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榮醫院腦醫葉宗勲醫師

員榮醫院腦醫葉宗勲醫師 神經內科權威 #葉宗勳醫師
成立 #腦神在在腦醫葉宗勳 專頁
分享看診發生的?

 #梨山上的約定:一顆高麗菜的溫柔「葉醫師,這是今年的第一批梨山高麗菜,又甜又脆,特地拿來與您分享。」一個皮膚曬得黝黑但眼神發亮的年輕人,阿哲,將一顆飽滿紮實、還帶著晨露的高麗菜遞到我手上。他身旁站著一位女子,曉涵,她笑盈盈地看著我,眼神清...
17/11/2025

#梨山上的約定:一顆高麗菜的溫柔

「葉醫師,這是今年的第一批梨山高麗菜,又甜又脆,特地拿來與您分享。」
一個皮膚曬得黝黑但眼神發亮的年輕人,阿哲,將一顆飽滿紮實、還帶著晨露的高麗菜遞到我手上。他身旁站著一位女子,曉涵,她笑盈盈地看著我,眼神清澈,很難想像一年前她在我病房時的模樣。🥬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們。曉涵被從醫學中心轉到我們地區醫院,病歷上寫著一個棘手的診斷:「 #隱球菌腦膜炎合併腦中風」。她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眼神渙散,原本應該是充滿銳氣的臉龐,只剩下病痛折磨後的疲憊。身邊始終守著阿哲,一個沉默但無比堅定的身影。👨⚕️

「…想喝水…」曉涵費力地吐出幾個模糊的音節,挫敗感讓她眼眶泛紅。失語症像一道無形的牆,困住了她清晰的思緒。阿哲立刻遞上水杯,溫柔地說:「慢慢來,不急,我知道妳想喝水。很棒,今天又多說了一個字。」他的耐心,像一帖溫和的藥,安撫著曉涵焦躁的靈魂。🗣️

因為抗黴菌藥物療程需要長達數月,他們成了病房的「長住戶」。我從阿哲口中拼湊出曉涵的過去:她曾是外商公司叱咤風雲的主管,頭腦清晰、做事幹練。誰也沒想到,兩週的持續發燒頭痛,竟是這場重病的開端。更不幸的是,腦部血管因發炎受損,造成了中風,影響了她的語言能力。🏥

住院期間,曉涵的家人幾乎沒出現過。所有簽署文件、繳費、日常照護,全由阿哲一肩扛起。我曾好奇地問他:「你們結婚了嗎?」他靦腆地搖搖頭:「還沒,但她就是我認定的家人。」這句沒有婚約束縛的承諾,比任何法律文件都來得沉重而真誠。我看著他為她擦澡、餵食、徹夜不眠地觀察她的狀況,那份不離不棄,讓整個病房的空氣都溫柔了起來。❤️

我曾委婉地告知阿哲,這種疾病的預後充滿變數,即使治癒,也可能留下永久性的神經損傷。他只是點點頭,眼神沒有一絲動搖:「葉醫師,我知道。不管她變成什麼樣子,我都會陪著她。我們說好了,等她出院,要一起去梨山種菜,過最簡單的日子。」那是他們在無數個痛苦的夜晚裡,為彼此許下的微光。🌄

出院那天,曉涵的言語能力仍未完全恢復,但她的眼神裡,重新有了光。他們真的搬到了梨山,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思緒拉回診間,我看著眼前這對璧人。
「葉醫師,你再不收下,阿哲就要把它當傳家寶了。」曉涵開玩笑地說,口齒清晰,語氣帶著一絲嬌嗔。

阿哲哈哈大笑:「哪有!不過妳現在罵人都中氣十足了,恢復得真好!」他轉頭對我說:「醫生,真的很謝謝您。現在我們不只有高麗菜喔,還有自己種的空心菜、大蒜……我們從土壤裡,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力量。」😄

