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柏鋒中醫師の鋒言風語

吳柏鋒中醫師の鋒言風語 吳柏鋒醫師擅長領域包含過敏性疾病、消化道疾病、慢性病、心血管、婦科、兒童生長、過敏、皮膚狀況、傳統針灸、雷射針灸、睡眠障礙、退化性關節炎、腦血管疾病、月經調理、更年期...等

吳柏鋒中醫師專長
.消化道疾病:胃痛、脹氣、食道逆流、便秘、吸收不良
.過敏性疾病: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鼻過敏、氣喘
.月經調理:經痛、經期不定、更年期、青春痘
.心血管疾病:心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併發症
.腦血管疾病:中風後遺症、顱腦損傷、失智症照護
.其它:雷射針灸、睡眠障礙、退化性關節炎、慢性腎臟病、癌症放化療調理、顏面神經麻痺、兒童生長調養、腕隧道綜合症(滑鼠手)、慢性肌腱炎(媽媽手)...等

吳柏鋒中醫師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針灸科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社區健康講座講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住院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
彰化基督教醫院西醫部醫師

媒體採訪報導:
不再陷入越抓越癢深淵!季節轉換時中醫調理舒緩皮膚搔癢問題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241735?utm_source=line&utm_medium=heho&utm_campaign=share

把握白露轉涼時節!想要孩子「高人一等」 轉骨要選對時間-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239196

更年期到了怎麼辦?面色紅、身體熱、口乾燥 中醫這樣調養「陰虛有火」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239522

個人化辨證施治!肺部、神經、腸胃、關節 4 大類新冠後遺症的中醫解方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239220

自由時報_《健康聚寶盆》失智症前期「針灸」 提升認知功能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535508

新唐人電視台_腦中風後遺症 『快速中醫復健法』 | 談古論今話中醫515
https://youtu.be/KFz2myMBMKg

新唐人電視台_洗腎可以吃中藥嗎 中醫『養腎』有妙招 談古論今話中醫516
https://youtu.be/axvuJwVvc8Y

門診限定🤣 #跟風
03/09/2025

門診限定🤣

#跟風

18/07/2025

科學證實:吃飯時間要和生理時鐘同步,吃得太晚,身體代謝差

我們都習慣把注意力放在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卻很少人注意到,其實吃飯的時間點,也是影響身體代謝與健康的重要關鍵。2025年一篇期刊《eBioMedicine》的研究,再次證實了這個被忽略的事實 - 吃得太晚,身體真的代謝得更差。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我沒吃很多,為什麼血糖還是不好?體重還是悄悄上升?」其實,答案常常藏在我們平常不太注意的細節裡:吃飯時間,和我們的生理時鐘是不是對得上。

身體有它的作息,晚餐吃錯時間,傷的不是胃,是胰島素

這篇來自德國的雙胞胎研究,仔細分析了 92 位雙胞胎的飲食習慣與身體代謝,結果發現,那些習慣把一天主要的熱量拖到比較晚才吃完的人,不只是體重比較容易增加,連胰島素的敏感度都變差,血糖穩定度也比較糟糕。

他們特別用一個指標叫做「卡路里攝取中點」(caloric midpoint, 簡稱 CCM),就是指一天之中,吃到一半熱量時,對應的時間。越晚達到這個時間,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就越差。

換句話說,晚餐越晚吃,或把一天大部分熱量集中到晚上,身體根本還沒準備好,就被硬塞了一堆卡路里。這時候身體的「代謝時鐘」已經開始關燈準備休息了,怎麼可能處理得好?

不是吃了多少,是吃得多晚

如果過去我們都太在意「吃什麼」「吃多少」,這篇研究提醒我們,「什麼時候吃」,其實更重要。

尤其對那些晚睡、晚起的人來說,這條路更危險。研究也發現,睡得晚的人,習慣吃得晚,這樣的循環一旦固定,代謝狀況會越來越差,連腰圍、體脂都不知不覺悄悄上升。

不是說所有人都要逼自己 6 點準時吃飯,而是提醒自己:能不能把主要的熱量往白天挪一點,順著我們自己的生理時鐘,而不是硬要拖到深夜才吃飽?這個概念在國際間叫做「時間營養學」(chrononutrition),簡單說就是,吃飯也要顧時間表。

