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2025
⚠️多事之秋按摩養生的核心在於👉潤燥、養肺、護陽。(內文長,熱愛養生的寶寶進)
從中醫角度看,初秋時節(立秋至秋分),夏季的暑濕未完全消退,而秋天的“燥邪”已經開始盛行。人體經過一夏的消耗,也容易感到疲乏,抵抗力下降。因此,按摩養生要圍繞這個季節特點來展開。
一、初秋按摩的三大核心養生目標
1. 宣肺潤燥,防秋燥
· 原理: 秋氣通於肺,肺喜潤惡燥。燥邪易傷肺津,導致口乾、咽乾、鼻乾、皮膚乾燥、乾咳等問題。按摩相關經絡和穴位可以滋養肺陰,緩解乾燥。
2. 健脾祛濕,補虛損
· 原理: 長夏剛過,濕氣困脾,加上夏季可能貪涼飲冷,容易導致脾胃虛弱。初秋需要清除殘留濕氣,同時強健脾胃,為秋冬進補打下基礎,防止虛不受補。
3. 收斂陽氣,保元氣
· 原理: 秋主“收”,自然界陽氣開始收斂。按摩可以幫助身體從夏季的“耗散”狀態平穩過渡到秋季的“收斂”狀態,儲存能量,避免陽氣外洩,為過冬做好準備。
二、重點按摩穴位推薦(不想自己動手的寶~可以讓專業的來😁)
您可以每天花10-15分鐘,按壓以下穴位,感到酸脹感為宜。
1. 迎香穴
· 位置: 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
· 功效: 通利鼻竅,預防和緩解秋季感冒、鼻炎、鼻塞、流涕等症狀。是預防“燥邪”從口鼻入侵的第一道關卡。
· 方法: 用食指指腹順時針、逆時針各按揉1-2分鐘。
2. 曲池穴
· 位置: 屈肘成直角,肘彎橫紋盡頭處。
· 功效: 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與肺相表裡。此穴能清熱、祛濕、潤燥,對緩解咽喉腫痛、牙痛、目赤、皮膚瘙癢等“秋燥”上火症狀效果很好。
· 方法: 用拇指用力按壓,保持5秒後放鬆,重復10-15次。
3. 足三里穴
· 位置: 小腿外側,犢鼻穴(膝蓋凹陷處)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 功效: “長壽穴”,是強健脾胃的第一要穴。按摩它能燥化脾濕,生發胃氣,增強免疫力,消除疲勞,為身體“充電”。
· 方法: 用拇指或中指用力按壓,每分鐘按壓15-20次,持續3-5分鐘。
4. 三陰交穴
· 位置: 小腿內側,腳踝骨最高點往上3寸(約四指寬),脛骨內側緣後方。
· 功效: 脾、肝、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按摩它可健脾益血、調肝補腎,有助於改善因秋季乾燥引起的皮膚問題,並安神助眠。
· 方法: 用拇指按壓,一壓一放為一次,連續做20次。
5. 魚際穴
· 位置: 手掌心朝向自己,大拇指根部肌肉明顯隆起的部位(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 功效: 這是肺經的滎穴,專門清熱瀉火,利咽潤肺。對於秋季常見的咽喉乾痛、咳嗽、聲音嘶啞有非常好的緩解作用。
· 方法: 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指尖掐按,持續1分鐘。
三、配合按摩的養生建議
按摩效果更好,需配合整體的生活方式調整:
1. 飲食配合: 多吃白色食物以潤肺,如梨、銀耳、百合、山藥、蓮藕。少吃辛辣燒烤,以免加重秋燥。
2. 起居配合: 早睡早起,順應陽氣收斂。注意保暖,尤其腹部和腳部,避免“秋涼”侵襲。
3. 情緒配合: 秋易悲,保持樂觀開朗,多曬太陽,多進行戶外活動,登高望遠,舒緩心情。
4. 按摩介質: 秋季皮膚易乾,按摩時可使用一些潤膚油或精油(如杏仁油、橄欖油,或添加幾滴乳香、檀香精油),既能潤滑,又能通過皮膚吸收增強潤燥效果。
總結一下:
初秋按摩,重在養肺潤燥,核心穴位是迎香、曲池、魚際;同時要健脾祛濕,核心穴位是足三里、三陰交。
堅持每天按一按,能幫您平穩度過“多事之秋”,讓整個秋冬都更健康舒適!
溫馨提示: 按摩前後可喝一小杯溫水,促進新陳代謝。過飢、過飽、酒後或身體極度疲勞時不宜立即進行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