我收下那顆沉甸甸的高麗菜,感受到的不只是它的重量,更是生命從谷底反彈的韌性,和一份在考驗中淬鍊出的、比高山蔬菜更甘甜的愛情。他們教會我的,不僅是如何分辨蔬菜的好壞,更是關於守護與重生的真諦。🤝

*欲轉載此文者,請留言或私訊徵求本人同意,並在刊登的文末加上出處和連結。

*文中人名均是化名

ps 相片中的高麗菜,便是本文的主角

#員榮醫院員生院區
#神經內科
#葉宗勲主任關心您

#愛情故事
#隱球菌腦膜炎
#生命鬥士
#不離不棄

🌸《問哥,勇敢面對慢慢的漸凍時光》🌸在我的門診日常裡,有些身影不僅是病患,更是我們珍視的朋友。「問哥」,就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存在。他總是充滿活力地在我們的失智據點幫忙,用他的熱情和爽朗的笑聲,點亮許多長輩灰暗的午後。他對社區的熱愛,甚至驅使他...
15/11/2025

🌸《問哥,勇敢面對慢慢的漸凍時光》🌸

在我的門診日常裡,有些身影不僅是病患,更是我們珍視的朋友。「問哥」,就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存在。他總是充滿活力地在我們的失智據點幫忙,用他的熱情和爽朗的笑聲,點亮許多長輩灰暗的午後。他對社區的熱愛,甚至驅使他投入公眾服務,參加了那年的民代選舉,那份為民喉舌的熱忱,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然而,選後的日子,他帶著一絲困惑與不安來到我面前。起初只是些微小的變化,一則則訊息傳達著身體發出的警訊:「葉主任,我現在喝水會嗆到,吃東西常會喉嚨卡痰,講話口水會外流,走路右腳有點怪怪…」這些看似不相干的症狀,像一塊塊拼圖,在我腦中慢慢拼湊出一個令人憂心的輪廓。😥

身為醫師的直覺,加上為他安排了一系列詳盡的檢查後,我們排除了中風、以及常見的退化性疾病。當所有可能性一一被劃掉,一個沉重的名詞在我心頭浮現——「 #運動元疾病」,也就是大家俗稱的「 #漸凍人」。由於地區醫院的檢查資源有限,為了更精準的診斷與後續治療,我將他轉介至醫學中心,希望那裡能給我們一個更確切的答案。🩺

醫學中心的報告,證實了我最初的擔憂。但對問哥來說,這無疑是晴天霹靂。可以想見,接下來的日子,他經歷了一段漫長的「否認期」。他四處求醫,嘗試各種可能,甚至對我的診斷感到不解與疏離。我完全理解,當一個人被告知自己的身體將逐漸「 #凍結」,那種想抓住任何一根浮木的恐懼與掙扎,是何等巨大。我能做的,只有靜靜地等待,等待他準備好再次面對我。🙏

時間流逝,問哥的身影再次出現在診間,但明顯消瘦了許多。他疲憊地告訴我:「葉主任,現在喝水要慢慢喝,講話舌頭活動力不夠…是不是吃東西用破壁機磨的營養不夠,一直瘦下去沒體力…」看著他無助的眼神,聽著他對身體失控的焦慮,我的心揪了一下。我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疾病。😔

「問哥,根據您過去到現在所有的經驗,以及我們和醫學中心醫師的討論,您是屬於運動元疾病中的一種——『 #漸進性喉頭肌肉麻痺』(PBP)。」我向他解釋,這種類型與其他漸凍人相比,進展相對緩慢,這是不幸中的大幸,代表他不會在短期內就需要呼吸器的輔助。但因為主要影響的是吞嚥與說話功能,為了維持體力與營養,未來使用鼻胃管是無法避免的選項。💡

「他想好,但這病不會好…」這句話,是我身為醫師,也是身為朋友,心中最深沉的嘆息。我們共同面對最殘酷,也最真實的課題。目前,醫學對於為何會得到這個疾病,還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可以根治的療法。我們的目標,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痊癒」,而是如何有品質地「共存」。如何減緩不適、維持營養、並給予最強大的心靈支持。

