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用心治癒~全心照顧~
請利用email詢問相關資訊喔~
chiropractor_tw@yahoo.com.tw

【吳營養師輕鬆話】【足底核心肌群】預防跌倒,穩固你的每一步,找回輕盈生活! ✨親愛的健康夥伴們,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腳」踏實、卻常被我們忽視的健康寶藏「足底核心肌群」(Intrinsic Foot Muscles, IFM)!你有多...
01/08/2025

【吳營養師輕鬆話】
【足底核心肌群】預防跌倒,穩固你的每一步,找回輕盈生活! ✨

親愛的健康夥伴們,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腳」踏實、卻常被我們忽視的健康寶藏「足底核心肌群」(Intrinsic Foot Muscles, IFM)!

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自己的雙腳了?它們每天辛勤地支撐著我們全身的重量,但你知道,藏在足底的那些小小肌肉,竟然是保護年長者遠離跌倒的關鍵?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群默默工作的「足底核心肌群」

足底肌群的重要性:小角色,關鍵任務
別小看腳底那些不起眼的肌肉,它們就像是房子的地基,穩不穩、撐不撐得住,完全決定了我們的平衡力和行走能力。這些肌群如果長期缺乏鍛鍊,就像鬆動的地基一樣,會讓足弓塌陷、步態不穩,最終導致走路搖晃、站不穩,甚至跌倒。對長輩來說,這更是影響生活品質與安全的大事!

最新研究揭示:鍛鍊足底肌群,真的有幫助!
來自學者的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分析了超過 1400 篇文獻後,精選出 9 篇高品質研究,結果令人振奮:
1. 提升肌力與穩定性:足部核心訓練能讓腳底肌肉更強壯,支撐力提升,站得穩、走得穩,生活也更自在!
2. 改善平衡感:不論是靜態還是動態的平衡能力,都有顯著進步,特別對預防跌倒效果明顯。
3. 增強本體感覺:這些訓練有助於強化腳底的感覺神經,讓大腦能更清楚掌握腳的位置與壓力,就像是把腳底的雷達開到最強,走路更有感也更安心!
4. 日常功能大升級:許多參與者回饋,訓練後不只走路變穩,連上下樓梯、轉身、轉彎都變得輕鬆許多,日常活動品質大幅提升。
雖然這些訓練對步態改善的影響仍待進一步研究,但在提升穩定度與降低跌倒風險方面,已經有足夠證據支持其效益!

怎麼開始?三個足底訓練,輕鬆上手!
別擔心,不需要昂貴器材,也不用跑健身房,在家赤腳就能練:
1.毛巾抓握訓練: 在地上鋪一條小毛巾,用你的腳趾,像「夾鉗」一樣,努力將毛巾往自己的身體方向拉。這個動作能有效喚醒並鍛鍊你足底那些平時「沉睡」的小肌肉。
2.拇趾抬舉訓練: 讓你的腳掌平貼地面,試著只抬起你的「大拇趾」,同時讓其他四根腳趾緊貼地面。然後再換成只抬起其餘四根腳趾,大拇趾不動。反覆練習,你會發現這個動作比想像中更有挑戰性,但也更能精準訓練足底的控制力。
3.赤足平衡練習: 脫掉鞋子,站在穩固的地面上,嘗試做「單腳平衡」。你可以先扶著牆壁或椅子練習,待穩定後再嘗試放開。這個簡單的動作,不只能直接鍛鍊你的平衡感,更能強化腳底的本體感覺,讓大腦和腳底的「連結」更清晰。

每天花個 5 到 10 分鐘,就能為你的腳底核心打下穩固基礎。建議搭配整體肌力和平衡訓練(如小腿肌群、髖部肌群強化),效果更加乘!

溫馨提醒:量力而為,安全第一
如果你是年長者、曾經有跌倒經驗或行動較緩慢者,在開始任何訓練前,一定要諮詢物理治療師或醫師,依個人狀況量身打造訓練內容,才是最安全又有效的做法!

吳營養師的話:從雙腳開始,走向穩健人生
足底肌群就像是一支忠實的守門部隊,雖然平常無聲無息,卻默默守護著我們每一步的穩定。與其等到跌倒後才懊悔,不如現在就開始,每天一點點,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走得更穩、站得更穩,連心情都跟著踏實起來。
把足底核心肌群的訓練加入你的日常,就像為生活鋪上一層「隱形安全氣墊」,讓年老的步伐,也能走出青春的節奏!

參考醫學文獻來源:Futrell, E. E., Roberts, D., & Toole, E. (2021). The effects of intrinsic foot muscle strengthening on functional mobility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69(12), 3531–3540

#足部核心肌肉群 #預防跌倒 #年長者健康 #機能性活動 #平衡感訓練 #肌力強化 #健康生活 #營養師說 #本體感覺 #青春人生 #追蹤者 #精選 #吳營養師輕鬆話 #足底筋膜炎

吃對了,寶寶不只健康,連臉型和牙齒都更漂亮!新手爸媽必學的黃金餵養指南您知道嗎?寶寶的餵養方式,不只是吃得飽、長得壯,還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臉型、牙齒排列,甚至整體顏值與自信心!作為一位重視結構與功能平衡的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
31/07/2025

