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此工作室於2014年5月成立,2019年8月命名為「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In Music We Encounter」,期待每個人,不論在任何狀態下,皆能在音樂中遇見自己,並和他人建立連結。

《遇見。連假團督》最近真的太忙也太疲累了,連端午連假的聚會都忘記紀錄下來!!工作室的治療師們雖然說都在同一個空間工作,但實際上因為每個人上課時段不同,很可惜地導致彼此很少有機會會相聚在一起。這次我們利用月初端午連假,集合全部治療師+額外邀請...
14/06/2025

《遇見。連假團督》

最近真的太忙也太疲累了,連端午連假的聚會都忘記紀錄下來!!

工作室的治療師們雖然說都在同一個空間工作,但實際上因為每個人上課時段不同,很可惜地導致彼此很少有機會會相聚在一起。

這次我們利用月初端午連假,集合全部治療師+額外邀請海德堡李文程音樂治療師一起吃吃喝喝話家常,分享自己的工作也聆聽他人的經驗;提出自己的問題也嘗試給予他人意見,聚會最後大夥還一起敲敲打打即興創作音樂,並用彼此充能成為完美的ending。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同儕團督 #音樂充能 #陳雅琦音樂治療師 #莫鎮宇音樂治療師 #盛筠音樂治療師 #宋淑雯音樂治療師 #陳忻一音樂治療師 #元瑋婷音樂治療師 #李文程音樂治療師

19/05/2025

要非常感謝 楊梅富岡社區長照機構(團體家屋、日間照顧)這次的分享。

從去年初到現在雅琦老師已經和他們配合了快一年半的時間。工作這麼久以來,我也是第一次進到團體家屋服務,在這裏我看到年老後不一樣的生活型態:長輩們一起住在裡面、一起生活、一起打理、一起相互照顧,看似回到大學宿舍的模樣;而家屋採取了人本式的互動模式也創造出友善的環境,讓失智的長輩們在裡面得到溫暖和歸屬感。

楊梅富岡社區長照機構除了有和外部醫院發展完整的醫療資源連結,更針對內部每一位長輩們的生活品質及心靈狀態有很深的照顧。

音樂治療課程似乎已成了長輩們最放鬆但又最「在線」的一堂課,我很幸運能有這樣的能力和專業為長者們服務,也希望有越來越多人看見音樂所帶出的力量power of music!

#音樂治療於長照機構 #音樂治療與失智症長者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陳雅琦音樂治療師 #陳雅琦音樂治療師

《遇見。治療 vs 輔療》這幾週有很深的感觸。近年來由於人口高齡化趨勢,有越來越多長照機構成立,而這些機構內部對於課程多元化需求也越來越高漲。「音樂」此時似乎成了照顧長者們最夯的元素之一。近期我遇到了幾個截然不同的機構,讓我有很深的思考:機...
13/05/2025

《遇見。治療 vs 輔療》

這幾週有很深的感觸。近年來由於人口高齡化趨勢,有越來越多長照機構成立,而這些機構內部對於課程多元化需求也越來越高漲。「音樂」此時似乎成了照顧長者們最夯的元素之一。

近期我遇到了幾個截然不同的機構,讓我有很深的思考:

機構一:過去連續合作了兩期方案,並針對固定10位失智或中風長輩實施6-12週音樂治療,成效顯著。今年要再度合作時機構上級主管疑惑地問:「為什麼其他機構上音樂課時,一次能有4-50人次,但是你們卻只能有10人次?」

我嘗試解釋「我們音樂治療及他們音樂輔療」的不同,但是主管似乎不能(願)理解,因此今年課程被迫從一堂課10人變成24人。治療成效低落,上課難度大增,更可怕的是每次上課後都對治療師的精神、體力、聲帶有很大的傷害。

機構二:過去從未合作過,因此社工擬定體驗方案,希望我能一個月過去一次為他們的長輩做開放式音樂輔療活動(也就是想參與就進團,不想參與時也可離團)。這樣的團體對我來說著實地無法設立治療目標和課程方向,甚至簡單地說它只能是娛樂團體。

但是,當機構上級主管看到這樣的方案時,非常專業地立即修正,並請社工重新和我聯繫。 修訂後的方案改為:由我(治療師)開個案條件、護理長們協助挑選個案、維持固定的10-12位長輩、封閉式團體,並連續做12週音樂治療課程,以達到治療目標和成效。

