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
服務專線: (03)932-8985?

夠了,真的是夠了。有些人,真的是玩夠了。操控、支配、玩弄,無所不用其極。最終的目的,就是將你掌控在股掌之間。設立界線,不隨之起舞。讓腦袋保持清晰、冷靜。拒絕任何汙染的話語、想法、思考,擾亂自己的思緒。拒絕再玩,讓對方沒戲唱。別讓他人刻意所營...
30/07/2025

夠了,真的是夠了。

有些人,真的是玩夠了。

操控、支配、玩弄,無所不用其極。

最終的目的,就是將你掌控在股掌之間。

設立界線,不隨之起舞。

讓腦袋保持清晰、冷靜。

拒絕任何汙染的話語、想法、思考,擾亂自己的思緒。

拒絕再玩,讓對方沒戲唱。

別讓他人刻意所營造的懷疑、恐懼、罪惡感,撼動自己的內心。

我們無法迴避這些惡毒,但我們需要有能力做好自我保護。

操控暗示的支配心理學,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與了解。─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操控暗示的支配心理學:識破操縱幻術套路,察覺有毒關係的「慢性洗腦」,擺脫讓步惡循環,守住界線奪回自主權》

(Échapper aux manipulateurs - Les solutions existent!)

作者: 克莉司德.布提可南
原文作者: Christel Petitcollin
譯者: 張喬玟
出版社:方言文化

新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7577

有時我們活得太過於認真,太過於執著,太過於有道德感。但人生難免,偶爾越界,偶爾犯錯。頓時,發現自己並不是那麼美好。這時來自於內心的自我責備,往往讓自己難以呼吸,陷入痛苦的巢臼裡。過去,或許就過去了,日子終究得要往前。如何允許自己有些彈性?如...
28/07/2025

有時我們活得太過於認真,太過於執著,太過於有道德感。

但人生難免,偶爾越界,偶爾犯錯。

頓時,發現自己並不是那麼美好。

這時來自於內心的自我責備,往往讓自己難以呼吸,陷入痛苦的巢臼裡。

過去,或許就過去了,日子終究得要往前。

如何允許自己有些彈性?如何學會寬容自己?

珍惜每個當下,活出未來期待的自己,不再拘泥於過去。

對偶爾出現的自責感,罪惡感,找到屬於自己的正向的意義與能量。

生活需要一點智慧,需要一點禪意,需要一點輕鬆。

別再自責,別再內耗。期待成為煥然一新的自己。─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別動不動就自責:把罪惡感化為力量,不內耗的禪智慧》

罪悪感の手放し方 「自分を責める」を生きる力に変える禅思考

作者:枡野俊明
譯者:謝敏怡
出版社:方智

新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4757

親子關係對我來說,就是「陪伴」兩個字。無論孩子多大,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我們持續都是新手父母。得隨時更新自己育兒的方式,與孩子相處的方式,陪伴的方式。我們得不時的自我覺察,微調、修正自己的行為、思考、說話方式。或許你覺得為人父母為什麼需要這...
28/07/2025

親子關係對我來說,就是「陪伴」兩個字。

無論孩子多大,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我們持續都是新手父母。

得隨時更新自己育兒的方式,與孩子相處的方式,陪伴的方式。

我們得不時的自我覺察,微調、修正自己的行為、思考、說話方式。

或許你覺得為人父母為什麼需要這麼辛苦、這麼的累?

說真的,父母的優先改變,對於親子關係產生變化的機率將會相對來的高。

當父母有了想改變的動機,孩子就會有相對改變的動力。

我相信,親子關係將更加美好、親密。─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接通孩子的情緒來電:愛與原則,建立教養安定節奏;22個行動練習,走向共好的親子關係》

作者:林予晴(Audrey)
出版社:小宇宙文化

新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750

每個人這一生,就只有這一回。每個人這一生,只要演好自己的這一齣戲。忠於自己的想法,有奮鬥努力的目標,學習仿效的對象。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畢竟每個人得為自己的人生而活,別人的看法無法取代自己。偏見有時像一把利刃,很是傷人。但當我們清楚自己...
28/07/2025

每個人這一生,就只有這一回。

每個人這一生,只要演好自己的這一齣戲。

忠於自己的想法,有奮鬥努力的目標,學習仿效的對象。

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畢竟每個人得為自己的人生而活,別人的看法無法取代自己。

偏見有時像一把利刃,很是傷人。

但當我們清楚自己,瞭解自己。

找出自己的亮點,舞出自己的人生。

別再受一些莫名的框架,限制了自己。─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芭蕾舞男孩:百老匯真實故事 × 對抗偏見的勵志傳奇》