吃對了,寶寶不只健康,連臉型和牙齒都更漂亮!
新手爸媽必學的黃金餵養指南

您知道嗎?寶寶的餵養方式,不只是吃得飽、長得壯,還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臉型、牙齒排列,甚至整體顏值與自信心!
作為一位重視結構與功能平衡的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我們深知:從小建立正確的口腔功能發展,就是給孩子一輩子健康笑容的禮物。
今天就帶您認識:為什麼餵養方式,是影響寶寶臉型與牙齒排列的關鍵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親餵 = 天然口腔運動,幫助臉型發展
寶寶出生後,營養性吸吮就是一場全身協調的「精密訓練」。舌頭、下顎、臉部肌肉一起合作,促進顱顏發育。母乳親餵更是其中的黃金標準:
🔸 母乳親餵的好處:
• 下顎向前活動 → 幫助臉型對稱
• 舌頭上下律動 → 建立漂亮的牙弓
• 鼻呼吸配合吸吮 → 降低未來咬合不正、打鼾、睡眠呼吸中止風險
📚 研究顯示,母乳親餵越久,咬合不正的風險越低,尤其對預防「開咬」與「牙齒擁擠」特別有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瓶餵與安撫奶嘴:容易忽略的潛在挑戰
與 親餵相比,瓶餵吸吮較被動,口腔肌肉刺激較少,如果過早或長期依賴瓶餵,容易造成:
• 下顎發育不足
• 上顎變窄 → 牙齒排列不整
• 錯咬、開咬、牙齒擁擠等問題
另外,像吸吮安撫奶嘴或拇指等「非營養性吸吮」習慣,若超過嬰兒期,會對顱顏生長造成干擾,甚至成為導致咬合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斷奶期的食物質地,是孩子臉型的「訓練器材」
進入斷奶期後,食物的「硬度」決定孩子臉型發展的強度。
🔸 寶寶主導式離乳(Baby-Led Weaning, BLW):
• 鼓勵寶寶自主咀嚼 → 訓練下顎肌力
• 幫助牙弓自然擴張 → 降低未來咬合不正
反之,長期吃軟爛食物,會讓下顎肌肉發育不足,影響牙齒排列,增加矯正需求風險。
👉 一歲後,請開始讓寶寶用湯匙吃東西、學習用開口杯喝水,多嚼固體食物,這些都是幫助顏值與健康同步成長的關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脊骨神經醫師的提醒:口腔,是全身結構協調的起點
從脊骨神經醫學的觀點來看,口腔發展不只是關乎牙齒,還牽動著整個頭頸部的平衡。
下顎、舌頭、顱顏骨骼之間的協調,會影響:
• 咀嚼與吞嚥能力
• 語言發展
• 呼吸模式
• 甚至全身姿勢與脊椎穩定
換句話說,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口腔發展,就是從小為「結構平衡」打好地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給新手爸媽的黃金建議
1️⃣ 優先選擇母乳親餵(至少出生後前4-6個月)
2️⃣ 適時斷奶,鼓勵自主咀嚼多樣食物
3️⃣ 避免長期安撫奶嘴、拇指吸吮
4️⃣ 有疑慮時,諮詢牙醫、小兒科或脊骨神經醫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的笑容,是我們最在乎的事。
從餵養開始,讓孩子擁有整齊牙齒、漂亮臉型、自信開朗的每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文獻
Karadimitriou, M.-D., Kagioglou, N., Trimeridou, A. S., & Boka, V. (2025). Feeding practices and Jaw Development: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ir Interconnected Dynamics. Dental Research and Oral Health, 8(1), 27–3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寶寶健康 #口腔發展 #臉型塑造 #母乳優勢 #副食品 #牙齒排列 #脊骨神經科 #健康成長 #新手爸媽必看 #嘴型 #贏在起跑點 #變帥 #變美 #瓜子臉 #親餵 #瓶餵

【不想一輩子靠胃藥?】靠脊骨神經醫學解開了消化不適的真相!消化不良、胃灼熱,是許多人日常的困擾。吃藥雖然能暫時舒緩,但症狀總是反覆,甚至停藥後更嚴重?這篇醫學期刊分享一位護理師的真實經驗,看看當傳統治療無解時,脊骨神經醫學如何提供另一種思路...
29/07/2025

【不想一輩子靠胃藥?】
靠脊骨神經醫學解開了消化不適的真相!

消化不良、胃灼熱,是許多人日常的困擾。吃藥雖然能暫時舒緩,但症狀總是反覆,甚至停藥後更嚴重?這篇醫學期刊分享一位護理師的真實經驗,看看當傳統治療無解時,脊骨神經醫學如何提供另一種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位護理師的困擾:吃藥可以,停藥更痛苦?
64 歲的資深護理師,曾因顳顎關節與膝蓋疼痛接受過脊骨神經醫學照護,效果顯著。這次,她帶著胸骨下灼熱、橫膈膜區域不適的問題前來。
她曾在馬尼拉接受詳細檢查,包括上消化道 X 光與膽囊掃描,但找不到明確原因,最終被診斷為「胃酸過多」,並被建議終身服用制酸劑。
雖然藥物一開始有效,但只要一餐忘記吃藥,症狀立刻復發,甚至更加劇烈。她開始懷疑:「難道我一輩子都要靠胃藥才能吃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脊骨神經醫學的評估:問題不只在胃!
這位護理師決定尋求幫助。透過應用肌動學(AK)的手動肌肉測試,發現:
• 顱骨出現功能異常,特別是顳骨鼓脹與頂骨下移,可能影響迷走神經功能。
• 胸大肌(鎖骨部)與股直肌測試出現無力反應。
• 與胃灼熱有關的橫膈膜肌群表現異常,其背後與一條常被忽略的核心肌——腰大肌的反應性問題有關。
初步嘗試調整顱骨與肌肉雖能改善,但效果不穩定,患者一走動,問題便再度出現。這代表還有關鍵因素尚未被找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錠甜菜鹼,揭開真相!
進一步詢問她最近一次服用制酸劑的時間,大約是三小時前。這時,讓她含服一錠鹽酸甜菜鹼(Betaine HCl),沒做其他調整。
幾分鐘後再次測試,驚人的事發生了:
• 原本無力的胸大肌恢復力量。
• 顳骨與頂骨的異常也改善。
• 腰大肌—橫膈膜的反應性失調消失。
為了驗證,請她再含服原本的制酸劑。僅 15 秒內,所有肌肉與顱骨的異常反應再次出現。這樣的對照清楚指出:並不是胃酸太多,而是胃酸太少,才是她問題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飲食自由回來了,健康也跟著恢復!
建議她在餐時補充鹽酸甜菜鹼,連續兩週。她的回饋令人振奮:
「現在我可以自由吃我喜歡的辣味菲律賓料理,完全沒有胃酸逆流或灼熱感!」
這個案例也提醒我們,胃酸不足與消化酵素缺乏,常是被誤認為「胃酸過多」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鋅的角色:
製造胃酸需要一種關鍵的營養素——鋅。透過 AK,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測試,快速評估身體是否可能缺鋅。
其實,很多人有的不是胃酸「過多」的問題,而是胃酸「不夠」引起的消化不良、脹氣、吸收不良等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脊骨神經醫學能帶來的,不只是舒緩
這起案例讓我們再次看見:當我們能夠從神經—肌肉—器官的整體角度出發,就能更貼近真正的健康核心。
如果你或身邊的親友長期受到消化困擾,不妨考慮從脊骨神經醫學的角度重新評估,也許就能像這位護理師一樣,找回身體的「自我修復力」。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讚、留言或分享給可能需要的朋友 🙌
你的身體,其實一直在給你訊號,只是我們平常不容易聽見它。