我們的飲食習慣,其實被「天生設定」了一半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份研究還發現,進食時間也跟基因有關。
單卵雙胞胎的吃飯時間、用餐次數,甚至是第一口、最後一口飯的時間,彼此超級相似。這代表,這些習慣有一半以上,可能是「寫在基因裡的天性」。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人明明知道晚吃不好,還是很難改變。因為這不只是生活習慣,背後藏著天生的身體節奏。
但這不代表改不了,知道了這件事,反而更應該有耐心,也更要懂得用方法慢慢調回來,而不是一直責怪自己意志力不夠。

健康不是靠卡路里表,是看懂自己的生理節奏

這篇研究想告訴我們一件事:健康,不只是從減糖,更要從找回自己的節奏開始。
與其每天焦慮地算熱量,不如先問問自己:「我有沒有順著自己的節奏吃飯?」「我的身體現在真的需要能量,還是只是習慣在這個時間吃東西?」
如果我們連這個都搞錯了,吃再少都沒有用。

吃飯,不只是為了活著,更是與自己身體的和解。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
也許您聽過這句話:「時間不是敵人,而是健康的助力。」這句話,真的值得我們反覆咀嚼。

參考資料:
Later eating timing in relation to an individual internal clock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affected by genetic factors. eBioMedicine. 2025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biom/article/PIIS2352-3964(25)00181-1/fulltext?rss=yes

07/07(一)因颱風🌀來襲,吳醫師門診配合縣府暫停⏸️服務一天喔!
06/07/2025

07/07(一)因颱風🌀來襲,吳醫師門診配合縣府暫停⏸️服務一天喔!

01/07/2025

🌞【三伏貼開貼啦!把握夏季調養黃金期】🌿

中醫講究「冬病夏治」,每年夏天最熱的「三伏天」正是調理體質、預防過敏與呼吸道疾病的好時機!

👨‍⚕️中醫三伏貼,是利用溫熱辛香藥材貼敷在特定穴位,幫助:
✅ 減少咳嗽、氣喘發作
✅ 改善過敏體質
✅ 調理虛寒、提升免疫力

特別推薦給:
✔️ 每到換季就咳嗽打噴嚏的人
✔️ 氣喘、鼻過敏反覆困擾者
✔️ 手腳冰冷、容易感冒的體質

📍歡迎洽詢我們中醫部門了解更多!

#三伏貼 #冬病夏治 #中醫調理 #中醫大新竹附醫 #過敏體質 #夏季養生

26/06/2025

[綠拿鐵迷思]
吳醫師,我肚子好脹,就算每天都拉肚子還是很脹,我都吃得很健康,沒有不良嗜好,吃甚麼藥物都沒用,為什麼?

每次聽到"我吃得很健康",我的頭都會很痛,因為這樣的病人,大多數都有個累積很久的地雷,而且已經養成習慣,然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在吃東西,每週七天,七天早餐都一樣,中餐都類似,晚餐沒變過,今天就拿一個最常見而且就算被我點出來了,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更改的"健康飲食習慣"~早餐一杯綠拿鐵~

許多人為了健康、排毒或減重,會選擇飲用綠拿鐵 (Green Smoothie),認為它集合了大量蔬果精華,既方便又營養。然而,不少消費者在飲用後卻出現腹脹、脹氣,甚至腹瀉的窘境。

以下整理了一下綠拿鐵可能造成腸胃不適的五大常見原因:
1. 膳食纖維瞬間爆量,腸道難以負荷
綠拿鐵將大量蔬菜和水果打碎,富含極高的膳食纖維。對於平時纖維攝取不足的現代人來說,腸道突然需要處理遠超平時數倍的纖維量,容易導致以下情況:
產氣過多:腸道菌在分解這些纖維時會產生大量氣體(氫氣、甲烷),造成腹部脹氣、頻繁排氣。
蠕動過快:水溶性纖維會吸收水分、增加糞便體積,非水溶性纖維則會刺激腸道蠕動。過量攝取可能導致腸道蠕動過於劇烈,引發腹瀉或絞痛。

2. 「FODMAP」含量高,引爆敏感性腸道
許多綠拿鐵的常見食材,其實是**高FODMAP(高發酵性碳水化合物)**食物,也就是我最常在門診發給病人的衛教單張。

