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榮醫院腦醫葉宗勲醫師

員榮醫院腦醫葉宗勲醫師 神經內科權威 #葉宗勳醫師
成立 #腦神在在腦醫葉宗勳 專頁
分享看診發生的?

🧠 愛,不因遺忘而消逝—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同在員榮,溫柔地與「曼德莎」相遇。🌟 守護記憶,從愛開始 🌟親愛的朋友們,10月4日(週六)上午,讓我們一起為失智症家庭點亮希望之光!✨🫂 在失智症的照護路上,我們深知家屬與病友們的辛勞與挑戰。為了...
27/09/2025

🧠 愛,不因遺忘而消逝—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同在員榮,溫柔地與「曼德莎」相遇。
🌟 守護記憶,從愛開始 🌟
親愛的朋友們,10月4日(週六)上午,讓我們一起為失智症家庭點亮希望之光!✨

🫂 在失智症的照護路上,我們深知家屬與病友們的辛勞與挑戰。為了響應 2025國際失智月,我們員榮醫療體系特別規劃了一場溫馨又有意義的活動【愛在員榮 與曼德莎的相遇】,希望能提供實用的資訊,也為您們創造一個可以彼此支持、交流的溫暖空間。

💡 活動中,我會先為大家解析「失智症的前兆與症狀」,幫助大家及早發現、及早應對。接著,我們還有專業的個管師和營養師,接力分享如何透過生活習慣與健康飲食來「預防失智」,讓大腦保持活力!

🎨 最特別的是,我們安排了「水印花朵保溫瓶」手作課程!邀請病友與家人一同動手,將美麗的花朵轉印在瓶身上,創造一個獨一無二、充滿愛的溫暖回憶。這不只是一個作品,更是一份情感的連結與美好的紀念。

🗓️ 【活動資訊總整理】
▪️ 日期: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 時間:上午 08:50 ~ 12:00 (08:20開始報到)
▪️ 地點:彰化縣員林市光明街77號 (惠來行政大樓一樓)

🎁 我們還貼心準備了:
✅ 全程參與者可領取精美餐盒一份。
✅ 現場免費提供專業的「腦力檢測」。

✍️ 【報名方式】
活動免費參加,歡迎失智症病友、家屬及所有關心此議題的朋友們一同參與!
講座開放大家參加,但溫馨的手作課程因材料有限,僅限30組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會以完成報名者為優先喔!

👇 請立刻掃描海報中的QR Code報名,或來電洽詢!
📞 洽詢電話:04-8326161 分機 2841

期待在活動中見到您,讓我們一起用愛與知識,陪伴彼此走過這段旅程。

#2025國際失智月 #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
#葉宗勳主任關心您
#愛在員榮與曼德莎的相遇
#失智症照護
#照顧者支持
#預防失智 #健康飲食
#手作課程 #水印花朵保溫瓶
#腦力檢測 #免費活動

感謝社會各界關注「 #手機頸」危機身為神經內科醫師,我衷心感謝大家對長期低頭滑手機所造成的健康危機表現出高度關注。近期,一名年僅20歲的年輕女性,因長期低頭玩手機,頸椎本應具有的C字形曲線完全消失,形成「軍人頸」,頸椎提早退化至如同60歲的...
24/09/2025

感謝社會各界關注「 #手機頸」危機

身為神經內科醫師,我衷心感謝大家對長期低頭滑手機所造成的健康危機表現出高度關注。近期,一名年僅20歲的年輕女性,因長期低頭玩手機,頸椎本應具有的C字形曲線完全消失,形成「軍人頸」,頸椎提早退化至如同60歲的程度 。
我希望藉此提醒大眾:當低頭15度,頸椎承受約12公斤壓力;低頭30度為18公斤;低頭60度,更相當於讓頸部長時間懸掛一顆保齡球的重量 。長久下來,不僅會引起頭暈、手麻,甚至加速頸椎老化 。
為了守護大家的頸椎健康,我也分享三招實用護頸法:視線平行法、30分鐘法則、以及靠牆縮下巴運動,只需每日養成習慣,就能有效減輕頸椎負擔 。
感謝香港《星島頭條》將這個重要議題報導出去,讓更多人認識並重視頸椎健康。

#軍人頸 #手機頸 #頸椎病 #護頸 #低頭族 #星島頭條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

#葉宗勳主任關心您

#三招實用護頸法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會引起頸部和上背部緊繃疼痛,也導致頸椎病。一名20歲女子長期低頭玩手機,出現頸部僵硬、更患上「軍人頸」,頸椎急速退化如60歲。到底有何方法可改善「軍人頸」?醫生教3招護頸兼防頸椎病,必做1個動...