問哥,這條路或許漫長而崎嶇,充滿了未知的挑戰。但請你相信,你從來不是一個人。在醫療上,我們會是你的後盾;在情感上,我們永遠是你的朋友。當生命緩緩凍結,我們會用最溫柔的雙手,緊緊接住你,陪你走過每一個步伐。🫂

**欲轉載此文,請留言或私訊徵求本人同意,並在刊登的文末加上出處和連結**

#員榮醫院員生院區
#神經內科
#葉宗勲主任關心您

#運動元疾病 #漸凍人

#漸進性喉頭肌肉麻痺

#希望不會凍結

#溫柔的陪伴

最近看到一堆網友分享北海道的夢幻雪景,因為工作忙,只能跟老婆在家乾瞪眼,滿心羨慕啊!😩沒想到,兒子突然傳來幾張我跟太太的「雪景照」。我滿頭問號地問老婆:「我們啥時偷偷跑去玩了?我怎麼都沒印象?」老婆也一臉茫然,說她根本想不起來… 🤔而且我衣...
13/11/2025

最近看到一堆網友分享北海道的夢幻雪景,因為工作忙,只能跟老婆在家乾瞪眼,滿心羨慕啊!😩

沒想到,兒子突然傳來幾張我跟太太的「雪景照」。我滿頭問號地問老婆:「我們啥時偷偷跑去玩了?我怎麼都沒印象?」老婆也一臉茫然,說她根本想不起來… 🤔

而且我衣櫃裡明明就沒有紅色的圍巾啊!🧣 再仔細一看,這構圖、這氛圍、這漫天大雪… 這不是傳說中的「冬季戀歌」場景嗎?!🤣
原來是孝順(?)的兒子用 AI 幫我們一秒圓夢啦!感謝你讓我們瞬間移動到北海道,還順便當了冬季戀歌的男女主角,感覺自己都變裴勇俊了!😂

#北海道雪景 #冬季戀歌 #搞笑日常 #我沒去過但照片很美 #兒子好棒

疹子消失,才是惡夢的開始?揭開「 #皮蛇痛」那不為人知的漫長折磨剛送出一位年輕的皮蛇痛患者,診間的氣氛還有些凝重。門被推開,一位70多歲的阿伯蹣跚地走進來。「阿伯,您怎麼了?」我輕聲問道。他沒有多說,只是默默地掀開了上衣,露出右側的身體,臉...
10/11/2025

疹子消失,才是惡夢的開始?揭開「 #皮蛇痛」那不為人知的漫長折磨

剛送出一位年輕的皮蛇痛患者,診間的氣氛還有些凝重。門被推開,一位70多歲的阿伯蹣跚地走進來。

「阿伯,您怎麼了?」我輕聲問道。
他沒有多說,只是默默地掀開了上衣,露出右側的身體,臉上是痛苦與無奈交織的表情。「我這裡痛,痛超過兩個月了⋯⋯吃不好、睡不好,實在受不了,就過來了!」
看著他因為長期疼痛而略顯佝僂的身影,我的心也跟著沉了一下。又是一位被「皮蛇痛」緊緊纏住,在無盡黑夜中獨自煎熬的長者。🩺

很多人以為「 #皮蛇」(帶狀疱疹)發作時,皮膚上那一串串水泡疹子是最可怕的部分。然而,真正的夢魘,往往是在疹子結痂、脫落之後才悄然降臨。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沿著神經節流竄作亂,它不只在皮膚上留下戰場,更在我們的神經系統裡埋下了看不見的火種。當皮膚的傷口癒合,神經的損傷卻可能持續燃燒,這就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也就是俗稱的「皮蛇痛」。🦠

