否傳傳話,或探點口風。

這種失戀狀態很可貴,因為很純粹,就是相愛分離後,正常悲傷,
他沒有目的性,只是一時之間接受不了,在討價還價,等待希望而已。

「我有打一長串話給她......她都只有已讀,然後......後......」
我明白,過程交代都變得很窒息,沒有回應,就是未知,那使他不安。
「我希望她回我......但但......都沒有......我就一直傳。」
每次打開訊息,都只是已讀,一定很失落吧,彷彿她已經不在乎你了。
「我......我就被封......鎖了.......」
眼淚是傾盆大雨,滴滴答答落在手臂,怎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
這成了揮不去的響音,繚繞心間,他掙脫不了,只能一直哭,一直哭。

女孩的封鎖,應該不是對男孩厭惡,而是她也需要時間消化,
哪怕是否要繼續關係,或是調整互動模式,都得仔細思考,
只是男孩太痛苦,痛苦到只能把焦點擺在自己身上,
假設他能先退一步,留些時間與心理空間給對方,結果會不會不同?

不知道,
但我猜,面對一長串的訊息,無止盡的示好,
被期待給予回應,女孩也會有巨大的壓力,
她只能退回到起點,關起門,先讓自己感到安全,
也就是說,傷害男孩的,是女孩的防衛與自我保護。

「她沒有我,一定過得很開心......」

你怎麼知道呢?
她又沒有親口這樣對你講,想像出來的拒絕,都變得真實,
真實到不需核對就是事實,這就像莫須有,我認為是,那就是了。

「心理師,你有失戀過嗎......你知道那種感覺嗎?」

當然有,一生很長,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可能愛過幾個人,
在快樂和失落來來回回,再從當中獲得愛的價值,
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關係,然後練習接受不完美,
這過程不輕鬆,有時回頭一看,會對以前的自己難以釋懷,
心想:如果那時候我能怎樣怎樣,也許就不會怎樣怎樣了。

可是,成長本身就伴隨代價,必須承認留在原地不會更好。

不過,我沒有回答男孩,他這麼問只是渴求普同感,
只需要反應他的需求就好,我有沒有失戀過,答案本身沒有治療性。

男孩失戀了,泣不成聲,他說他都睡不著覺。

他的家人和朋友們,都說下一個會更好、以前沒有她還不是過得很好?

我對這些話語並不同意,因為這都說明,沒有人想去靠近男孩的情緒,
如同,我們不會對失去孩子的父母說:以前你沒生他時,過得也不錯。

我大多是安靜聽著,接住他的失落與脆弱,
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好好哭泣,好好表達,就很不容易了,
被封鎖一定很傷心,但或許,這次的推開,也是為了下一次的靠近。

時間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沒人說得準。
可是,學習等待,學習穩定,
學習在難過之餘,也要站在愛的人的位置思考,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

我沒有任何理由和立場,替男孩做出諮商以外的行為,
好比幫他傳話,他需要練習,未來在合適的時間表達,
例如探探口風,他需要練習,用正確的態度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
他更需要練習,尊重對方的沉默,
愛給得太洶湧,也會把對方的底線給沖走。

失戀很痛苦,這是肯定的,
不會因為年輕或老去就有所改變,
給他們一點時間醉生夢死,我認為非常有必要,
畢竟,沒有人是在最初相遇時,就打算要用傷害結束關係。

有時候真的不是故意要偷聽。隔壁搬來了一對小情侶,到底多小我不清楚,男生感覺很稚嫩,好像很需要被照顧,照顧不是行為協助,而是無法獨立的狀態。因為浴室通常開著窗,所以,隔壁洗澡如果大聲講話,我會聽得一清二楚,從他們搬來大概兩週,天天天天都能聽到...
03/09/2025

有時候真的不是故意要偷聽。

隔壁搬來了一對小情侶,到底多小我不清楚,
男生感覺很稚嫩,好像很需要被照顧,
照顧不是行為協助,而是無法獨立的狀態。

因為浴室通常開著窗,所以,隔壁洗澡如果大聲講話,
我會聽得一清二楚,從他們搬來大概兩週,
天天天天都能聽到:「幫我拿浴巾!」

男生總要扯開喉嚨,不到十坪大的小套房,叫這麼大聲?
而且,房東不是有設計能掛浴巾的掛勾嗎?
打開門就能拿方便得很,每天都要女朋友拿,到底為什麼呢?

今天從外面回來,一上樓就看到男生站在門口,
斜靠在樓梯扶手,全身熱得冒汗,拼命滑手機,
我對他點點頭表示招呼,進房間後馬上打開冷氣,
頂樓就我們兩戶,還是鐵皮屋加蓋,那走廊簡直熱死人,
半小時後,有腳步聲上樓,隨後就聽到男生抱怨:
「很久耶,我都快熱死了!」
「是自己不帶鑰匙,幹嘛怪我?」
「阿就忘記了啊!」
「我還特地跟老闆請假出來回來幫你開門......」
「就忘記咩!」
女生又匆匆下樓,邊關門邊聽到男生大聲說。
「晚上記得買龜記。」

對啦,龜記的楊桃系列很好喝,只是,要喝怎麼不自己去買呢?