和周慧彰 – 我剛剛獲得他們的頭號粉絲認證!🎉
24/09/2025

和周慧彰 – 我剛剛獲得他們的頭號粉絲認證!🎉

24/09/2025

不敢相信!我們打敗韓國,竟然10:0 KO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 聽力問題引發  #幻聽?助聽器可能是解方!這兩天參加「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 2025 年會」,聽到來自加州的神經學教授 Armen Moughamian的演講,獲益良多,其中提到「Auditory hallucination have...
21/09/2025

🔊 聽力問題引發 #幻聽?助聽器可能是解方!

這兩天參加「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 2025 年會」,聽到來自加州的神經學教授 Armen Moughamian的演講,獲益良多,其中提到「Auditory hallucination have subsequently resolved with hearing aids」(幻聽在配戴助聽器後得到解決),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關鍵的神經學現象。與炳友分享👂❓

🧠 神經科觀點:聽力與大腦的微妙關係
從神經科醫師的角度來看,聽力損失對大腦功能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深遠。當聽覺輸入減少時,大腦皮質會試圖「填補」這些缺失的聲音信號,這種代償機制有時會產生幻聽現象。這並非失智症的徵象,而是大腦適應聽力變化的正常反應。🧩

👂 聽力損失的隱性危機
許多長者誤以為聽力退化是自然老化現象,選擇默默承受。然而,未經治療的聽力問題會導致大腦接收聲音信息不完整,神經系統為了維持正常功能,可能會「創造」出並不存在的聲音,形成聽覺幻覺。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聽覺剝奪性幻聽」。👥

⚡ 及時介入的重要性
Armen Moughamian教授的研究顯示,透過配戴助聽器恢復正常聽力輸入後,許多患者的幻聽症狀完全消失。這證明了及時處理聽力問題的重要性。大腦的可塑性讓我們有機會逆轉這些症狀,但前提是要盡早介入治療。⏰

🩺 鑑別診斷的關鍵
作為神經科醫師,我們必須仔細區分聽力相關的幻聽與精神疾病或失智症引起的幻聽。前者通常在安靜環境中較明顯,且多為音樂性或簡單聲響;後者則常伴隨其他認知功能下降的症狀。正確的鑑別診斷能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治療。🔍

💡 助聽器:簡單而有效的解決方案
配戴助聽器不僅能改善聽力,更能重新建立大腦與外界聲音的正常連結。當聽覺皮質重新接收到充足的聲音刺激時,幻聽現象往往會自然消退。這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安全有效,是處理聽力相關幻聽的首選方法。🎧

🏥 建議與呼籲
強烈建議65歲以上長者定期接受聽力檢查,一旦發現聽力下降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不要讓聽力問題演變成更複雜的神經症狀。記住,有時候解決幻聽問題,可能只需要一副合適的助聽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聽力損失 #幻聽 #助聽器 #長者健康 #聽覺剝奪 #大腦可塑性

#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神經內科葉宗勲主任關心您

#幻聽不一定就是失智

#聽力復健

「她曾是我們醫院最資深的看護,卻在母親中風後崩潰:醫生,跟我說這些都沒用!」身為神經科醫師,中風的場景在我的工作中日復一日地上演。昨天,急診又送來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嬤,典型的右半邊無力、口齒不清,影像檢查證實了腦部血管的堵塞。她的女兒,是主要...
18/09/2025