這種痛,不是普通的疼痛。患者們形容它像是「 #被火燒的灼熱感」、「 #被針不停扎的刺痛感」、或是「 #一陣陣傳來的電擊感」。更折磨人的是一種名為「 #異感痛」(Allodynia)的症狀,連衣服輕輕拂過皮膚,或是一陣微風吹來,都可能引發一陣難以忍受的劇痛。這讓患者連穿衣、洗澡、甚至擁抱都成為一種奢求。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嚴重影響睡眠品質、情緒,甚至讓人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要避免陷入這場漫長的苦戰,關鍵就在於「及早治療」。根據大量的醫學文獻與臨床指引,在帶狀疱疹發作的「黃金72小時」內,儘速投予抗病毒藥物,是降低「皮蛇痛」發生率與嚴重程度最有效的方法。愈早用藥,愈能抑制病毒對神經的破壞,就像在火苗剛燃起時就將它撲滅,避免它燒毀整座森林。請記住, #時間就是神經,分秒必爭!⏰

最令人惋惜的是,許多人仍抱持著「皮蛇是皮膚病」的舊觀念。他們看了皮膚科,拿了藥膏,等到疹子消失、皮膚恢復平滑,就以為自己痊癒了。殊不知,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病毒對神經造成的傷害已經鑄成,後續的疼痛正蓄勢待發。我曾經遇過一位患者,那錐心刺骨的疼痛,跟了她整整六年,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在與這條看不見的蛇搏鬥。😢

就像照片中看到的,皮膚上的水泡和紅疹多半已經消退,只留下淡淡的色素沉澱痕跡。許多人看到這樣,就以為沒事了。然而,這正是「皮蛇痛」最陰險的地方——在看似痊癒的皮膚底下,是受損神經正在發出的痛苦哀嚎,這種折磨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如果您不幸已經進展到「皮蛇痛」的階段,也請千萬不要絕望。現代醫學有許多武器可以對抗這種頑固的疼痛。這不是一般的止痛藥能解決的,需要針對「神經痛」的專門藥物,例如某些抗癲癇藥物、抗憂鬱劑,或是外用的藥物貼片。此外,還有神經阻斷術、脈衝式射頻治療等介入性治療,能更精準地調控失控的神經,為您找回安寧的生活。這是一場持久戰,但您不是孤軍奮戰。💊
「預防勝于治療」,這句話在帶狀疱疹上是絕對的真理。目前已有非常有效的「帶狀疱疹疫苗」(俗稱皮蛇疫苗)可以施打。特別是50歲以上、或免疫力較低的成年人,接種疫苗能大幅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病率,就算真的不幸發病,也能顯著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並預防「皮蛇痛」的發生。為自己或家中的長輩,筑起一道最堅實的防線。💉

我扶著阿伯的手,輕輕地說:「阿伯,您辛苦了。這條路不好走,但請不要失去信心,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處理這個痛。您不是一個人。」
其實,我的信心並非空穴來風。就在阿伯進來前,那位剛離開的年輕患者,他就是最好的證明。剛開始時,他的疼痛指數同樣非常高,嚴重影響生活,但在我們共同努力、並乖乖遵守醫囑治療後,現在也準備從漫長的疼痛中『畢業』了。 只要不放棄,並且遵循正規的治療計畫,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擺脫這條蛇的糾纏。

看著阿伯眼中重新燃起一絲希望,我知道,這就是身為醫師最重要的使命。如果您或您的親友正受到皮蛇或皮蛇痛的困擾,請不要再默默忍耐,儘快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讓我們陪您走過這段艱難的路。❤️

#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
#神經內科葉宗勲主任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皮蛇痛)

#及早治療黃金72小時

#疼痛控制別再忍了

#皮蛇(帶狀疱疹)疫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轉載此文者,請留言或私訊徵求本人同意,並在刊登的文末加上出處和連結。

 #人生歸零的警示:當健康這個「1」倒下,再多的「0」也枉然❓「葉醫師你還記得我們嗎?」診間傳來這句我最害怕的問話。行醫多年,患者不計其數,加上歲月不饒人,記性早已不是我的強項。我仔細端詳,一位中年婦人與外傭,推著輪椅上明顯中風的中年男子,...
07/11/2025

