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歡迎您來到「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我們的理念,是讓來諮商成為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驕傲是因為你深切知道,我們正在為自己、為人生做出最積極的選擇🤍

|當身體說不,傾聽中年疲勞的信號|文: #林美慧臨床心理師 圖:Freepik身體在說「不」,你聽見了嗎?真真,是一名48歲女性,從事銀行業務專員工作,每天工作加班到晚上八、九點,星期六有時還要加班,星期日早上7:30起床,早上醒來仍覺得好...
29/10/2025

|當身體說不,傾聽中年疲勞的信號|

文: #林美慧臨床心理師
圖:Freepik
身體在說「不」,你聽見了嗎?真真,是一名48歲女性,從事銀行業務專員工作,每天工作加班到晚上八、九點,星期六有時還要加班,星期日早上7:30起床,早上醒來仍覺得好累,真真心想「昨晚明明有早點上床睡覺,怎麼還是沒力、提不起勁呢?」,這時聽到先生問「妳今天中午是不是要參加同學會啊?」,真真才驚覺「對耶!差點把這件事情忘了!哇,我最近老是忘東忘西,真傷腦筋~~」先生再補一句「水電瓦斯費及信用卡費好像也逾期沒繳錢哦??」,真真聽到這些情緒整個炸開,大聲說「你是不會幫忙繳一下嗎?我哪會記得這麼多事啊?只會出一張嘴!!」,先生抱怨「是吃到炸藥哦!火藥味那麼重?我只是提醒妳,有必要這麼嗆嗎?妳最近容易忘記事情也就算了,但一點小事情就生氣,到底是怎麼了?」聽到先生的抗議,真真冷靜思考了一下「是耶,最近身體容易疲累又提不起勁,記憶力大不如前,而且看許多事情和人都很不順眼,覺得很煩躁,怎麼會這樣?是因為老化的關係嗎?」以真真的例子,真的是老化嗎?還是身體用疲勞提醒你:該停下來了,身體快承受不了了呢?中年疲勞不單純只是身體問題而已,而是身心在發出求救的訊號,你接收到了嗎?
身體的「拒絕」其實是保護,當我們心理上說不出口、理智上硬撐時,身體往往會「替我們說不」,以各種形式表達「我不行了」「我不想再這樣下去」。我有個超級工作狂的朋友小劉,早在十多年前還是業務員的他就是把公司當住所,猶如24小時便利商店全年無休,長期不願停下來的人,我們三五好友都勸告他「你也四十好幾了,健康是最重要的資產,別這麼拼命,累出病來,賺再多錢也彌補不了啊~~」那時的小劉總以為自己年輕撐得住,聽不進我們的”諫言”,這二、三年他開始出現胸悶、頭痛、肌肉痠痛、肩頸僵硬、失眠(腦子一直轉停不下來)、緊張焦躁、經常感冒等身體症狀,因為影響到工作,他才覺得不太對勁,現在也成了醫療院所的常客!身體的拒絕,往往是靈魂的求救,當你不聽內心的聲音,身體就會替你喊出來,疼痛、疲倦、焦慮,都可能是在提醒你:「請慢下來,別再忽視我。」
真真中午參加了同學會,順帶問了不同職業的同學們「我最近身體心情都不太穩定,好像身體在抗議了,我想不通耶,為什麼中年人最容易忽略身體的聲音啊?」一位高中歷史老師說「我是已經習慣了扛所有的事情,家庭經濟、工作表現、還有照顧學生的責任全都得靠自己」,「是呀,內心覺得『我不能停』、『我還可以撐一下』有成就趨力與比較心態,否則會落後於別人,根本無法放慢腳步!」一名保險業務員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另一名擔任會計師的同學補充「或是對於成功訊息的誤解啊,覺得累是應該的、成功的人不喊苦!等等」。
真真望著身旁的明珠說「明珠心理師,請教教我們該如何正視這些身體的抗議聲呢?」,明珠說「今天的同學會實在太有意義了,我可以分享幾個傾聽身體的方法,大家可以回去試試看:
1. 每天靜下來五分鐘,感受身體訊號:哪裡緊、哪裡酸、哪裡麻?去覺察、去聆聽。
2. 留白時間練習:一週至少一次刻意「什麼都不做」,讓身體的神經系統重新安置,也就是好好放鬆。
3. 調整飲食與睡眠節奏:晚餐可以提早用完、睡前遠離藍光、早晨曬曬太陽,身體非常喜歡固定的節律。
4. 運動對健康有益,可以選擇讓身體舒服的活動,例如:走路、伸展、瑜伽
5. 學會說「不」:拒絕不是懶惰,是保留能量給真正重要的事。」
「聽起來好難哦~~」保險業務朋友說,明珠回答「慢慢來、慢慢調整,不要急迫,重新善待自己的身體,身體會給你最好的回應,還要注意的是,持續疲倦超過兩週,且伴隨情緒低落、失眠或焦慮,可能是慢性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初期或身心失調,就要尋求醫師或心理師協助,不要獨自硬撐哦!」
當身體說「不」,其實是在邀請你「重新對自己說:我值得被好好照顧。」希望你能傾聽與理解,也就是說,讓身體不再只是被你「使用」或「監督」,而是重新建立信任與連結,不妨試試上面的方法,你會發現:身體開始願意回應你,不再用疼痛、失眠、疲勞來抗議,而是用穩定的能量、自然的身體感覺、清晰的覺察再度與你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哦~~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  #所長週記 】ep.73 與佛洛伊德的跨時空之約。當我走進維也納的佛洛伊德博物館時,舊宅的每個角落都像還留著他的呼吸。木地板輕輕發出吱呀聲,彷彿是思緒流動的節奏。 這裡不只是精神分析的發源地,更像是一個讓人重新認識「人」的地方。  在...
26/10/2025