「她曾是我們醫院最資深的看護,卻在母親中風後崩潰:醫生,跟我說這些都沒用!」

身為神經科醫師,中風的場景在我的工作中日復一日地上演。昨天,急診又送來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嬤,典型的右半邊無力、口齒不清,影像檢查證實了腦部血管的堵塞。她的女兒,是主要照顧者,說來也巧,過去曾在我們醫院當過多年看護,經驗相當豐富,我心想,這溝通起來應該會順暢許多。🏥

依照我的慣例,將病人安頓好後,我便走到病床邊,準備向家屬解釋病情。「阿姨,媽媽這次是急性的缺血性中風,目前…」我才剛開口,想將病情、治療計畫、後續的復健與照護重點一一說明,卻被她打斷了。她眼神空洞,語氣近乎冷漠地說:「醫生,你就跟我說沒有用。」我愣了一下,以為她沒聽懂,於是轉向還算清醒的阿嬤,想直接對她本人做衛教……「跟她說這些也沒用啦!」女兒的聲音再次響起,帶著一絲不耐煩。🤔

我必須承認,那一刻,累積了一整天的疲憊與壓力,我的情緒像被點燃的引信,瞬間爆發了。「這位女士!」我忍不住提高了音量,「即便妳過去是專業的看護,也應該明白家屬與醫療團隊溝通的必要性!妳的職責是忠實地轉達,而不是一再阻止我做衛教。她是妳的母親,跟妳說沒用,跟阿嬤說也沒用,那我到底該跟誰說?我的目的跟妳一樣,都是希望病人能好起來!」💥

我的話音剛落,空氣瞬間凝結。預期中的爭執沒有出現,取而代de之的是壓抑的抽泣聲。那位經驗豐富、看似堅強的女兒,在我面前哭了起來。我的怒氣彷彿被一盆冷水澆熄,錯愕地問:「這…這是怎麼回事?」她擦著眼淚,哽咽地說:「醫生對不起…雖然我以前當過看護,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照顧我媽媽!我壓力好大…好怕…」😢

【葉醫師的感想】
在那一瞬間,我全明白了。這就是最真實的「關己則亂」。當角色從「專業看護」切換成「心急如焚的女兒」時,再多的SOP、再豐富的經驗,都可能被巨大的情感壓力與恐懼沖垮。她那句「沒用」,不是在否定我的專業或拒絕溝通,而是在抒發她內心的無助與絕望——對於母親突然倒下的無力感,對於未來漫長照護之路的茫然,那份沉重的愛,讓她過去賴以為生的專業知識,變得蒼白而「沒有用」。
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身為醫師,我們治療的不僅是病歷上的診斷,更是病床前每一個焦慮的靈魂。有時候,在滔滔不絕地給予專業建議之前,更需要的是先停下來,傾聽並承接住家屬那份難以言說的沉重情緒。先同理,再說理。因為在冰冷的醫療SOP之外,溫暖的人心,才是串連起醫、病、家的那條最重要的線。🙏

#醫病關係 #關己則亂 #中風 #照護壓力 #家屬心聲 #同理心 #醫療現場

#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

#神經內科葉宗勲主任關心您

#多溝通可減壓

#別讓專業成為隔閡

ps.圖文不符 (感謝熱心粉友提供)

 #從神經病變到護國傳奇:一位  #台積電老兵 的診間告白 #遠道而來的神經學挑戰今日門診來了一位特別的患者—65歲從新竹遠道而來的大哥,主訴雙手雙腳持續性麻痺已困擾數月。經過詳細的神經學檢查,我發現這是典型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感覺神經纖...
15/09/2025

#從神經病變到護國傳奇:一位 #台積電老兵 的診間告白

#遠道而來的神經學挑戰
今日門診來了一位特別的患者—65歲從新竹遠道而來的大哥,主訴雙手雙腳持續性麻痺已困擾數月。經過詳細的神經學檢查,我發現這是典型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感覺神經纖維的軸突已出現明顯退化,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功能。從神經傳導速度的檢測結果來看,遠端感覺神經的振幅明顯降低,這正是糖尿病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的經典表現。