晚上,我都有打PS5的習慣,也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好像會聽到他說話的聲音,可是那個語氣非常像小孩。

「吼唷我不要啦!」、「為什麼要這樣?」、「你幫我去拿啦!」
有時不知女生回了什麼,
接著就會聽到電燈開關被用力按來按去的聲音。

雖然這些話不是對我說,開關也不是我房間的,
但整體就是有種沒辦法形容的煩躁感。

他們不是學生,我非常確定,都出社會在上班了,但怎麼會這樣?

之前很常聽到別人講媽寶媽寶,後來覺得,
媽寶應該是一種狀態,就是他不是只有對媽媽這樣,
而是對照顧者都會出現依賴、無法負責跟不能獨立的樣子,
如果不順他的意,就用退化的方式表達。

我能理解在需要協助時,他人給予意見或是伸手幫忙很重要,
但應該要抱持著感激與尊重的心情,
女朋友特地回來開門,一句謝謝都沒有,
我如果是女生的爸爸,光這點就無法接受這個男生。

之前還有朋友很好奇問:「媽寶真的很多嗎?你工作上會遇到媽寶嗎?到底為什麼會有媽寶?」

在工作場域,會真實感受到,我們的社會距離性別平等還很遙遠,
儘管現在的年輕父母比較不會固守傳統,但老一輩的文化卻根深柢固,
還是很多女生被期待要生兒子,
男孩在家中確實獲得比較多資源,然後跟姐妹們有不一樣的生活標準,
好比不用做家務,不用幫忙打理,
長大了,離不開父母,結婚了,離不開老婆,
闖禍無法為自己負責,有了孩子過得像單身。

「好的,那我們今天先停在這裡,您有意願約下次嗎?」
「嗯......我是想,但我要先回去問我爸。」

他已經超過四十歲了,也是人家的丈夫跟父親,
不過很多決定,他都要跟原生家庭討論,連跟老婆去哪出國玩,都是。

有時也會很擔心自己會不會也是媽寶呢?
回頭看看王博,嗯,我應該不是,我是個用心照顧貓咪的單親爸爸。

我有一個弟弟,他叫王欣豫,只是不曾來到這世上。能夠公開討論他的存在,一直是我想做的事,畢竟他有點類似家庭的秘密,而我始終記得我的心理師對我說過:「秘密不用被公開,可是需要被傾聽。」一個孩子為什麼沒有來到這個世界?原因有很多。但我想,有很多現...
28/08/2025

我有一個弟弟,他叫王欣豫,只是不曾來到這世上。

能夠公開討論他的存在,一直是我想做的事,
畢竟他有點類似家庭的秘密,
而我始終記得我的心理師對我說過:
「秘密不用被公開,可是需要被傾聽。」

一個孩子為什麼沒有來到這個世界?原因有很多。
但我想,有很多現實、經濟、背景和當下情境必須考量的因素。

對我來說,提起他會很想掉眼淚,即使沒有見過,
於我父母來講,是生命巨大的傷口,
特別是我爸,我感受到的,是一個父親無比的心碎。

幾年前,我妹過生日,買了一組拍立得給她,
幾天後,就夢見自己站在一片空地,不停大喊著:我要找我的弟弟!
夢的場景很單一,色彩是灰的,沒有任何人,但我一直在跑,
東找西看,一具骷髏突然出現在我身旁,
我用力抱住了他,我知道他是我要找的人,
可是也在一瞬間,他像是爆炸一樣,發出巨響消失不見,
然後,我就愣在原地,放聲大哭:我要找我的弟弟!

多年後,我才知道,原來我還有一個未出世的手足,
得知的當下,覺得相當感傷:
他一定很羨慕我妹有生日禮物,如果存在這個家庭,
他也會有屬於他的日子,收到我們給他的祝福。

在上哀傷相關課程的時候,秀碧老師就特別談到:

「華人對死亡的認知,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相信人死後,會到另一個地方去生活,而不是永遠消失,這讓活人有想念的機會,也能給予自己,他去了更好地方生活的心理安慰!而為了讓活人表以補償,我們更發展出了燒紙錢和物品給亡者的文化。」

「你們知道那些流產的媽媽,他們在談到死去的孩子時,孩子不會只停在未出世,他會在媽媽的心中長大,十八年過去了,媽媽畫出來的孩子不是嬰兒,而是一個已經長大的青少年。」

老師這麼說著,然後我就想著,
有多少母親,有多少人,
根本無法對其他人提起這個不曾出世的生命。

即使現在講求環保,傳統文化式微,
我仍上網買了一些東西,紙紮的,都是我喜歡的,
然後找到一間城隍廟,預備燒給他,
到廟裡後,又才知道不是你要燒就能燒,得擲筊,連續三個聖筊才行,
我不記得我在廟裡跪了多久,只曉得好漫長,好久好久。

你說要給一個未出世的手足,收件人要怎麼寫?
這和我們在陽世一樣,必須署名,
我拿著筆站在原地想了一下,然後寫上:王善豫胞弟。
又跟廟裡的人要了紅筆,把大拇指塗紅,像印章一樣蓋在上面。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
但類似說明:這是我的手印,是要給我們家的人。