【 #所長週記 】ep.73 與佛洛伊德的跨時空之約。

當我走進維也納的佛洛伊德博物館時,舊宅的每個角落都像還留著他的呼吸。木地板輕輕發出吱呀聲,彷彿是思緒流動的節奏。


這裡不只是精神分析的發源地,更像是一個讓人重新認識「人」的地方。


在展區裡,有一段特別讓我停下腳步——佛洛伊德曾為一位年輕的女同志進行分析。


那是1920年代,一個社會極度保守的年代,女孩的母親希望他能「治好」女兒的同性戀傾向,但佛洛伊德在短暫治療後說了一句驚人的話:「她並不覺得自己需要被醫治。」他認為,真正的痛苦並非源於性傾向,而是來自社會的偏見與父母的不接納。


想想看,這在一百多年前,是多麼前衛的觀點。佛洛伊德沒有把同性戀視為疾病,而是一種人類心理發展的自然多樣性。他看到的,不是要被矯正的人,而是一個被誤解、被愛困住的靈魂。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這個博物館不只是紀念一位心理學家,而是在提醒我們: #理解比改變更重要, #接納比診斷更有力量。


佛洛伊德並不完美,他的理論也常飽受爭論。但他的偉大在於,大膽地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讓我們開始重視心理、重視內在,讓「滋養心靈」成為與「照顧身體」同等重要的事。


走出博物館時,陽光落在那扇寫著「Wo es war, soll Ich werden」(讓潛意識中的本我,與意識中的自我整合)的窗邊。


我想,這或許就是佛洛伊德留下的邀請: #誠實地看見自己, #並允許每一個我的面向都能存在。

|Shovel Heroes |文/ #黃鈴晏諮商心理師圖/The Guardian(攝影/An Rong Xu)十月初,因花蓮堰塞湖災情,從台灣各地集結一群沒有統一制服、沒有響亮口號,只拿著鏟子、穿著雨靴、自發奔赴救援的人們出現了。  於...
25/10/2025

|Shovel Heroes |
文/ #黃鈴晏諮商心理師
圖/The Guardian(攝影/An Rong Xu)