#意外揭開的台積電歷史
既然患者千里迢迢而來,我當然要給予充分的診療時間。在等待檢查報告的過程中,這位大哥突然提到某位政治人物對台積電的不當言論,激動地說:「川X說台積電搶了美國人的錢,簡直是狗屁不通!」原來,這位看似平凡的患者,竟是台積電草創時期的資深工程師,親身參與了這段改變台灣命運的科技史詩。

#胼手胝足的技術淬煉
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技術記憶屬於程序性記憶,儲存在基底核和小腦中,具有高度穩定性。這位大哥雖然年事已高,但談到當年的製程技術時,眼神依然炯炯有神。他說當年他們這群工程師如何在代工領域披荊斬棘,每個製程參數都要反覆驗證優化。特別是英特爾派員來台考察時,整套SOP流程他們都能倒背如流,這種深度的技術記憶至今仍清晰地保存在他的海馬迴中。

#張忠謀的神經領導學
從神經領導學的觀點,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具備高度發達的前額葉皮質功能,能夠整合複雜資訊並做出正確決策。張忠謀董事長正是這樣的典型代表,他帶領台積電從無到有,建立起全球半導體代工的霸主地位。每一張國際訂單的獲得,都不是僥倖,而是基於紮實的技術實力和嚴格的品質管理系統。

#非科班出身的拚搏精神
更令人敬佩的是,這位大哥告訴我,他和妻子都不是相關科系畢業,當時許多台積電老員工都是「半路出家」。正因為非科班出身,他們更加努力學習,更加珍惜每一次成長機會。從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看,成年人的大腦仍具有強大的學習適應能力,這些員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神經科學原理。

#犧牲背後的神經代價
然而,成功總是伴隨著代價。這對夫妻經常下班回家匆匆用餐後,安頓好孩子又要趕回工廠加班。長期的工作壓力會導致皮質醇分泌異常,影響海馬迴的功能,進而影響記憶和情緒調節。更重要的是,父母長期缺席對孩子的神經發育會造成深遠影響,最終他們不得不提早退休,專心陪伴出現身心狀況的孩子。
護國神山的神經網絡意義

從神經網絡的角度來看,台積電的成功就像人類大腦一樣,需要數百萬個神經元(員工)的精密協作。每一個突觸連接(工作流程)都必須完美運作,才能產生強大的認知功能(競爭優勢)。這位大哥和無數台積電人,正是構成這個「護國神山」神經網絡的重要節點,他們用青春歲月和家庭犧牲,為台灣打造了堅不可摧的科技堡壘。

#神經科醫師的深度反思
作為神經內科醫師,每當遇到像這位大哥這樣的患者,都會讓我重新思考工作與健康的平衡。他們可能因為長期壓力而出現各種神經系統疾病,但他們的貢獻卻讓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積電從來不是「搶」了誰的錢,而是憑藉專業技術和卓越品質,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與信任。

向所有為 #台積電 奉獻青春的工程師們致上最高敬意!您們不僅是科技英雄,更是真正的 #護國勇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經學 #台積電 #護國神山 #糖尿病神經病變 #科技奉獻 #張忠謀 #半導體 #台灣之光 #醫師觀點 #工程師精神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
#葉宗勳主任關心您
#努力工作也要注意身體
#雖然買不起台積電股票
#但也要向台積電致敬

#延伸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whtnUe5F/

 #才25歲安心平要吃一輩子嗎在門診中,我經常會遇到許多朋友,在拿到診斷報告和藥袋的那一刻,心中充滿了不安與疑問。最近一則提問,就非常具有代表性:「醫師你好,我被診斷出腦中動脈狹窄,醫師開了『安心平』給我,說是抗凝血藥。這藥是要吃一輩子嗎?...
13/09/2025