#人生歸零的警示:當健康這個「1」倒下,再多的「0」也枉然

❓「葉醫師你還記得我們嗎?」
診間傳來這句我最害怕的問話。行醫多年,患者不計其數,加上歲月不饒人,記性早已不是我的強項。我仔細端詳,一位中年婦人與外傭,推著輪椅上明顯中風的中年男子,這是神經科門診裡,令人心疼卻也常見的組合。

⏳翻開病歷,記憶瞬間被喚醒。黃先生,去年(2024)6月中風,當時僅左側輕微乏力。出院後回診幾次,由於是水果中盤商,需頻繁南來北往,回診時間常對不上,後來⋯⋯人就不見了。當時他還能走著回到商場打理生意,前途一片光明。

♿️「怎麼變成這樣子?」我看著輪椅上左半側已嚴重痙攣僵硬的他,忍不住問。太太滿臉無奈:「出院後回診幾次,他就說藥不要吃太多,只要吃糖尿病的藥就好。這中間陸陸續續有中風好幾次,然後慢慢就不會動了。」他把自己當成了醫師,自行停掉了最重要的藥物。

💔我心中滿是可惜與遺憾。醫學文獻再三證實,中風後的次級預防用藥,能有效大幅降低二次中風的機率。這位黃先生,一個本該事業有成的生意人,卻因錯誤的堅持,在短短一年內從老闆變成了「輪椅族」。所有的成就、財富、事業都是「0」,無論您在後面加上多少個「0」,一旦少了健康這個「1」,最終一切都會歸零。「唉!黃兄,」我嘆了口氣,「您當時好好用藥,或許不會搞成這樣。不只是自己的幸福沒了,也把太太的幸福一起搭了進去,才60歲,往後的日子怎麼過⋯⋯」

✨「所以我們想來試試您的rTMS,看能否有幫助…?」太太的語氣帶著一絲急切的盼望。重複性跨顱磁刺激(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部刺激技術,它利用磁場在特定腦區產生微弱電流,能活化因中風受損但仍存活的腦細胞,促進「神經可塑性」,有機會改善肢體動作、降低肌肉張力,如同為沉睡的大腦重新開機,是中風復健的嶄新武器。

🙏「既知如此,何必當初。」這句話沉重地在心中迴盪。健康無法重來,但慶幸的是,醫學的進步給了我們第二次機會。黃先生的案例是個慘痛的教訓,切莫用自己的健康做賭注,務必遵從醫囑。接下來的路將會很漫長,但透過rTMS與積極復健,我們期盼能為這個歸零的人生,重新點燃一線生機。

ps. 箭頭所指亮點即是梗塞處。

#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
#神經內科葉宗勲主任關心您

#不乖乖用藥又一章

#腦中風次級預防很重要

#醫囑重要性



#健康第一

昨天傍晚開車感覺上好像有人在看我,轉頭一看,原來是顆大月亮⋯⋯
05/11/2025

昨天傍晚開車感覺上好像有人在看我,轉頭一看,原來是顆大月亮⋯⋯

03/11/2025
03/11/2025

#腦霧元兇找到了?日本最新研究揭開AMPA受體與大腦迷霧的神秘面紗!

您是否曾感到腦袋卡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彷彿被一團濃霧籠罩?這種被稱為「 #腦霧」(Brain Fog) 的症狀,在新冠疫情後變得廣為人知,但其背後的生理機制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探索的謎團。近日,一則來自日本的最新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這團迷霧的一角,將矛頭指向了大腦中一個名為「 」的關鍵角色。

日本新發現:腦霧與AMPA受體增加有關
昨天下午,我還在高雄參加腦中風醫學會的年會,就接到了台視新聞酈亭記者的電話,詢問關於日本團隊的最新發現。研究指出,在有腦霧症狀的個案中,觀察到與AMPA受體相關的訊號有增加的現象。這項發現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因為它首次將腦霧這種主觀的認知困擾,與大腦中特定的分子變化連結起來。正如我在接受訪問時提到的,這項研究雖然並未直接「看見」AMPA受體本身數量的增加,但其偵測到的訊號變化,強烈暗示了這個受體的調節機制可能出現了問題。