十月初,因花蓮堰塞湖災情,從台灣各地集結一群沒有統一制服、沒有響亮口號,只拿著鏟子、穿著雨靴、自發奔赴救援的人們出現了。
於是,「 #鏟子超人」(Shovel Heroes)這個名字悄然成形:不是官方授予,而是災區居民、媒體、志工彼此之間的默契稱呼,
成為「在泥水裡彎腰、伸手、人群中最堅實的一群」。

我們身邊的朋友、夥伴也有人參與其中,
他們不是軍人、不是消防員,只是普通的你和我,帶著同樣的使命:鏟土幫忙
沒有披風,也沒有聚焦鏡頭;只有一把鏟子、一雙手,和一顆「我在這裡」的心。
一場災難中,人們最平凡卻最熱切的英雄樣貌。

隨著上週鏟土任務告一段落,
鏟土之後,他們回到平甯生活,卻或許發現:自己也需要被關注。
他們稱這樣的情緒為「 #鏟後憂鬱」——當鏟子放下,群體散開,任務結束時,心裡的空白、空洞。
回來後眼神裡帶著一種靜默的疲憊,那種「鏟後」攜來的失落與沈重。

當我們從災難中抽離、回到日常,也許內心並未真正平靜。也有關心與被關心的需要,都值得被看見與安慰。

這樣的心理現象並不罕見,
當我們在災難裡拼命成為有用、有幫倒忙的人,
常會忘了問自己一句:「我,好嗎?」
不只是為花蓮,不只是為鏟子超人,
也是為每一個在社會事件中盡力過、卻悄悄耗盡的人們。

「鏟子超人」的傳奇,發生在我們身邊,
那群在災後開啟行動的人們,有些仍在默默耕耘,延續著這樣的精神,
想把這次的救災經驗與系統建構完整並複製下去,
讓這份力量延續,
在下一次風雨來臨前,
都能讓土地與人心,更加安穩平安。

願我們也要試著在行動之後,允許自己停下;
在照顧他人之時,也不忘被照顧。
讓「鏟子」不只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柔軟~
鏟開淤泥,也鏟出人們心底的一點光。

如果你身邊也有那位鏟子超人,
請記得對他說一聲:「辛苦了,也請好好休息。」

|與情緒共處,度過心中的雨天|文 /  #廖紫伶諮商心理師圖 / Canva連日的大雨,你的心情如何呢?大雨好像情緒,有些人很討厭下雨;有些人樂在其中,享受著雨聲的助眠效果;有些人覺得麻煩,盼望著晴天來臨;還有些人歡喜於雨天帶來的涼爽。不管...
24/10/2025

|與情緒共處,度過心中的雨天|

文 / #廖紫伶諮商心理師
圖 / Canva

連日的大雨,你的心情如何呢?

大雨好像情緒,有些人很討厭下雨;有些人樂在其中,享受著雨聲的助眠效果;有些人覺得麻煩,盼望著晴天來臨;還有些人歡喜於雨天帶來的涼爽。

不管如何,雨還是會下。
比起不想要下雨,更容易掌控的是找到在雨天自處的方式。
而相較於控制自己不要有情緒,更符合身心需求的是與情緒共處。

☀️怎麼共處呢?你可以

☂️允許情緒存在,帶著不批判、好奇的態度,覺察它帶給你的感受

☂️尊重你所感覺到的情緒,做幾個深呼吸、停留一會兒,看看還有沒有更多心理、身體感受浮現(沒有也沒關係)

☂️輕輕地跟它們說聲「歡迎光臨」,不催趕,接受情緒有時候會想要待一下(就像我們無法精準地決定雨何時會停)

☂️感謝與肯定自己完成了一次與情緒共處的練習:)

歡迎你一起來嘗試喔~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Podcast《分手了,仍用「朋友」身份繼續聯絡、出去玩...這樣到底行不行?》​​圖/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文/李琦萱諮商心理師​​有些人分手之後,比在一起的時候還穩定。​​我們依然會聊天、旅...
23/10/2025

Podcast《分手了,仍用「朋友」身份繼續聯絡、出去玩...這樣到底行不行?》

​圖/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文/李琦萱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分手之後,比在一起的時候還穩定。

​我們依然會聊天、旅行、互相關心,甚至在對方身邊,仍能感受到那份深刻的理解與熟悉。

​只是,那樣的親密還能被稱為「朋友」嗎?還是,其實我們只是還沒真正說再見?