#才25歲安心平要吃一輩子嗎

在門診中,我經常會遇到許多朋友,在拿到診斷報告和藥袋的那一刻,心中充滿了不安與疑問。

最近一則提問,就非常具有代表性:「醫師你好,我被診斷出腦中動脈狹窄,醫師開了『安心平』給我,說是抗凝血藥。這藥是要吃一輩子嗎?」

首先,我們來認識「腦中動脈狹窄」是什麼?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座精密的城市,需要四通八達的道路(也就是血管)來輸送氧氣和養分。而「腦中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流最主要的高速公路之一。所謂「腦中動脈狹窄」,就是指這條重要的公路因為某些原因(最常見的是動脈粥狀硬化,也就是血管壁上堆積了膽固醇等雜質,形成斑塊),導致路面變窄,血流不順。
路變窄了,不僅會讓大腦的血液供應不足,更可怕的是,那些不穩定的斑塊就像路面上的碎石,一旦剝落,就可能形成血栓,順著血流堵住下游更小的血管,引發致命的「缺血性腦中風」。因此,醫師介入治療的首要目標,就是「預防中風」的發生。🛡️
「安心平」到底是做什麼的?它真的是抗凝血藥嗎?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觀念澄清!很多民眾會將「安心平」(Aspirin,阿斯匹靈)與「抗凝血藥」劃上等號,但這在藥理上是不同的。

•「抗血小板藥物」(如:安心平):您可以想像血液中有一群叫做「血小板」的糾察隊,當血管壁有斑塊或受損時,它們會非常積極地聚集起來,形成血栓。在動脈狹窄的情況下,這種過度的積極反應反而會釀成大禍。阿斯匹靈的作用,就是讓這些血小板「冷靜」下來,不要那麼容易互相沾黏,從而預防在動脈系統中形成血栓。它主要作用在「動脈」的血栓預防。💊
•「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 Warfarin、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這類藥物是作用在血液中更上游、更複雜的「凝血因子」上,主要用來預防「靜脈」血栓,或是像「心房顫動」這類容易在心臟產生血塊的疾病。
簡單來說,醫師開立「安心平」,是針對您「動脈狹窄」的問題,給予最標準、最關鍵的第一線「抗血小板」預防用藥,目標是精準地防止腦中風。

#最核心的問題:藥,到底要不要吃一輩子?
答案是:這是一項需要長期抗戰與動態評估的「健康投資」,而非一紙「終身判決」。
是否需要長期服藥,取決於一場「效益 vs. 風險」的持續評估。醫師的決策,會綜合考量以下幾大因素:
1. 狹窄的成因與嚴重程度:血管為什麼會狹窄?是因為長年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所造成的動脈粥狀硬化?還是因為某些特殊的血管發炎或自體免疫疾病?狹窄的程度是輕微(70%)?原因與嚴重性,是決定治療強度與時間長度的最重要依據。
2. 個人中風風險評估:您是否同時擁有多重危險因子?(例如:抽菸、肥胖、家族史等)。擁有的危險因子越多,未來發生中風的機率就越高,藥物保護的重要性也隨之提升。
3. 危險因子的控制成效:這點是您最有能力扭轉局勢的關鍵!如果您的血壓、血糖、壞膽固醇(LDL-C)都能透過生活調整與藥物,控制在非常理想的範圍內,這就等於拆除了持續引爆血管危機的炸彈,血管狀況就有機會趨於穩定。
4. 定期追蹤的結果:醫師會安排您定期做腦血管超音波等影像檢查,來監測狹窄處的變化。如果長期追蹤下,狹窄沒有惡化,甚至在嚴格的風險控制下呈現穩定狀態,這就為未來調整用藥策略提供了可能性。⚖️
雖然,「吃一輩子」並非絕對。但可以確定的是,「與疾病和平共存,積極管理」這件事,確實是一輩子的功課。

除了藥物,您能為血管健康做的「超前部署」
藥物是重要的防線,但真正能從根本改善血管健康的,是您的生活型態。請將這次的診斷,視為身體給予您最珍貴的提醒,開始為健康進行「頂級保養」:
•飲食革命,從口開始:採行地中海式飲食或得舒飲食。多攝取各色蔬菜、水果、全穀類,選擇魚肉、雞肉等優質蛋白,並使用橄欖油等健康油脂。請堅決地向含糖飲料、精緻澱粉(白麵包、麵條、餅乾)、油炸物與加工食品說再見。🥗
•讓運動成為日常:規律運動是強化心血管系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標是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單車),讓身體發熱、心跳加速、微微出汗。🏃♂️
•菸,絕對的拒絕往來戶:吸菸是血管內皮細胞的頭號殺手,會直接加速動脈硬化、破壞血管彈性。戒菸的健康效益,遠比您想像的任何一顆藥物都更強大。🚭
•管理無形的殺手:壓力與睡眠:長期壓力與睡眠不足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升高血壓,加劇體內發炎反應。學習正念冥想、瑜珈,或培養能讓您放鬆的嗜好,並確保每晚7-8小時的安穩睡眠,是給血管最好的修復時間。😴