?大腦的「學習油門」
要理解這個發現的重要性,我們得先認識AMPA受體。AMPA受體(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最重要的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麩胺酸(Glutamate)的受體之一 。我自己攻讀博士學位時,研究的主題也正是這些麩胺酸受體家族成員,深知其在大腦功能中的核心地位。您可以把它想像成大腦神經細胞上的「訊號接收器」或「油門」。當麩胺酸踩下這個油門時,神經訊號就能快速傳遞,這個過程對於我們的學習、記憶形成至關重要,尤其是一種被稱為「長期增益效應」(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的機制,它被認為是記憶的細胞基礎 。

#受體增加是好是壞?失衡才是問題關鍵

這種現象背後可能隱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機制:
•生產過量假說:大腦為了補償功能缺陷而過度製造受體
•生產不足假說:基礎生產能力下降,導致代償性受體增加

直觀上,我們可能會認為「油門」多一點,反應更快,應該是好事。然而,大腦的運作講求的是精密的「平衡」。日本的研究顯示AMPA受體相關訊號「增加」,這背後的解讀其實很複雜。它可能代表受體本身製造過量(生產過量),也可能是清除回收的機制出了狀況(清除不夠),導致過多的受體堆積在神經突觸上。當油門過於靈敏或數量過多,會導致神經系統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這種現象被稱為「興奮性毒性」(Excitotoxicity)。過度的神經訊號就像是房間裡充滿了雜音,反而讓人無法聽清真正的對話,這或許就能解釋為何腦霧患者會感到思緒混亂、難以專注。

#從腦霧到失智:AMPA受體失調的長期警訊
更值得警惕的是,AMPA受體的失調不僅與短期的腦霧有關,它在許多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的病理過程中,也扮演了關鍵角色 。長期的神經興奮性毒性會對神經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甚至死亡,進而導致認知功能持續衰退。因此,這次關於腦霧的研究,不僅為治療腦霧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也可能幫助我們更早地發現並介入可能導向失智症的早期病理變化。

總結來說,日本的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腦霧提供了一個嶄新且重要的視角。雖然關於AMPA受體為何會失調,以及如何精準地將其導回正軌,仍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的探索,但它無疑為飽受腦霧之苦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
#葉宗勳主任關心您

#腦霧


#失智症
#麩胺酸
#日本研究
#台視新聞

【醫師, #我以前能騎車, #現在為什麼走不動了?】— 給錯過治療蜜月期巴金森病友的一封溫柔提醒「醫師,我為什麼走不動?」診間裡,一位70幾歲的爺爺坐在輪椅上,由看護推著進來,眼神茫然地問我。這已經是他這個月第二次來,同樣的問題,透露出深深...
31/10/2025

【醫師, #我以前能騎車, #現在為什麼走不動了?】
— 給錯過治療蜜月期巴金森病友的一封溫柔提醒

「醫師,我為什麼走不動?」診間裡,一位70幾歲的爺爺坐在輪椅上,由看護推著進來,眼神茫然地問我。這已經是他這個月第二次來,同樣的問題,透露出深深的無奈與悲傷。👴휠체어

我看著他僵硬的四肢、缺乏表情的「面具臉」,心裡清楚這就是典型的巴金森氏症。他接著說:「以前我都可以自己從北斗騎機車來醫院,好好的啊!現在卻要人推、坐復康巴士……這病,到底會不會好?」他的話語裡,滿是對過去自由行動的懷念與對現況的不解。🛵➡️😔

我翻開那本厚厚的病歷,時光倒回四年前。當時,我就已經診斷出爺爺有早期的巴金森現象,再三叮嚀他要規律服藥、認真運動。但他只來了四次,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這幾年,他輾轉在中部的各大醫院,甚至接受了腦室腹膜分流手術,但病情卻像失速的列車,不斷惡化,最終還是坐上了輪椅。📄💔