​這集回應聽眾投稿,想聊聊那種「分手了但好像也沒真的分開」的狀態。

​我們來試著拆開這種「還在聯絡」的關係,看看裡面藏著的依戀、補償、還有那一點點的不甘心。

​畢竟,不是每段關係都該斷得乾淨,有些熟悉感…真的很難戒啊🤯

​收聽連結在留言處👇🏼👇🏼👇🏼

​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下班後

| 不湊,也沒關係 |文/  #沈峻宇諮商心理師圖/ Freepik  你是不是也常常這樣——看到「滿###免運」,明明只差一點點,就開始滑來滑去,想著「再多買一樣就好了」。最後買的可能還真的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只為了不想「虧到」那筆運費...
22/10/2025

| 不湊,也沒關係 |
文/ #沈峻宇諮商心理師
圖/ Freepik


你是不是也常常這樣——
看到「滿###免運」,明明只差一點點,
就開始滑來滑去,想著「再多買一樣就好了」。
最後買的可能還真的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只為了不想「虧到」那筆運費。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們對「失去」的感覺,
往往比「得到」還要強烈得多。
我們寧願多花,也不想承受那種好像「白白失去」的不舒服。
那不是貪心,而是一種很人之常情的焦慮。


只是這樣的習慣,不只出現在購物裡。
在關係中,我們也常常在「湊」。
湊一點體諒、湊一點笑著的配合、湊一點不說出口的委屈,
好讓一段關係看起來更順利、好像更值得留下。


但湊著湊著,反而開始覺得有點累。
我怕不讓步就會失去對方,
怕少一點懂事,別人就不會喜歡我。
直到後來才懂,
有些關係就算你再怎麼湊,也不會因此更划算。


也許我們都需要學會,�有時候不湊,也沒什麼。�不一定要換取免運,才能讓自己過得輕省。�在關係裡更是,適時停下手裡那一點「加購」,�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繼續。
不是每段關係都值得你「湊免運」,
有時候, #敢不湊也是一種溫柔的勇氣。

【  #所長週記 】ep.72 人類呀!過了千百年都還是一樣的。不算太有藝術細胞的我,每次參觀美術館總是走馬看花,但這回在維也納卻有許多特別的體驗。 可能是終於有點預算購買導覽,也安排了不趕行程的都市漫遊,讓我得以認真的聆聽畫作故事、時代背...
19/10/2025

【 #所長週記 】ep.72 人類呀!過了千百年都還是一樣的。

不算太有藝術細胞的我,每次參觀美術館總是走馬看花,但這回在維也納卻有許多特別的體驗。


可能是終於有點預算購買導覽,也安排了不趕行程的都市漫遊,讓我得以認真的聆聽畫作故事、時代背景與畫家心境,使本就熱愛「人味」的我,開始看懂了些什麼。


以下為小天使們介紹兩幅我特別有感的作品。


第一幅是來自16世紀的女畫家米歇莉娜·沃蒂兒(Michaelina Wautier)所畫的《酒神巴克斯的勝利》。


在那個年代,女畫家已經是屈指可數的存在,若有,也只被允許畫畫靜物、風景、肖像,但這位女畫家大膽挑戰了史詩、神話與裸露的男性軀體。


更大膽的是,米歇莉娜把自己畫進了史詩中,成為畫中唯一一位看著觀眾的人物。她站在狂歡隊伍的邊緣,象徵她身為藝術家的觀察位置,好似一種對長期以來,女性身為被凝視對象的大力反轉。