烈日下,火光在我眼前閃耀,
我把一雙球鞋扔進火堆,心裡想著:
「弟我跟你說,活著不一定比較好。」
真的嗎?
「真的,從小就要讀書考試,會被爸媽罵,而且爸是大禿頭,你不會想這樣的!」
那有開心的事嗎?
「還是有的,譬如,吃到薄荷巧克力冰淇淋,喝可樂跟吃麥當勞,或是滑手機看地獄梗,無聊迷因之類的。」
好,我會被記得嗎?
「有緣分,我們來世再當家人,誰大誰小無所謂,我們再一起玩一起長大,我不會忘記你,如果有天我死掉了,你有空的話能來接我。」

我把一疊疊的鈔票、球鞋、星巴克、麥當勞、可樂和手機平板等,
全都一一放進火裡,會不會這一切只是我自己的想像?
但為什麼我這麼想哭,為什麼我感覺有一部分的自己完整了。

我再把一疊寫滿心經的黃紙扔到火中,
前幾年,我情緒低落,非常憂鬱,不知該怎麼辦,就天天寫心經,
當最後一張心經被燒成灰燼,我輕輕一算,剛好一百零八張。

全部都是給你的,我弟。

後來,我把這事告訴我爸,只要提到他,我爸都會沉默,
但我想,他大概是哽咽,他也是一把年紀後才曉得他的存在。

對很多人來說,沒出生就等於不存在,
但我跟我爸也許不這樣想,我們寧可相信他就像其他往生者一樣,
回到所謂的祖先身邊,得到照顧和關心。

燒完東西幾天後,我就夢見一個少年,在一處寬闊的田野間,
腳不停踩著腳踏車,對我揮手,
我坐在火車裡,碰不到他,但他滿臉是笑,
然後慢慢的,就朝火車前進的反方向騎去,
我感覺到他的快樂和自由,一切都很好,他在享受屬於他的人生。

我沒燒腳踏車給他,肯定是拿燒的錢買的,
那台車看起來就是不便宜,對自己不錯嘛!
隨便,錢給你就是你的了,要拿去買X也可以(?)

「爸,不要讓他沒有名字,我幫他想好了,叫王欣豫怎樣?以後清明掃墓,也能算上王欣豫一份。」
我爸只回了簡單幾個字:好,開心都好!下次換我出錢,再買些東西給他。

他終於能開口和我討論這個失落,或是換個方式紀念這個小孩,
比起不停陷在「為什麼會這樣」的困境,能做點什麼,也能哀悼與祝福。

我有一個弟弟,他叫王欣豫,只是不曾來到這世上。

在看陸劇小歡喜時,他的同名歌曲就叫小歡喜。

其中一段歌詞是:
走過所有的路我仍在你身旁,每一朵雲都是我對你的守望,
小小歡喜陪我們一起經歷成長,全新的小世界正等你前往。

我終於可以,公開王欣豫的存在,
他是我的家人,是短暫卻真實的存在,
即使也許有的人會覺得詭異,無稽之談,一廂情願的想像,
但我也總算能接受自己的感覺,別人怎麼想是其次,
行為不能理解也沒關係,我還是完成了想完成的事,
然後感到內心被豐滿,感到穩定,感到完整。

喔,最後我真的想講,王欣豫這個名字很好聽,
欣就是喜悅跟快樂的意思,豫就隨我吧,誰叫他是弟弟,
希望他不論在哪裡,都要過得自在開心。

但願我給他的名字,他能喜歡,不要嫌棄太女性化,
然後,家人就是家人,他永遠都會活在我心中。

從兩個人回到一個人,大概有半年左右了。這段關係的時間很長,將近七年,不過我不太會用幾年來檢視關係,比較傾向是「歷程」或「狀態」來看待,內心似乎會比較能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事?」,而不是這麼多年了,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地步?我想不論...
18/08/2025

從兩個人回到一個人,大概有半年左右了。

這段關係的時間很長,將近七年,
不過我不太會用幾年來檢視關係,
比較傾向是「歷程」或「狀態」來看待,
內心似乎會比較能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事?」,
而不是這麼多年了,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地步?

我想不論是什麼情感,即便是親情,
都會從熱情走向平穩,甚至是平淡,
新生兒出生的頭幾天,爸媽都會無比興奮,再慢慢習慣小孩的存在,
認識新朋友時,三不五時就會約出來吃飯,完成共同興趣的事,
把對方擺進心裡某個位置,再漸漸降低聯繫頻率。

愛情也是吧。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人,
因為藝術人總說:「我做事情都很謹慎,就像當初選擇你一樣。」
她在生活中,不太說出華麗的詞彙,但只要關於我,她會親力親為。

日常瑣碎的小事,都能凸顯她的細心,
好比加班時,加油打氣的小紙條與熱巧克力,
或是生病時,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關心,
遇上生日,她會自己手做卡片,希望我開心。

我想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
但所謂的憂鬱,是一道曲折蜿蜒的小道,那裡沒有燈,沒有指示,
所以看不到盡頭,讀不出方向,就是一片得漆黑,鴉雀無聲,
你會怕,會恐懼,然後會哭,哭的時候看不清前方,
可是更不敢站在原地,全世界的人都在催你:
「快啊,走出來啊!有什麼難的!你到底要這樣多久啊!」

