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9/2025
在運動醫學現場,病人與運動員的決策常受「心理帳戶」影響。Thaler 的概念解釋了為何治療願花大錢,復健與訓練卻常被忽視。〈運動醫學裡的心理帳戶〉以例子揭示這種矛盾,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健康投資的價值。
謝謝Dr. 6 (劉又銓醫師)精準運動醫學分享好文,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運動醫學裡的心理帳戶》
行為經濟學家 Thaler 提出的「心理帳戶」概念,在運動醫學的臨床現場其實非常常見。患者與運動員往往會把金錢、時間分門別類地放進不同的「心理罐子」,而這種分類會深刻影響他們對治療、訓練的決策。
1️⃣治療費用 vs. 復健訓練費用
許多病人願意花大筆金錢接受昂貴的再生醫療,像是 PRP 或震波治療,因為在他們的心理帳戶裡,「治療」被視為必要支出;但一旦需要支付復健課程或聘請運動教練時,卻會覺得「太貴」,好像那屬於「可有可無的消費」。諷刺的是,復健與訓練往往能帶來更持久的效果。
2️⃣比賽花費 vs. 訓練花費
運動員的心理帳戶裡,「比賽」通常被歸在榮耀帳戶:報名費、裝備、旅費再高也願意投入;但長期的體能訓練、心理諮商卻常常被當成「成本帳戶」,而被忽略。結果就是他們不斷累積比賽經驗,卻可能因為缺乏系統性的訓練支持,導致表現難以突破。
3️⃣裝備投資 vs. 身體投資
另一個常見現象是,運動員願意花數萬元升級鞋子或單車,卻不願意花同樣金額做動作分析、肌力測試。這種心理分類,讓「器材錢」看起來合理,而「身體錢」卻顯得不值得。事實上,真正的核心裝備就是身體本身。
4️⃣技術訓練時間 vs. 復健/伸展時間
心理帳戶不只影響金錢,也影響時間分配。許多選手可以花大量時間在技術訓練上,但很難撥出時間做復健或伸展。在腦中,「比賽訓練」屬於榮耀的投資,而「復健」則被視為額外的消耗。這樣的分類,最終常常導致功能不平衡與傷害風險提高。
結語
在運動醫學的日常工作中,理解這些「心理帳戶」的存在,有助於我們用更好的方式溝通。重點不是要說服病人或運動員「花更多錢、花更多時間」,而是要幫助他們重新框架:把復健與訓練放進「投資帳戶」,而不是「成本帳戶」。把保護健康看作「維護已經投入的成果」,而不是額外的支出。當心理帳戶被正確整理,行為才會真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