Boys Dance!(American Ballet Theatre)

作者:約翰.羅伯特.奧爾曼
原文作者:John Robert Allman
譯者:劉淑雯
繪者:路西阿諾.羅札諾(Luciano Lozano)
出版社:小宇宙文化

新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7494

26/07/2025

關於生氣,試著釐清4件事:

(1)情緒表達

「到底孩子怎麼生氣,你才不會生氣?」這是我常常在演講中,向家長與老師反覆強調的概念。

這時,我們關注的是,孩子如何表達他的情緒?

我們是否和孩子建立,彼此可接受的情緒表達模式。

(2)情緒調解

留意孩子生氣時,是否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以觀察孩子的情緒調節是否出了問題,無法適時緩和下來。

當孩子的情緒,一直很難平復下來,除了當下刺激不斷進來外。

請思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缺乏了一些讓自己的情緒,從激動狀態下,逐漸回復,維持平穩狀態的能力。

我們平時是否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調節方式?

(3)找出生氣的前置刺激

為釐清孩子的生氣是屬於情緒表達或社會性的支配、掌控。

這時,試著找出孩子生氣的前置因素。

我們可以在孩子突然發脾氣後,往前推三秒鐘,以判斷誘發孩子生氣是什麼因素?

(4)解讀系統扭曲

如果你發現孩子常常生氣,這時我們要思考,是否孩子的想法(解讀系統)出了問題?

他是否總是以不合理的負面思考看待事情,做出對自己不利的解釋,而扭曲對方的用意。

請特別留意自己平時是否過於使用批評、指責、謾罵、抱怨。—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人們期待他人的認同,想方設法與他人一樣。但這個世界上,不一樣,又怎樣?又有誰一模一樣?看似自己的缺點、限制、不足、瑕疵,轉個念,調整一下看待事情的角度。你將發現萬物皆有其作用,就等待著人們的細膩發掘,以良善接納、對待。這世界也因為如此的不一...
25/07/2025

人們期待他人的認同,想方設法與他人一樣。但這個世界上,不一樣,又怎樣?又有誰一模一樣?看似自己的缺點、限制、不足、瑕疵,轉個念,調整一下看待事情的角度。你將發現萬物皆有其作用,就等待著人們的細膩發掘,以良善接納、對待。這世界也因為如此的不一樣,包羅萬象,才能豐富、多元又美妙。─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鼻涕大象》
(콧물끼리)

作者:崔炳大
原文作者:여기 최병대
譯者:林玗潔
繪者:崔炳大(여기 최병대)
出版社:小魯文化

新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6930

推薦序  成為自己最佳的傾聽者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生命中,你多少曾遇見困頓橫在眼前,讓自己深陷其中,無法跨越過去。無論是屬於個人的課題,親密關係的建立、維繫,以及關係的瓦解、扭曲、變形。   我們都曾受苦於切身...
25/07/2025

推薦序 成為自己最佳的傾聽者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生命中,你多少曾遇見困頓橫在眼前,讓自己深陷其中,無法跨越過去。無論是屬於個人的課題,親密關係的建立、維繫,以及關係的瓦解、扭曲、變形。

我們都曾受苦於切身的憂鬱、焦慮、創傷、壓力、成癮與自我批判中。不知所以,或迫切尋求浮木的支持,港灣的靠岸,尋找醫療專業的破解。

每個人,一生中存在著許多的故事。水面上,冰山一角,你清楚故事的來龍去脈;然而,躲藏在水面下,那巨大的冰山,我們卻渾然不知。

這一切的一切,得回歸到敏銳的自我覺察。覺察自己的想法、認知、情緒、行為、說話方式、與他人的互動關係等。我們得好好的認知到這些生命中的訊號,所傳達的內在意義究竟是什麼?