參考資料: Cuthbert S. Chiropractic resolves severe digestive burning: A case report. Asia-Pac Chiropr J. 2025;5.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脊骨神經醫學 #應用肌動學 #胃酸不足 #鋅缺乏 #消化不良 #天然療法 #健康護理 #手動肌肉測試 #追蹤者 #精選 #營養

肩膀卡卡怎麼治都沒用?原來「膝蓋」才是關鍵拼圖!如果你曾經肩膀疼痛,甚至只是簡單地舉手、穿衣、提東西都感覺卡卡的,很可能問題不只是出在關節本身。從脊骨神經醫學的角度來看,要真正改善肩部不適,得回到身體整體的協調與連動性來思考,而不只是頭痛醫...
28/07/2025

肩膀卡卡怎麼治都沒用?原來「膝蓋」才是關鍵拼圖!

如果你曾經肩膀疼痛,甚至只是簡單地舉手、穿衣、提東西都感覺卡卡的,很可能問題不只是出在關節本身。
從脊骨神經醫學的角度來看,要真正改善肩部不適,得回到身體整體的協調與連動性來思考,而不只是頭痛醫頭、肩痛治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肩痛的背後,藏著「肩胛骨失調」這號人物
研究指出,大多數肩部症狀都伴隨著肩胛骨生物力學異常,也就是「肩胛骨失調(Scapular Dyskinesia)」。這種失調可能來自舊傷、長期姿勢不良,或是肌肉控制系統出現問題。
肩胛骨雖然不像手臂活動那麼明顯,但它其實是肩關節穩定與活動的「舞台」。當肩胛骨出現異常下壓、前引或旋轉不良時,肩盂與上臂骨的對齊就會被破壞,這種微妙的失衡會逐漸累積成疼痛或活動障礙。
運動員特別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例如在投擲運動中,若肩胛骨無法順利向上旋轉,可能導致手臂舉不起來,甚至出現肩峰撞擊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只是肌肉問題,還可能牽涉神經功能!
長期的肩胛骨失調也可能牽連到肩胛上神經(Suprascapular nerve)。這條神經來自頸椎(C5–C6),負責控制棘上肌和棘下肌,是肩膀穩定的重要角色。
當肩胛骨持續被拉扯、神經通道周圍出現沾黏或壓迫,可能讓這些肌肉「關機」,出現無力、萎縮等問題,疼痛也可能因此更加頑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肩膀與膝蓋的驚人連動,你知道嗎?
在臨床觀察中,我們常發現:肩膀問題的患者,同時也有膝蓋不適。聽起來很跳Tone?其實不然。
在像投擲這類動作中,當手臂向前加速的同時,對側的膝蓋(尤其是髕骨)也正承受來自股四頭肌的劇烈拉力。而這一刻,穩定肩胛骨的前鋸肌與中斜方肌也正全力出動。
這代表,肩胛骨與對側髕骨正同時承受高負荷。如果膝蓋有問題,例如髕骨軟骨軟化、沾黏或不穩,可能就會干擾全身動作的感覺回饋,影響肩膀的穩定與協調。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肩膀和膝蓋需要一起被評估與處理,才能真正恢復運動表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脊骨神經醫學怎麼幫助你?
在脊骨神經醫學的診間裡,不只檢查你哪裡痛,更會針對「為什麼會痛」進行深入分析。包括:
• 動作觀察與徒手肌力測試(MMT)
• 調整相關關節結構:特別是頸椎(C5–C7)、肋骨、骨盆,這些都可能影響肩部張力。
• 深層摩擦處理神經通道:像是肩胛上切跡(Suprascapular notch),鬆解沾黏、釋放神經壓力。
• 重新啟動重要肌群:例如前鋸肌、上/下斜方肌、放鬆胸小肌與提肩胛肌。
• 營養支持:神經修復可能需要 B12、D3、α硫辛酸等;若合併膝蓋問題,也會視情況建議補充鈣、鋅等元素。
• 整合疤痕處理與臟器相關肌肉干擾排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只止痛,更重啟身體的協調性!
肩膀卡卡只是表象,整體協調才是真正的關鍵。透過脊骨神經醫學的整合性評估與治療,我們幫助你找出真正的干擾源頭,從根本改善肩膀與身體整體的功能。
如果你正受肩痛、活動受限或膝蓋不適困擾,或許,該用不同的角度來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了,我們一起找回順暢活動的自由!

參考醫學文獻: Stark BA. Shoulder dysfunction patterns. Asia-Pac Chiropr J. 2023;4.2.

#肩膀疼痛 #肩胛骨失調 #膝蓋問題 #脊骨神經醫學 #全身連動 #肌力評估 #神經壓迫 #凱羅 #醫療清新感 #健康故事分享 #脊骨神經醫學 #應用肌動學 #天然療法 #追蹤者 #精選

【吳營養師輕鬆話】肌力訓練,才是骨質疏鬆的真正解方!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談到骨質疏鬆症,是否馬上聯想到「骨頭會碎」、「走路怕跌倒」、「年紀大了就這樣」?其實,骨質疏鬆不是老年專利,也不是無解的宿命,而是可以透過正確行動來預防與改善的「可逆挑...
25/07/2025