FODMAP是指一群在小腸難以被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它們會快速在腸道內發酵產氣,並將水分帶入腸道,是造成腸躁症(IBS)症狀(如腹脹、腹痛、腹瀉)的主要元兇之一。
常見高FODMAP食材:
水果:蘋果、芒果、西洋梨、桃子、西瓜、蜂蜜
蔬菜:花椰菜、洋蔥、蘆筍、蘑菇
添加物:高果糖糖漿、部分代糖(如山梨糖醇)
改善建議:若自知腸胃敏感或有腸躁症,應仔細查看成分表,盡量選擇由低FODMAP食材(如菠菜、羽衣甘藍、小黃瓜、柑橘類、香蕉)組成的綠拿鐵。

3. 生冷寒性食材,刺激腸胃
市售綠拿鐵為了保鮮與口感,通常是冰的,且大部分蔬果未經烹煮。根據中醫理論,許多蔬果屬性偏「寒涼」,例如:
寒性蔬果:芹菜、苦瓜、西瓜、哈密瓜等等。
對於體質虛寒或腸胃功能較弱的人來說,一次性飲用大量生冷飲品,會降低消化系統的溫度與能量,影響消化酵素的活性,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特別是空腹飲用時更為明顯。

4. 未經處理的生菜,消化門檻高
部分蔬菜,特別是十字花科植物(如羽衣甘藍、高麗菜),含有難以消化的複合性醣類。生食這些蔬菜會對腸胃造成較大負擔。此外,有些蔬菜(如菠菜)含有較高的草酸,雖然對多數人無害,但對敏感族群可能造成不適。

5. 隱藏的添加物與衛生疑慮
為了讓口感更滑順或更甜,部分市售綠拿鐵可能會添加:
乳製品:牛奶、優格等,對於乳糖不耐症的消費者是明確的腹瀉原因。
糖或甜味劑:過量的果糖或人工甜味劑(糖醇類)本身就容易引起滲透性腹瀉。

說了這麼多,上週六其實還是有病人氣沖沖地因為我說綠拿鐵要減量而不滿,其實我也沒有說不能喝,就是你不覺得腹脹的時候喝,或者原本每天喝改成一週喝個兩三次,我不是這麼難溝通的醫師,但前提是你要聽得下去啊~

23/06/2025

研究證實 : 運動逆轉阿茲海默症的細胞命運,讓大腦基因重設及重開機

我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經驗?走到房間卻忘了自己要拿什麼、話講到一半突然卡住、開始對日期、人名越來越沒把握。有人笑說這是「年紀到了」,但我們心裡總會閃過一絲擔心:「該不會是大腦出問題了吧?」

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篇讓我看了差點想站起來鼓掌的研究 : 運動,不只是為了瘦身或血糖,而是能在基因層次,讓我們的大腦細胞『重新開機』,甚至抵抗阿茲海默症。
這不是說說而已,是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2025年的科學證據。

運動的力量,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層,甚至可以「翻轉基因命運」

這項研究做的事情非常單純卻震撼。他們讓一群阿茲海默症基因小鼠每天自由跑步 60 天,之後用一種超高解析度的技術,叫單核RNA定序(single-nucleus RNA sequencing),去分析小鼠大腦中「記憶總部」齒狀迴(dentate gyrus)裡的每一顆細胞。

結果呢?那些原本因為阿茲海默症而「關機」的神經元,居然有超過兩百個關鍵基因因為運動被重新啟動。像是Atpif1、Atp6v0c、Slc25a4這些掌管能量代謝、細胞生存、神經修復的基因,一個個都像被叫醒的老兵,重新站回了崗位。

而且不只神經細胞,連大腦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 microglia)和支援細胞(星狀膠質細胞 astrocytes)也都跟著改變了性格,本來是發炎搞破壞,現在變得比較「冷靜」、開始參與修復與清除病變的工作。

一句話總結:運動,是目前唯一證實能在大腦不同細胞層次產生正面改變的生活習慣,而且效果真實可見。

這個改變,不是實驗室裡的夢,而是每個人今天就可以開始做的事

有時候我們會說,「啊這是老鼠的研究啦,離人還很遠」,但這篇研究特別強大的一點是,他們用人類阿茲海默症腦部的資料庫去比對,結果發現:那些在小鼠裡被運動「救回來」的基因,也真的在人腦中會出現異常。這代表什麼?這不只是小鼠有效,是人也有機會受惠的真實生物機制。

