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緣生命禮儀有限公司

心緣生命禮儀有限公司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心緣生命禮儀有限公司, Funeral service & cemetery, Zhonghe District.

🎗️心緣生命禮儀有限公司🎗️於民國111年成立
公司禮儀師相關經驗已有10年之久
本公司秉持著一顆(安息者之心 慰逝者之靈)的心
來服務各位家屬及逝者。

各式宗教禮儀服務/臨終關懷與規劃/客製化喪禮規劃
客製化紙紮藝品/告別式會場花籃訂製/專業撿金服務
公墓遷葬安奉/全省合法塔位代看/全省合法墓園代看
全省殯葬禮儀服務歡迎諮詢

生命尊貴🌤️慎終善終
溫暖且親切,值得讓您安心託付的禮儀公司
歡迎洽詢 #心緣生命禮儀
☎️24H服務專線:0916-727-604
🌸心緣用心服務 全程與您同在🌸

在台灣的喪俗中有一項儀式叫做「遮神」,顧名思義就是把神明遮起來。用什麼遮呢?早期農業社會家家戶戶幾乎都有「米篩」,順手拿了就用。有些人家裡神明廳會備有過年寫春聯剩下的紅紙,也可以湊和著使用。然而為什麼要遮神呢?假如不遮神又會有什麼後果呢?話...
21/08/2025

在台灣的喪俗中有一項儀式叫做「遮神」,顧名思義就是把神明遮起來。用什麼遮呢?早期農業社會家家戶戶幾乎都有「米篩」,順手拿了就用。有些人家裡神明廳會備有過年寫春聯剩下的紅紙,也可以湊和著使用。
然而為什麼要遮神呢?假如不遮神又會有什麼後果呢?

話說早期的三合院建築有「正身」與「護龍」,正身是給神明跟祖先住的,也可以稱為「神明廳」;護龍則有左右兩側,未分家之前大房住左側,其他的人住右側,所以護龍(廂房)是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
當家中有人過世都會在自家安置靈堂處理喪事,而最理想的空間當然是「正身」,因為不會影響日常作息。可是廳堂裡頭還住著神明跟祖先,在這兒幫亡者沐浴更衣,甚至棺木一放就超過一個月,對於「紅格桌上」那些長官跟長輩就失禮了,於是才會拿個米篩或紅紙把祂們遮住,這叫做眼不見為淨。

相信多數殯葬從業人員都有經驗,只要在鄉下地方接案時,家屬最著急的就是遮神,好像沒用塊紅布把神明遮住會跳下來咬人似的,之所以如此是擔心「見刺」。

所謂「見刺」的說法很多,有的說神明看到大體會讓神力喪失;有的說大體(或棺木)就像根刺一樣,會傷人⋯⋯,諸如此類,眾說紛紜。說句老實話,神明跟祖先還真的那麼弱,連自家子孫的大體都不敢看,那又該如何保佑家人呢?

同樣是遮神這件事情,我們換個方式來解釋或者比較不會流於迷信。
神明基本上是具象的,也就是有個造型,而祖先跟家屬就更親近了,都是自家的長輩,在神明跟長輩的面前洗澡換衣服⋯⋯這像話嗎?所以從禮貌與尊重為出發點來看,遮神這件事情就合理化了。

然而在遮神之前還必須注意有個前置作業,就是要先向神明和祖先上炷香,稟明在治喪期間無法早晚跟神明和祖先上香,避免神明和祖先「誤會了」,這也是一種禮貌。在上香稟告完畢之後,將神明桌上的燈全部熄滅即可。
如果遺體沒有送回家,也不在家中處理喪事,而是在殯儀館冰存大體的話,那就不需要遮神了,但是為了不失禮,還是該向神明和祖先上香稟告。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禮儀師の樂章

「遙祭」是一種在無法親赴現場的情況下,對逝者進行祭祀或追思的方式。它是「遙」與「祭」的結合,意思是在遠方或隔著空間距離進行祭拜、悼念的儀式或行為。———————————————————————《遙祭》陽光從靈堂窗戶灑進來,彷彿也在為這場離別...
17/08/2025

「遙祭」是一種在無法親赴現場的情況下,對逝者進行祭祀或追思的方式。它是「遙」與「祭」的結合,意思是在遠方或隔著空間距離進行祭拜、悼念的儀式或行為。
———————————————————————