或許此刻的你,思緒卡住,茫然迷惘,不知何去何從。本書正扮演著陪伴的角色,讓我們無助的心,有了靠岸。漂流的心,有了錨定。茫然的心,有了方向。

面對心理上的困擾議題,尋求相關醫療院所專業人員的協助有其必要。同時透過閱讀,讓我們對自我在過往、當下、未來也能夠有清晰的了解與掌握。

漸漸的,透過書中分享的探索、認識、感受、採取行動、反覆實行的心理自療法步驟,能提升自我療癒之道,讓情緒與關係中,所帶來的傷,逐漸平復,讓自我勇敢向前。

本書同時也對於助人工作者,在面對尋求協助的患者、對象,具有極大的參考作用。無論是個人課題的處境,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配偶、伴侶間的爭執、背叛、出軌等問題的諮商與諮詢。透過案例的分享,讓我們可以全面且深度的了解,當事人在水面上、水面下,冰山上、冰山底層所蘊含的生命意涵。

找到對的人傾聽你,除了這本書,更是閱讀這本書的你的首要任務。自己無疑是這一生,最該了解、呵護、善待與好好陪伴的人。

在閱讀中,當我們有了覺察,有了頓悟,解開人生困境的鑰匙與答案,將一一浮現於眼前。


《你的隨身心理師:陪你走出情緒困境,療癒關係中的傷痛》

(Your Pocket Therapist:Break free from old patterns and transform your life)

作者:安妮.齊默爾曼
原文作者:Annie Zimmerman
譯者:張馨方
出版社:時報出版

新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5742

25/07/2025

💬資優與亞斯伯格症的鑑別

讓我在接下來的文章和你分享。

🔘收聽頻率相近
資優生的察言觀色能力是比亞斯伯格症高檔。他可以很細膩的觀察到每一個人的表情、動作、說話內容。資優生倒不像亞斯伯格症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資優生當然有人際互動的需求,這一點毋庸置疑。

雖然,資優生也喜歡高談闊論、分享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他倒不是不想去聽別人的意見,而是別人對於他所談論的內容,不見得可以馬上理解或追上他的進度。當然,這一點不應該是資優生的錯,也不是其他人的錯。這本來就沒有對錯,只是頻道不同。

當物以類聚,相似特質的資優生在一起,這時就容易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資優是否就是喜歡一個人獨自學習,這倒也非如此。其實,只有找到相知相惜的隊友,你會發現他們仍然可以熱衷於如此精實的組合,將團體的實力發揮到淋漓盡致。君不見,在許多的科展上與競賽中,資優生是如何完美的搭配演出。

資優生並非無法團隊合作,只是他還沒遇到一群「登對」的人,一群能夠相知相惜的人,一群能夠共同合作的人。在資優的路途上,可遇不可求。除非在資優班彼此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這一點,資優生的群性能力是大大勝過亞斯伯格症。

🔘以焦慮作為判別的指標
資優生有些敏感的特質及過度激動的情緒,這很容易讓別人感覺到有些急躁、有些焦慮。但這焦慮並和亞斯伯格症孩子並不同。

後者常因為情境轉換的適應而焦慮。例如面對新的人事物,由於陌生、未知而感到焦慮、排斥、不安。然而,對於資優生來說,新的事物卻帶來驚喜、挑戰、樂趣,驅動著自己想要嘗試與探索的意願。

對於亞斯伯格症,你問他問題,他不見得可以、願意回答你。甚至於,因此感到焦慮。但是,相反的,資優生卻可以回答你。

🔘留意固執所帶來的耗損
專注,是一種美德。那太過於專注在特定事物,照理說,應該是被歌頌才對。然而,對於特定事物的過度專注,卻很容易讓孩子對周遭事物缺乏應有的關注與接觸,而產生排他性。這一點,是我經常在談論亞斯伯格症孩子時所強調的。

亞斯伯格症對於資優生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這就要看不同特質的組合是否發揮的淋漓盡致。對特定事物的堅持與投入,就知識的學習來說,有著不容忽視的正面力量。這讓資優生聚焦火力在眼前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裡。專注與堅持就像添加了一對羽翼,讓資優生在專業學習的領域裡自由自在地翱翔。這些特質的加持,讓資優生立足於不敗之地,特別是在專業領域的學習上。

可是,當資優生添加了固執的元素。這時,對於資優生的生活適應,當然是大大的減分。固執,也很容易讓資優生陷入思考的泥淖。墜入漩渦裡,而無法掙脫。因此,對資優生產生身心的耗損。

當然,在同一個孩子的身上,同時具備資優與亞斯伯格症的身分。這兩者都是屬於自己的一部分,無法切割、無法另眼看待。資優請勿責怪亞斯伯格症,因為都是屬於我自己。

🔘鎂光燈聚焦:調整合理的認知
有人期待被注視,有人則不愛成為他人的焦點。這當中的差異,主要在於反應彼此對於「被看」這刺激的解釋—也就是抱持著怎樣的想法看待這件事。通常,對於容易焦慮的亞斯伯格症孩子來說,往往容易以負面的想法來解釋他人對於自己的注意。