我心中滿是惋惜。如果,如果…當時我們能建立好醫病關係,讓他信任我們,按時服藥、復健,或許今天他還能保有一定的行動能力,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這錯過的四年,我們稱之為巴金森氏症治療的「黃金蜜月期」。這個時期的藥物反應最好,能以較低劑量達到最佳的症狀控制,讓病友幾乎回到發病前的生活品質。💊💪

然而,錯過了,就只能懊悔嗎?我想對爺爺,也對所有正在與巴金森奮戰的病友們說:「雖然我們無法讓時光倒流,但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即便蜜月期已過,積極的藥物調整與密集的復健治療,依然能幫助您改善僵硬、減緩退化、預防跌倒,最重要的是,維持您現有的生活功能與尊嚴。這是一場需要毅力的拔河,但繩子的另一端,是您寶貴的日常生活。❤️🩹✨

親愛的朋友,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深受巴金森所苦,請不要放棄。緊緊抓住醫師和治療師的手,把我們當成您最信賴的戰友。規律用藥、認真復健,雖然辛苦,但每一步的努力,都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
#葉宗勳主任關心您

#巴金森氏症

#銀髮族健康

#治療蜜月期

#藥物治療

#復健很重要

#手抖

#步態不穩

#行動遲緩

#長期照護

找到阿嬤記憶的「小竊賊」:不只是單純老化!家中長輩最近常常忘東忘西,一下找鑰匙、一下找健保卡?您可能以為這只是單純的老化,但有時候真相並不這麼簡單。🤔日前一位70多歲的阿嬤,因為家人發現她白天獨自在家時,常有記憶混亂的狀況。經過腦部磁振造影...
29/10/2025

找到阿嬤記憶的「小竊賊」:不只是單純老化!

家中長輩最近常常忘東忘西,一下找鑰匙、一下找健保卡?您可能以為這只是單純的老化,但有時候真相並不這麼簡單。🤔

日前一位70多歲的阿嬤,因為家人發現她白天獨自在家時,常有記憶混亂的狀況。經過腦部磁振造影(MRI)詳細檢查,我們揪出了一個影響記憶的「小竊賊」— 長在右腦顳葉、一個約2公分大的「 #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ma)!這是一種先天性的血管異常,當它微量滲血時,就可能刺激到掌管記憶的腦區,導致阿嬤出現這些症狀。🧠💡

面對這個長在腦袋裡的問題,考量到阿嬤的年紀,傳統開顱手術風險較高。幸好,現在醫療技術很進步,我們建議可以採用一種更精準、非侵入性的「 #伽瑪刀放射手術」(Gamma Knife),它不需要真的開刀,而是利用集中的放射線能量,精準鎖定並處理血管瘤,能有效降低未來再次出血的風險,對老人家來說是相對安全且有效的治療選項。🎯

提醒所有為人子女的朋友,若發現家中長輩的健忘情況變得頻繁或不尋常,千萬別輕忽! #及早就醫、找出根本原因,才能真正對症下藥,一起守護家人的腦部健康。❤️🙏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
#葉宗勳主任醫師關心您
#海綿狀血管瘤
#記憶衰退
#伽瑪刀
#腦部磁振造影

27/10/2025

兒子在台北發現 #台灣藍鵲

今天兒子在台北街頭看到這美麗的身影,興奮地跟我分享!這就是被譽為「長尾山娘」的台灣藍鵲,是我們台灣才有的特有種鳥類,一身寶藍色的羽衣配上長長的尾羽,真的好漂亮!

很多人以為要到深山才看得到牠們,但其實近年來,台灣藍鵲已逐漸適應都市生活,在台北市區的公園、校園,甚至靠近山邊的社區都有機會看到牠們的蹤跡。這也代表我們的保育工作有了成果,牠們的數量已大幅增加。

台灣藍鵲有著鮮紅色的鳥喙和腳,配上金黃色的眼睛,頭、胸部是帥氣的黑色,身體其他部分則是亮麗的寶藍色。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牠那長達三、四十公分的尾巴,由12根羽毛組成,飛行時非常優雅。

牠們是聰明又團結的鳥類,喜歡3到12隻成群活動。牠們有一種很特別的「巢邊幫手制」,也就是鳥哥哥、鳥姐姐會留下來幫忙爸爸媽媽照顧鳥寶寶,一起築巢、餵食和抵抗敵人,就像人類的大家庭一樣溫馨!