《遙祭》

陽光從靈堂窗戶灑進來,彷彿也在為這場離別暖場。我坐在靈堂前,手中緊握著手機,螢幕另一端的姊姊也靜靜坐著,背景是一間樸素的北方老屋。她的眼神裡帶著沉靜與傷感,雖然我們隔著一片海,但那一刻,我們做著同一件事~送父親最後一程。

父親是一位退伍老兵,一生內斂寡言。從我有記憶開始,他總是坐在客廳那張老藤椅上,靜靜地喝著高粱酒,只有當酒意上來,他才會鬆口說些過往的事,講他在老家的田野、兒時的溪水,也講了那場戰亂怎樣將他從家中拉走,丟進一條沒有回頭路的軍旅人生。

他說那年才十七歲,個子高,上街買醬油時就被抓去當兵。他說自己也不懂為什麼,只知道母親哭了很久,媳婦兒站在門口一句話都沒說。那時她剛懷孕三個月,他連孩子的性別都沒來得及知道,就已經隨部隊漂洋過海來到台灣。
他說這些話時,總會流著眼淚,那是我第一次看見一個從未在我面前落淚的男人像個孩子一樣無助與脆弱。他從來不掩飾這段往事,也坦白告訴母親這段過去;母親聽完只沉默了一會兒,然後點頭說:「這是命,不怪你。」

母親是個大度的女人,她後來還叮囑我:「你要替你爸爸去找他那邊的親人,他這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這件事情。」

終於,在兩岸開放探親後,我帶著父母踏上回鄉的路。老家的村口還是土路,門口的老榕樹依舊高大,只是人事已非。父親的父母已經去世,那位他從未正式道別的妻子也早早離開,只剩下那個他從未見過、卻思念了一輩子的女兒還住在祖屋裡。

父親站在她面前,顫抖地喊了聲:「閨女。」她的眼淚就像決堤的水,我站在旁邊看著兩個從未相見卻血脈相連的人相擁而泣,我的心也酸了。她比我年長許多,我喊她姊姊,她握著我的手說:「以後我們就是一家人了。」
從那以後,我們時常用手機聯絡。她講北方的雪,我講台灣的山,雖然隔著一條海峽,卻一點也不覺得遙遠。
直到去年,父親過世。

我們在台灣辦了簡樸卻莊重的告別式,當天姊姊無法來台,因為手續太繁瑣,但她堅持說:「我要看著爸爸走。」

我用手機開了視訊,畫面中姊姊穿著素衣,面對著手機雙手合十。我把手機擺在靈前,她靜靜看著,眼神沒有離開過。誦經聲在靈堂迴盪時,我瞥見螢幕上的她眼淚一直流,卻忍住沒有出聲,我知道她在壓抑,她要把所有思念化成最莊嚴的敬意。

儀式結束後,我把手機拿起來說:「姊,爸爸走得很安詳。」她點點頭,然後說了一句:「謝謝你,讓我也能送他一程。」
那一刻,我們相視無語,但彼此的心早已在同一個地方。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地方,也無法改變歷史留下的裂痕,但我們能用行動去縫補它。父親雖然遺憾地活了一輩子,但最終,他等到了團圓。即使只是短短幾年,即使只是一段晚來的父女情,他終於在最後的日子裡不再孤單。

現在我還常和姊姊通話,她總會問我:「爸葬在哪裡?有空替我去看看他。」我總答應她:「放心,有我在,爸不會孤單。」

我們在不同的地方,卻做著同樣的事~懷念同一個人,守護同一段遺憾,也共同彌補那場跨越海峽的等待。

有些親情,雖然晚來,卻永不缺席。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禮儀師の樂章

腳尾飯與腳尾錢,往生者的首次祭品禮俗文化腳尾飯與腳尾錢,就是往生者的首次祭品拜腳尾飯與燒腳尾錢,是傳統葬禮儀式上常見的一種禮俗。這個習俗指的是在家中有人剛過世時,在亡者腳邊放置插著香的供品,包括腳尾飯(通常是白飯、鴨蛋)和燒製的腳尾錢。這些...
14/08/2025