———————————————————

同樣都是長照機構,但本身對於專業的認知、尊重和要求卻是截然不同。一方機構想要以量取勝;另一方機構,更看重細節和品質。在這樣兩個不同的機構間切換工作,大腦每次都像在洗三溫暖一樣,自己需要有很多的調適、轉換也需要有很多的自我對話和反饋時間。

———————————————————

但說了這麼多,「音樂治療」和「音樂輔療」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訓練模式差異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

• 需接受專業訓練與認證,且通常治療師具備心理學、醫學與音樂的跨領域背景。
• 治療師需完成臨床實習時數,並接受持續教育與專業督導。
• 課程執行者只能是受過專業認證的治療師。

音樂輔療(Music-based Intervention / 音樂輔助活動):

• 執行者可為教師、社工、志工或照服員等,未必有正式音樂相關背景。
• 訓練時數短且較非正規學位課程。
• 著重在音樂應用技能與活動帶領技巧。

二、執行方法差異

音樂治療:
• 有明確治療目標,如改善情緒、促進語言發展、增進肢體功能、提升社交能力…等。
• 運用個別化評估與個別化治療為主
• 使用現場音樂、即興創作並依個案當下回應或需求去彈性調整治療手法。
• 常與其他專業人員,如心理師、職能、物理、語言治療師合作。

音樂輔療:
• 著重在促進參與與增進互動。
• 常以團體形式進行,含歌唱、律動、樂器敲奏。
• 活動內容較為模板式運用,不是個案導向設計。
• 側重增強福祉、減壓與娛樂功能。

三、成效差異

音樂治療:
• 成效有較多實證研究支持,如對失智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閉症等。
• 可量化成效,如認知改善、情緒穩定、語言發展、行為減緩…等。
• 屬於醫療輔助手段,在許多國家納入醫療處方或保險給付範圍。

音樂輔療:
• 成效多屬質性或經驗性觀察,較少嚴謹的統計驗證。
• 著重氣氛營造、社交參與。
• 通常不具臨床診斷或醫療處遇功能。

—————————————————————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音樂治療和輔療是很不一樣的兩件事,雖然名稱很像、雖然很多機構也統稱藝術類型課程為輔療,但是我更看重的是在相關領域工作的人們是否有更正確的知識及觀念。在照顧長輩這條路上,若可以選擇更好的,何必要委屈於「大概」呢!

文:陳雅琦音樂治療師
圖:上課示意圖(非以上兩機構)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陳雅琦音樂治療師 #音樂治療與音樂輔療 #音樂治療與失智症長者 #台灣長照機構 #音樂治療於長照機構

《2025。音樂治療週 Last Day》已經忘記上一次能夠好好的聽完一首歌是什麼時候?雖然我平常接觸音樂的機會不少,例如工作時玩奏即興音樂、在家裡練習個案喜歡的歌曲或開車的時候播放兒歌⋯等,但真正純粹為了自己而放的音樂真的少之又少。趁著世...
15/04/2025

《2025。音樂治療週 Last Day》

已經忘記上一次能夠好好的聽完一首歌是什麼時候?雖然我平常接觸音樂的機會不少,例如工作時玩奏即興音樂、在家裡練習個案喜歡的歌曲或開車的時候播放兒歌⋯等,但真正純粹為了自己而放的音樂真的少之又少。

趁著世界音樂治療週的期間,我為自己安排了一個很舒適的空間讓自己好好聆聽音樂。我閉上眼睛安靜等待什麼歌或曲子會浮現出我腦海裡,就這樣我享受了一個多小時與音樂相處的時光。

期間有不同時期的回憶會伴隨著不同的音樂出現,有一些被我忘記的片段居然也一一到訪,有時候我會會心一笑,甚至感到雞皮疙瘩;有些回憶曾經困擾很久,到現在感受似乎也變淡了。

音樂聽完了,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會因此而改變,不過我有一種舒服多了的感覺,因為音樂幫助我接觸到一些被我遺忘了的事情和感受。雖然感受不會馬上消失,但我不會再被它們默默地影響著。

附上其中一首音樂,這是我投考音樂治療時期練習過的曲子。當時的我進入社會已經有一段時間,面臨著我該繼續過穩定單調的生活或是該啟程前往冒險之旅的時期?與大家一起分享。

文:莫鎮宇音樂治療師
影片:https://youtu.be/wSt4s6osxwU?si=YPnvbYrQyg1s85p3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2025世界音樂治療週 #莫鎮宇音樂治療師

Provided to YouTube by Sony ClassicalCavatina (Theme from "The Deer Hunter") · John Williams · Pat Halling · Stanley MeyersGitarre zum geniessen℗ 1983 Sony M...