每當孩子在腦袋瓜裡這麼想,往往負向思考的鋒面,也為自己帶來一陣陣焦慮、不安、害怕、恐懼、緊張、恐慌等負面情緒的大雨。而讓自己對於社交感到更加畏懼。

因此,協助孩子以不同的認知、較為合理的解釋,重新來調整對於互動訊息的看法,就顯得相當重要。

改變想法,讓孩子遠離人際互動的焦慮,是穿透社交焦慮的必經之路。—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24/07/2025

面對自閉兒出現尖叫、哭鬧、破壞物品、摔東西等負面行為,到底可不可以用強烈的方式來壓抑他?

曾經在校園服務中,遇見一位老師信誓旦旦說「心理師,其實你根本不要想那麼多,只要你對他大聲一點,自閉症孩子就會安靜下來。」

沒錯,對於有些自閉兒來說,當你拉高音量,甚至於張牙舞爪對這些孩子大聲責駡、咆嘯,是有孩子在當下,會因為你的強烈反應,在你面前靜下來,以符合你的期待。

但你卻忽略了一件事情,這些自閉兒所承受的負面情緒,因此壓抑了下來。結果延宕的負面情緒反應,到後來,誰出現,誰倒楣。這時,自閉症孩子的情緒,很容易轉移到其他的人事物上。導致有些人莫名其妙被自閉兒抓、咬、打、碰、撞等。

我們真的必須停下來思考,為什麼自己需要選擇如此強硬的方式來處理?是我們的情緒也被激怒?是我們沒有別的因應方式?我們這麼做,到底要傳遞給孩子什麼訊息?

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我們必須清楚瞭解,他其實是一個孩子,只是他有自閉症方面的困難。也就是說,一般孩子面對大人強勢的威嚇,大聲的責駡,一般孩子都會感到害怕恐懼,這一點當然對自閉症孩子也會。

再加上這些孩子在情緒表達上相對困難,沒有適當的情緒紓解方式,使得這些負面的情緒,隨著時間一久,很容易積壓在這些孩子的內心裡,同時隨著固著性,久久揮之不去。

對於大部分自閉症孩子來說,當我們選擇大聲的斥責,往往重重地踩到這些孩子的情緒地雷,讓自閉兒的負面情緒與行為整個被引爆出來。有時,你的一次大音量,往往換來孩子對於你的印象360度改變。

當孩子認為你黑了,說真的,在你的教學生涯裡,他對你的印象就很難白回來。孩子很難配合你,你的出現就像負面情緒的刺激源、敏感源、誘發源。

對於你總是存在著負面情緒與負面印象,孩子的負面情緒很容易連結到未來類似的狀況,當相似的情境一出現,自閉兒的負面情緒就很容易被喚起。

曾經有一位媽媽很是困惑,為什麼她用很輕柔的聲音,告訴孩子安靜。孩子卻很激動的對她動手。當時,該媽媽詢問資源班老師這件事,「為什麼這兩三年,只要我說安靜,孩子卻總是對我動手?」

後來,資源班老師轉而詢問我的意見,當時我在想「為什麼媽媽要講兩三年?如果我講了兩三次,就被孩子動手,這時我得需要仔細思考,安靜這兩個字,對孩子來講是否是一種負面的刺激?」

我想,你可能有些疑問「可是這位媽媽是很溫柔的說,她並沒有大聲咆嘯啊!」這一點是沒錯,但別忘了,只要在過去的經驗裡,孩子只要聽過一次大人大聲的喊「安靜」,這時孩子就很容易將安靜兩個字,做出負面的連結。

因此,如果有一天,面對自閉兒在自己面前情緒失控,也許尖叫,也許不斷的自我刺激,或做出不符合你期待的行為。

衷心建議,請別再使用如此強硬的方式,也許你眼前看似成功壓抑了行為,但是別忘了後續的災難才正是要開始,而且這樣的負作用,將為孩子帶來好多年的負面影響。—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23/07/2025