你看著我,而我也在看著你。


不知為何我深受鼓舞,在畫前佇立許久、熱淚盈眶,相隔四百年的靈魂共振,讓我深深地感謝了米歇莉娜。謝謝這些時代的先驅者,你們的勇氣將永遠不會被忘記。


第二幅倒是詼諧許多。這是1750年左右,奧地利帕爾菲伯爵的家族肖像畫,裡頭的人物皆帶著貴族才有的捲捲假髮、身穿最華麗的服裝珠寶、一條大紅絨布還高高批掛在樹上,顯示出鋪張與奢華。


我聯想到IG上經常可見,背後靠著藍寶堅尼、身上掛滿金鍊、還要搭配一位妖嬈美女的炫富照片。


解說員平靜的聲音從機器裡傳來:我們常以為時代讓人類變得很不一樣,但這幅250年前的畫作讓我們明白,關於虛榮,渴望展現完美、富有、成功的慾望,跟現代的你我並沒有差別。


或許,可愛的人類呀,過了幾百幾千年,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有那些虛榮、渴望被重視的心情,也擁有在逆境中活出自己的力量。


這次逛完美術館不再懵懵渺渺,反而像是經歷一段深刻的靈魂對話,知道自己的渴望與掙扎,是自古皆然,也不會有完全消失的一天,我們是不是能放鬆一下肩膀,放過這個身而為人的自己呢?☺️

|眼見為憑,這是真的嗎?|文/  #陳婉容諮商心理師圖/ pexels photo BY Hamann La心理學有個實驗,個別給參與實驗的孩子看同一張圖,圖裡是成年男子拿著螺絲起子在汽車旁,有兒童站在一旁望著男子。研究者請孩子看圖說故事,...
18/10/2025

|眼見為憑,這是真的嗎?|

文/ #陳婉容諮商心理師
圖/ pexels photo BY Hamann La

心理學有個實驗,個別給參與實驗的孩子看同一張圖,圖裡是成年男子拿著螺絲起子在汽車旁,有兒童站在一旁望著男子。
研究者請孩子看圖說故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讀,有的孩子說那個爸爸要修車;有的說那個爸爸接下來要打小孩。
結果研究發現那些說出爸爸要打小孩的孩子曾有受暴經驗。
過往經驗會形塑大腦,影響我們怎麼解讀世界。所以危機過去了,但心中卻還依然銘記著,導致人們傾向用同一套思維看事情。
上次和伴侶去自助旅行,第一次嘗試不做詳細規劃,訂好飯店、特別想去的點,就出發,其他就邊走邊查。
旅途中,伴侶告訴我:他以為我很chill,但是原來我沒有那麼chill,跟他想像中的不同。
這一說不得了,我整個爆氣🔥🔥🔥
因為我認為他在數落我沒有為旅行出力,說我不會這個、不會那個,還敢事前不做功課@$#$%...
幸虧那場對話在他發覺我的明白不是他的明白之後,趕緊打住。
冷靜下來才意識到,我被戳到了,覺得他在說我不好、我不對,所以我很委屈、很生氣地要替自己打抱不平。
但他只是在說他的觀點和看法,不是要指責我、怪罪我。
大腦會幫助我們記得過往經驗,並在感知到危險前提前預備,避免再次受傷,只是這容易引起副作用,讓我們誤將草繩當作毒蛇,聽到隻字片語,就覺得又來了,對方又要說我的不是,而再也聽不下去他真正要說到底是什麼。
有一招分享給大家:「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不過多解讀、揣測對方可能有的話外之音,就只理解字面上說的。
他說他想像的跟他觀察的不同。就這樣。不用延伸解讀對方在批評、在說這樣很糟糕,讓他失望...
主管說你這個PPT哪裡要改,回去重弄。就這樣。不用延伸解讀主管肯定看我不順眼,之後可能要萬事小心翼翼、走路靜悄悄...
看見自己戴著有色眼鏡,不一定是舒服的,畢竟這違背人性,但也讓人意識到常常我們還活在過去,而非現在。還受限於過往經驗,看不見眼前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或他們也變了、老了,我們也不是當時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我們也變了、老了。
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嗎?在同一個迴圈繞呀繞得繞出不來,如果一直感覺卡卡的、怪怪的,歡迎預約諮商,讓心理師陪你一起看看自己怎麼了,想想如何脫下有色眼鏡。
祝福我們都能照見內心,脫下有色眼鏡,認識不一樣的自己和世界