不過,美麗的藍鵲也有兇悍的一面!每年的3月到8月是牠們的繁殖季,為了保護巢中的寶寶,牠們的護巢行為非常強烈。如果有人太靠近牠們的鳥巢,就可能會被牠們從背後「巴頭」警告喔!所以這段期間遇到牠們,記得戴上帽子或快步通過,就能和平共處。

台灣藍鵲是雜食性的「美食家」,菜單非常廣泛,從木瓜等水果,到昆蟲、蜥蜴、青蛙、蛇,甚至是其他鳥類的蛋或幼鳥都吃。有時牠們也會撿食廚餘,展現了牠們超強的適應力!

看到台灣藍鵲,也代表我們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牠不只是台灣特有的珍貴保育類動物,更是台北市、桃園市和雲林縣的市鳥與縣鳥,也是原住民鄒族的神鳥。能在城市裡和這群美麗的藍色精靈相遇,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都會生態 #城市野鳥 #生物多樣性

 # 🚗 神經科醫師真心話:癲癇朋友們,誠實面對才是最安全的路親愛的癲癇病友們,最近診間來了好多朋友拿著監理所寄發的「 #癲癇病史駕駛人注意事項」,要求開立診斷書。看到大家終於認真看待這件事,我心情很複雜,但更多的是欣慰。🏥根據交通部規定,...
23/10/2025

# 🚗 神經科醫師真心話:癲癇朋友們,誠實面對才是最安全的路

親愛的癲癇病友們,最近診間來了好多朋友拿著監理所寄發的「 #癲癇病史駕駛人注意事項」,要求開立診斷書。看到大家終於認真看待這件事,我心情很複雜,但更多的是欣慰。🏥

根據交通部規定,癲癇病史駕駛人每2年申請換照時,必須檢具醫師證明此期間未癲癇發作的診斷證明書。甚至有朋友為了開車,願意放棄癲癇身心障礙手冊,這讓我深深感受到開車對大家生活的重要性。🚙

但是這裡有個很大的問題:如果病友沒有主動告知病情,我們醫師真的不知道實際狀況。萬一開了證明書後發生意外,我們醫師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這個灰色地帶讓很多醫師都很困擾。⚖️

更重要的是,為了大家的安全,監理所也明確規定:駕駛人有癲癇發作情事,應將駕駛執照繳回,並不得駕駛。要等2年未發作,才能檢具診斷證明書申請領回。這不是刁難,是為了保護所有用路人。🛑

我們也要特別注意那些 #可能引發癲癇的因素:熬夜、不規則服藥、喝酒、壓力大、發燒感冒、女性月經期間,甚至強光刺激都可能誘發癲癇。這些時候真的不適合開車。⚠️

#醫師真心話時間:

作為神經科醫師,我最怕的不是開不開診斷書的問題,而是怕大家為了方便而隱瞞病情。癲癇發作時失去意識,在路上真的很危險,不只傷害自己,更可能傷害無辜的人。

❤️ 我知道沒有駕照很不方便,但誠實面對自己的病情,才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大的保護。讓我們一起努力控制病情,當真正穩定了,再合法上路,這樣不是更安心嗎?

🤝 記住:誠實不是放棄,而是為了更安全的未來。讓我們一起為了自己和所有用路人的安全努力!

#員榮醫療社團法人員榮醫院

#神經內科葉宗勳醫師關心您

#癲癇 #駕駛安全 #誠實面對 #交通安全 #責任駕駛

【 News586/ 記者張中俊 報

Address

彰化縣員林市莒光路359號
Yuanlin
359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員榮醫院腦醫葉宗勲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員榮醫院腦醫葉宗勲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