ADD是ADHD的亞型之一,核心問題主要在於注意力的缺陷、渙散,孩子無明顯的過動與衝動問題。

這類型孩子在智力發展上,如同ADHD,與一般孩子並無明顯的障礙或落後。

但受限於專注力品質的問題,導致孩子在課業表現上,呈現不穩定,明顯低成就。

這一點往往造成孩子在自尊心、自信心的低落,在班上分組也因為課業表現不佳而被排擠。

面對孩子的專注力問題,我們必須釐清孩子是否在選擇性注意力上出了問題,對於不相關的刺激無法過濾、篩選,而受到干擾,影響表現。

進一步釐清孩子是傾向受到視覺刺激,例如桌面上不相關的物品,牆上的擺飾,書架上的公仔等。

或聽覺上的刺激,例如從馬路上車子經過的聲音,爺爺奶奶在房間看電視的聲音,窗外的雨聲而受到干擾。

為了讓孩子能夠保持專注力的集中性,必要時將這些不相關的刺激移除或迴避。讓孩子在比較單純的環境中,讓專注力聚焦在眼前的事物上。

由於ADD孩子注意力持續性短暫,因此在進行一些靜態任務,例如寫作業、考試、評量,建議採取分段的方式。

例如一張考卷兩張,讓孩子先完成一張,休息之後,再進行另一張的書寫。或十題數學計算題,先寫五題,短暫休息之後,再寫另外五題。

先從短時間開始,再視孩子的表現,逐漸延長注意力的持續時間。

在休息的過程中,特別留意孩子在轉換活動上是否順利,這部分牽扯到轉換性注意力。

有些孩子在休息時,可能滑手機玩遊戲,雖然十分鐘之後,手機放了下來。但再回到課業上,孩子很明顯心不在焉,滿腦子都是剛剛玩手機遊戲的內容。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轉換性注意力明顯不理想,因此在考量休息的內容時,以不過度刺激為原則。

由於ADD孩子專注力不理想,因此在與孩子們對話時,大人盡可能聚焦,說重點。必要時,讓孩子將大人剛剛說的話,再請他再說一遍。讓孩子說出(輸出),已確認孩子剛才是否維持應有的專注力。

觀察孩子在從事哪些活動,可以維持比較久的注意力持續時間,這些事情請先排除3C的使用。

例如從孩子維持較長時間的畫畫,彈琴,組裝樂高積木等活動開始,延長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性。-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22/07/2025

亞斯伯格症孩子在看待生活周遭事物上有他自己獨特的一套解釋方式。

面對這樣的想法和平時我們所熟悉的內容有所差別的時候,建議父母以及老師先不要給予太多的評判、批判或道理。

讓亞斯伯格症孩子在思考一件事情時,可以產生許多種的解釋。

這練習的好處是避免讓他陷入思考的僵化,鑽進死胡同。

面對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思考,我們並不需要去打破它。

因為當我們刻意要打破他的想法,孩子很容易產生防衛以及抗拒。

你可以提供孩子第二種、第三種、第四種、第五種以上看待事情的方式。

讓孩子知道在看待事情,他可以使用更多的方式來看待。

讓孩子慢慢建立一種概念,一件事情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解決模式。

待這套模式建立之後,孩子的應變能力將有機會變得更加彈性。

對於亞斯伯格症孩子,與其直接告訴他,你做錯了,叫他反省,叫他認錯。

(以上這一點,我想你可能有意見,但這很容易是大雷。除非,孩子真的已經接受你)

或許,直接引導孩子怎麼做,會比較適切。

反省以及認錯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孩子最後能回歸到適切的行為表現。

那麼,我們就直接繞過去,引導孩子如何做,會比較安全一些。

這將避免亞斯兒多餘的情緒暴衝的產生。

改變我們的說話方式,真的關係會很不一樣。

有一天,孩子得學習以及面對自己行為的責任。

就是因為如此,從小與孩子關係建立好。孩子將漸漸接受你,表現出符合社會的規範。-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長期以來,ASD與ADHD的家長總是處於無人知曉的心境,內心深處的焦慮、苦惱、憂慮、擔心、不解等交織。而ASD與ADHD共病孩子的父母更是難上加難。全文分享以下這篇來自母親的告白,讓我們能夠細膩地感受、同理身為ASD與ADHD共病孩子的父母...
22/07/2025

長期以來,ASD與ADHD的家長總是處於無人知曉的心境,內心深處的焦慮、苦惱、憂慮、擔心、不解等交織。

而ASD與ADHD共病孩子的父母更是難上加難。

全文分享以下這篇來自母親的告白,讓我們能夠細膩地感受、同理身為ASD與ADHD共病孩子的父母之不易,與令人動容的親情。

期待所有的ASD與ADHD孩子們日漸安好。

🌷🌷🌷

【 #孩子不是一出生就帶著說明書:一個ASD+ADHD母親的告白】

身為有一個ASD亞斯伯格+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共病」孩子的母親,再加上她還合併資優。我常常感到有心卻無力、有招卻已用到沒招。
因為孩子不是一出生就帶著說明書,這些特質都是慢慢慢慢浮現的,在在考驗我有限的智慧,每一天我都在學如何當她的母親。