|慢的浪漫|文 /  #廖紫伶諮商心理師 圖 / 活在當下的悠閒貓現代人有一個常見的習慣,是會在睡前滑手機,藉此爭取屬於自己的時間。匆忙的生活與被填滿的日程,讓我們往往到了可以緩一下的時候,例如下班後、休假時,才有種「回過神來」的感覺。當...
17/10/2025

|慢的浪漫|

文 / #廖紫伶諮商心理師 
圖 / 活在當下的悠閒貓

現代人有一個常見的習慣,是會在睡前滑手機,藉此爭取屬於自己的時間。

匆忙的生活與被填滿的日程,讓我們往往到了可以緩一下的時候,例如下班後、休假時,才有種「回過神來」的感覺。

當「待辦事項」被放在「我」之前時,我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事情上,而非自己身上。

那會帶來一種精神與身體分離的感受,直到「回過神來」的時候,才能合一、好好地去感覺。
就像坐雲霄飛車很快,可是真正讓我們更有感覺到剛剛發生了什麼、可以好好回憶一番的,是在下車、結束之後。

🎢🫧

是什麼讓屬於自己的時間變成一種需要「爭取」或「偷閒」才能換來的寶貴時刻?又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充分感受」的自由呢?

實際而言,很常見的情況是人們想慢卻慢不下來,可能是各種因素不允許,或是個人的某些議題在作祟。

我的因應作法是在要開始加快腳步、忙碌起來之前,給自己「可以慢」的時間與空間—像是提早出門上班。

我會在路程中刻意放慢腳步,不需要趕紅綠燈,只是把每一步走穩,一邊感受當天的天氣、欣賞身旁的喧囂與車水馬龍,一邊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

這個「慢」的過程,讓我完全甦醒、身心都一致、同步地準備好進入工作狀態,也給大腦與心靈更充分的時間去清晰地感知、同調。

🌼🌼🌼

生活中,需要一點讓慢。
讓步調放緩、思緒落地。
讓感受有更多空間能夠存在、體悟更有機會發生。

邀請你,嘗試為自己創造「慢」的體驗。這一次,允許自己不是在忙完之後,才能夠慢下來。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一封給身體的情書|圖文/  #張哲恩諮商心理師前幾天在做瑜伽時,內在突然浮現一個強烈的感受:「能活在這個身體裡真好~」上一次有這樣的感受是在練瑜伽的第一年,至今瑜伽練習進入第13年。隨著練習的時間越久,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心中開始出現自...
16/10/2025

|一封給身體的情書|
圖文/ #張哲恩諮商心理師

前幾天在做瑜伽時,內在突然浮現一個強烈的感受:「能活在這個身體裡真好~」

上一次有這樣的感受是在練瑜伽的第一年,至今瑜伽練習進入第13年。隨著練習的時間越久,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心中開始出現自我鞭策的聲音:「今天的我有沒有比上次練習時做到更難的體式?我今天怎麼做不到這個體式?」

第一次接觸瑜伽,那一見鐘情的感覺,感受到的平靜與舒坦,與身體深刻連結的感動,逐漸被評價與比較取代。
漸漸的,我在瑜伽墊上越來越難以專注;在動作之間停留的呼吸,我感到煩躁;在大休息時,大腦仍飛速運轉。
我太想在一次次的練習解鎖更難的瑜伽體式,我太急著想看見自己的進步。
當焦點放在追求成長,當初練習瑜伽的初衷早已被我遺忘。