身為心理師,我始終明白「被接住」的重要性,
但也是真正遇到瓶頸了,我才曉得「要接住一個人」更不容易,
總覺得已經撐不下去,感覺自己非常脆弱,
她說:「沒關係,很努力了,慢慢就會好了。」

那時候,好常在哭,即使大家都說我做得很好,
我走不出祖母離世的失落,還有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錯置帶來的痛苦,
也是在那個當下,才知道:喔!原來我一直沒有好好整理自己的生命。

我告訴藝術人:
「我以前讀書時,做過很多荒唐事,讓人害怕,讓人討厭,不過我不是故意的!現在三十多歲了,卻覺得好像離自己很遙遠,我想要的生活,想要有的角色與認同,這輩子都不可能了。」

她告訴我:
「嗯,我是異性戀,你在我眼裡確實是男生啊,然後,當初選擇你的時候,就知道你會因為這個心碎了。」

她真的很用心,把我帶進了她的家庭,
她的媽媽說,我也像她的小孩一樣,愛自己的女兒,所以也把我給愛著了,
這是我不曾有過的經驗。

以前大多是遇到對方的家人,對我惡言相向,充滿敵意,
我不敢跟別人說,那使我感到萬分羞愧,好像自己很糟糕,
而能得到一份關係,就已是天大的賞賜了。

但當我把破碎的靈魂漸漸拼湊完成,我們的關係就結束了。

沒有爭執、沒有可怕的話語、也沒有恨與憤怒,
我認為,她真心對待我,現在,她也該回過頭來好好照顧自己了。

我想我是真的很幸運,
以前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到真正被好好愛過一回,
愛的裡面有許多元素,
藝術人給了我好多的包容和支持,好多的理解和關心,
還有好多無數個在我感到無助時,安心的擁抱與安撫。

我得到了很多愛,讓我從徬徨,慢慢走到踏實。

關係的結束都伴隨著不捨和失落,這是正常的,
回到關係初衷,我們都要重新照顧自己,練習把焦點擺在自己身上。

感謝生命裡,有過一個這樣的她,
讓我明白,我能被好好愛著,我是有優點,不總是惹人煩的。

從兩個人回到一個人,大概有半年左右了。

工作一樣忙碌,生活就是穿梭在馬路上,
想要犒賞自己就跑去五十嵐,喝跟鳳梨有關的無糖茶,
畢竟也不是什麼年輕小伙子,注意血糖跟膽固醇是必要的,
下班後開門,馬上跪下親親大橘貓,洗完澡打開PS5,看劇打電動,
蝦皮依舊是要逛的,好看的衣服必須下單,
沒事時就看書,寫寫文章,或跟同事們吃飯說些無聊的話,
愛的元素在我的生命也持續增加,例如尊重、穩定、一致性。

這就是生活,就是人生,就是感受到活著的痕跡,
所以,我很好,過得還行,
希望她也是,在生命持續向前時,能被溫柔對待。

「好,那今天的演講就到這裡,有人要提問的嗎?」每次我到大專校院分享性別相關的生命經驗時,最後都會留一點時間給底下的同學。大多他們都沉默望著我,似乎希望我再拋出些東西。「那你們猜猜,我上男廁還女廁呢?」這曾是個很難又很苦的問題,講起來都很羞愧...
15/08/2025

「好,那今天的演講就到這裡,有人要提問的嗎?」

每次我到大專校院分享性別相關的生命經驗時,
最後都會留一點時間給底下的同學。

大多他們都沉默望著我,似乎希望我再拋出些東西。

「那你們猜猜,我上男廁還女廁呢?」

這曾是個很難又很苦的問題,講起來都很羞愧。

國小時,乖乖去上女廁,就常聽到有人在外面大喊:人妖!
國中時,不去女廁會被老師跟訓導處叫去罵,只是相較於國小,言語攻擊反而低了不少,
高中時,我依然站在困惑道路,去女廁出來再遇到同學,總有種不自在的感覺,所以後來,我索性會在上課時提出要上廁所,避免尷尬。

這和玫瑰少年葉永鋕的行為很像,我想我們都很慌張,又很困擾,
性別二分法使我們無路可走,好像也是高中時期,我開始有拉肚子在褲子裡的經驗。

後來,逛百貨公司、大賣場或是去旅遊景點,上女廁都會被側目,
甚至會有人露出有點害怕的神情,對我說:
「你跑錯地方了!這裡是女廁!」
起先非常焦慮,覺得連簡單的生理需求無法被重視,
最後,漸漸調整想法:欸,我長得就是男孩兒樣才被誤嘛!不正說明我長得好啊!風流倜儻!

真正能不帶任何一點負擔走進男廁,已是研究所時期。

有女同學偶爾會舉手問:
「男生就不會認錯你嗎?」
我回答:
「這問題很好,根據我多年上男廁的經驗,很多男生尿尿時只會看自己的老二,哥吉拉走進來都不會發現!」

前頭立刻有男同學拍手大笑,對我拼命點頭,
這是真的嘛!其實不管是誰,上廁所時都會專注在自己身上啊!很正常的!

