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2025
慣性與覺察
(一) 生活裡的慣性
✍️文/特教老師 陳克力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 Viktor E. Frankl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段空間;
在那段空間裡,我們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反應。
而在那反應之中,存在著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每天生活中都有許多的慣性發生。這些習慣的模式讓我們能更輕鬆地完成日常大小事,像是早上不需要多想就能完成洗臉、刷牙等瑣事。但同時,也讓很多時刻被無意識所主導。
像是在等紅綠燈時,即使知道沒有人傳訊息,也會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查看一下。慣性讓某些模式有了特定的運作方式 —— 就這樣用特定的方式思考、調節情緒、做出動作。然而,這樣的慣性並不總是對自己有益,因此,有時需要覺察,才能避免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自己。
🔸 生活的慣性
當你上網查問題時,是否通常只看前幾個搜尋結果,很少會翻到下一頁呢?生活的慣性就像如此 —— 當一個模式啟動時,我們往往只會選擇幾個固定的結果,甚至永遠是第一個。
有的人在通勤時,只要一沒事做就會查看手機、聽音樂或廣播。然而,即使通勤時只是「坐著」,其實也不是完全「沒事」做。隨著車子的移動,身體仍需要不斷調整姿勢,以維持穩定,這並非毫不費力的事情。只是因為成了慣性,搭車才顯得「簡單」。
其實,人很需要這些相對「沒事」的時間來思考。當我們在安靜的時刻也塞滿各種資訊,這些被堵住的思緒,往往會在夜深人靜時刻重新湧現。
在人際互動上也存在慣性。例如與人協調時,總是習慣第一時間配合他人,即使並非自己最滿意的方式;或是想到什麼就要馬上行動,卻又很快地改變心意,這些,都是心理層面的慣性。
🌿 有時,我們的生活需要一些「沒事」,才能讓思緒「有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