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2025
在台灣的喪俗中有一項儀式叫做「遮神」,顧名思義就是把神明遮起來。用什麼遮呢?早期農業社會家家戶戶幾乎都有「米篩」,順手拿了就用。有些人家裡神明廳會備有過年寫春聯剩下的紅紙,也可以湊和著使用。
然而為什麼要遮神呢?假如不遮神又會有什麼後果呢?
話說早期的三合院建築有「正身」與「護龍」,正身是給神明跟祖先住的,也可以稱為「神明廳」;護龍則有左右兩側,未分家之前大房住左側,其他的人住右側,所以護龍(廂房)是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
當家中有人過世都會在自家安置靈堂處理喪事,而最理想的空間當然是「正身」,因為不會影響日常作息。可是廳堂裡頭還住著神明跟祖先,在這兒幫亡者沐浴更衣,甚至棺木一放就超過一個月,對於「紅格桌上」那些長官跟長輩就失禮了,於是才會拿個米篩或紅紙把祂們遮住,這叫做眼不見為淨。
相信多數殯葬從業人員都有經驗,只要在鄉下地方接案時,家屬最著急的就是遮神,好像沒用塊紅布把神明遮住會跳下來咬人似的,之所以如此是擔心「見刺」。
所謂「見刺」的說法很多,有的說神明看到大體會讓神力喪失;有的說大體(或棺木)就像根刺一樣,會傷人⋯⋯,諸如此類,眾說紛紜。說句老實話,神明跟祖先還真的那麼弱,連自家子孫的大體都不敢看,那又該如何保佑家人呢?
同樣是遮神這件事情,我們換個方式來解釋或者比較不會流於迷信。
神明基本上是具象的,也就是有個造型,而祖先跟家屬就更親近了,都是自家的長輩,在神明跟長輩的面前洗澡換衣服⋯⋯這像話嗎?所以從禮貌與尊重為出發點來看,遮神這件事情就合理化了。
然而在遮神之前還必須注意有個前置作業,就是要先向神明和祖先上炷香,稟明在治喪期間無法早晚跟神明和祖先上香,避免神明和祖先「誤會了」,這也是一種禮貌。在上香稟告完畢之後,將神明桌上的燈全部熄滅即可。
如果遺體沒有送回家,也不在家中處理喪事,而是在殯儀館冰存大體的話,那就不需要遮神了,但是為了不失禮,還是該向神明和祖先上香稟告。
#禮儀相關問題歡迎諮詢
#禮儀師の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