自幼她就靈動,體力無限,容易被各樣的事吸引,一次要做好幾件事,一天要問一百件事情,當年我不疑有他,既然要讓她靜下來是不可能,便順應孩子的天性每天都帶去公園,遊樂園,百貨公司,賣場放電;時時被她問倒了,我就說讓媽媽查一下,然後估狗。

進了幼兒園,她喜愛朋友,但言談間大人很容易推敲出她視為好友的其他孩子其實並沒有把她當朋友,我心疼不已,但又不知道如何幫忙。而她也一直未曾知道真相,每天快快樂樂的上學,老師不管要求多難的事,她都能做好,數學,寫字,樂器,直排輪,縫紉與美勞,她帶回家的作品總讓我驚奇。

到了進小學之後,她正義感無限,同學有過失,她一定要公然告狀,我知情後大吃一驚,這會對人際關係雪上加霜,可我無論怎麼用故事,用比喻,直白的說,講道理都不能使她調整作法,因為在正義面前的所有彈性就是邪惡——我啞然,那時我還不知道這孩子是亞斯伯格。

況且資優的她一開口就帶著降智的能力,常常我被降智降到昏頭轉向,七竅生煙,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有時不知道是出自哪一句話,讓她整個人像是燒紅的鋼鐵,一碰便兩敗俱傷,我得花好多時間在安撫她的情緒,在找出是哪一句話觸動了她的情緒,然後花一整個晚上說明媽媽那個用詞不是她以為的那樣的動機……而其實正事都還沒提及一句。

高年級的她終於知道了她視為好友的其他孩子其實並沒有把她當朋友,她很孤單。

然後高年級老師提醒我是不是有可能是亞斯的固著性?要不要就診?原來孩子為喜愛的一個名詞做了一個網站,創了一個國家,還獨創出整套的字母、試著想創出一套語言,還有自己的動畫,創了角色跟公仔,在班上提及的的次數超過尋常。
孩子卻自己跟我說,她查過資料,她認為自己更像是ADHD。

回想中年級的她遇到不理解ASD+ADHD共病孩子的導師,處處針對,言語羞辱,自此她在教室變得異常沈默,我沒有想過在家要跟我講大量話的孩子在學校居然沈默寡言。
我終日查資料,心裡排斥帶孩子就診恆鑑,因為憂愁孩子未來會遇到其他不理解ASD+ADHD共病孩子的師長,而這個恆鑑的結果可能反而成為貼在她身上的標籤。

後來醫院說恆鑑結果說可以由父母決定是否要通報校方,才安心就診。
醫生說其實小學中年級的女生社交就已經非常複雜,她之所以到高年級才浮現問題是因為她的資優、能力傑出因而掩蓋了情狀……
幸好這回遇見的高年級班導師能體諒ASD+ADHD共病的孩子,在學校裡的至少不是一個針對孩子的環境。

每幾天就會有一個新的狀況,每過一個關卡就會再出現一個大魔王,甫上七年級的她首次出現拒學,那天早上我感到天黑了一半。
她流著淚說無法專心,一整天在學校裡發呆,連喜愛的畫畫都無法畫,問來問去說不出具體的原因,但她悲傷的臉,她僵硬的肢體,她無法上學。

這次跟醫生會診,醫師正式給她用藥,至少幫助她能夠專注。
然後身邊一個支持堅不用藥派的好友,打電話來吼我怎麼可以給孩子用藥,她認為孩子可以坐著一整堂課就絕對不是過動——知道她是好意,我說明很久,其實,有一種情況叫做「共病」。

是的,我到如今的每一天都還在學習。
學著不陷入辯論,不陷入失控,學著重視共情優於解決問題……而每一個早晨如果她快樂的願意上學,我就放下心,這天就是個美好的一天。

謝謝王意中臨床心理師一直以來的推廣,讓我們知道如何對待ASD與ADHD的孩子。
這次的新書《ASD與ADHD共病的教養祕訣》更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其實孩子的狀況有時出於不單一個特質。學校裡、社會上若有更多人知情,也許就更能塑造對孩子友善的環境,明白這樣的孩子不是故意的,在看見他們的特質以前,先看見的是一個完整的孩子;然後看見,他們依然是孩子。

(小娘)

Address

女中路三段102號2樓
Yilan City
26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