【吳營養師輕鬆話】
肌力訓練,才是骨質疏鬆的真正解方!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談到骨質疏鬆症,是否馬上聯想到「骨頭會碎」、「走路怕跌倒」、「年紀大了就這樣」?其實,骨質疏鬆不是老年專利,也不是無解的宿命,而是可以透過正確行動來預防與改善的「可逆挑戰」!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這條對抗骨鬆的黃金之路——肌力訓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質疏鬆,不只是「骨頭變脆」那麼簡單
骨質疏鬆症,簡單來說就是骨骼密度與品質降低,骨頭變得脆弱、容易骨折。尤其女性在更年期後,因荷爾蒙快速下滑,骨質流失更是加劇。研究顯示,50歲以上女性中,每兩位就有一位會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
但別擔心!大量的證據支持肌力訓練(無論是單獨進行還是結合其他療法),都能為更年期後的骨質疏鬆女性帶來顯著的益處,只要搭配正確的肌力訓練,不只能改善骨密度,還能強化肌力、平衡力與身體功能,讓你遠離骨折與跌倒的威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肌力訓練的五大黃金效果
1. 骨質密度提升,有感強化骨本 肌力訓練像是給骨頭「灌入水泥」,讓它更堅固、更耐壓。研究顯示,針對脊椎與髖部等高風險部位進行訓練,可有效提高骨密度,減少骨折機率。
2. 下肢與核心肌群變有力,日常更自如 從握力到腿部、背部與臀部肌群,肌力訓練能全面提升你的動作能力,不再為起身、提物、上樓梯而煩惱。
3. 提升平衡感,跌倒OUT! 不論是靜態站立還是動態轉身,肌力訓練有助改善平衡與穩定度,讓你行走時如履平地,降低跌倒風險。
4. 身體功能全面進化,生活品質升級 從「六分鐘步行測試」、「坐站測試」到「起身行走測試」,肌力訓練讓你活動更靈活、動作更順暢,連煮飯掃地都變輕鬆!
5. 心情更穩、信心提升 研究顯示,肌力訓練除了改善身體,還能提升自我效能感與心情穩定度。當你感覺自己身體變強壯了,自然更開朗、更有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效關鍵:怎麼練才有效?
1. 強度不怕高,怕錯! 別再害怕「重訓會骨折」。實證支持,高強度阻力訓練(80%–85% 最大肌力)在專業指導下不僅安全,還能有效增加骨密度,尤其是 HiRIT(高強度阻力衝擊訓練)對骨鬆女性特別有益。
2. 持續才有感! 訓練時間從12週到一年不等,重點在於「持之以恆」。每週2–3次、每次30–45分鐘,是目前最建議的頻率。
3. 多元化訓練更有感 肌力結合瑜珈、有氧或平衡訓練,不只能提升肌骨表現,還讓身體更協調、姿態更優雅!
4. 藥物+運動,黃金拍檔 若你正在使用骨質疏鬆藥物,肌力訓練絕對不是替代,而是加乘!研究指出,運動與荷爾蒙療法或抗骨吸收藥物搭配,能達到更穩定、顯著的效果。
5. 認識骨頭的語言:力與拉扯 骨細胞喜歡「拉扯感」,肌力訓練所製造的壓力與牽引,會刺激骨生成與重塑機制,讓骨質自然再生,就像蓋房子的鋼筋水泥,越用越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提醒:安全為先,量身規劃!
對於已經有骨質疏鬆診斷或骨折史的朋友,建議在專業醫師與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設計專屬運動處方,從漸進強度開始,才能穩紮穩打、循序漸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姊妹們,讓我們別再把骨鬆當成無解的噩夢,肌力訓練就是你的轉機!從今天起,勇敢邁出第一步,從現在開始,和你的醫生、物理治療師或專業教練討論,為自己打造專屬的肌力訓練計畫吧!💪

參考文獻來源Alonso Pérez, J. L., Martín Pérez, S., Battaglino, A., Villafañe, J. H., Alonso-Sal, A., & Sánchez Romero, E. A. (2021). An up-date of the muscl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effectivenes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A 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0(11), 2229.

#更年期健康 #骨質疏鬆 #肌力訓練 #女性健康 #活力人生 #運動預防醫學 #抗老生活 #運動 #追蹤者 #精選 #脊醫 #骨鬆 #骨質密度 #重訓

髖部卡卡,腰痛天天來?你的黃金拍檔,其實是「屁股」!下背痛總是好不了?脊骨神經專家帶你找出真正關鍵今天我們要來談談「屁股」更精確地說,是髖部(Hip)與下背痛(Low Back Pain)的關係。你是否有這些困擾:• 早上起床腰痠得像被卡車...
24/07/2025

髖部卡卡,腰痛天天來?
你的黃金拍檔,其實是「屁股」!
下背痛總是好不了?
脊骨神經專家帶你找出真正關鍵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屁股」
更精確地說,是髖部(Hip)與下背痛(Low Back Pain)的關係。
你是否有這些困擾:
• 早上起床腰痠得像被卡車輾過
• 長時間坐著腰部緊繃又沉重
• 從椅子站起來或走路時總是卡卡的
你不是一個人,下背痛是全球最常見的筋骨問題之一。但許多人只注意到「腰」,卻忽略了它的黃金拍檔——髖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髖部異常,腰部受傷?從研究看見背後的連結!
許多最新研究發現,髖部的力量、靈活度與運動表現,與下背痛有密切關聯。讓我們來看看幾個重點:
🔹 髖部肌力較弱
尤其是外展(腿往側邊打開)和伸展(腿往後伸)的肌群。
當這些肌肉無力,下背部就得「代打上場」,久了自然容易出問題。
🔹 髖部活動度受限
像是髖部伸展變差、旋轉角度縮小,身體就會「借力使力」,轉而過度使用腰部來完成動作,長期下來,腰部怎麼能不累?
🔹 動作模式出現代償
從坐到站、走路、彎腰等日常動作中,下背痛患者常出現:
• 動作變慢、步距變短
• 軀幹前彎受限
• 髖與腰的配合出現「不同步」現象
這些都是身體努力在「補位」,結果卻是讓腰部壓力加倍。
🔹 肌肉啟動時機異常
臀大肌、腿後肌等相關肌肉的啟動時間若不協調,就可能導致動作效率下降,也讓下背承受更多拉扯與負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身體是個連動系統,腰痛未必是「腰」的錯!
身為脊骨神經醫學博士,我們非常重視身體區域之間的連結性。因此,在面對下背痛時,我們不只看腰,更會檢查您的髖部表現是否正常:
✔ 髖部肌力是否足夠?
✔ 活動度是否受限?
✔ 動作協調是否出現代償?
透過整合性的動作檢查、肌力測試、生物力學分析,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真正的源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對症下手,才能真正減壓!
強化髖部功能,是讓下背放鬆的關鍵第一步。
我們可能會運用專業手法調整受限關節、指導個人化的伸展與強化動作,幫助您:
• 改善髖部活動度
• 提升核心與臀部穩定性
• 重建正確的運動協調
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減少腰部的代償與負擔,恢復您自在輕盈的日常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長期有腰痛困擾,不妨換個角度問問自己:
👉「我的屁股有沒有好好工作?」
歡迎預約脊骨神經醫學評估,讓我們一起找回身體的協調與力量!