腳尾飯與腳尾錢,往生者的首次祭品
禮俗文化

腳尾飯與腳尾錢,就是往生者的首次祭品
拜腳尾飯與燒腳尾錢,是傳統葬禮儀式上常見的一種禮俗。這個習俗指的是在家中有人剛過世時,在亡者腳邊放置插著香的供品,包括腳尾飯(通常是白飯、鴨蛋)和燒製的腳尾錢。這些供品會一直放在腳邊,直到進行入殮的儀式為止。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做法呢?
民間有一種信仰,認為人死後的靈魂要經過一段名為「黃泉路」的旅程,才能抵達陰曹地府,接受閻羅王的審判,決定是升天成仙還是投胎。為了幫助亡者在這段旅程上獲得照明和食物,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喪葬儀式,包括「腳尾火、腳尾燈」和「腳尾飯、腳尾錢」。這些儀式據說源自明朝時期的一個故事,一位犯人的妻子到監獄探望丈夫時,發現他已經過世,於是用飯碗當爐、用筷子當香,在丈夫的腳尾祭拜。這個習俗流傳下來後,凡是有人過世但尚未入殮的情況下,就會在其腳邊放上一碗飯、一枚熟鴨蛋和直插竹筷(或點香),這就是所謂的「腳尾飯」,作為第一次的供品。
所以平常吃飯時,忌諱將筷子插在飯上,引生不祥之感。
提醒一下,「腳尾飯」不是「拜飯」,兩者的起源與作用都不同。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禮儀師の樂章

楊柳颱風登陸 今日風雨最強🌀🌀🌀心緣生命禮儀提醒各位市民朋友1:注意強陣風,出入行車平安。2:出門上班上課請攜帶雨具。3:固定好店面招牌、家中盆栽等物品。4:避免前往海邊觀浪或從事水域活動。5:隨時關注中央氣象局官網最新訊息。 #心緣生命禮...
13/08/2025

楊柳颱風登陸 今日風雨最強🌀🌀🌀
心緣生命禮儀提醒各位市民朋友

1:注意強陣風,出入行車平安。
2:出門上班上課請攜帶雨具。
3:固定好店面招牌、家中盆栽等物品。
4:避免前往海邊觀浪或從事水域活動。
5:隨時關注中央氣象局官網最新訊息。
#心緣生命禮儀關心您

封釘|封釘是什麼?封釘由來?「孝男咬釘」的意義?你有聽過孝男咬釘嗎?台灣民俗喪葬文化中有個「封釘」的流程,出境生命禮儀喪葬禮俗封釘時,要將四根釘子釘在棺材四個角,然後把一根釘子輕輕地釘在亡者頭部上方棺材,再讓長男或長孫用牙齒咬著拔出釘子,聽...
12/08/2025

封釘|
封釘是什麼?封釘由來?「孝男咬釘」的意義?

你有聽過孝男咬釘嗎?台灣民俗喪葬文化中有個「封釘」的流程,出境生命禮儀喪葬禮俗封釘時,要將四根釘子釘在棺材四個角,然後把一根釘子輕輕地釘在亡者頭部上方棺材,再讓長男或長孫用牙齒咬著拔出釘子,聽起來是不是很奇怪的儀式呢?封釘是要做什麼呢?為什麼要封釘?
今天讓(心緣生命禮儀)來介紹封釘習俗吧!

封釘習俗由來

古時候沒有向現代有完善的醫療知識技術,不會經過醫生開立死亡證明書再下葬,所以如果死者生前並未受到後輩好好照護或是虐待,我們也不知道,所以古時候的人會在告別式這天,亡者的親朋好友都在的時候做封釘流程。

封釘流程很複雜?

喪葬禮俗封釘會在主持儀式的師父或服務人員的帶領下,以斧頭或槌子將四根釘子照著「出」自型的順序,依序釘入棺材四個角,釘入的時候書賦會說好話,帶領子孫們回應:
「一點釘東方甲乙木,庇佑咱的子孫代代壽元是受福祿,有無?」這個時候子孫就要在旁邊應:「有喔!」