《2025。音樂治療週Day5》趁著音樂治療週,我和治療師好友們聊了一下彼此的近況,不管是醫院、診所、學校都有大家服務過的腳印,雖然也有人因為職涯規劃而選擇了不同行業,不過能看到在各處都有優秀的音樂治療師在為需要的人提供服務,真的是太好了!...
14/04/2025

《2025。音樂治療週Day5》

趁著音樂治療週,我和治療師好友們聊了一下彼此的近況,不管是醫院、診所、學校都有大家服務過的腳印,雖然也有人因為職涯規劃而選擇了不同行業,不過能看到在各處都有優秀的音樂治療師在為需要的人提供服務,真的是太好了!

”We are more than good enough”

以前唸書時教授送給學生們的一句話,在音樂治療週也想和大家分享。這段話不只在學習過程中鼓勵我,當生活和工作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也總是用這句話提醒自己「我做得很棒了」。在好好工作與生活的同時,也要記得好好的休息,才能走的更久更遠喔!

文:元瑋婷音樂治療師
圖:AI生成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2025世界音樂治療週 #元瑋婷音樂治療師

《2025。音樂治療週Day4》慶祝音樂治療週,同時也想為自己慶祝一下這11年來遇見的好夥伴們~2014年五月成立後陸續開啟了不同夥伴參與的時期:2014-2019最早工作室裡有雅慈、一萱和我三位治療師,我們共創了一個希望能展現音樂治療理想...
13/04/2025

《2025。音樂治療週Day4》

慶祝音樂治療週,同時也想為自己慶祝一下這11年來遇見的好夥伴們~2014年五月成立後陸續開啟了不同夥伴參與的時期:

2014-2019
最早工作室裡有雅慈、一萱和我三位治療師,我們共創了一個希望能展現音樂治療理想的空間,並努力在大眾對音樂治療概念仍是貧瘠的年代裡,將工作室維持了下來。

2019-2020
鎮宇、其臻、惟涵音樂治療師加入工作室,我們並在雅慈的建議下將工作室命名為「遇見。音樂心理學堂」。緣由是我們期望、也相信每一位進到我們工作室的人,不論處在什麼狀態,都可以在音樂裡遇見(encounter)自己,並和他人產生連結。

2020-2022
盛筠、淑雯加入~工作室裡治療師們訓練取向逐漸從人本主義注入了心理動力;治療師們所屬的訓練國家也從美國~走到澳洲~再走到英國。當年由於疫情的關係,個案來來去去、先前的治療師們也有了不同的人生規劃。

2022-今
爾後,我們搬家了換了新環境,同時更增加了忻一和瑋婷兩位治療師,這也構建了目前穩定六位音樂治療師及一週七天的工作的樣貌。

我們整體前後發展11年,工作室經歷了10位不同治療師及無數位很棒的實習生。我好謝謝每一位治療師都很不一樣,也好謝謝大家願意陪我走一段;因為有這麼豐富的知識和人才庫,讓「遇見」可以源源不絕,可以長長久久!

音樂治療裡最珍貴的資產就是我們這群經過不斷磨練而發光的治療師們,所以感恩我的夥伴們,讓我們一起再創下一個十年吧!