算一算,上男廁的日子已超過十年,
在每次準備演講時,這些經驗就會在心中重新跑一次,
有時心底忍不住輕嘆:
「唉,別人從小就習以為常的事,我居然花了十多年的時間適應,當中還有被誤解與羞辱的感覺。」
不過,我會再給自己一些鼓勵: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你已經很努力了。」

是啊,人生真的不是什麼努力都有回饋,至少現在我能好好上廁所了。

但不會再有被側目的感覺嗎?
在演講時,我都會告訴學生:
「還是會的,畢竟進行平胸手術時,左奶頭很不幸死亡了,他離開了我的身體,現在只剩右奶頭,我妹每次看到裸著上身的我,會拿起手機拍,或是說,這實在太怪了!」

可能,怪就是我其中的一個代表吧,
只有怪,我才能活出自己,才能活得像自己。

「好,那今天的演講就到這裡,有人要提問的嗎?」

永遠記得,每次看到我平胸完傷口的學生,
本來在睡覺的、滑手機的、發呆的,全都會微微向前傾。

我想,人生裡受到的傷,不會只有在心裡,
有些傷是必須存在於外在,主動被人看見,主動善意解釋,
才能被理解,才能被接住,才能減少歧視,才能學習療傷,
才更可以,再離自己近一點。

每次演講談到死亡,底下都一片安靜。「如果你的伯父往生了,你去探望伯母,會關心伯母這陣子過得好不好嗎?」有人搖頭。「你會跟他提起伯父,或問他伯父走後心裡感受嗎?」有人狂搖頭。「那你們去探望家裡有人離世的親戚,大部分都在做什麼呢?」喔,就問他吃...
13/08/2025

每次演講談到死亡,底下都一片安靜。

「如果你的伯父往生了,你去探望伯母,會關心伯母這陣子過得好不好嗎?」
有人搖頭。

「你會跟他提起伯父,或問他伯父走後心裡感受嗎?」
有人狂搖頭。

「那你們去探望家裡有人離世的親戚,大部分都在做什麼呢?」

喔,就問他吃飽沒啊?
嗯,最近過得如何之類的。
啊還有,轉移話題,講點別人家的事之類的。

「所以,我們去看伯母,是因為伯父的死亡,但在現場卻不能提到伯父,那這樣的探望目的是什麼呢?」

爺爺往生後的日子,我都待在奶奶身邊,
奶奶常常掉眼淚,有時晚上會和我講起他們年輕時的日子,
那叫一個苦,沒錢沒米,連過年都是困難,
她雖然很討厭爺爺的脾氣,但又相當欣賞爺爺的才氣,
她的丈夫並不完美,兩人走過許多人生風雨。

爺爺的衣服都有一股悶悶的霉味,距離他最後一次穿上,已是十多年前,
有棉襖馬褂,有保暖毛帽,也有厚厚的襪子。

奶奶口中的爺爺,有好有壞,有怨有甜,有想念也有憤怒,
一個小孩能做的實在有限,就是聽,就是陪伴,
我會替奶奶拿衛生紙擦眼淚,會在她半夜啜泣時一同坐起,
甚至打斷她的悲傷,跳躍好奇著:
「啊?爺爺在中國有兩個老婆喔?漂亮嗎?」
「漂亮,大老婆很漂亮,你爺爺還有一雙兒女,男生叫王建國,女生叫王建之。」
「叫建國?好俗喔!為什麼取這種名字?」
奶奶停止哭泣,白了一眼,拍拍我的背,起身往廚房走去。

「還好有你陪在奶奶身邊,奶奶先去煮麵,等等再繼續說。」
「那爺爺的兒子現在幾歲?在幹什麼?」
「什麼爺爺的兒子!那是你爸爸的哥哥,是你大伯......」

我想不太起來,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多久,
只知道爺爺剛逝世那段時間,
奶奶很需要有人聽他說話,特別是對爺爺的感受與想念,
那種投入又矛盾的夫妻情誼,不用批判,讓她表達就好了。

「心理師你知道嗎,我表妹要拔管的時候,我真的好想大哭,可是他爸媽也在旁邊,我不敢哭!」

我想人會寂寞,是因為外界的沉默。

當心愛的人離開了世界,那種失落和悲傷幾乎超出預期,
偏偏大家都怕你更難過,所以即使前來,也是左右言他,
你無力阻止,只能跟著談論無關緊要的話題,然後互相道聲再見,
關上門後,獨自一人坐在沙發,繼續被苦痛淹沒。

從你家離開的那些人,似乎就是完成任務,心頭放下一顆石頭,
「我有來探望你了!」、「你應該知道我們為什麼會來!」
「接下來的日子要堅強喔!」、「還好你沒哭,不然我也不曉得怎麼辦!」

「我怕提起死去的人會讓對方難過。」

如果不談死亡,那死亡發生了,有什麼意義呢?
那些失去愛人的人們,他們怎麼獲得安慰與關心呢?
是我們害怕自己接不住對方的情緒?
還是我們也焦慮自己會失控?
你特別到他們家探望,不就在提醒他:你愛的人已死去嗎?
那提或不提,對方都是在悲傷中,
為什麼就不能好好一起擁抱彼此,一起為這份失落哭泣呢?

