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0/2025
[大腸鏡息肉切除後發燒]
以往一年大概會有一個在大腸息肉切除後發燒的病人,但這個月我就遇到兩個,令我不禁懷疑這個時間點來的太巧,是懲罰我放假太多天?! 好在病人都是燒了一天吃完抗生素隔天就幾乎沒事,也算是平安下莊,就趁著這次再來統整一次相關文獻。
Post polypectomy fever(息肉切除後發燒)
Post polypectomy coagulation syndrome(息肉切除後凝血症候群)
Post polypectomy transient bacteremia(息肉切除後短暫菌血症)
以上三個狀況的發生率都不高,一年我大概都會遇到一個,平均文獻也是告訴我們0.07%-1%,無症狀的菌血症大概3-4%。
發燒的發生率大概會比息肉切除後出血的機率高一點點,畢竟現在超過一公分以上的息肉切除健保也有給付三根止血夾(一公分以下沒有給付喔!)
「術後發燒」(Post-polypectomy fever, PPF)是患者在做完大腸鏡最常遇到的警訊之一。術後發燒並非單純的感冒,它可能代表多種不同的情況,包括「術後凝血症候群 (PPCS)」、「短暫性菌血症」,甚至是更嚴重的「腸道穿孔」。
1. 術後凝血症候群 (PPCS)
PPCS(Post-Polypectomy Coagulation Syndrome)
定義: PPCS 並不是指腸道穿孔,它是指在使用電燒(熱圈套)切除瘜肉時,電流產生的熱能「灼傷」了腸道管壁,且此灼傷深度穿透了黏膜層,直達深層的肌肉層,甚至是最外層的漿膜層。
機制: 這是一種**「無菌性」的熱灼傷**(sterile inflammation)。深層的熱傷害引起腸壁發炎,進而刺激到腹膜,導致局部的腹膜炎。
典型症狀(臨床三聯症):
發燒 (Fever)
局部腹痛 (Abdominal Pain)(通常在瘜肉切除位置附近)
白血球升高 (Leukocytosis)
在近年來1公分以下息肉大多使用冷切(cold snare polypectomy)後,其實發生率我個人觀察有明顯下降。
2. 術後短暫性菌血症 (Transient Bacteremia)
定義: 指腸道內的細菌在短時間內經由傷口進入血液循環中。
機制: 這是一種**「感染性」的併發症**
切除瘜肉(無論冷切或熱切)都會造成腸道黏膜屏障的暫時破損,由於腸道中並非無菌環境,相反的大腸是充滿了細菌(如大腸桿菌),這些細菌可能趁機經由黏膜下層的微血管進入血液中,如果在糞便清不乾淨的病人身上,你可以想像傷口泡在裡面的狀況...
這也是我們希望病人要有良好清腸準備的原因!
症狀:
多數無症狀: 在絕大多數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這些短暫進入血液的細菌會被免疫系統迅速清除,患者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症狀。
少數引起發燒: 如果進入血液的細菌量較大,或者患者的免疫力稍低,身體的免疫反應就可能引發發燒,有時會伴隨畏寒或寒顫。
3.術後發燒 (PPF) 的可能原因:如何區分?
當患者在瘜肉切除術後出現發燒 (PPF) 時,醫師必須鑑別其根本原因,因為這三種情況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
術後凝血症候群 (PPCS):
原因: 熱能灼傷(無菌性發炎)。
關鍵特徵: 發燒且通常伴隨明顯的「局部腹痛」(腹膜刺激症狀)。
處理: 通常是保守治療(禁食、靜脈輸液、抗生素預防二次感染)。
短暫性菌血症 (Bacteremia):
原因: 細菌入血(感染性)。
關鍵特徵: 可能是「單純性發燒」,或伴隨畏寒,但通常「沒有」像 PPCS 那樣明顯的局部腹痛。
處理: 在健康人身上常為自限性(身體自行清除),但醫師仍可能會使用抗生素治療以確保清除感染。
腸道穿孔 (Perforation):
原因: 腸壁破洞,糞便和空氣漏出(嚴重感染)。
關鍵特徵: 這是最嚴重的情況。通常會導致劇烈且持續的「全面性」腹痛、腹部僵硬,並伴隨高燒和敗血症跡象。
處理: 屬於醫療急症,通常需要緊急手術修補。
發作時間點
無論是 PPCS 還是菌血症,症狀通常不會在手術結束後立即發生。
典型發作時間: 最常見於術後 24 至 48 小時內。
可能範圍: 症狀可能在術後 6 小時至 5 天內出現。
注意事項: 由於發作時間可能延遲,患者常常是在出院返家後才開始出現症狀。
哪些情況下風險較高?(高風險因子)
PPCS 的風險因子(與「熱」相關):
瘜肉大小: 越大(尤其是 > 2 公分)的瘜肉,需要越強的電燒能量。
瘜肉型態: 扁平型瘜肉(Sessile)及側向發育型腫瘤(LSTs)的風險較高,因其緊貼腸壁。
瘜肉位置: 右側大腸(盲腸、升結腸)的腸壁較薄,熱能更容易穿透。
手術技術: 使用「熱圈套切除術 (Hot Snare)」是 PPCS 的前提。
短暫性菌血症的風險因子(與「傷口」相關):
操作時間長: 較複雜或較長的切除過程。
大型瘜肉: 移除大型瘜肉會留下較大的黏膜傷口。
患者因素: 清腸準備不佳、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洗腎、肝硬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風險較高。
如何預防?
內視鏡醫師在手術中會盡力預防這些併發症:
預防 PPCS (隔絕熱能):
在熱切除前(通常大於10mm息肉),於瘜肉下方注射生理食鹽水,製造一個「保護性水墊」,吸收熱能,保護深層肌肉層。
冷圈套切除術 (Cold Snare): 對於適合的瘜肉(通常 10mm 以下)改用不通電的冷切除,完全消除 PPCS 的風險。
預防菌血症 (減少感染):
無菌操作: 確保內視鏡與器械的徹底消毒。
預防性抗生素: 對於高風險患者(如有人工心臟瓣膜、免疫極度低下者),可能會在術前給予預防性抗生素(ASGE有一篇專門講這個,專業的夥伴們可以參考)。
重要提醒:
術後發燒是一個重要的警訊。因為 PPCS(熱灼傷)、菌血症(感染)以及腸道穿孔(急症)在初期的症狀可能重疊,患者無法自行區分。
如果在接受大腸鏡瘜肉切除術後數小時或數天內,出現任何不明原因的發燒、畏寒、寒顫、持續性腹痛(尤其是按壓時更痛)、腹部脹氣、或解黑便、血便等情形,還是跑一趟醫院門診或急診,交給專業的來處理吧!