參考醫學文獻: Pizol, G.Z., Miyamoto, G.C. & Cabral, C.M.N. Hip biomechanics in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what do we know?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5, 415 (2024).

#下背痛 #腰痛 #髖部 #骨盆穩定 #脊骨神經醫學 #凱羅 #身體協調 #肌力與活動度 #追蹤者 #精選

身體的「平衡總開關」:你知道寰椎(C1)有多重要嗎?哈囉!歡迎回到我們的脊骨健康小教室 👋今天要帶大家認識一位低調卻關鍵的主角——寰椎(C1)。它位在脊椎的最上方,就像身體的「總開關」,默默影響著我們的平衡感、神經傳導與姿勢穩定,是維持健康...
22/07/2025

身體的「平衡總開關」:
你知道寰椎(C1)有多重要嗎?

哈囉!歡迎回到我們的脊骨健康小教室 👋
今天要帶大家認識一位低調卻關鍵的主角——寰椎(C1)。它位在脊椎的最上方,就像身體的「總開關」,默默影響著我們的平衡感、神經傳導與姿勢穩定,是維持健康不可忽略的一環!

在脊骨神經醫學中,我們常運用一種稱為 骶骨枕骨技巧(Sacro Occipital Technique, SOT) 的方法,幫助身體重拾協調和平衡。SOT 是由 DeJarnette 博士所創立,核心在於依據身體的功能狀態,將身體分為三種「類別(Categories)」,每一類別都有其獨特的評估與調整策略。
令人驚奇的是,寰椎(C1)在這三大類別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我們來看看寰椎在這三大類別中的角色:
☁️【類別一:原發性顱薦骨呼吸機制(PCSRM)】
這裡的「呼吸」不是肺部,而是一種顱骨與薦骨之間的內在律動,影響腦脊髓液的流動與神經系統的壓力調節。寰椎協助穩定這個系統的上方結構,是維持這股節奏流動的「關鍵錨點」之一。
🏋️【類別二:負重系統與姿勢調整】
當骨盆穩定性不足,頭部會自動尋求姿勢上的補償來維持平衡。這時,寰椎就像是導航中心,協助頭部調整位置,以減少整體身體的負荷。研究也指出,它與顱骨密切協作,影響從頭到腳的姿勢張力。
⚡️【類別三:腰椎問題與神經壓力】
即使是在下背問題如椎間盤突出或坐骨神經壓迫的情況下,寰椎也會啟動「頭部正位機制」來維持身體整體的穩定。它幫助我們的眼睛保持水平視野,讓身體在不平衡中找回重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寰椎的彈性與智慧,遠超你想像!
寰椎本身是一個非常動態的結構,能根據壓力、姿勢、感覺輸入來做出細微的形狀調整。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每個人都可能有些許結構上的不對稱——那是身體適應生活壓力與需求的智慧表現。
正如文獻中所說:「沒有靜止的系統,也沒有靜止的寰椎。」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不斷微調、動態平衡的整合體,每一個環節都在努力協作,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穩定與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一下:
從 SOT 的角度來看,寰椎不只是支撐頭部的骨頭,更是平衡、神經整合、感覺調節的多面手。透過精準的觀察與調整,我們能讓這個關鍵「總開關」回歸應有的位置,進一步提升整體健康與適應力。

參考醫學文獻: Getzoff H. The Atlas Vertebrae and its role in the function of the Sacro Occipital Technique (SOT) Categories. Asia-Pac Chiropr J. 2025;5.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體平衡 #脊骨神經醫學 #健康生活 #結構與功能 #身體有智慧 #整體健康 #功能醫學視角 #脊骨神經醫學 #整體健康觀 #身心連結 #健康生活 #功能醫學 #追蹤者 #精選

讓安心成為日常!您也可以是守護家園的「防災士」!你知道距離你家最近的一個避難收容所在哪裡嗎?面對大自然偶爾的考驗,我們常常感到無助,渴望能為自己和所愛的人多做些什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行動,從被動的等待轉為主動的準備吧!「防災士」訓練,正是...
21/07/2025

讓安心成為日常!
您也可以是守護家園的「防災士」!

你知道距離你家最近的一個避難收容所在哪裡嗎?
面對大自然偶爾的考驗,我們常常感到無助,渴望能為自己和所愛的人多做些什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行動,從被動的等待轉為主動的準備吧!
「防災士」訓練,正是為您量身打造的實用課程! 防災士是指具備充足的防災意識、知識及技術,並取得內政部訓練合格證書者。這項制度是台灣在2018年參考日本經驗引進的。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及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經驗中發現,災害發生初期政府難以即時救援,居民自身與鄰里間的互助至關重要,這也確立了防災士的重要性。

整個培訓課程為期兩天,旨在培養具備專業防災知識與實務技能的個人。您將學習到:
• 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提升您與家人面對災害的自保能力。
• 災害資訊掌握與運用:學習如何辨識、取得與傳遞災害相關的準確資訊。
• 基礎急救技能:掌握心肺復甦術(CPR)、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操作,以及止血、包紮及固定等實用急救措施。
• 社區防災工作推動:了解如何在社區中有效組織和推動防災活動。
• 避難收容場所開設與運作:學習在災害發生時,如何協助建立和管理避難場所,提供災民所需支援。

防災士的基本理念,就是強調「自助、互助、協作」。阪神大地震的調查發現,大約有70%的民眾是靠自行脫困或家人/鄰居協助逃生,這奠定了「自助7、互助2、公助1」的災害防救法則。當災害發生時,政府的救援力量有限,尤其在初期更難以立即抵達所有受災地區。這時候,具備「自助」能力,能夠保護自己和家人性命,並進一步發揮「互助」精神,與鄰里和社區夥伴共同應變,將是減少傷亡的關鍵。想像一下,在緊急時刻,您不僅能保護好自己,更能伸出援手,協助家人與鄰里。這份力量,將使我們的社區更加堅韌,讓每個人都能生活在更安心的環境中。

目前全臺灣仍有防災士的缺口。截至截至 2025年7月 的最新統計,台灣的防災士人數約為 4萬人以上,並且持續增加中。內政部積極擴大推動防災士培訓,目標是在 2025年底前 達到 5萬名 防災士。此外,更長遠的目標是透過將常備役與替代役納入普訓,希望最終能讓防災士總數達到 10萬人。

特別是在都會區,由於民眾關係較疏離且過度依賴外界資源,反而更顯脆弱。因此,您的加入,將成為強化社會整體災害應變力的重要一環。

別再猶豫了!現在正是您捲起袖子,充實防災知識的最佳時機。加入「防災士」的行列,讓我們一起,為創造更安全的未來努力!