每年大年初一,我們都會聚在姑姑家,
雖然大家總說過年要開心,不要講會掉淚的東西,我們家對著幹,
奶奶不是被避諱的話題,可以哭,可以談,可以一直講過去的事,
大人們能直接變成小孩,哭著說好想媽媽!真的真的好想媽媽!
有時有人會喝醉,有時有人會哭不停,但我們晚輩熟悉這一切。

「我也好想奶奶,他如果還在,八十五歲了?」
「不是吧,八十六啦!」
「以前暑假真的超爽,奶奶帶我去7-11,說要買什麼儘管去拿,奶奶都會買!」
「你買了一堆維力炸醬麵!」
「對!超好吃!還有養樂多跟洋芋片!」

能談死亡真好,我們沒半個人,需要因為想念而忍耐,
死去的人永遠住在心中,在重大節日時被想起,再被提出懷念。

「我做的臘肉,跟你奶奶還差得遠咧!」
一到過年,我爸總會這樣說,他用記憶中的味道去拼湊母親的模樣,
扒了好幾口飯到嘴裡,眼眶也是紅了一圈。

「真的,你跟奶奶比起來,太弱了!」
我總會再補上一槍,讓他明白,我也想著奶奶呢,
但沒關係,我們能聊聊,聊那些早已背起的往事,
聊如果奶奶還在,他現在在做什麼?會不會也嫌你的臘肉不上道呢?

我叫王博,是一隻情緒內斂的大橘貓。我爸爸有時覺得貓很像魚,因為魚的喜怒哀樂都藏匿在水中,即使流下了淚水,也未必能被別人知道。畢竟眼淚跟生存的水,是一體共存,無法區隔的,外面世界的眼光,是讀不出那內心強烈無助的苦痛。我想我也是這樣吧。因為貓沒...
12/08/2025

我叫王博,是一隻情緒內斂的大橘貓。

我爸爸有時覺得貓很像魚,
因為魚的喜怒哀樂都藏匿在水中,
即使流下了淚水,也未必能被別人知道。

畢竟眼淚跟生存的水,是一體共存,無法區隔的,
外面世界的眼光,是讀不出那內心強烈無助的苦痛。

我想我也是這樣吧。

因為貓沒有表情,不能說話,頂多悶頭睡覺,慵懶趴在窗邊,
偶爾喵喵幾聲,可能連自己都不太確定自己怎麼了,
爸爸說,那也沒關係,因為即使是這樣,我也有被理解和照顧的需求。

我以前真的好容易生氣喔。

擦臉生氣、刷牙生氣、剪指甲生氣、被唸生氣,
連爸爸抱我,都嘶牙咧嘴大發雷霆,
我其實也不喜歡這樣,也知道爸爸無奈,
可是,我以前有不好的經驗,很難確定不會受傷,
所以對情感靠近比較防衛,不代表我不想被愛,不想被接住。

「爸爸也一樣,爸爸曾經也是這樣,你不是故意的,對不對?」
對,我並不想傷害靠近與愛我的人。

「那爸爸先坐在你旁邊,再用手摸你的頭,不再無預警抱你好不好?」
好,我也要時間練習相信別人,不想被逼迫,我有自己的節奏。

「你如果願意,可以來床上睡覺,爸爸打電動和看劇時,你走過來要摸摸,爸爸也能立刻停下手邊的事情,只希望你和爸爸相處時,不要感到有壓力。」
我聽見了,我可以有選擇,能決定關係的距離與遠近。

不過爸爸也不是完全順著我,如果莫名其妙生氣,還是會被罵。

「你能吃零食,但不是無條件,妥協與配合是你和爸爸都要做的,知道嗎?」

現在,我已經能在刷牙跟剪指甲時,減少爸爸被我抓的傷痕,
不會時常母雞蹲,能攤著肚子呼嚕大睡,也接受爸爸親我的頭跟臉。

「相愛是雙方彼此努力才有的情感。」

爸爸天天都說他愛我,告訴我,他會一直在我身邊,
然後他要我為健康也負起責任,吃東西細嚼慢嚥,才不會一直吐。

「愛不會平白出現,愛裡面有衝突與和解,也有等待,還有重新理解。」

我知道他的意思,他希望我能跟他一起睡覺,別老隔著沙發,
不過我明白,即使沒這麼做,他也不會對我失望,他依然愛著我。

我叫王博,是一隻情緒內斂的大橘貓。

我爸爸有時覺得貓很像魚,
因為魚的喜怒哀樂都藏匿在水中,
即使流下了淚水,也未必能被別人知道。

「爸爸這一生不會有小孩,所以愛你,就像把小時候的自己愛一遍。」

我把爸爸的天絲床單抓出了好多洞,枕頭套還疑似有我大便的顏色,
但他每天幫我洗碗,定時幫我洗貓砂盆,還固定給我吃保健品,
然後再叫我,緩慢輕輕對我眨眨眼。

爸爸在說他愛我,他希望我愛他,可是不用有壓力,
爸爸在說他愛我,他希望我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要害怕表達,
爸爸在說他愛我,他希望我平安健康,其餘的一切都是其餘。

爸爸又說,我是世界第一可愛,雖然我知道不是,
可是在他的心中,我就是,那這樣就好了。

人有自我修復的本能,不用強迫他急著往前看。到底過去的經驗會不會影響一個人,其實每個心理師看法都不太一樣,有的傾向解決此刻的困境,有的習慣探索童年經驗,當然,當事人的態度也是諮商中不能忽視的部分。以前在學校服務時,不免碰到曾被暴力對待的當事人...
08/08/2025