•最後,請務必與您的神經科醫師建立起信任的夥伴關係。他是您這條健康路上最重要的領航員。坦承溝通您的擔憂、規律回診追蹤、攜手共同制定最適合您的治療計畫。面對診斷,我們不必過度恐慌,積極正向地管理它,您的人生道路依然可以無限寬廣,精彩可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腦血管狹窄 #腦中動脈狹窄 #中風預防 #腦中風
#阿斯匹靈 #安心平 #抗血小板藥物
#動脈粥狀硬化 #三高控制 #神經科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神經內科

#葉宗勳主任關心您

#有吃有保庇

#就當作「健康投資」

🌿 謝謝有你們,讓我們走到這裡——4000位的溫暖陪伴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看到粉絲專頁突破 4000 人,我的心中湧起的,不只是喜悅,而是一種深深的感動。每一個「追蹤」的背後,我都知道,是一段緣分的開始。在診間,我看見過許多生命的故事——...
10/09/2025

🌿 謝謝有你們,讓我們走到這裡——4000位的溫暖陪伴 🌿

親愛的朋友們:
今天看到粉絲專頁突破 4000 人,我的心中湧起的,不只是喜悅,而是一種深深的感動。
每一個「追蹤」的背後,我都知道,是一段緣分的開始。
在診間,我看見過許多生命的故事——有人帶著不安與疑問前來,有人因治療而重拾笑容,也有人在疾病的挑戰中學會更堅強。這些故事讓我明白,醫療,不僅僅是病歷與數據,更是一次次相互扶持、彼此暖心的時刻。
透過這個小小的平台,我希望把專業的知識,轉化成容易理解的話語,把那些複雜的醫學,變成守護你們生活的小工具。你們的留言、分享與鼓勵,讓我知道這份努力是有意義的。
4000,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4000份信任,4000段連結,也可能是4000顆曾經擔心的心,如今在這裡找到一絲安心。
謝謝你們,願意讓我在你們的生活中佔據一小部分位置。未來的日子裡,無論你是在健康的平穩中,還是在病痛的浪潮裡,我都希望,能透過文字與分享,成為你身邊那個默默守護的人。
💙 謝謝你們的信任,讓我們一起走得更遠。

葉宗勳 醫師
#因為有你們 #醫病之間的溫度 #健康與希望同行

 #才20歲,頸椎卻已60歲? 「 #低頭族」最殘酷的真相「醫生,我才20歲,怎麼脖子硬得跟石頭一樣,還一直頭痛…」診間裡,一位年輕女孩滿臉困惑與痛苦。她的故事,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數年輕人的縮影:每天長時間低頭滑手機、追劇、玩遊戲,直到身體發...
07/09/2025

#才20歲,頸椎卻已60歲?