直到某次練習,老師的話給我當頭棒喝:「放下對身體的評斷,每一天身體的狀態都不一樣。」
我才發現,我對我的身體太過嚴苛,我忽視每天身體狀態的變化。在那次練習後,我抱著自己好久好久,眼淚止不住地流,我和自己的身體道歉也與它道謝。

現在,彷彿回到第一年,每一次的練習,我都對自己的身體有新的發現,在發現中我感到驚奇與喜悅。
在每一個動作裡,我更深刻地感覺到與我的身體緊密地在一起。
在每一次結束時,我都會深深地向身體表達感謝。
謝謝你在低谷時支撐著我,謝謝你的柔軟與剛強,謝謝你,我愛你。

【 #所長週記】 ep.71 為期兩週的旅行結束了,我正在返台的飛機上,將一些感受輕輕地寫下來。我很喜歡在飛機上沒有網路的十幾個小時,不知為何,規律的轟鳴聲、空服員的照料、隔壁旅客的酣睡、只照亮我位子的閱讀燈,形塑了我的整個宇宙。 看了三部...
12/10/2025

【 #所長週記】 ep.71 為期兩週的旅行結束了,我正在返台的飛機上,將一些感受輕輕地寫下來。

我很喜歡在飛機上沒有網路的十幾個小時,不知為何,規律的轟鳴聲、空服員的照料、隔壁旅客的酣睡、只照亮我位子的閱讀燈,形塑了我的整個宇宙。


看了三部完全不同類型的電影,《The Materialistic》、《馴龍高手》、《Life of Chuck》;聽著幾首2000年起的Pop songs,眼淚斷斷續續地流淌,就這樣好幾個小時。


多年來,我在長途飛機上都會流下很多眼淚,直到現在,我才更清晰的理解,離開地面、斷開爆炸的資訊,是我為自己舉行淨化儀式的珍貴時光。


這次帶著《 #焦慮是禮物》這本新書上機,閱讀過程得頻頻停下來呼吸,舒緩鼻塞的狀態。


作者用幾乎與我體驗完全相同的文字描述: #焦慮是感覺的虛主詞,它其實並不是一種感覺,反而代表著一些我們太害怕,以致於不敢面對的脆弱感覺。


而現代文化太強調快樂,習慣了逃避痛苦,榮格曾說,我們過著的,是我們祖先沒有完成的生活,他們沒有受到關注的痛苦、恐懼和焦慮,代代相傳,在最敏感的孩子(也就是讀到這篇的你,與寫下這篇的我)心裡紮根。


當我們願意花時間(一趟遠程飛機送給我八小時~十幾小時),讓各種不一定能理解的悲傷與痛苦,流過我們,你會發現,它只是一種穿越你的能量而已。


有情緒時,像是最溫柔的對待一個孩子般地告訴自己:「我在這裡,我抱住你了,讓感受流過你,你很安全。」


深入那些世世代代存放悲傷痛苦與恐懼之處,這些跨越時空的粒子會逐漸解凍,眼淚就是融解的河水,開始滋養我們的生命。


我們終將發現, #悲傷的處所也同時是喜悅之所在。悲喜一直都在同一個地方,悲傷不再需要逃開,它反而是條路徑,引領我們通往真正的平靜。 #昕書導讀

|中年不是危機,而是重新定義自己的開始|文: #林美慧臨床心理師 圖:Freepik其實我們都誤會了「中年」,「中年」常被貼上許多刻板印象,這些印象不僅影響個人自我認同,也會影響職場與人際互動,例如:中年人不像年輕人有朝氣與活力、體力開始走...
12/10/2025