#防災士 #全民防災 #守護家園 #社區韌性 #自助互助 #安心生活 #防災訓練 #災害應變 #緊急應變 #居家安全 #追蹤者 #精選 #災難 #颱風 #火災 #世界末日

【吳營養師輕鬆話】舌頭阻力訓練:吞嚥困難的康復新解方哈囉,親愛的粉絲朋友們!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一個既神秘又重要的身體部位「舌頭」!別以為它只負責說話和品嚐,其實,你的舌頭是維持吞嚥順暢的「隱形英雄」!當肌少症悄悄爬上舌頭你知道嗎?原來肌少症不...
18/07/2025

【吳營養師輕鬆話】
舌頭阻力訓練:吞嚥困難的康復新解方

哈囉,親愛的粉絲朋友們!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一個既神秘又重要的身體部位「舌頭」!
別以為它只負責說話和品嚐,
其實,你的舌頭是維持吞嚥順暢的「隱形英雄」!

當肌少症悄悄爬上舌頭
你知道嗎?原來肌少症不只會發生在四肢的肌群,也會「偷偷攻擊」與吞嚥相關的肌群! 這就是近幾年來逐漸受到關注的「肌少症吞嚥困難」。
想像一下,我們的吞嚥過程就像一場精密的「食物運輸大作戰」!舌頭扮演著「總司令」的角色,從含住食物、塑形食團,到精準有力地將食物推向喉嚨,每一步都需要舌頭肌肉的完美協作。

正常人能順利吞嚥,靠的是完善的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腔咽喉處的肌肉群,將食物咀嚼吞嚥後運送至食道。但隨著年紀增長,與吞嚥相關的肌肉質量會逐漸減少,讓吞嚥肌群的肌耐力下降。
更可怕的是惡性循環! 吞嚥困難會造成經口進食產生困難,導致對用餐產生畏懼,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肺炎、感染,甚至生命危險。而營養攝取不足又會再進一步加重肌少症,形成越來越嚴重的惡性循環。

科學解密:舌頭阻力訓練的四大奇蹟
當吞嚥困擾來臨時,舌頭阻力訓練,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健康益處呢?
一份於 2020 年發表在權威期刊《吞嚥障礙》的系統性評價,透過篩選 7 篇嚴謹學術文獻,並借助「電視螢光吞嚥攝影」(一種能即時看見吞嚥過程的「X光透視鏡」),為我們揭示了四大潛在效益:
1. 舌頭肌力大躍進:吞嚥的「引擎馬力」激增!
這是最令人振奮的核心發現! 研究一致證明,無論是舌頭前部還是後部的肌肉力量與耐力,都能透過舌頭阻力訓練得到顯著提升。
這就像給你的舌頭進行了一場專業的「健身重訓」!讓舌頭有目標地「舉重」,效果甚至在健康的年長者身上也看得到。這意味著你的舌頭將更有力量,成為推動食物順利通過的強大「引擎」。

2. 吞嚥安全防護網:潛力無限的「隱形消防隊」!
對於大家最擔心的嗆咳風險,研究結果呈現「喜憂參半」的混合狀態。有些研究確實發現嗆咳風險有所改善,但也有部分研究未見顯著變化。
儘管如此,強化舌頭力量有助於建立更穩固的吞嚥「防護網」,就像一支訓練有素的「隱形消防隊」,隨時準備降低食物誤入氣管的風險,保護我們的呼吸道安全。

3. 吞嚥效率清運工:致力減少殘留的「清潔大師」!
你是否擔心食物吃完總有殘留感?針對減少吞嚥後的食物殘留,目前多數研究並未發現舌頭阻力訓練能帶來顯著的普適性改善。
然而,也有研究令人鼓舞地指出,在處理稀薄液體時,食物殘留量確實有所減少。這表明舌頭阻力訓練有潛力成為吞嚥系統中的「清運工」,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清理口腔及咽部,讓每一口都更「清爽」。

4. 吞嚥時序指揮家:讓每次吞嚥都更「流暢協調」!
吞嚥不僅需要力量,更需要流暢的「節奏」和「協調」。研究發現,像「口腔傳輸時間」和「咽部反應時間」這類與吞嚥流程順暢度相關的時序指標,達到了統計學上的顯著進步。
這暗示著舌頭阻力訓練有潛力成為吞嚥的「指揮家」,幫助舌頭與咽部肌肉的協調性更佳,讓整個吞嚥過程變得更為連貫、順暢,大大提升用餐時的舒適感。

吳營養師的專業叮嚀
從這份嚴謹的學術研究中,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舌頭阻力訓練對於「提升舌頭肌力」是效果明確的! 這就像為我們的吞嚥系統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雖然對於吞嚥「功能」的直接改善(如嗆咳風險或食物殘留)仍有待更多研究證實,但強化舌頭肌肉對於整體口腔功能和潛在的吞嚥順暢度絕對是助益良多的!

我們在家可以簡單作的舌肌力運動
1. 鼓氣抿唇:將嘴巴鼓氣後,同時將嘴唇緊閉來阻擋空氣外洩
2. 舌頭訓練(強化舌肌)重複5次,早晚各1遍:舌頭平平向前伸出,維持10秒 再將舌頭向後捲起,維持10秒 重複次 將舌頭往右擺,停10秒 再往左擺,停10秒 讓舌頭 上下擺動。
3. 舌頭繞圈: a.舌頭放在上排牙齒外側、嘴唇內側(學猴子🐵) b. 順時鐘在口內繞圈 c. 逆時鐘在口內繞圈
4. 輕咬舌尖吞口水:上下門牙輕咬舌尖,然後嘗試吞口水。吞口水時喉嚨附近的肌肉會把舌根向後拉扯,但是因為舌尖被門牙固定住,所以舌頭自動會產生阻擋向後的肌力

特別重要的提醒: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家人朋友有吞嚥方面的困擾,請切記!務必先諮詢專業的語言治療師或醫生,讓他們為你進行專業評估,並量身打造最安全、最適合的訓練計畫。

讓我們一起為健康努力,重拾享受每一口美食的樂趣,提升生活品質!希望今天的分享能成為你健康路上的好夥伴,我們下次吳營養師輕鬆話見!