「二點釘南方丙丁火,庇佑咱的子孫代代賺錢是賺家當,有無?」然後子孫一樣說:「有喔!」

「三點釘西方庚辛金,庇佑咱的子孫代代賺錢是賺萬金,有無?」

「雙點釘北方壬癸水,庇佑咱的子孫代代賺錢如流水,有無?」

當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都封完之後,最後一個釘會落在我們天頂釘的部分,最後一根釘子會讓死者的同輩兄弟其中一位來封釘,在將棺材封起來之前,若是死者同輩兄弟發現遺體身上有不明傷痕或是被虐痕跡,便會在釘釘子時重重敲下,讓長子或長孫咬釘時無法順利咬下,這種情況就代表死者的死因有疑慮,要再繼續檢驗死亡原因,無法立即下葬。反之,若是可以輕鬆咬下釘子就代表死者生前有受到後代的妥善照顧,可以安心下葬,所以又叫做「孝男咬釘」。

咬下來的釘子會收在家裡的供桌上,等到兒子或長孫結婚時,這根釘子會放在他們的床鋪底下,象徵子孫代代出丁、人丁興旺之意。

心緣生命禮儀認為現代以醫療科學發達,已經不需要這種流程來確認死者死亡原因,所以封釘習俗通常也只是走個儀式而已,不過我們可以從這些習俗的小地方看出先人的聰明之處!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禮儀師の樂章

鬍子跟孝順無關相信禮儀人員都會交代家屬:「孝男跟長孫治喪期間不可以理髮、刮鬍子。」假如家屬追問:「為什麼?」答案肯定又是同一套:「以前傳下來就是這樣。」如果這個答案還嚇不死你,第二招就把偉人搬出來了:「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11/08/2025

鬍子跟孝順無關

相信禮儀人員都會交代家屬:「孝男跟長孫治喪期間不可以理髮、刮鬍子。」
假如家屬追問:「為什麼?」答案肯定又是同一套:「以前傳下來就是這樣。」
如果這個答案還嚇不死你,第二招就把偉人搬出來了:「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我就想問問,這句話是用在這裡的嗎?你何時看過古代人死了爹娘有這個規定?

不過依照孔子對於治喪的規矩那可嚴格多了,《禮記.檀弓》:「父母之喪,哭泣哀慟,不解衣、不沐浴、不飲酒、不聽樂,形容枯槁,志哀至也。」
此外古代的守喪期長達廿七個月,現代的孝男要整套做下來大概也準備跟著爹娘的腳步去逍遙自在了。

台灣現代喪俗雖然受到儒家思想影響頗大,可是詳細對照一下歷史,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後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過程最少有18個朝代,超過2500年,為什麼活在蘋果手機+AI年代的我們只會拿孔子當做擋箭牌,直接跳過悠悠長長的2500年,開口閉口就是孔子說的,要不然就是很不負責任用「以前就是這樣」敷衍帶過?

事實上台灣的喪俗雖然與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元素是被殖民統治的餘毒還繼續發生作用,如果精準一點來說與早期農業社會的生態反而關係更密切,比如本文主題「理髮與刮鬍子」就是一例。

我們把時間往前拉到50年前,那個年代沒有專業的禮儀公司,多數是兼著做,如果需要人手就是左鄰右舍一起來幫忙,當然家屬也必須協助準備一些喪禮用品,最重要的是早期都是土葬,孝男陪著地理師尋找適當的墳地非常耗費時間,因此治喪期動輒一個月以上。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孝男都必須親自參與,所以只要爹娘嚥下最後一口氣立馬會請人到家門口幫家人理髮,髮型只有一種選擇~「光頭」。

為啥理光頭呢?因為根本沒時間整理儀容。當然也可以不理髮,但是這段期間也沒空檔可以理髮,撐了一個多月當然是披頭散髮滿臉鬍渣。由此可知不理髮不刮鬍子的原始起因是「忙」,而不是「孝順」。

場景再回到現代,治喪期頂多十幾天,專業的禮儀公司承攬一切工作,孝男只負責出錢泡茶聊天,不理髮不刮鬍子只能說是從眾效應,千萬別拿孝順當做擋箭牌。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禮儀師の樂章

什麼是送肉粽?送肉粽,也有人稱為送煞或是喫麵線,是彰化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傳自福建泉州一帶的移民,近年來隨著電影(粽邪)、網路社群和新聞媒體的傳播。這項習俗從彰化市傳開,最遠甚至傳到中壢。這裡的送肉粽不是端午節的敦親睦鄰活動,肉粽是一黑話,...
10/08/2025

什麼是送肉粽?