|中年不是危機,而是重新定義自己的開始|

文: #林美慧臨床心理師
圖:Freepik

其實我們都誤會了「中年」,「中年」常被貼上許多刻板印象,這些印象不僅影響個人自我認同,也會影響職場與人際互動,例如:中年人不像年輕人有朝氣與活力、體力開始走下坡、學習力變得緩慢(不懂科技也不靈活)、缺乏創新與冒險精神、又或是至少是名「中高階層的主管職」吧?!在婚姻方面,中年人應該已婚(單身或離婚者被視為『失敗』)且要維持家庭穩定、好好照顧父母和小孩、而且還要有房有車哦~~不要對愛情存有幻想不該再談戀愛、已婚女性要顧好家裡大小事(讓女性感覺壓力山大)、男性則要扛起經濟而且不能表現脆弱(讓男性無法表達情緒或尋求支持)……事實上,中年是一個「意識覺醒期」,而不是崩壞期啊!!
中年伙伴的壓力是很大的,43歲的小張育有3名子女,和妻子及父母同住在一起,目前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中階主管,年輕時的小張剛進公司,打著名校的旗號被主管一路看好,職位與薪水也跟著水漲船高,對自己表現非常滿意,但同樣的工作內容做了十年,自三、四年前開始,小張找不到過往的活力與熱忱,對工作開始產生倦怠感,但想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就倍感壓力,再加上常加班,身體變得容易疲憊、新陳代謝下降,睡眠也比以前更差了,上述種種引發了小張焦躁不安的感覺,內在開始有一股聲音問自己:「好累、好累、真的好累~~我真正想要什麼呢?」其實這些現象都是「成長的信號」,不是危機的證明!!
我已步入中年一段時間,自己的感知最明顯,從年輕時追求外在的認同,例如:成績、名校、還要受人歡迎,如果朋友或同事心情不好、不開心,便自動成為他們情緒紓發的對象,近幾年,開始將這些外在價值的追尋,轉向到內在的自我探索,不再只是汲汲營營於工作表現,或是照顧朋友同事的情緒,而是開始關心自我內心的滿足,變得享受獨處,獨處讓我有機會整合自己的經驗與價值,問問自己可以提供什麼回饋社會,也開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放下過去總是面面俱到的自己,反而更加輕鬆自在,所以,對我而言,中年是另一種可能性,仍是探索自己的階段,對於未來的自己充滿好奇~~
如何讓中年階段成為「重生期」而非「危機期」呢?開始重視自己、關注自己,是最最最主要的核心概念:
一、 一定要重視身心健康:身體與心都只有一副,如果不照顧好自己,沒人會代勞,請好好重視睡眠的修復力,會讓你活得更有精神與活力,別再拿沒間當成無法運動藉口,開始動起來,時間會證明你的堅持是正確決定,年輕時期的”隨興飲食”會交出一張充滿紅字的身體檢查成績單,千萬不要等到那時才明白均衡飲食的重要性!
二、 更新思維習慣:從「我應該」、「我必須」轉向「我想要」或是「我期待」,例如:「我應該要升職」、「我必須有車有房」,換句話說「我期待升職」、「我想要有車有房」……有沒有注意到,光是這樣語句的小改變,心情壓力便減輕許多。
三、 重整人際關係:過去的你是不是非常重視人際關係,所有社交圈都要摻一腳,不斷不斷地在不同的圈子刷存在感,光是飯局便從月初排到月底,努力配合大家而失去了自己,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願意伸出援手拉你一把的朋友又有多少呢?中年正是重新審視這些圈子,該待便待、該走就走,別再消耗彼此薄如蟬翼的人際關係。
四、 善待自己:允許自己不完美,完美是活在別人的眼皮底下,快樂才是自己的資產,當你看到這裡,恭禧你,你正在為了更快樂的自己前進!
中年是第二次成長,每個生命階段都有完成的任務,青年時期是「對外探索」也是了解自己的過程,中年則是將過去的學習、經驗及體悟「對內整合」成為更完整的自己。如果願意停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中年不是危機,而是靈魂再一次長出新枝芽的季節哦!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Address

敬業一路128巷39號4樓之 2
Zhongshan District
104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Tuesday 09: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21:00
Thursday 09:00 - 21:00
Friday 09:00 - 21:00
Satur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285025021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