參考醫學期刊:Smaoui, S., Langridge, A., & Steele, C. M. (2020). The Effect of Lingual Resistance Training Interventions on Adult Swallow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Dysphagia, 35(5), 745–761. PMID: 31612288]

#吞嚥困難 #舌頭訓練 #口腔健康 #復健治療 #銀髮族健康 #健康生活 #預防嗆咳 #語言治療師 #醫學科普 #機能訓練 #追蹤者 #精選 #肌少症

從夢中脫臼到免開刀痊癒:一個女孩帶來新的醫學啟發椎骨挑戰技術的誕生故事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也正是陳博士常用的「椎骨挑戰技術」(Vertebral Challenge Technique)誕生的起點。這不只是一項技術的...
17/07/2025

從夢中脫臼到免開刀痊癒:一個女孩帶來新的醫學啟發
椎骨挑戰技術的誕生故事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也正是陳博士常用的「椎骨挑戰技術」(Vertebral Challenge Technique)誕生的起點。這不只是一項技術的起源,更是我們從人體奧妙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

由發現者Dr. George Goodheart故事的開始:
一位曾接受我們脊骨神經護理、狀況大幅改善的企業董事。他因「發作性睡病」( )在重要會議中會突然入睡,我們後來發現,他的狀況與小腸淋巴液排出不順有關。透過調整,他恢復得很好,也因此介紹了他的女兒來看診。

這位女兒是一位活潑健康的運動選手,平時無重大受傷,但卻有一個讓全家非常苦惱的問題——她的肩膀會在熟睡時「自發性脫臼」,痛到尖叫醒來。每次發作都得送醫復位,有時甚至要打石膏。手術已經排上日程,但她的父親不希望她接受開刀,於是他們決定尋求我們的幫助。
我們仔細問診,發現她的脫臼多發生在凌晨兩點到六點之間,身體最放鬆的時候。我們也請她示範睡覺時的姿勢,並在那個特定姿勢下進行評估。這時我們注意到,她的頸椎有輕微的偏移,但不是明顯錯位,而是那種「看起來有點不對勁」的感覺。

我心想:會不會是某個身體部位「跑掉」後,引發了肩膀脫臼?我們嘗試用手輕輕按壓頸椎那個感覺「跑掉」的地方。結果當晚九點半左右,她的肩膀又脫臼了!那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劇烈反應,但也讓我靈光一閃:
如果身體對這個方向「推回去」會產生脫臼,
那麼「朝這個會引起脫臼的方向調整」,會不會反而有幫助?
於是,我們做了一個全新的嘗試:針對那個會誘發肩膀脫臼的方向,進行溫和的調整。結果非常令人振奮——她再回到原本的睡姿後,無論我們怎麼測試、怎麼挑戰她頸椎的位置,肩膀完全沒有再脫臼了!
不需要手術,她的問題就這樣被解決了。

這次經驗,成為了「椎骨挑戰技術」的原點。當時(1960年代)我們還無法完全解釋這個機制,但我們學到了一件事:
當身體在某個方向變得更虛弱、更不穩,那個方向,往往藏著身體的線索。
調整那個「會引發問題」的方向,有時反而能解開問題的根本。
這個技術後來在我們臨床上發揮了許多關鍵作用,幫助我們找到更精準的身體失衡點,也造福了很多難以解釋的症狀患者。

正如諾貝爾獎得主 Szent-Györgyi 所說:
「研究,就是看見所有人都能看見的事物,但思考所有人從未想過的可能。"Research is to see what everybody else has seen, and to think what nobody else has thought."」

今天與您分享這段經歷,希望讓您對脊骨神經醫學的深度與可能性有更多理解。若您或身邊的親友也正面對一些「找不到原因的身體困擾」,也許,脊骨神經醫學能帶來新的答案與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脊骨神經醫學 #椎骨挑戰技術 #自發性脫臼 #頸椎調整 #非手術選項 #醫療清新感 #健康故事分享 #脊骨神經醫學 #天然療法 #健康護理 #肌肉測試 #追蹤者 #精選

【破解迷思】淋巴引流做半天,卻沒效果?關鍵就卡在「這裡」!教你找回身體輕盈感您是不是試過淋巴按摩、乾刷、刮痧板,但身體依然覺得腫脹沉重,效果總是不如預期?其實,很多關於淋巴引流的資訊理論正確,操作卻常常「走錯方向」,讓您白做工。以脊骨神經醫...
15/07/2025