也就是說,這不再是什麼醫學夢想,而是您我今天只要願意站起來、踏出家門,就能開始的療癒。

從今天起,給大腦一個「不放棄的訊號」 - 動起來

您不一定要報名健身房,也不需要跑馬拉松。這份改變,從每天快走30分鐘就可以開始。您可以:
• 到附近公園快走
• 騎腳踏車去市場
• 在家裡跳健身操、跟著影片做瑜伽
• 如果年紀大了,光是上下樓梯、原地踏步也是很棒的開始
關鍵不在於強度,而在於持續,讓大腦知道:我們還沒放棄它,它就不會放棄我們。

我們無法選擇記憶會不會退化,但可以選擇今天還能怎麼愛自己

我知道,很多人會對「失智」兩個字感到恐懼。尤其是曾經看著父母忘記我們、忘記生活中一點一滴記憶的人,那種痛,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完。

但今天,科學給了我們一點點光 : 原來大腦不是單方面走向退化,而是還能回頭、還能重設。而運動,就是我們能握住的那個轉向的方向盤。

請記住,不論幾歲,不論您有沒有阿茲海默症的家族史,只要您今天開始願意動,哪怕只是一點點,那個選擇,就已經在為未來的您,多保留一點記得的能力。

參考資料:
Protective exercise responses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 revealed with single-nucleus RNA-sequencing, Nature Neuroscience,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5-01971-w

23/06/2025
07/06/2025

【驚爆!你的大腦🧠,比你想像更提早「老」了!】

你是不是覺得大腦老化是很遙遠的事,要等到爺爺奶奶的年紀才需要煩惱?那就大錯特錯了!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事實:從26歲開始,你的大腦就已經悄悄地踩下了老化的油門,到了40歲,這個老化進程更是加速!

別緊張,這不是要嚇你,而是要告訴你一個黃金機會!如果你現在還在年輕力壯的黃金時期,那麼,現在正是你掌握「逆轉勝」的關鍵時機!

A. 你的大腦幾歲開始「走下坡」?科學數據大公開!

大腦的處理速度可能在20多歲就達到高峰,之後就會開始緩慢下降。這代表什麼?這意味著大腦某些功能的「老化」過程,比我們想像的更早開始了!

26歲就拉警報! 你沒看錯,科學研究指出,人類大腦的衰老進程實際上在40歲之前就悄悄展開,甚至從26歲到40歲這個「青壯年時期」,就能觀察到大腦的早期變化。這時,大腦神經網絡會有細微的調整,新陳代謝也悄悄改變,你仍然未感覺岀來的,一直到40歲之後⋯

B. 40歲後,大腦體積縮小更明顯!

研究發現,到了40歲之後,大腦的體積會開始縮小,平均每十年會縮小約5%,而且到了70歲後,這個縮小速度可能會更快。

It has been widely found that the volume of the brain and/or its weight declines with age at a rate of around 5% per decade after age 40 with the actual rate of decline possibly increasing with age particularly over age 70."

這些早期變化的根源在於神經元網絡的微妙調整以及大腦新陳代謝率的細微變化。你可能會想:「這跟我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因為當你開始感到健忘、反應變慢,或是情緒起伏不定時,那可能就是大腦發出的求救訊號,提醒你:「嘿,我需要你的幫助了!」 中年,其實是大腦「逆轉」的黃金時期!

C. 聽到大腦這麼早就開始老化,你是不是覺得很絕望?

別擔心,事情還沒那麼糟!科學家也發現,中年時期(約40歲)其實是一個「關鍵窗口期」!

在這個階段,如果你能採取積極的行動,就能最大限度地預防認知功能衰退,甚至讓大腦保持在最佳狀態。 想想看,大腦就像一塊橡皮泥,雖然隨著年齡會變硬,但它的「可塑性」(適應和重組的能力)並不會完全消失!

只要你把握好時機,就能讓它重新變得有彈性。研究也發現多運動能明顯減緩大腦的老化。所以,年輕時就養成好習慣,將精神刺激和健康生活結合,是保護大腦的關鍵!