人有自我修復的本能,不用強迫他急著往前看。

到底過去的經驗會不會影響一個人,
其實每個心理師看法都不太一樣,
有的傾向解決此刻的困境,有的習慣探索童年經驗,
當然,當事人的態度也是諮商中不能忽視的部分。

以前在學校服務時,不免碰到曾被暴力對待的當事人,
不單是行為暴力,還有言語暴力、精神暴力與性暴力,
他們看起來與一般學生沒有什麼區別,準時上下課,
在擁擠的學餐裡排隊付帳,然後滑手機再把便當吃個精光。

不過,創傷大多會以無法預期的方式突然出現。

「老師,我這幾天都睡不好,睡著了也很淺眠,一下就醒來。」
「我睡覺一定要留一個小燈,室友不喜歡,所以最近又換房間了。」
「最近不知道怎麼了,一直很想哭,覺得很害怕,可是明明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啊!」

不少人進入諮商後,狀況就像土石流一樣迅速崩塌。

很難正常吃飯與上課,很難繳交報告和考試,
然後開始就醫用藥,要與藥物適配又是一段挑戰,
一睡就很難醒來、體重急劇下降、反胃、手抖、眼花,
跟吃感冒藥類似,副作用是無法避免的。

有時我會很難過,為什麼明明童年受傷的是他們,
現在傷害渲染所出現的苦痛,也要是他們承擔咧?

「那時候我小二,老師先打我的臉,再捏我,把膠水擠到我的臉上,很兇一直罵,他知道我媽媽是外配,不敢怎樣,然後......然後......」

然後,這個當事人不再說話,兩眼瞪著前方,眼神空洞,渾身顫抖,
沒有哭泣,沒有吶喊,他呼吸很快,只有陣陣喘息與吞嚥口水的聲音。

我喊了他的名字。
一聲,兩聲,三聲,直到第五聲,他才緩緩把頭轉向我。

「你現在在學校,我是善豫老師,你正在跟我說話,你現在很安全。」
「我在學校.....我很安全.....我很安全.....。」
「對,沒人可以傷害你,這裡的老師都會保護你,你很安全。」

我很安全,我現在很安全.....。
他又反覆喃喃自語了好幾次,我們只有幾兩步的距離,
但一時間沒辦法多說些什麼,我需要立刻進行內在自我照顧,
因為我為他的遭遇感到心碎,
到底當時他是怎麼挺過的?他是如何一步一步長到這麼大的?

期末時他再次進入諮商室,告訴我。

「我沒有跟別人提過老師打我的事,以前也刻意不去想,講出來的那幾天一直做惡夢,可是我記得你跟我說:我很安全,現在不是小時候,而且也不在那裡了。」

後來,我離開了學校,走進社區,
不知道後來的他,有沒有持續諮商,走到了什麼樣的狀態。

只記得與他結案時,他的反應與精神,比初來諮商時好上太多了。

要說出以往痛苦的創傷,通常會在諮商進行時的某個不經意,
當事人沒有想到會連結到小時候,沒有想到某個事件還在影響著他,
說出來後,帶著驚訝與不安離開,但也會意識到自己不再無助脆弱,
這是必須先歷經冒險才能學習到的重要經驗,
所以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給予,是心理師必須要能提供的。

人有自我修復的本能,不用強迫他急著往前看。

自我修復不能是刻意安排的,它存在於當事人的自我覺察,
即使再可怕難堪的經驗,也能在某一個準備好的當下被討論。

每次我們的督導都會提醒:
「心理師,你們自己一定要先穩住!」

穩住了,才能接住當事人,這就是安全感和信任感,也是人在生存在基本需要的感受。

所以自我修復不單只有順其自然,還包含了心理師提供的環境和氛圍,
其實不論是誰,能夠在當下好好活著,應該就是對過往人生最好的修復了。

你沒有生病,沒有憂鬱症,只是情緒終於開始被看見了而已。很常遇見談了兩三次的當事人,突然傳請假訊息,原因未必會提,大多直接取消,再次碰面時關心,猶豫好一陣子才告訴我:「不曉得為什麼,談完回家後突然很難過,以前那些事情想起來都沒感覺,覺得來諮商...
18/07/2025

你沒有生病,沒有憂鬱症,只是情緒終於開始被看見了而已。

很常遇見談了兩三次的當事人,突然傳請假訊息,
原因未必會提,大多直接取消,
再次碰面時關心,猶豫好一陣子才告訴我:

「不曉得為什麼,談完回家後突然很難過,以前那些事情想起來都沒感覺,覺得來諮商反而變嚴重,所以才先取消的。」
「可能我反應比較慢吧,後面才心情非常不好,很怕自己是憂鬱症,覺得要是這樣怎麼辦?」
「我不想每次來都是一直講一樣的事情,好像自己很差沒有進步,但又很想講,就很煩很痛苦!」

以前在讀Corey的諮商理論時,前頭就有特別提醒:
很多當事人在變好之前,都有可能明顯得「變壞」。

心理師要很留意這個階段。

因為許多當事人都是用「隔離」的方式在生活,
也就是把情緒與感覺從自己的身上抽開,避免意識到「心理受傷」,
所以諮商是一種跟以往截然不同的經驗,
他要碰觸曾經否認和忽視的感受,是很冒險跟恐懼的。