「 #低頭族」最殘酷的真相

「醫生,我才20歲,怎麼脖子硬得跟石頭一樣,還一直頭痛…」診間裡,一位年輕女孩滿臉困惑與痛苦。她的故事,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數年輕人的縮影:每天長時間低頭滑手機、追劇、玩遊戲,直到身體發出慘痛的哀嚎,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光片下的證據:被「滑」掉的生命曲線】
這張X光片,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可怕的事實。左圖是側面照,右圖是正面照。
健康的頸椎,從側面看,天生就帶有一個優美的「C字形」向前弧度。這個弧度是上帝賜予的天然避震器,用來支撐頭顱的重量、緩衝日常活動的壓力。然而,請看左圖這位20歲女孩的頸椎,那條生命曲線已經消失,變成一條令人擔憂的僵硬直線!這就是「手機頸」或「軍人頸」,是頸椎結構提早退化的鐵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頭的代價:脖子上恆久掛著一個保齡球】
為什麼只是低頭,就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害?因為你的頭顱其實非常重!當你低頭時,槓桿原理會讓頸椎承受的壓力呈倍數級劇增:
•低頭15度:頸椎承重約 12公斤
•低頭30度:頸椎承重約 18公斤
•低頭60度(常見滑手機姿勢):頸椎承重暴增至 27公斤!
這相當於你的脖子上,長時間掛著一顆沉重的保齡球,甚至是一個7、8歲的兒童。日積月累下來,頸部肌肉、韌帶不堪負荷,椎間盤被慢慢壓垮,最終導致整個頸椎結構變形、提早報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只痠痛,更是全身崩壞的開始】
別以為頸椎變直只是小事,它所引發的連鎖效應,遠比你想像的更恐怖:
•頑固性頭痛/頭暈:頸椎錯位影響到腦部血液循環,導致供血不足,引發持續性頭痛和眩暈。
•上肢麻痛:變直的頸椎會使神經孔道變窄,一旦壓迫到臂叢神經,就會引起肩膀、手臂甚至手指的麻木、刺痛感。
•加速老化:這是通往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的快速列車,讓你提早數十年面對老年人才有的骨骼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招救頸操,別讓手機綁架你的健康】
幸好,現在開始自救還不算晚!請所有低頭族務必學會這三招:
1.【視線平行法】:把手機或螢幕舉高,讓視線盡量與之平行。記住,是手動,不是頭動!
2.【30分鐘法則】:設定計時器,每低頭30分鐘,就強制自己休息5分鐘,站起來看看遠方,轉動一下肩膀。
3.【靠牆縮下巴】:這是強化頸部深層肌肉的王牌動作。全身靠牆站立,下巴水平向後收,感覺像在擠出雙下巴,讓後腦勺能輕輕貼到牆面。維持10秒,重複數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頭族 #年輕病化 #頸椎病 #健康警訊 #手機頸 #軍人頸 #頸椎過直 #退化警訊 #頸椎壓力 #姿勢不良 #肩頸痠痛 #頭痛 #頸因性頭痛 #神經壓迫 #手臂麻 #椎間盤突出 #骨刺 #提早退化 #物理治療 #頸部運動 #縮下巴運動 #預防勝於治療 #健康生活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
#葉宗勳主任關心您
#脊椎保養自小開始

ps. 圖片說明:X 光片顯示,該患者的頸椎排列不正常,且椎間盤高度明顯降低,甚至出現輕微骨刺增生

 #葉醫師,拜託讓媽媽活下來!楔子:碎裂的日常,無聲的風暴林婆婆的人生,在一個平凡的午後被按下了靜音鍵。典型的中風症狀——左側肢體無力,像斷了線的木偶。風暴的核心,來自她腦中一條名為「右中大腦動脈」的主要幹道,幾乎完全堵塞。影像上那片刺眼的...
05/09/2025

#葉醫師,拜託讓媽媽活下來!