D. 揭密!大腦早衰的四大隱形殺手,你中了幾項?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的大腦比同齡人提早進入「更年期」呢?以下這些「殺手」可能正在悄悄侵蝕你的腦力:

1.基因的「過度消耗」
從26歲到40歲之間,負責學習和記憶的基因就開始出現損耗,雖然程度輕微,但這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大腦的退化。

2.代謝的「怠速」
大腦運作需要大量葡萄糖和氧氣。從30歲開始,大腦對這些「燃料」的消耗會略微減少。當「燃料」不足,神經元產生能量和修復自己的能力就會變差,影響大腦功能。

3.神經元「不合拍」
想像你的大腦是個大樂團,神經元就像樂手。隨著年齡增長,神經元之間的協調性可能會變差,就像樂手們各吹各的調,導致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下降,讓你難以有效率地同時處理多項任務。

4.荷爾蒙與環境的「夾擊」
荷爾蒙變化、吸菸、不良飲食等生活習慣,會讓身體長期暴露在「氧化壓力」中。這就像給大腦細胞潑灑「鏽蝕劑」,加速它們的老化。

E. 告別大腦「提前退休」!七大絕招讓你「逆齡」成長!

別讓你的大腦提早退休!為了對抗大腦早衰,我們需要刺激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就是讓它變聰明、變靈活的能力)和加強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結合精神和身體的鍛鍊,可以幫助大腦產生更多營養因子,改善血液循環,進而提升記憶力,保護你的心臟和大腦健康,同時穩定情緒。
現在,就讓我為你揭示七大逆轉大腦早衰的「炸裂絕招」:

1.學習新技能,讓大腦「回春」!
怎麼做? 拿起樂器學演奏,或開始學一門新語言。這就像在你的大腦中開闢新的高速公路,強迫它形成新的神經網路,讓你的大腦更靈活、更聰明。
科學小知識: 有研究指出,學習新技能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可塑性,尤其是在丘腦這個地方,能明顯促進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參考研究: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45/19/e0975242025

2.有氧運動,大腦的「青春之泉」!
怎麼做? 每週至少做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像是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這不僅能讓大腦血液循環更好,給神經元充足的氧氣和營養,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的風險,同時幫你減輕壓力。
科學小知識: 一項研究分析發現,規律的有氧運動,能顯著提升輕度失智症患者的整體認知能力。

參考研究:https://bmjopen.bmj.com/content/13/6/e067293

3.冥想與正念,讓大腦「靜心充電」!
怎麼做? 每天花10到20分鐘練習冥想或正念。這能減少大腦中處理恐懼情緒的區域(杏仁核)的活躍,降低壓力,同時改善你的專注力和記憶力,讓你情緒更穩定,身心更健康。
科學小知識: 多項研究證實,冥想能讓大腦皮層變厚,改善工作記憶和專注力,並減少杏仁核的體積,降低壓力反應。

參考研究:https://www.mdpi.com/2227-9059/12/11/2613

4.腦力遊戲和拼圖,給大腦「玩」出新高度!
怎麼做? 挑戰字謎、數獨或邏輯謎題。這些遊戲能刺激大腦多個區域,讓你的思維更敏捷、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同時提升視覺空間能力和短期記憶。
科學小知識: 研究指出,拼圖和邏輯謎題有助於改善記憶、減少壓力、提升認知功能和創造力。

參考研究:https://www.dovemed.com/healthy-living/wellness-center/health-benefits-solving-puzzles

5.規律睡眠,大腦的「修復工廠」!
怎麼做? 確保每天有7到9小時的高品質睡眠。睡眠時間是大腦清除代謝廢物、鞏固記憶和修復神經元的重要時機。
科學小知識: 研究顯示,睡覺時大腦會啟動一個叫做「類淋巴系統」的清潔工,幫助大腦清除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有害物質,讓大腦保持乾淨和健康。

參考研究:https://www.mdpi.com/2514-183X/8/2/23

6.健康飲食,大腦的「黃金燃料」!
怎麼做? 多吃富含抗氧化劑(像深色蔬菜、莓果)和不飽和脂肪酸(像魚油、堅果)的食物。這些營養素就像大腦的「黃金燃料」,能幫助神經元再生,讓大腦保持年輕。
科學小知識: 研究顯示,像地中海飲食這種富含Omega-3脂肪酸和抗氧化劑的飲食模式,與較低的認知衰退風險有關。

