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09/2025
柔軟不是錯
很多父母心裡想的,只是「希望孩子愛我,也希望我能愛孩子」。柔軟,並不是錯。偶爾對孩子表達脆弱,想當朋友、想傾訴為難,也是一種愛。但若沒有清楚界線,孩子會覺得忽略或被過度干涉。心理師能陪伴父母在彈性與穩固之間找到平衡。因為有了界線,我們才能更自在跨越,在安全中擁抱更多可能。
《當父母像朋友,也像父母:心理師陪你找回界線》
為什麼我們需要心理師?因為在心理師的協助下,我們可以釐清原來的角色界線,然後,再學會如何跨越界線。
有些父母會說:「我跟我的孩子像朋友一樣。」
第一次聽到時,我心裡常常疑惑:親子關係怎麼可以是朋友關係呢?
朋友關係的核心是:只要我們還能維持朋友,那無論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會盡量支持你。這聽起來像是尊重,但最高的目標是「做朋友」。如果孩子開始抽菸,雖然我並不認同,可是因為怕破壞我們的朋友關係,就只好尊重這個選擇。
⸻
親子一定要嚴格嗎?
但親子,能真的這樣嗎?
做父母的,難道不該以孩子的最高利益為目標嗎?寧願孩子討厭自己,也要逼他吃青菜、維持飲食均衡,要他讀書、要他運動。很多時候,我們的「壓迫」,都是為了他好。怎麼能因為想維持親子關係,就放棄了督導?
這似乎說得很有道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
柔軟的父母,真的錯了嗎?
那些把「只希望孩子愛自己、自己愛孩子」當作最高目標,然後盡可能包容與照護的父母,真的錯了嗎?
孩子吵著要吃冰淇淋,自己扮演嚴厲的法官,這才是合格的親子關係嗎?還是偶爾,我們也能選擇另一種方式:想要當朋友,想要對孩子傾訴自己的為難,不必永遠扮演那個強大的父母。這樣柔軟、對等、偶爾像朋友的互動,真的不行嗎?
⸻
真正的問題:界線模糊的時候
我認為,不是「嚴格才對」或「柔軟才錯」的二分法。任何互動,都應該是有彈性的。
我們真正的困難,只會在「迷惘」的時候發生:界線模糊了、線踩錯了、角色跑掉了。當父母一味要求,孩子覺得窒息;當父母過度退讓,孩子又覺得被忽視。這些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會受傷。
因此,需要更多的覺察與雙方的溝通。當我們沒有足夠能量去平衡彼此時,就需要心理師的協助。心理師能夠幫忙重新框架,協助我們找到清楚的架構與界線。
⸻
有了界線,才能跨越界線
很多人以為,心理師是來「加強規範」的。但事實上,有了清楚的界線之後,我們反而更能安心跨出界線。
清楚知道界線在哪裡,我們就能允許自己偶爾成為朋友、偶爾成為嚴師。這種彈性,不會讓關係鬆散,反而能讓愛更清楚、更踏實。
⸻
在快速社會裡,心理師的角色
現代社會節奏很快,角色界線很容易模糊。孩子接觸的資訊比父母還多,父母心裡的焦慮比孩子還重。挑戰這麼多,要靠自己去拉扯、去調整,往往太吃力。
多一個心理師的幫手,不是把親子關係綁得更死,而是幫你撐起一張安全網。這樣,你才敢嘗試更多新的互動方式,也能在愛裡有更多的彈性與空間。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心理師的協助。不是因為父母「做錯了什麼」,也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為了讓彼此都能在安全感裡,繼續擁抱更多的可能。
⸻
🌱 千里心理團隊,相信每一段關係都能在覺察與支持裡,找到新的彈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