【破解迷思】
淋巴引流做半天,卻沒效果?
關鍵就卡在「這裡」!教你找回身體輕盈感

您是不是試過淋巴按摩、乾刷、刮痧板,但身體依然覺得腫脹沉重,效果總是不如預期?
其實,很多關於淋巴引流的資訊理論正確,操作卻常常「走錯方向」,讓您白做工。
以脊骨神經醫學的角度,我們深知——身體的流動,必須先打通正確的出口,整個系統才能順利運作。
今天,就帶您一次搞懂淋巴引流真正的「排水出口」,讓身體重新找回輕盈感與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見誤區:淋巴液要往心臟推?
很多人會說「把淋巴液推向心臟」,因為淋巴液最後會回到血液循環,進入心臟。
但 真正的重點並不是心臟,而是它前面的『匯流口』!
如果方向不對,就像把水往牆上倒,效果有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排水口:鎖骨上窩,您找對了嗎?
淋巴液的「終點站」其實是鎖骨上方的凹陷處 :
鎖骨上窩(Supraclavicular Fossa),
這裡正是淋巴液進入血液循環的「最後關卡」。
找位置很簡單:對著鏡子,從耳垂垂直向下畫一條線,會指向鎖骨上的那個小凹陷。
這裡,就是您淋巴液真正該「匯流」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右不對稱!淋巴引流地圖公開
我們的身體其實有兩個「排水口」:
🔸 右側鎖骨上窩:負責右半邊臉、頭、頸、右手臂、右胸、右背,每天約0.5公升淋巴液。
🔸 左側鎖骨上窩:範圍更大!涵蓋左半邊臉、頭、頸、左手臂、左胸、左背、整個腹部與雙腿,每天約2.5公升,是右側的5倍之多!
所以如果覺得全身容易水腫沉重,特別是下半身,別忘了——左鎖骨上窩才是重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檢測:你的淋巴「塞車」了嗎?
可以這樣簡單檢查:
✔ 照鏡子:鎖骨上緣是否清晰?
✔ 觸摸:鎖骨上窩是否軟軟浮浮,像小海綿?
如果有浮腫感,可能表示這裡「堵住了」,淋巴液上不來,自然全身代謝卡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做:最有效的『終點站引流法』
只要每天幾個簡單動作,讓這個關鍵出口順暢:
1️⃣ 找到位置:用無名指+中指,輕放在鎖骨上窩。
2️⃣ 極致輕柔:淋巴大多位在皮下2公分內,力度只需要拉動皮膚,輕輕畫圈或微微下壓即可。
3️⃣ 感覺皮膚輕拉:像是在移動皮膚,不是用力壓肌肉。
4️⃣ 不需要疼痛:不舒服時更要放輕力道。
5️⃣ 每天進行:每次畫圈約10下,每天可以做3~5回,持續數天後,您會感受到明顯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麼這麼有效?「低壓引流原理」
液體永遠往壓力低的地方流動。
鎖骨上窩就是全身壓力最低的「真空口」,就像吸塵器一樣,幫助淋巴液自然回流。
但如果這裡「堵住」,整個系統壓力升高,不僅容易浮腫,還可能影響免疫與代謝循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提醒
真正有效的淋巴引流,是從出口開始清,才不會越清越堵。
透過每天幾分鐘,輕柔且溫和的照護,讓身體慢慢回到「輕盈不腫脹」的感覺。
如果您發現浮腫感遲遲未改善,
或懷疑有深層筋膜沾黏、骨架歪斜壓迫淋巴循環的問題,
歡迎向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諮詢,
我們可以從骨架結構與神經功能幫助您找到根本原因,
不只是舒緩,更是幫助身體從源頭恢復健康循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淋巴引流 #告別水腫 #身體輕盈 #脊骨神經醫學 #自我保健 #健康生活 #專業諮詢 #下肢水腫 #淋巴 #追蹤者 #精選

你知道嗎?肌肉不只是讓我們行動的動力來源,它更是神經系統最直接的「表達窗口」。這也是為什麼在脊骨神經醫學中,我們特別重視 :「肌張力 (muscle ton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07/2025

你知道嗎?肌肉不只是讓我們行動的動力來源,
它更是神經系統最直接的「表達窗口」。
這也是為什麼在脊骨神經醫學中,
我們特別重視 :「肌張力 (muscle to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肌張力,是什麼?
在脊骨神經醫學的觀點裡,肌張力(muscle tone)代表神經系統的平衡狀態。
創始人 DD Palmer 曾說過:「 Life is the expression of tone, 生命是張力的表達。」
意思是:當肌張力正常,神經系統多半穩定;反之,當肌肉出現異常無力或過度緊繃,可能正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何評估肌張力?我們用「手動肌肉測試」來看神經健康
脊骨神經醫學裡的一門派:應用肌動學(Applied Kinesiology, AK)所發展出的 手動肌肉測試(Manual Muscle Testing, MMT),是一種用來觀察神經功能的臨床工具。
我們會觀察肌肉在接受阻力時的反應,這個反應反映了運動神經元接收到的所有來自中樞與周邊神經的訊號。
換句話說:肌肉的力量,就是神經系統「是否順暢」的物理證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肌肉變化,反映哪些健康問題?
以下是常見導致肌肉無力或異常的原因:
• 過度緊繃造成的抑制:長期緊縮會降低肌力。
• 被拉長太久:肌肉受牽拉過久,感覺器變得遲鈍。
• 疲勞導致功能下降:不論急性或慢性,疲勞都會影響肌力。
• 疼痛或關節障礙:例如膝蓋退化、薦髂關節問題,會透過神經反射抑制相關肌群。
• 激痛點干擾:肌筋膜激痛點會讓肌肉無法完全啟動,甚至影響到其他區域。
這些問題,不只是肌肉本身的事,而是神經系統整體的回應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肌張力是整體健康的線索,不只是「骨架對不對」
脊骨神經醫學不只看結構,還會評估可能影響神經系統的各種因素,例如:
• 營養與代謝
• 情緒與壓力
• 內臟或腺體功能
舉個例子:當某些內臟或腺體受到干擾,可能反映在特定肌肉功能異常上。
這讓我們可以透過 MMT 找出深層問題的蛛絲馬跡,進行更個別化的照護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MMT 是怎麼用在實際治療上的?
透過肌肉測試,脊醫能夠:
• 了解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
• 評估治療前後的變化
• 判斷治療是否真正改善了神經與肌肉間的訊號傳遞
簡單說:我們不是只問你「感覺好一點嗎?」而是從肌肉狀態,看見神經系統的真實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結語:肌肉是你健康的「翻譯機」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手動肌肉測試幾乎是每一次評估的核心。它讓我們有機會用更全面、更科學的方式,理解你的不適從哪裡來。
如果你正在經歷難以解釋的疲勞、動作不協調、疼痛反覆出現,或只是覺得「身體就是不對勁」——
或許,你的神經系統正在透過肌肉說話。讓我們一起解讀這些訊號,找回身體該有的平衡與韌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醫學文獻: Cuthbert S. Manual Muscle Testing: The Chiropractic profession’s physical sign of the Motor Neuron’s ‘Tone’. A DD Palmer wishfulfilment like no other. Asia-Pac Chiropr J. 2025;5.4.

#肌張力 #應用肌動學 #手動肌肉測試
#神經系統 #脊椎健康 #身體自癒力 #健康訊號
#神經 #平衡 #脊骨神經 #脊骨神經醫學 #整骨 #背痛 #脊背調理 #追蹤者 #精選

Address

中和區捷運路(捷運南勢角四號出口)
Zhonghe District
23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旻孝脊骨健康顧問中心: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