送肉粽,也有人稱為送煞或是喫麵線,是彰化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傳自福建泉州一帶的移民,近年來隨著電影(粽邪)、網路社群和新聞媒體的傳播。這項習俗從彰化市傳開,最遠甚至傳到中壢。這裡的送肉粽不是端午節的敦親睦鄰活動,肉粽是一黑話,指上吊自殺的人,因為肉粽會用棉線綁著吊起來,取其意象而有此說法。

為何針對上吊的人舉辦送肉粽儀式?因為傳統習俗認為吊頸身亡的死者怨氣極重,為了投胎轉世會找替身(俗稱抓交替)。若煞氣未透過儀式送走,鄉里間可能因抓交替而一再有人自殺。

送肉粽的流程?

送肉粽的儀式大致可分成兩種,一是道士,二是跳鍾馗。道士的儀式會從早上開始準備工作,先勘查送煞的路線。給沿路的住戶壓煞符,貼在門窗上。下午會拜好兄弟普渡,並請角頭廟的神明來坐鎮,防止煞氣在儀式中亂竄。送肉粽的儀式多在晚上辦理,會有一個道士搭配數名穿肚兜的「小法」法師到案發地點作科儀,用草人、紙人代替亡者。將上吊用的繩子拿下放到裝金紙的紙箱內。若是在屋樑上吊,會削下一小塊樑柱,如果是門上上吊則把門拆走,防止煞氣化為地縛靈徘徊在原處。

接下來會將煞氣送走,通常會送到最近的海邊。送行的路上會將煞壓在隊伍前方,神明乩童在後。隨隊的人會撒米撒鹽、敲鑼打鼓和放鞭炮。隊伍的最後方會有兩人拿掃把一路掃到海邊,將煞氣掃走。隊伍到海邊後先用火把繩子和裝紙人的紙箱化掉。現場會準備草蓆和一隻鴨,先拍打草蓆後把鴨送出去,取諧音「壓煞」,最後放鞭炮即完成儀式。參與儀式者不能馬上回家,要先去廟裡拜拜。

至於跳鍾馗的流程不會差太多,但會設結界,並準備雞鴨來開光鹽米。取繩和截樑柱的工作也會由扮演鍾馗的法師執行。為何是扮鍾馗?因為鍾馗在道教中是鎮魔除妖的神祇。讓鍾馗來壓制煞氣在適合不過。

送肉粽的禁忌?

煞氣多帶有暴戾之氣,以下幾個送肉粽的禁忌雖屬民間習俗,建議讀者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鐵齒。

1. 參與送肉粽者不可戴項鍊(因為意象與上吊類似)

2. 送行途中勿直呼他人姓名(防止煞氣跟隨)

3. 沿路住家不可開門窗(防止煞氣入侵)

4. 送煞途中不可脫隊(以免被煞氣跟隨)

5. 海邊的東西別亂撿(防止煞氣依附在物品上被帶回)

6. 回程不可轉頭看(避免被煞氣盯上)

7. 回家路上先去廟裡拜拜(避免煞氣跟隨回家)

若不小心碰上送肉粽隊伍,建議側身面向民宅迴避,不要直視送行隊伍,並在心中默念佛號。如果真的避不了,要跟著送行隊伍前進,但遇到岔路就要閃開。很多民俗故事把送肉粽的恐怖形象無限上綱,其實只要對鬼神存有敬畏之心,順順地將之送出海即可。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禮儀師の樂章

在訃聞、神主牌位、墓碑⋯經常會因為亡者的性別、輩份而必須有所謂的「顯考、顯妣⋯」等等的用法差異,今天就來看看古人是怎麼使用這些稱謂。《禮記/曲禮下》如此說:「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
09/08/2025