文:陳雅琦音樂治療師
照片:工作室治療師群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2025世界音樂治療週 #陳忻一音樂治療師 #盛筠音樂治療師 #宋淑雯音樂治療師 #陳雅琦音樂治療師 #莫鎮宇音樂治療師 #元瑋婷音樂治療師

《2025。音樂治療週Day3》今天想在音樂治療週,跟大家介紹一個我很喜歡、也常在實務中運用的音樂治療方法——正念取向音樂治療(Mindfulness-Based Music Therapy, MBMT)。正念取向音樂治療(MBMT)是一種...
12/04/2025

《2025。音樂治療週Day3》

今天想在音樂治療週,跟大家介紹一個我很喜歡、也常在實務中運用的音樂治療方法——正念取向音樂治療(Mindfulness-Based Music Therapy, MBMT)。

正念取向音樂治療(MBMT)是一種整合「正念」與「音樂治療」的治療方法,透過音樂與覺察練習,幫助個案專注於當下、調節情緒、培養自我覺察,藉此緩和焦慮與憂鬱情緒,減少衝動行為,進而提升整體心理健康與生活福祉。

正念的核心概念來自 Jon Kabat-Zinn 的定義:「以一種特定的方式留心注意:有意地、在當下、並不加評價地。」(出自《正念療癒力》)

在 MBMT 的實務中,常見的音樂活動包括:

・透過即興演奏或發聲來提升對當下的專注
・有意識地聆聽音樂以覺察身心感受
・運用單一聲音或音樂引導想像,達到放鬆與調節
・將音樂元素與呼吸練習結合,引導情緒調節與覺察練習

最近因為氣候變化大,孩子們的情緒也容易起伏。因此在與早療兒童上課時,只要有機會,我就會運用 MBMT 中的呼吸練習方法,帶領孩子們接觸「深呼吸」的概念,並藉此協助他們建立情緒穩定的基礎。

為了提升孩子對呼吸練習的參與動機,我會結合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與想像活動,將深呼吸轉化為一種有趣的遊戲體驗。例如:引導孩子想像自己像獅子一樣,張開大嘴吸氣,吐氣時模仿獅子吼叫。透過誇張的動作與聲音變化,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參與意願,也有助於提升他們對身體感受與呼吸節奏的覺察。

這樣的練習歷程可視為一個由視覺提示(如動作示範)逐步過渡到聽覺提示(如呼吸的快慢、長短、音量)的過程。從身體覺察出發,慢慢引導孩子進入更細緻的呼吸覺察,也為後續的情緒調節打下良好基礎。

在呼吸練習的過程中,「音樂」能夠成為重要的支持工具。透過「聆聽」與呼吸節奏相應的音樂,不僅能提升孩子們對呼吸覺察的興趣與參與動機,也同時開啟了他們對音樂元素的聽覺敏感度。這樣的聽覺覺察經驗,進一步轉化為「音樂表達」的基礎。當孩子們進行樂器即興時,更容易創造出能與治療師互動、互相呼應的音樂,進而在音樂的同步與共鳴中發展人際互動的能力,培養情感交流與連結的基礎。

最後也想推薦一本非常適合親子一起練習呼吸的繪本——

《Alphabreaths: The ABCs of Mindful Breathing》

這本書以英文字母為主軸,設計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呼吸練習方式,為呼吸覺察帶來更多創意與想像力。

讓我們一起從音樂與呼吸開始,覺察當下、陪伴自己,也陪伴孩子。
聆聽心聲。認識自己_Serene's Music Therapy Spacee

文:盛筠音樂治療師
圖片:網路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盛筠音樂治療師 #2025世界音樂治療週 #正念取向音樂治療

《2025。音樂治療週Day2》咻~地音樂治療週又來到啦,很開心這一年來能夠感受到大家對音樂治療的了解越來越深,音樂治療也逐漸備受肯定與重視,而音樂治療能夠持續被推廣、以及音樂治療師能夠持續帶著有品質的服務給個案,「自我照顧」絕對是不可或缺...
11/04/2025

《2025。音樂治療週Day2》

咻~地音樂治療週又來到啦,很開心這一年來能夠感受到大家對音樂治療的了解越來越深,音樂治療也逐漸備受肯定與重視,而音樂治療能夠持續被推廣、以及音樂治療師能夠持續帶著有品質的服務給個案,「自我照顧」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尤其走過回臺灣重新發展、起步的這兩年,感受更深,除了意識到自我照顧對於助人工作者的重要性以外,也看到它對於照顧者,甚至所有大眾的重要性。

我們太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種代辦事項追著跑,趕著各種截止日期、努力完成應該完成的事、照顧著身邊的人的需求,而「照顧自己」卻很容易就能忽略,今天可以少吃一餐,但是不能少寫一份紀錄;今天可以少睡一小時,但是給孩子的營養不能少準備了....,你也在過這樣的生活嗎?