楔子:碎裂的日常,無聲的風暴
林婆婆的人生,在一個平凡的午後被按下了靜音鍵。典型的中風症狀——左側肢體無力,像斷了線的木偶。風暴的核心,來自她腦中一條名為「右中大腦動脈」的主要幹道,幾乎完全堵塞。影像上那片刺眼的亮白,是生命正在迅速凋零的殘酷印記。經過三個禮拜的奮戰,我們終究沒能從病魔手中將她搶回來。這是一段關於愛、承諾與放手的沉重紀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一個無法承受的請求
「葉醫師,拜託您,無論如何要讓媽媽繼續活下來!」在病房裡,林婆婆的女兒林小姐聲音顫抖,幾近哀求。她紅著眼眶說:「爸爸才走一個多月,我們真的……真的不能再失去媽媽了……」那份剛經歷死別的傷痛,與即將再次失去至親的恐懼,交織成一句最沉重的託付。這份請求,不僅是對醫療技術的期盼,更是對一個破碎家庭的最後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沉重的承諾與艱難的預告
我緊握著她的手,回應道:「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但這將是一場非常艱苦的戰役。」面對80多歲的年邁身軀,這場戰役的敵人不僅是腦部的損傷。我必須坦白地預告潛伏在暗處的「中風三大併發症」——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我解釋道:「腦部的治療我們來,但身體的照護需要你們並肩作戰。努力幫媽媽翻身、溫柔地拍痰、耐心地餵水,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卻是預防併發症、守護媽媽生命的重要防線。」這是一份醫療與親情協力作戰的盟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短暫陽光後,悄然來襲的風暴
入院後,在藥物、復健與家人無微不至的照護下,林婆婆的狀況一度穩定進步,彷彿烏雲中透進一絲曙光。她努力地配合每一個指令,眼神中閃爍著求生的意志。然而,好景不常,那頭我們最擔憂的猛獸終究來襲。婆婆突然急促地喘了起來,一張胸部X光片揭開了謎底——肺炎。病情急轉直下,我們將她轉入加護病房,用上最強效的抗生素。但幾天後,婆婆出現了醫學上稱為「空氣飢渴(Air Hunger)」的狀態,她張著嘴,費力地想從空氣中攫取每一絲氧氣。這代表她的肺部交換功能已嚴重衰竭,光靠自己呼吸,再也無法滿足身體所需。我們,已站在是否插管的懸崖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插管,是承諾的延伸,還是痛苦的延續?
我召集了林婆婆的七位子女,圍繞在會議桌旁,空氣凝重。我耐心地解釋:「插管,是為了讓媽媽極度疲憊的肺臟能暫時休息,讓呼吸器代替她費力地呼吸,等撐過這段最危險的發炎期,我們還有機會拔掉管路。」我的目光望向當初託付我的女兒,輕聲但堅定地說:「我必須遵守我的承諾。」
在子女們無法達成共識的徬徨中,我看著監測器上婆婆痛苦的表情,掙扎的呼吸,我做了一個決定。即使家屬尚未簽署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文件,我也不能眼睜睜看著她如此受苦。我先為她戴上非侵入性的正壓呼吸器(BiPAP),這能暫時幫她推一把,讓呼吸輕鬆一些。我對著猶豫的家人們說:「在你們做出最終決定前,我身為醫師的職責,是盡力維持她的生命,並減輕她的痛苦。這是我答應你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放手,不是放棄:一個沒有遺憾的道別

最終,在反覆的溝通與掙扎後,家人們達成了「讓媽媽回歸自然」的共識。女兒的淚眼中,不再是最初的「請求」,而是一種理解與不捨。我們撤除了積極的治療,轉為支持性療法,目標是讓婆婆在最後的旅程中,走得安詳、沒有痛苦。
在一次與大兒子的談話中,我分享了自己父親離世的往事。「當時,我也對自己的父親實施了CPR,雖然他最終還是離開了,但午夜夢迴時,我心中沒有遺憾。因為我知道,我已為他盡了最後一分力。」我望著他,輕輕地說:「我希望你們也能好好思考,無論做什麼決定,都不要讓自己未來感到遺憾。因為,生命這趟列車,走了,就真的回不來了。」
放手,從來都不是放棄愛,而是用另一種更深沉、更溫柔的方式,去完成這份愛。

#中風併發症 #長期照護 #預防勝於治療 #醫病溝通 #衛教資訊
#吸入性肺炎 #病情變化 #醫療挑戰 #加護病房 #空氣飢渴
#善終 #生命教育 #無憾的愛 #支持性療法 #安寧緩和 #醫者之心

#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
#神經內科葉宗勳醫師關心您
#醫師不是天神,無法決定生命走向
#決定了就不要後悔,生命沒有對錯

PS.磁振血管攝影 (MRA) 影像,可清晰看見腦部血管的網絡。如圖中右側血管阻塞(箭頭)。

Address

彰化縣員林市莒光路359號
Yuanlin
359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員榮醫院腦醫葉宗勲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員榮醫院腦醫葉宗勲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