在訃聞、神主牌位、墓碑⋯經常會因為亡者的性別、輩份而必須有所謂的「顯考、顯妣⋯」等等的用法差異,今天就來看看古人是怎麼使用這些稱謂。
《禮記/曲禮下》如此說:「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祿"。
先解釋名詞如下:
王父:指已死的祖父。
皇:盛大的意思。
考:成就。
妣:匹配。
嬪:婦人的美稱。
整段文字白話翻譯就是~
在祭文當中應該稱已死的祖父「皇祖考」,稱祖母「皇祖妣」。稱父親「皇考」,稱母親「皇妣」。活著的時候稱為「父」、「母」、「妻」,死了之後稱為「考」、「妣」、「嬪」。而一般人如果是長壽死亡之後,可以像大夫稱之為「卒」,如果是少年夭折,可同於士的死亡稱之為「不祿」。
由以上古今對照,可以瞭解不同的輩份以及不同狀況的死亡都有特定的稱謂。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禮儀師の樂章

黑雨傘有位同業非常貼心,不惜重資買了油紙傘提供家屬遮牌位使用,結果有一次被家屬嫌棄,家屬堅持使用黑色雨傘,理由是遮黑色雨傘亡者才不會魂飛魄散。聽完業者哀怨的心聲我忽然笑了,在AI世代咱還在搞這套倩女幽魂的戲碼,到底是真正發心維護傳統還是食古...
09/08/2025

黑雨傘

有位同業非常貼心,不惜重資買了油紙傘提供家屬遮牌位使用,結果有一次被家屬嫌棄,家屬堅持使用黑色雨傘,理由是遮黑色雨傘亡者才不會魂飛魄散。
聽完業者哀怨的心聲我忽然笑了,在AI世代咱還在搞這套倩女幽魂的戲碼,到底是真正發心維護傳統還是食古不化?

早期殯葬專業書籍比較少,網路資料匱乏,投入喪俗研究的學者或專家們僅能在有限的資料中添油加醋,搞到最後油不像油、醋不像醋,還一味的往迷信方向走,加上媒體和戲劇的推波助瀾,竟讓多數人奉為圭臬,頗有「乞丐趕廟公」的無奈。
我個人最無法接受的是「反清復明」的說法。專家的看法是在明末清初有許多漢人自詡為正統,無法接受滿清統治,雖然沒有能力站出來反抗,但在許多生活習慣中卻依然堅持漢人傳統,喪禮中的雨傘就是一例。
這一派說法是「頭不頂清朝的天,腳不踩清朝的地」,面對這種「愛國情操」我只能說~古裝劇看太多,瘋了。
試想當年滿清入關執政之後急於取得百姓信任,鞏固政權,最投入的工作就是漢化,連他們的文字「滿文」都給化了,但是對於明朝百姓(漢人)的日常生活根本沒什麼影響,只是有少部分人不服被外邦統治所做出的反抗行為;清朝統治268年被推翻了,在1885年台灣建省,且於1895年馬關條約把台灣送給日本⋯⋯,其他咱不細數,就只問專家們:「現在是2024年沒錯吧?」
今夕是何夕?你還在反清復明?清朝皇帝可有滅你家九族嗎?你還在擔心魂飛魄散?這套反清復明的理論放在民智未開的年代或許可行,然而時代變了,知識水平提升了,又何苦自己嚇自己?

其實最無辜的就是這把雨傘。根據史載第一把油紙傘出現在唐朝,但直到明朝油紙傘才開始在民間普及,原因很簡單,古代訊息傳遞很慢,加上油紙傘屬於高檔貨,哪能大量生產人手一把。
此外據古籍記載佛教是在漢代傳入中國,大約是公元前兩年左右,各位仔細瞧瞧佛教的「多聞天王」手中就拿著一把傘,這把傘可不是用來遮陽擋雨的,這把寶傘乃是「八吉祥」之一,功用是阻擋塵穢、保持清淨無染。凡人成不了佛,但是可以學學佛做的事,於是就把傘當做八卦來護身,認為傘可以避毒驅邪。
有參加過媽祖遶境的信徒不妨仔細看一下,媽祖神轎前有一把「涼傘」,有人說是「娘傘」,所謂見娘傘如見媽祖,據傳如果久病不癒借用媽祖的娘傘轉個幾圈病就好了。
這把娘傘上面有個葫蘆,可以收服妖魔鬼怪,所以娘傘會走在神轎前面,專責開路除穢驅兇。
當然也不是只有媽祖婆有娘傘,幾乎神明出門都會帶傘。追究到神話故事的年代,這把傘是女媧娘娘為了讓黃帝登基的時候不受妖魔鬼怪侵擾所發明的,因此後世皇帝出巡的仗儀或者神明的進香活動也都有了這把傘。
神明用的傘是否真有神效不得而知,不過卻可以增加威儀並增加喜慶氣氛,與其強調功能倒不如將這把傘歸類於慶典活動用品還來的貼切。