也許今天、現在這個時刻,試著給自己五到十分鐘,或是一首歌的時間,做一個小小的、簡單的練習。

從音樂清單裡點選一首你最喜歡的歌曲,把時間交給音樂和自己,並且專注在「我」,慢慢地呼吸,慢慢地讓思緒緩下來,並試著和自己對話﹔「我是重要的」、「我現在感覺如何?」、「我現在需要什
麼?」、「我做得很好了」、「我值得好好休息」。

最後和大家分享這首好樂團的「棲身之地」,每當我聆聽這首歌時,感覺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無論當下在哪,感覺都能給自己一個棲身之地;一個只專注於自身需求並且能夠自在、放鬆的棲身之地。

你也喜歡這首歌嗎?或是有其他對你來說像「棲身之地」一般的歌,也歡迎和我們分享唷。

文:陳忻一音樂治療師

https://www.instagram.com/musicoftheheart2023?igsh=MXB1d3Z6YjB5aGY2Yw==

影片來源:https://youtu.be/ZBXkmtRnlGg?si=EMv-f3iUOHyoqT1M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陳忻一音樂治療師 #2025世界音樂治療週 #自我照顧

☾經歷一陣子的混亂之後,第一次感覺到安穩。我才發覺,自己從來不想流浪,而是在尋找棲身之地。好樂團最新單曲〈棲身之地〉邀請日本插畫家近藤康平創作影像。雙方曾經於 2017 年的台北月見ル君想フ、2019 年的東京代田....

《2025。音樂治療週Day 1》又到了世界音樂治療週的時間,我發現一首很可愛的旋律分享給大家。“ Let’s raise our voices, let’s clap our hands, For music therapists acr...
10/04/2025

《2025。音樂治療週Day 1》

又到了世界音樂治療週的時間,我發現一首很可愛的旋律分享給大家。

“ Let’s raise our voices, let’s clap our hands, For music therapists across the land. Making songs to help us express ourselves, so don’t leave instruments on the shelves!

So let’s sing sing together, loud and clear, AHP’s help us, have no fear! They keep us healthy, in every way, let’s give them thanks, hip-hip-hooray! You’ve made our day”

我們助人工作者(例如:治療師、社工、心理師…等)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工作,雖然專業人員之間不一定認識,但我們彼此都是朝著個案的需求為中心前進發展,很少有哪一個專業項目能夠獨立強大,而是個案從不同專業間吸收,成長出自己的樣貌。

文:宋淑雯音樂治療時/護理師
HELLO SONG, 淑雯音樂治療在這裡
影片來源: https://youtu.be/K5c1NGoblDs?si=w7FcFLr4Lp2CRp6r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宋淑雯音樂治療師 #2025世界音樂治療週

A song to celebrate Allied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Young People

14/03/2025

《遇見。天使小孩鋼琴即興》

今天想要和大眾科普一下天使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

(以下:網路資料整理)天使症候群是1965年由英國的兒科醫師Harry Angelman醫師首先發現而命名,為一種罕見的神經遺傳性疾病,其發生率大約為一萬二到一萬五千分之一左右。根據文獻上的資料顯示男/女生的發生率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而此疾病主要是因UBE3A基因異常導致。