參考研究: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293082

7.社交互動,大腦的「活力催化劑」!
怎麼做?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多和朋友家人交流,或是參加社團、做志工。這些都能刺激大腦,讓你的認知功能更活躍。
科學小知識: 研究發現,社交網絡越大、互動越頻繁的人,認知表現越好,認知衰退的風險也越低。

參考研究:https://bmcgeriat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7-021-02531-0

F. 別讓「還年輕」成為藉口,現在就開始為大腦「逆齡」!

大腦的衰老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漸進的過程,它不會等你準備好才開始。你現在的每一個選擇,都將決定你十年後的腦力表現!

大腦老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它一無所知,更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從今天開始,別再說「我還年輕,不急!」了。

「練腦、動身、養心」,讓你的大腦永遠充滿活力!記住:大腦的保養,從26歲就該開始,永遠都不嫌早。

現在就行動起來,為你的大腦贏得一個充滿活力、思維清晰的未來吧!你有信心做到嗎?

#短文在留言區

睡眠💤其實就是我們身體內建的自我修復機制: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感冒、傷口不容易好,身體的器官與代謝功能也會容易退化,包含血糖控制不佳、腦神經記憶衰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在長工時、高壓的都市生活下,睡眠不足已是常態,「陰虛陽亢」的體質...
17/04/2025

睡眠💤其實就是我們身體內建的自我修復機制:
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感冒、傷口不容易好,身體的器官與代謝功能也會容易退化,包含血糖控制不佳、腦神經記憶衰退⋯⋯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在長工時、高壓的都市生活下,睡眠不足已是常態,「陰虛陽亢」的體質更是中醫門診常見的大宗。

你知道嗎?睡眠不足,其實是一種代謝疾病。

你常熬夜、睡不好嗎?這可能不只是累,你的大腦與全身細胞其實正在默默進入一種「能量失衡」的代謝危機。本週最新發表於 Science Signaling 期刊的綜述文章認為長期或短期的睡眠剝奪會造成廣泛的代謝失調,並把此定義為一種代謝疾病。這不僅僅是比喻,而是作者們根據近期的多篇研究論文提出的新觀點,以下是五個作者們的論點:

1. 大腦細胞「燃燒」能量,卻得不到補充:
大腦是全身最耗能量的器官之一,消耗了約 25%的葡萄糖。在清醒狀態下,神經元處於高度活躍狀態,代謝需求極高。睡眠本應讓神經細胞恢復能量、進行「突觸修復」與記憶整合。但當你失眠或熬夜時,神經元會進入一種「分解代謝」模式,轉而犧牲記憶形成等高耗能功能,來維持細胞基本存活。

2. 睡眠剝奪會提高「休息狀態能量消耗率(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研究發現,有些老鼠增加食物攝取量,在長期睡眠不足情況下還是會出現體重下降,顯示能量消耗被大量提升。原因之一是休息狀態時粒線體「decoupling作用」增強,使細胞產生熱能而非 ATP,讓能量效率急遽下降。有趣的是,這在減重界是個追求的目標,過去幾十年來很多研究希望能增加decoupling來減重(活化UCP1/2),這代表你的細胞花更多能量,但產出更少,等於處於「能量赤字」狀態。在減重是好事,但發生在睡民剝奪的情況時,卻是件傷身的壞事。

3. 腦內「神經膠細胞」被迫接手清除毒素與氧化壓力:
在睡眠不足時,神經元會累積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和過氧化脂質,這些「代謝垃圾」會傳送給膠質細胞進行處理。但當壓力過大時,連膠質細胞都會產生功能障礙,進一步影響神經突觸形成與記憶整合。這可能是睡眠不足時也常導致記憶力衰退的原因之一。

4. 睡眠不足會造成胰島素抗性與葡萄糖耐受降低:
只要一晚的睡眠不足,就足以讓人體對胰島素的反應下降,導致血糖上升,細胞攝取葡萄糖減少,整體能量代謝失衡。同時,長期睡眠時間過短會讓你偏好高熱量、高糖食物,這正是為何長期睡眠不足與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有關的原因。這個第四點乍看之下和第二點互相矛盾,但現實是一模一樣的狀況在不同個體中會有不同的生理變化,驗證了生物體內多元的變化。