台灣人對於死去親人的說法是含蓄並帶有期許的,所以一般對於死去親人的說法是「去做神了」,而不會直接說「死了」;既然死去的父母親「去做神了」肯定也要撐傘,原始意思是尊崇的,倒不是一般傳說擔心三魂七魄被太陽融化了。
還有一派說法則強調撐傘是避免死者魂魄出門見到天神會有不敬之意,所以用傘遮住,感覺蠻像遮羞布的功用。
這把傘從北撐到南,一撐數十年,撐著撐著就成了習俗。
以台灣現行喪俗而言出殯時由兒子捧著神主牌,女兒則負責撐傘遮住牌位,這種說法是源於人有三魂七魄無法見到日光,所以才用撐傘的方式讓亡靈有避身之處。
此外傳說要幫先人開棺撿骨也必須撐傘,因為先人骨骸長期埋於地下不見天日,擔心無法適應陽光,所以要撐傘讓先人魂魄遮蔽。這種說法如果以孝道觀點切入並無不可,然而深入理性思考是否這就代表先人尚未投胎?這應該算是悲劇吧!

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何謂「庸人」?
《戰國策/趙策三》寫道:「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儒林外史》第八回:「成敗論人,固是庸人之見。」
庸人就是平凡的人,你我都是平凡的人,當個平凡人也沒什麼不好,但是平凡人可不一定要幹傻事,不過只要遇到跟「沖煞」、「神鬼」相關的問題,不僅平凡人會幹傻事,連不平凡的聰明人也變傻了。
試問在日常生活中雨傘的功能是什麼?雨傘當然是用來遮擋雨水或陽光的工具,這個簡單的道理包括平凡人、聰明人肯定都知道。
再換個角度,假設有人送你一把傘,送傘的人單純想法就是讓你能夠遮陽避雨,可是傳統觀念立馬告訴你:「傘代表『散』、『敗』,會帶來災難⋯⋯」這個禮物收不得!
被傳統包袱一蓋上,無論你是平凡或不平凡,判斷能力立馬化於無形。

台灣習俗多如牛毛,一分真九分假,毋需執著但也不必刻意排斥,假如影響不大就可接受,讓生活熱鬧些;如果會造成心裡壓力與負擔,那就必須拿出智慧認真思考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禮儀師の樂章

08/08/2025

靈車與接體車在殯葬服務中,雖然都與遺體運輸相關,但用途和服務對象有所不同。 接體車主要用於將遺體從事發現場、醫院或家中運送到殯儀館或殮房,而靈車則是在告別式後,將棺木運送到火化場或墓地。

接體車(遺體運送車):
主要用途: 遺體接送,將遺體從事發現場、醫院、家中等地方,運送到殯儀館或殮房。
服務對象: 逝者遺體,以及家屬。
工作內容: 包含遺體搬運、遺體運送、遺體入殮前的準備工作等。
車輛特點: 通常是休旅車、廂型車等,內部經過改裝,方便放置擔架或棺木,後車窗多為深色隔熱膜或遮蔽,以保護隱私。
服務流程: 通常是殯葬業者或接體車公司提供服務,在遺體確認後,由接體車前往接送。

靈車:
主要用途: 運送已入殮的棺木,從告別式場到火化場或墓地。
服務對象: 逝者遺體(已入殮的棺木)。
工作內容: 主要是將棺木運送到指定地點,並協助家屬處理相關事宜。
車輛特點: 通常是外觀莊嚴肅穆的車輛,內部經過特殊設計,以確保棺木安全運送。
服務流程: 告別式結束後,由靈車將棺木運送到火化場或墓地,進行後續儀式。
總結來說,接體車是遺體運送的第一步,而靈車則是遺體運送的最後一步,兩者在殯葬服務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都同樣重要。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禮儀師の樂章

㊗️祝福全天下偉大的父親~父親節快樂🎉🎉🎉無論你是在外地打拼,還是工作忙碌~也要打一通電話與您的父親說聲:父親節快樂👨即便父親已離去,到了天堂,也可以在心裏說出~相信你們的父親一定會感受到你對他的祝福💗
08/08/2025