天使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患者出生後會有一些特點,例如:
1. 發展遲緩:一歲左右便可發現各項能力明顯遲緩。
2. 語言障礙:語言能力受限,大多數患者僅能使用少量詞彙或完全無語言能力。
3. 運動和平衡問題:常見步態不穩、協調困難,可能出現顫抖或肢體僵硬。
4. 行為特徵:經常表現出快樂、興奮的情緒,容易發笑;還可能出現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
5. 智能發展障礙:大多數患者有中度至重度的智力障礙,並且學習和理解能力有限。
6. 癲癇發作:約80%的患者會出現癲癇,通常在3歲前開始。
7.面部特徵:可能出現特殊的面部特徵,如寬嘴、大下巴、牙齒間距較大,部分患者有突出的舌頭或斜視。
8.其他健康問題…等。這些特徵可能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並非所有患者都會表現出全部症狀。

~~~~~~~~~~~~~~~~

夏天女孩(化名)熱愛拍鼓,只要在有穩定節奏的環境中,她的身體就會自然律動,平時僵硬或不協調的肌肉張力也會因著節奏而變得較協調;夏天女孩也喜歡唱歌,雖然口腔的肌肉控制不穩定,但是課中她總是盯著我的口型看,並且努力嘗試發出類似的聲音;夏天女孩也極度喜歡鋼琴,每次坐在琴前,她就有著很多的創意。

這次鋼琴即興中,我觀察到了1. 不再是我(治療師)跟隨她的音樂,更有她嘗試模仿我的節奏;2. 她的音樂速度開始有彈性,不再是以往的固化玩奏;3. 她的琴鍵探索也出現了水平方向,不似以往的垂直按壓;4. 她理解到我提醒她要繼續彈時,我會用手指指向她,而她也快速學習了這個非語言動作來我溝通互動。

其實還有很多音樂上的小細節可以去分析,但我更想和大家分享音樂帶給我們單純(pure)的快樂。

文:網路資料、陳雅琦音樂治療師
影片:經家長允許播放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陳雅琦音樂治療師 #音樂治療與特殊兒 #天使症候群 #音樂治療鋼琴即興

26/02/2025

《遇見。淑雯的音樂治療工作紀錄》

**支持型態**

過完年後回到治療空間,意外地發現小個案又進步了! 從一開始需要由我手把手帶著使用樂器,到現在(影片中可見)減少了手部協助、加入口語提示,小個案就可以有部分獨立參與音樂互動的能力了。而這個「前進獨立」的過程也是治療目標之一喔!

面對年齡較小的個案時,我們會觀察她/他的當下發展需求而給予不同程度的協助,並不是一味地帶著她/他們完成任務。例如: 我從提供完全協助到建立小個案獨立操作能力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的口語提詞及肢體動作示範,並觀察她/他們的回應後再區分目前小個案還需要被幫助的多寡? 觀察他們當下可能已具備的能力後,再進一步與主要照顧者討論該項能力是否同時出現在生活中,來確定這項能力的穩定性。

近期接觸到一套非正式但有趣的評估工具,剛好也以類似的思考方式評估目標對象整體生活的能力,將不同的支持型態用數字來分類:

0.可獨立完成不需要協助
1.監督陪同,注意提醒,透過問問題給提示
2.口頭/手勢提示,視覺提示或示範教導
3.部分肢體協助,藉由做提供協助
4.完全肢體協助,替他做,手把手完成

由於每位個案都存在著差異性,透過不同的支持型態來協助他們完成當下的活動,同時,可以漸進式地設定下一個階段的目標,並在每一個互動參與中練習獨立。小個案身邊的我們(治療師、照顧者、教育者等),也能夠檢視自己是否提供了適當且適宜的支持? 過多或不足的協助都可能讓小個案們錯失成長學習的機會,所以邀請大家試著用「支持型態」的視角觀察看看喔。

文:宋淑雯音樂治療師
影片:經家長同意使用
HELLO SONG, 淑雯音樂治療在這裡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桃園音樂治療 #竹北音樂治療 #宋淑雯音樂治療師 #上課紀錄 #音樂治療與早療 #支持型態 #健康成長

下雨天的週日早上,大家做什麼呢?我們一起出門進修上課唷!❤️今天工作室的治療師們一起參與了  #社團法人臺灣音樂治療學會 的專題講座:「音樂治療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 Music Therapy)- ...
23/02/2025

下雨天的週日早上,大家做什麼呢?

我們一起出門進修上課唷!❤️

今天工作室的治療師們一起參與了 #社團法人臺灣音樂治療學會 的專題講座:「音樂治療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 Music Therapy)- 臺灣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視角。」

歡迎大家多多關注我們的學會:
https://taiwanmusictherapy.org

由我們的大前輩 #張乃文 音樂治療博士為大家講課,並和大家分享了很多台灣高等教育的建立、發展、培育、督導及展望…等面向,收穫良多,也期待老師下一次的課程!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桃園音樂治療 #中壢音樂治療工作室 #陳雅琦音樂治療師 #陳忻一音樂治療師 #盛筠音樂治療師 #宋淑雯音樂治療師 #台灣音樂治療學會 #上課紀錄

Address

慈惠三街132號B 1
Zhongli District
320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0:00
Tuesday 09:00 - 20:00
Wednesday 13:00 - 17:00
Thursday 09:00 - 20:00
Friday 13:00 - 17: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遇見。音樂心理學堂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