談了,討論了,情緒當然就開始流動,感受就跟著出現。

很多憤怒、悲傷和難過有時很難招架,畢竟是遲來也是陌生的,
讓當事人知道這是合理的狀態,遠比不停安撫和打氣來得重要。

「會難過是很正常的,畢竟上次講到的事情,對小朋友來說太可怕了!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憂鬱症需要符合一些指標,難過跟悲傷不等於憂鬱症,那是人的情緒,本來就會出現。」
「談一樣的事情也不代表停滯,如果能從每一次的討論中有新的覺察,或是在回家後有別的感覺,那也很重要啊!」

你沒有生病,沒有憂鬱症,只是情緒終於開始被看見了而已。

這個社會讓人活得很辛苦,一點脆弱都不被允許,
只能告訴自己「能改變什麼?」、「不然能怎麼辦?」、「要堅強一點。」
甚至攻擊自己抗壓性不足,一點困難都扛不起,根本是糟糕的人。

「對不起,我又哭了,對不起......。」
「沒事的,平常能哭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對吧?」

即使已經討論過「哭」和「感到抱歉」的意義,
也不一定能馬上讓當事人覺得解脫與自在。

有情緒、有感受、有眼淚都不是生病,
在沒有將狀態釐清完,就讓自己變得正向積極,
反而可能在某個未知的時刻,突然失去力氣與精神。

再說,生病了有什麼關係,人的心就跟身體一樣,
會感冒會拉肚子不是嗎?好好休息,好好調養,都會好起來的。

一定。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要自我照顧,可是總不清楚要從哪裡開始。「要多替自己想一點喔。」「不要再想那麼多了喔!」「別人的話聽聽就好。」「有時也不能老只考慮自己。」自我照顧不是一種行為上的實踐,也包含心理層面的覺知。我想這可能又和東方文化有關,我們從小...
24/06/2025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要自我照顧,可是總不清楚要從哪裡開始。

「要多替自己想一點喔。」
「不要再想那麼多了喔!」
「別人的話聽聽就好。」
「有時也不能老只考慮自己。」

自我照顧不是一種行為上的實踐,也包含心理層面的覺知。

我想這可能又和東方文化有關,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當個體貼的人,
所以一出生,童年就開始替父母和長輩著想,不能惹他們生氣傷心,
上學後,老師與同儕成了生活重心,若要融入群體,就要捨棄部分自我,
出社會工作,結婚組織家庭,又為孩子、伴侶甚至老闆操心煩惱,
終其一生,幾乎沒有在自己的感受上停留,就更不用提自我照顧。

行為上的自我照顧,我們都很在行,例如,
工作忙碌的午後,買上一杯鮮奶茶加珍珠,微糖微冰,
放假期間安排一趟完整的旅程,好好消費與放鬆,
生日時買上一個喜歡的禮物送給自己作為祝福,也是生活的犒賞。

「發生這麼大的事,家裡有其他人知道嗎?」
「太太而已,小孩跟媽媽不知道。」
「怎麼說?」
「不要讓他們擔心,媽媽年紀大了還在為我煩惱,像話嗎?」
「你很努力隱藏,試圖維持原本的生活狀態。」
「對,可是我兒子好像有覺得怪怪的,有偷偷問太太,她叫他不要亂想。」
「兒子如果知道了,會發生什麼事情?」
「應該也不會,但就不想......」
「如果你是兒子,後來發現爸爸這麼辛苦都不敢講,會怎麼想?」
「可能會覺得幹嘛不講吧,雖然幫不了忙,可是說出來總比悶著好。」
「所以站在兒子的立場,他不認為會被影響,反而希望你能好受些。」
「嗯......。」
「你現在在想什麼?」
「我只是擔心,說不上來,就是怕他知道。」
「我和你核對一個事情,你聽聽看。兒子似乎是愛你的,但你不想讓他知道家裡有麻煩,你不確定他會怎麼想?」
「對!好像我沒有做好,惹出了一堆事。」

很多時候無法把困難和錯挫折和親近的人分享,
是因為我們先入為主認為,我們需要為事件負責,包含每個人的情緒,
但換一個角色思考時,又發現其實對方能提供支持,甚至無條件給予愛。

自我照顧的第二件事,
就是承認自己的悲傷,然後讓身邊的重要他人,有一個愛你和照顧你的機會,
當然,這個重要他人必須是讓你感到安全自在的,
他們往往不像我們想像中脆弱,他們很願意理解和接納。

那麼,自我照顧的第一件事,
就是在許多情境裡學習自我檢視,例如:我現在感覺如何?我的情緒是什麼?手為什麼在抖?此刻想怎麼做?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要自我照顧,可是總不清楚要從哪裡開始。

自我照顧與自私自我並不是等號,他是一種適度求助,
讓我們可以得到安撫與陪伴,同時也是界線的建立,
使其他人明白我們需要何種形式的對待,
自我照顧更包含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愛與重視,自私自我則沒有。

練習自我照顧是一生的功課,他需要我們有面對挫折的勇氣,
同等再報以溫柔的回應與擁抱,使我們也有照顧他人的力量。

Address

Xitun District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筆下人生-王善豫 諮商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