㊗️祝福全天下偉大的父親~父親節快樂🎉🎉🎉
無論你是在外地打拼,還是工作忙碌~
也要打一通電話與您的父親說聲:父親節快樂👨
即便父親已離去,到了天堂,也可以在心裏說出~
相信你們的父親一定會感受到你對他的祝福💗

「點主」這件事情不斷有人提問,表示它很重要,所以今天再做些補充說明。「點主」這個儀式在靠海的鄉鎮目前還盛行著,至於為什麼是「住在海邊」的呢?主要還是延續著落葉歸根的傳統,這部分留待日後專文說明。首先來瞭解點主所需要的物品與擺設。依照正規做法...
07/08/2025

「點主」這件事情不斷有人提問,表示它很重要,所以今天再做些補充說明。
「點主」這個儀式在靠海的鄉鎮目前還盛行著,至於為什麼是「住在海邊」的呢?主要還是延續著落葉歸根的傳統,這部分留待日後專文說明。

首先來瞭解點主所需要的物品與擺設。依照正規做法必須準備八仙桌、吉事桌裙、白色公雞、毛筆兩支、硃砂、墨汁、五色水果、草蓆。
這些物品的擺設是有規矩的。首先八仙桌必須擺在面向日出的方向(朝東),桌前掛上刺繡桌裙,前方舖上草蓆(讓子孫下跪使用)。
桌上這一盤水果乃是謝天要用的,此時點主官站立在桌前,開始進行點主科儀。

點主官先持毛筆沾上由硃砂和雞冠血調和的紅汁,進行首次點主,必須注意的是這支紅筆點完之後要朝東方拋棄。
接著再點墨筆,這支毛筆要沾墨汁,點完之後由子孫收藏,擺放在祖先牌位前做為保佑子孫的文昌筆。

概略瞭解點主順序之後再來說明「為什麼」!
所謂「點主」就是替神主牌位開光,原始意思是將亡者三魂中的一魂招引進入神主牌位之意,然而現在卻已經淪為政治人物露臉的舞台,讓原本莊嚴的儀式失去意涵,甚為可惜。
現在的家屬普遍認為點主官應該是要有「官印」的,也就是地方父母官(例如縣市長),其實並不正確。早期大部分是由道士、地理師、族親或德高望重者充當「點主官」一職。

話說為什麼要用硃砂調和雞冠血呢?硃砂在古時候即做為顏料,經常應用在符籙上,因為硃砂是經由日月精華的礦脈中採集,吸收了天地之正氣,所以帶有極強的磁場。而白色公雞在宗教科儀中稱之為「靈雞」,公雞又具有五種很好的德行,所以會取中間的雞冠血來使用。

還記得幾年前有位朋友在撰寫碩士論文時主題就是點主,但是他發現一個癥結點:「先點紅筆或墨筆?」
當他來問我這個問題時,我給的答案是:「先點紅筆再點墨筆,不過點主官的角色要互換。」
針對這個問題其實相當有趣,也可以讓我們省思習以為常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確的。
「硃砂筆」帶有威嚴,足以鎮煞,理當由武將執筆。
「文昌筆」主仕途,應由文官執筆。

現在我們來仔細回想一下,假設家屬面子夠大,請來了縣長跟ㄧ位將軍分別擔任文武點主官,請問,誰先上場啊?
當然是讓縣長先執筆,但是縣太爺拿的可是硃砂筆啊!這豈不是亂了套?
假如來擔任文武點儀式的只有一位,那就沒有先後之分,但萬一來了兩位,順序可就錯了,可是⋯⋯能夠說出真相嗎?

「點主」目前僅是「應觀眾要求」演出,就好比你辦了一桌酒席,桌上總要放瓶酒,不管你喝不喝,反正擺著就是了。
多數人計較的是點主口訣說的順不順,姿勢美不美,卻忽略了真實情況,你可仔細瞧瞧那神主牌位上寫的是啥?
XX之神主、XX之靈位、XX之蓮位、XX之魂帛,又何來「點王為主」呢?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心緣生命禮儀承辦
#嘉義中埔自宅喪場

Address

Zhonghe District
235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心緣生命禮儀有限公司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