5. 睡眠剝奪可能是認知退化的前奏:
這篇文章強調,睡眠剝奪與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在代謝層面高度相似,包含葡萄糖利用下降、粒線體功能衰退、脂質代謝異常、氧化壓力累積等。這也意味著長期睡眠不足可能是神經退化疾病的潛在推手之一。

作者強調睡覺時,身體不只是「關機」,而是進行一場細胞層級的「代謝重整」。睡眠讓能量得以被合理分配,神經網路得以更新與強化,才能撐起我們的記憶、情緒、免疫系統和壽命。總結一句話:睡眠不是奢侈,是代謝平衡的關鍵。可以的話還是讓自己能睡飽對長期代謝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關於失眠》  今天聽了有關小北鼻👶基因檢測體質預測的報告,內容大概就是:❇️比較容易呼吸道過敏🤧、❇️感冒😷症狀容易比較嚴重、❇️睡眠💤效率雖好(熟睡7-8小時可應付整日活力)、❇️但若受到環境干擾比較容易睡的品質差…  基因顯示睡眠效率...
09/04/2025

《關於失眠》

今天聽了有關小北鼻👶基因檢測體質預測的報告,內容大概就是:
❇️比較容易呼吸道過敏🤧、
❇️感冒😷症狀容易比較嚴重、
❇️睡眠💤效率雖好(熟睡7-8小時可應付整日活力)、
❇️但若受到環境干擾比較容易睡的品質差…

基因顯示睡眠效率好,但容易被影響後睡眠品質差,乍聽之下好像很矛盾🤔,但仔細一想🧐,門診患者也很多都是這樣啊!

🗣️「我以前都很好睡,怎麼這幾年常常睡不著?好不容易睡著了,卻還是半夜醒來好幾次😔」

作為經常治療失眠的中醫師,聽起來這其實就是一連串密不可分、互相影響導致睡眠障礙的原因啊!

這樣看起來「基因檢測🧬」也是一種現代科技的辨證論治啊😜,雖然花費不便宜,但卻可以把一生中容易存在的風險,一次分析給你聽,但就是不知道這些健康風險真正發生時,是在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還是老年時期哪一個了😂

相對中醫的辨證論治,是根據病患「現在當下」體質失衡狀況,給予診斷治療, 比較貼近即時需求。這樣說起來基因檢測🧬就屬於養生防疾的範圍,就是預防醫學的概念啦🤣!

不過看診久了,也大概知道,越能了解病人的生活模式與過去病史,越能掌握「藥到病除」的精準,同一類型看多了,甚至只要問1-2個問題,就知道生什麼病了。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經驗值」、「老中醫」了吧😂,不過基因檢測🧬倒是有可能用「砸銀彈」的方式快速獲得這種經驗值,很像打遊戲🎮課金之後快速升級一樣😅

扯遠了,拉回來講失眠🤣

其實我們當嬰兒的時候都很會睡啊,一天12-16小時很正常,而且睡著了在旁邊聊天講話也很少被吵醒,嬰兒醒來的原因要嘛肚子餓,要嘛脹氣,不然就是尿布髒了,或是身體被碰到驚醒,只要這些干擾因素處理好了,睡覺就沒問題了。

「啊你在講廢話!」對❗️我是啊😁

但隨著身體長大、年紀漸長,造成失眠的干擾因素越來越多元:感冒過敏、焦慮生氣悲傷的情緒、耳鳴腦鳴打呼聲、還有手麻或頻尿等影響睡眠,這其實都是個人生活累積的軌跡啊!

所以為什會失眠?
這就得要先問:「你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嗎?」

#難怪有人說看中醫像在算命🔮
#基因檢測就是課金後我獨自升級啦🤣

跟風🤣
08/04/2025

跟風🤣

Address

302新竹縣竹北市興隆路一段199號
Zhubei
30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吳柏鋒中醫師の鋒言風語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門診諮詢

若有相關醫療保健問題,歡迎前來共同諮詢討論 https://www.tmuh.org.tw/service/regist/60/6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